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一路走來的發展是怎樣的
英國皇家陸軍桑赫斯特軍事學院雖然培育的是初級指揮人員,但它對英國軍隊和社會的影響同樣是巨大的。
20世紀70年代,英國皇家宣布:凡是要到正規陸軍去就任的軍官必須要經過桑赫斯特軍事學院的培訓。這個規定就表明了這所軍校在英國社會中的地位。目前,這所軍校按照「當好軍事領導者」這條校訓,以英國人的精細和英國陸軍的自豪昂首闊步地向21世紀穩步邁進。
該學院自從問世以來也是碩果累累,據統計,現在英國陸軍中80%的軍官是由桑德赫斯特軍事學院培訓的,歷史上著名的學員包括英國首相丘吉爾、著名軍事家蒙哥馬利以及羅伯茨和亞歷山大等10多位陸軍元帥。
B. 這張照片里的是誰
艾倫·佩姬
Ellen Page
C. 英國皇家軍事學院
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位於倫敦市西48公里處的倫敦路北側,佔地面積3.54平方公里,摺合875英畝。 學校與19世紀中期的英國皇家參謀學院同址。學院下設軍事科技、作戰研究和國防事務等科室,由五個分學院組成,即新學院、老學院、勝利學院、施里文漢學院和女官軍學院。各個學院的樓群有不同的建築風格和特色,巧妙地將英國皇家陸軍的歷史、傳統和戰績以及殖民地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員在其中就能感受到皇家軍官的榮譽。最現代化的建築群是1970年建成的邱吉爾大樓區,包括容納1200人座位的大廳、維克多利學院的東樓區和桑赫斯特軍院的校部辦公區,設計師榮獲桑赫斯特皇家陸軍軍事學院了建築學會獎。而老學院因為有戰勝拿破崙的滑鐵盧戰役的紀念廳和物品,並用類似於殿堂的參觀方式擺放,在所有的樓群顯得十分壯觀。在新學院樓廣場南側有兩座紀念碑。一座是「隆伯格石」紀念碑,這是蒙哥馬利元帥在1945年5月接受德國北部的德軍投降的珍品,於1958年遷到桑赫斯特;另一座為法國王子英皮里爾的立像,他是被流放的拿破崙三世之子,曾在皇家伍爾維奇軍事學校學習,在1879年祖魯戰爭中喪生。立像是二戰後遷到桑赫斯特校園的。總之,桑赫斯特校園的建築群及其裝飾品、陳列品,猶如一座古今結合的軍事博物館。 學院的中央圖書館藏書15萬冊,另外還有許多油畫、禮品等。牆上還專辟學院優等生的名單錄。他們均被授予維多利亞十字勛章、榮譽劍和其他禮品。
[編輯本段]歷史
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可以追溯到1741年4月30日。那一天,經英國國王喬治二世批准,英國皇家第一所軍校在伍爾維奇——雙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的前身成立了。英軍正式訓練軍官的歷史可追溯到250年前,1671年英軍開辦的短期訓練班,多數與軍械局相關。1741年4月30日,喬治二世國王簽署一份皇家文件,決定建立皇家軍事學院,即現代的桑赫斯特軍校的前身。當時校址在伍爾維奇,主要為皇家炮兵團培訓軍官。其後,皇家工程兵、皇家通信兵、皇家裝甲兵等自1920年也相繼建立了軍事學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學校關閉。直到1947年,英軍將其與皇家軍事學院合並,正式改稱陸軍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並在當年1月3日開學。英軍老學院、新學院、維克多利學院三所院校駐在桑赫斯特,直到1970年。在院校集中與合並中,桑赫斯特集中了更多的軍官訓練機構而成為今天的規模。
[編輯本段]學員與課程
被挑選進入該學院標准軍事課程學習的學員,來自英國官辦和私立學校的約佔33%,來自普通學校的約佔43%,因獲得陸軍獎學金的男中學生而入學的佔8%,由陸軍韋貝克學院的6年級學生考入的佔12%。立志愛好科學和實用技藝的16歲男童,先期進入該學院接受軍事技術訓練和理論教育,取得優等成績者直接升入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 桑赫斯特軍事學院為了培訓軍隊不同層次、不同職位的人才,設有預科班、標准軍事班、正規職業軍官班、大學畢業生標准軍事班、婦女軍官班等。學院設有標准軍事課程、正規職業軍人課程、標准研究生課程、皇家婦女隊課程和羅阿倫連課程等五種課程,同時還為專業兵、地方軍、志願後備役軍官設了一些短期課程。 