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絢甸果敢的歷史背景
果敢,(英語:Determin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Kokang),位於緬甸與中國雲南省之間,是一個以華人為主體的主權國家,首都是老街市。果敢在籍人口約25萬,其中90%人口為華人,世居果敢地區的漢族曾被迫稱為果敢族,多為明朝末年由於戰亂逃難到此。
1897年清政府簽訂《中英續議緬甸條約》,果敢割讓給英屬印度。1948年緬甸獨立,果敢屬於緬甸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域。1960年中緬兩國簽訂了邊界協定,果敢被正式劃入緬甸。2011年3月30日,以吳登盛為總統的緬甸新政府成立,同日新的「緬甸聯邦果敢自治區」也正式成立,幾乎完全自治、實質獨立的緬甸撣邦第一特區被撤銷並成歷史,緬甸中央政府繼續扶植白所成為主席。
2014年5月,果敢民眾在果敢民族獨立黨的影響下,成立了「果敢人民代表大會」,並於2014年5月11日召集民眾舉行獨立公投後,大會全票通過了果敢獨立建國的決議」,次日,果敢人民代表大會宣布,果敢脫離緬甸聯邦獨立,成立果敢人民共和國,由此,果敢正式成為了一個獨立主權國家。果敢人民共和國獨立後,首先得到了與果敢有著相同命運的克里米亞共和國和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的承認,但沒有得到中國、緬甸、俄羅斯以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方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
⑵ 起底「果敢王」彭家聲的沉浮錄:一代梟雄為何被稱為「罪人」
在中國與緬甸邊境的交界地區,有個地方叫果敢。
往前倒200年,這里曾是中國的領土,直至今日,這塊土地上仍生活著大量有著中國血統的人民。
據說在同年,彭家聲曾秘密接受過一次記者的采訪,在那次采訪當中,彭家聲說:「我85歲了吃不了多少也喝不了多少,但有幾萬雙眼睛正眼巴巴地看著我,你說我應該怎麼做呢?」
在被緬甸「收復」後,果敢地方武裝依舊頻繁活躍著,像幽靈般在果敢的山林中出沒著,用這種方式宣布果敢人民最後的倔強。
在民眾的口中,彭家聲的評價一直是褒貶不一,兩次在民族危難關頭選擇消失,更是讓他在一些別有用心的口中,形容成了「晚節不保」。
當年的「果敢王」,如今也近90歲高齡了,相信他並非沒有再赴前線的心,只可惜「廉頗老矣」,空有心卻無力了。
⑶ 果敢王彭家聲,他到底是果敢的民族英雄,還是罪人
他是民族英雄。彭家聲的本籍是四川,但是在科干山地區出生。據他說,他們的祖先以前是挑著扁擔賣冥幣的,後來發財在果敢住了下來。果敢人大部分本來就是明朝的遺民,當年南明君主朱由榔兵敗逃到緬甸,由於被吳三桂追殺,最後迫使緬甸交出朱由榔。
後來,他提出了民族和解、大力禁毒等口號,這讓該地區長時間處於穩定的時期。從這個角度講,他為維護自己民族的利益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應該得到人們的尊敬。他決定與緬甸政府和解後,同族的17個民族武裝也陸續和解,用和平來取代戰爭。從這個角度看,彭家聲對這個民族未來方向的判斷符合歷史潮流。關於他,外界爭論的重點是他曾經是一個毒梟,影響力不輸給坤沙等人。但是,他也知道毒品生意不會長久,畢竟他是第一個大膽提出禁毒的人。
⑷ 你好!我想去果敢那邊投資,請問一下那邊有沒有什麼知名人物需要拜訪呢
果敢過去很方便,出入境通行證(現在貌似不好辦,不過你是投資應該好些),也可以走小路。果敢自09年戰後政權更替,現在果敢特區主席是白所成,不過實權還是在老緬軍政府手裡。我以前也是果敢,說實話,現在的果敢早就沒有了以前的投資前景和購買力,老緬的現行管理方式只能讓這個地方更落後。
⑸ 果敢王彭家聲到底是「一代毒梟還是豪傑」
從前是毒梟後來賺錢了就扯大旗起義
⑹ 果敢軍問題
在1985年以前,中國與緬甸接壤的雲南邊境地區,幾乎並沒有出現過精製毒品海洛因。邊疆鄉鎮中少數50年代遺留下的癮君子們,多以吸食鴉片為主。但是 「8.19」出現之後,整個緬共控制區瞬間一片狼煙起,「海落英」的加工廠,似雨後春筍,遍地開花。據不完全統計,到80年代中期,緬共建立的海落英加工廠多達85家!
