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知道這個姑娘的故事
中文為「阿詩瑪」!(也是一個香煙品牌)
《阿詩瑪》是流傳於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彝族支系撒尼人的敘事長詩。它使用口傳詩體語言,講述或演唱阿詩瑪的故事。阿詩瑪不屈不撓地同強權勢力作斗爭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終將代替黑暗、善美終將代替丑惡、自由終將代替壓迫與禁錮的人類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斷得彎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從前有個叫阿著底的地方,貧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下了一個美麗的姑娘,阿爹阿媽希望女兒像金子一樣發光,因此給她起名阿詩瑪。她漸漸地長大了,像一朵艷麗的美伊花。阿詩瑪"綉花包頭頭上戴,美麗的姑娘惹人愛,綉花圍腰亮閃閃,小夥子看她看花了眼"。她能歌善舞,那清脆響亮的歌聲,經常把小夥子招進公房。她綉花、織麻樣樣能幹,在小夥子身旁像石竹花一樣清香。在這年的火把節,阿詩瑪向阿黑吐露了真情,願以終身相許,立誓不嫁他人。
阿黑是個勇敢智慧的撒尼小夥子。他的父母在他12歲時,被土司虐待,相繼死去。他被財主熱布巴拉抓去服勞役。一天,他為主人上山採摘鮮果迷了路,在密林大管申挨凍受餓,受盡了驚駭,因怕主人責罵,不敢回去。正在這時,他遇到了放羊的小姑娘阿詩瑪,她把阿黑領回家,阿黑被阿詩瑪的阿爹、阿媽收養為義子。從此,阿黑和阿詩瑪,兩小無猜,相親相愛。漸漸地,阿黑長成了大小夥子,他的性格像高山上的青松---斷得彎不得,成了周圍撤尼小夥子的榜樣。人們唱歌誇贊他道:
圭山的樹木青松高,
撒尼小夥子阿黑最好,
萬丈青松不怕寒,
勇敢的阿黑吃過虎膽。
阿黑十分勤勞,很會種莊稼。他在石子地上開荒種包穀,包穀比別人家的長得旺,包穀穗也比別人家的長得長。他上山砍柴,比別的小夥子砍得多。他從小愛騎光背馬。他調理的馬,騎起來矯健如飛。他挽弓射箭,百發百中。他的義父格路日明,把神箭傳給了他,使他如虎添翼。阿黑喜歡唱歌,他的歌聲特別嘹亮。他喜歡吹笛子和彈三弦,他吹的笛聲格外悠揚,他彈的弦子格外動聽,不知吸引過多少姑娘。這年火把節,阿詩瑪與阿黑互相傾吐了愛慕之情以後,這對義兄妹便雙雙訂了親。
一個街子天,阿詩瑪前去趕街,被阿著底財主熱布巴拉的兒子阿支看中了,他要娶阿詩瑪做媳婦。他回家央求父親熱布巴拉,要父親請媒人為他堤親。熱布巴拉早就聽說過阿詩瑪的美名,他馬上答應了兒子的請求,請了有權有勢的媒人海熱,立即到阿詩瑪家說親。海熱到了阿詩瑪家,用他那麻蛇般的舌頭,誇熱布巴拉家如何如何好,怎麼怎麼富,阿詩瑪嫁過去怎樣怎樣享福……阿詩瑪聽了之後說:"熱布巴拉家不是好人家,他家就是栽起鮮花引蜜蜂,蜜蜂也不理他,清水不和渾水一起蹬,綿羊不能伴豺狼。"阿詩瑪的回答,惹惱了海熱,他威脅道:"熱布巴拉家是阿著底有錢有勢的人家,熱布巴拉的腳跺兩跺,阿著底的山都要搖三搖,阿詩瑪要是不嫁過去,當心丟了家。"阿詩瑪不管海熱怎樣威脅利誘,就是不嫁。
