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胤祥做了铁帽子王,为何没有事呢
雍正登基前的十三爷号称“侠王”,助人为乐,性格豪爽,行侠仗义,相比于其他的皇子,他更是难得的有情有义。这是康熙皇帝常常对他称道的地方,甚至在太子胤礽即将被废的时候,也毫不避嫌,拉太子一把。
在上述情况下,邬思道算是看透了雍正,故他才说只要十三爷谨慎行事,接受铁帽子王也未尝不可。只是,后来的允祥身上,在也没有“侠王”的风范了,除了为刘墨林与苏舜卿出过两次头之后,就只剩下一个唯唯诺诺的十三爷了。
自然,这个唯唯诺诺的十三爷接受了铁帽子王,也没什么事。
2. 十三皇子胤祥为何去世后被追封为铁帽子王
胤祥是清朝第一位恩封的铁帽子王。
在他之前,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等8位铁帽子王都是以开国元勋的身份获得世袭罔替之殊荣。
胤祥,能成为清朝第一位恩封的铁帽子王,这离不开他的四皇兄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
当然,胤祥也的确担得起雍正给他的这份待遇。
胤祥在雍正朝虽然只有8年的时间,但对雍正朝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胤祥在雍正的各项新政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可以这么说雍正能够实施新政,这其中胤祥的作用不容忽视,没有他,很有可能就没有雍正的新政。
首先,胤祥总理户部期间,一心为公,不论远近亲贵,整顿财务,进行财务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追缴亏空,革除弊政,充盈了国库,从而为雍正所实施的各项新政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其次,胤祥在负责营田水利事宜,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他合理治理河流,利用土地,变劣势为优势,有效治理当地水利,让东南数十州县河流疏畅,获灌溉之利。
最后,胤祥为雍正朝荐贤甚多,像福建总督刘世明、陕西总督查郎阿、山西巡抚石麟、福建巡抚赵国麟等等,这些都是胤祥向雍正举荐的。这些人才在之后都成为了雍正朝朝堂上的中坚力量,有效地贯彻了雍正所实施的诸多新政,为清朝在乾隆朝走上极盛立下汗马功劳。
雍正为君,给胤祥的宠荣无以复加;胤祥为臣,对胤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雍正厚待胤祥,胤祥忠心雍正,两人相得益彰,最终促成“棠棣情深”一段佳话。
3. 老十三胤祥,到底有什么功劳,被雍正皇帝加封为铁帽子王呢
胤祥和雍正从小就感情深厚。
雍正为什么和十四爷胤禵关系不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虽然两个人是同母所生,但是由于当时雍正的母亲身份不高, 雍正并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抚养长大。这也是为什么雍正的母亲一直非常偏爱十四爷胤禵。因为十四爷胤禵才是雍正母亲亲手养大的儿子,感情自然要深厚一些。
胤祥、雍正都是太子党的成员,加上雍正和其关系好,极有可能是胤祥是替雍正受过。这也是为什么康熙后来原谅了其他皇子,可是单单不原谅胤祥的原因。因为站在康熙的角度来看,胤祥为了兄弟情义,不忠于自己。
胤祥性格好,能力强,非常符合雍正的用人要求。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胤祥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那就是他做人做事符合雍正的要求。胤祥虽然位极人臣,但是他非常的谨慎小心,内敛安分,一心替朝廷办事。
4. 老十三胤祥,到底有什么功劳,被雍正皇帝加封为铁帽子王
首先,我们看一下清朝的爵位制度。清朝的爵位分为:亲王、郡王、贝勒等等,其中,亲王又分成了铁帽子王和普通亲王。按照清朝的规矩,普通亲王的爵位不能世袭,例如父亲是亲王,儿子只能是郡王,孙子只能是贝勒。只有铁帽子王拥有世袭罔替的特权,一代代地传下去。但清朝册封铁帽子王拥有一系列严格的规定,清朝的铁帽子王屈指可数。
尤其是在和平时期,想成为铁帽子王非常困难。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老十三胤祥被册封为铁帽子王,肯定立下了无法替代的巨大功劳。但是在清朝文献的记录中,查不到任何记载。按照道理来说,雍正皇帝不会平白无故的赏赐自己的十三弟。肯定是一些无法公开的功劳,最大的可能就是军权。
至于老十三胤祥,从来不结党营私,而是为人谨慎,从来没有过分的地方。直到老十三胤祥去世,雍正皇帝都非常信任这位十三弟。雍正皇帝的兄弟很多,但只有胤祥属于雍正皇帝的嫡系,就连后来的允礼也算不上。至于老八集团的残余势力,经常暗中捣乱,给雍正皇帝制造了很多麻烦。
5. 老十三胤祥,究竟有何功劳,被雍正皇帝加封为铁帽子王
在许多影视剧中我们都会发现,雍正和他的十三弟胤祥关系十分好。老十三胤祥究竟有何功劳,被雍正皇帝加封为铁帽子王呢?这主要是因为胤祥无论政务还是军务都处理得十分出色,而且他对雍正也始终忠心耿耿。
老十三的功劳
管户部:胤祥在雍正登基前后都管过户部,还协助雍正追缴大量欠款。他为人勤奋细致,将户部管理得井井有条,也为雍正时期国库充盈立下了大功。
掌军权:胤祥在雍正陷入九龙夺嫡的关键时刻,拿到了丰台大营等地的兵权,还杀了企图谋反的人,他的胆大心细为雍正的安全和夺嫡增加了极大的保障。
修河道:古代治理河道和修筑堤坝都是十分容易发生贪腐的,而一旦河道出问题百姓肯定遭殃。胤祥修河道期间不仅不贪污,还将工程修得十分之好,为雍正解除心头大患。
