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服装品牌 > 秦汉时期女装以什么为主

秦汉时期女装以什么为主

发布时间:2021-07-24 04:26:46

① 秦汉时期的服饰是什么样子的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从而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创立了衣冠服饰制,主要体现在冠帽及佩绶上。秦初,三品以上着绿袍、深衣,庶人着白袍。袍服在汉代被当作礼服,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则做得很小,以袒领为主,领呈鸡心式。领和袖一般有花边,纹样有菱纹、方格纹等。只在朝会、礼仪时穿着,官员平时多穿单衣。汉代男子服饰有两种形式,即曲裾和直裾。曲裾即战国时期的深衣,到了东汉时期,男子一般不再着深衣,而以穿直裾为主。汉代妇女仍以深衣为主,与以往不同的是衣襟的绕转层数增多,衣服下摆增大,腰身大多裹得很紧,并用一根绸带系扎在腰间。另外,汉代有一种叫“袿衣”的服装,也是常见的服饰,其样式与深衣基本相似,只是在底部由衣襟曲转盘绕而形成两个尖角装饰。汉代妇女还喜欢穿无缘裙,这种裙子大多以四幅素绢连接拼合而成,上窄下宽,不施边缘。裙腰的两端缝有绢条,以便系结。

② 秦朝穿什么服装

有曲裾,也有直裾!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着。 秦朝统一中国后,只有十五年的历史,秦始皇兼收六国的车旗服御,创立了衣冠服饰制度。秦朝的服饰仍然是连体式,宽袖、大袍,服饰制度严禁。。除〝兵马俑〞出土的大量资料外,其他的形象资料并不多,但是,秦始皇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巨大的。单就服饰而言,而后的汉代虽历经四百余年,它却仍延用了秦朝的服饰遗制。所以,秦和汉时期在服装样式上很难仔细区别。所不同的是,汉代在经历四百余年的历史过程中,其纺织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以及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广泛通商交流,这个时期的服饰在颜色、纹样上逐渐趋于更加华丽和美覌。 秦汉时期男子服装,以袍为贵。秦始皇三品以上绿袍,深衣。庶民白袍,皆以绢为之, 袍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在袖口部分却收缩紧小。 袍服的领和袖,一般都用花边。花边的色彩、纹样较之衣服为素,常见的有菱纹、方格纹等。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都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里衣。 另外也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袖也用花边装饰。,袍服的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之状。 平日燕居仕宦之间多服禅衣。禅衣即单衣,其形制与袍略同,唯不用衬里。 禅衣除平时在家穿著之外,也可以用作官员朝服,但只能作为衬衣,穿在袍服里面。 博士、儒生常服,一般都遵循古制,以儒服为雅。儒服的特点,〔后汉书记载。〕主要是方领,据说凡是穿上这种服装,举足行步都有一定规矩,如不合这个规矩,就要入学重新学起。 至于普通男子,则穿布儒短衣。其制大多紧身,袖口窄小,以便劳动从役。盛夏之日,也有不著上衣,单穿一条短裤者。 秦、汉代男子服装的样式,大致可以分成二种类型。一为曲裾,一为直裾。曲裾之服即战国时代流行的深衣。秦汉仍然延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及至东汉,男子穿深衣[曲裾]者已经少见,一般多穿直裾之衣。直裾又称〝襜褕〞,西汉已经出现,但并不作为正式礼服。《史记.武安侯传》有〝衣襜褕入宫,不敬〞之语。究其原因,实与当时内衣有关。古代裤子皆无裆,仅以两只裤管套在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说文》曰:〝袴〔即裤〕,胫衣也。〞也单指裤腿而言。这种裤子穿在里面,如不用外衣将它掩住,裤管就会外露,这在当时,是被视作〝不恭不敬〞的。到了后来,裤的形制日益完备,并且出现了有裆之裤---裈。裈是一种合裆的短裤,因其形似犊鼻,故又名〝犊鼻裈〞。 秦代男女日常生活的服饰形制差别并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的是男子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
有带钩,妇女则无,只以丝带系扎。
曲裾有单绕、双绕和三绕,马王堆出土的就是单绕曲裾,当时穿着具体哪种多,偶说不太好。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满意请采纳,谢谢!</SPAN></p>

