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旗袍就是唐裝么
漢服:就是漢民族的服飾,在滿清被易服之前,漢人幾千年的服飾都叫漢服。
唐裝:正確稱呼是「唐人裝」,是本來是外國人對唐人(華人)的服飾的稱呼,被引入回來。其實就是旗袍。和唐代一點關系都沒有。真正的唐裝就是唐代的漢服而已。
旗袍:旗人(滿族)的民族服飾。但是清代時候,漢人的旗袍和滿人的旗袍還是又差別的。滿人的旗袍是連身的,看宮廷戲就知道,而漢人的旗袍保留了漢服的上衣下裳的形制,例如《橘子紅了》。
B. 結合對服裝史的認識,談談你對唐裝、漢服、旗袍哪個作為我國國服最好,為什麼
1相較漢服而言……
唐裝(我是說那種馬褂型的)以及旗袍……出現年代很短……漢服在皇帝垂衣裳治天下時代至明末……歷史悠久……在當時所著漢服人口基數也大……
2唐裝和旗袍剪裁是西式剪裁。在肩部是用縫合線的……旗袍幾乎就是個立領的西式晚禮服。袖子和肩連接處也是有縫合線的……漢服採用傳統剪裁方式,肩部無線,袖子從上臂接起……
3旗袍唐裝已經被服務行業穿的氾濫了……曾經在做電視時,嘉賓就說到,有個朋友從國外回國……家人每人定了旗袍一身,結果回國到了飯館,就有其他食客讓他們擦桌子、點菜什麽的……= =||
另外那些日系擦邊球漫畫、游戲……也給了旗袍情色的印象……
4旗袍無論是有袖子沒袖子,盤扣什麽樣子,下擺到哪裡,開叉有多高,材質怎樣,也總是那樣的款式……再怎麼穿還是像酒店服務生……
漢服款式多樣……你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場合穿的需要的服裝……游園可以穿常服,禮儀祭祀有禮服,最方便的還有短打……
盡管漢服不用每天穿……只在需要的時候穿……但是他的款式包容性,還是適用各種平時常見的場合的……
5旗袍對人的形體非常有要求,沒有好的身材,穿著不好看的……而漢服對形體沒有什麽要求,人人可穿。
6現在各地開始的官方祭祖祭孔祭軒轅紛紛改用漢服,說明漢服回歸趨勢勢不可擋。
7說到國服問題,有人會把其他少數民族搬出來。但是,現在沒有任何一種衣服比漢服更合適了,如果用旗袍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大滿族主義或者西化主義?而且……國服,並不是排斥民族服裝,沒有聽過有了國服就不許穿自己原有的民族服飾吧……
況且,日本也有少數民族,不止是大和民族,人家依舊以和服為國服。
4美國的國服……我基本認為可以算是牛仔褲了……因為歐美國力強盛……所以其他地區是仿效他們的衣服……於是即使現在穿了……也感覺不到國服……再者……服裝和國家強盛與否無必然聯系
C. 請問為何現在有人稱唐裝是偽唐裝
余鶯是APEC會議各國元首所穿唐裝的主要設計者之一,她說當初他們設計好服裝後,大家一起討論給這套服裝起名,最後決定把這種服裝命名為「唐裝」。這主要是因為國外都稱華人居住的地方為「唐人街」,那「唐人」穿的衣服自然就應該叫「唐裝」了。另外,國外的一些華人也有稱中式服裝為「唐裝」的說法,「所以唐裝的取名也頗有國際化的味道!」余鶯半開玩笑地說。她說,唐裝應當是中式服裝的通稱。
關於衣服,對於不久前的中國人來說,當「有沒有衣服穿」都成問題的時候,爭論「穿什麼衣服」就是奢談了。如今中國人不愁衣服穿了,於是穿什麼衣服的問題提了出來。中國人是戀舊的,我不知道這種戀舊是否與中國當年獨步天下幾千年的輝煌有關系,我只知道世界各國的華人聚居區都固執地叫作「唐人街」,而近幾年漸漸興起的舊時的長袍馬褂,則被稱為「唐裝」。這種「唐裝」在一個國際性的會議上由各國領導人帶頭穿出來之後,一夜之間風靡全國。
然而有專家說:「這不是唐裝,不能叫唐裝,是偽唐裝。」
D. 漢服與唐裝,旗袍,馬褂應該是什麼關系
唐裝是唐朝人穿的衣服,包括唐朝漢服和唐朝胡服。
