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蚌埠有哪些投資潛力的小區啊
蚌埠市,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京滬、淮南鐵路交點,是安徽省重要工商業城市,皖北的商貿中心與加工製造業中心、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也是省內僅次於合肥的科教文化中心。
現代珠城
蚌埠(Bengbu)又稱珠城,位於淮河中游、安徽東北部,跨中國南北分界線,擁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口,是京滬鐵路一等客站所在地、中國著名的水陸交通樞扭城市,也是安徽省重要的工業基地。常住人口360萬人,其中市區人口近100萬人。交通便利、基礎雄厚、物產富饒、景色優美、氣候宜人、人民好客,是蚌埠的主要特點。
蚌埠市北與濉溪縣、宿州市、靈璧縣、泗縣接壤,南與淮南市、鳳陽縣相連,東與明光市、江蘇省泗洪縣毗鄰,西與蒙城縣、鳳台縣搭界。京滬鐵路從境區中部縱貫南北,淮河自西向東流過境南,轄區大部分處於淮北平原南端。除淮上區外,蚌埠市區主要位於淮河南岸,所轄懷遠、五河、固鎮三縣則主要居於淮河北岸。三縣如同貝殼,城區如同珍珠,形成奇蚌含珠的有趣景象。 蚌埠地區位於中朝准地台南緣的淮河台坳中部,次級構造單元為蚌埠台拱。該區構造輪廓是以太古代變質岩所構成近東西向的復背斜為基礎,背斜北翼為新生代斷陷盆地,全區東西向和北東向斷裂發育,並有北西向線性構造。地層屬華北地層區,淮河地層分區。區內地層發育不全,基岩露頭零星,地表為大面積沉積物覆蓋。岩石地層除第四紀鬆散沉積物外,主要為侵入岩和變質岩。 蚌埠地區地區最大的自然地表水是淮河,自懷遠縣南湖村東1公里處入境,流經懷遠縣南端、蚌埠市區北端和五河縣南端,在五河縣東卡村以東出境,境內全長150.7公里。其中,在蚌埠市區北岸長16.8公里,南岸長28公里,河床寬600~800米,年平均徑流量263億立方米。 淮河以北較大的自然地表水有沱河、澮河、北淝河、澥河、渦河、芡河等;淮河以南較大的自然地表水僅有天河、龍子河等。人工河道有茨淮新河、懷洪新河等,均位於淮河以北。
璀璨的古代文明
蚌埠擁有璀璨的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7300年前的雙墩文化,坐落在蚌埠市淮河北岸的小蚌埠雙墩村的「雙墩遺址」,是安徽省境內發現的一處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是淮河文化的突出代表。
大禹治水聖地
大禹治水聖地塗山,即位於今天的懷遠縣有4A級塗荊山風景區,塗山也是當年大禹治水時會諸侯之地,他在此娶塗山氏女為妻,並留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千古佳話,現存有塗山廟、啟母石、禹會村、千年銀杏、聖泉、靈泉等勝跡。每年農歷3月28日前後3天為禹王廟會,遠近百姓紛紛前來祭祀朝拜,感戴大禹的治水功德,場面盛大。
和氏璧發現之地
與塗山隔河相望的荊山,就是春秋時和氏璧發現之地。在荊山西面,仍存有卞和抱玉之地——「卞和洞」。相傳當年卞和在此發現絕世美玉,獻給楚王,卻不為楚王所識,卞和所獻的璧玉,就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和氏璧。荊山還有蘇東坡贊譽的「天下第七泉」——白乳泉以及望淮樓、啟王宮等名景。特別是到六月石榴開花之時,滿山榴花似火燃燒,其景美不勝收。
霸王別姬的垓下古戰場
在固鎮鏡內,還有一處楚漢相爭鏖戰之處——垓下古戰場,現留有霸王城、韓信點將台、虞姬墓等遺跡。霸王別姬的故事就發生在蚌埠,很值得一游。垓下不僅因古霸王別姬而出名,還因其是春秋戰國的古城而引起中國考古界的震驚,垓下古城的發現與發掘,被評為2009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龍興之地鳳陽
蚌埠東20公里處的鳳陽縣,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家鄉,現有明代皇陵、朱元璋早年出家的寶剎古寺——龍興寺,有禪窟寺,有明代初期的中都城古建築和石碑碣,還有號稱「江北第一溶洞」的韭山洞。
美麗的龍湖風景區
在蚌埠東郊,有一片湖泊,相當於四個西湖的面積。相傳朱元璋兒童時代曾在這里放牛,此湖後被人稱為龍子湖。經過整治,龍子湖已經成為十分美麗的4A級風景區。在風景區,還有明代所建的湯和墓,墓前存有石人石獸。
誘人的淮河風光
淮河風光無限美,風台縣峽山峽、懷遠縣荊山峽、五河縣浮山峽為著名的淮河「三峽」,加之治淮工程中建造的淮河蚌埠閘,上橋水利樞紐工程等。乘船由蚌埠出發,可一覽淮河風姿及兩岸的風景名勝。
城市美景
經過多年建設,蚌埠市已經成為一個美麗的園林城市。市區有珠園、南山公園 、張公山公園,還有大氣磅礴的淮河文化廣場,淮河文化廣場有著亞洲最長的音樂噴泉,乃是市民休閑遊玩的好去處。
編輯本段科教文體
科技事業
蚌埠科技資源豐富,擁有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40所、41所、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第214研究所等7個國家級科研院所以及91個地方科研機構,科技實力省內第二。現有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3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20個、博士後流動工作站3個、省級科技創新服務中心2個。
醫學事業
蚌埠醫學事業非常先進,擁有蚌埠醫學院,還有蚌埠醫學院附屬醫院等近十家三甲醫院,服務幅射涵蓋蚌埠周邊地區,是皖北地區群眾醫療的首選之地。建國以來,蚌埠的醫學水平不斷提高,醫學成果不斷涌現。蚌埠藉醫學家劉同慶發現銅具有抗癌功能,並發明了相應的葯物,比西方國家的發現領先整整30年。
