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旗袍漢煙兒刺綉

旗袍漢煙兒刺綉

發布時間:2021-08-12 06:04:29

❶ 衣冠禽獸的古時含義

延續了將近300年的大清王朝,起步於沈陽城;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帝王,曾先後在沈陽建都。於是,沈陽便有了「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榮譽。清兵入關之前,滿族官員都是什麼打扮?2月20日,有關清史專家揭開了其中的奧秘。

穿衣戴帽有規定

專家介紹說,衣冠制度,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陳陳相因的典章制度之一,上自皇帝天子、下至黎民百姓,穿衣戴帽的樣式、顏色、紋飾、質料、尺寸等等,都有嚴格規定,以區別尊卑貴賤。

清代的穿衣戴帽也有嚴格規定。據《清史稿》「輿服制」記載:「自崇德初元,已定上下冠服諸制。高宗一代,法式加詳。」可見,清代祟德元年(1636年),便制定了穿衣戴帽的制式;及至清代乾隆時期,衣冠制度更加完善,各種冠服均要「繪成圖式,傳示法守,以垂永久。」

清朝衣冠帶有典型的女真民族特色,同時又吸收了漢族衣冠長處。盡管清朝入關前衣冠制度尚不完備,但卻突出了鮮明的民族、時代特色。

官員百姓難區分

專家介紹說,後金時期衣冠制度,始於天命(1616年)建元後不久。此前,女真人穿衣戴帽十分隨便,為「鶉衣百結」。究其原因,據《建州聞見錄》記載,女真聚集的建州地區,雖然「土地肥饒、禾穀甚茂,旱田諸種無不有之」,但他們不養蠶、不種植棉花,「女工所織只有麻布。織錦刺綉,則唐(漢)人所為也。」可見,當時女真人奇缺錦緞、布匹。

後金時期建國之前,無論尊卑貴賤,女真人均可用人參、貂皮、山果等土特產,與明朝商人交換錦緞、布匹,甚至成衣。所以,當時貝勒、將卒等官員的衣冠,與女真平民衣冠難以區分。

貝勒穿著「披肩領」

萬曆十七年(1589年),明朝封當時的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為「建州衛都督僉事」,後晉封為「龍虎將軍」。努爾哈赤曾多次進京納貢,對漢族文化、明朝典章等均有所領略。建立後金政權後,努爾哈赤為鞏固新政權、發展經濟,曾採取了一系列應急措施。據《滿文老檔》「太祖三卷」記載,後金天命(1616年)建元之初,他一面「布告全國,為繅絲織緞,而飼養家蠶;為織布而種植棉花。」一面一改故道,令眾家貝勒,一律穿用一種帶有「披肩領」的朝衣,藉以區別於諸臣、百姓。於是,便形成了後金時期衣冠制度的雛形。

皇上專用「披肩領」

「披肩領」形同漢族的披肩,也叫「大領」,實際上是附加在朝服領口上的一種衣領。後來,只有皇帝才有資格佩戴「披肩領」;皇後、王公大臣的朝服之上,除非隆重典禮,一般嚴禁亂戴「披肩領」。這—規定,一直保留到清王朝衰亡。與此同時,皇帝賞賜「披肩領」還是—種極高的禮遇,不是重臣絕不胡亂賞賜。努爾哈赤每次賞賜大臣,必須註明有無「披肩領」。

效仿明朝制「被服」

後金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後金都城由新賓赫圖阿拉城遷至遼陽,定名「東京城」。

努爾哈赤決定,效仿明代官員的「補服」制度,制定出後金官員的補服制度,規定「貝子穿四爪蟒子之補服;督堂、總兵官、副將穿麒麟補服;參將、游擊穿獅補服;備御、千總穿帶彪之補服。」清朝衣冠制度中的「補服」從此誕生。

補服,為前後均帶「補子」的衣服,「補子」又叫「背胸」,分為圓形和方形。在補子上或織、或綉、或緙絲固定的鳥、獸圖案,以區別文官、武官的品級。

「衣冠禽獸」辨文武

清代順治九年(1652年),福臨皇帝「定諸王以下文武官民輿服制」時規定:文官:一品飾仙鶴;二品飾錦雞;三品飾孔雀;四品飾雲雁;五品飾白鷳;六品飾鷺鷥;七品飾溺鶘(音:西赤,dchi);八品飾鵪鶉;九品飾練雀。

