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人在香港生寶寶嗎
生孩子是個人權利,我無權反對,不過想提醒幾點。 1.要有足夠資金,意思是有能力在深圳靠近香港的地區置業,或甚至香港地區置業。 不可能你住東莞惠州北京上海大連,寶安區龍崗區,然後天天那麼長時間過香港上幼兒園小學中學吧。 除非在國內上學,不過費用高很多。 有人吹牛說申請香港的公屋(相當於國內的廉租房),孩子的父母都不是香港永久性居民的低收入人士,怎麼個申請? 孩子自己申請,他/她必須滿18歲和低收入才可以。所以有些人真的服了他,只是能籌夠在香港上孩子的錢,就想為孩子鋪條香港路。 2.有人說孩子在香港出生,父母可以移居香港,可以的,要求是孩子的父母年滿60歲,而且在國內無依靠。 3.有人說孩子在香港出生,可以上香港的大學,拜託,每年只有三分之一的香港中學生符合入讀大學資格,有空多看看香港新聞,且香港的好的優秀學校集中在九龍和港島,上水和元朗那些全都不出名的, 英華書院,聖保羅書院,聖保祿學校,拔萃女書院,嘉諾撒聖心書院,拔萃男書院,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聖若瑟書院,英華女學校,嘉諾撒聖瑪利書院,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聖保羅男女中學,香港華仁書院,九龍華仁書院,瑪利曼中學,聖嘉勒女書院,喇沙書院,協恩中學,聖馬可中學,循道中學,聖保祿中學,這些學校哪裡有在新界的? 真是難為那些常常過羅湖口岸去上水上中學的學生,在國內穿著香港的中學校服, 扮清高和威風和身份高人一等。 香港的天水圍是貧困人士和自殺流行區域,國內的人就是喜歡假設是香港的東西就是好的。 4.有人說孩子在香港出生,可以拿特區護照,全球190多個國家免簽證,這個是事實,但是很多人誤會了一點,免簽證的意思是旅遊和短期訪問,如果是留學移民是要辦理簽證和其它正常手續的,就好像很多香港人那樣,沒錢和沒技術,談什麼移民? 即使是中國護照持有者,你有技術有錢的話,照樣移民成功。 一人的成功後天培養很重要,就好像我樓上溫州房東的兒子,美國出生,美國長大,然後大一在美國退學了,一個香港朋友的兒子中三讀完修冷氣,怎麼有些國內畢業的中學生,在香港的大學拿全獎。 5.免費或價錢非常低的醫療服務,這個是事實,不過人要得到香港才行。 有時候花線的東西畢竟比免費的東西快,好像輪候做手術,香港公立醫院要排期等,私立醫院就不用了。 6.要預防香港人的厭惡和歧視,香港人現在都在討論,大陸人在香港生孩子,拿香港納稅人的錢當福利,他們工作的那麼辛苦,又不願意生孩子。 香港立法會現在在討論,向父母是非香港居民的人征稅的方法。 不過也是合理的,你沒納稅的和沒貢獻香港的話,為什麼要給你福利? 7.就好像我們深圳人那樣,哪有那麼流行去香港生孩子的。 8.如果國內哪天教育醫療做的好的話? 護照又強? 就少了很多人赴港上孩子了 如果是第二胎怕被國內罰款,去香港也是值得考慮。 如果不嫌孩子天天過羅湖去上學的話,去香港生也無所謂,不過找點正規點的中介,現在詐騙太多了。 中介的話不要亂聽說,什麼將來香港孩子可以很低分進國內的名牌大學,誰知道將來的政策會不會變。
㈡ 西西的個人經歷
定居香港後,父親當時任職九龍巴士公司,當稽查員。此外,從上海到香港,一直先後兼任甲組足球隊教練及裁判員。西西自小就隨父親上足球場。她有一個哥哥,兩個妹妹,一個弟弟。 少讀於協恩中學,初中時在中文部,中四後轉入英文部。畢業於葛量洪師范學院。在香港,她早年的生活頗艱苦,常常為書簿、校服、家政科等費用發愁。初中時代已開始投稿香港的報刊、雜志。最早的作品發表於50年代的《人人文學》,是一首十四行新詩。 中三時參加雲碧琳主編的《學友》徵文比賽,越級得高級組首獎。一九五七年進入葛量洪教育學院,畢業後任教於官立小學。 西西作為官校教師,在70年代曾積極參與爭取教師權益的連動。至於志趣所寄的寫作,詩、小說、散文﹑童話、翻譯之外,60年代還寫過電影劇本,如《黛綠年華》(秦劍導演)、《窗》(龍剛導演)等等,又以清新鮮活的筆調寫作影評影論。她是香港較旱製作實驗電影的元老之一。 