文化概況
蚌埠是花鼓燈、泗洲戲的發源地,以上項目均已申報國家及世界文化遺產。 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4個,總藏書量37.2萬冊,比上年增長2.2%。 文化事業不斷繁榮。《鼓鄉情韻》參加第四屆CCTV舞蹈大賽奪冠,歌曲《好一個花鼓燈》獲國家「五個一」工程獎。蚌埠雙墩1號墓和禹墟遺址發掘進展順利並取得一定成果。
教育事業
蚌埠擁有安徽財經大學等高等院校10所,各類職業教育院校34所,每年輸送畢業生2萬多人、培養熟練技術工人2.3萬人。 蚌埠有普通教育學校1255所, 普通中學193所(高中40所,初中153所),小學957所,幼兒園100所,特殊教育學校5所。 此外,作為一個老工業城市,蚌埠擁有一大批敬業精神強、技術熟練的各類產業技術工人,勞動力素質高、成本低,用工便利。
地方院校
安徽財經大學 蚌埠醫學院
安徽財經大學
蚌埠醫學院 蚌埠學院 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蚌埠工藝美術學校 蚌埠經濟技術職業學院 安徽蚌埠機電技師學院 蚌埠職業技術專修學院
軍事院校
解放軍汽車管理學院 空軍第十三飛行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蚌埠坦克學院 海軍蚌埠士官學校
體育概況
蚌埠體育始於清末民間武術和自娛性的健身活動。20年代,籃球、足球、乒乓球、田徑等現代體育運動項目相繼興起。新中國成立後,出現各行各業辦體育的新局面,各類賽事頻繁,群眾體育活躍。 蚌埠市人民體育場位於市區繁華地段,佔地面積16.8萬平方米,場內設有體育館、游泳館、射擊館、足球場、田徑場、網球場、訓練房等體育設施。 蚌埠市現有市體育運動學校(教、訓合一)、市游泳館兩個訓練單位。有6所省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8所市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開展的競技體育項目有18個:足球、籃球、排球、手球、乒乓球、田徑、國際式摔跤、中國式摔跤、柔道、拳擊、跆拳道、舉重、體操(蹦床)、射擊、武術、賽艇、游泳。其中優秀項目有:足球、田徑、摔跤、柔道、游泳、武術(套路、散打)等。現有教練員45人,判員498人,其中國際級裁判和國家級裁判10名,在訓運動員近1000人。 蚌埠體育尤以群眾體育、競技體育成績令人矚目。自50年代以來,蚌埠體育始終處於安徽省前列,群眾體育多次受到國家、省級表彰。所轄五河、懷遠、固鎮三縣均為全國體育先進縣。縣(區)75個鄉鎮有45個成立了農民體育協會,全市19個街道全部成立了全民健身領導小組。現有群眾性體育單項協會26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7個(其中國家級5個),385個晨晚練點、輔導站、體育指導站、活動點與體育協會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全民健身組織網路。有6個全國城市體育先進社區、10個全省城市體育先進社區;2個全國體育先進鄉鎮、13個全省體育先進鄉鎮;3個全省省級農村體育示範鄉鎮。競技體育自1986年安徽省第六屆運動會起,一直處於全省第二位。2003年創建了省級「國際跤單項後備人才基地」、「游泳單項後備人才基地」,2005年創建了國家級「奧林匹克後備人才基地」。 建國以來,蚌埠市體育運動在各項比賽中先後破世界紀錄2人次(20公里競走、航模),破世界青少年紀錄1人次,破全國紀錄1人次,破省紀錄81人次(1973—2004年)。4人獲世界冠軍,113人次獲全國冠軍,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體育人才,為安徽體育做出了突出貢獻,曾多次榮獲安徽省競技體育貢獻獎和安徽省競技體育輸送獎。足球是蚌埠體育運動的強項。1981年,蚌埠市被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確定為全國20個足球重點城市之一,並有「足球城」的譽稱。蚌埠成年足球隊曾蟬聯安徽省第二、三、四、五屆運動會冠軍,少年隊曾10次蟬聯全省冠軍,2000年安徽省第九屆運動會上,蚌埠少年足球隊獲冠軍,2002年安徽省第十屆運動會上,蚌埠少年女子足球隊奪得冠軍。
編輯本段工業
工業基本概況
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工業城市,現有工業企業1258家,其中大中型企業66家。已形成以加工業為主,擁有機械、紡織、輕工、化工、醫葯、電子、建材等行業的工業體系,能生產400多大類、上萬種產品。安徽豐原集團、八一化工集團、華光玻璃集團、蚌埠卷煙廠等企業,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同行業的重點骨幹企業。平板玻璃、壓鑄機、濾清器、燈芯絨、啤酒、玻璃製品、卷煙等產品產量、質量在國內名列前茅,檸檬酸和對(鄰)硝基氯化苯產量、質量在全球位居前列。
主要企業
