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歐洲、日本和中國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提供中國部分的 漢服,即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 主要是指約公元前21世紀在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 近4000年中,以華夏(漢後又稱漢民族)民族文化為基礎, 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 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或者說:「 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是從夏商周時期到明朝,華夏(漢) 民族所著的、具有濃郁華夏(漢)民族風格的一系列華夏(漢) 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 漢服的歷史和發展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史記》載, 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 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 第一)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 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 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 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 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 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 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 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漢族的這一服飾制度自周代至明代, 三千年來漢人服裝的基本特徵是沒有大的該變。 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這一服飾制度才崩潰。 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在與南明的戰爭中, 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 以便於維護滿洲貴族統治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滿族發型和滿族服裝, 並以殘酷的手段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發易服」(「 剃發」也作「剃發」)。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 當時孔子的後裔衍聖公孔聞謤上書多爾袞,請求保存孔府家服飾, 說:「先聖為典禮之宗……定禮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 三千年來未曾變易……」,遭到多爾袞拒絕。 今天的旗袍、長衫、 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 而非漢族傳統的民族服飾。 辛亥革命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之後,人們的思想趨於西化, 改穿西式服裝,沒有恢復漢服。但在21世紀初, 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 一些人又重新倡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 對於這些人的行為,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看法, 詳見下面的爭議部分。 漢服的特點和樣式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 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 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 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 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 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 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配飾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 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漢服對中國周邊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 一律改著漢服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 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 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有: 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 禁止說鮮卑話,以漢語為唯一通行語言。 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籍貫,死後葬在洛陽, 不準歸葬平城。 改鮮卑姓為漢姓。首先從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為元氏,「 其餘所改,不可勝紀(記)」。 