漢服是漢民族穿的衣服,包括先秦漢服、秦漢漢服、魏晉南北朝漢服、隋唐五代漢服、宋明漢服和當代漢服。
E. 什麼是唐裝
唐代十分注重與國內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為此唐人的服飾也出現了自西漢「絲綢之路」以來空前的豐富多彩、瑰麗多姿:袍、襕、襦、衫、貫頭衣、裙、披帛……,應有盡有,可謂是百花齊放、色彩紛呈。充分顯示出了唐王朝是我國封建社會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文化高漲的鼎盛時期,對以後各朝代及今人的服飾文化之影響非同小可,且源遠流長。
在唐代的軍臣百姓皆穿袍,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長衫、長袍。當時根據穿著者的身份、地位在款式、色彩、圖案上有著嚴格的區別。一般平民用素色的麻布縫制的狹小袖口的袍子與用考究的綢、絲段縫制的文官綉飛禽、武官綉走獸的肥大袖子的官袍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皇帝的龍袍,又稱黃袍。用色不可冒犯,用赤、玄、縹、絳、白、黃六色配置。下屬的臣將及大小官吏選用紫、絳、緋、白、藍等色製成朝服。這些表現出不同官銜等級、階層地位的服裝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的蟒袍,胸前和背後的正方形圖案就有沿襲唐代官服的傳統。
到了民國以後,清代滿族左右開叉、行動方便的被「漢化」了的旗袍——男子穿的長跑馬褂,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禮服。二十年代的新文化運動以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後,剎那間,穿西服、剪辮子、留分發、剪平頭、拎文明棍的打扮蔚然成風。直到五六十年代在我國民主黨派高級領導人張瀾、沈鈞儒及港澳台等地的男士種仍作為傳統保留的文化服裝在社交場合出現。不過這時期早已摒棄了三十年代以前罩在外面的馬褂。而突出人體線條美的女性旗袍,也是在新文化運動以後,從直線或跳躍到曲線式,與日趨發展的流線型工業產品相吻合而走向世界。當然穿著它走在國外的大街上,肯定有人就會想到「唐人街」。可見旗袍以」唐裝」面孔代表中國的傳統文化、民族風格向世人展示,不足為怪。
現代朝鮮婦女的短衣、長裙以及胸前「Y」字開襟、飛舞的系帶,微風吹拂,飄飄欲仙。這款上短下長的裙套裝,幾乎是原封不動地從唐代流行到今天。歷經歲月滄桑,時代變革,由於配飾時興的發型、鞋襪、提兜、花傘等「輔件」它從未落過伍。仔細思量,取得這種永恆的美感,無外乎在於提高腰節線後的上短下長的面塊對比與古希臘畢達哥拉斯的「黃金分割率」比例關系不謀而合而經久不衰、代代相傳。傣裙也有此特點。
襦是身長不過膝的長衣或短袍,它和袍一樣,不分男女皆通用。因身長適合勞作時穿用,被廣泛地流行在民間。到了明、清時代,上流社會的女子也在長裙上配短袍為外套,穿起來顯得身材修長秀美,其實是「襦」於「襕」相同的比例美所奏效的。只不過「襦」把視點「切割」線引向下方擺而已。今天西南的苗嶺瑤寨,仍有的婦女、男人穿短袍配長裙、長褲的打扮。尤其在袖口、領型、偏襟及鴛紅妃綠的「重彩」刺綉上保留著明、清服裝的藝術風格。
在公元六世紀,日本由於受中國唐代文化的影響,服裝上也模仿中國。類似鑽式背心的貫頭衣,在唐代南方百姓中穿用。後來傳到日本,他們把腰間只用一根繩子系好的簡單衣服改成武官朝廷的禮服。到了十九世紀江戶時代,日本婦女把這根繩子模仿一座古代拱橋,系成鼓形狀的「御太鼓結」的小包袱作背飾,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和服」。當今,在服裝工業相當發達的日本,新娘們穿上「大褂」的禮服,它那高貴、華麗的唐裝般鮮艷璀璨的色彩、圖案還不時地為今人所傾倒。