轉眼間,秋天到了,阿著底水冷草枯,羊兒吃不飽肚子,阿黑要趕著羊群到很遠的滇南熱地方去放牧。臨走時,阿黑向阿詩瑪告別,他們互相勉勵,互相囑咐,依依不捨。阿黑走後,熱布巴拉便起了歹心,派打手和家丁如狼似虎地搶走了阿詩瑪。想讓阿詩瑪磕了頭,吃了酒,來了客,生米做成熟飯,不嫁也得嫁。阿詩瑪忠於她與阿黑的愛情,她被搶到熱布巴拉家以後,在熱布巴拉夫婦的威逼利誘面前,始終不從,拒絕與阿支成親。財主捧出金銀財寶,指著谷倉和牛羊對阿詩瑪說:"你只要依了阿支,這些都是你的。"阿詩瑪瞧也不瞧,輕蔑地說:"這些我不稀罕,我就是不嫁你們家。"阿支綳著瘦猴似的臉,眨巴眨巴眼晴,惡狠狠地罵道:"你不答應嫁給我,就把你家趕出阿著底!"阿詩瑪毫不畏懼地說:"大話嚇不了人,阿著底不屬於你一家的。"熱布巴拉見阿詩瑪軟硬不吃,惱羞成怒,他命令家丁用皮鞭狠狠地抽打阿詩瑪,把她打得遍體鱗傷。熱布巴拉的老婆詛咒阿詩瑪是"生來的賤薄命,有福不會享"。阿詩瑪被關進了黑牢,但她堅信,只要阿黑知道她被關在熱布巴拉家,一定會來救她。
一天,阿黑正在牧羊,阿著底報信的人找到了他,向他報告了阿詩瑪被搶的消息。阿黑聞訊後,很為阿詩瑪的安危擔心,他立刻躍馬揚鞭,日夜兼程,跨山澗,過險崖,從遠方趕回家來搭救阿詩瑪。他來到熱布巴拉家門口,阿支緊閉鐵門不準進,提出要與阿黑對歌,唱贏了才准進門。阿支坐在門樓上,阿黑坐在果樹下,兩人對歌對了三天三夜。·阿支缺才少智,越唱越沒詞,急得臉紅脖子粗,聲音也變得像瘸蛤膜叫似的,越來越難聽了;而有才有智的阿黑,越唱越起勁,臉泛笑容,歌聲響亮。阿黑終於唱贏了,阿支只得讓他進了大門。但阿支又提出種種刁難,要和阿黑賽砍樹、接樹、撒種。這些活計阿支哪有阿黑熟練,阿黑件件都勝過了阿支。熱布巴拉眼看難不住阿黑,便想出一條毒計,皮笑肉不笑地假意說:"天已經不早了,你先好好睡一覺,明天再送你和阿詩瑪一起走吧!"阿黑答應住下,被安排睡在一間沒有門的房屋裡。半夜,熱布巴拉指使他的家丁放出3隻老虎,企圖傷害阿黑。阿黑早有準備,當老虎張開血盆大口向他撲來時,他拿出弓箭,對准老虎"哩哩嗅。連射三箭,射死了老虎。第二天,熱布巴拉父子見虎死,很驚異,再也無計可施,理屈詞窮,答應放回阿詩瑪。可當阿黑走出大門等候時,熱布巴拉又立即關閉了大門,食言抵賴,不放出阿詩瑪。
阿黑忍無可忍,立刻張弓搭箭,連連射出三箭。第一箭射在大門上,大門立即被射開;第二箭射在堂屋柱子上,房屋震得嗡嗡響;第三支箭射在供桌上,震得供桌搖搖晃晃。熱布巴拉嚇慌了,連忙命令家丁拔下供桌上的箭。可是,那箭好像生了根,沒人能夠拔得下。他只好叫人打開黑牢門,放出阿詩瑪,向她求情道:"只要你把箭拔下來,我馬上就放你回家。"阿詩瑪鄙夷地看了熱布巴拉一眼,走上前去,像摘花一樣,輕輕拔下箭,然後同阿黑一起,離開了熱布巴拉家。
熱布巴拉父子眼巴巴看著阿黑領走了阿詩瑪,心中很不服氣,但又不敢去阻攔。心腸歹毒的熱布巴拉父子不肯罷休,又想出喪盡天良的毒計。他們知道,阿黑和阿詩瑪回家,要經過十二崖子腳,便勾結崖神,要把崖子腳下的小河變大河,淹死阿黑和阿詩瑪。熱布巴拉父子帶著家丁,趕在阿黑和阿詩瑪過河之前,趁山洪暴發把小河上游的岩石扒開放水。正當阿黑和阿詩瑪過河時,洪水滾滾而來,阿詩瑪被卷進漩渦,阿黑只聽到阿詩瑪喊了聲"阿黑哥來救我",就再也沒忻見她的聲音,沒看見她的蹤影了。
阿詩瑪不見了,阿黑掙扎著上了岸,到處尋找阿詩瑪。他找啊找,找到天放晴,找到大河又變成小河,都沒有找到阿詩瑪。他大聲地呼喊:"阿詩瑪!阿詩瑪!阿詩瑪!"可是,只聽到那十二崖子頂回答同樣的聲音:"阿詩瑪!阿詩瑪!阿詩瑪!"