1、豐原集團: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檸檬酸生產企業,現有上市公司五家。 2、蚌埠仿古玉器市場:國內三大古玩玉器生產加工地。 3、安徽皖酒集團:身為安徽蚌埠酒廠,是一個老牌的國有企業,在安徽省釀酒行業長期享有很高的聲譽,皖酒集團具有五十多年釀造白酒的歷史,是中國最大的酒業集團之一,安徽省白酒行業支柱企業,下屬4個子公司 4、蚌埠卷煙廠:安徽最大的卷煙廠。它的前身為東海煙廠,1958年東海煙廠由一家地方國營煙廠和一家公私合營煙廠合並而成。 5、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原國家建材局直屬的全國綜合性甲級設計研究單位,1953年成立,2000年改企加入中國建材集團公司,擁有工程設計、工程咨詢、工程監理資質和對外經營權,下設華誠監理、華安咨詢、中新咨詢、華洋粉體、淮南煤礦機械等全資和控股子公司,是安徽省 「文明單位」和「高新技術企業」。在中國和國際市場上完成了數百項大型項目建設,自主開發了數百項專有技術成果,為中國玻璃工業現代化和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在玻璃工業技術史上,蚌埠院第一個將中國玻璃技術打入國際市場,第一個將傳統的垂直引上生產線改為先進的浮法線,第一個設計主線90o轉向浮法線,第一個設計投產具有國際水平的浮法線,第一個將玻璃廠煙氣脫硫技術在中國成功推廣應用。
編輯本段農業
蚌埠既是工業大市,也是農業大市。蚌埠農產品資源豐富,盛產糧、油、蔬菜、肉類和水產品等。2009年,蚌埠糧食總產達264.3萬噸,增長4.3%。
編輯本段郵電和海關
蚌埠市是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是京滬微波通信干線安徽境內唯一主控站,是全省國際通訊和國內郵政及長途通訊樞紐之一。 蚌埠海關所轄業務監管區域為蚌埠、淮北、宿州三市,屬內陸型海關,集中辦理減免稅、加工貿易等屬地管理的業務。擁有二類口岸—蚌埠鐵路南貨場,通過鐵海聯運與上海口岸直通,進出口便捷。
編輯本段生產總值
2009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GDP)538億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32.90億元,增長24.3%;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9.81億元,增長22.8%。
編輯本段投資環境
蚌埠組合優勢日益凸顯,正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前沿陣地。蚌埠的發展環境日益優化,良好的政策環境、承載環境和政務環境,正成為投資者的理想之地。
投資領域寬廣
蚌埠擁有非常寬廣的投資領域,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在加工製造業領域,有壓縮機、消防車、起重機、船舶、環保設備等機械裝備製造類項目;有浮法玻璃、電阻式觸摸屏等玻璃深加工類項目;有檸檬酸、生物乙烯、生物醫葯等精細化工項目;有光伏產業、太陽能發電、新興電子等新材料、新能源項目;有煙草、食品、釀造、紡織等輕工業項目。在現代農業開發領域,有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農產品深加工、農業科技園、畜禽標准化養殖小區等一批合作項目。在現代服務業領域,有以大禹、雙墩、楚漢文化為突破口的旅遊開發項目;有古玩玉器市場、玻璃製品市場、農機大市場、生豬交易市場等項目;有金融、保險等服務類項目等等。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良好。
良好的政策環境
蚌埠擁有良好的政策環境。蚌埠市是國務院批準的促進中部崛起、享受比照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的城市之一。2006年,安徽省提出兩淮一蚌戰略。「兩淮」為淮南、淮北,同為重工業城市,「一蚌」為蚌埠市。 安徽省委、省政府關於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順利實施,為蚌埠在內的3市設立了每年5億元的項目扶持資金和每年10億元的創業風險投資引導資金。我市也制定了20多項支持性、鼓勵性的優惠政策,涉及投資項目資金補助、高新技術項目資助、投資上規模現金獎勵、投資主導產業資金補貼等方面。
良好的承載環境
蚌埠有良好的承載環境。現有省級開發區6個,特色產業園6個。圍繞產業基礎和產業特色,重點推進光伏產業園、汽車工業園、船舶工業園、電子工業園、糧食加工園、精細化工產業園等專業園建設,為企業集聚、產業集群提供載體支撐。
良好的政務環境
蚌埠有良好的政務環境。近年來,我們深入推進機關效能建設,大力優化投資軟環境,相繼建立了市行政服務中心和外商投訴受理中心,完善了外來投資「一站式」審批服務,先後出台了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實行「綠色通道」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實行全程代理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行政問責制,努力把蚌埠打造成中部審批環節最少、服務意識最強、辦事效率最高的地區之一。今年我們在全市開展了「企業服務年」活動,努力為外來投資商提供良好的服務環境。
經濟區
1、兩淮一蚌戰略:2006年,安徽省提出兩淮一蚌戰略。「兩淮」為淮南、淮北,同為重工業城市,「一蚌」為蚌埠市。 2、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2008年底,謀劃已久的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破繭而出,這是全國唯一的以自主創新為主題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9年12月28號,科技部在徵求國家有關部委意見,並報國務院同意後,正式批復同意將推進建設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實驗區 3、中部崛起政策:蚌埠市比照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有關政策,懷遠縣比照實施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割據