③ 秦汉服饰对比先秦以前发生了什么变化

秦汉服饰 网络名片 相关图片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平民穿白袍,都用绢制作。汉代四百年来,一直用袍作为礼服。 目录 帝王 冕冠 袍 禅衣 裤 平民男子 少数民族 首服 鞋袜 帝王 冕冠 袍 禅衣 裤 平民男子 少数民族 首服 鞋袜 展开 编辑本段帝王 秦汉,仍遵循古代帝王臣僚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戴冕冠之规章不改。冕冠其制为:綖板长一尺二寸,宽七寸,前圆后方,冠表涂黑色,里用红、绿二色。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衣纁裳组成,中单素纱,红罗襞积,革带佩玉,大带素表朱里,两边围绿,上朱锦,下绿锦,大绶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小绶有白、玄、绿三色;三玉环,黑组绶,白玉双佩,佩剑,朱袜,赤九、赤舄,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据汉朝制度规定:皇帝冕冠用十二旒,质为白玉,衣裳十二章;三公诸侯七旒,质为青玉,衣裳九章;卿大夫五旒,质为黑玉,衣裳七章;通天冠为皇帝的常服,其衣为深衣制。秦汉帝王的服饰是沿袭战国时期的冕服,它成为中国历史上传统帝王的典型帝服,直到明代。 编辑本段冕冠 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编辑本段袍 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的很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领口、袖口处绣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的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直裾袍,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但初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衣敬”之语,显然与内穿裤子无裆,直襟衣遮蔽不严有关。当时的裤子仅有两只裤管套在膝部,用带系于腰间。后因内衣改进,曲裾绕膝,深衣制已为多余,到东汉,直裾逐渐普及,替代了深衣。 汉代文吏穿曲裾、直裾时,头上必须裹巾帻,再加戴进贤冠。 编辑本段禅衣 禅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禅为上下连属,样式与袍略同,但无衬里,可理解为穿在袍服里面或夏日居家时穿的衬衣,也可以解释为罩在外面的单衣。 编辑本段裤 古裤有二:一为裤;一为恽(裈)。 《说文》无袴而有绔,曰:“绔,胫衣也,从系夸声(苦故切)。”恽,《说文》:“恽,重厚也,从心军声(古浑切)恽或从衣。”音义全异。袴绔音义形皆同。《诗经·秦风·无衣》“与子同泽”之泽,为此襗字。《说文》又曰“褰,绔也,从衣寒省声,《春秋传》曰征褰与襦(去虔切)”,所以袴绔襗褰四字,音形或同或否。但为胫衣则一。袴〔裤〕,《释名》曰:“袴,跨也,两股各跨别也。”《急就篇》颜注曰:“袴,谓胫衣也,大者谓之倒顿,小者谓之校口。”裤之两股曰襱。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袴,谓为“今所谓套袴也”,殊误。按裤为胫衣无档,古服上衣下裳,或衣裳相连,长可及肘,最短如襦亦及膝,皆可蔽下,着胫衣已足,无须着有裆之裤。今之着套裤另有裹裤,古之着裤则无,不能混为一谈。有档之裤,或以为恽,一作裈,亦有问题。裈,《释名》曰:“裈,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急就篇》颜注曰:“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也。”段注说文,裈字,亦曰:“今之满裆裤,古之裈也,自其浑合近身言,曰恽,自其两襱孔穴言,曰惚,方言,无桐之裤,谓之犊。郭云:即犊鼻裈。”皆以裈为合档,与古裤异,今裤同。其实颜以裈为合档,段且谓裈即犊鼻裈,为合档,皆属臆说,难以遽信。 裤为胫衣,袴亦无裆(指今之裆,非穷裤之裆),膝以上皆未露,两股间多无衣,必恃垂衣或裳以为蔽,此古服宽长,或上衣下裳之所由来也。(参考黄现璠著 《古书解读初探》) 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后来发展为有裆之裤,称裈。将士骑马打仗穿全裆的长裤,名为大袴。西汉士儒妇女仍穿无裆的袴。汉昭帝时(公元前87年至前75年),大将军霍光专权,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为了阻挠其他宫女与皇帝亲近,就买通医官以爱护汉昭帝身体为名,命宫中妇女都穿有裆并在前后用带系住的“穷裤”,穷裤也称“绲裆裤”,以后有裆的裤子就流行开来。