原來,十二崖子上的應山歌姑娘,見阿詩瑪被洪水捲走;便跳入漩渦,排開洪水,救出阿詩瑪,一同在十二崖子住下,阿詩瑪變成了石峰,變成了抽牌神(回聲神)。從此,你怎樣喊她,她就怎樣回答。
阿黑失去了阿詩瑪,但他時時刻刻想念著她。每天吃飯時,他盛著包穀飯,端著飯碗走出門,對石崖子喊:"阿詩瑪!阿詩瑪!"那站在石崖子上的阿詩瑪便應聲:"阿詩瑪!阿詩瑪"。
阿爹、阿媽出去做活的時候,對著石崖子喊:"爹媽的好?呀!好?阿詩瑪!"那站在石崖子上的阿詩瑪,同樣地應聲:"爹媽的好?呀!好?,阿詩瑪!"
小伴們在阿詩瑪站的石崖子下,對著石崖子上的阿詩瑪彈三弦,吹笛子,唱山歌,那石崖子上的阿詩瑪也會應和著鋒鋒弦音、悠揚笛聲,唱起山歌。
阿詩瑪的聲音永遠回盪在石林;她的身影,已經化成石頭,永遠和她的鄉親相伴。
⑵ 美女穿旗袍吃飯,小伙直接趴在桌底吃飯,小伙直接吃飽了
這小伙是想偷看美女的大腿把,這也太好色了點,
⑶ 富婆讓小伙到家裡給她改旗袍是什麼電視劇
外鄉人,204年拍
⑷ 求一個外國電影:一個電影。大概是說一個小夥子和一個小姑娘感情很好
蛇眼
又名:Snake Eyes
看點: nicolascage
類型:犯罪 懸疑 恐怖
語言:英語
地區:美國
時長:98 分鍾
導演: 布萊恩·德·帕爾瑪
演員: 尼古拉斯·凱奇 加里·西尼斯 約翰·赫德 卡拉·古奇諾 凱文·杜恩
⑸ 我們老師挺年輕一個小姑娘,穿一旗袍,開叉到胳肢窩
現在穿旗袍很正常啊
⑹ 問一部國產文藝電影,在cctv6放過,知識分子的故事,有一個鏡頭是一起上山,從後面看姑娘旗袍裹著的屁股
《小城之春》翻拍版。
⑺ 雲南哈尼族姑娘和一個小夥子的故事電影這個電影叫啥名字來啊
婼瑪的十七歲
⑻ 姑娘第一天上班就被小夥子的單車刮破裙子,誰知小伙竟是霸道總裁 求是什麼電影或者電視劇
怪友
上映:2014年
時長:99分鍾
地區:中 國
語言:國 語
導演:林柏松
主演:盧杉
類型:劇情
⑼ 漂亮姑娘被小伙賣到窮山村受盡磨難電影叫什麼名字
被小伙買到山村? 你說的是不是盲山?
⑽ 抓周是哪個民族的習俗
但願能幫到你,希望採納!