標准軍事課程學制為28周,分兩個學期授完,屬新生的必修課程,主要學習步兵小分隊戰術、識圖用圖、通信、武器操作與使用、隊列、三防、急救、後勤、組織指揮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從正規部隊招來的士兵和從地方招來的中學生,在學習標准軍事課之前,必須在陸軍教育學院訓練班先接受5門普通教育課程和2門高等教育課程的專門學習,獲得進入皇家軍事學院的文化資格。 正規職業軍人課程,是為在皇家軍事學院學習時申請終身服役並在畢業後到部隊任職2~4年的軍官或在部隊任職期間決定轉為終身服役並獲得推薦的軍官開設的,學制為24周。課程主要內容是戰略研究、民主社會與軍隊、國防事物、軍事技術、法語或德語、語言表達等,全部講授理論,目的在於使正規軍官對其職業有一個廣泛的認識,提高他們出主意和表達的能力,使他們接近或趕上大學畢業的軍官,為其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學完正規職業軍人課程後,一些經文化考試合格的軍官必須進入施里文漢皇家軍事學院或地方大學,以取得學位;文化考試不合格的轉到特別訓練班學習,達到必要標准後才能任職。 標准研究生課學制28周,是為從地方招收的大學畢業生開設的。課程的教學大綱與標准軍事課程類同,畢業後不必再學習正規職業軍人課程,即被授予中尉軍銜。 婦女大隊全部招收女學員,1980年並入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建制,目的在於能充分利用該學院的教學設施。教學大綱的主要部分與男學員相同,著重培養女學生的領導才能。 皇家羅阿倫連課程,是專為未能完全達到正規陸軍遴選委員會規定的入學標準的部隊生開設的預料班,學制為12周。 桑赫斯特軍事學院教育訓練的目的是:培養合格領導人才,並為軍兵種年輕軍官提供所需的基礎知識,以使他們適於擔任初級指揮官。皇家軍事學院的辦校宗旨是:使軍官學員全面了解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及擔負的職責,培養基本的領導和管理才能、紀律觀念和責任感,提高身體素質。因此,皇家軍事學院的入校訓練,並不象美國西點軍校那樣的「野蠻」,而是在保持英國紳士風度的前提下,將學員從老百姓向軍人轉變。如新學員入學後頭5周的生活,排得滿滿的。新學員忙得抬不起頭,目的是使自己由老百姓變成軍人,組成一個集體(群體)。最初的標準是學會理發、擦皮鞋、換裝、清掃房間,還要接受不斷的檢查、訓話等等。這的確是艱苦的鍛煉。學員要獲得榮譽劍、女王獎章是相當難的。最初5周之後,學員感到稍為輕鬆些。然而體育訓練、智力考核,也是非常嚴格的、多樣化的,既有在教室的聽講、運動場的鍛煉,還有在各種地形、不同地區的野外演練。桑赫斯特通過這一切造就新一代軍官。畢業檢閱之後,軍官學員則成為正式軍官,開始了軍旅的新生活。 英國皇家陸軍桑赫斯特軍事學院雖然培育的是初級指揮人員,但它對英國軍隊和社會的影響同樣是巨大的。20世紀70年代,英國皇家建軍宣布:凡是要到正規陸軍去就任的軍官必須要經過桑赫斯特軍事學院的培訓。這個規定就證明了這所軍校在英國社會的地位。目前,這所軍校按照「當好軍事領導者」這條校訓,以英國人的精細和英國陸軍的自豪昂首闊步地向21世紀穩步邁進。 編輯本段院系設置 學院下設軍事科技、作戰研究和國防事務等科室,由五個分學院組成,即新學院、老學院、勝利學院、施里文漢學院、女官軍學院。
D. 誰可以介紹下美國西點軍校...和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
連個都是世界著名的軍校。
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學院下設軍事科技、作戰研究和國防事務等科室,由五個分學院組成,即新學院、 老學院、勝利學院、 施里文漢學院、 女官軍學院。
西點軍校:20世紀中,西點軍校課程結構繼續擴展和改變,現在學生可以在十幾個領域中選課,除以前的工科,各類理科和文科都有了
桑赫斯特軍事學院為了培訓軍隊不同層次、不同職位的人才,設有預科班、標准軍事班、正規職業軍官班、大學畢業生標准軍事班、婦女軍官班等。學院設有標准軍事課程、正規職業軍人課程、標准研究生課程、皇家婦女隊課程和羅阿倫連課程等五種課程,同時還為專業兵、地方軍、志願後備役軍官設了一些短期課程。
西點課程:西點軍校四年制本科學員的課程共40門,其中30門為必修課程,主要有數學、工程、英語、歷史、社會科學、心理學與國家安全課題。10門選修課包括基礎科學、應用科學、工程學、人文學、國家安全事務與公共事務等。各學科還分細目。教學中,西點重視採用新技術輔助教學,使軍校的課堂教學達到優秀的高水平,尤其在教學技術方面實現了電教一體化。
英國那個據說十六歲(男)可以找來培養培養
