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部民國時期的電視劇,女主是個開旗袍店的,做旗袍的,丈夫好像死了,但是有一個很帥的男的喜歡她
(上海一家人)女主若男也是做衣服的!女強人。有好幾個男的喜歡她!她好像只對捲毛哥動情!
㈡ 朗誦舒婷的《致橡樹》適合穿旗袍嗎
穿什麼並不重要,關鍵能體味出詩歌的含義,表達出詩歌的情感。
㈢ 關於旗袍走秀的古詩詞
關於旗袍走秀的古詩詞如下:
1.詠旗袍
窈窕淑女著錦袍,玲瓏曲線領風騷。
香軀柔柔階前靠,笑意盈盈抬酥腳。
丹唇未啟聞音到,身姿不移醉梅桃。
美眉若想體嬌嬈,著裝還須俏旗袍。
2.詠旗袍女(一)
錦袍素雅身段嬌,春風拂柳展妖嬈。
舞步輕盈驚四座,醉眼周郎矚小喬。
3.詠旗袍女(二)
錦袍華貴淑女嬌,玲瓏曲折現苗條。
媚態橫生銷魂處,飄然漫步飛燕騷。
4.詠旗袍女(三)
錦袍炫麗儀態嬌,圓臀玉腿細柔腰。
痴迷竟日旗服美,飽覽娥眉樂陶陶。
5.詠旗袍女(四)
旗袍獨特有品性,紅塵初妝山河嬌;
面龐碾碎夢無常,荏苒歲月鑄哀嚎。
6.詠旗袍女(五)
白雲山上白雲飄,旗袍美女齊過招;
綠柳新荷雨里搖,亭亭玉頸小蠻腰。
7.詠旗袍女(六)
青竹曾記白雲游,不見人兒現媚嬌,
玲瓏體態碎步裊,自古美人穿旗袍。
8.詠旗袍女(七)
窈窕淑女著旗袍,玲瓏曲線領風騷,
香軀碎步階前靠,笑意盈盈暮與朝。
9.詠旗袍女(八)
丹唇未啟聞音到,身姿婀娜醉果桃;
新寵若想體嬌嬈,著裝還須俏旗袍。
10.詠旗袍女(九)
東方女子穿旗袍,天光雲影步履嬈;
有緣相遇天崖角,蒼海明月驚鴻鳥。
11.詠旗袍女(十)
安然度過一世秋,青絲沒冢滄桑笑;
溫婉韻致身上嬈,悲哀喜慶綿味道。
12.五律.旗袍
綠柳風中擺,新荷雨里搖。
亭亭長玉頸,款款小蠻腰。
乍現玲瓏態,憑添嫵媚嬌。
從來民國范,大美數旗袍。
13.《激流三部曲》巴金
錦衣旗袍詩,曼玉花樣時。
14.一襲青衣,染就一樹芳華,兩袖月光,訴說絕世風雅 。行走在芳菲的流年裡,身著旗袍的女子,永遠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15.芊芊淑女,婀娜旗袍著身,曼妙多姿,笑顏如花綻,玉音婉轉流,皎皎兮似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回風之流雪。君不見那綾羅綢緞,艷之韻之,芸芸眾神贊,飄飄仙子舞。美哉!
㈣ 適合與古箏旗袍相結合的朗誦文章
演奏古箏不適合穿旗袍
㈤ 朗誦我驕傲我是中國人可以穿短款旗袍裙嗎 謝謝各位了!
今天怎麼都是跟漢服有關的信息啊是我的錯覺么
㈥ 人稱「旗袍女王」,34歲甘當後媽:越過越好的女人,都懂這樣活,她是誰
婚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閱歷過婚姻的人都曉得,婚姻里的考驗很多,需求兩個人共同的努力,但是很多人都以為婚姻不過是有個人跟本人分擔生活的壓力,卻疏忽了去付出,這樣的婚姻從一開端就躲藏危機,也常常很容易遭到外力的毀壞。
而男人常常比女人更容易遭到誘惑,婚姻一旦遭遇背叛,吃虧的也是女人,無論能否原諒,作為原配的女人,在這場變數中,都會遭到傷害。
很多女人閱歷過婚姻的害,餘生都過得太好,似乎女人的終身就被婚姻的好壞決議了,事實上,一個女人過得好不好,不是由婚姻決議的,而是本
大熱的電視劇圓滿關系,很多人都說女主麗婭被女配陳數吊打,這跟演員有關,也跟角色的設定有關,陳數飾演的斯黛拉顯然更能惹起女性觀眾的好感,由於她的身上有許多女人都羨慕的特性。
她是這么說的:
或許你看到最好的陳數,就是由於時間所帶來的一切,這些東西,一定不是我20歲時分可以具備的;
時間是最好的禮物,你能做的是承受歲月所給與的一切,讓本人的氣質變得愈加契合。
時間不應該是我們的敵人,它是我們生長的見證者,一個人只要內心豐厚,才幹越過越好。
女人的人生不是由婚姻決議的,而是取決於你的內心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然後付諸於行動。這樣即便面對不幸的婚姻,也有底氣選擇本人想要的人生。
希望一切女人都可以有勇氣讓本人變得更好,控制本人的命運,活出本人
㈦ 穿旗袍參加朗誦戴耳環行嗎
旗袍是中華的女性的傳統服裝,充分體現到東方女性的美麗,穿旗袍更加適合戴耳環,這樣搭配裝飾更加的莊重和漂亮,所以,穿旗袍參加朗誦,戴耳環是完全可行的。
㈧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8)旗袍情緣朗誦擴展閱讀: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㈨ 13歲朗誦表演什麼色旗袍最配
在台上穩而有序地展示著旗袍的秀麗,每一小步都散發出讓人驚嘆的美。熱愛藝術的美人 ,如人生路途上喚醒我們熱愛的純潔的水晶,身著旗袍的女子或風格素雅,或色彩艷麗,都是讓人賞心悅目、不斷回眸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