在緬共內部,各級幹部逐漸認識到了毒品就意味著財富與金錢,於是紛紛捲入這股謀利的濁流之中,最終無法自拔。到80年代中後期,緬共中高級幹部,幾乎全部捲入了鴉片貿易之中。整個緬共的武裝幾乎沒有不做毒品生意的。從黨的高級幹部到一般士兵,翻江過海,各顯神通。據外國有關機構透露,至緬共瓦解的 1989年,除黨的「主席」德欽巴登頂未捲入鴉片交易外,所有高級幹部均在從毒品交易中謀利。
進入80年代中後期,世界格局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東歐巨變,蘇聯也在動盪之中,面臨解體。國際共運進入了最低潮。緬共內部的人心因此也進一步渙散。從中央到地方,從高層到基層,都在尋找今後的出路。
1989年3月11日,彭家聲在果敢發動了兵變,宣布脫離緬甸共產黨。成立了「緬甸民族民主同盟黨」和「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同時組建了「臨時軍事委員會」。彭家聲出任主席和同盟軍總司令。彭家聲的隊伍迅速接管了果敢縣大隊、緬共果敢縣委員會,以及各種機構與倉庫。13日,彭部兵發勐洪,緬共東北軍區 1旅的4個營全部加入彭部。14日,未放一彈一槍,佔領了緬共北方分局所在地勐固。除2旅政委高良退入中國境內外,其餘大部人馬投降彭部。
緬共中央主席德欽巴登頂,在事件發生後的第二三天才知道消息。開始,中央判斷是「兩兄弟鬧分家」,是屬於他們兄弟之間的事情。很快,他們發現了這個錯誤。馬上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會,在這次會上,彭家聲的「易幟」,被定為「敵我矛盾」,「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有緬甸政府背景的,有組織、目的、有預謀的反革命叛亂。」是緬甸反動政府對革命的又一次挑釁。於是,3月18日,派了兩個連的士兵,抄了彭家聲在賀島的老家。接下來,就再也沒有下文。當時,緬共已經無力對付自已內部的分裂。
4月11日,在中國雲南臨滄地區滄源縣永和第三生產隊當過會計的佤族趙尼來,時任緬共中央後補委員、北佤縣長。中國雲南思茅地區西盟縣佤族頭人的後裔鮑友祥,時任緬共人民軍中部軍區副司令。二人率中部軍區全體官兵「起義」。17日,鮑、趙二人在緬共中央警衛旅政委羅常保等人的「內應」下,包圍了緬共中央所在地邦桑,扣押了緬共主席德欽巴登頂及其它中央領導人。鮑、趙二人很快「有禮貌」地將這批「領導人」全部送入中國境內的孟連縣。4月22日,成立了以趙尼來為總書記的「緬甸民族聯合黨」和鮑友祥任總司令的「緬甸民族聯合軍"
鮑、趙二人正在起事之時,緬共中紅極一時的「八一五」軍區,也於4月19日宣告脫離緬共領導,率部成立了「緬甸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軍政委員會」。「八一五」軍區司令林明賢任「主席」和同盟軍「司令」。林部絕大多數領導人是從中國出去的「知青」和「回鄉知青」
失魂落魄的緬共中央領導人在走投無路的情形下,於6月16日在雲南召開了秘密會議,決定成立由德欽巴登頂、政治局委員吳覺敏、耶博吞、欽貌基和北方分局書記吳丹組成一個臨時中央領導機構。6月26日,中央遷至101軍區所在地板瓦。經歷了「樹倒猢猻散」的緬共中央,十幾人寄人籬下地生活在101軍區。黨的主席與政治局委員們在最後時刻仍然在發號使令,仍在不厭其煩地開會。
1989年9月,他們終於走到了革命的盡頭。101軍區司令員丁英宣布脫離緬甸共產黨,成立了「克欽新民主獨立軍」。當丁英將最後的決定通知德欽巴登頂主席時,這位戊馬一生的領導人落下了眼淚。不得已,德欽等人只有再次離開了101軍區。他們的去向也只有一個地方,德欽巴登頂將在中國度過他的餘生。
緬甸共產黨經過50年的努力,最終降下了歷史的帷幕。但時值今日,由緬共時期開辟的地下毒品貿易和運輸通道,至今還在被使用著。「金三角」里的一切,遠遠未到了了結的時侯。在這塊土地上,罌粟花仍在開放,依然是那樣的艷麗。
緬甸政府自吳奈溫上台後,開始對一切反政府武裝採取了高壓打擊手段。緬甸共產黨及其武裝首當其沖。50年代後期,在政府軍的打擊下,「白旗派」也逐漸喪失了原有的優勢。隊伍四散,部分武裝力量聚集到了緬中邊境一線
原緬共武裝中的克欽族部隊,以及部分緬族部隊,由於不抵緬甸政府軍的軍事打擊,在50年代後期、60年代初期退入到了中國境內。被中國政府人道地友好地做了安置。其中,克欽族大多安置在了貴州,而緬族,大多安排在了四川省。這一批緬共武裝力量,由於中國的接受,得以保存下來。他們中的許多人在中國住了近十餘年的時間,與中國女人結婚生子。後來成為70年代緬共人民軍的中堅,許多人成為緬共的高級領導人。由於「紅旗派」退出歷史舞台,「白旗派」也再沒有人沿用這一稱謂。
60年代以前,中緬兩國度過了關系中的「密月」時期。對於中國的國家安全利益而言,這是毛澤東與周恩來具有戰略性意義的選擇。事實證明,這種選擇是正確的。對於中國突破當時以美國為首的「反華戰略包圍圈」,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正因為有東南亞地區緬甸、南亞次大陸的巴基斯坦的友好關系,美國當時 「戰略包圍圈」的璉條扣,在這里脫節,事實上,美國因此而無法對華實施全面的「戰略包圍」與封鎖。