武官:一品飾麒麟;二品飾獅子;三品飾豹;四品飾虎;五品飾熊;六品飾彪;七品、八品飾犀牛;九品飾海馬。

都察院、按察司官員,不論品級,俱飾獬豸補子。

這是清朝衣冠制度中,極常用的禮服制式,直到清朝滅亡,該衣冠制度始終不改。由於清代官服補子上除了禽鳥就是野獸,於是,民間百姓便戲稱、為「衣冠禽獸」。

漢人工匠受重視

由於後金政權逐步膨脹,官員大量增加,對於錦緞、補子的需求量與,日俱增。於是,努爾哈赤決定採用經濟措施,對織錦緞、補子的漢人工匠,給予特殊獎勵,以便鼓勵、刺激大量生產錦緞、補子。

史載,後金天命八年(1623年),督堂官派出73人織蟒緞、補子,然後呈獻給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看罷十分高興,嘉獎道:「織蟒緞、補子於不產之處,乃至寶也。」遂下令,漢人工匠「無妻之人,盡給妻、奴、衣食」,並「免去各項官差及當兵之役,就近養之」。努爾哈赤還說:「一年織蟒緞若干,多織則多賞,少織則少賞,視其所織而賞之」。此外「若有做金錢、火葯之人,亦至寶也,即賞其人與織蟒緞者同焉」。同年三月,督堂官又報告了「高家仲等織蟒緞、帛,造金錢,故舉之」。努爾哈赤當即下令,盡給「奴、仆、衣食等」,並且還要「種田則需給穀物,須給焚燒之草木」。

帽子不能隨便戴

除了官員的補服制度外,努爾哈赤又制定了各級官員的「冠頂」制度,要求各級官員用黃金「即行打造帽頂」,在冠頂之上加以金飾,成為清代特有的衣冠制度。後來,結合女真民族特點,逐漸發展成採用「頂戴花翎」作為品級標志,並且沿用始終。

後金天命八年,為健全衣冠制度,對侍衛、護衛以及良民等衣冠,努爾哈赤規定:命有爵大臣,皆冠所賜之金頂大涼帽,衣華服;諸貝勒之侍衛,皆冠菊花頂涼帽,衣華服;無職之護衛、隨侍及良民,於夏則冠菊花頂之新式帽,衣粗藍葛布裙,春秋則衣粗藍布裙;其行圍之兵,冠小雨纓笠帽,戴帽時,禁止來往屯街」。

禁穿黃緞「五爪龍」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極繼承汗位。後金天聰六年(1632年),皇太極更定、補充了此前的衣冠制度,使其差別更大、等級更加鮮明。

當時,封建化生產關系已初步形成,社會經濟得以發展,錦緞、布匹等紡織品,已不再是稀罕奇缺物品。皇太極先諭禮部貝勒:「凡諸貝勒大臣等,染貂裘為襖,緣闊披領及帽裝菊花頂者,概行禁止,若不遵而服用,則罰之。衣服許緣出鋒毛,或白氈帽可用。」繼而,皇太極再次詳細議定了官員服制,並且甚為重視,並以「法制,昭示國中」,令「使朝野遵守」。

官服顏色,歷朝歷代均有嚴格規定和限制。史載,自從隋文帝聽朝之服採用柘黃紋綾袍以來,唐、宋、元、明各代皇帝相繼因襲,均以黃色象徵中央集權,官民人等一概禁用。所謂「五爪為龍,四爪為蟒」,龍形紋飾,更為皇帝一人獨占。皇太極把漢族傳統封建文化,吸收進後金衣冠制度內,對服裝顏色做出嚴格規定,不準貝勒「擅服黃緞及五爪龍等服」。

高官穿戴分場合

《清太宗文皇帝實錄》記載,皇太極明令貝勒以上諸臣及其眷屬,穿著衣服要分清時間和場合,以便進一步整肅朝綱法紀。他規定:八固山(旗)諸貝勒,在城中行走,冬夏俱服朝服,出外才能穿便服。冬月入朝,可以戴元狐大帽;在家中戴尖纓貂帽及貂鼠團帽。春秋入朝,可以戴尖纓貂帽;夏日可戴綴纓涼帽。素緞各隨其便,不得擅自穿著黃緞及五爪龍等服裝。但皇上賞賜不在此例。平時不準穿緞靴,但夏季入朝時可以穿。