汉代男子所穿穷裤,有的裤裆极浅,穿在身上露出脐子,但没有裤腰,裤管很肥大。 编辑本段平民男子 百姓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穿交领,衣长至膝,衣袖窄小,腰间系巾带,脚穿靴鞋或赤足。裤角卷起或扎裹腿,以便劳作,总体仍较宽松,也有外罩短袍者。夏天也可赤裸上身,下身穿犊鼻裈,一般是体力劳动者或乐舞百戏之人。据当时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杂彩之衣,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才允许百姓服青绿之衣。 编辑本段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服饰也是秦汉服饰的有机组成部分。居于东南地区的百越人穿左衽衣服,剪发纹身,以丝绸、麻布、纱衣、织锦为布料,额头臂上刻纹,发式为“被发”、“椎髻”等,主要以玉器为装饰品;岭南一带的越人穿筒裙;匈奴人衣皮革,被毡裘,与林胡、楼烦的服装式样相近,裤腿较瘦,帽子呈尖顶或椭圆形,帽带护耳,以貂皮贴边,以革筒(皮制铠甲)或铁甲为护具,匈奴人爱用金、银、铜、琉璃、玉石做饰品。滇人的男性衣左衽,长至膝部,头裹巾,前额有圆形饰物,女奴耳坠大环,髻后垂作银锭式,对襟袍服,腕间戴有多箍金镯。 编辑本段首服 朝臣职官品第的区别主要在冠式,除旒冕、长冠(即刘氏冠)、委貌冠、皮弁冠为祭服冠外,其余均为常用朝服,惟长冠为诸王国谒者常用的朝服。通天冠原指的是楚庄王通梁祖缨,秦时采楚冠之制,为乘舆所服,汉代百官于月正朝贺时戴,天子也戴此冠,其制:高九寸,正竖顶少邪,直下为铁券,梁前有山,展筒为述。委貌冠与古皮弁制同,长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覆杯,用皂色缯绢为之,戴此冠时,则服玄端素裳。行大射礼于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服之。皮弁与委貌冠制同,以鹿皮为之。戴此弁时,上著缁衣,皂领袖,下著素裳,此为行大射礼于辟雍时,其执事者所服。远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横之于前,无山述,为亲王日常所戴。进贤冠为儒生文官所戴,其制: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至博士两梁,博士以下的吏员和儒生们皆一梁。高山冠形制如通天冠,但顶不邪却,高九寸,无山及展筒,原为齐王之冠,秦灭齐,将此冠赐近臣,汉沿袭之,为官吏和近侍所戴。执法者戴法冠。武冠又名赵惠文冠,秦灭赵,即以武冠赐近臣,汉亦用之,曰武弁,一名大冠,诸武官戴之,其制为横向长方形,两端有下垂的护耳,耳下有缨,系于颌下,前额突出,另包巾帻,汉代宫廷侍卫武官还在武冠上加黄金珰、玉蝉等装饰,还戴一条貂尾作装饰品。廷尉、大司马将军戴鶡冠,其制:在武馆左右加插双鶡尾。方山冠,汉制似进贤冠,又如高山冠,用五彩縠为之,不常服,惟郊天时从人及卤簿中用之。宫殿门吏、仆射戴却非冠,其制如长冠。司马殿门卫士戴樊哙冠,其制:广九寸,高七寸,前后各出四寸。术士冠,汉制前圆,吴制,差池四重。卫士戴却敌冠,其制:前高四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形制如进贤冠。建华冠、爵弁为祠天地五郊、明堂云翘乐舞人所戴。建华冠以铁为柱券,贯大铜珠九枚,形似缕鹿,下轮大,上轮小。爵弁,形如冕,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小后大,上用爵头色之缯为之。 据记载,秦汉以前,庶民或卑贱执事者束巾而不戴冠。至汉代,王莽因头凸才裹巾,巾于是被上层士大夫家居所用,后逐渐普遍,汉末文人与武士则以戴巾为雅尚。帻类似于巾,是套在冠下覆髻的巾,起初戴帻皆需覆冠,后才单独戴帻,秦汉武将喜戴红帻,文官穿便服常戴帻,它更为居士老叟所好用。幅巾主要用丝绸或葛布制作,“头戴纶巾,手挥羽扇”是当时文士的普遍装束,上层人士的头巾为黑。汉代,白色头巾为官员免职后或平民的标志,官府中的小吏和仆役们也戴白头巾。帻至汉代被改进成帽子,为头顶上方可盖住发髻的高顶,四周的围沿整齐,颇似近代的无檐帽,有长、短耳之分,帻上加发冠,也有将头巾和帻合戴,因此出现了平巾帻、介帻、平顶帻、冠帻等。 编辑本段鞋袜 鞋袜的式样至秦汉已非常丰富,有皮靴、皮鞋、木鞋、草鞋、麻鞋、丝履等多种。北方少数民族穿的高统皮靴,当时叫“络鞮”,除胡人外,汉人士兵及北方人也穿用。 西汉初年提倡节俭的汉文帝穿革履,富人在皮鞋上包绸缎的鞋面,在鞋口沿上丝带,制成极为美观精致的革履。 汉代戴帽、穿曲裾的男子(陕西咸阳出彩绘陶俑)。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
满意请采纳