史前時期,今蚌埠地域為淮夷族聚居區。傳說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懷遠縣境塗山娶塗山氏女為妻,並生啟(公元前21 世紀,啟建立夏朝,為華夏第一代帝王)。 春秋戰國時期, 今一市三縣地域曾分別為徐方、魯、宋、吳、越、楚等國的邑地。
曲陽縣 鍾離縣 泗水郡
秦王朝建立後統一實行郡縣制,今淮河南岸懷遠、蚌埠地域屬九江郡曲陽、鍾離等縣分領,今淮河北岸懷遠、蚌埠、固鎮、五河地域為泗水郡蘄、徐等縣分領。
懷遠縣 鍾離縣 泗州
後經政權迭經變更,歷經西漢、東漢、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至南宋寶佑五年( 1257年),始置懷遠軍及荊山縣,轄今懷遠縣及蚌埠市區西部、 固鎮縣一部,今蚌埠市區東部屬濠州鍾離縣;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軍及五河縣。 南宋 、金對峙時期,今固鎮縣先為宿州蘄縣、靈璧縣及泗州虹縣分領,後為宿州、靈璧、荊山、五河等縣分領。 元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銷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鍾離縣;今固鎮縣為宿州及靈璧、五河、懷遠縣分領,五河縣屬泗州。
鳳陽府
明洪武年間,鍾離縣先後改為中立縣、臨淮縣,增設鳳陽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鳳陽縣;今固鎮縣分屬宿州及懷遠、靈璧、五河、鳳陽縣。 清 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後樓為蚌埠獨立行政區,置三縣司,直屬安徽省鳳陽府。
鳳陽縣 懷遠縣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鳳陽府,懷遠縣、五河縣直屬安徽省,後屬安徽省淮泗道。同時廢蚌埠三縣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劃屬靈璧縣,淮河以南劃屬鳳陽縣;今固鎮縣仍為宿縣、靈璧、五河、懷遠等縣分領。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正式廢道,鳳陽縣、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先後直屬安徽省。 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翌年撤銷,仍屬鳳陽縣。 1932年,懷遠縣、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四區、第四專區,五河縣先後改屬第七區、第六專區。淪陷時期,蚌埠為偽安徽省維新政府、偽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抗日戰爭勝利後,懷遠縣改屬安徽省第十專區,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九專區、第五專區,五河縣屬安徽省第四專區。
蚌埠市
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脫離鳳陽縣,轄原屬鳳陽縣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區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區。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直屬安徽省,為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蚌埠市、懷遠縣、 五河縣屬皖北行署,今固鎮縣分屬宿縣、五河、靈璧、懷遠4個縣。 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屬安徽省;上述4縣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1月改屬蚌埠專區,1961年4月仍屬宿縣專區。 1964年10月,析宿縣、懷遠縣、五河縣、靈璧縣各一部分地區置固鎮縣,屬宿縣專區。 1971年宿縣專區改為地區。 1983年7月,懷遠縣、 五河縣、固鎮縣由宿縣地區改劃屬蚌埠市至今。 2003年蚌埠市東市區更名為龍子湖區,中市區更名為蚌山區,西市區更名為禹會區,郊區更名為淮上區
編輯本段建制沿革
史前時期,蚌埠[1]地域上居住的淮夷氏族,已過著農耕漁獵的生活。相傳原始社會末期,今蚌埠地域東部曾建立鍾離古國,西部曾建立塗山古國。至春秋戰國時期,先屬魯,繼屬吳,再屬越,後屬楚地。後經歷代演變,至民國36年(1947年)1月設市,直屬安徽省所轄。