西點軍校就嚴格了:公開招考合格人才,是西點辦學的原則之一。該校每年招生約1400人。凡報考該校的青年,必須是美國公民(除盟軍學員外),年齡在17~22歲,身高1.68~1.98米,不論種族、膚色、宗教信仰和性別。但事實上,西點長期堅持收錄男性公民,自1976年7月初起,按總統法令規定,才開始招收女學員。首批為119名,90年代已增至800餘人,占學員總數的1/6。報考學員必須在高中學習成績名列本班前茅,身體健康,具有一定的組織領導才能,在參加考試的前一年還必須得到美國總統、副總統、參議員、眾議員、州長、市長或部隊主管的推薦。獲得正式報考資格的青年,還必須參加並通過國家統一組織的大學入學考試。然後,各軍種學員入學資格評審委員會從德、智、體等方面全面衡量,擇優錄取。 被錄取者首先應具有強健的體質,能參加有關項目的體育比賽。經過西點教育,學員應達到大學的學歷水平。學員應有所專長和業余愛好。西點軍校學員自入校之日起,就要進行嚴格的檢驗與篩選,實行優化與淘汰制。這一切是從1843年起就由國會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下來的,從而保證了學員的高質量。 每個學員在考入西點前都要做好被淘汰的思想准備和相應的保證。其父母也應充分保證做好工作,不留後患。實際上,第一學年新生淘汰率為23%,最終能學完四年畢業的學員占入學總人數的70%左右。從錄取到畢業,學校的管理就是法制化的,鐵面無私。
E. 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是如何誕生的
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是英國培養初級軍官的一所重點院校,也是世界訓練陸軍軍官的老牌院校之一。
這所皇家軍事學院的由來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41年4月30日。那一天,經英國國王喬治二世批准,英國皇家第一所軍校在伍爾維奇成立了。
1947年,英軍將其與皇家軍事學院合並,正式改稱陸軍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並於當年1月3日開學。英軍老學院、新學院、維克多利學院三所院校駐在桑赫斯特,直到1970年。在院校集中與合並中,桑赫斯特集中了更多的軍官訓練機構而形成今天的規模。
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
F. 誰可以介紹一下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
Royal Military Academy Sandhurst 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是英國培養初級軍官的一所重點院校,也是世界訓練陸軍軍官的老牌和名牌院校之一。它曾與美國西點軍校、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齊名的軍校。 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位於倫敦市西48公里處的倫敦路北側,佔地面積3.54平方公里,摺合875英畝。學校與19世紀中期的英國皇家參謀學院同址。學院下設軍事科技、作戰研究和國防事務等科室,由五個分學院組成,即新學院、老學院、勝利學院、施里文漢學院和女官軍學院。各個學院的樓群有不同的建築風格和特色,巧妙地將皇家陸軍的歷史、傳統和戰績以及殖民地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員在其中就能感受到皇家軍官的榮譽。最現代化的建築群是1970年建成的邱吉爾大樓區,包括容納1200人座位的大廳、維克多利學院的東樓區和桑赫斯特軍院的校部辦公區,設計師榮獲了建築學會獎。而老學院因為有戰勝拿破崙的滑鐵盧戰役的紀念廳和物品,並用類似於殿堂的參觀方式擺放,在所有的樓群顯得十分壯觀。在新學院樓廣場南側有兩座紀念碑。一座是「隆伯格石」紀念碑,這是蒙哥馬利元帥在1945年5月接受德國北部的德軍投降的珍品,於1958年遷到桑赫斯特;另一座為法國王子英皮里爾的立像,他是被流放的拿破崙三世之子,曾在皇家伍爾維奇軍事學校學習,在1879年祖魯戰爭中喪生。立像是二戰後遷到桑赫斯特校園的。總之,桑赫斯特校園的建築群及其裝飾品、陳列品,猶如一座古今結合的軍事博物館,使一批又一批英國學員從中吸取所需知識與力量。 學院的中央圖書館藏書15萬冊,另外還有許多油畫、禮品等。牆上還專辟學院優等生的名單錄。他們均被授予維多利亞十字勛章、榮譽劍和其他禮品。 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位於倫敦市西48公里處的倫敦路北側,佔地面積3.54平方公里,摺合875英畝。