1.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滿族人見面或拜見客人,有各種禮節,其中有打千禮、撫鬢禮、拉手禮、抱見禮、半蹲禮、磕頭禮等。其中,打千禮、抱見禮、磕頭禮主要為男人所用,其他則用於婦女。打千禮用於晚輩對長輩、下屬對長官,形式為彈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彎,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並問安。抱見禮是平輩之間用,晚輩對長輩也可用,不過晚輩要抱長輩的腰,長輩撫晚輩的背,等等。現在,有些繁瑣的禮節已被簡化。
滿族尊老敬上的傳統更為明顯。晚輩每日早晚要向父、祖問安,途中遇長輩人要讓路,吃飯時長輩先坐先吃。滿族重感情講信義,對賓朋真誠相待,有客人必設宴招待,所允諾之事必全力去做。
滿族傳統的婚姻儀式較為復雜,大致經過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門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兩家都同意後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贈如意或釵釧諸物為定禮。然後是定婚,即選擇吉日,男方家及其親戚往女家問名,女家設宴款待,男方家長致辭求婚,女方家則推謝再三,男方家堅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後,才算定下婚事。此時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長輩。定婚後要過禮,也是選擇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綢緞、羊、鵝等禮物。男方家還要贈銀兩錢財。此時要議定婚期。進入迎親階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妝,俗稱「過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謝。迎親時,新郎在迎親隊伍的陪伴下趕著彩車迎親,在途中兩車相錯時,新娘的哥哥將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車,俗稱「插車」(由於各地區滿族風俗不同,也有新郎與迎新隊伍直接到新娘家迎親的。還有的地方有"旗俗不親迎"之說)。新娘至新郎家,換車乘轎,花轎落地,新郎要虛射三箭。新娘蒙紅蓋頭下轎,與新郎站在事先擺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後撤天地桌,新娘進入臨時搭的帳篷,謂之坐帳。坐帳時「開臉」,換頭型。坐帳後,新娘跨過馬鞍進洞房,新郎用秤桿揭去蓋頭扔到房檐上。夫妻飲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孫餑餑,眾人鬧洞房。在婚日當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後第一天,新娘給夫家親戚裝煙敬茶,拜宗族,認明輩分,謂之分大小。一般在結婚三日之後,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見娘家人並拜祖宗。婚後一個月,新娘回娘家住一個月,謂之住對月。到了這時,婚娶儀禮乃告結束。
這些繁雜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滿族聚居地區已經簡化,並且融合了現代形式。比如插車,演變為男女青年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各自由婚慶隊伍陪伴,從自己的家裡出發,行進至中途相遇時,兩人交換自行車或摩托車,再一同到新郎家。還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變為新人拜雙方父母。雖然有變化,但仍然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滿族的婚姻儀式因居住地區不同而略有變化,並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滿族的育兒習俗比較特殊。