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德国人在二战发明了更加好的Y型背带。
② 军人穿皮带有什么好处
没什么好处,部队发的就是皮带
③ 为什么军训要带皮带啊
作战需要!真正作战的时候可以携带手榴弹和手枪!或者可以作为救生的器材!
④ 士兵执行任务时为何要系两条腰带
腰带的系法也远远没有那么简单,首先就是要勒得紧,不然很容易就会显得松松垮垮的,稍微系松就会得到部队纪律的惩罚。
⑤ 为什么军官们一般不用扎腰带
俄国革命属于流血革命,初期处大量旧俄军官已经不是什么新闻,没的旧俄军官不是加入红军就是流亡或者关入监狱。而加入红军的旧俄军官,大部分也没逃过一劫,最终于大清洗。
这个很正常啊!!哪些是敌人,
苏俄革命的特点基本上就是暴力革命。暴力革命就是杀人和流血、邪恶与肮脏。
历史上,高尔察克白军到处屠杀红军和红军嫌疑分子,手段凶狠残忍。而红军也以同样手段进行报复。当时红军和白军互相攀比残忍——受伤被俘的伤病员如果不能自己行走,就会被敌人当场用各种方法杀。白军攻陷红军控制区域以后,大量处“红军嫌疑分子”,使用各种可怕的酷刑。甚至高尔察克部只要怀疑此处村庄支持红军,就派部队进行大屠杀。而红军以同样手段威吓支持白军的地区。他们到处枪决和绞白军分子和破坏分子,军事法庭可以不要证据就立即执行刑,红军火烧、炮击支持白军的村庄,四处去农村“征集”粮食(抢粮)。
在众多细节中可以看得出影片并没有将他形容为“苏维埃可耻的叛徒”“不讲人性的冷酷屠夫”,无论怎样观赏都感觉整部影片是在裹奖于他,历史上白军由西伯利亚发起攻势曾一度攻占至伏尔加河沿岸,在苏联的历史描述中,将白军“西伯利亚-伏尔加河”这一路的过程形容为烧杀掠夺无恶不作,白军及其他们的领导者也是一群十恶不赦的叛徒小人,倘若不是图哈切夫斯基和伏龙芝的力挽狂澜恐怕俄国的历史确实要被改写了,我想这基本符合大多影片类似《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白匪军”的代表性形象,可是在这个影片中我确确实实没有看到“白匪军”丑陋的一幕,反倒是把苏维埃红军刻画的没有人性惨无人道,就比如说发动革命的那一段描写,原俄国海军军官被属下的低层士兵肆意枪决,包括一名叫涅佩宁的海军中将还单独被士兵从军官中纠出来拿刺刀刺,而高尔察克因为当时担当黑海舰队司令远在塞瓦斯托波尔而没有受到那样实质性的冲击,后来又因功勋被保护至国外,可他下面的那些海军军官们在解除武装后被红军士兵逐一处,要是枪毙也就算了,偏偏是拿个石头绑大活人脚上再投送至海中将其溺,说到这里大家不难理解我综观整部影片的感受。
⑥ 国军为什么要斜挂一根皮带
十九世纪到廿世纪卅年代,军官配军刀为贴身自卫武器,重量不轻,需要斜皮带分担重量。后来演变为短剑,再改为手枪,就取消了。
⑦ 军人为啥扎腰带
便于束缚背负的装备,比如挎包、水壶、指挥员的佩枪等。
⑧ 为什么解放军衣服外面都要戴个腰带 真的好难看
军人在正规场合都要佩戴武装带(俗称腰带),一是显得威武雄壮,二是显示职业特征,三是便于携带一些轻便装备。
其实军人的服饰和相关装备(如头盔、绑腿等)都有一定的来历,军人在正规场合所扎在腰间的腰带(又称武装带)也是一样,也有相关的传说。
相传在二战以前的欧洲经常发生战争,军人经常在深山密林中穿行,衣服经常被荆棘(挂)扯开,行动非常不便,有些军人则用草绳、野藤等緾在腰间和腿部,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军队行军作战的共识。
后来就演变成了现在的武装带,腰带的功能也不仅仅是作战的最初功能了。