還規定鮮卑族的八個大姓與漢人頭等貴族崔、盧、李、 鄭四姓門第相當,鮮卑八個大姓以外的貴族也規定了品級。 使鮮卑貴族也和漢族一樣實行門閥制度。 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鼓勵鮮卑族按門第與漢人結婚。 孝文帝還率先做起,納漢族大姓的女子做後妃 並為他的五個皇弟娶漢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 同時把公主們嫁給漢族大姓。 盡管遭到一部分鮮卑貴族的阻撓和反對。 孝文帝的改革最終得以成功,極大的促進了民族融合, 此後僅經過數十年時間, 中原的鮮卑等各少數民族就基本上和漢族人民融為一體了。 日本和服 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 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 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布了「衣服令」。 至今日本仍把和服稱為「吳服」( 和服這個詞是西方人對日本吳服的稱謂,日本人逐漸接受了這個詞, 但是在日本賣和服的商店,一般稱為吳服,少有和服的稱謂), 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衣服。 初期和服為唐服翻版,之後的盛裝十二單的外套華服也被稱為「 唐衣」(李氏朝鮮禮服外套也稱為唐衣, 雖然兩者已經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雖由漢服發展而來, 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 如男服的褲子,江戶時期之後女服腰帶逐漸增寬到比較大的尺度, 腰帶鼓節移到後背並發展出種種樣式, 也是區別和服與漢服的主要標志。 和服衣料上的紋飾等往往也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朝鮮服裝韓服 唐代時,新羅與唐朝交往甚密,服飾特點幾乎與唐朝無異, 李氏朝鮮中期之後韓服特別是女服朝高腰襦裙發展, 同漢服區別逐漸增大,但官服,朝服, 宮廷重要禮服仍一直保留較多漢服制度,並隨漢服變化而變化, 如唐朝時官員的烏紗襆頭的後系帶為下垂帶樣式, 新羅官員襆頭同為此樣式,而明代之後改為展角樣式, 李朝也改為短展角;如李朝王後大禮服一直都為中國皇後翟衣樣式。 而現代韓服和漢服的主要不同之處:漢服一般是交領右衽, 也有對襟的(V字領),而朝鮮服裝的交領發展為小v領; 女服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擺十分寬大、蓬鬆。 漢服和網上文化 近年有許多年輕網友在網上結識,然後約定著漢服在公共場合見面。 近年來,以一部青年為主體,以互聯網為載體,出現了「恢復漢服」 運動。並一起了很大反響和爭議。正以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問題: 什麼是漢服? 有些人認為,在長期的民族融合過程中, 中華各個民族的文化和服飾相互影響, 在各朝各代的服裝都有所不同,沒有純粹的漢民族服裝的說法。 比如,清朝的漢族服飾已經和滿族服飾融合在一起了。因而認為, 漢服的概念是廣義的,很難加以明確的界定。 一部分人則反對上述觀點。 漢民族服裝盡管受到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 但其基本民族特徵則並未改變, 只有各朝流行時尚花色品種習慣穿法的不同。 應不應該恢復漢服? 有些人持反對意見。其主要觀點是:漢服的消失雖然是歷史原因, 是一個非正常消亡的過程。但是,歷史是不能重來的。 對於現代漢族來說,傳統漢服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沒有什麼作用了, 當作歷史文化加以保存就足夠了,沒有必要在現代恢復傳統漢裝。 持肯定觀點的則認為: 各民族的民族傳統服裝都是從古代發展過來的, 這正是民族性與傳統性的體現。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民族服裝, 是民族傳統、民族文化的代表。漢族服裝又是漢族的文化的載體, 在現代社會中, 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傳統文化對社會的和諧發展所起到的作用。 推行漢服,有利於漢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有利於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在現代恢復漢服十分必要。 應不應該全面恢復漢服? 部分人持謹慎態度:可在有民族特色的節日、盛大慶典、婚禮、 壽辰、喪禮以及休閑時穿著漢服的禮服和常服。 認為平時穿著漢服會不方便,應該仍著現在的服裝。也有人認為, 當代交際禮儀有其通行規則,在很多場合都有著裝標准, 不能因此而破壞。 即便是傳統保存較好的韓國和日本也並非完全著民族服裝生活。 部分人則持肯定意見:漢服既有寬袍大袖的禮服, 也有緊身窄袖便於運動的便服,不會導致日常生活的不便。 是否可以把馬褂、旗袍作為現代漢族的民族服裝? 部分人認為,馬褂、旗袍在國外有較大影響。不少外國人把馬褂、 旗袍當作中國的傳統服飾,已經默認為中國的形象。因而, 把它們作為現代漢族人的傳統服飾,也未嘗不可。 部分人則完全反對。認為馬褂、旗袍是滿裝的改良及其延續, 跟漢族傳統民族服裝差別較大,無法代表漢族傳統文化。 漢服運動是否會是否會引發大漢族主義? 並影響漢族與中國其他民族的共處? 很多人對此感到擔憂。由於漢族人佔中國國內人口的大多數, 並且漢服運動可能會造成漢族歷史受迫害意識的過度膨脹; 過分的強調那段歷史對導致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抬頭, 激化民族矛盾,繼而引發民族問題、影響民族共處。 很多人卻對此表示樂觀。 他們認為漢服運動是漢族內部進行的文化運動, 並非針對其他少數民族。而且是非官方的文化運動, 跟三百多年前清朝推行的「剃發易服」完全不同。
滿意請採納
2. 如果人類的尾巴沒退化掉,那現在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
不知道有多少人聽說過一種特殊的人體發育缺陷,大致就是在一個人的腰骶部長出一束黑毛,被叫做「人類尾巴」。但是,實際上只有個別人在尾骨和肛門之間,真的長出了長度大約兩三厘米的類似尾巴的結構。那麼,如果人類的尾巴一直沒有退化,大家現在的生活會不會變得完全不一樣了?