秦至南北朝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實行郡縣制後,今蚌埠地域分屬九江、泗水兩郡。其東部(今鳳陽縣境內)設鍾離縣。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今蚌埠淮河北歸屬沛郡,淮河南歸屬淮南國。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國復改為九江郡,並在蚌埠西部(今懷遠縣境內)設置當塗縣。 王莽新政時期(公元8~23年。以下省略「公元」二字),今蚌埠地域淮河北更屬吾符郡,淮河以南更屬延平郡,並將鍾離縣改為蠶富縣,當塗縣改為山聚縣。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今蚌埠地域淮河以北為沛國所轄,淮河以南為九江郡所轄;東、西部各復改為鍾離縣、當塗縣。 三國時期,今蚌埠屬魏地。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淮河以北隸於譙郡;魏明帝青龍元年(233年),廢鍾離、當塗二縣,淮河以南隸於淮南郡。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實行州、郡、縣三級地方制,今蚌埠淮河以南屬揚州,為淮南郡所領,並復立鍾離縣;淮河以北屬豫州,為沛國所領。 東晉百餘年,戰亂不止,蚌埠地域建置更迭頻繁。淮河成為東晉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角逐的界河。淮河北於東晉成帝咸和二年(327年),為羯族石氏所建立的後趙所控制;晉穆帝昇平三年(359年),又為鮮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所佔據,後於晉廢帝太和五年(370年),再為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所統轄。今蚌埠西部屬當塗縣,於東晉成帝年間僑置於江南;今蚌埠東部於東晉安帝年間設鍾離郡,治燕縣;西南設馬頭郡,治虞縣。 南北朝劉宋後廢帝元徽元年(473年),淮河南岸鍾離、馬頭兩郡皆歸徐州。南齊武帝永明六年(488年),改徐州為北徐州,轄蚌埠東部鍾離郡,治燕縣;轄西部馬頭郡,治己吾縣。南梁初期承南齊制,後期江淮州郡先後為東魏、北齊所取。東魏武定六年(548年),蚌埠北部設連城縣,為睢州所轄。武定七年(549年),今蚌埠地域置楚州,治鍾離城。北齊控制江淮時,將楚州更名為西楚州,州、郡同治鍾離縣;並在西部設荊山郡,治荊山城,領馬頭縣。南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將西楚州改為北徐州,郡、縣未變。至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今蚌埠又為北周所佔,北徐州復改西楚州。
隋至兩宋時期
隋開皇二年(582年),西楚州改為濠州;廢荊山郡,馬頭縣改為塗山縣。大業三年(607年),又將濠州改為鍾離郡,領鍾離、塗山縣。今蚌埠北郊則屬彭城郡谷陽縣域。 唐武德三年(620年),鍾離郡復改濠州。武德七年(624年),塗山縣並入鍾離縣,為濠州所領。至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後,今蚌埠淮河以南屬淮南道監察,淮河以北屬河南道監察。天寶元年(742年),濠州再改為鍾離郡。乾元元年(758年),鍾離郡又改為濠州。貞元四年(788年),濠州隸屬河南道監察。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領今蚌埠淮河以北地區。 五代十國時期,今蚌埠淮河以北為宿州轄地,先後為後梁(907~923年)、後唐(923~936年)、後晉(936~946年)、後漢(947~950年)所統治;淮河以南為濠州轄地,先後為吳(907~937年)、南唐(937~958年)所佔據。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奪取今蚌埠整個地區,淮河以北由徐州轄,淮河以南由濠州轄。 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今蚌埠淮河北隸於新置靈璧縣,為淮南東路宿州所轄;淮河以南只存鍾離縣,為淮南西路濠州所轄。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陷汴京,取淮北,宿州初為山東西路領,至金大定六年(1166年)改屬南京路。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金兵渡淮攻取濠州。嘉定十二年(1219年),宋軍收復濠州,宋、金仍以淮河為界。今蚌埠淮河以南置鍾離縣,為淮南西路濠州所轄。寶佑五年(1257年),蚌埠西部重置荊山縣,為淮南西路懷遠軍所轄。咸淳七年(1271年),今蚌埠東北置五河縣,為淮南東路淮安軍所轄。
元至民國時期
元,今蚌埠屬河南行省政區。至元四年(1267年),淮河北靈璧縣改隸於泗州。至元十五年(1278年),五河縣改隸於臨濠府,今蚌埠淮河以南地區盡屬臨濠府。至元十七年(1280年),五河縣劃歸泗州轄。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臨濠府改為濠州;廢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今蚌埠淮河以南皆屬濠州鍾離、懷遠縣境。 明洪武二年(1369年),鳳陽建中都,鍾離縣更名中立縣,翌年再改名為臨淮縣。洪武六年(1373年),撤中都設中立府。洪武七年(1374年),中立府遷新城改名鳳陽府,臨淮縣亦改名鳳陽縣;蚌埠西部仍為懷遠縣,東北為五河縣。三個縣明初均為中書省鳳陽府所領。永樂元年(1403年),鳳陽府為南京直隸。 清初,鳳陽府為江南省領。順治十八年(1661年),今蚌埠全境皆為江南左布政使鳳陽府所轄。康熙六年(1667年),鳳陽府改隸於安徽布政使鳳潁六泗道。雍正二年(1724年),今蚌埠淮河以北從鳳陽府劃入泗州直隸州。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後樓一塊屬蚌埠,並首設獨立行政機構三縣司,脫離鳳陽、懷遠、靈璧三縣,直屬鳳陽府。 民國元年(1912年),蚌埠三縣司廢,河南岸改屬鳳陽縣,置二區公署;河北岸小蚌埠屬靈璧縣,一直到民國35年。民國3年,恢復道制,蚌埠河南岸屬安徽省淮泗道鳳陽縣轄。民國18年,蚌埠曾成立市政籌備處,但翌年即撤銷,仍屬鳳陽縣所轄。