皇太極規定:「八家福晉等,居家服色,如冬夏出外,俱服女朝衣,冬日許戴尖纓貂帽,夏日戴尖纓涼帽。」

下官不準亂著裝

對中下級官員、後金境內屬民的穿著也有規定:至於滿洲、蒙古、漢人,自固山額真以下代子、章京、護軍及牛錄下閑散富足之人以上,冬夏在城內,都穿披領袍,不得穿小袍;貧人穿無開襟袍。皇太極還規定:閑散護衛、章京、護軍以上,可穿緞衣,其餘人等均穿布衣。「凡婦人所服緞布,各隨其夫,又冬間許戴纓綴團帽,夏許戴涼帽。應服緞者,不拘蟒素各隨其便,惟不許服黃及杏黃色、並五爪龍等服。黑狐大帽,大臣不得自製;緞靴不許平人穿用。」等等。

《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十五記載,後金天聰七年(1633年)六月,皇太極對衣冠制度再次補充規定:「凡朝期俱用披領,平居只用袍。自八大臣以下,庶人以上,毋得戴尖纓帽,冬則戴綴纓圓皮帽,夏則用涼帽。其黑狐大帽,系御賜者,入朝准戴,平居俱行禁止,即大臣自製者,亦不準戴。至緞靴,惟總兵官以下、旗長以上,入朝許用之;庶人不許;御前侍衛及貝勒下護衛與新附蒙古不禁。凡一應人等錦褂、皮褂無袖者及腰帶之寬者,只渺L出服之,平居不許,其錦帽只許襯盔,行路、居傢俱不許用。」

「衣冠金頂」增新意

清代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定族名為「滿洲」。從此,皇太極從後金汗國汗王,變為清朝皇帝。

皇太極對官制實施改革,在後金天聰五年(1631年)創建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基礎上,又改「文館」為內閣形式的「內三院」: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並增設了都察院,以健全政權機構。與此同時,皇太極還吸收漢人知識分子參與朝政,相繼制定了許多典章制度。其中,明確品級標志的衣冠制度,是至關重要的—部分。

清代祟德元年五月,在原有的「冠飾金頂」基礎上,皇太極增加了親王、郡王、官員頂帶的品級制度。

王侯級別頭上戴

史載,親王、郡王、官員頂帶品級制度如下:和碩親王:冠頂飾8顆東珠,寶石頂子;朝帶為金鑲玉,4塊方版上,綴4顆東珠。多羅郡王:冠頂7顆東珠,寶石頂子;朝帶金鑲玉,綴4顆寶石。貝勒:冠頂飾5顆東珠,寶石頂子;朝帶金鑲玉,綴4顆瑪瑙。超等公:冠頂為金頂子,飾1顆東珠;朝帶金鑲玉。世襲公、固山額真、按班章京、六部大臣:均用金頂子,飾各色寶石;鏨金花朝帶。梅勒章京、擺牙喇蠹章京:冠頂飾水晶石,銀鍍金頂子;鏨銀鍍四塊瓦朝帶。甲喇章京、擺牙喇加喇章京:鍍金銀頂子;鐵楞鍍金朝帶。牛錄章京:鐵鍍金園四塊瓦朝帶。侍衛、傳達:冠頂藍翎;鐵鍍金兩塊瓦朝帶。

「頂戴」珠寶分官階

皇太極採用金銀、珍珠、各色寶石裝飾官員們的冠頂,作為品級標志,是清代衣冠制度中所特有的。

據《輟耕錄》記載,以寶石冠頂做法,始於元代成宗鐵木爾大德年間(1297年—1307年)。據載,「有一回回巨商,賣『紅剌』(紅寶石)一塊於官,重一兩三錢,值中統鈔一十四萬。當即,官便獻於皇帝。皇帝把它嵌上冠頂,自此以後,元朝各個皇帝,凡在大朝賀之時,均都戴上。」在元代典制基礎上,皇太極形成了清代冠頂制度。

按照清代《會典》規定,清朝官員分為九品,各個品級的「頂子」各有不同:一品嵌紅寶石,稱為「亮紅頂」;二品嵌紅珊瑚,稱為「涅紅頂」;三品嵌藍寶石,稱為「亮藍頂」;四品嵌青金石,稱為「涅藍頂;五品嵌水晶石,稱為「亮白頂」;六品嵌硨磲(音:車渠),稱為「涅白頂」;七品嵌素金,稱為「金頂」;八品嵌陰文鏤花金頂;九品嵌陽文鏤花金頂。