現代女郎往往把裙衫的坦肩露背作為思想解放、標榜時髦的象徵。殊不知在唐代「綾羅纖縷見肌膚」的貴族婦女的大袖紗衫罩就僅繫到胸部的內裙上。對於崇尚豐腴胖體之美態的唐婦來說,這是唐王朝開放以來受於三百多個絲綢之路國家的異族服飾文化「感染」後所持有的「富貴」、「富態」的瑰麗化身,可與浮羅宮里的「名媛淑女」相媲美。難怪裸露女子頸項、胸肩、臂背的作品,歷來成為服裝設計師去蜂擁而入「雕塑」的柔美形象的「焦點」。
更叫人感到空前「浪漫」的是唐代永徽年間婦女也戴起了「帷帽」。式樣為一種高頂寬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帶上薄而透的面紗。十分有趣的是現代閩南的惠安女頭上的笠帽及裝束都與那時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絕。西方婦女帶帽罩面紗的習俗也有了認同。
唐代婦女為使自己的服裝更富有藝術魅力,她們在外出行走時都在肩、臂上披上「帔子」,遮風暖背。在室內或宮中花園里披上比披子更長的帶子——「披帛」。繞肩拽地,似仙女下凡。到了宋代,女子「披帛」日盛,從皇家貴婦的「霞披」到平民女子的「直披」。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前進,這些繁瑣的「服飾」也逐漸的消失。不過類似「帔子」的長、方圍巾以其實用功能仍在現代社會中流行開來。而「披帛」,人們只能從敦煌飛天畫壁、出土陶俑、影視歌舞的古典劇目或滿族傳統婚禮中偶爾領略,欣賞其長虹絢霞般飄逸、浪漫、飛揚的神采了。
F. 英國古代服裝有名稱嗎 就像中國唐代一樣 稱為唐裝 那英國服裝稱為什麼
唐朝服裝可不叫唐裝,唐裝指馬褂,唐也不是唐朝的意思,是英語town的音譯
G. 旗袍 唐裝
唐裝一詞的出現應該從唐人一詞開始。唐朝時期中國處於世界最先進水平,
隨著絲綢之路的重新開通東西交流得到廣泛發展,中華文明也由此傳到歐洲。歐
洲人稱中國人為唐人,這就是現在世界各地華人居住區都稱為唐人街的開始。因
此在海外唐人成為中國人的代名詞。中國人的服裝自然就是唐人的服裝了(唐裝
)。但西方人也只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優質絲綢,瓷器等精美製品和傳說中了解
中國。至於唐人的服飾(唐裝)到底是什麼樣也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隨著時代的
變遷江山輪換,歷史到了滿清時期歐洲工業革命之後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並向海
外派出了眾多的傳教士(實為侵略前鋒),這時的歐洲才開始認識中國。隨著帝國
主義殖民地的擴張,中國也無以倖免。中國也才開始把眼光放眼海外,海外也才
真正的認識了中國,「真正」了解到中國人的服飾是什麼樣的。但這時的中國已
非當年的唐帝國了。洋人看到的唐人服裝(唐裝)也不是大唐帝國時的真正唐裝
了,他們看到的是滿清入關以來強行推行的滿清服裝(旗袍和馬褂),於是乎洋
人看來:「哦,這(旗袍和馬褂)就是唐人的服裝(唐裝)。」之後,國內崇洋
媚外的媒體也不加思考的原版引進「唐裝」一詞來稱呼旗袍和馬褂,直至現在到
處都在稱滿清裝為「唐裝」。
明白了唐裝一詞其實是唐人服裝(中國服裝)的簡稱之後,就明白了唐裝並不是現在所指的馬褂和旗袍。唐裝是一個大概念,他是指中國所有民族服裝的總稱,
包括各個民族和各個時期。不只是旗袍和馬褂,還應該包括漢服、回服、蒙古服