民國21年,鳳陽縣辦自治區,蚌埠系其第七區。民國24年,蚌埠與三鋪合為鳳陽第二區。翌年,鳳陽縣被安徽省第四督察區所領,蚌埠受其轄。民國27年,鳳陽縣名義上為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區所轄,因日軍侵佔,九區各縣淪陷,鳳陽由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區兼管。 民國27年10月,日偽在蚌埠組建偽安徽省維新政府,鳳陽縣直屬偽省維新政府管轄,偽縣維新政府設於蚌埠。民國29年3月,偽安徽省維新政府更名偽安徽省政府,偽府仍設於蚌埠。民國33年,偽安徽省政府設8個行政督察區,蚌埠為鳳陽縣轄,隸屬第一行政區,並為區治地。 民國34年8月抗戰勝利,國民黨軍隊李品仙部到蚌埠接防。11月,成立蚌埠市政籌備處,翌年接管市區行政。民國36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為安徽省直轄市。 1949年1月,蚌埠解放,先屬江淮解放區轄,4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蚌埠遂隸屬皖北行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52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撤銷皖北行署,蚌埠市為安徽省直轄。1956年,安徽省置蚌埠專區,專員公署駐蚌。1958年11月起,蚌埠市隸屬省和專區雙重領導。1961年3月撤銷蚌埠專區,此後至1985年,蚌埠市一直屬安徽省直轄。
編輯本段友好城市
國內
江蘇省:淮安市、連雲港市、鎮江市 寧夏區:石嘴山市 福建省:泉州市 海南省:海口市 雲南省:昭通市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甘肅省:蘭州市 北京市:門頭溝區 上海市:靜安區、長寧區
國外
英國:坦姆賽德市 義大利:貝加莫省 巴西:巴拉曼薩市 美國:韋恩郡 日本:攝津市
國外經貿夥伴城市
德國:克雷菲爾德市 土耳其:辛江市 俄羅斯:赤塔洲 美國:休斯頓市 澳大利亞:伊普斯維奇市
編輯本段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主題詞
Ⅱ 我了解的台兒庄戰役經過 林廣明
台兒庄大捷網路名片
血戰台兒庄台兒庄大捷,又稱台兒庄戰役,台兒庄會戰和血戰台兒庄。此次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繼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巨大勝利。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消滅了日寇大量有生力量。同時,也有數萬華夏英雄兒女為國捐軀。戰役由民族英雄李宗仁、孫連仲、張自忠、仵德厚、田鎮南、關麟征、池峰城、王銘章等抗日名將火線指揮。電影《血戰台兒庄》全面地反映了中國軍隊的全面抗戰。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台兒庄大戰紀念館」及戰場舊址可供參觀、憑吊。
目錄[隱藏]
簡介
台兒庄
戰前軍事形勢
戰役進程
領導人
意義
詳細介紹之二
[編輯本段]簡介
台兒庄大捷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一次重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中國軍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日本侵略軍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繼佔領南京、濟南後,為了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連貫南北戰場,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 台兒庄大捷是抗戰爆發後中國在正面戰場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在歷時半個多月的激戰中,國民黨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參戰部隊40萬人,傷亡失蹤近3萬人。但也取得了重大戰果,殲滅日軍1萬餘人。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必勝信心,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編輯本段]台兒庄
台兒庄位於棗庄南部.地處徐州東北30公里的大運河北岸,臨城至趙墩的鐵路支線上,北連津浦路,南接隴海線,扼守運河咽喉,是徐州的門戶,乃兵家必爭之地,是日軍夾擊徐州的首爭之地,可見台兒庄地理位置的重要。日軍奪取山東要地後,增加兵力,追擊當面中國軍隊。日軍第10師團由北自南展開進攻,第5師團由東北方向從臨沂向嶧縣(今嶧城)進攻配合作戰。
[編輯本段]戰前軍事形勢
李宗仁剛抵徐州之時,正是上海新敗之際。大家感到,中國軍隊在京滬線上陳兵百萬,尚難保淞滬,今敵軍挾新勝之威,南北兩路向徐州而來,李宗仁以十餘萬雜牌軍與之周旋,真如「螳臂擋車」。徐州城內人心惶惶,市面蕭條,形同死城。為了安定人心,李宗仁每日清晨或午後,都要騎馬到城內主要街道巡視一番。「心情雖極沉重,而態度故作悠閑」。可見,當時李宗仁的日子的確不好過。世人都以不同心情猜測著由他領導的這支雜牌軍,在勢頭正盛的虎狼之師的圍攻下的可能結局。
[編輯本段]戰役進程