學校與19世紀中期的英國皇家參謀學院同址。學院下設軍事科技、作戰研究和國防事務等科室,由五個分學院組成,即新學院、老學院、勝利學院、施里文漢學院和女官軍學院。各個學院的樓群有不同的建築風格和特色,巧妙地將皇家陸軍的歷史、傳統和戰績以及殖民地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員在其中就能感受到皇家軍官的榮譽。最現代化的建築群是1970年建成的邱吉爾大樓區,包括容納1200人座位的大廳、維克多利學院的東樓區和桑赫斯特軍院的校部辦公區,設計師榮獲了建築學會獎。而老學院因為有戰勝拿破崙的滑鐵盧戰役的紀念廳和物品,並用類似於殿堂的參觀方式擺放,在所有的樓群顯得十分壯觀。在新學院樓廣場南側有兩座紀念碑。一座是「隆伯格石」紀念碑,這是蒙哥馬利元帥在1945年5月接受德國北部的德軍投降的珍品,於1958年遷到桑赫斯特;另一座為法國王子英皮里爾的立像,他是被流放的拿破崙三世之子,曾在皇家伍爾維奇軍事學校學習,在1879年祖魯戰爭中喪生。立像是二戰後遷到桑赫斯特校園的。總之,桑赫斯特校園的建築群及其裝飾品、陳列品,猶如一座古今結合的軍事博物館,使一批又一批英國學員從中吸取所需知識與力量。 學院的中央圖書館藏書15萬冊,另外還有許多油畫、禮品等。牆上還專辟學院優等生的名單錄。他們均被授予維多利亞十字勛章、榮譽劍和其他禮品。
G. 世界三大軍校是哪三個
其一,西點軍校
正式名稱是「美國陸軍軍官學校」。學校位於紐約市北郊的哈得遜河上「肘狀」的三角岩石坡地上,該地點被當地人稱為「西點」,故習慣上又稱其為「西點軍校」。 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西點曾經是美利堅開國總統華盛頓所率軍隊的駐扎地。 西點軍校成立至今已有200多年,為美國培養了眾多的軍事人才。它的畢業生中,有3700人成為將軍。美國南北戰爭中,南北雙方幾乎所有有名的將領,都具有兩個共同點:一、參加過美國對墨西哥的侵略戰爭;二、畢業於西點軍校。西點軍校在培養大批軍事家的同時,它還為美國培養和造就了眾多的政治家、企業家和科學家。
其二,伏龍芝軍事學院
伏龍芝軍事學院初建於1918年12月8日,原稱「工農紅軍軍事學院」。這是前蘇聯出元帥的地方。在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後的兩年半時間內,從伏龍芝學院直接去前線的將軍和其他軍官就有6000名以上,其中包括朱可夫、索科洛夫斯基、巴格拉米揚、崔可夫等高級將領。劉伯承元帥、左權將軍、原空軍司令員劉亞樓上將都曾到伏龍芝學院留學深造。
其三,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
其前身是英國陸軍兩所歷史悠久的軍校——皇家軍事學院和皇家軍事大學合並而來。曾與美國西點軍校、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齊名。歷史上,英國軍隊陸軍參謀長多是由該校畢業生擔任。其中,前英國首相丘吉爾以及蒙哥馬利、羅伯茨、亞歷山大等10多名陸軍元帥都是從這里走出來的。此外,英國王室也有入軍事學院學習的傳統。
H. 世界四大軍校是哪四大軍校
1 黃埔軍校 (Whampoa Military Academy) 黃埔軍校建於1924年,建校時的正式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其校址設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史稱黃埔軍校。 2 美國軍事學院(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又稱西點軍校(West Point),是美國陸軍的一個軍事學院,曾經也是陸軍的軍事堡壘。該校位於紐約北部哈德遜河西岸的橙縣西點鎮,故又被稱作「西點軍校」或「西點」,距離紐約市約80公里,佔地1萬6千英畝(約6千5百公畝)。 從該軍事學校畢業的學生將獲得科學學士學位,軍銜是陸軍少尉。畢業生必須在軍隊中至少服役5年和3年的後備役 3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Royal Military Academy Sandhurst )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是英國培養初級軍官的一所重點院校,也是世界訓練陸軍軍官的老牌和名牌院校之一。