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旗袍和現代旗袍的區別
清代旗袍與民國旗袍的差別[ 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 | 發布日期:2013-06-15 | 瀏覽(2174)人次 | 投稿 | 收藏 ]
編者按: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代旗裝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清代旗裝
⒈ 旗裝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⒉ 旗裝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⒊ 旗裝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滿族統治者,摧毀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梏。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滿族封建統治者,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辛亥革命後「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
40年代——黃金時代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海派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② 請問現代旗袍的式樣方面有什麼講究嗎
累琅個讓港咸話,曾項背奈記尼光嗒嗒
蘇綉旗袍史談
冷 堅
旗袍,原為滿族人穿的長袍。由於滿族被稱為旗人,因而這種長袍也就被稱為旗袍。最初,這種旗袍不分男女老少,同一款式,只按季節分為單、夾、皮三種。其款式為:右衽大襟,直身式,圓領,下擺有直筒,左右開叉及四面開叉,鑲石青色領袖邊,長袖接馬蹄形袖端。這種款式,是為滿足滿族人騎射生活需要而設計的。清王朝統一全國後,於順治二年(1645年)下達剃發易服政令,逼迫漢人剃發留辮,改穿滿旗服飾。但是,由於漢文化的影響,也由於滿人騎射生活方式的改變,旗袍的款式和用料也逐漸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婦女的旗袍變化尤為顯著,馬蹄袖被改去,袖口漸漸由窄變寬至8寸至1尺;領口、衣襟及袖端邊緣等處都鑲綉著花紋,甚至旗袍滿身都綉有當時流行的花卉和吉祥圖案,做工越來越細,旗袍也越來越俏麗。於是蘇綉旗袍也應運而生了。
蘇州是蘇綉的發源地,也是絲綢的盛產地,刺綉、緙絲、織造等無不精美絕倫。因此從元代至正年間起,朝廷便在蘇州建立織造局,將蘇州作為織綉宮廷服飾的基地。之後,雖然朝代變更,但蘇州織造局的地位和作用卻始終受到歷代皇朝的重視,從明代到清代無一例外。清順治三年(1646年),朝廷在蘇州復建總織造局。次年,又在前明朝織造局的舊址上增建機房、染作、綉作等房屋89間,稱織造北府,蘇州人俗稱「北局」。(段本洛,張圻福著:《蘇州手工業史》)織造府專門為朝廷製作上至皇太後,下至文武各級官員的服飾,並由朝廷派京官督造,所耗經費非常驚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僅絲織、刺綉工料兩項支出白銀就達八萬余兩。運用蘇綉技藝製作的旗袍格外光彩照人。根據1966年內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右旗十家子村考古發現,清康熙皇帝第三個女兒榮憲公主墓內隨葬品中有三件袍服。(現藏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其中一件是吉服龍袍,二件是常服蘇綉旗袍。這二件綉滿精美圖案的旗袍雖然陪葬二、三百年,卻依然光彩熠熠,亮麗如新。其款式與現代的旗袍差別很大;除了右衽用的紐扣相同外,其款式象是上狹下寬的連衫裙。旗袍刺綉圖案內容十分豐富。其中1件的前身及兩袖頭綉花瓶、鳥、壺、寶鼎等;胸前綉寶鼎、煙壺、果盤,間有螃蟹;下緣綉爵、鼎、如意、寶劍等。後身下緣綉獅子、如意、鼎、書畫等,一軸畫上綉花卉,並用黑色絲線綉「夏日畫」三字,另一軸畫上則綉著「春城無處不飛花」的詩句,並綉有書畫收藏戳記三枚。另一件旗袍款通身綉的是蝴蝶;五彩繽紛的蝴蝶競相飛舞,其間以花卉、彩雲點綴,下緣綉山水,山水間又綉有吉祥寶物。胸前及背後各有兩只大蝶相向飛舞,形成直徑26厘米的圓形圖案。(王維堤著《衣冠古國》)這兩件旗袍充分顯示了榮憲公主的尊貴氣派,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康熙女兒的生活情趣與審美追求。