假如人類真的是由森林古猿進化而來,那麼,人類祖先的身體會從有尾巴變成沒尾巴也就不足為奇了,畢竟,尾巴的存在的確會給人類創造社會文明帶來很多不便。身體部分器官會因為在進化過程中表現出不適用而退化,但卻從另一個層面實現了人類的再進化。為什麼人類可以創造出其他動物繁衍多少億年也沒有留下的社會文明,這不僅是因為人類的大腦更聰慧,我們的身體構造同樣也更具優勢,畢竟人類的發展靠的不是一對一的在野外中搏鬥。
3. 古人以裝束什麼象徵權利和禮儀
中國古代禮儀
禮儀即禮節與儀式。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
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
「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志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
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
古代政治禮儀
①祭天。始於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後,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穀神、社稷等。
③宗廟之祭。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屍。屍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廟中的神主是木製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對先師先聖的祭祀。漢魏以後,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後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屍),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後,以京師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聖的產物。
⑤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⑥軍禮。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古代生活禮儀
①誕生禮。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於南郊,後妃九嬪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製方台,台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凶。
②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髻等儀式。
③饗燕飲食禮儀。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系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
④賓禮。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
⑤五祀。指祭門、戶、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採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後,罷去門、戶、中、井的專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採用了民間形式。
⑥儺儀。濫觴於史前,盛行於商周。周代的儺儀是四季驅邪逐疫。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與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轉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儺堂儀最為完整典型。
漢民族15個主要節日:
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花神節)、上巳節(女兒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
中國古代服飾