後專門從事寫作。還擔任過《中國學生周報》、《大拇指》等雜志編輯。主編過《素葉》文學雜志。她長期從事嚴肅文學的創作,既是詩人,又是小說家,但以小說見稱。她的小說表現了傳統和現代的交錯,歐美及拉丁美洲文學精髓融合於中國語言之中的格調,具有現代意識和悲喜感性。她曾長時間在各種報章、雜志寫作專欄:從60年代的童話專欄(天天日報)﹑《電影與我》(中國學生周報)、《牛眼和我》(快報);70年代初的《我之試寫室》(剪貼冊)(快報)。到80年初的《閱讀筆記》(快報)。80年代末的《花目欄》(星島日報)、《四塊玉》(台灣聯合報)。其中還包括跟小朋友談畫的「明報周刊:小明周」,談音樂的「星島日報:隨耳想」,以至專談看世界盃足球此賽的「明報:西西看足球」。 此外,她擔任過《中國學生周報》詩頁編輯以及《大拇指周報》(1975年至1977年)、《素葉文學》(1981年至1984年)的編輯。後二者是她和朋友創辦的。素葉是一個非牟利的同人出版社,成立於1978年,出版嚴肅而水平相當,缺乏商業元素的香港作者的作品。這樣的出版社,在香港是鳳毛麟角。到了1984年,共出書二十二種,包括馬朗的詩集《焚琴的浪子》、林年同的中國電影論集《鏡游》、鍾玲玲的詩及散文集《我的燦爛》等等。叢書之餘,稍後又出版《素葉文學》雜志,共出了二十五期。終因虧蝕過甚不得不偃旗息鼓。近來﹐素葉出版社在九十年代初又復刊了,現在還在出版。 一九七九年,香港一度因教師過多,教育署乃准許教師提早退休。西西提出申請獲准。從此專心讀書、寫作。十多年來,一直每月拿千餘港元微薄的退休金。不過,整個八十年代,香港社會不斷變化,教師又變得短缺起來,她偶然應舊同事之邀而重登教壇。簽一年短約,或者代課,並沒有完全脫離教師這行業。 二十年來,她去過不少地方旅行,先後到過幾次歐洲以及土耳其、埃及、希臘等地,最常到的仍是中國大陸。這些都融鑄成為她藝術生命的養素。 一九八三年,台灣聯合報副刊轉刊她在《素葉文學》發表的《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從而正式開始了她與台灣的文學因緣。《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並獲當年聯合報第八屆小說獎之聯副短篇小說推薦獎(按:此獎乃頒給該年在該報副刊上發表短篇小說之最佳者)。 1988年,《致西緒福斯》再獲聯合報第十屆小說獎之聯副短篇小說推薦獎。 小說集《手卷》則獲1988年台灣中國時報第十一屆時報文學獎之小說推薦獎(此獎乃授與該年在台灣出版之小說集最佳者)。前此,遠在1965年,她得過《中國學生周報》第十四屆徵文北賽小說組第一名,作品為《瑪利亞》。1990年,則獲《八方》文藝叢刊之「八方文學創作獎」。 西西曾得美國愛荷華大學之邀,以作家身份住參加「國際寫作計劃」,她以這種交流對香港年輕的作家更有裨益為由而婉拒了。80年代以後,海峽兩岸交流日漸頻密。西西在這期間曾向台港讀者轉介中國大陸新時期的作家、作品,先後為台灣洪範書店主編了四本八十年代的中國大陸小說選集《紅高粱》、《閣樓》﹑《爆炸》、《第6部門》。 港台及海外報刊、雜志出過若干西西專輯,專輯中或收評論、訪問,或收西西的創作﹐這包括:《新晚報本地作家系列3》(1981年10月13日);《馬來西亞學報》第1049期(1983年6月16日)《讀者頁友》第二卷第一期(1985年1月);《學文》第九輯(1985年2月);《文藝雜志》第十六期(1985年12月);《聯合文學》第三卷總三十五期(1987年9月),《八方》文藝叢刊第12期(1990年11月)。其中《讀者良友》一輯,內附陳進權所編西西的作品編目;至於《八方》一輯,則關秀瓊、甘玉貞兩位據此再加增訂,所編西西作品的編目、評論等,尤具參考價值。
㈢ 劉愷威的父親是誰,
劉愷威的父親是劉丹。
原名劉慶基,藝名劉丹,男,1944年1月13日出生於山東省威海市,香港無線電視台演員。
劉慶基不僅是個好父親,更是個好老公。演藝圈很復雜,誘惑也非常多,可劉丹入行那麼多年,為人低調,沒有傳過緋聞,一直默默地守護著家庭 。
1977年加入香港無線電視台。
1980年,在經典劇集《上海灘》中飾演大反派「馮敬堯」。