、彝族服等等中國歷代以來56個民族所有服裝的總稱。滿清裝只是唐裝的一部份
,絕不是唐裝的全部。同樣,漢服雖然是唐裝的主要組成部份,但漢服也只是唐
裝的一部份,絕不是唐裝的全部。
另外我們要復興漢服,但絕不容忍借復興漢服(傳統文化)之名行大漢族主義
之實,復興漢服不能以抑制其它少數民族服飾為條件和前提。現在漢網論壇里
已經有一股強烈的大漢族主義風氣,只許提漢服,幾乎到了絕對不能提其它
少數民族服裝的地步,尤其是滿族服飾,這股風氣如果不有效遏制,長久下去
必為民族團結埋下隱患。
H. 為什麼漢人祖先誓死不剃發易服,但現代漢人都以穿旗袍與馬褂為榮。
剃發易服是明朝滅亡時期滿清統治者基於平定江南,維護自身統治需要實施的一項政策舉措,旗袍馬褂則來源於滿清滅亡以後民國時期遺老遺少等人的懷念和保留,當然也有亞太經合組織非正式會議上橫空出世的所謂「唐裝」(偽唐裝)有很大的關系
I. 什麼事唐裝
現在的「唐裝」只是源自滿族的傳統和現代的結合品。它吸取了清代以降傳統服裝具文化韻味的款式和面料,同時採用了西式服裝立體式剪裁,使源自滿族的馬褂又重新登上了時尚舞台。 這種「唐裝」業已經歷了很多改良。比如現在的中式服裝很少用連袖,因為連袖就等於服裝沒有肩部,也不能用墊後,那樣肩部就不夠美觀:傳統滿式服裝(旗袍、馬褂)是不收腰的,女士穿著缺乏曲線美,現在的中式服裝都改成收腰的了:過去的裙子下擺非常窄,走路只能邁碎步,現在把裙擺做大了,便於活動;還有像旗袍,傳統的開襟特別高,現代人盡管比過去開放得多,但穿起來還是有點別扭,所以開襟就低多了。
在中國經濟處於上升時期的當前,「唐裝」的興盛似乎可以看做中華文明復興的一種徵兆,失落了自己的文化特色的中國人迫切的想找會自己民族的東西,將改良馬褂稱為「唐裝」,是病急亂投醫的表現,是集體焦躁的病態表現。改良馬褂竊居「唐裝」之名,使得很多人對「唐裝」的提法大惑不解:以中華之大,唐代以降,豈無裝可穿?而「唐裝」在文化領域則更是飽受置疑:中國人的衣服,為何要由外國習俗來命名,本非唐朝的服裝,卻因外國人稱之為唐裝,而中國人自己便人雲亦雲的也稱唐裝,豈不滑稽?其實,傳說始自黃帝,可考起自商周,到唐代人穿真正唐裝,至最後明代的袍服,都是一脈相承。細節雖然有略微變化,但是形制卻是永恆。「交領右衽,隱扣系帶,褒襟廣袖,峨冠博帶」,其中,「褒襟廣袖,峨冠博帶」僅為禮服特徵,而「交領右衽,隱扣系帶」的特徵則為禮服、常服所共有,也就是說,真正的唐裝除了作為主體款式的禮服外,還有作為補充的「窄衣窄袖」的常服。這些服裝自唐以來就有「漢服」或「漢裝」的正式稱謂(意為「漢民族的傳統服裝」或「漢族的民族服裝」),經歷將近四千年,一直自成體系,一脈相承,並深遠影響了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周邊國家,其中,日本的「和服」(漢服中的深衣款式),朝鮮(韓國)的「韓服」(漢服中的襦裙款式)便是漢服在這些國家的正常延續。真正唐裝的寬衣大袖的禮服更適合於祭祀、成人禮等莊重場合,而其「窄衣窄袖」的常服則更適合於勞動耕作及日常場合。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自互聯網發起,以都市青年白領階層為骨乾的「漢服復興」運動的興起,真正的唐裝(漢服)在現代人們的視野中也並非「遙不可及」,源於外國人眼中的「唐人」而定義的「唐裝」一詞,正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置疑。
你看這個就能清楚什麼是唐裝了,就是有點長。
J. 為什麼旗袍馬褂長衫唐裝不能稱為古裝
因為我們現在還有人在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