中緬的「胞波之情」,也是在雙方政府作出讓步的情形下所形成的。最為重要的讓步是,中國政府在英緬政府與清朝簽定的不平等邊界條約的部分基礎上,與緬甸人進行了邊界領土的談判。實際上,中方間接承認了這一不平等的條約。為此,一大塊土地,劃入了緬甸的國土。1960年1月24日,緬甸總理吳奈溫將軍訪華。於1月28日同周恩來總理共同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緬甸聯邦政府關於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緬甸聯邦政府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在此之前的1957年,當時的緬甸政府總理吳努應邀訪問昆明,在雲南大學向1000多名師生發表演講之後,振臂高呼「毛主席萬歲!中緬友好萬歲!」可見當時的緬甸領導人,非常了解中國的國情,並急於修好。1960年10月1日,雙方正式簽訂了邊界協定。
1967年6月,中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在鄰國緬甸的仰光,也在發生一場「中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首先是仰光大學就讀的華人學生們,在胸前佩帶上了紅彤彤的毛澤東像章。進爾,又在學生中成立了「紅衛兵」的組織,開始了「革命的大辯論」。這種過激的行為方式,當時在中國是屬於合法存在的,但是,在異國的土地上,這完全是一種令人無法忍受的行為。
沖突首先是在學生中開始。一方要誓死捍衛毛澤東的革命路線,一方是反對共產主義運動的復活。開始打鬥的導火線是關於毛澤東像章的佩帶問題。「革命的紅衛兵」們肯定要捍衛「統帥」的尊嚴,另一派,主要由緬甸人組成的團體,就是不準佩帶像章。於是,雙方由爭執發展到斗毆,逐漸成為群體的撕打、械鬥。
以至於後來發展到一場,由緬甸政府幕後操縱的反華活動。幾乎全緬甸的華人均捲入了這一災難性的事件之中。早在1964年,奈溫政權實行「國有化運動」,僅在仰光一地就有700家華人企業被收歸國有,致使許多華人、華僑在傾刻間家破人亡。華人的勤奮,在東南亞地區大多富甲一方,在緬甸仍是如此,華人的財富受到許多當地人的嫉妒。這大概是六十年代中期緬甸反華重要背景之一。
反華排華的烈火,從首都仰光迅速蔓延到了第二大城市,華人稠密的聚居區瓦城。又從下緬甸迅速擴展至整個緬甸。許多華人財產被查收,被抄家,人也被打死打傷。部分華僑中的「紅派」僑領與學生中的積極分子,被迫通過秘密渠道回到祖國。1967年6月,數千名緬甸人對仰光華人居住區實施打、砸、搶,殺害華僑 40餘人。同時,這批受到「指使」的民眾,又沖擊了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和新華社、中國民航辦事處,兇殘地殺害了中國專家劉逸。緬政府出動大批軍警逮捕了80 多名華僑。6月29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強烈的抗議,並宣布不再派回駐緬大使。
這是緬甸近代較為嚴重的一次反華排華事件,旅緬約80萬華人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沖擊,華人與緬族的矛盾也同時進一步加深。
不知是否真是處於這樣的原因和背景,由中國人民支持的緬甸共產黨及其武裝——緬甸共產黨人民解放軍成立了綜合「新聞編輯部。
彭家聲部恰恰在這個時侯退入到了中國雲南境內的臨滄地區。這支武裝被首先進行了整編。彭家聲赴北京,受到當時有關領導人的接見。彭部的這支武裝165人,在臨滄鎮康縣的鐵石坡進行各種軍事訓練。支隊伍中,彭家聲的兄弟彭家富也出現在訓練的隊伍里。當時早已在貴州和四川生兒育女的原部分緬共成員,此時,也被緊急地集合了起來。
此時還堅持在緬甸南部勃固一帶戰斗的緬共中央總書記德欽丹東,很快獲悉了這一信息。通過極其秘密的方式與渠道,緬北的武裝力量與緬共中央取得了聯系。戰斗,不久就開始了,並進入到白熱化的程度。
1968年1月1日,經過訓練的彭家聲兄弟率領的隊伍,正式打出了「人民軍」的番號,向緬甸政府軍發動了進攻。而當時中國雲南滇西邊境的一線部隊,被賦於了支援緬共人民軍的任務。
1969年3月,原分散在貴州、四川的原緬共人員,被迅速的重新武裝並集訓後,出現在了果敢地區。他們切斷了緬政府軍的滾弄運輸線,這樣,緬軍不得不撤出了果敢地區。1969年4月,緬甸共產黨領導的果敢縣與果敢縣委會成立,彭家聲被任命為「果敢縣長」。
當時指揮緬北共產黨人民軍的,是緬甸共產黨常駐北京的副書記德欽巴登頂。當1970年冬德欽丹東被自己叛變的警衛員殺害後,德欽巴登頂接任了中央總書記的職務。勃固根據地由另一個副書記德欽辛負責。1976年,其在緬甸政府軍的軍事圍剿中陣亡本)。
德欽丹東的犧牲,對勃固山區的緬共組織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它直接導致了「白旗派」的終結。緬甸政府軍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開始了新一輪的大規模的進剿,並取得了全勝。
就在南部武裝氣息奄奄之時,北部被中國權利支持的,由各種先進武器裝備的人民軍,確不斷地佔山為王,勢力與影響越來越大。外電報道說,在一些來自中國職業軍人嫻熟的指揮下,人民軍過關斬將,使緬軍產生了極大的驚恐心理。在果敢地區站穩後,緬共人民軍迅速向薩爾溫江西岸進發。
1970年4月,人民軍克北卡佤山的勐卯;1970年11月,攻佔與雲南省畹町一橋之隔的棒賽。同時,占瑞麗縣對面的姐蘭等地。在雲南潞西縣芒海境外的勐固,建立了根據地,1971年11月,進攻重鎮滾弄。1972年,攻佔南卡佤山,占邦桑、邦揚。邦桑成為緬共中央所在地。