生男在門左掛弓箭,生女在門右掛彩色布條,娘家送一個悠車。生兒三天時,親朋送賀禮,俗稱「下奶」。並舉行洗禮,稱「洗三」。滿月時要請客人來「做滿月」,並將弓箭或布條取下掛在「子孫繩」上。百日時,要用從各家要的彩布條編成鎖,稱掛鎖。周歲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讓孩子「抓周」。一般在16歲時,男孩剃發,女孩盤發髻。至今在東北滿族聚居區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滿月」、「抓周」等傳統習俗。
葬俗
滿族的喪葬以土葬、火葬為主,土葬和火葬歷史都很久遠。在滿族入關前以火葬為主,這主要是由於他們經常遷移。另外,八旗將士在清初戰死較多,屍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滿族入關後逐漸發生變化,從火葬與土葬並用發展為以土葬為主。喪葬儀式是,死者臨終前穿壽衣,多為長袍、馬褂,為單數。屋內停靈,一般在7日之內。用木板做成靈床,頭西腳東。靈幡用3尺左右的紅布製成,上綴以黑穗,懸掛在院中高桿上。滿族人用的棺具形狀特別,上部隆起,上寬下窄,稱「旗材」。
停靈期內合家舉哀,舉行祭奠。入殮時棺內放金銀等物,貧者用金銀箔元寶代替,口含銅錢或玉器,靈具放在院內靈棚內。出殯多選陰歷單日,抬靈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殯後要感謝幫忙的人並請吃飯。下葬後,每7天到墳上燒一次紙,連燒7次。百日時要燒百日,周年時要燒周年。滿族燒紙是將紙疊成口袋狀,俗稱燒口袋。清明節要上墳,燒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來,滿族的喪葬又改為火葬為主。但祭奠親人的儀式仍然保留了許多古老傳統,如清明節燒口袋、插佛托、燒七、燒百日、燒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滿族禁忌較多。不允許褻瀆神靈和祖宗。比如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傳說努爾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獸,盡可以打來吃,但是,今後不準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義犬。"從此愛犬、敬犬便成了滿族的習尚。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
2.達斡爾族風俗習慣
婚俗
達斡爾人離開群婚、對偶婚等婚姻形態已經有很久了。在其民間傳說中很早的時候不是女子出嫁,而是男子嫁到妻方居住。後來由於男子不願居住在妻家,經常逃回母家才改為女子出嫁,並開始給新娘陪嫁。據說起初女子也想逃回娘家,但又捨不得丟棄她的衣櫃等物,久而久之,女子出嫁便成為一種制度。這或許是對母系氏族社會晚期由從妻居向從夫居婚過渡的歷史變革的一種朦朧記憶。
達斡爾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恪守氏族外婚制度原則。舊時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婚姻以入贅婚較普遍。婚禮一般在春暖花開時舉行,結婚過程大體分三步:一為訂婚:由男方父母委託媒人說媒,若女方父母同意,則接受媒人斟酒磕頭禮;二為送禮:男方家要給女方家送兩次禮即食禮和物禮;三為結婚:達斡爾族的婚禮隆重而熱烈。婚期商定後,女婿按期前往岳父家迎親,新娘由男女儐相各三至四人陪同攜帶嫁妝前往婆家。新郎的父母在家門外敬酒迎接送親的隊伍。婚宴上男方陪客首先致辭歡迎送親的貴賓,女方儐相手拿弓和翎箭為新婚夫婦祝福。最後新娘由妯娌陪同給公婆和男方長輩敬酒磕頭,給同輩兄弟姐妹敬煙相識。
從清末起少數富有者因原配不生育而納妾,但為妾者在家庭中處於無權地位。離婚被達斡爾族人認為是不吉利和不光彩的事情。經調解無效後,離婚者要請無子女的人在野外繕寫離婚書,以立憑據。族內有俗語稱:"寫離婚書的地方,三年不長草木。"無子女的年輕寡婦在為亡夫服孝三年後可以改嫁,無寡婦內嫁之俗。