它曾與美國西點軍校、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齊名的軍校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位於倫敦市西48公里處的倫敦路北側,佔地面積3.54平方公里,摺合875英畝。 4伏龍芝軍事學院 (Военнаяакадемиягенеральногоштабавооруженных) 蘇聯武裝力量培養諸兵種合成軍隊軍官的高等軍事學校;研究諸兵種合同戰斗和集團軍戰役問題的科研中心。校址在莫斯科。根據列寧指示,奉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1918年10月7日命令創辦,稱工農紅軍總參學院,旨在從工農中培養具有高等軍事文化程度的指揮幹部。 追問: 現在黃埔軍校是在台灣 而廣東的黃埔軍校已經成了風景區 當今世界的四大軍校是美國西點軍校 英國 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 、俄羅斯 伏龍芝軍事學院 以及法國聖西爾軍校嗎? 回答: 謝謝你的追問 ~~~ 你要知道 位於 廣州 市黃埔區長洲島上,校名曾多次變更,但通稱" 黃埔軍校 "。它是1924年 孫中山 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創辦的一所新型 陸軍軍官學校 ,是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的產物。它以"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軍事人才,在當時是與美國 西點軍校 、日本士官學校、英國皇家軍官學校、蘇聯 伏龍芝 紅軍大學齊名的世界著名軍校之一。
I. 法國將軍的「苗圃」是什麼
悠久的歷史
聖西爾軍校,法國最重要的軍校,是法國陸軍的一所軍事專科學校。早年建在巴黎郊外凡爾賽宮附近的聖西爾,並因此而得名。
聖西爾軍校的資料
這所享譽世界的軍事學府軍校已走過了200年的滄桑歷程。17世紀以前,法國軍隊中的軍官都是國王推薦任命的貴族,他們並沒有受過專門的軍事訓練。到路易十四時期,才出現了幾個訓練從軍的貴族子弟的連隊。為了讓年輕的貴族、紳士們接受嚴格、系統的軍事訓練,1751年,國王路易十五在巴黎開辦了一所皇家軍事學校。由於皇家軍校開支過大,1776年被迫停辦。1777年,在皇家軍校所在地開設了培訓巴黎和外省優秀青年的貴族子弟連。1784年,一個名叫波拿巴·拿破崙的年輕人被選入這個連隊受訓。1785年8月15日,拿破崙在這里接過少尉軍銜的委任狀。兩年之後,這所軍校又因為經費問題被迫關閉。
波拿巴·拿破崙成為法國首席執行官後,面對軍隊連年征戰而缺少優秀軍官的情況,十分懷念自己早年的軍校生涯,決心建立一所軍官學校。1803年1月28日他簽署法令,決定在巴黎南郊50公里的楓丹白露成立「帝國軍事專科學校」。1805年他還親自為軍校題寫了「為打勝仗而受訓」的校訓,時刻提醒學員們不要忘了自己肩負的使命與責任。
1808年3月24日,軍校遷至巴黎南部凡爾賽宮附近的聖西爾。
拿破崙在滑鐵盧慘敗之後,這所軍校於1815年7月16日被迫關閉,兩年後又得以恢復,正式改名為「聖西爾軍事專科學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軍校遭德軍轟炸,軍校師生隨法國潰敗的軍隊遷到法國南方城市愛克斯·普羅旺斯。1942年,聖西爾軍校被迫解散。但與此同時,一所由夏爾·戴高樂將軍創辦的自由法蘭西軍官訓練學校在倫敦成立,繼續為法蘭西軍隊培養軍官。戰後,這所在戰爭中成立和保留下來的軍校又被合並為諸兵種軍事專科學校並遷回本土。由於聖西爾軍校的建築已在盟軍為解放巴黎而實施的轟炸中被夷為平地,新校址只好設在距巴黎以西約300公里的雷恩市郊外的科埃基當。1961年根據招生對象的不同,諸兵種軍校一分為二,又恢復了聖西爾軍事專科學校的名稱。
近兩個世紀以來,這所軍校為法國陸軍培養了近6萬名優秀軍官;法國陸軍中幾乎所有的高級將領都出自聖西爾軍校。正如拿破崙所說,這里是「將軍的苗圃」。
嚴苛的入學條件
聖西爾軍校威名揚天下,自然就成為法國青年追求榮譽、躋身軍界的嚮往地。不少法國青年認為,能在聖西爾軍校學習是十分榮幸的。但進入聖西爾卻非易事。在軍校建立初期,法國軍隊有一項條例規定:凡是在軍校招生會考中被錄取的學生,應一律先到軍團服役一年,當一回大兵。大凡吃不了當兵苦的或不適應軍營紀律約束的人將被淘汰,不能進入軍校學習。這里還有一個小傳說。據說,戴高樂將軍在進入聖西爾之前,就曾在阿格斯的步兵第33團9連當兵。日復一日的軍事訓練和削土豆皮之類的勤雜事物,使人膩味透了。戴高樂討厭這樣的生活,也鄙視這樣的訓練方式。他總是以各種方法來諷刺它,找各種理由來躲避它,以至於當有人問到他當時的連長,為什麼不給這位非凡的新兵破格晉升時,這位連長說:「我怎麼能把這樣的小夥子升為中士?他只有當大元帥才會稱心如意。」戴高樂將軍之所以能在阿格斯的步兵團堅持下來,是因為他有從軍的堅定信念,以及阿格斯的這塊神奇土地的吸引。戴高樂是在1910年入學聖西爾的,並於1912年以第13名的畢業考試成績從聖西爾畢業。