在緬共人民軍的編制上,分別成立了4個軍區:東北軍區、中部軍區、「八一五」軍區,後組建的以克欽族為主的101軍區,同時成立了中央直屬警衛旅。這四大塊緬共武裝,實際上,也就是今天緬北各支割據勢力的雛形。當時,正值中國文化大革命進入高峰時期,毛澤東果斷地決定:「知識青年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年青的紅衛兵們沒有經過任何思考,抱著充滿熱情的情懷,打著紅旗奔赴各地。
由於雲南境外,緬共武裝如火如荼的發展,給了這批青年中的活動分子以極大的啟示。當時被認為,緬甸的革命是「世界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義不容辭的 「國際主義義務」。在那樣極「左」的年代,出境加入緬共人民軍,政策也就定為是參加「革命工作」,有了與生產建設兵團戰士截然不同的待遇。於是,從 1970年底至1971年,無數抱著真正革命激情的或只是為了找出路的「知青」們跨出國界。在「國內」,他們被有關文件規定確定為「正式參加革命」。
這一批中國人進入緬甸北部,很快參加了果敢地區的「滾弄戰役」,在與緬軍對峙沖突的42天里,剛學會打槍的「知青」們真正嘗到的戰爭的苦頭。許多人在這一戰斗中犧牲。少數失散的女知青,流落緬北,有的走投無路,唯有靠肉體出賣維持生計。這一仗後,跑出去「革命」的知青,部分又回到了兵團,並且阻止了更大量的知青們出境「革命」。沉綻在緬共隊伍中的知青,許多終於熬過了「吃苦關」,一些人走上了「領導崗位」。
到1989年3月緬共瓦解,已經有一批「知青」在重要的崗位上。雲南知青羅常保升任中央警衛旅政委,雲南知青蔣志明升任東北軍區副參謀長,李自如升任中部軍區司令員,車炬升任中部軍區旅長。這些人,至今絕大部分仍然活躍在緬北的各支武裝之中。
至1975年,緬共已經控制了薩爾溫江以東的大塊土地,在薩爾溫江以西,也建立了根據地。它的勢力范圍,北邊是幾乎所有的緬中邊界地帶,除了雲南瑞麗對面的木姐縣形式上還在政府軍手中外,其它的國境線上,全是緬共被人民軍占據。往南走,它的勢力范圍已達緬老邊境,在緬泰邊境的萊朗等地,也有緬共的正規武裝與游擊隊。其鼎盛時期,緬共控制了近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50-200萬人口,武裝力量達到近3萬人。
緬甸共產黨及其武裝得以在緬北地區東山再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的「國際主義援助」與支持,這已是不爭的歷史事實。中國方面為支援緬甸共產黨,投入了大量的人、財、物、力。動員了可能動員的力量。對於中國與緬共的極為密切的關系,引起緬甸政府的高度注意。在兩國領導人接觸的不同場合,緬方一再向中方提出。搜集中國支援緬共武裝以及供給各種物質的情報,成為當時緬甸軍事偵探部首要的任務之一。政府軍在與緬共武裝交火中多次受挫後,採取了僵持對峙,等待時機的策略,待情況變化後,再伺機下手。
轉眼已經是70年代中期。中國與緬甸共產黨都在發生變化。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已經接近尾聲,緬甸共產黨也已進入了內部矛盾沖突不斷加劇的階段。1976年毛澤東主席去逝前後,中國派往緬共人民軍的軍事「顧問組」,分批分期的撤回了國內。由此,緬共也進入了多事之秋。
1979 年,我國大幅度調整外交政策,與緬共的關系,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獨立自主,互不幹涉」開始付諸實現。由於經濟上長期對中國的嚴重依靠,使得緬共自身幾乎沒有任何造血的財政收入功能。長時間的打仗,軍費與根據地的巨大開支越來越成為了問題。尤其是在被「斷奶」之後,更是亂了章法,終於做起了鴉片生意。毒品的巨額利潤,反過來又使許多中高級幹部私慾膨脹,成為了「拜金主義」者。最終由腐敗走向了崩潰。
1976年,中國武裝邊防人員破獲了第一起緬共人民軍參與鴉片貿易的案件。其實,為了解決經費問題,緬共部分單位早已經開始選擇了這一見效快的「傳統貿易」。
應該說,緬甸共產黨60年代至70年代初,由於組織較為嚴密及中國的影響,對於鴉片貿易,採取了嚴厲禁止的措施。中央發文明令禁止進行各種與鴉片有關的交易。更不準各級幹部與官兵參與,如有發現,從重處罰。這些規定和措施,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局部的作用。對於老百姓的傳統種植,緬共中央也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了適當放寬。
但在中國的援助逐漸減少之時,緬共領導層開始考慮今後經費的來源問題。在緬共中央「創收」口號的鼓勵下,各軍區紛紛各顯神通,開始自籌經費。東北軍區首先成立了「特貨貿易小組」。這個「小組」,當時每年給東北軍區提供近千萬緬元的收入,成為其最為重要的財政來源。東北軍區因此而「先富」了起來。其它軍區與單位,當時已經或明或暗的知道東北軍區的「生財之道」,因此也紛紛效仿。
緬甸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很快清楚了東北軍區的財政來源,於是乾脆在1980年8月29日成立由中央直屬的進行毒品貿易的機構,代號「8.19」。 「8.19」的總負責人就是緬共中央副主席德欽佩丁。「8.19」的成立,不僅標志著緬共進行鴉片貿易與毒品加工合法化,同時,鴉片貿易的利潤成為其各種經費的直接來源。
在1985年以前,中國與緬甸接壤的雲南邊境地區,幾乎並沒有出現過精製毒品海洛因。邊疆鄉鎮中少數50年代遺留下的癮君子們,多以吸食鴉片為主。但是 「8.19」出現之後,整個緬共控制區瞬間一片狼煙起,「海落英」的加工廠,似雨後春筍,遍地開花。據不完全統計,到80年代中期,緬共建立的海落英加工廠多達85家!