总的来说,胤祥不管是在对雍正的忠心方面,还是在处理政务、军务方面,都是十分优秀无可挑剔的,所以雍正十分喜爱和信赖他,将封他为铁帽子王。
6. 老十三胤祥,究竟有何功劳,被雍正帝加封为铁帽子王
这里先叫胤祥为允祥,老十三允祥是一个很传奇的人物,他在康熙时期因为犯了错被自己的父亲监禁了起来,而了解这一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当时各个皇子为了争夺皇帝之位分成了两大阵营,老十三当时就是在雍正这一阵营里的,所以他和雍正的关系就比较好,也可以理解他之后被雍正帝加封为铁帽子王了,铁帽子王是当时一个比较重要的殊荣,算是一个荣誉吧!
允祥一生为国家付出了许多,他做的这些事情自然被皇上记在了心里,并且加倍的对他好。也是因为他做了这么多的实事,所以雍正特许把允改为胤,并且让乾隆加封给了他铁帽子王的称号,也是对他的一个回报。
7. 胤祥为何这么效忠与老四要真实的历史原因。
怡贤亲王园寝位于北京西南大约88公里、涞水县以北12.5公里的石亭镇东营房村西云溪水峪。墓主人就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该陵寝也叫十三爷坟。
怡亲王胤祥,生前谨慎忠诚,实心任事,勤奋奉职。雍正继位后,加封允祥为总理事务大臣,后晋封为怡亲王,先后总理户部三库,总理户部等重任。雍正三年,他曾总理京畿水利,对于防治防治河患、开辟营田,成绩颇多,而屡受恩赏。雍正八年,皇帝又来亲书“忠敬诚直,勤慎谦明”匾额予以褒奖,当年又加封为首任军机大臣,深受雍正的依赖和器重。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怡亲王胤祥和总督高其倬奉命为雍正皇帝选陵。选中易州境内泰宁山(后改为永宁山)的太平峪,(即现在易县清西陵泰陵陵址)。奏称:“相度得易州境内泰宁山太平峪,为‘万年吉地’,实乾坤聚秀之区,阴阳会合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阅后大悦:“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遂决定将陵寝建造于此。遂降旨对怡亲王胤祥嘉奖,赐其距雍正泰陵东北面六十华里处一块“平善之地为墓地”,即现在的涞水县东营房村云溪水峪——怡贤亲王园寝。
园寝处于丘陵地带,三面环山,依山傍水,林木丰茂,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园寝背西向东,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全部建筑物30余座。建筑用料全部采用红砖绿瓦,其规模浩大,布局严谨,工艺精湛,气势宏伟。周围松柏参天,涛声瑟瑟,庄严肃穆,华贵典雅。在清代王陵中独树一帜。整体布局自东向西依次为:三华里神道,沿神道依次为神道碑亭、火焰牌楼、五孔石拱桥、四柱三门石牌坊、平桥、华表、元宝山、偻佝桥、三孔桥、神道碑亭、神厨库、井亭、值班房、月台、宰牲亭、朝房、宫门、南北焚帛炉、隆恩殿、宝顶等。神道两侧松柏参天,园寝四周环以绿瓦红墙。陵寝雍正八年建成后,为守此陵,清政府在此设水东营驻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二员,并设园寝护卫军,东西两个营房。东营房驻马步军兵,西营房驻护陵旗族员。清盛时期,园寝范围皆为禁地,护卫森严,权重势大。
辛亥革命以后,园寝护卫军撤走,只剩旗民守护。大约在1934—1936年间,整个园寝被当地军阀和地方官吏所破坏,墓葬全被挖空,葬品及所有文物被盗走。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又遭受更惨重破坏,地面建筑全被平毁。现存文物不足三分之一:石牌楼两座:一为七楼四柱牌,高10米,长25米,柱基和坊梁均有雕刻图案,工艺精湛。一为火焰牌楼,高10米,长25米。气势非常壮丽。神道碑一座,高5米,宽1.4米,碑上有满汉文字刻写的“忠敬诚直勤慎谦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等字样。华表一对,高13米,柱基和柱体均呈八梭形,刻有大小腾龙48条。极为罕见。五孔桥一座,长38米,宽7米。以上建筑全为汉白玉质料,保存尚好,园寝及现有文物已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收录于“中国名胜大词典。”
雍正八年五月(公元1730年),雍正最亲爱、最倚重的皇十三弟怡亲王胤祥逝世。雍正悲痛欲绝,亲临其丧,并辍朝三日痛悼之。封谥为“贤”,明配享太庙。诏令怡亲王名仍书原“胤祥”,以志思念。命将御书八字加于谥上。恤葬从优,建祠于京西白家疃正阳门内东顺城街,改所居府为贤良寺,以祈冥福雍正帝在诸兄弟中,为确保王位,严厉打击其政敌,唯独对怡亲王允祥恩宠有加,情同手足生死与共。先后推崇其为“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乾隆时期,又定为世袭罔替“铁帽子王”。由此可见,雍正与胤祥的关系远远超出普通的君臣关系,更非一般兄弟王子的关系。
8. 十三阿哥为何被封为“铁帽子王”
胤祥在雍正期间被封为怡亲王,也就是世袭罔替的亲王,只不过在乾隆期间完善王爵制度的时候把他划在了铁帽子王之列。
祥不但具备优秀的文化素养,还颇有办事才能、协调人际关系的才能,是难得一见的人材,胤祥还能文能诗,棋棋书画无一不通,今有《交辉园遗稿》流传世间。胤祥不但能文,他还继承了满洲人的骑射,骑马射箭样样精通。
十三阿哥胤祥和四皇子胤禛的关系最好,雍正帝在写给胤祥的祭文曾提到胤祥的数学是他亲自传授的。
康熙六十一年,皇四子胤禛继位,史称雍正皇帝。第二天胤祥被任命为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一,同日晋升为和硕怡亲王。