1983年,在黃日華、翁美玲主演電視劇《射鵰英雄傳》中飾演洪七公;同年在香港TVB版劉德華、陳玉蓮主演電視劇《神鵰俠侶》中飾演洪七公。
2012年,在無線處境劇《愛回家》飾演主要角色馬虎。
2013年,在香港無線電視劇《戀愛星求人》飾中池金貴;同年又在香港無線電視劇《神探高倫布》中飾蔡田。
㈣ 香港藝人何雁詩真實身高
香港藝人何雁詩身高是156.5cm。
何雁詩(Stephanie Ho)1992年11月2日出生,香港女歌手、高爾夫球運動員。曾就讀於協恩中學和英基學校協會屬下的沙田學院,現為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系學生。2009年,她參加了第一屆《超級巨聲》而簽約無線電視,並正式入行。
2009年,她參加了第一屆《超級巨聲》而簽約TVB無線電視,並正式入行。2014年,何雁詩在無線電視劇《食為奴》飾演米小魚,和王祖藍合作,首度擔任第一女主角。
㈤ 香港有什麼貴族學校
1.皇仁書院
2.拔萃男書院
3.拔萃女書院
4.喇沙書院
5.聖保羅男女中學
6.香港華仁書院
7.九龍華仁書院
8.聖保羅書院
9.庇理羅士女子中學
10.聖若瑟英文書院
11.聖保祿學校
12.協恩中學
13.英華女學校
14.英華書院
15.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16.張祝珊英文中學
17.觀塘瑪利諾書院
18.香港中光中學
19.英皇書院
20.聖保祿中學
21.筲箕灣官立中學
22.香港中國婦會中學
23.聖馬可中學
24.嘉諾撒書院
25.嘉諾撒聖芳濟各書院
26.聖士提反書院
27.瑪利曼中學
㈥ 香港藝人就讀的學校
黃大仙區
可立中學(嗇色園主辦):劉德華、戴恩玲
德望學校:鄭裕玲、楊采妮、朱凱婷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林一峰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黃宗澤
保良局第一張永慶中學:鄭希怡、KellyJackie
佛教孔仙洲紀念中學:藤麗明
中西區
聖保羅書院:鄭丹瑞、林峰、杜德偉、呂奇、雷宇揚、蔡康年
高主教書院:阮兆祥、陳浩民、鍾鎮濤
聖類斯中學:鄭中基
聖若瑟英文書院:方力申、司徒瑞祈、林海峰、林曉峰
聖保羅男女中學:陳啟秦、雷頌德、側田、陳司翰、林敏驄、Eric Kwok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俞琤、吳君如、蘇施黃、江欣燕、江欣慈
聖士提反堂中學:周慧敏
聖嘉勒女書院:葉麗儀
香港德瑞國際學校:馮德倫、活希兒
灣仔區
瑪利曼中學:林憶蓮、陳慧嫻、陳芷菁
玫瑰崗學校:翁美玲、張國榮、蔡卓妍、郭可盈、劉雅麗、陳慧琳、黃泆潼、鄧一君、江芷妮、陳穎妍、吳日言
聖保祿學校:關寶慧、盧凱彤 (at 17)、張燊悅、向海嵐、任葆琳、車婉婉、陳苑淇
鄧肇堅維多利亞官立中學:鄭秀文、盧巧音
香港華仁書院:李克勤、鄭嘉穎、葛民輝、鄭君綿、石堅、曾江、秦沛、倪震、房祖名
何東中學:蘇玉華
香港真光中學:羅美薇、謝寧、張小嫻
東區
庇理羅士女子中學:徐濠縈、羅明珠、盧敏儀、黃夏蕙、梁芷珊
蘇浙公學:汪明荃、劉嘉玲、關淑怡 、劉浩龍、 李蕙敏
慈幼英文學校 (中學部):馬國明
聖馬可中學:梁榮忠、傅穎
東華三院李潤田紀念中學:李彩華
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少爺占
筲箕灣東官立中學:黃又南
寶血女子中學:伍詠薇
嶺南中學:張智霖
南區
嘉諾撒培德書院:張玉珊、譚小環、劉思慧
聖士提反書院:森美(讀至中二)
南島學校:徐子淇、薛凱琪
香港國際學校:吳雨霏
嘉諾撒聖心書院:郭藹明、蘭西、阮小儀、陳方安生
九龍城區
拔萃男書院:林子祥、杜汶澤、鄧梓峰
迦密中學:古天樂
喇沙書院:李小龍、黃沾、孫耀威、森美、倫永亮、陳欣健
陳瑞祺(喇沙)書院:郭力行、蔡子健
嘉諾撒聖家書院:楊千嬅
九龍塘學校(中學部):施念慈
九龍真光中學:鍾欣桐
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李嘉欣、章小蕙、梁詠琪、陳文媛、傅佩嘉、林姍姍