「花翎」數量標身份

清朝官員「頂戴花翎」十分著名。所謂花翎,指帶有「目暈」的孔雀翎,俗稱「眼」。努爾哈赤時期沒有「頂戴花翎」定製;皇太極曾把孔雀翎作為表示榮譽的物件,賞賜給臣屬。比如,《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六十一記載:清代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皇太極賜「總兵官祖大壽,御服五爪龍紗朝衣,嵌雙東珠紅寶石金頂朝帽,並緞靴、緞襪,賜祖大弼,高勛,朝服,系孔雀翎涼帽……等物」。及至清代順治十八年(1661年),「頂戴花翎」才有定製:親王、郡王、貝勒及其宗室等,一律不戴花翎,只有貝子以下才戴花翎;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戴雙眼花翎;五品官以上可戴單眼花翎;六品官以下則只能戴無暈、鶥羽藍翎。

男人也曾穿旗袍

專家介紹說,在滿族服飾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裝,莫過於「旗袍」。旗袍又稱長袍、大衫、長衫,滿語稱作「衣介」。滿族旗袍,最早是滿族人騎馬、射獵時穿用的,在長期的狩獵生涯中逐漸形成了旗袍。

最早的旗袍為直筒式,開領或圓領,捻襟、窄袖。旗袍大襟右衽,腰部無曲線,不開衩、帶扣袢,下擺較寬,便於男人們抬腿上馬,適宜於騎馬射獵。男子穿著的旗袍束腰帶,上面懸掛佩刀,以及裝有火鐮、火石、火絨、匙、筷子等小口袋,裝有旱煙、煙袋的荷包等等。

有些男子旗袍,在袖口上端銜接一個半圓形、上長下短、形如馬蹄的袖頭,稱為「馬蹄袖」、「箭袖」。平時,男子們將「馬蹄袖」挽起來,冬季狩獵或作戰時,將「馬蹄袖」放下,既防寒保護手背,又便於射箭。後來,「馬蹄袖」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重要部位:行禮時,必須先將兩個「馬蹄袖」袖頭撣拂下來,謂之「放哈哈」,然後再或單膝、或雙膝跪地行禮。後來,滿族男子穿著的旗袍,逐漸由窄袖變為肥袖。

女子旗袍多婀娜

滿族婦女一年四季都愛穿旗袍。這種旗袍捲袖帶大襟,有單、夾、皮、棉等應季款式。滿族女子旗袍講究裝飾性的刺綉、邊飾,滿語稱為「陶罕」,在領口、袖頭、衣襟等處,鑲嵌不同顏色的花邊、彩牙,並以多鑲為美,有的多達十幾道。其中,姑娘穿的旗袍較窄,長及小腿;少婦穿的旗袍稍寬,長及腳面;老婦穿的旗袍更為寬大。不少青年女子喜好將不同顏色、不同滾邊的旗袍套著穿,形成五顏六色的藝術效果。

滿族上層女子的旗袍,袍褂彩滾、釵釧約指、金爪翠擋,著裝均打扮成宮廷女子模樣。另一種旗袍叫「大挽袖」,即將花紋綉在袖子里側,穿著時挽起袖子,露出花綉,異常美觀。清代早期,沈陽地區的旗袍式樣崇尚寬大、禿,即沒有領子、袖寬近尺。清代末年,旗袍式樣祟尚瘦窄,領高達到耳垂。

中華服飾數旗袍

及至上世紀初以來,旗袍樣式不斷改進,一般樣式為直領、高領、右開大襟、胸襟寬松、緊腰身,其長短不定,單大多垂至膝下,兩側下擺開衩,開襟處有嵌、鑲、滾等工藝裝飾。其袖子樣式分為長袖、中袖、短袖、緊袖、寬袖、裝袖等。

如今,滿族男旗袍早已廢棄。而女旗袍樣式則不斷變化、推陳出新,不僅成為代表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 更為東南亞乃至歐美等國家婦女青睞。

❷ 旱煙是不是鴉片(希望回答是或不是)