徐州會戰,是1938年2月至5月,中國第5戰區部隊與日軍華北方面軍、華中派遣軍各一部,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防禦戰役。此戰,日軍動用8個師、5個旅約30萬人,中國參戰台兒庄敵我態勢圖部隊前後有70個師約100萬人,歷時5個月,中國軍隊廣大官兵英勇奮戰,首先在南線將日軍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與北線日軍會合的企圖;繼而在北線將東路日軍擊敗於山東臨沂地區,又將西路日軍之右翼阻止在山東嘉祥地區,粉碎日軍在台兒庄會師的計劃。 1938年1月26日,日軍第13師團向安徽鳳陽、蚌埠進攻。日軍以為拿下蚌埠已是易如反掌之事,不料進至明光以南,即為李宗仁部署的李品仙的第11集團軍和於學忠的第51軍,利用淮河、淝河、匯河等地形堵截,雙方血戰月余,不分勝負。第5戰區以第59軍軍長張自忠率部馳援,進至固鎮地區,協同第51軍在淮河北岸地區頑強抗擊日軍。敵軍在此停留,竟不能越雷池一步,這大出日軍主將畑俊六所料,十分惱怒。於是,畑俊六遂自南京調集援兵及坦克、野戰炮等重武器,傾巢來犯。敵人洶洶而來,李宗仁感到硬拼、硬堵要吃虧,待敵援軍聚集明光一帶時,李宗仁命坐鎮蚌埠的李品仙將31軍於1月18日自明光全線西撤山區,伺機出擊,將津浦路南端正面讓開;將於學忠的51軍南調,布防淮河北岸,憑借險要地形,拒敵越河北進,敵援軍以餓狼撲食之勢猛撲明光,結果撲了個空,沒有捕捉到李品仙的主力。接著日軍攻下定遠、懷遠等地,但一無所獲。此時西撤的31軍遵李宗仁指示,從敵軍左側向東出擊,將津浦路之敵截成數段,圍而殲之。淮海前線之敵,後路忽被斬斷,不知凶吉,費九牛二虎之力將31軍從津浦線向西壓。李宗仁遂命部隊採用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戰術,牢牢地盯住津浦線;此時參加淞滬會戰的21集團軍北調合肥,以其第48軍固守爐橋地區,第7軍協同第31軍迂迴攻擊定遠日軍側後,迫日軍第13師團主力由淮河北岸回援。第59、51軍乘勢反攻,至3月初恢復淮河以北全部陣地。第21集團軍和第31軍旋由淮河南岸向北岸集中,淮河兩岸日軍首尾難顧,與中國軍隊膠著於津浦沿線,從而使日軍對淮河流域的進攻宣告徹底破產。 徐州以南地區之戰,日軍損失達三四千人,中國軍隊取得了輝煌的戰績,這次勝利,除了中國軍隊的浴血奮戰之外,皖北人民對軍隊給予了極大的支持。皖北人素稱強悍,英勇善戰,當地有句俗話說:「紙糊的江南,鐵打的皖北」。當日軍侵入淮河流域之際,皖北人民就自動組織起來,協助中國軍隊阻擊日軍,在定遠、明光等地,日軍都遭到了當地民眾武裝的襲擊,把日軍搞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這些武裝的民眾潛伏在城鎮中、村莊里、山林間,日軍每到一村一鎮都會遭到他們的打擊。當時的紅槍會等武裝組織約有3000多人在皖北到處襲擊日軍,攪得日軍日夜不得安寧。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淮河流域的阻擊戰中也起了配合作用。在南京淪陷前不久,中共駐南京代表團就派李世農到安徽,組建中共皖中工委,動員和組織皖中各縣人民抗戰。1938年春,中共無為縣委領導的游擊武裝就開始在淮南鐵路兩側進行游擊活動。1938年初,中共中央從延安將張如屏、曹雲露等派回壽縣,成立中央安徽工作委員會,開展抗日游擊活動。 1938年3月上旬,白崇禧奉命去徐州協助李宗仁作戰之前,曾請周恩來、葉劍英商談作戰方針。當時周恩來、葉劍英建議:津浦線南段應採取以運動戰為主、游擊戰為輔的聯合行動,使日軍不敢貿然北上支援南下的日軍;徐州以北應採取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的方針,以達到穿插分割、各個擊破的目的。白崇禧對此建議非常贊賞,並在後來照此實行了。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也積極配合淮河沿岸李宗仁的部隊,阻擊日軍北犯。張雲逸所率新四軍一部曾遵照中央軍委指示,進入蚌埠、徐州、合肥三點之間作戰。周恩來曾指示新四軍配合李品仙集團軍,牽制由南京渡江北上的日軍。新四軍積極配合淮河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開展游擊戰爭,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這次淮河血戰,雖然沒有把北犯日軍全部殲滅,卻使日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並將日軍遲滯於淮河一線,粉碎了日軍預定的「南北夾擊」的戰略,迫使日軍改取「南守北攻」戰略,從北面取道山東,進攻滕縣、嶧縣,造成孤軍深入的局面,從而為中國軍隊在台兒庄殲滅日軍造成了良好的戰機。 李宗仁在指揮徐州以南阻擊北進之敵的同時,又積極阻截華北日軍南下。 按原定作戰方案,徐州以北保衛戰,由第5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3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榘指揮,豈知駐扎山東的韓復榘,大敵當前,還為保存實力打小算盤。12月23日,日軍一部攻陷歸仁鎮後,韓復榘未戰而走,造成了嚴重後果。27日,濟南失守,日軍由博山、萊蕪進攻泰安。1938年1月1日,泰安落入日軍北方軍第2軍磯谷廉介之手。韓復榘連連喪池失地,致北段津浦路正面大門洞開,使日軍得以沿線長驅直入,給徐州會戰投下陰影。李宗仁屢屢嚴電韓復榘奪回泰安,並以此為根據地阻截南下之敵。韓復榘對李宗仁的命令置若罔聞,一錯再錯。為此,韓遭到蔣介石槍斃的處置,由孫桐萱代任其職。 日軍驕狂無忌地南北亂竄,他們做夢也沒想到,此時的中國軍隊,經過蔣介石殺韓復榘,以鎮軍威以後,中國軍隊上自戰區司令長官下至普通士兵無不受到震動,士氣大振。 為確保徐州地區的安全,李宗仁命孫桐萱部(原韓復榘的第3集團軍),向運河以東推進,襲擊濟寧、汶上的日軍據點,以牽制敵人主力。