在民間,清代初期一般婦女的服飾都比較樸素,而到了清代中期就較為繁褥了。道光朝以後,流行一種叫作氅衣的長便裝。這種長可掩足的罩衣,形體寬大,圓領,大襟右衽,左右大開襟,袖寬而短,並鑲接二層至三層不同顏色的襯袖,領襟、裙擺均鑲有幾道花邊,左右腋下開裙上端以花邊組成如意紋飾。氅衣在社會上影響很大,開始只是滿族婦女穿著,後來各階層婦女都紛紛仿效,廣泛流行。更重要的是這種服飾對蘇綉旗袍的演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可以從清代中期刻印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簪花舞蹈圖》、《母子圖》等作品中,見到當時閨閣女子穿的旗袍衣袖寬大,領、袖、襟、擺等處都鑲綉著精美的如意花邊圖紋,十分華麗動人。到了咸豐、同治年間,蘇州婦女的服飾更是追求新時離奇,旗袍款式多種多樣,有琵琶襟、大襟、對襟等,在裝飾工藝上,有綉花、印花或盤金間綉,鑲滾之費更是成倍增長,有的旗袍的鑲滾面積就佔去整件衣服的四成,可謂不惜功本,至使江蘇巡撫不得不頒布訓俗條約,對蘇州地區的風俗衣飾加以制約。至光緒、宣統年間,旗袍又有了變化:衣袖變小而短,上衣也縮短了一些,衣領卻逐漸加高,但袖口的鑲綉仍然較闊,第二道雙重鑲則縮小了些。今天,我們仍可以從一些現存的清代民間蘇綉旗袍綉片實物見到:當時的旗袍多以質地優良的各色軟緞為面料,刺綉紋樣一般以花卉,吉祥題材為主,色彩秀麗雅潔,綉面平薄細勻光亮,針法有套針,施針,擻和針、戳紗、盤金等,做工相當精細。
辛亥革命後,由於受到外來西洋服飾的影響,旗袍的腰身開始收緊,衣領從1寸加高到2寸。至三十年代,旗袍更加盛行,此時的旗袍吸收西方裁剪的優點,使女性的胸部,腰際曲線得到充分的顯示,大襟的式樣更為多樣,如一字襟,雙大襟、斜大襟等。進入40年代後,旗袍省去繁雜的裝飾,因而顯得簡潔,輕便、適體,一年四季都可穿著,其款式有單、有夾、有棉;有長袖、短袖、無袖;有低領、高領、無領;還有硬領、軟領、直角領、圓角領等;在用料上有綢緞、有棉綢、士林布等;有綉花的,也有無綉的。
新中國成立後,旗袍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符號。穿著旗袍的中國婦女更能顯示東方女子的莊重、秀美、典雅、嫻靜,就連東南亞各國乃至歐美等國家的婦女也愛上了旗袍。而精美秀麗的蘇綉旗袍更受到各國婦女的喜愛。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始,蘇綉旗袍開始出口海外。其面料為精選的優質軟緞、素縐緞,刺綉圖案亦豐富多樣,如月季、牡丹、鳳凰、梅、蘭、竹、菊等,一般多布局在前胸、領口、袖邊,所用針法有散套、施針、打籽等,針法活潑、綉工精細、色彩雅潔。一些高檔的蘇綉旗袍還在刺綉圖案上鑲嵌五彩繽紛的珠子及閃閃發光的水鑽,更使旗袍顯得雍容華貴,華麗非凡。在款式上既繼承了傳統,又有創新,如在大襟上既有斜襟,琵琶襟,雙開襟,還有彎襟。1989年,蘇州刺綉廠設計綉制的一件旗袍在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了金牌獎。這是一件以粉紅色的軟緞為面料綉制的超長旗袍,前身精綉了一隻昂首而立的孔雀,其頭在胸前,而雀身及其五彩翎毛尾巴一直延伸到旗袍的下緣。孔雀色彩艷麗而不俗,羽毛豐富,層次清晰、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性,至使觀眾無不稱贊其美。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蘇綉旗袍受到了崇尚時代新潮的年青女子的追捧,常將刺綉精美的旗袍作為婚禮及慶典上的禮服。可以相信,具有中華傳統文化韻味的蘇綉旗袍,今後還會有更新的發展。
③ 旗袍裙 新款2015新年400元以上
旗袍是中國的傳統服飾,是當今最為被世人所認可和推崇的中國服飾之代表,所以旗袍對身材的要求極為高。
可以定做或者來料加工各種款式的旗袍夏天裙子,自己能買到與眾不同的美布,就可以穿一件獨一無二的美裙,絕不會撞衫。
定做的好處:量體裁衣尺寸獨一無二是最合身的,面料可以自己選獨特上好的面料,
單獨製版裁剪純手工工藝,享受私家定製。這樣做出來得衣服就真的是獨一份!