至19世紀末,達斡爾族中普遍存在著父系大家庭。一個典型的達斡爾族家庭一般有三代或四代人。每個家庭的家長由男性長輩擔任。他是家庭生活的主管者,也是生產活動的指揮者,被稱為"貝功達"。只要他在世,家庭和睦,很少糾紛。"貝功達"
去世後,再按股分成若幹家庭,而每一股又將是幾世同堂的家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繁瑣的訂婚、結婚儀式在達斡爾族地區已不多見,現代文明的婚姻家庭觀念已被廣泛接受,婚姻自由、家庭結構日趨小型化已成為現實。
喪葬
敬老的傳統和靈魂不死的信念,使達斡爾人對死者的安葬和悼念活動日益隆重和繁雜,尤其對老年長輩的葬禮更是如此。
達斡爾人的喪葬以土葬為主。只有薩滿的安葬根據其意願實行風葬或火葬,孕婦實行火葬,死於天花病的兒童實行風葬,一般正常死亡者均為土葬。原來達斡爾族的每個莫昆都有其公共墓地,稱為「達·蒙干」或「達·誇然」,選擇有山有水、地面開闊的陽坡為墓地。在墓地內按輩分安葬死者,夫左妻右,世代相接。
從葬事開始之日起,死者的直系晚輩開始服孝。死者的妻子、親子、親侄兒等穿孝袍,長子外套白布馬褂,服孝期為一百天,脫孝服後還要穿素服三年。死者的親弟和侄兒服孝兩個月,以寬約三寸,折疊三層白布條為孝帶,斜挎用系於腰,有一端與長袍下擺齊。五代以內的其他晚輩服孝一個月。不同期限的服孝者的脫孝日,正是為死者舉行周日、二周日、百日祭奠之日,而且在死者的一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忌日和春節,都要舉行祭奠儀式,上墳添土燒紙,達斡爾人認為,三年以後死者的靈魂便會離開族眾和故土遠去,一切祭奠活動到此結束。
禮儀
達斡爾族重禮儀,講究輩分,集中體現在婚禮、葬禮、節慶、族譜祭等活動中。敬老是達斡爾族禮節的核心。日常生活中以年長者為尊,向他們請安、敬煙、讓座、讓路。過去一般人們相見,都要行請安禮,姿勢因本人的性別和對方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向老人請安施重禮。達斡爾族熱情好客,客人到家以煙、酒、奶製品相待,即使生活拮據,也樂於設法款待。達斡爾族的裝煙禮頗具特色,客人到家即使已經叼著煙袋,也要請客人拿下來,他們要親自給裝上自己家種植、曬制的朵煙,點燃後敬給客人。
達斡爾人相見都要行請安禮。請安禮的姿勢因本人的性別和對方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別,男子請安的姿勢是左腿向前邁半步,兩腿向下彎曲,其深度因禮的輕重而別,向老年人請安彎度要深,向平輩和年齡相仿者請安時,對方也要以同樣的姿勢答禮。女子請安時兩腿並攏向下稍微彎曲,雙手平放膝上,稍微低頭。
在達斡爾人的禮儀中,娘親是最引人注目的,按照他們的傳統,如果有人觸犯習慣法受到氏族處罰時,其父母無能為力,只有做舅父的才有資格以當事人的認罪悔過為條件贖回外甥;在葬禮上,唯長輩娘親的意志是從,如有安排不當或禮節不周之處,一經舅父指責,只有辦喪的最長者出面道歉才能了結。
服飾
達斡爾人的服裝是由布匹、狍皮和羊皮等多種原料製作的。早先,男子的服裝以狍皮為主,只有夏裝和內衣為布料。他們的狍皮服裝分為冬裝和春秋裝兩種。用於晚秋、冬季、初春的狍皮製作的皮袍稱為「德力」,絨毛厚、防寒能力強、輕便保暖,為便於騎馬,皮袍的前後擺開衩;用於晚春、夏季和初秋季節的狍皮製作的皮袍稱為「哈日米」,因為長絨已脫落,毛薄,宜於春秋穿用,是獵人和入山伐木者理想的外衣。達斡爾人稱之「其卡米」的皮靴,是用狍子的下腿皮毛朝外拼縫成靴靿,狍脖皮為底。人們腳穿氈襪,再套「其卡米」,保暖輕便,適於林海雪原中行走,是獵人必備的防寒靴。
從前,達斡爾獵人還戴一種用狍子或狼、狐狸的頭皮做的帽子,取獸頭的整張皮為帽盔,獸耳向上挺立,還嵌入兩隻眼睛,獵人戴這種帽子便於接近野獸,起偽裝作用。
近一個多世紀以來,布匹成為達斡爾人的主要衣料,男子開始普遍穿單袍和棉袍,狍皮衣服逐漸減少,與此同時,羊皮成為達斡爾人冬季防寒服裝的材料之一,尤其以牧為主的海拉爾達斡爾中,羊皮是他們冬季防寒服的主要材料,達斡爾人的羊皮冬裝,除厚絨羊皮袍外,
還有罩布面的羊羔皮長袍、皮襖、坎肩等。