在緬共內部,各級幹部逐漸認識到了毒品就意味著財富與金錢,於是紛紛捲入這股謀利的濁流之中,最終無法自拔。到80年代中後期,緬共中高級幹部,幾乎全部捲入了鴉片貿易之中。整個緬共的武裝幾乎沒有不做毒品生意的。從黨的高級幹部到一般士兵,翻江過海,各顯神通。據外國有關機構透露,至緬共瓦解的 1989年,除黨的「主席」德欽巴登頂未捲入鴉片交易外,所有高級幹部均在從毒品交易中謀利。
進入80年代中後期,世界格局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東歐巨變,蘇聯也在動盪之中,面臨解體。國際共運進入了最低潮。緬共內部的人心因此也進一步渙散。從中央到地方,從高層到基層,都在尋找今後的出路。
1989年3月11日,彭家聲在果敢發動了兵變,宣布脫離緬甸共產黨。成立了「緬甸民族民主同盟黨」和「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同時組建了「臨時軍事委員會」。彭家聲出任主席和同盟軍總司令。彭家聲的隊伍迅速接管了果敢縣大隊、緬共果敢縣委員會,以及各種機構與倉庫。13日,彭部兵發勐洪,緬共東北軍區 1旅的4個營全部加入彭部。14日,未放一彈一槍,佔領了緬共北方分局所在地勐固。除2旅政委高良退入中國境內外,其餘大部人馬投降彭部。
緬共中央主席德欽巴登頂,在事件發生後的第二三天才知道消息。開始,中央判斷是「兩兄弟鬧分家」,是屬於他們兄弟之間的事情。很快,他們發現了這個錯誤。馬上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會,在這次會上,彭家聲的「易幟」,被定為「敵我矛盾」,「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有緬甸政府背景的,有組織、目的、有預謀的反革命叛亂。」是緬甸反動政府對革命的又一次挑釁。於是,3月18日,派了兩個連的士兵,抄了彭家聲在賀島的老家。接下來,就再也沒有下文。當時,緬共已經無力對付自已內部的分裂。
4月11日,在中國雲南臨滄地區滄源縣永和第三生產隊當過會計的佤族趙尼來,時任緬共中央後補委員、北佤縣長。中國雲南思茅地區西盟縣佤族頭人的後裔鮑友祥,時任緬共人民軍中部軍區副司令。二人率中部軍區全體官兵「起義」。17日,鮑、趙二人在緬共中央警衛旅政委羅常保等人的「內應」下,包圍了緬共中央所在地邦桑,扣押了緬共主席德欽巴登頂及其它中央領導人。鮑、趙二人很快「有禮貌」地將這批「領導人」全部送入中國境內的孟連縣。4月22日,成立了以趙尼來為總書記的「緬甸民族聯合黨」和鮑友祥任總司令的「緬甸民族聯合軍"
鮑、趙二人正在起事之時,緬共中紅極一時的「八一五」軍區,也於4月19日宣告脫離緬共領導,率部成立了「緬甸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軍政委員會」。「八一五」軍區司令林明賢任「主席」和同盟軍「司令」。林部絕大多數領導人是從中國出去的「知青」和「回鄉知青」
失魂落魄的緬共中央領導人在走投無路的情形下,於6月16日在雲南召開了秘密會議,決定成立由德欽巴登頂、政治局委員吳覺敏、耶博吞、欽貌基和北方分局書記吳丹組成一個臨時中央領導機構。6月26日,中央遷至101軍區所在地板瓦。經歷了「樹倒猢猻散」的緬共中央,十幾人寄人籬下地生活在101軍區。黨的主席與政治局委員們在最後時刻仍然在發號使令,仍在不厭其煩地開會。
1989年9月,他們終於走到了革命的盡頭。101軍區司令員丁英宣布脫離緬甸共產黨,成立了「克欽新民主獨立軍」。當丁英將最後的決定通知德欽巴登頂主席時,這位戊馬一生的領導人落下了眼淚。不得已,德欽等人只有再次離開了101軍區。他們的去向也只有一個地方,德欽巴登頂將在中國度過他的餘生。
緬甸共產黨經過50年的努力,最終降下了歷史的帷幕。但時值今日,由緬共時期開辟的地下毒品貿易和運輸通道,至今還在被使用著。「金三角」里的一切,遠遠未到了了結的時侯。在這塊土地上,罌粟花仍在開放,依然是那樣的艷麗。
我也在找 這是看到的最好的了 和你分享一下
不過果敢軍還真實垃圾 估計和領導人沒能力分不開
那個什麼彭家生就是個白痴 部隊月經營越差 自己到是過的不錯 看了一個視頻 是果敢軍建軍20周年的 暈 整個部隊全是步槍隊 據說這樣的部隊也才1500 估計全是輕武器 唯一的機動力還是他自己閱兵的那兩輛凌志SUV 我真不知道 那些來看你部隊的人會把你這兩輛車算不算在部隊戰鬥力里
⑺ 果敢歷史的後土司時期
