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儒者什么意思
古代的儒者就是传授六艺的人。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我们现代教师的工作内容也就相当于儒者。
❷ 儒者是指什么
指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代以后泛指一般读书人。儒者风范是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学者非常推崇一种人格倾向。所谓儒,实际就是温文儒雅,谦恭礼让。古代的儒者就是传授六艺的人。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❸ 儒家服饰与儒家行礼
儒家服饰: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服饰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宋代各朝皇帝还多次申饬服饰“务从简朴”,“不得奢华”。特别是对妇女服饰要求尤为严格,一改唐代妇女服饰袒胸露背的风尚。并在宁宗嘉泰初年,将宫廷中除帝王后妃外,妇女所用的金石首饰,集中放火焚烧,以此警示天下。再如宋代初年妇女的发式承晚唐五代遗风,以高髻为尚,这种高髻的梳成,大多掺有假发,有的直接用假发编成各种形状的假髻,用时套在头上,这就违背了理学关于服饰简朴的原则,因而《宋史·舆服志》曰:“妇人假髻并宜禁断,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可见,在程朱理学影响下,宋人的服饰是十分拘谨和质朴的。
儒家行礼:
1、拱手礼
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
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
展臂,至胸前合,拢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
展臂,至面部前,拢手。躬身(45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一般行一个,叫“拜”。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
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两德兼备而各有显。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90度)。 “兴。”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礼
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先行拜礼,行两个。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个叩首礼。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三,表示多,再多也还是三。 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那一天夫妻对拜。不可以随便行。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
7、执手礼
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家庭礼仪。结婚时夫妻礼仪。
8、交手礼
仅用于生向孔夫子行拜师礼时,师代孔夫子还礼。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这个还礼动作。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 师不能随便还这个礼。
9、鞠躬礼
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颔首、躬身,长者用于还礼。
10、附手礼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升国旗站姿。表示诚意正心。 握手、挥手、摆手、招手、拥抱、起身、鼓掌、点头、躬身、应答、微笑、示请、示让,也是礼仪,属于“仪”、“貌”的范畴。 以上礼仪动作看似复杂,而平常只用朋友间平等对等的拱手礼和敬长的一拜礼。对方怎么行,自己怎么还,很简单。 礼的规则是有来有往,双向对等、有序有位。对方行礼,必须还礼。无论地位多高,辈份多长,都要还礼,否则就是失礼和无礼。应答、点头、躬身,都是还礼。 给天地祖先先师行礼,天地祖先先师不还礼。因为他们一直在对我们“施礼”,我们只是在还礼,报答。 礼仪动作根据礼仪的两个基本价值规则和礼义而生而定。以上只是基本规范。礼仪动作可以有变化。各地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动作也有差异。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区别,才能适宜。日本、韩国、其它儒教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保留有儒教文化传统,都是儒教文化的支脉。按自己的传统行礼,这样就有别有位了,适宜了。中国大陆地区,礼仪被君权弄到极端,如今业已中断,要回到周礼的本原,结合西方文化的成果,制定礼仪,接通古今中外。各地实行起来还可以有差别。 新礼继承古礼,礼仪动作拉开人的距离,使互敬。同时发展变化,顺应人心,拉近人的距离,增加“执手”礼,使互爱。通两得中合宜。 礼仪动作一改卑下之相,乾德刚毅正大,坤德典雅尊贵。行礼人乾坤合德。
❹ 儒者,人之所需也。
想 我们在树旁边,闭上眼睛,用心思考
❺ 儒家有哪些人
我给你列一下主要的代表人物吧
孔子 (前551.9.28~前479.4.11)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
孟子 (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荀子(前325-前235) 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这三位是必须记住的 另外各朝代也有继承人简单介绍几位名人吧
先秦 复圣颜子(颜回)
宗圣曾子(曾参)
后汉 班固
唐 韩愈 柳宗元
宋 欧阳修 王安石 司马光 苏家三人 朱熹
明 方孝孺
❻ 儒家的代表人物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宣扬“仁政”,认为“民贵君轻”,主张“法先王”。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他赞扬富国强兵的制度或政策,尤其赞扬秦国。
❼ 儒家思想与服饰
儒家思想对服饰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宋代的程朱理学。它强调封建的伦理纲常,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服饰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宋代各朝皇帝还多次申饬服饰“务从简朴”,“不得奢华”。特别是对妇女服饰要求尤为严格,一改唐代妇女服饰袒胸露背的风尚。并在宁宗嘉泰初年,将宫廷中除帝王后妃外,妇女所用的金石首饰,集中放火焚烧,以此警示天下。再如宋代初年妇女的发式承晚唐五代遗风,以高髻为尚,这种高髻的梳成,大多掺有假发,有的直接用假发编成各种形状的假髻,用时套在头上,这就违背了理学关于服饰简朴的原则,因而《宋史·舆服志》曰:“妇人假髻并宜禁断,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可见,在程朱理学影响下,宋人的服饰是十分拘谨和质朴的。
❽ 儒家的代表人
孔子,孟子,荀子,朱熹
❾ 13.儒家推崇的一种服装形制是什么
推崇的一种服装形式,应该是像现在的汉服一样,汉服就是基础。
❿ 儒者的基本简介
真儒者,必能铁肩担道义;真儒者,理应精思而践履。儒学,自先师纂订“六经”而大成,自孔子讲学而流播。“六经”不尊,华夏文化难以立足;儒学不兴,华夏民族难以称盛。汉以后泛指一般读书人。《墨子·非儒下》:“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史记·五帝本纪》:“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史记·孝武本纪》:“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荐绅,射牛行事。” 《史记·淮阴侯列传》:“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北宋张载曰儒者: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沉孟端》:“沉孟端先生方学,虽本世医,而通知古今,有儒者风。”清·范阳询《重修袁家山(袁可立别业)碑记》:“夫儒者得用于传世,以行科道而成为圣贤也,幸矣!”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然而这些千篇一律的儒者们……一到圆形的地球,却什么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