④ 各个朝代服装的特点

1、商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古代华夏族汉服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⑤ 秦 汉 魏晋的服饰区别和演变过程

很抱歉,我尝试找一些那个时候服装的图片,但上传不成功。你可以自己去网络对比下。
从秦朝到汉朝到魏晋,人们的服装有变化。秦汉时期,是各种封建礼仪制度基本形成的时期。而服饰礼仪主要是用于别尊卑,分等级,在阶级社会是非常明显的。自古所谓汉承秦制,其实,秦代是封建礼制草创的时期,并没有完全摆脱以前的影响,汉代则将其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据史料记载,“汉初崇简,不存改作,车服之仪,多因秦旧”,可到了西汉中期、后期和东汉时期服饰礼仪则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服饰礼仪主要表现在服饰的质料、样式、服色及配饰等方面上。秦汉时期,冠的种类和式样非常多,尤其秦正处在封建礼制刚刚形成的阶段,在冠制上变化不定,自古所谓“秦冠汉佩用舍无常。”汉冠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秦冠制为基础,如秦的通天冠,为始皇之常服,汉天子仍延用,如《汉官仪》所云“天子冠通天”。但汉冠制在有些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首先,冠加帻和不加帻是一个很明显的变化。从考古资料看,秦和西汉未见有帻之冠,到东汉时方见加帻之冠。帻起初只是包发的头巾,后来演变成帽状。早期冠、帻是有明显的区分的,帻的形制也比较简单,而到汉的中晚期,冠下加帻比较普遍,帻的形制也复杂起来,有平上帻、介帻和巾帻等多种。 秦初灭六国,吸收六国的冠制,赐于近臣,所以秦的冠制种类多,样式繁杂。到了汉代,伴随着封建礼制的逐步完善,冠饰逐渐和衣饰结合在一起,来区分等级和尊卑。
袍服是秦汉时期的主要礼服。袍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那个时期的袍服,只是一种纳有絮棉的内衣。而秦时的普通百姓多穿襦衣。袍与襦的主要区别在其长短上。汉代四百年中,袍服一直作为礼服。在秦汉时期,冠饰及其相应的衣饰质料、式样和颜色在古代是明显的等级标志,而佩绶制度是区分等级尊卑的又一显着特徵。 汉初沿用了这种制度,并加以双印佩刀之饰。 至孝明皇帝时,除了佩绶制度外,还增加了大佩制度。所谓大佩,就是用各种玉制配件组成的成串饰物。秦汉时期,衣服的质地和颜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服饰礼仪的一种反映。在这方面,史料上比较零散,又缺乏实物资料,一直没有完整的认识。但从零星的资料中,也能有一个大致的瞭解。秦汉时,主要以丝织品为贵,普通老百姓则穿布衣或粗麻织的褐衣。秦汉时期的服色在史料中有些记载,但实物资料较少。秦自谓得水德,故衣服旗帜皆上黑。服色的种类有朱红、枣红、粉红、深绿、粉绿、粉紫、暗紫、粉白、天蓝、褐等色,色彩豔丽,色调明快。一般士兵和地位低微的杂役俑,也穿有红色和绿色的衣服。到汉成帝时规定,青绿色是一般庶民常服的服色;在官府服役的地位低下的人穿白衣。东汉明帝时,服饰礼仪方面有较大的变动。秦汉时期服饰礼仪的变化是反映在多方面的。这个时期也正是封建礼制逐渐形成的时期,由于从春秋战国之间开始的社会制度的大变革造成的结果,旧的一套制度摧毁了,新的封建制的服饰等级制度尚未完全确立。因而从战国到秦王朝至西汉初年,在衣服的颜色和质地方面表现了多样化,所谓“秦冠汉佩用舍无常”,也就是反映当时服饰礼仪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东汉时期,服饰礼仪制度逐步完善,无论是冠制、配绶和服饰的质地、颜色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为后代服饰礼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足穿笏头履、高齿履(一种漆画木屐),流行一时。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鲜卑族北魏朝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服装的款式和服饰纹样,是服饰文化面貌的标志,南北朝时期随着胡服盛行,服饰纹样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纹样,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大登高、小登高、大博山、小博山、大明光、小明光、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龙、小交龙、蒲桃文锦、斑文锦、凤凰锦、朱雀锦、韬文锦、核桃文锦、云昆锦、列堞锦、杂珠锦、篆文锦、列明锦、如意虎头连壁锦、绛地交龙锦、绀地句文锦、联珠孔雀罗等。从这些锦名可知有一部分纹样是承袭了东汉的传统的,有一部分则是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结果,如联珠孔雀罗就是。