協恩中學:佘詩曼、陳淑蘭、翁嘉穗、鄧萃雯
民生書院(中學部):林志美、張崇基、張崇德、彭羚
香港培道中學:宣萱、丘凱敏、何嘉莉、唐韋琪
香港培正中學:陳鍵鋒、歐倩怡、王晶、黃杏秀、鍾景輝
旅港開平商會中學:焦媛
德蘭中學:谷祖琳、黃泆潼、楊施詩、梁敏儀
德雅中學:盧淑儀、關之琳
聖公會聖三一堂中學:李嘉慧、鄧健泓、呂頌賢
新亞中學:陳小春、謝君豪
油尖旺區
拔萃女書院:莫文蔚、楊寶玲、傅明憲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梁漢文
伊利沙伯中學:高皓正
聖芳濟書院:許冠傑、張衛健、曾志偉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樊亦敏、郭羨妮、曹敏莉、黃紀瑩、吳文忻、黎海珊、余文詩
深水步區:
德貞女子中學:鄺美雲、羅慧娟、蔡少芬、李珊珊
廠商會中學:馬浚偉
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黃棣珊紀念中學:劉玉翠
九龍工業學校:黃耀明、戴志偉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楊思崎
陳樹渠紀念中學:張達明
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歐陽妙芝
觀塘區
梁式芝書院:吳婉芳
慕光英文書院:王秀琳
聖安當女書院:趙學而
沙田區
潮州會館中學:楊怡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梁思浩
東華三院黃鳳翎中學:張柏芝
保良局朱敬文中學:吳卓羲
沙田培英中學:容祖兒
聖公會林裘謀中學:古巨基
樂道中學:陳文靜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林家棟
沙田蘇浙公學:蓋世寶
荃灣區
路德會呂明才中學:朱茵、黃智賢、康華
荃灣聖芳濟中學:陳紀匡
葵青區
葵涌循道中學:陳素瑩(cookies)
樂善堂顧超文中學:魯文傑
中華傳道會李賢堯紀念中學:田蕊妮
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梁小冰
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董敏莉
迦密愛禮信中學:張文慈
屯門區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鄧麗欣
馬錦明慈善基金馬可賓紀念中學:楊愛謹
順德聯誼總會梁銶琚中學:陳奕
順德聯誼總會譚伯羽中學:周海湄
元朗區
元朗信義中學:余文樂
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小雪
趙聿修紀念中學:馬德鏟
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陳錦鴻
大埔區
佛教大光中學:萬梓良
孔教學院何郭佩珍中學:唐寧
西貢區
天主教鳴遠中學:周麗淇
新界西貢坑口區鄭植之中學:劉小慧
㈦ 廣東人說傻西西是什麼意思
基本資料 圖片姓名:西西含義 符號(cc) 容積單位 1西西=1毫升=0.001升 生卒:1938年- 描述: 籍貫:廣東省中山個人概述女。原名張彥、張愛倫,筆名藍子、皇冠、凱旋門。廣東中山人。1938年生於上海。小學在上海度過。1950年隨父母定居香港。父親當時任職九龍巴士公司,當稽查員。此外,從上海到香港,一直先後兼任甲組足球隊教練及裁判員。西西自小就隨父親上足球場。她有一個哥哥,兩個妹妹,一個弟弟。 少讀於協恩中學,初中時在中文部,中四後轉入英文部。畢業於葛量洪師范學院。在香港,她早年的生活頗艱苦,常常為書簿、校服、家政科等費用發愁。初中時代已開始投稿香港的報刊、雜志。最早的作品發表於50年代的《人人文學》,是一首十四行新詩。 中三時參加雲碧琳主編的《學友》徵文比賽,越級得高級組首獎。 1957年進入葛量洪教育學院,畢業後任教於官立...