戴高樂在聖西爾讀書時佩戴的軍刀
如今,入校要求更嚴。報名參考的人必須具備獻身的精神、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正直的為人以及良好的修養,而一般人很難養成這些近乎完美的品質。另外,報考聖西爾的條件與方法也頗為嚴格復雜。報考學員的年齡必須在17~20歲之間,未婚,而且是法國公民。他們通過國家高中統一會考以後,必須再經過大學預科或聖西爾專科預備學校學習之後,經考試合格,擇優錄取。當然,報考著名工科大學的成績合格者和取得學士學位的大學生,可以受到優待,這些只需經過面試和體育測驗就可直接進入軍校學習,但人數不超過總招生人數的15%。在某種特殊情況下,得過勛章的現役軍人及法國盟國的優秀軍人,經過國民議會批准後,也可破格進入聖西爾學習。
近幾年,聖西爾軍校每年錄取新生160~170名,但報考的人數很多,一般不會少於700人。如1993年報考的人數約900人,這個6取1的比例在法國可是相當高的。考生平均年齡為21歲,其中1/3的考生不到20歲。來自聖西爾專科預備學校和地方大學預科的考生各佔一半。法國人似乎沒有「好男不當兵」的觀念,所以軍人家庭的子女也願意報考軍校。聖西爾的學員中有1/3的人來自軍人家庭。
組織機構與課程設置
聖西爾沒有單獨的領導體制,它與其他兵種學校合在一起共設領導機構,校長為少將軍銜。下設四大部:參謀部、軍訓部、教研部和學員部。學校按文科、理工科和經濟科分類編成3個學員隊。軍訓部設戰術研究、體育訓練等專業教研室。教研部主管文化學習,設有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經濟學、語言學等專業教研室以及各類教學保障機構。學員在進行野外生存訓練聖西爾軍校是法國培養陸軍初級軍官的學校。它的目標是培養在德、智、體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學員,人人具有為人師表的自豪感和為國家效勞的自學意識,其廣博的知識和健壯的體魄可以適應各種環境,能有效地管理和指揮部隊。聖西爾還要求學員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培養高效的工作能力,為今後擔負國家賦予的較高職責做好准備。總之,從聖西爾畢業的學員不僅具備優良的軍人素質,還具有淵博的文化知識。個個是有理想、有個性、有文化、有紀律、有服務意識的未來國防棟梁。
學校學制原先為2年,1983年,為了加強軍事訓練,學校進行改革,學制也由2年改為3年。學員培訓的內容主要有:基礎軍事知識、教學訓練法知識、戰斗訓練、身體素質與體育訓練、行政管理與技術、文化知識等。3年的課程安排如下:
第一年,以軍事訓練為主。時間是10個月,共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個月的單兵基礎訓練,包括體能訓練、器械體操訓練和射擊訓練,這是最艱苦的階段;第二階段4個月,與其他軍校的地方新生一道,在科埃基當學習一些共同課目,包括分隊訓練和戰術;第三階段5個月,到部隊代職擔任實習排長,目的是學會組織新兵訓練。第一學年重在打基礎,它是新生走上軍旅生涯的第一步。在這一年中,少數不能適應的學員將被淘汰,按普通義務兵待遇退出現役,但發給他們國家普通高等教育第一階段合格證明。其他合格者在第一年結束後被授予准尉軍銜。
第二年,以文化課學習為主。聖西爾的文化課,按文、理、經濟類分科,學員根據各自的專業分班學習相關的課程。除了規定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學員還要自選一些課目。第二年的後期安排有10周的軍事訓練,前4周到國家突擊訓練中心集訓,剩餘時間用於學習陸軍各兵種的連排訓練、戰術指揮,並學會跳傘。第二年結束,合格者將被授予少尉軍銜。
第三年,在前兩年學習的基礎上,鞏固和深化各學科的知識,重點培養學員的主動性、責任感,進一步增強學員作為軍事指揮官的領導意識與能力。文化課仍按專業分別組織。在進行專業課學習的同時,學校還請軍內外的專家、學者到學校就當前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舉辦講座,組織學員到國家企業或部隊機關見習,其中到部隊教導隊學習6周,在企業進修班學習2周。第三年的軍事訓練共6周,重點是培養學員動手和動腦能力,組織他們到陸軍各兵種部隊中實習鍛煉,學習諸軍兵種協同作戰理論,參與各種模擬實戰訓練,如夜間偷渡和襲擊、乘直升機機降作戰與模擬前華約國家軍隊的分隊對抗演習等。同時,准備參加國慶閱兵式。
