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門閥大族」是怎麼興起的,為何能屹立百年不倒
門閥世家的興起和他們堅定不移的信念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管理有很大的關系。但是沒有長勝不倒的家族,最後信念的迷失也讓這些大家族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B. 魏晉南北朝門閥制度的興衰史
門閥制度開始形成與東漢,最開始怎麼形成的呢,一個主要的就是東漢建立者劉秀,建國後大封功臣,這就造就了第一批的豪門貴族。
他的發展:東漢後期,農民大量破產,土地兼並嚴重。造成了一大批的大地主。三國時期,由於戰亂,農民大量破產,土地兼並進一步加劇,雖然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措施來緩解,但是實質上的問題沒有解決。魏的軍屯和民屯制度,也只是暫時緩解了,但是最後還是還大地主、大豪強接收。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是門閥制度發展時期,這個時期的門閥制度發展的另一個體現,就是魏的選拔人才制度,九品中正制度,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統治階級完全被,大地主,大豪強的所控制。
了南北朝時期,是門閥制度發展的頂峰。大地主,大豪強控制了一個國家的大部分。有時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於大地主、大豪強。他們在國家的經濟、政治都占據著統治地位,這也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森嚴的等級制度。特殊的地位,造成了一大批的奢侈淫儀之徒。這為門閥制度沒落埋下了種子。
沒落:隋唐時期:為了鞏固國家政權,當政者大力打擊門閥士族,提拔寒門之士。門閥制度就此沒落。
C. 門閥氏族制度形成的歷史條件
最主要需要具備三個條件,1、經濟條件。2、政治條件。3、文化條件。
1、經濟條件,就是土地的兼並日益嚴重,大量土地聚集在少數人,更確切的說,是聚集在少數家族名下。皇帝就是全國最大的地主,然後就是下面的貴族、大臣。
2、政治條件,一個是封建宗族制度,而隨著土地兼並,有勢力的宗族或者族群會越來越大。然後控制各個方面。特別是在確立九品中正制的選拔和使用人才的機制後,大的家族更是掌握了中央政府的要職。
3、文化條件,就是儒家思想的進一步深入,儒學倡導三綱五常,要人們恪守禮儀,遵守君臣之道,父子之道,這樣就從理論上鞏固了大家族的存在。
4、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戰亂促使了這些條件的加劇產生和發生作用,有了戰亂,才會出現大量無主土地,才會有了更大的土地兼並,而為了逃難離開家園的人們只能依附在有土地的人的周圍,戰亂促使人們期望穩定和平,而儒學思想是迎合人們的願望的。
經過不斷的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以上條件都成熟了,所以,門閥士族制度才能在這個時期達到了頂峰
D. 歷史上門閥士族,是如何從興旺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有學者認為,中國的經濟形態,從先秦到漢初是貴族經濟,演進到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成為世族經濟,進入隋唐後,日漸呈現出「士商合流」的趨勢,到宋代,終於定型為士紳經濟。
先秦到漢初是貴族經濟,井田制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瓦解;
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是世族經濟,聯系東漢的庄園地主豪強勢力,再聯系魏晉時期的門閥政治,一定的經濟基礎才能產生相應的上層建築,門閥政治依賴於世族經濟;
隋唐時期沒有放棄重農抑商,只是有所松動;
宋代士紳經濟以後,租佃制逐漸普及,人身依附關系減弱。
……
門閥士族沒有成長起來時,時代屬於漢朝。
門閥士族早已發育壯大後,時代屬於晉朝。
只有中間的成長道路,才屬於三國。
南北朝時,士族族譜是選任官員的重要依據。唐朝初年,舊士族雖已沒落,但清河崔氏、范陽盧氏等數家所謂「山東士族」,仍憑借其祖先的影響,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這些家族編寫族譜,標榜為華夏「高門」,自詡「家風」優良,相互間通婚。唐初那些以軍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與他們通婚視作榮耀。
對門閥士族的真正絕殺,來自黃巢之亂。
當維系社交關系的人都大半被殺之後,朋友圈也就散了。更重要的是,在一片大亂中,門閥士族的譜牒也丟了。沒有譜牒,活下來的人都成了個體。社交網路,斷的一干二凈
門閥士族依靠社交關系興旺了900年,最終又在時代變遷中,因為社交網路斷裂而消散。
表面上,他們敗給了黃巢的屠刀。
實際上,他們敗給時代的進程。
歸根結底,門閥士族在晚唐的社交關系,是寄生於朝廷的軀體之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再加上社會秩序崩塌、平民崛起,他們再也不能像祖先一樣,在亂世中重振家業。
這就是歷史的進程。
E. 魏晉南北朝門閥制度
門閥乃指門第閥閱,即世代顯貴、有功勛的世家。門閥制度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所特有的政治制度,門閥士族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以及文化上按門第等級分享特權。門閥制度的產生是當時王朝統治的需要,而其消亡,也具有歷史必然性。
一、門閥制度的歷史演變過程
(一)東漢的萌芽時期