㈧ 香港協恩中學網址
香港協恩中學網址
http://www.hys.e.hk/
協恩中學位於香港九龍馬頭圍農圃道1號,1936年創校,是香港聖公會轄下一家知名的英文津貼女子中學。
協恩中學的歷史可追溯至1886年,英國傳道會創辦女子漢文學校—飛利女校。該校設於般咸道,創校目的是為華人基督徒的女兒們教授基本知識。其後曾跟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一同遷往巴丙頓道同一校舍,但兩校依然獨立運作。而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於1924年遷往列提頓道後,飛利女校於五年後增建東翼校舍,並開設中學部。
1936年,奉教育司及聖公會教區之命,飛利女校與另一間聖公會女校:維多利亞女校暨孤兒院(同樣創立於1886年,位於九龍城農圃道)合並創立新校,除解決兩校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外,並藉此見證上帝恩典。
1936年10月23日,正當飛利和維多利亞兩校在慶祝各自的金禧校慶之際,時任香港總督郝德傑為位於農圃道的新校主持奠基禮。校舍於翌年5月18日落成,由何明華會督主持獻校禮;並於翌日正式上課。新學校取名為「協恩」—取「兩校協作以見證神恩」之意;而校訓更加說明了校名當中的意義:「協力藉恩,信主愛群」。
協恩中學原本為女子中文中學,然而現在已成為了香港114間英文授課中學(即EMI學校)其中之一。
㈨ 香港中學如何分等級
1 拔萃女書院
2 皇仁書院
3 聖保羅男女中學
4 喇沙書院
5 華仁書院(九龍)
6 香港華仁書院
7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
8 聖若瑟英文書院
9 英皇書院
10 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
11 順德聯誼總會梁銶琚中學
12 庇理羅士女子中學
13 荃灣官立中學
14 聖保祿學校
15 拔萃男書院
16 德望中學
17 培正中學
18 協恩中學
19 聖保羅書院
20 廖寶珊紀念書院
21 可風中學
22 英華書院
23 金文泰中學
24 陳瑞祺喇沙中學
25 保良局第一張永慶中學
26 聖士提反書院
27 張祝珊英文中學
28 屯門官立中學
29 伊利沙伯中學
30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31 浸信會呂明才中學
32 真光女書院
33 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
34 宣道會陳瑞芝紀念中學
35 聖公會鄧肇堅中學
36 保良局百周年李兆忠紀念中學
37 嘉諾撒聖心書院
38 趙聿修紀念中學
39 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
40 荃灣何傳耀紀念中學
41 賽馬會體藝中學
42 沙田官立中學
43 九龍真光中學
44 元朗商會中學
45 民生書院
46 聖芳濟書院
47 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
48 聖言中學
49 華英中學
50 迦密中學
51 中華基督教會銘賢書院
52 保良局董玉娣中學
53 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
54 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
55 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
56 藍田聖保祿中學
57 迦密柏雨中學
58 可立中學(嗇色園主辦)
59 庇理羅士女子中學
60 王肇枝中學
61 佛教善德英文中學
62 協和書院
63 英華女書院
64 聖傑靈女子中學
65 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
66 屯門天主教中學
67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
68 聖母玫瑰書院
69 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
70 保祿六世書院
71 荃灣聖芳濟中學
72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
73 瑪利曼中學
74 觀塘官立中學
75 聖馬可中學
76 南屯門官立中學
77 基督教中華宣道會鄭榮之中學
78 香港真光中學
79 順德聯誼總會譚伯羽中學
80 迦密主恩中學
81 聖公會林裘謀中學
82 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
83 沙田蘇浙公學
84 元朗信義中學
85 觀塘瑪利諾書院
86 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
87 培道中學
88 順德聯誼總會李兆基中學
89 五旬節林漢光中學
90 銘基書院
91 妙法寺劉金龍中學
92 嘉諾撒聖家書院
93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94 聖嘉勒女書院
95 聖公會陳融中學
96 高主教書院
97 順利天主教中學
98 香港四邑黃棣柵紀念中學
99 聖安當女書院
100 德貞女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