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王室公卿為表示尊貴威嚴,在不同禮儀場合,頂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著裳也須採用不同形式、顏色和圖案。最著名的為《尚書·益稷》所載十二章服:「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綉,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十二章紋遂成為歷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帝遜位、袁世凱復辟稱帝。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春秋戰國服飾(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戰國時期織綉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錦,山東齊魯的冰紈、綺、縞、文綉,風行全國。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春秋戰國時期,不僅王侯本人一身華服,從臣客卿也是足飾珠璣,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貴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並賦以人格象徵。影響所及,上層人士不論男女,都須佩帶幾件或成組列的美麗雕玉。劍,是當時的新兵器,貴族為示勇武兼用自衛,又必佩帶一把鑲金嵌玉的寶劍。腰間革帶還流行各種帶鉤,彼此爭巧。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緻的用薄如蟬翼的輕紗,貴重的用黃金珠玉;形狀有的如覆杯上聳。鞋,多用小鹿皮製作,或用絲縷、細草編成;冬天皮衣極重白狐裘,價值千金。女子愛用毛皮鑲在袖口衣緣作出鋒,還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質錦綉手套,無不異常美觀。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趨迥然。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於春秋戰國之交。深衣把以前各自獨立的上衣、下裳合二為一,卻又保持一分為二的界線,上下不通縫、不通幅。最智巧的設計,是在兩腋下腰縫與袖縫交界處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體化,可以完美地表現人的體形,兩袖也獲得更大的展轉運肘功能。據記載,深衣有4種不同名稱:深衣、長衣、麻衣、中衣。從出土廣物看,春秋戰國時衣裳連屬的服裝較多,用處也廣,有些可以看作深衣的變式。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胡服令,推行胡服騎射。胡服指當時「胡人」的服飾,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的服裝有較大差異,特徵是衣長齊膝,腰束郭洛帶,用帶鉤,穿靴,便於騎射活動。春秋戰國時期的衣服款式空前豐富多樣,不僅表現於深衣和胡服。樂人有戴風兜帽的,舞人有長及數尺的袖子,有人還常戴鴟角或鵲尾冠,穿小袖長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這些都與多採的社會生活相關。
秦漢服飾(公元前221~公元220)這一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特別在漢代,隨著輿服制度的建立,服飾的官階等級區別也更加嚴格。秦漢服裝面料仍重錦綉。綉紋多有山雲鳥獸或藤蔓植物花樣,織錦有各種復雜的幾何菱紋,以及織有文字的通幅花紋。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於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自秦而漢,深衣有了一些發展和變化。從東漢社會上層來看,通裁的袍服轉入制度化。秦代服制與戰國時無大差別,保中國服飾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裡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並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足下為歧頭履。腰間束帶。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漢代有了輿服制度。史書列有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20餘種。服飾上的等級差別已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①冠服在因襲舊制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區分等級的基本標識;②佩綬制度確立為區分官階的標識。