再据各地出土南北朝时期的纺织品实物和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纹样来看,大凡东汉式的传统纹样,此时画工和工艺技巧都已不及东汉精美,意味着东汉式动物云气纹已经衰退过时,代之而起的服饰纹样可归纳为如下各种类型:传统的汉式山云动物纹:此类纹样盛行于东汉、紧凑流动的变体山脉云气间分列奔放写实的动物,并于间际嵌饰吉祥文字,如1995年在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出土的一批魏晋时期的衣物中,有一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铭文的山云动物纹锦护膊,保持了汉代传统风格,十分珍贵。利用圆形、方格、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线组成几何骨骼,在几何骨骼内填充动物纹或花叶纹,此类纹样在汉代虽已有之,但未成为最主要的装饰形式。且汉代填充的动物纹造型气势生动,南北朝填充的动物纹多作对称排列,动势不大,多为装饰性姿势。汉代填充的花叶纹多为正面的放射对称型,南北朝填充的花叶纹则有忍冬纹等外来的装饰题材。圣树纹:是将树形简化成接近一张叶子正视状的形状,具有古代阿拉伯国家装饰纹样的特徵,后至西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创立以后,圣树成为真主神圣品格的象徵。天王化生纹:纹样由莲花、半身佛像及“天王”字样组成,按佛教说法,在欲界六天之最下天有四天王,凡人如能苦心修养,死后能化生成佛。小几何纹、忍冬纹、小朵花纹:圆圈与点子组合的中、小型几何纹样及忍冬纹,此类花纹对日常服用有极良好的适应性,对后世服饰纹样影响很深。从形式上看,也是秦汉时期所未见过的。它的流行当和西域“胡服”的影响有关。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男服服饰: 1.礼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礼服祭服,仍只有一种,与汉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异。 2.平冕服:各级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纹,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文,公卿用织成文。 3.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汉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国古代的周礼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据周礼而定。 4.委貌冠服:为公卿行卿射礼之礼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缘为领袖。 5.朝服:同于汉代,天子与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来区别,亦都有五色朝服,不过汉代平时常朝以皂朝服、绛服为多,而魏晋南北朝则以绛朝服为主。 6.通天冠服:魏晋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礼服。着绛纱袍,皂缘中衣,黑鞋。 7.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诸王所服,着朱衣,绛纱袍,皂缘白纱中衣,白曲领。 8.百官冠服:以绛纱为主。但陈制较复杂,百官位高者以朱衣为朝服,位卑者,则以皂衣为朝服,皂白纱缘中单。 9.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卫之官,皆着五色衣,以锦绮馈绣,名曰品色衣。 10.常衣:主要是裤褶服,用途非常广,可以做朝服、军服、便服、从贵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女服服饰: 1.皇后谒庙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礼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2.入庙佐祭服:为妃、嫔、命妇之祭服。在晋及南朝宋、陈均为皂上皂下。 3.亲蚕服:为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均为青上缥下。 4.助蚕服:为妃、嫔、命妇助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在晋及南朝陈为缥上缥下。南朝宋为青上青下。 5.朝服:以上三朝均以为女性之朝服。 6.比周礼服:女性官服与男性官服同样,非常复杂,用色亦多,与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⑥ 秦朝人穿什么衣服

