㈠ 为什么宋朝的时候没有羽绒服
宋代不会没有人想到用禽类的羽绒制成冬天的防寒衣物来御寒。肯定有人试过,但失败了。
首先,古代的纺布面料都是粗纺布,俗称土布。这种布若装进羽绒,按当代人的经验,羽绒一定会从布孔中钻出来,即便做成了衣服也穿了,可没几天绒就没了。
最关链是羽绒没有技术进行高温高压去脱脂。羽绒服内的羽绒脱脂相当重要,为什么呢?羽绒本是动物类的绒细毛,做成衣服既轻且耐寒。但,动物就必定含有油脂,如果含有油脂的毛绒不去处理脱脂,那么就会发生两种弊端。一.羽绒不脱脂就会发臭。试问又有谁愿意穿上臭衣服去见人?况且自个儿又怎么忍受得了?二.羽绒不脱脂就会出虫,何况人体本身的温度最适合虫类繁殖生长,到时让人的皮肤发痒,人能忍受得了吗?所以说:在宋代若想试着穿羽绒服,那一定是失败了。
所以,宋代断然就没了羽绒服。真正流行羽绒服应该是上世纪的80年代开始,人类日用工业技术的逐步完善才让人们觉得,羽绒服既轻又暖和且也时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羽绒服不失是人类御寒的佳品。
㈡ 冬天古人是怎样过冬的,他们会穿啥衣服过冬呢
早在古代,人们就有了四季的概念,春、夏、秋、冬的命名也是来源于气候变化而人为界定的规则,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也依据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创造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那么,每到冬天,作为现代人的我们都离不开厚厚的羽绒服和房间里的暖气,而作为古代人,他们是怎么过冬的呢?最令人诧异的是,还有用纸来当作填充物的,纸的造价十分便宜,又可以抵御一定的风寒,因此也是被运用到其中。说起御寒保暖,富人们的保暖方式可谓是奢靡又潇洒,看古装剧也是经常看到皇宫中妃子们都手捧着暖炉,睡觉前还有人专门暖床,相比较之下,平常百姓的冬天却没有那么好过了。
㈢ 羽绒服是谁发明的
羽绒服是中国古代人发明的。
中国周代已用鸟兽的毛羽制成羽衣,也称毳衣。汉代有用牦牛毛做衣服絮料 ,唐代有取鹅的毛绒做衣被絮料。中国羽绒服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流行,当时面料档次和加工水平都不高,款式也比较单调,含绒率低,填充量大,外观臃肿,被称为面包服。
随着工艺和技术的进步,羽绒服成为服装领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消费者冬季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用品。
在八十年代初,我国第一代羽绒服装以轻、软、暖的特点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当时用的是涂层尼丝纺面料,其板型、款式造型为滑雪衫式的面包服、登山服,结构比较简单,后又打破传统设计构造,通过精选、药物消毒、高温烘干而成的鹅毛。
(3)古代羽绒服叫什么扩展阅读
羽绒服(down coat)内充羽绒填料的上衣,外形庞大圆润。羽绒服一般鸭绒量占一半以上,同时可以混杂一些细小的羽毛,将鸭绒清洗干净,经高温消毒,之后填充在衣服中。
数据显示,2012年10月我国羽绒服产量达3454.7万件,比同期增长了21.61%;1-10月我国累计生产羽绒服达22617.8万件,比同期累计增长13.25%。
2012年11月我国羽绒服产量达3415.1万件,比同期增长了5.75%;1-11月我国累计生产羽绒服达26032.9万件,比同期累计增长12.2%。
㈣ 中国第一件羽绒服产自哪里
按照中国羽绒服的发展历史与品牌知名度 是江苏波司登羽绒服装有限公司
㈤ 袄是棉袄与羽绒服统称吗
袄,专指厚一点的短上衣:棉袄、小袄、夹袄。
单层的短上衣叫做 “褂子” :小褂、单褂。
长的单层外衣叫做 “大褂”、“长衫” 。
厚的长外衣叫做 “袍子”:皮袍、棉袍、长袍。
羽绒服,最早是在1978年才逐渐来到民间。当时不是“袄” ,而是 “外套” 。
现在的短款羽绒服,也可以叫做袄。
㈥ 清朝的时候还没有羽绒服,乾隆皇帝是如何过冬的呢
虽然中国古代没有羽绒服,但是有裘衣,也就是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在冬天的时候,很多人的脖子上都会围着一圈动物的皮毛,这个皮毛就可以用来御寒了。