不是
鴉片(英語 opium 阿拉伯語 Afyūm),俗稱大煙、阿芙蓉(阿拉伯語:Afyūm)或福壽膏,屬天然麻醉抑制劑,醫學上作麻醉性鎮痛葯;非科學研究或非醫用,則歸類於毒品。源於罌粟植物蒴果,其所含主要生物鹼是嗎啡。鴉片因產地不同,呈黑色或褐色;有氨味或陳舊尿味,味苦,氣味強烈。生鴉片經燒煮和發酵,可製成精製鴉片,呈棕色或金黃色。吸食時散發香甜氣味。鴉片最初是作為葯用,目前在葯物中仍有應用,如阿片粉、阿片片、復方桔梗散、托氏散、阿桔片等,主要用於鎮咳、止瀉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販賣鴉片,累計重量超過1000克(約合2.2磅)即可判處死刑。
旱煙與水煙袋相對應的。原先的吸煙都有煙桿或煙槍,現在沒有了,水煙是用水斗把煙過濾一下,旱煙就直接入口了。現在的旱煙就指粉碎的煙葉,農村還有很多人在吸,或用煙斗或用紙自己卷。旱煙是散裝的煙絲,論斤賣,所以比較便宜。旱煙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煙製品。

❸ 漳州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民間工藝品

阿拉 我是漳州的的說
漳州的小吃最多了 貓仔粥 豆花粉絲 炒米粉 鍋邊糊。。說不完了
這里的家裡要是沒煮飯一般都會出去吃小吃
特色服飾我不大了解 大家都是現代人 噗啊 應該說生活在城市的不會有太大差異
民居是南方的斜頂屋 為了屋頂不積水
漳州四寶是 八寶印泥 水仙花 片仔癀 市石九龍璧
民間工藝品是木偶 木偶戲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濃郁
漳州布袋木偶戲
的生活氣息,是中國鄉土藝術的瑰寶。中國的布袋木偶戲 木偶戲漢朝時期就在民間出現,到了唐宋時代,木偶戲進入全盛時期,出現了多種多樣的表演形式。如今,在中國的廣大農村,尤其是逢年過節時,木偶戲仍然是主要的觀賞娛樂項目之一。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漳州布袋木偶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些也有我自己寫的 希望能幫的到你

❹ 吸旱煙與煙卷的區別

❺ 煙卷的旱煙最普遍的吸食方式

旱煙最普遍的吸食方式,莫過於將煙葉捲成柱狀吸食。抽旱煙可以自己用全片或半片煙葉捲成「土煙」吸食,但為圖方便,又出現了煙嘴兒、煙斗和旱煙袋。煙嘴兒就是以竹子、蘆葦等植物的中空莖桿製成;煙斗便是通過一截煙管與裝煙的載斗連系於一體,進行抽吸時,能夠在瞬間產生大量煙霧和加快燃燒進度;煙嘴兒與煙斗的合理組合便形成了旱煙袋;今天流行的卷煙則是將煙葉加工成圓柱形,它是從旱煙袋演化而來的。

❻ 抽旱煙對人體有什麼好處

抽旱煙的煙葉用蜂蜜發酵,只能對煙的品質有所改善,對人體是沒有多大幫助的

❼ 旱煙是什麼煙

是與水煙袋相對應的
原來的吸煙都有煙桿或煙槍,現在沒有了,水煙是用水斗把煙過濾一下,旱煙就直接入口了
現在的旱煙就指粉碎的煙葉,農村還有很多人在吸,或用煙斗或用紙自己卷

與旗袍漢煙兒刺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慶在哪裡買羽絨服比較好 瀏覽:836
大碼男裝t恤碎花 瀏覽:109
帶帽子的衣服適合多大尺寸大小 瀏覽:746
服裝褲子腰頭如何打 瀏覽:293
為什麼西裝褲子那麼長 瀏覽:586
紅色衣內搭藍色襯衫好看圖片 瀏覽:470
裝修內衣內褲店多少錢 瀏覽:826
破皮衣如何翻新 瀏覽:591
學校不得強制學生購買校服 瀏覽:533
件老年人的羽絨服多少錢一件 瀏覽:455
如何鉤織寶寶帽子上的耳朵 瀏覽:15
童裝去哪批發最好 瀏覽:367
濟南寫生男裝在哪裡 瀏覽:190
中老年男裝醋酯纖維2020年秋季 瀏覽:10
武警帶綠色帽子 瀏覽:366
紫色絲絨裙子穿搭圖片 瀏覽:945
搭配女裝的六個小招數 瀏覽:901
怎樣挑選和搭配新娘旗袍 瀏覽:428
趙本山裝睡衣 瀏覽:588
怎麼用環保紙袋做裙子 瀏覽: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