自清初以來,不少達斡爾人任文武官員,上自將軍、都統,下至佐領、驍騎佼,官場上的禮服隨之在達斡爾族中普及開來,除官員外,富有者也備緞子面料的長袍、馬褂等禮服,以備參加婚喪等典禮時穿用。參加各種典禮、聚會的男子,必須系腰帶,而且腰帶上佩掛煙荷包和火鐮,否則會被人們恥笑不重禮節。
女裝以棉布為主,習慣穿旗袍,冬季穿棉旗袍或單旗袍,外罩棉襖,除日常的服裝外,經濟條件較好的人家還置備綢緞面料的旗袍、上衣、罩衣或皮里的對襟坎肩,供年節或參加各種典禮時穿用。綢緞服裝的花色因年齡不同而有別,老年人長袍發藍、灰色為多,外罩黑緞上衣或過膝的外罩。中青年女子的綢緞服裝顏色鮮艷,並配以不同顏色的花邊,與綢緞服裝相配套,腳穿綉花鞋。
達斡爾族女子素來注重裝飾打扮,除上述艷麗服裝外,頭插金屬簪筓和綢緞花朵,出嫁的女子還要梳兩半頭,佩戴各種首飾,戴金銀或玉制耳環、耳墜、戒指,在右側衣襟上佩掛綉花煙荷包和手帕,以備給長輩敬煙之用。
是否會做各種針線活,尤其是綉花技藝的高低,曾經是評證青年女子的標准之一。女孩過了10歲就學縫衣綉花,當出嫁時不僅要帶自己做的綉花鞋若干雙,煙荷包和綉花枕頭,還要給婆婆和小姑子們帶去親手綉制的花鞋,以顯示其針線技藝。
交通
達斡爾族傳統的陸上交通工具為馬匹和大輪車,20世紀初出現自製的大鐵車,少數富戶開始使用從市場購置的鋼軸車。傳說在黑龍江北岸生活時曾使用過既可趕路又可追蹤獵物,類似滑雪板的交通工具「肯古冷」。傳統的水上交通工具主要是獨木舟和小木筏。
住宅
達斡爾族從事農、牧、獵、漁、林等多種經營的經濟生活特點,影響他們對居住地的選擇。一般來講,屯落的北面為山林,東、西、南三面是開闊的草甸子,屯落位於山的陽坡或崗地,靠近江河。達斡爾族一般以同姓聚居一屯為主,因為從全屯整體出發,統一規劃,所以房舍院落園田排列井然有序,「介」字型草房一律朝南,一般一戶為兩間、三間或五間房。達斡爾族住房素重採光,西屋南面三扇窗,西面兩扇窗,東屋南、東面各兩扇窗,房門兩側各一扇窗。為使窗戶結實、透明,用鹽水豆油攪勻噴在窗紙上。屋內南、北、西三鋪炕連接在一起,構成「彎子炕」,家庭成員及其客人的鋪位都有相對規定的位置。
3.赫哲族人民的婚姻實行氏族外婚制,一般為一夫一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富有者間或有一夫多妻。成人去世,實行土葬;嬰兒夭折懸於樹間。
曾經赫哲族男女衣服皆用鹿皮和魚皮製作,足穿魚皮及狍、鹿腿皮做的??,內絮??草。在二三百年前,布匹、綢緞開始進入赫哲族上層人士的家中,但一般百姓是穿鹿皮、魚皮。過去婦女的衣裳多緣以色布,邊綴銅鈴,與鎧甲相似。赫哲族男女,都喜歡穿大襟長袍、短褂或坎肩。衣飾因質而異。20世紀初,大部分人以棉布為衣,輔之以魚、獸皮衣。赫哲族婦女的衣飾因受滿族影響,魚皮長衫與旗袍相似,有領窩,但沒有衣領。並裝飾各種圖案,生動雅緻。赫哲族人民日常吃鮮魚、獸肉,加工各種魚、獸肉乾,備常年食用。其中「塔拉卡」??剎生魚,這是用來招待客人的上菜,是用鯉、鯇、鱘、鰉、鱅等魚加配菜調料製成的清香爽口的佳餚。
住宅為用樺皮、獸皮、茅草搭成的「撮羅」(尖頂)、「胡如布」(圓頂)及各種「昂庫』』(棚子)。夏季構木而居,冬則鑿地為「地窨子」,有穴居的遺風。較普遍地住泥牆草頂房屋。冬踏滑雪板或役犬挽雪橇以為交通,夏季以樺皮船、舢板從事運輸和捕魚。
赫哲族注重禮儀,有敬老尊長的良好社會風尚,晚輩出遠門回來,與長輩相見時,要向長輩行跪拜禮,依次向父母、兄嫂問安,以示敬重。長輩吻晚輩的額頭,以示親熱愛護。赫哲族人的重要節日與漢族大體相同,象春節、元霄節、二月二、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特別隆重。
4.錫伯族十分崇尚禮儀,平時見到長輩要「打千」(問安)問好,在路上見到老人要讓路。男子「打千」時,左腿前走一步,雙腿下屈,雙手扶左膝蓋;婦女則將雙手往腰際一放,身子向下一蹲,然後起立為止。錫伯族好客,待人熱情、誠懇。客人來訪,兒媳要出來裝煙和倒茶,客人告別時,全家要出來送到大門口。
錫伯族的婚禮熱鬧而饒有特色。新郎新娘進入洞房後,新娘由伴娘和男家嫂嫂等人為其梳頭,解開姑娘時代梳的一條長辮,分梳成兩條辮子盤在頭上。此時就意味著新娘告別了姑娘時代,成為男家的一名正式成員。
晚間,男方的小伙和姑娘們都來到新人的洞房中,讓新郎和新娘做一些有趣的游戲。其中常常要進行搶羊骨頭游戲。方法是將羊骨頭放到一個碗里,讓新郎新娘同時去搶,搶到者為勝,搶不到者要被罰唱歌跳舞。
錫伯族有哪些禁忌?