魏晉南北朝服飾(220~589)魏晉和南北朝時期,等級服飾有所變革,民族服飾大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綸巾、白綸巾等。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這一制度此後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晉代的首服除幅巾為社會沿用之外,有官職的男子還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紗帽的稱漆紗籠冠,本是兩漢武士之制,傳之又傳,不僅用於男官員,並流傳民間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錯居雜處,政治、經濟、文化風習相互滲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飾也因而改易發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漸成主流,不分貴賤、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著「上儉下豐」。東晉末至齊、梁間,衣著為襦裙套裝,原始於漢代,晉代時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寬大的特色。足穿笏頭履、高齒履(一種漆畫木屐),流行一時。另一方面,少數民族服飾受漢朝典章禮儀影響,穿起了漢族服裝。鮮卑族北魏朝於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後,魏孝文帝推行華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漢魏衣冠」。原來鮮卑族穿著夾領小袖衣服,這次改革舊俗,史稱「孝文改制」,使秦漢以來冠服舊製得以賡續,推動了中華服飾文化的發展。
隋唐服飾(581~907)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彩錦,是五色俱備織成種種花紋的絲綢,常用作半臂和衣領邊緣服飾。特種宮錦,花紋有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章彩華麗。刺綉,有五色彩綉和金銀線綉等。印染花紋,分多色套染和單色染。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襆頭、百姓著短衫。直到五代,變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別具一格。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唐代婦女的發飾多種多樣,各有專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錦綉織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於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唐貞觀至開元年間十分流行胡服新裝。
宋遼夏金元服飾(947~1368)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宋代服飾大致有官服、便服、遺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羅為主,政府因五代舊制,每年要贈送親貴大臣錦緞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於晚唐的大袖長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烏紗帽,名直腳襆頭,君臣通服,成為定製。宋代官服又沿襲唐代章服的佩魚制度,有資格穿紫、緋色公服的官員都須在腰間佩掛「魚袋」,袋內裝有金、銀、銅製成的魚,以區別官品。「方心曲領」也是朝服的特徵,即朝服項間套上圓下方的飾物。宋代官員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圓領衫和帽帶下垂的軟翅襆頭,依然唐式,腳下卻改著更便於平時起居的便鞋。宋代遺老的代表性服飾為合領(交領)大袖的寬身袍衫、東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緣邊,以存古風。東坡巾為方筒狀高巾子,相傳為大文學家蘇東坡創制,實為古代幅巾的復興,明代的老年士紳還常戴用。宋代民間首服也有種種流行。男子流行襆頭、幅巾,女子則流行花冠和蓋頭。婦女發式和花冠,是當時對美追求的重點,最能表現宋代裝束的變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趨危巧,宋代花冠再加發展變化,通常以花鳥狀簪釵梳篦插於發髻之上,無奇不有。遼、西夏、金分別為中國古代契丹、黨項、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權,其服飾反映了在與漢民族進行長期文化交流中,各自發揚民族傳統的發展軌跡。黨項族婦女多著翻領胡服,領間刺綉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圓領齊膝外衣,足下著長統靴,宜於馬上作戰射獵;婦女穿窄袖交領袍衫,長齊足背,都是左衽,正與漢人相反,所習慣穿用的釣墩傳到內地曾廣為流行。遼金政權考慮到與漢族雜處共存的現實,都曾設「南官」制度,以漢族治境內漢人,對漢族官員採用唐宋官服舊制。遼代以絲綢官服上山水鳥獸刺綉紋樣區分官品,影響到明清官服的等級標識,金代則以官服上花朵紋樣大小定尊卑,品級最低的用無紋或小菱紋的芝麻羅。契丹、女真男服因便於行動,也為漢人採用。元代於延佑元年(1314)參酌古今蒙漢服制,對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統一規定。漢官服式仍多為唐式圓領衣和襆頭;蒙古族官員則穿合領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層為便於馬上馳騁,最時興腰間多褶的辮線襖子(圓領緊袖袍,寬下擺、折褶、有辮線圍腰),戴笠子帽。元代紡織物有納石矢金錦、渾金搭子、金段子、兜羅錦、三棱羅、大綾、小綾、南絹、北絹、木錦布、番錦布……種種名目。元代每年舉行10餘次大朝會,屆時萬千官員穿同一顏色、式樣並加飾納石矢金錦珠寶的高級禮服,稱作質孫服,糜費為歷朝少有。這種服式到明代卻被用作差役服裝。