土司政權結束之後,土司家族的影響仍在。1963年緬甸中央政府政變,奈溫政權逮捕了楊振材,土司家族遂籌組果敢革命軍起兵反抗;奈溫政府施行「以果制果」的政策,扶助羅星漢應付果敢革命軍。果敢革命軍領袖楊振聲流亡國外,由羅星漢控制了果敢的大部分。
⑻ 《旗袍美探》馬上完結了,有多少人還會期待開拍第二季呢
由馬伊俐,高偉光主演的《旗袍美探》在如火如荼的精彩演繹中,迎來大結局。
這樣一個在工作上一絲不苟,在生活上心系對方的好男人,試問誰會不愛呢,觀眾對他不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⑼ 電視劇《旗袍美探》的主演都有誰
電視劇《旗袍美探》是由馬伊琍、高偉光領銜主演,董璇特別出演,卜冠今、吳昊宸、恬妞、姚安濂、徐紹瑛、劉已航、郭秋成主演的年代探案劇。
主要角色介紹:
一、蘇雯麗
演員 馬伊琍
上海名媛也是女偵探,優雅獨立,有著不輸男人的果敢智慧,同時也擁有新時代女性的精神氣質。愛思小姐偵探社創辦人和首席偵探,她古靈精怪,不按常理出牌,天生敏銳,喜歡刺激與挑戰。
二、羅秋恆
演員 高偉光
法租界警務局中央巡捕房探長,性格沉穩,行事嚴謹,為人正直,講究原則的正人君子。結識蘇時,因為蘇行事自我,喜歡插手案件,而對她頗有抵觸,後來逐漸發現她的聰明、獨立和善良,由欣賞轉為愛慕。他行事保守,內心卻欣賞她的隨性不羈,雖不善言辭。曾經有個女朋友,是警務處外籍高官的女兒,嫌他古板而分手。
三、祥叔
演員 郭秋成
蘇雯麗的管家,他忠誠本份、盡職盡責又身懷絕技,掌管著豪宅里大小事務,煮飯、打掃、縫補、園藝樣樣精通的全能型人才,細心周全,是蘇雯麗最信任的管家。
(9)果敢旗袍逮捕擴展閱讀
《旗袍美探》表演浮誇遭吐槽:
《旗袍美探》翻拍自澳大利亞劇集《費雪小姐探案集》,在中國屬於小眾偵探劇,但口碑很好,第三季網評分達到最高8.7分,評論區里一片叫好。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澳大利亞,女主角費雪小姐集合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筆下馬普爾小姐愛管閑事的八卦精神和大偵探波羅的敏銳觀察力,還像007一樣四處留情,探案之餘熱衷談情說愛。
費雪小姐貌美多金、機智幽默,憑個人魅力足以抓住觀眾,翻拍於此的《旗袍美探》也是如此。大概是為了拗原版的人設,馬伊琍飾演的上海名媛蘇雯麗每次出場,都顧盼生姿,眼神滿場飛,色彩繽紛的精美服飾絕不重復;說句普通的過場台詞,也渾身上下地扭,搖頭晃腦地看得人心累;到案發現場取證慢悠悠地走貓步,好像到了走秀現場。
但是馬伊琍畢竟已經是44歲的成熟女人了,硬要放下一身韻味,模仿20歲妙齡少女花蝴蝶一般的做派,顯得極盡浮誇,讓觀眾看得無比煩躁。
⑽ 果敢為何形成
http://ke..com/view/391673.html?wtp=tt
緬甸撣邦第一特區
基本資料
果敢:Kokango
果敢人:Kokango Chinese
中華民國雲南省地圖果敢,全名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明清時期隸屬於雲南省,為雲南省一個縣,清末民國初期為英國拓展殖民地而侵佔,成為英屬緬甸殖民地,但歷屆民國政府不予以承認。新中國成立後劃歸緬甸。果敢位於緬甸東北部毗鄰中國雲南省,以果敢族為主體的自治區。首府老街市,擁有高度的自治權,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通行果敢語(漢語西南官話),同時流通緬元以及人民幣。學校教的是雲南漢話,手機是中國移動號碼,座機也是雲南區號,當地「果敢族」亦是緬甸的漢族。
果敢曾為中國西南邊境少數民族的地域,明朝末年漢族大量湧入雲南省。18世紀,一支漢人移民後裔成為科干山的地方勢力,後受封為世襲果敢土司縣,向中國效忠。19世紀末,果敢並入英屬印度,成為緬甸境內以華人為主體的土司縣。1959年緬甸廢除土司制度之後,果敢陷入了長期的動亂,直到1989年停戰才趨於穩定,成為今日的撣邦第一特區。
果敢既可以指傳統意義上的果敢,即包括楊氏土司所控制的區域,也特指今日的撣邦第一特區。果敢特區多年來的政治領袖是彭家聲。他擁有獨立的武裝。
果敢族:明朝漢人遺民
在緬甸撣邦北部的盡頭,在中國雲南西南的底端,在一個遠離中原的地區,有一支漢民族已經在此生存繁衍了300多年。這支漢族就是生活在緬甸撣邦果敢及周邊的漢族,在緬甸被稱為果敢族。現在的果敢位於緬甸撣邦東北部,面積約1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15 萬。