睡覺時脫下的褲、鞋、襪等不能放在高處;不能在炕上橫卧;不得從衣、帽、被、枕等物上跨過;吃飯時不得坐門坎或站立行走,不許坐、踩鍋灶,嚴禁拍桌打碗;遞刀給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對方;忌食狗肉,忌穿狗皮製品,若門口上掛有紅布或一束草,表示屋內有病人或產婦,外人不得入內。
錫伯族為什麼要過兩次清明節?
錫伯族實行用棺木土葬,死後七天、百天,家屬要上墳祭奠。每逢過年過節尤其是清明節,都舉行掃墓活動,子女在服孝期間不能參加娛樂活動。值得一提的是,錫伯族的清明節,一般在農歷三月過一次,但新疆塔城地區的錫伯人每年一般要過兩次,一次是在農歷三月間,多供魚類,因此稱「魚清明」;另一次是在七月間,多供瓜果,因此稱「瓜清明」。
「喜利媽媽」的象徵物是什麼?
「喜利媽媽」是錫伯族崇拜供奉的女始祖。「喜利」,在錫伯語中的意思是「延續」。錫伯族希望在女始祖的保護下,子子孫孫人丁興旺。「喜利媽媽」的象徵物,是在長約七米的絲繩上,繫上小弓箭、箭筒、小搖車、紅綠布條等。家裡生男孩子時拴小弓箭,生女孩子時拴布條。平時裝入布袋,掛在室內西北牆角上。每年農歷除夕,由家中男主人將「喜利媽媽」請下,將絲繩拉開,從屋內西北角扯到東南角,供上香、燭等供品。到二月二日再將「喜利媽媽」收在一起,包好放回原處。
「海爾堪」是什麼祖神?
「海爾堪」是保護牲畜興旺的祖神。錫伯族家家都供奉「海爾堪」。「海爾堪」供在屋外西南牆的房檐下。在牆內挖一個洞,里邊放個木匣子,裝有木雕或泥塑、紙畫的男人坐像。在祭「海爾堪」的時候,當天要殺一頭豬,由族長獻上祭品,焚香磕頭。主人還要把最喜愛的駿馬獻給「海爾堪」,以表示誠意。馬尾上系羽毛或紅布條,在「海爾堪」的神位前,舉行隆重的牽馬儀式。此後,這匹馬就不幹活、不剪鬃、不修尾,用細草精料單獨喂養,只有主人能騎用。
打螃蟹是什麼活動?
「打螃蟹」是錫伯族一種體育活動。據說因錫伯族人民耿直剛強,對橫行霸道者嫉惡如仇。因見螃蟹總是橫行,所以狠狠打之,以象徵懲治橫行者。後來在民間逐漸變成一種體育活動。把一個直徑約10厘米、高約7厘米的木餅稱為螃蟹;再做一個長約150厘米,下部彎曲的木棍,叫打螃蟹棒。比賽時先畫一條線為中線,然後,參加比賽的雙方在兩邊三五丈的地方,各畫一條線為雙方底線。先將螃蟹立在中線上,然後,雙方各出一人到中線,在螃蟹兩邊對面站好,當宣布比賽開始時,雙方的兩人先用螃蟹棒互擊三下,之後開打。六名隊員在場地上互相爭打。將螃蟹打過對方底線為勝一次,獲勝次數多者為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