明清服飾(1368~1911)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綉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襲宋元襆頭而稍有不同。皇帝戴烏紗折上巾,帽翅自後部向上豎起。官員朝服戴展翅漆紗襆頭,常服戴烏紗帽。受到誥封的官員妻、母,也有以紋、飾區別等級的紅色大袖禮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層婦女中已著用高跟鞋,並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來舊樣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親自製訂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一種是方桶狀黑漆紗帽,稱四方平定巾;一種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稱六合一統帽,取意四海昇平、天下歸一。後者留傳下來,俗稱瓜皮帽,系用黑色絨、緞等製成。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馬褂為加於袍的外褂,因起源於騎馬短衣而得名,特點是前後開衩、當胸釘石青補子一方(親王、郡王用圓補)。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順序與明朝大同小異。清代官帽與前朝絕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4. 人為什麼總會感到焦慮
面對這個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是非常貼切於我的。
經常會想到這些事情,尤其是對於過去的一些事情總是難以忘記。不能從過去中的陰影走過來,也害怕未來自己能不能夠在這個社會中生存下來,現在想要去努力,但總是提不起氣勁來。
很多時候就是這有很多狀態,因為我們都知道在這個當今的社會是非常激烈的,當然能夠活下來是非常簡單的,但是人要想要活得更好一點,就必須比其他人更加的優秀,能掙更多的錢。
應該從自己的小事做起,首先自己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認真的備課,同時也要遵守紀律,如果自己都沒有能夠做到的話,學生又怎麼能夠做到,學生也不會聽自己的話。
最後我希望你能夠放下自己所謂的憂慮,抬頭挺胸,堂堂正正的做人。
做你自己該做的事情就好了,把你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就好,你再慢慢的行動,最後會得到一份非常滿意的結果呢。
5. 滿族節日民風民俗
滿族,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散居中國各地。源於女真。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族為滿洲(Manju)簡稱滿族。
滿族人民的節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其中有的具有歷史記念意義。如最具民族傳統的頒金節,中秋節,二月二龍抬頭等。滿族人是特別注重禮節的民族。
頒金節
滿族節日最具民族傳統的是頒金節,即農歷十月十日。因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頒詔廢除女真舊名,定滿族為族名。因此這一天就成了滿族命名紀念日。
春節
舊歷正月初一日,為一年之首,停止勞作,合家同慶。家家門上貼對聯,按旗屬分別掛紅、黃、藍、白不同顏色的彩箋。至夜,祭祀神佛、祖先。多面手合家吃水餃。初一早起在人孩子換上機關報衣放鞭炮,相互拜年祝福。
端午節
每年舊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當日凌晨,家家早起至郊外踏青,采艾蒿、折柳枝。插於門首。食糯米糕。戴香袋、荷包。孩子頸腕拴五色絲繩,穿綉五毒的鞋地、背心。
中秋節
又稱八月十五日,是一年中月亮最圓的一天,又叫團圓節。入夜後,家家在庭院中沒供桌,供瓜果、月餅,至月到中天,家人團坐拜月賞月。
臘八
臘八為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這天要熬煮臘八粥。主要以黃米、江米、綠豆、紅棗等八種糧食乾果熬煮而成。
其它節日 其它節日還有二月二龍抬頭、清明節、中元節等。
風俗
滿族人的後月的是扁平的,這是滿族人的愛好。尤其是東北一省的滿族人,他們從扁平腦、袋為美。小孩生下來以後,媽媽們就用小米、高梁米等做成小枕頭,讓孩子仰睡。其實,漢族也有這一習慣。
6. 張愛玲的親人是怎麼看張愛玲的