(8)胤祥为什么是铁帽子扩展阅读: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胤祥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亲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寻常。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皇子胤禛继位,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雍正元年(1723年),命总理户部。
自此即全力辅佐胤禛治理国家,胤禛亦对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命其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叙协赞功待诏增仪仗一倍。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
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4岁,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9. 雍正王朝:千古一帝康熙圈禁儿子胤祥时,为何要摘掉帽子
康熙是十分不愿意看到儿子胤祥被带走,所以他先摘掉了帽子,表明先把胤祥拿下,随后又缓缓带上帽子,表明胤祥还是会被放出来的,这两个动作都显示出了康熙对儿子胤祥的良苦用心。
胤祥的母亲是康熙宠爱的纯元皇后,胤祥是康熙第十三个儿子,康熙非常喜欢胤祥这个儿子,在胤祥年幼时经常带着胤祥四处游玩,所以康熙要圈禁胤祥时内心是很复杂的,他先将帽子摘下又缓缓带上。
当时的康熙已经心里做好了打算,让第四个儿子胤禛来继承自己的皇位,而胤祥是胤禛最好的伙伴。康熙也有心让胤祥以后安心地去辅佐胤禛,做什么事情都安排他们两个一起处理。
其实康熙圈禁胤祥也是为了他好,是为了保护他,保护了胤祥就是保护了自己的继承人胤禛,所以康熙又缓缓把帽子带上,表明胤祥被圈禁只是一时之计,很快胤祥就会被放出来,康熙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10. 康熙第十三子号称铁帽子王是什么 意思
铁帽子王是对清代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俗称,其身份高贵且封爵像铁般牢固。 清王朝建立后,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皇族爵位即是这个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当时确 铁帽子王
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清朝封爵一般有两种,一为臣民在战争中立功而受封,称为功封;另为皇裔受封(正常情况下必封),称为恩封。袭爵的方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降等承袭,这是一般的惯例,即逢子孙(通常为嫡长子)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由和硕亲王递降至奉恩镇国公,多罗郡王递降至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固山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奉恩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奉恩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之后就不再递降了,以该爵一直承袭下去。另一种是原等承袭,即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若是没有子嗣后代时,则以旁支后代奉始封祖先祀,并承袭该爵。这就叫做世袭罔替。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称为铁帽子王。 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是中后期在政治斗争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 皇帝按“功封”诏定清朝初年的八位铁帽子王: 和硕睿忠亲王多尔衮
六位和硕亲王,即, 和硕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 和硕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六子 和硕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 和硕承泽亲王(后改为庄亲王):硕塞,皇太极五子 两位多罗郡王,即, 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努尔哈赤次子代善长子 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萨哈璘次子 中后期所恩封的四位铁帽子王(全是和硕亲王): 和硕怡亲王:胤祥,康熙帝十三子 和硕恭亲王:奕,道光帝六子 和硕醇亲王:奕譞,道光帝七子 和硕庆亲王: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六子绵性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