有曲裾,也有直裾!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着。

秦朝统一中国后,只有十五年的历史,秦始皇兼收六国的车旗服御,创立了衣冠服饰制度。秦朝的服饰仍然是连体式,宽袖、大袍,服饰制度严禁。。除〝兵马俑〞出土的大量资料外,其他的形象资料并不多,但是,秦始皇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巨大的。单就服饰而言,而后的汉代虽历经四百余年,它却仍延用了秦朝的服饰遗制。所以,秦和汉时期在服装样式上很难仔细区别。所不同的是,汉代在经历四百余年的历史过程中,其纺织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以及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广泛通商交流,这个时期的服饰在颜色、纹样上逐渐趋于更加华丽和美覌。

秦汉时期男子服装,以袍为贵。秦始皇三品以上绿袍,深衣。庶民白袍,皆以绢为之,
袍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在袖口部分却收缩紧小。
袍服的领和袖,一般都用花边。花边的色彩、纹样较之衣服为素,常见的有菱纹、方格纹等。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都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里衣。

另外也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袖也用花边装饰。,袍服的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之状。

平日燕居仕宦之间多服禅衣。禅衣即单衣,其形制与袍略同,唯不用衬里。

禅衣除平时在家穿著之外,也可以用作官员朝服,但只能作为衬衣,穿在袍服里面。
博士、儒生常服,一般都遵循古制,以儒服为雅。儒服的特点,〔后汉书记载。〕主要是方领,据说凡是穿上这种服装,举足行步都有一定规矩,如不合这个规矩,就要入学重新学起。
至于普通男子,则穿布儒短衣。其制大多紧身,袖口窄小,以便劳动从役。盛夏之日,也有不著上衣,单穿一条短裤者。
秦、汉代男子服装的样式,大致可以分成二种类型。一为曲裾,一为直裾。曲裾之服即战国时代流行的深衣。秦汉仍然延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及至东汉,男子穿深衣[曲裾]者已经少见,一般多穿直裾之衣。直裾又称〝襜褕〞,西汉已经出现,但并不作为正式礼服。《史记.武安侯传》有〝衣襜褕入宫,不敬〞之语。究其原因,实与当时内衣有关。古代裤子皆无裆,仅以两只裤管套在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说文》曰:〝袴〔即裤〕,胫衣也。〞也单指裤腿而言。这种裤子穿在里面,如不用外衣将它掩住,裤管就会外露,这在当时,是被视作〝不恭不敬〞的。到了后来,裤的形制日益完备,并且出现了有裆之裤---裈。裈是一种合裆的短裤,因其形似犊鼻,故又名〝犊鼻裈〞。

秦代男女日常生活的服饰形制差别并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的是男子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
有带钩,妇女则无,只以丝带系扎。

曲裾有单绕、双绕和三绕,马王堆出土的就是单绕曲裾,当时穿着具体哪种多,偶说不太好。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满意请采纳,谢谢!

⑦ 秦汉时期女子服饰的审美价值

秦汉服饰文化的历史教育价值与当代教育意义
——秦汉服饰审美思想的成因
张庆芳

服装是人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产物,既是生活用品又是人们观照自己本质力量的审美对象,它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人的创造力量和审美理想。服装为“衣、食、住、行”之首,它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同时它也在满足人类对于美的追求。这就是人类穿着衣服的两个目的:一是在自然环境中保护身体,维持生命。二是能够满足自我表现的愿望,并通过审美来完成。
《墨子·公孟》云:“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可见当时列国风俗,从发式到冠帽,从服装到佩饰,都有明显的区别,而这种区别的形成就在于各地文化的不同。
服饰的演变,同样也离不开各个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本文以秦汉时期的服饰作为研究对象,讲述一下秦汉时期人们的服饰审美思想。
一、秦汉时期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服饰色泽,就明显地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如《史记·历书》云:“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并认为秦灭六国,是获水德,因而色尚黑。根据五行学说,水在季节上属冬,颜色是黑色,因而秦的服饰和旌旗都尚黑色。到汉朝时,统治者认为汉承秦后,当为土德。五行学说认为土胜水,土是黄色,于是服色尚黄。方术家又把五行学说与占星术的五方观念相结合,认为土象征中央;木是青色,象征东方;火是红色,象征南方;金是白色,象征西方;水是黑色,象征北方。青、红、黑、白、黄这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并以黄为贵,定为天子朝服的色泽。后来又认为天子统一的象征,代表了天下各方的颜色,因而要求天子服装颜色须按季节不同而变换,即孟春穿青色,孟夏穿赤色,季夏穿黄色,孟秋穿白色,孟冬穿黑色,形成礼俗。除了正色以外,又按阴阳之间相生相克的信仰,调配出来间色,介于五色之间,多为平民服饰采用。我国服饰的色彩,与古代五方正色的信仰相结合,构成了传统服饰的底色,代代传袭。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大思想家,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使儒家思想在汉代发扬光大,占据了统治地位,而他所总结发展的儒家学说更是对后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贯穿在董仲舒全部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说,与中国服饰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论述的“天人合一”既是对中国远古自然崇拜的继承与提高,同时又对中国人融自然的服饰观起到了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有关“天道”的观念成熟在先秦,而定型在汉代。孔子曾有“富贵天下”的宿命论调。荀子则把“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旗帜举得很高。《荀子·天论篇》中说得非常明白:“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
与董仲舒“天人一也”和“天人感应”有关的,是服饰中有应季节而专设的“四时服”与“五时衣”。这种衣服出现的时代要早于董仲舒,最初属于周代祭祀用服的规定。如《礼记·月令》中有“天子春衣青衣,夏衣朱衣,秋衣白衣,冬衣元衣。”关于“五时衣”的记载可见《太平御览》卷六九引汉马融《遗令》:“穿中除五时衣,但得施绛绢单衣。”
对照五时衣所选择的五种颜色来看,中国古人并未考虑到四季的温差,而是人们努力寻求与大自然精神的统一。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道自然,以天道为本,因而强调法天思想,说人类社会中的一切(当然包括服饰)都应该效法天(自然)。