她的脾氣就是喜歡特別:隨便什麼事情總愛跟別人兩樣一點。就拿衣裳來說吧,她頂喜歡穿古怪樣子的。記得三年前她從香港回來,我去看她,她穿著一件矮領子的布旗袍,大紅顏色的底子,上面印著一朵一朵藍的大花,兩邊都沒有紐扣,是跟外國衣裳一樣鑽進去穿的。領子真矮,可以說沒有,在領子下面打著一個結子,袖子短到肩膀,長度只到膝蓋。我從沒有看見過這樣的旗袍,少不得要問問她這是不是最新式的樣子,她淡漠地笑道:「你真是少見多怪,在香港這種衣裳太普通了,我正嫌這樣不夠特別呢!」嚇得我也不敢再往下問了。我還聽別人說,有一次她的一個朋友的哥哥結婚,她穿了一套前清老樣子綉花的襖褲去道喜,滿座的賓客為之驚奇不止。上海人真不行,全跟我一樣少見多怪。
7. 各位心地善良的網路高手們,本人跪求安妮寶貝的《比岸花》(註:娟生那個版本的不要!!!)
恩 若是想要網上閱讀的話 貼吧上面是全部都有的
恕我在這里廢話了
不過你提出來的這個要求
我覺得幾乎沒有人能夠滿足你
就算分給的多 也未必
喜歡某個作家的作品 就要盡量的把書買下來讀
聞到書墨的味道才能夠淋漓盡致
撇開誠心不說 安妮的作品很少在網上能夠找到
買一本她的書來讀 細細品嘗 不差那幾個錢
我是說 你若是真心喜愛她的話
好了 就這些
以上tiger親筆。
8. 銀魂吉原炎上篇的人物簡介
坂田銀時(CV:杉田智和)(さかた ぎんとき- Sakata Gintoki)
年齡:20+
生日:10月10日
身高:177cm
體重:65kg
血型:AB型
星座:天秤座
萬事屋的老闆,通稱「萬事屋阿銀」。堅信並貫徹自己的「武士道(Bushido)」的男人。
平常總是瞪著一副死魚眼。銀色的天生卷發是他的標記。
目前經營號稱萬事都做其實萬事不做的事務所「萬事屋」,房租萬年拖欠中。興趣是睡覺、吃甜食和看《周刊少年jump》,偶像是江戶電視台天氣姐姐結野克莉斯特。雖然曾經是攘夷戰爭中被稱為「白夜叉的狠角色,擁有為敵方所恐懼的幾乎無敵的劍術。但目前只是一個掛著購自電視購物頻道的破舊木刀的落魄武士一名。
超愛甜食,不定期攝取糖分便會變得焦躁,已達患糖尿病的危險邊緣;還喜歡吃加了大量紅豆的「宇治銀時丼」,被土方稱「糖分控」,在萬事屋的辦公桌上方懸掛寫有「糖分」的匾額。
明明很怕鬼卻意外地有招靈的體質。
最愛看的漫畫雜志為《周刊少年Jump》(周刊少年ジャンプ)。
平時佩帶的木刀有著「洞爺湖」字樣,聲稱是洞爺湖的仙人給他的禮物,也說是在校外教學時一時興起買的。事實上似乎是通過電視購物所買。
志村新八(CV:阪口大助)(しむら しんばち - Shimura Shinbachi)
年齡:16歲
生日:8月12日
身高:166cm
體重:55kg
星座:獅子座
戴眼鏡、蘋果頭,是個摘掉眼鏡存在感就為零的人物,劍術平常,但也有讓人驚異地能力大增的時候。 姐姐志村妙,父親是劍道師傅。以復興自家道館為志向。
曾被銀時幫助,並成為了萬事屋的成員,在家裡負責家務。
經常被欺負的角色,常被形容為「很平凡、很普通、大眾臉」。
特技是及時吐槽,故有「吐槽八」之稱。 是江戶人氣偶像寺門通的親衛隊隊長。
神樂(CV:釘宮理惠)( かぐら - Kagura)
年齡:13~14歲
生日:11月3日
身高:155cm
體重:40kg
星座:天蠍座
天人,宇宙最強的戰斗民族「夜兔族」。
身為夜兔的她十分害怕陽光,因此傘不離手,雨傘同時亦是武器(可以射出子彈)。
擁有異於常人的怪力及恢復力,中了於常人而言足以致命的傷亦能恢復。
通常穿著旗袍或功夫衫。說話時有(日本人認為的)中國口音(句末帶「~アル」、「~ネ」 的口癖),所以有時被稱為中國女孩(チャイナ娘)。另恭請翻譯組們別隨便把チャイナ譯為支那。
食慾異常旺盛,對米飯十分執著,最喜歡吃醋昆布。
在周遭廢柴大叔們的影響下,惡習眾多:輕微腹黑,暴力、毒舌、大胃、摳鼻子。性格善良單純,為了夥伴可以不顧一切。一直在和夜兔族好戰殘暴的天性斗爭,只在吉原炎上篇中為了救被同為夜兔族的阿伏兔折磨的新八而暴走狂化過一次,釋放出可怕的真正實力。
喜歡自稱為「歌舞伎町女王」、「廠長」。也被桂尊稱為「隊長」(leader)。
父親是宇宙鼎鼎大名的「異形獵人」星海坊主,哥哥為神威。
月詠(CV:甲斐田裕子)(月詠-つくよ-Tsukuyo)
星座:水瓶座
身高:170cm
體重:52kg
常用武器:苦無
月詠在吉原炎上篇中首次出場,其身份為吉原最強看守、吉原自衛隊「百華」的首領,以守護日輪為使命,作為鳳仙的傀儡保護吉原,最後背叛了鳳仙而成為坂田銀時的同伴。雖然性格強硬,但還是偷偷地保護想逃出吉原的女人和招攬不到客人的女人,讓她們混入百華藏起來,讓她們不是以一件商品而是以人的身份生活下去,是個很善良的頭領。
夜兔神威(CV:日野聰)(神威-かむい-Kamuyi)
生日:6月1日
星座:雙子座
身高:170cm
體重:55kg
宇宙最強戰斗種族夜兔族人,春雨第七師團團長,星海坊主之子,神樂之兄。曾砍掉了自己父親的一隻手臂。表情都是微笑,殺人時也不例外。喜歡戰斗和吃米飯,和神樂一樣是大胃。追求強大的人,在吉原看了銀時和夜王的戰斗後,向銀時下了挑戰書。連父親和妹妹都能下手的人,被神樂稱為一個沒有感情的人,溫柔的笑容里是否隱藏著什麼?
阿伏兔(CV:大冢芳忠)
神威的手下,討厭同族相互殘殺。為了阻止神威和夜王的戰斗,
失去了一條手臂。
夜王鳳仙(CV:銀河萬丈)
第七師團的創始人。神威的老師,吉原炎上篇被銀時打倒。
因夜兔懼怕太陽的天性,從而在地下建造了巨大的王國吉原。
曾對讓自己親近太陽的日輪有近乎變態的糾結感,並通過囚禁
試圖讓日輪屈服自己。最後在日輪的懷抱里安然逝去。
日輪(CV:櫻井智)(日輪-ひのわ-Hinowa)
被稱為吉原的太陽,她的堅強為吉原這個地獄帶來了陽光。面對困境絕不屈服,堅強地微笑。
晴太(CV:三瓶由布子)
為吉原一個妓女所生,被日輪帶出了地下。為了母親而攢錢想把她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