聖西爾軍校的學生聖西爾軍校訓練是嚴格的,但它的文化娛樂活動卻是豐富多彩的。由於設施不完善,聖西爾早期的文化活動比較簡單,學員只能常自編自演一些小節目來緩解緊張的學習生活。戴高樂在聖西爾學習時,就是一個非常活躍的「演員」。由於他有2米高的個頭,人們常取笑他,給他取綽號叫「大公雞」、「西哈諾」,讓他站在桌子上背誦「西哈諾」;讓他裝扮成小丑,表演雜技節目;還讓他在為慶祝「勝利日」而組織的歌舞演出中,扮演「鄉下的未婚夫」。就是這些節目豐富了早期的學員生活。
而現在,學校的各種文化娛樂設施一應俱全。學員在緊張學習訓練之後,可以去體育場進行各種體育活動,如玩橄欖球、踢足球、打籃球或壘球等。休息日或節假日可以去學員之家聽音樂、會客或跳舞。跳舞是聖西爾人最喜歡的一種娛樂活動。每到舞廳開放時間,舞廳里就擠滿了學員,在這個時候,學員可以充分放鬆自己,邀請漂亮的小姐一起翩翩起舞,向她們一展自己的騎士風度。當然,這種場合,老學員享有絕對的優先權,新學員們只好怯怯地站在旁邊觀看,等待機會。
獨特的風格與傳統
聖西爾軍校創辦至今已有兩個世紀的歷史。它經歷了由王朝到帝國又到共和國的風風雨雨,並形成了許多自己特有的風格與傳統。
拿破崙親授的校旗。聖西爾軍校校旗以法蘭西藍、白、紅三色國旗為底,一面綉有「榮譽與祖國」,另一面綉著校訓訓詞「為打勝仗而受訓」。第一面校旗是拿破崙親授的。
軍校典禮
含淚譜寫的懷念往日殊榮的校歌。聖西爾軍校的校歌音譯為「加萊特」,法文原意是一種餅式點心,引申義為一種盤形線圈,後來專指聖西爾軍校學員大禮服上的肩章。相傳19世紀初,只有最優秀的聖西爾軍校學員才有資格在軍禮服上佩帶這種猩紅色帶流蘇穗的肩章,用以表彰他們的出色表現與勇敢。1843年,路易·菲利普國王為博取人才,決定所有學員都必須佩帶這種「加萊特」。不料,此舉嚴重刺傷了優等生們的自尊心。於是,他們含淚譜寫一首懷念往日殊榮的歌,並在當年畢業慶典上唱了出來:「高貴的加萊特,你的名字永垂青史……」從此,這首歌便成了聖西爾軍校的校歌。
與眾不同的校服。聖西爾軍校的校服最早定型於1852年。它與其他軍校的校服不同,頭上是一頂配有紅白羽飾的圓筒帽;校服上身為深藍色立領制服,肩章為猩紅色毛線紡織物,帶流蘇穗,配一條皮腰帶;下身是紅色帶天藍色條飾的褲子。帽子上的羽毛飾物頗有一番來歷,據說:1855年8月24日,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來訪,拿破崙三世為了表示敬意,他讓參加受閱的聖西爾軍校儀仗隊在圓筒軍帽上插上代表英國王室的紅白兩色羽毛。法國人把這種羽飾又稱作「鶴鴕羽飾」,因為相傳在英國女王抵達巴黎之前不久,人們在巴黎動物園發現這種長著紅白羽毛叫鶴鴕的鳥。聖西爾軍校的學員只有在重大節日或學校慶典時才著校服,平時著陸軍軍官常服。
聖西爾軍校的閱兵方陣
別具一格的校慶。聖西爾軍校每年都要舉行慶祝活動,其中最主要、最著名的是命名、傳帽與授佩刀儀式。從1803年開始,聖西爾軍校一直以法國歷史上的某個著名人物或法軍的某次重大戰役的名字授予一屆學員,以紀念先輩,緬懷他們的英雄業績。傳帽,則表示傳統的繼續。授佩刀則是從古代授予騎士佩劍的傳統而演變來的。命名、傳帽與授刀儀式一般在學員結束第一年軍訓,升第二學年時舉行。第二學年開學後的一個明月當空的夜晚,全體學員集合在操場。首先,由校長宣布為本屆學員選定的命名,講解其意義。然後,校長發出口號:「男子漢們,蹲下!」新學員們聽到口令後,右腿單膝跪地,左手輕撫刀鞘,右手自然下垂,先由老學員傳授帶「鶴鴕羽飾」的圓筒帽。最後舉行授佩刀儀式,由新學員自選的「教父」面對新學員站好,將佩刀輕壓其左肩之上,新學員接過佩刀。這時,校長發出「軍官們,起立!」的口號,學員們起立,行持刀禮。校慶活動結束。
著名校友
聖西爾軍校自成立以來,先後培養了6萬多名優秀軍官,法國陸軍幾乎所有高級將領都出身於此。拿破崙稱該校為「將軍的苗圃」。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和陸軍元帥勒克萊爾等都畢業於聖西爾軍校。
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
戴高樂,1890年11月出生於法國北方里爾市一個牧師家庭。1909年8月,考進聖西爾軍校,開始了他的軍人生涯。在校學習期間,戴高樂思想活躍,勤於思考,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他不同意多數人的「刺刀比槍炮優越」的觀點,而強調火力在戰斗中的重要作用。他的觀點受到上司的贊譽。1912年10月1日,戴高樂從聖西爾軍校畢業,授少尉軍銜,分配到部隊任見習軍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到前線作戰。