二、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到服装的审美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七雄争霸,各自为政,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及墨、法等各学派,从而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食之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法家韩非子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时,提倡服装要崇尚自然,反对修饰。《淮南子览冥训》载“晚世之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记录了当时论争纷纭,各国自治的特殊时期的真实情况。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的封建统一国家。秦王政当上始皇帝之后,立即着后推行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将诸如度量衡、刑律条令等各国遗留下的"异"转化为"同",其中就包括衣冠服饰制。不过,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太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尚不及详尽完备,只在服装旗帜的颜色上做了统一。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应该是水德,色尚黑,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贵之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
在汉代初年,由于受连年战争影响,经济遭受破坏,民众生活极苦,汉皇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废除了一些苛政,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农业进一步发展,手工业生产技术相应提高。其中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的发展,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完整的服饰制度在汉朝得以确立。

三、社会角色的标志,对古人的服装审美意识的影响贯穿了古代社会的始终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
自从人类社会中有了财富的拥有者和权力的拥有者以后,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就开始出现了高低贵贱的差异。特别是权力拥有者,为了拉开与一般老百姓的距离,以维护自己的尊严,便想方设法显示自己的特殊,以服饰来标明这些,是人们从远古时期就萌动的一种意识,随着服饰的日益繁复,加之在社会交往中显示地位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到,于是服饰就充当了标明人们社会地位的显而易见的物化了的精神必需品。
社会地位所显现出的等级阶梯是人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由外在的特定的服饰来塑造一个与其地位相对应的着装形象就更进一步加强了人们的直观印象,从而为社会活动的条分缕析提供了方便,最终进入由视觉感官向大脑传递信息再支配行为的社会成员的自觉意识中。
根据中国汉代舆服制度规定,官员平时要将官印带在身边,将官印的绶带垂在装官印的囊之外。于是印绶就成了汉代官阶的重要标志,如皇帝佩黄赤绶,长二丈九尺九寸,诸侯王佩赤绶,长二丈一尺,诸侯贵国,相国皆绿绶,长二丈一尺,公、侯、将军紫绶,长一丈七尺,以下依次类推,这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服饰标明社会职业。早在中国的汉代,就开始有以服饰来标明职业的记载。《后汉书·舆服制》称:“尚书帻收,方三寸,名曰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职业装一般不写进《舆服制》,即使有,也大多不甚详尽,因为除了官服以外,主要是平民百姓的衣着,况且没有专门的严格规定。如汉代男子首服制衣——巾帻,在色彩上就曾经标明过职业身份,车夫戴红的。轿夫戴黄的,厨师为绿的,官奴农人为青的。