古时候的暖手宝叫手炉,一个用金属制作出来的容器里面放了一些耐燃的材料,在燃烧的时候既可以给人们提供热量,而且还不会散发什么异味,在冬天的时候和后宫的皇后和妃子们边聊天边拿着手炉暖手,可谓是喜滋滋。虽然以前的天气冷,但是东北自古以来就有烧土炕的习俗,在电视剧里面经常都能看到皇帝坐在炕上,这种土炕非常的暖和,就如同于现在的地暖一样坐在上面暖烘烘的,而且故宫的墙大多都比较厚,所以在冬天的时候,即便天气寒冷,寒风凛冽,但是实际上坐在宫殿里面也不会被冻着。
㈦ 古代的衣服叫什么
古代衣服的名称有鹤氅、深衣、绛纱袍、襕衫、马面裙等等。
1、鹤氅
鹤氅是汉服中的一种,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最初的鹤氅是一块用仙鹤羽毛做的披肩。后来的鹤氅, 表现为大袖 ,两侧开衩的直领罩衫,不缘边,中间以带子相系 。明代的鹤氅,和披风形制差不多 ,只不过有缘边多些,领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应更加宽大。
除裙子前后一块不加打褶外,其余诸处打褶,褶大而疏,缀于异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两端缝缀系带,裙摆宽大,其上或织或绣缀底襕,或膝襕。
裙襕的纹饰多样,且寓意丰富,如蝙蝠图案即福的象征;蝙蝠与云纹组合寓意“洪福齐天”;灯笼纹样的“五谷丰登”;八宝流苏璎珞海螺等纹样组成的多吉祥寓意,更为流行;而愈加讲究的裙襕则为龙纹、云蟒纹。
㈧ 古代的冬装是什么样的
数九寒冬之际,现代人有羽绒服等各种各样的冬装御寒。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从殷墟甲骨卜辞中的“裘”字可见,古人最早是穿毛皮衣服来御寒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裘,皮衣也。”古人还称“裘”为“皮裘”、“裘衣”、“毛裘”、“毳裘”、“卉裘”、“亵裘”、“英裘”、“羔裘”、“狐裘”、“貂裘”、“吉光裘”。
㈨ 古代人冬天穿哪种衣服比较保暖,古人出门靠什么防寒呢
古代人的冬天一般都会穿戴动物的皮毛来保暖,因为古代没有高科技,只能取材于山水自然。当然古代也分穷富,富人自然是用貂皮和动物皮毛来保暖,而穷人就只能用纸衣来保暖。纸便是用植物的纤维编造出的比较坚硬,可以抵御寒风。百姓也可以到山上砍一些柴火,烧成木炭来取暖。
生活条件再差一点的古人就只能用植物纤维编织而成的纸衣来御寒。纸衣是用坚韧的植物纤维紧密的编织在一起,十分的牢固,寒风无法吹进,古人还会在纸衣中包入一些羊毛,木棉花来保暖,所以古代的纸也能当布来使用。在我国古代的南方,用动物的皮毛来做保暖的衣服很少见,因为它是北方游牧民族穿戴的,若南方的百姓也想使用,便要去从北方进贡,所以进贡而来的兽皮都是价格比较高的,一般只有富商才能穿得起。
㈩ 古代的羽毛大衣叫什么
1古典小说里提到比较多的一种是 “鹅毛大氅”,其形制上接近于斗篷的款式,鹅毛是古代人很常用的材质。谈及以禽鸟羽毛为材料,古人除了用常见的鹅毛,还有雉尾、鹤尾、雕翎、鹰翎、孔雀翎、鹊翅等,应用制做 羽扇,头饰,祭祀道具。。。
其他冬季御寒用的 皮草--轻裘,材质丰富,常见如貂皮,狐皮,兔毛,灰鼠皮。
2 文学作品中,存在很多富有想象力/设计感的个性服饰,比如红楼梦中,晴雯带病给贾宝玉缝补的“孔雀裘“,影视剧中呈现的是衣料正面 织嵌入片片完整孔雀毛的一件斗篷。
3 当代人对古装影视的再创造:如 电影《无极》中,刘烨饰演的雪国人鬼狼,披着一件 标志性的 黑乌鸦毛披风(斗篷)。芈月传中,主角公主姐妹在婚嫁等隆重场合,穿着的外袍/披风,其肩部点缀一圈雉鸡毛或是雕翎。
PS:我是学服装设计+制版出身的, 感觉整件衣服都用羽毛网织/拼接/黏贴,工艺一定是极为困难的,费工费时;也许羽毛外袍在魏晋时期(仕大夫阶层 贵族男子喜欢比美,打扮拼品味)曾流行过,但之后2000多年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风气中,难以想象有身份有财力的男子会打扮得这么出格,女子更是以含蓄端庄的印象为佳,谁穿全身羽毛衣?或许唐朝有?古典文学中的描绘的奢侈华服,一半是古人的想象,另一半假设是真的存在,也需要可靠文献和出土文物来证明其材质,工艺和形制的存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