漢武帝以來崇尚儒術,官僚多以經術起家,至東漢時逐漸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狀況。西漢中後期,土地兼並嚴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體的豪強地主勢力。東漢政權就是在豪強地主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因此,豪強地主在東漢王朝享有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他們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權,經濟上兼並土地,經營庄園,漸成割據,逐漸成為名門大族。但此時門閥制度只是一種風氣,尚未形成,《通典選舉四》里記載的「沈約認定兩漢官吏之選拔、任用,僅是『以智役愚』,尚未『以貴役賤』」就是最有力的史證。士族地主即門閥地主,在東漢開始形成,為後來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制度的確立提供了階級、經濟基礎。
(二)魏晉的初步形成時期
曹魏政權實行的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夠憑借家世出身參與政權,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標志,其最顯著的特徵是西晉的「二品系資」。所謂「二品」,乃中正品第,其衡量標准,本為德、才,可是正式增加一個標准:資。換言之,如果資不夠,即使德、才合格,一般也不能取得人品二品。這是門閥制度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資是按本人或父祖官爵高低來衡量,只有據有較高官位的人及其子弟,可以獲得人品二品;只有人品二品才具有銓選和升遷較高官位的資格;而有了較高的官位,又可以繼續獲得人品二品。西晉建立後,司馬氏為取得世家大地主的支持,對他們繼續實行放縱和籠絡的政策,從而初步形成了典型的門閥政治。
(三)東晉、南北朝前期的確立與鼎盛時期
東晉時士族制度得到充分發展,進入鼎盛階段,原因是東晉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王朝利益必要時必須服從這些士族利益。東晉政權是司馬氏皇權和以王、庾、桓、謝諸大姓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處於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吳姓士族的聯合專政,這種政治格局一直延續到東晉末年,長達一個世紀之久。那時士族門閥的勢力足以與皇權並立,甚至超越皇權,皇帝都要依賴士族的支持,門閥政治達到鼎盛。這一時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祿,壟斷政權;經濟上封錮山澤,佔有大片土地和勞動力;文化上崇尚清談,大興譜牒之學;社會上不與庶族通婚往來。為維護這種制度,東晉南朝時,士族非常重視編撰家譜,講究士族世系源流,作為自己享有特權的憑證。
(四)南北朝後期的衰落時期
東晉後期到南朝時期士族制度逐漸走向衰落。最主要的標志是:士族在官吏選拔與任用上所享有的特權逐漸衰弱,寒人和庶人比重在各級政權之品官中進一步增加。其結果首先是在官吏銓選上,士庶界限難以堅持長期存在的清濁之分逐漸淡化以至消失。隨後,門品失去了意義,至隋九品中正制被正式廢除,之後的科舉制度更是加快了門閥制度的衰落。
到了南朝時期,由於門閥世族自身的腐朽。喪失了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統治能力;社會階級矛盾的沖突和激化,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庶族地主乘機以軍功崛起,在鎮壓農民起義的同時,進而典掌機要,控制地方,統帥軍隊,以武功稱帝,如劉裕、蕭道成等,打破了門閥地主一統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時雖據高位,卻已無實權,走向必然的滅亡。
二、門閥制度的歷史必然性與歷史意義
從門閥制度的產生到消亡的整個過程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它萌芽於東漢末期,結束於隋朝前期,它所存在的時期正好是從一個大一統結束到另一個大一統開始的過渡時期,因此我們認為,門閥制度產生和消亡,都是由當時特定的社會條件所決定的。當社會處於分裂、動盪的時期時,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是中央弱而地方強,在君弱臣強的特殊環境里,政治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就必須考慮到士族的利益,王朝利益必須服從士族利益,這樣才能保證王朝的統治。門閥制度正體現了中央政權和地方士族之間利益上的某種權衡,使王朝得到士族的支持而得以統治國家。到了南北朝末期至隋朝初期,建立統一的國家政權又成為大勢所趨,君強臣弱的現實又重回歷史舞台,於是士族與君主利益權衡的狀況必然不能被現實社會所接納,而維持這種權衡關系的門閥制度自然走到了它的終點,科舉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也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政治制度的制定一定是遵循社會現實情況的,即使是政治制度本身在倒退,但在一段時期內能促進社會的發展。舉例來說,西漢王朝建立後施行的封國制和郡縣制並行的社會體制,與秦國建立起統一的國家政權後開辟的郡縣制相比,是政治制度上的倒退,這是由中央和地方的力量對比的社會現實決定的。因此,門閥制度相對於中央集權制是政治上的倒退,但從當時的社會現實來看,有利於王朝的統治,有利於社會的發展,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縱觀歷史長河,門閥制度魏晉南北朝緩和虛弱中央力量與強大地方力量的政治統治手段,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維護了王朝的統治,為後來重新建立中央集權制起了過渡作用。
F. 唐宋時期,門閥士族為何退出了歷史舞台呢
門閥制度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此制度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有密切的關系,自科舉制出現後,門閥制度遭到廢棄和沖擊,不符合時代的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門閥制度退出了歷史的舞台,門閥士族也就退出了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