戴高樂
1921年10月1日,戴高樂調回聖西爾軍校任戰爭史教官。在此期間,他根據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體驗,深信技術兵器在未來戰爭中將起十分重大的作用,進而提出了「在空軍緊密配合下使用步兵和坦克聯合作戰」的觀點。1922年11月,戴高樂考入巴黎高等軍事學院,埋頭於新軍事學的研究,鑽研戰略戰術理論。
1924年畢業後,歷任參謀、營長和最高國防委員會秘書、坦克團長等職。1939年9月任第4裝甲師師長,先後指揮所部在阿爾薩斯和索姆河地區作戰。1940年,任國防事務副秘書長。德軍進入巴黎後,戴高樂離法赴英。在英國,他通過廣播,號召法國人民繼續進行反抗德國法西斯的斗爭,並在倫敦發起「自由法國」運動,著手組建「自由法國」武裝力量。戴高樂還努力使法國各殖民地參加「自由法國」運動,擴大補充兵員和物質保障的基地。1943年,戴高樂被推選為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主席,成為海內外公認的法國戰時抵抗運動領袖。1944年8月,戴高樂指揮「自由法國」武裝力量協同盟軍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役,親率第2裝甲師進入巴黎,支援了首都人民的起義。
1945年11月,戴高樂被推舉為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總理。1946年1月由於未能在法國建立總統制而離職。1958年6月1日,再次擔任政府總理。1959年1月8日,被選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1965年12月19日再次當選為總統。戴高樂在任總統期間,力求恢復法國作為一個大國的威望,力圖在解決歐洲和世界問題時維護法國的民族獨立和主權。1969年4月,戴高樂辭去總統職務。1970年11月9日,戴高樂——這位來自聖西爾軍校的將軍,這位法蘭西的抗戰領袖、共和國總統,因心臟病發作在科龍貝猝然去世,享年80歲。
巴黎解放者——勒克萊爾
勒克萊爾,原名菲利普·德·奧特克洛克,1902年11月22日出生於法國庇卡底里的一個貴族家庭。1922年,他考入聖西爾軍校,4年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不久,他被派往摩洛哥鎮壓暴動。暴動平定後,他回到聖西爾軍校任教官。
勒克萊爾在前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勒克萊爾任法國陸軍的一個步兵師參謀長,參加對德軍作戰。法國政府投降後,1940年7月25日,他到達倫敦,參加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從此化名為「勒克萊爾」。
不久,奉戴高樂之命到非洲法屬殖民地,爭取這些國家加入「自由法國」運動。1940年12月,勒克萊爾任查德軍隊總指揮,與義大利軍隊作戰。1942年8月,勒克萊爾任新組建的法國裝甲第2師師長。1943年1月26日,他率領的「自由法國」軍隊與從埃及出發的英國蒙哥馬利的第8集團軍在利波黎會師,參加了解放突尼西亞的戰斗。1944年8月1日,勒克萊爾率裝甲第2師在諾曼底登陸,參加收復國土和巴黎的戰斗。8月24日,他率軍開進巴黎,摧毀德軍在巴黎的指揮部,因此獲得了「巴黎解放者」的殊榮。9月,他率部同英美盟軍繼續與德軍作戰,一直至德軍投降。
法國為紀念勒克萊爾而用其名字命名的主戰坦克1945年8月5日歐戰結束後,勒克萊爾奉命前往遠東任法國遠東遠征軍總司令,恢復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地,並代表法國在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接受日本的投降。1946年7月,他就任法國北非部隊總監。1947年11月28日,勒克萊爾乘坐的飛機「塔利號」在北非考洛姆—貝查爾附近失事,墜落在沙漠上。勒克萊爾及其隨行的7名軍官全部遇難。
戴高樂聽到勒克萊爾遇難消息後,痛心不已。為了紀念這位將軍,1948年6月18日,戴高樂把巴黎的一條大街命名為「勒克萊爾將軍大街」。1952年7月,法國政府追授勒克萊爾為法國元帥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