腰带除了装饰好看以外,还可以在上面挂枪、、手铐、对讲机用其它轻便装备。其颜色也由原来的黑色发展为现在的黄色、白色等,质地也由原来的草绳发展为现在的帆布、人造革、牛皮等。
⑨ 为什么中国军人要系两条腰带
当过兵的朋友们都知道,在军队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纪律和规定,例如要将被子叠成豆腐状,吃饭时不准说话等,那么今天小编则带大家了解下部队中一条鲜为人知的规定,那就是我国军人在日常任务中必须要系两条腰带,这究竟是为何呢?下面我们具体来看
这两条腰带一条是内腰带,一条是外腰带,内腰带就是我们一般系裤子用的,而外腰带则主要起到两种作用。一种就是装饰用,配备一条外腰带能够使人看起来更加的精神些,显得一个人作风比较严谨,干起事情来雷厉风行。
第二种作用就是,外腰带上面往往会配置一些辅助性的武器装备,例如手枪和警棍警棒都会被放置在外腰带上,当战士们想使用这些武器的时候顺手一拿就行,不必要从专门的物品袋中再取出来,这样一来就解放了战士们的双手,让他们在行动上更便利些。
因此,看似是军人们平常系着的两条腰带也大有学问,现在你明白为何我国军人执行任务时要系两条腰带了吗?
⑩ 为什么穿军装要扎腰带啊
近现代军官装束用的皮带。可挂手枪和指挥刀。
武装带是指包括了肩带在内的军用皮带,按照规定仅用于特定场合的军官和仪仗队
与之对应的是军用(外)腰带,材料上可以是皮的、帆布的。外腰带仅用于特定场合的士兵
还有一种内腰带,说白了就是系裤子的
茅盾《追求》一:“可怜他现在不挂武装带,只穿得一身破洋服,几乎连老婆也快要让渡给别人了。”
武装带不知道如何定义,但今天并不难见到,只要走在大街上,你看所有各单位大门口站岗的保安,他们多数系的就是武装带。
武装带为军官专用,因旧时军官佩军刀于腰带左侧,为防较重的军刀将腰带坠斜影响军容,故置一肩带右肩左斜地吊住腰带,这加了肩带的腰带就是武装带。后来军常服很少再佩军刀,但武装带却并没有跟着军刀一起从军官的身上解下,因军人扎武装带比扎腰带更显英武,因而得以保留。
有些人将今天我军用的外腰带称作武装带,是错误的。武装带与外腰带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有肩带而后者没有肩带。还有,腰带有宽有窄,而武装带中的腰带部分全是宽的,如果是扣眼式的,则全部都是双排扣的。国民政府时期的武装带又俗称斜皮带。在当时如果说:这小子有出息,扎上斜皮带了。就意味这个人由士兵提拔为军官了,因为一般只有军官才能有资格扎武装带,而士兵通常只能扎腰带。
中国军人扎武装带始自一九二二年奉军的整军经武。奉军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战败后,开始实行一系列军事改革,不仅其军事思想,组织编制,军需制度等有别于北洋旧制,就连军服军饰也是另搞一套,其中就有武装带的采用,开创了中国军人系武装带的先河。而关内的北洋直系皖系及西南军阀的川滇粤桂等军系从始至终都采用的北洋旧制,北洋军服又是从日军移植而来,军刀直接挂于内腰带上,故没有武装带的配置。
黄埔建军时,由王伯龄主持的军服设计,也采用武装带作为师生军常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成为大革命时期很是风光的一个亮点。后来军服虽有改动,但武装带仍旧保留下来,直到抗战胜利后,武装带才在中国军人的腰上解脱下来。
武装带源自西方军队,上个世纪前半叶比较流行,二战结束后基本废止。今天,除朝鲜等极少数国家的军队和中国极多数单位的保安仍旧使用外,军队中已经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