300多年前明朝滅亡之際,明朝的一些官員和百姓追隨永曆皇帝朱由榔(桂王)從廣西貴州和雲南一路逃亡最後流落緬甸。公元1661年十二月,吳三桂帶領十萬清兵開進緬甸,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朱由榔並押解回昆明,一年後永曆帝被吳三桂縊死在昆明的逼死坡。但仍有不少隨朱由榔逃入緬境的文武官員、各類隨從和大批百姓仍死不降清,流落在現今緬甸北部和中國雲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頑強生棲繁衍,其中包括張獻忠手下的名將李定國,他沿路護衛朱由榔進入緬甸,此後又長期在邊境地區與清軍周旋,朱由榔在昆明被殺後不久他即病故在現中老邊境勐臘縣;通過300 多年艱苦而漫長的日子,這些流落他鄉的人員最終發展成了今天緬甸的果敢族和這一區域其他稱謂的漢民族。
長期以來,果敢人民在同英國殖民者和日本侵略軍的斗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爭取民族利益的斗爭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緬甸耐溫排華的年代,緬甸國內一律取消漢語和漢字,更不允許教授漢文,為了保存自己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果敢人民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稱謂,並將他們操地方言的漢語稱為果敢語,使用的漢字稱為果敢文,最終保證中華文化得以傳延。
1968年後緬甸人民軍進駐果敢,1989 年果敢成立「緬甸撣邦民族民主同盟軍」,同年獲緬政府承認成立「撣邦第一特區」。該轄區於2002 年實現了基本禁絕罌粟種植,在當地的民族歷史和禁毒歷史上邁出了一大步。
果敢的歷史
明代以前
果敢地區在歷史上多屬於地方土司管理的地區,未成為中央集權國家所能有效控制的邊境地區,崎嶇復雜的地形決定了其多樣化的民族組成。在楊氏土司之前,果敢地區未有明確的歷史記載。
該地曾為哀牢百濮的地域,後哀牢內附東漢,該地屬於東漢永昌郡西南邊陲。三國時代蜀漢諸葛亮在平南時在諸葛炮樓山留下了遺跡。在白族大理國時期,屬永昌府孟纏甸范圍。元代,其地分屬雲南省鎮康路、孟定路孟纏甸的一部份。在明代,該地鄰近鎮康州以及孟定府。
楊氏土司時期
17世紀中葉中國明朝末年,南明政權明昭宗向西南方敗退,許多漢人隨著明軍移入雲南和今日的上緬甸區域而沒有回到家鄉。從清朝初期開始,果敢地區漢族增多,其中有一戶楊姓人家遷入了科干山,成為地方勢力,並效仿附近土司的作法,統治當地的少數民族。1840年,楊國華因為捍衛中國邊防有功,受封為世襲果敢縣令,成為中國認可的漢人土司政權,保持世襲領導權近150年。
很長一段時期,果敢的楊氏土司同時向中國以及木邦進貢。1886年,大英帝國並緬甸貢榜王朝,同時將緬甸北方臣服於緬甸的土司也納入英屬印度。英國與中國清朝簽訂條約,界定了中緬兩國邊境傳統上沒有穩定歸屬的土司,一些被分為中國所有,一些則屬於英屬緬甸。經過多年談判,1897年《中英續議緬甸條約》果敢被劃入英屬印度的范圍。
果敢最後一任土司於1959年被緬甸所廢除。
戰亂時期
緬甸政府取消了世襲的土司權力,數年後將原土司楊振材逮捕。土司家族成員楊振聲起兵反抗,緬族政府軍施行「以果制果」的政策,策動羅星漢擊潰果敢的反緬甸部隊,土司家族的軍隊敗逃。楊振聲部隊退入泰國,彭家聲則退入中國。政府軍進占果敢,指派親緬族的羅星漢管理果敢,經營毒品生意。果敢始被異族統治,華校被收歸國有,果敢華人被迫更名為果敢族,華文改稱果敢文。
1960年代緬甸共產黨失去位於緬甸中部的根據地之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支持下在緬甸東北部重新建立。彭家聲率領緬共軍隊重新佔領果敢,敗退的羅星漢採行堅壁清野策略,將市街燒毀,居民遷出,果敢人民四處流亡。
1980年代國際情勢改變,緬甸共產黨內部嚴重分歧,包含果敢的少數民族的當地武裝勢力遂脫離緬共,將緬共的領導人遣送中國,與緬甸政府軍停戰展開和平談判。
2009年8月再行戰事。緬甸政府軍進攻果敢漢族軍。成千上萬漢人淪為難民涌進雲南省南傘縣城(原鎮康縣)。
撣邦第一特區
1989年,彭家聲與政府軍達成協議,果敢成為自治的特區。果敢可保有自己的軍力,中央政府派駐少量的公共服務人員至果敢,包含醫務人員,小學教師,學校以果敢語教學。1992年內戰再起,果敢軍官楊茂良聯合南方的佤邦驅逐特區主席彭家聲,1995年彭家聲與佤邦合作,重回果敢掌政局。