樓主如果是上海附近的話,推薦上海南外灘面料市場的鳳和祥,批發零售都有。那邊基本上一兩件都是可以定製的,性價比比較高。
我有一個朋友開店就是他家拿的貨,聽說他家除了旗袍以外,西服禮服什麼的都有
④ 現代旗袍 簡介
新中國成立後,旗袍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符號。穿著旗袍的中國婦女更能顯示東方女子的莊重、秀美、典雅、嫻靜,就連東南亞各國乃至歐美等國家的婦女也愛上了旗袍。而精美秀麗的蘇綉旗袍更受到各國婦女的喜愛。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始,蘇綉旗袍開始出口海外。其面料為精選的優質軟緞、素縐緞,刺綉圖案亦豐富多樣,如月季、牡丹、鳳凰、梅、蘭、竹、菊等,一般多布局在前胸、領口、袖邊,所用針法有散套、施針、打籽等,針法活潑、綉工精細、色彩雅潔。一些高檔的蘇綉旗袍還在刺綉圖案上鑲嵌五彩繽紛的珠子及閃閃發光的水鑽,更使旗袍顯得雍容華貴,華麗非凡。在款式上既繼承了傳統,又有創新,如在大襟上既有斜襟,琵琶襟,雙開襟,還有彎襟。1989年,蘇州刺綉廠設計綉制的一件旗袍在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了金牌獎。這是一件以粉紅色的軟緞為面料綉制的超長旗袍,前身精綉了一隻昂首而立的孔雀,其頭在胸前,而雀身及其五彩翎毛尾巴一直延伸到旗袍的下緣。孔雀色彩艷麗而不俗,羽毛豐富,層次清晰、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性,至使觀眾無不稱贊其美。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蘇綉旗袍受到了崇尚時代新潮的年青女子的追捧,常將刺綉精美的旗袍作為婚禮及慶典上的禮服。可以相信,具有中華傳統文化韻味的蘇綉旗袍,今後還會有更新的發展。
⑤ 現代旗袍的介紹
現代旗袍在滿清以及民國旗袍的基礎上加強了展示女性身材線條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⑥ 現代旗袍的現代旗袍的特點
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較少,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⑦ 古典美與現代美相融合的花色旗袍裙,你心動了沒
古典美與現代美相融合的花色旗袍裙,我心動了,旗袍是一件傳統的服飾,也是一款最能體現東方女性魅力的服裝,隨著時尚的愈演愈烈,旗袍的款式也得到了改良,像美女身穿的這條花色旗袍正是融合了現代時尚元素的改良版型,立領的款式配上V型的領口,打造出了天鵝頸的既視感,無形中提升了美女的氣質,修身收腰的剪裁勾勒出了美女的曼妙身材,整個人顯得優雅又性感,白色布料上印有黑色灰色的方塊圖案,打造出了一種復古唯美的氣息,將旗袍固有的古典美完美地呈現了出來,這樣一條修身顯氣韻的裙子,想必沒有哪個女生能夠拒絕它的魅力。
這條旗袍的配色也很典雅,淺白色的布料上印有黑色金邊。灰色的花紋方塊圖案,圖案之間的留白比較大,顯得很和諧,為原本富有現代氣息的旗袍裙注入了幾分唯美浪美氣息,更好地彰顯出了小姐姐的優雅氣韻,這樣一條優雅高貴的旗袍裙,你們心動了嗎?
⑧ 田朴珺真懂自己的優勢,穿旗袍連衣裙高貴優雅,這氣質有多出眾
身材苗條、凹凸有致的女生通常在穿著上更有優勢,尤其是穿一些修身的連衣裙,修身版型的輪廓可以完美的將曲線呈現在身上,凹凸不平的身材曲線非常迷人,王石老婆田朴珺身材非常好,她也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身材優勢進行搭配,她身穿修身旗袍,勾勒出完美的身材曲線,著實讓人羨慕,田朴珺我非常了解自己的優勢,身穿旗袍,高貴典雅,這氣質太出眾了,旗袍是傳統的單品,對於東方女性來說,這種傳統的單品有著古典的韻味,旗袍在款式設計上通常很簡單。
能表現出足夠的舒適感,不過這種絲絨面料不適合夏天穿,有用因為面料比較厚實,容易表現出悶熱感,對於現代女性來說,傳統的旗袍雖然好看,但是上身率並不高,大多數女性更喜歡一些改良款式的旗袍,在旗袍的設計上保留了最經典的小立領,但裙擺的一部分則是用大開裙來呈現舒適感,它既有傳統的魅力,又不乏現代感,腳上一雙黑色尖頭高跟鞋,可以提升氣質,拉高身高,與傳統的修身旗袍相比,這種開襟的裙擺會提供更好的舒適感。
⑨ 現代旗袍的特點
現代旗袍在滿清以及民國旗袍的基礎上加強了展示女性身材線條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希望旗袍在現代能以更美的姿態存在
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戰爭之花絢爛綻放為了她們,犧牲了她們。不去計較值不值得,因為有愛,所以承擔。她們的犧牲不僅悲慘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戰爭之花絢爛綻放 為了她們,犧牲了她們。不去計較值不值得,因為有愛,所以承擔。她們的犧牲不僅悲慘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⑩ 到底是現代旗袍性感還是唐朝女裝性感
旗袍更符合民國時期或者現代人的審美觀點。
1、唐朝盛行低胸甚至露胸裝,詩文中多有記載,「慢束裙腰半露胸」、「粉胸半掩凝晴雪」、「胸前瑞雪燈斜照」。在唐朝,女性如此穿著,成為詩人眼中一景。
2、在一些畫作和壁畫中女子像,身穿寬領短衫,領口開敞,並且還刻畫出了外露的乳峰形狀。例如:唐永泰公主墓中壁畫
3、唐張萱作品《搗練圖》,其描繪了一批正在加工絲織品和縫制衣衫的婦女形象。她們身穿對襟衫子,袖子寬松,裙子肥大,工作中其胸微露。這說明,除了貴族,唐時普通女性也喜歡低胸裝。
4、唐代女裝的基本穿著是三件套:裙、衫、帔。
5、至於為什麼唐朝流行袒胸裝則有著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因為武則天之後的女權意識覺醒。一說是隨著絲綢之路的興盛,唐朝服飾融合了各路服飾文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