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孩子在幼兒園不知道和誰穿錯了園服,我們的園服上有名字,穿回來的沒有,該怎麼和老師說,從群里問行嗎
這個有多大的事呀,既然是園服就不用擔心,又不是值錢的東西。跟老師聯系一下,讓老師幫忙問問學生家長。另外現在孩子一般都有家長群的,你也可以在群里問一下相信不久就會有答案的。
㈡ 校服在學校操場忘記拿了,結果不見了,老師說要重買,我該怎麼對我家長說(12歲了)
去學校失物招領處看看,那裡會有撿到的校服的,我們學校失物招領處每年都會處理掉大量學生失物,其中校服是最多的,有些校服放了很久都沒學生來認領,只好處理掉了。
㈢ 今天老師把我兒子的校服借給別人,我兒子到沒穿你們說這樣傷我自尊嗎
這沒什麼啊,如果你兒子因為沒穿校服受到了批評或者有什麼影響,可以讓孩子直接和老師說,否則就完全沒問題。
㈣ 請人代寫道歉信
僅供參考:
紳士淑女課
道歉
家長應該鼓勵孩子每天都使用「請」和「謝謝」,但另外3個字同樣擁有著巨大的力量,這就是「對不起」。
當一個孩子在學校走廊里無意撞到另一個孩子時,應該說「對不起」;當他發現別人還沒吃完第一塊巧克力餅干,自己已經吃了第二塊時,應該說「對不起」來表示禮貌;當你的孩子遲到,或者忘記穿校服,抑或一不留神讓自己的狗溜進鄰居花園闖禍時,說一句「對不起」能夠表示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承認小的失誤並為之道歉可以防止事態擴大,在以上情況下,如果他們一句話也不說,就有可能使友誼染上污點,破壞人際關系。
有時也需要進行書面道歉。但是如果你的孩子犯的錯誤比較小,並且有機會口頭道歉時,就不需要做書面道歉,也不必過分地表達歉意。
如果孩子打碎了某件東西或者泄露了朋友的秘密,可以買一件新的替代品,或者送給感情受傷的朋友一袋糖果,同時還應附上一張道歉便條。
便條的形式可以仿照下面的例子:
親愛的艾麗西亞:
非常抱歉我把你快要戴眼鏡的事兒告訴了凱麗賽。你曾經說過這是一個秘密,而我一時多嘴就說了出去。我知道你很擔心戴上眼鏡後會是什麼樣子,可我卻把事情弄得更糟了。請原諒我,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傷害你的感情令我非常難過。
吉娜給孩子講一件你向別人道歉的事兒,告訴孩子你當時的感受以及事情最終是如何解決的。
㈤ 忘記孩子生日的道歉信
忘記孩子生日的道歉信 雖然是自己的孩子過生日,但禮數還是要講的,及祝福的話是免不了的,同時,也是溝通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之機會,與孩子構建合諧的平台。
㈥ 老師叫家長回一封簡訊,是有關於家長忘記提醒孩子要穿校服的,這個怎麼回啊。。
俺家孩子只有校服可穿 你放心
㈦ 忘穿校服被扣分向班主任道歉的話
你是想長編大論還是簡單寫兩句?
㈧ 想寫封信給校長,反對穿校服。主要是反對穿校褲。該怎麼寫
各各學校都有自己的校服。這個是不可能改變的。全國那麼多學校的校服雖然都是教育局掌管。但是。校服都是顯露出學校的區別所在。你只能提醒校長說。衣服太單薄。他們會改良。關於不穿校服是不可能的。你可以多穿點。比如毛褲或是三重保暖之類的。。
㈨ 孩子校服丟了
前段時間在電瓶車的座位上莫名撿到一條小學生校服上衣,不知道是哪個熊孩子落下的,真是搞不懂現在的小孩子丟三落四的現象有點普遍呢。
㈩ 我的孩子因沒穿校服被老師批評,孩子不服老師的批評在本子上寫罵老師的話語。然後孩子被老師拉出教室不停地
這里體現了孩子、老師、家長三方不同的溝通方式。其實,就這件事情本身來說,孩子並沒有多大過錯,雖然他有在本子上罵老師,這也是有原因的,並不是他主動去做的。因此,主要的錯在老師和家長,而孩子卻是受害者。
具體來說:
1、孩子沒穿校服,一定有他的原因。而當老師發現他沒穿校服以後,可能沒有問清楚原因就批評學生了。而對於學生來說,可能是非常委屈的。所以,當學生發生了與校規不符的事情以後,要先了解學生這樣做的原因,然後加以引導,讓學生認同並自己做出正確的決定,不能把大人的意見強加於孩子。
2、在孩子罵老師以後,老師仍然沒有正確引導,相反是進行體罰。這更增加了孩子對這件事情的不滿,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都會耿耿耿於懷。所以,當學生出現了罵老師這些過激的行為以後,千萬不能再進行體罰。而應該搞明白事情的發展過程,和學生一起分析這件事情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會產生怎麼樣的後果,優秀的學生會怎麼樣處理這樣的事情等等,和學生一起反思這件事情,讓他自己去體會這件事情的對與錯,然後讓他自己試著去尋找解決的辦法及他自己應該承擔怎麼的責任。並讓學生做出一個相關的承諾。
3、當這件事情已經發生以後,家長如何處理。你並沒有說你是如何跟孩子溝通的。這里提點建議:類似情況發生以後,家長不能直接批評孩子,這只會增加孩子的不滿情緒;家長也不能當孩子的面批評老師,說老師不對,這會讓孩子更加仇恨老師。所以,家長在了解到這件事情以後,要心平氣和的和孩子一起把這件事情的發生原因和發生經過梳理一遍,和孩子一起來分析發生這樣不愉快的事情的原因。一起假設如果當初沒有發生這樣的事情,那會有怎樣美好的結果。在分析的整個過程中,家長最好不要給任何肯定或否定,所有的肯定和否定讓孩子自己去把握,家長在這個過程當中所要做的就是及時的引導,把孩子的結論往正面積極的方向去引導。直到孩子的結論是你內心所希望的。
4、老師也好,家長也好,都不能以自己的思維去衡量孩子,更不能以自己的標准去要求孩子。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把孩子的思維往我們的要求這個方向去引導,讓孩子自己跟著我們的思維或標准去做出他的決定。
以上只是本人意見,相關的專業方面建議你去官網或相關書籍中去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