在國際反毒的壓力下以及多次禁毒挫敗之後,2003年終於全面推行停止種植罌粟的政策,引入農業生產技術並發展博彩業。產業轉型對果敢帶來相當大的沖擊,替代種植在果敢高冷乾的環境推行困難重重,農民陷入貧困。由於缺乏糧食等原因而在山村地區爆發大規模的瘧疾,死亡279人。國際展開人道救援,中國派遣巡迴醫療團,並提供葯物,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提供救濟糧。日本2005年5月開始援助總合性的山地農民的生活重建項目。
果敢的地理與人口
果敢是一塊狹長的土地,位於撣邦東北部的頂端。地理座標為:北緯23°24′54〃—24°09′24〃;東經98°24′14〃—98°53′42〃。它的東邊有中國的鎮康、耿馬及孟定,北邊有中國的龍陵(註:缺潞西),南邊有佤邦。除勐汞和長箐山外,西邊以怒江為界,但是,自從1989年,果敢的領土已經向西擴張(註:1995年之後,不再領有西岸勐古地區)。
果敢很大一部份,被青藏高原所包圍。它的北部多為崇山峻嶺,平均海拔1200米,最高是2400多米。
果敢位於緬甸東北端的撣邦高原,緊鄰中國雲南省,地勢海拔在450至2400米之間,山與山之間的壩子海拔約1100米,是果敢的精華地帶。西臨薩爾溫江與木邦相峙,東與中國雲南省鎮康縣、滄源佤族自治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接壤,北面是龍陵縣、潞西市,南以南定河與佤邦相對。首府老街和鎮康新縣城南傘鎮僅相距7公里。
2003年果敢人口約14萬人,緬甸籍約10萬,其中緬籍華人約佔百分之九十,其餘則有撣族、崩龍族、苗族、佤族、僳僳族、白族等。緬甸籍以外的人口多為華僑。在果敢經商務工旅遊的中國人很多,流動人口加常住人口有30萬左右。
而緬族人多為緬甸中央政府派遣的軍人和家屬以及行政官、小學教師、技術人員、醫務等公共服務人員。
果敢的文化及教育
果敢的主要人口為中國移民後裔、華僑,數百年來傳承著中華文化以及當地的少數民族相互融合,今日的果敢文化與臨近的雲南省鎮康縣相似。主要人口信仰道教和佛教,接受傳統的儒家思想,此外還有少數民族特有的風俗,主要的信仰中心為老街的果敢大廟。
果敢地區教育體制尚在基礎發展階段,比起鄰近地區的教育水平,果敢的教育發展緩慢,有十餘所中小學,沒有高等教育機構。學校以果敢語授課,教師短缺而且專業素質不高,只有少量中國內地的教師在當地授課,而且工資待遇較差。中國政府在寮國等地援外派出了漢語師資,卻沒在果敢提供漢語師資援助,所以當地的經濟文化教育都很落後。另外有每周三至四小時的緬文課程,由緬甸中央政府派遣的緬文教師教授。目前對果敢實施國際援助的竟然主要是日本而不是中國,二戰時期,日軍曾侵略佔領這一地區。
果敢的軍事
撣邦第一特區軍事力量由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以及緬甸中央政府派駐於滾弄的軍隊所構成。果敢同盟軍由第一特區政府主席彭家聲所控制,負責特區的治安以及面對中國邊境的國防,而中央政府的軍隊則駐守在果敢南部重要的據點滾弄,負責特區對撣邦其他方面的軍事控制,不負責特區內部事務。
特區政府掌握的邊防警力規模由緬甸中央政府規定,但武裝和幹部配備由特區政府負責,特區政府擁有很高的自主權。
彭家聲的漢族軍多次和緬甸政府軍發生沖突,拒絕政府軍收編,一旦戰事不利,漢族軍會撤退到中國,但中國軍隊會將其繳械以確保社會治安,待局勢穩定,彭家聲的部隊又會徒手重返果敢,並重新武裝起來。
果敢的通訊
果敢地區架有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網路。
無線方面使用中國移動,座機則是中國電信,使用臨滄區號0883。
特別注意的是,中國手機用戶漫遊至果敢地區時,是沒有國際漫遊費的,無需申請國際漫遊功能。(僅限移動用戶)
果敢的經濟
果敢在經濟上屬於相對落後的地區,自英國向緬甸殖民以來,以種植罌粟為主,以出產優質大煙聞名於世。在20世紀初土司治理的時期,曾有一段繁榮的歷史,罌粟也逐漸成為果敢唯一的經濟來源。
由於長年戰亂,原有的社會基礎遭受極大的破壞,基礎建設停滯不前,直到停戰以後才穩定發展。但2003年停止生產罌粟,切斷了當地的經濟來源,且替代種植的情況並不理想,經濟遭受嚴重沖擊。另一方面,果敢發展面向中國遊客的博彩業,有小澳門之稱,但財政收入因中國政府對境外賭博旅遊的限制隨之銳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