汉代官兵
从以上论述来看,无论是哲学,经济还是一定的阶级性,都可以看出秦汉乃至整个历史时期的服饰文化都具有社会性。构成服饰社会性的因素,除去成为社会控制手段的社会制度和伦理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等以外,还有一些潜藏在社会个体之中的对服饰的评判意识。由这些在一定范围内为大多数人所共有的意识,再形成一种潜在的服饰评判标准,以此评判出服饰的优劣。在此领域中所论述的优劣取向有时是经济上的,有时又是美学上的,当然有时还针对是否有时代感,或者是兼而有之。
社会大文化背景决定了不同时代和不同区域内可能相差十分悬殊的服饰评判标准,具体到组成社会的无数个小群体内,又会因工作性质的差异。人员素养的高低而出现小群体内部相互影响的现象。其结果是可能出现良性循环,使人们的审美意识和社会知觉愈益提高,其服饰评判标准的文化性也会相应加强。如果小群体内起带动作用的人审美意识和社会认知水平较低,长时间共同讨论,相互影响,往往导致恶性循环,使这一小群体的文化性久久不能加强,反而会减弱,或同步降低。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服饰社会性的潜力或是隐患。
有了一定的评判标准以后,社会的责任促使长辈千方百计的教育后代,以尽可能顺应历史潮流又维护固有的文化传统。其表现形式主要为家长从子女很小时即充当第一任教师,告诉子女什么样的服饰好,什么样的服饰不好,如何掌握着装分寸等。这种教育方式是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并保持社会文明所不可缺少的,但利中之弊显然是注入了大量的上一代评判标准中的固有模式,而且经常是先入为主,为后期教育先增加了一层人为的基础。虽然或进步或落后。如果是后者,就会为以后成人期教育增加了难度。
各种传播媒介是成人期教育的主要渠道。凡执政部门,一般总要以文化界和教育界人士为主要力量。极力推行带有一定倾向的教育,其目的不外乎是在提高全民族甚至上升到全人类的文化素养的同时,又能够巩固其政权,否则,单纯文化性在事实上为社会所不容或不提倡。
在古代,这样的评判标准和教育形式虽然没有那么明显,但也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中,特别是家长对子女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服饰制度的建立,如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服饰制度《舆服志》,还有各种文化思想的渗透,这些都影响了后代对服饰的认识。反过来,这些服饰等级性的存在也同样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这些思想在不断的继承,传播,以至对当今的我们也产生深远的意义。
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对我们教育的发展,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很高的价值。而服饰作为一种资源,一种视觉资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冰上一角,反映一定的文化思想。通过对服饰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思想,并且对我们的审美思想,审美意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会古人的杰作,别有一番滋味。
对古代服饰的研究对现代服饰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历史中得到启发,从历史中寻找根源,才能发展我们现在的服饰的文化,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不断的向更高的意境迈进。

⑧ 秦汉时期的服装为什么以黑白黄为主

秦汉时代,在中国服色是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
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
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及以华丽为上。由于他减去礼学,对于嫔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⑨ 秦汉时期服装的款式主要有哪几种

秦汉时期服装的款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袍与禅袍与禅都为深衣,长至膝下或及足。深衣,单层不加里者称禅衣,也即单衣;禅衣加衬里或加絮者,称袍,多为春秋或冬季服用。袍或禅都有直裾和曲裾两种,衣襟从领上斜到腋下,然后直通下去称直裾;衣襟斜势绕身而下称曲裾。西汉妇女多着曲裾服,长沙马王堆出土的12件禅衣,有9件为曲裾,东汉则以直裾普遍。秦汉时妇女还常穿一种“”,其与禅衣的不同处只是领口,袖口及下裾处无重缘装饰,显得很随意,所以不能在礼仪场合下穿着。

与秦汉时期女装以什么为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生红校服 浏览:197
童装码数12 浏览:621
羽绒服怎样加工 浏览:830
广州市荔湾区金龟子童装商行 浏览:918
孕两个月穿上怀裤子穿着不舒服 浏览:718
先卖货后付款的童装 浏览:404
什么牌子的皮衣真皮好 浏览:468
苏州冬天穿什么裤子 浏览:243
秋季童装尾货批发厂家 浏览:938
裤子裤裆怎么看尺寸 浏览:293
肤色的裙子配什么颜色的开衫好看 浏览:965
大连市实验小学的校服 浏览:280
建华区潮流男装服饰店 浏览:144
衣服有帽子和没帽子的区别 浏览:353
童装店和女装一起买可以吗 浏览:57
我有一条红色的围巾英语怎么说 浏览:115
粉独睡衣图片欣赏 浏览:309
裤子皮带松了 浏览:977
雪纺女装上衣中长款图片 浏览:278
广州中老年服装批发市场在哪里 浏览: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