孫桐萱部第22師於2月12日晚由大長溝渡運河,14日晚有一小部攀登入濟寧城,雙方短兵相接,血戰數日,終因敵我雙方力量懸殊,入城部隊傷亡極大,17日晚撤至運河西岸。 與此同時,第12軍81師也直取汶上,於12日晚由開河鎮渡運河,一部由城西北攻入汶上城內,與日軍進行激烈巷戰,終因人少勢弱,損失嚴重,13日奉李宗仁之命撤向運河西岸。19日,日軍攻陷安居鎮,22日突破曹福林第55軍陣地。25日,日軍突破杏花村陣地,守軍被迫撤至相里集、羊山集、巨野一線。但李宗仁在這一線布置大量兵力,不斷側擊北段南下之敵,使敵軍在這一帶徘徊不能南進,暫時穩定了戰局。 日軍津浦線主力南攻不成,遂改變策略,由少壯派軍人板垣征四郎、磯谷廉介率2個師團企圖會師台兒庄。日軍一旦在台兒庄得手,便可策應津浦路南端日軍攻勢,一舉拿下徐州。板垣、磯谷兩師團,是日軍精銳之師,此次進攻,來勢相當兇猛,大有一舉圍殲中國軍隊之勢。日軍以七八萬兵力,在華北方面第二軍司令官西尾壽造指揮下,分兩路向台兒庄進發。一路為板垣第5師團,沿膠濟路西進,進逼臨沂;一路為磯谷的第10師團,該師團沿津浦路南下,直取台兒庄。中國軍隊為堵截日軍前進,在臨沂、滕縣同日軍發生了激烈的戰斗,揭開了台兒庄會戰的序幕。 2月下旬,日軍東路第5師團從山東濰縣南下,連陷沂水、莒縣、日照,直撲臨沂。中國軍隊第3軍團第40軍等部節節抵抗。李宗仁派遣龐炳勛部,先在臨沂建立防禦陣地,以誘敵深入,先擋住日軍第5師團的正面攻擊,然後迅速調派張自忠將軍的第59軍,兼程馳援臨沂。張自忠部此時遠在淮河流域一帶,但是在接到命令之後,立刻以最快的速度,向臨沂方向增援。此時日軍也掌握到張自忠部的動向,但是日方估計,59軍最快也要3天的時間,才能從嶧縣趕到臨沂,所以日軍認為可以搶先擊潰在臨沂彈盡援絕的龐炳勛部,然後再以逸待勞地反擊張自忠部,因此日軍估算張自忠部不但不能及時趕到臨沂成為救援軍,反而成為送上門來的「找死軍」。但是張自忠卻率領59軍進行日夜的急行軍,這是吃苦耐勞與豪氣干雲的西北軍特質,在軍長的一聲令下,竟然能夠在一日一夜之內,提前趕到臨沂。因此59軍在敵方完全沒有預備的狀況下,就有如從天而降般地猛攻日軍第5師團背側,龐炳勛部將士更是用命地從陣地反擊,日軍絕對沒有想到中國軍隊竟然會進行這種內外夾攻的拚命打法。因此,在3月14日到18日的臨沂決戰中,日軍第5師團遭到極其慘重的損失,造成日軍部隊已經無法繼續支撐作戰,只有先撤退回莒縣以困守待援(當時日軍雖以超過一百多輛的卡車,滿載陣亡的日軍屍首匆促地奔逃,但戰場上仍然遺留了不少的死屍。日軍一向非常重視同胞屍首的處理,不是危急到沒有辦法,通常都會設法帶回焚化,將骨灰帶回日本)。臨沂之戰得勝,它砍斷了津浦路北段日軍的左臂,促成了之後台兒庄會戰中,李宗仁圍殲孤軍深入台兒庄的磯谷師團的契機。 正當板垣敗績累累之際,日軍西路第10師團長磯谷仍然武士道精神十足,不顧一切,日益向南推進。李宗仁調來川軍鄧錫侯第22集團軍,孫震的第41軍趕往滕縣,拒敵南下。孫震部剛在滕縣部署就緒,3月14日,磯谷師團就發動攻擊。日軍以數十架飛機30餘門大炮狂轟濫炸,守軍師長王銘章督戰死守。3月17日晚,日軍配合炮火攻陷滕縣 (今滕州)。中國守軍第22集團軍第41軍英勇抗擊,傷亡甚重,苦戰至17日,該軍守城的第122師師長王銘璋殉國,傷亡達5000之眾。李宗仁見滕縣危險,又急令新撥歸第5戰區指揮的第20軍團司令湯恩伯派部馳援。湯的主力81軍王仲廉部因行程過遠,未能及時趕到,滕縣失守。敵軍損失也極大,死傷達2000多人。此戰,22集團軍以劣勢之裝備與兵力,阻擊絕對優勢之敵達3天半,為第5戰區之後的台兒庄會戰爭取了有利時間,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3月20日,日軍磯谷師團借攻克滕縣之威,在飛機的掩護下,集中4萬人,配以坦克、大炮,向台兒庄發動了猛烈的進攻,企圖一舉攻佔徐州。 李宗仁以第2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率部固守台兒庄,第20軍團軍團長湯恩伯率部讓開津浦鐵路正面,轉入蘭陵及其西北雲谷山區,誘敵深入,待機破敵。 3月23日,日軍由棗庄南下,在台兒庄北側的康莊、泥溝地區與守軍警戒部隊接戰。24日起,日軍反復向台兒庄猛攻,多次攻入庄內。守軍第2集團軍頑強抗擊,與日軍展開激烈的爭奪戰。日軍猛攻3天3夜,才沖進城內。城內中國守軍同日寇展開了激烈的巷戰。盡管日軍占據了全庄的三分之二,但堅守在南關一帶的中國守軍至死不退,死守陣地,目的是為了外線部隊完成對日軍的反包圍。這是李宗仁早已制定好的作戰計劃,以部分兵力死守台兒庄,守軍盡量拖住敵人,以便庄外的大軍將日寇團團圍住,來個瓮中捉鱉。 28日,日軍攻入台兒庄西北角,謀取西門,切斷中國守軍第31師師部與庄內的聯系。該師師長池峰城指揮,以強大炮火壓制敵人,並組織數十名敢死隊員,與敵肉搏格鬥。湯恩伯軍團關麟征第52軍和王仲廉第85軍在外線向棗庄、嶧縣日軍側背攻擊。29日,日軍瀨谷支隊再以兵力支援,並佔領了台兒庄東半部。31日,中國守軍將進入台兒庄地區的瀨谷支隊完全包圍。是時,坂本支隊由臨沂轉向台兒庄馳援,到達向城、愛曲地區,側擊第20軍團。該軍團即命第52軍和剛到的第75軍圍攻坂本支隊。激戰數日,予日軍以重創,使其救援瀨谷支隊的計劃落空。 磯谷師團見救援無望,決定以死相拼,一個個殺紅了眼。國民黨軍隊雖以5倍的兵力圍攻,並付出極大的傷亡代價,但竟難以將敵人消滅,戰爭一時呈膠著狀態。 4月3日,李宗仁下達總攻擊令。第52軍、第85軍、第75軍在台兒庄附近向敵展開猛烈攻勢。日軍拼力爭奪,佔領大部分街市。中國軍隊展開街壘戰,逐次反擊,肅清敵人,奪回被日軍佔領的街市。 4日,中國空軍以27架飛機對台兒庄東北、西北日軍陣地進行轟炸。當晚,日軍瀨谷支隊力戰不支,炸掉不易搬動的物資,向峰縣潰逃。 4月6日,李宗仁趕赴台兒庄附近,親自指揮中國軍隊向磯谷師團發起了全線出擊。一直防守遭攻的孫連仲部,聽說反擊,神情振奮,命令一下,殺聲震天。雙方便展開了巷戰、肉搏戰,一時間,台兒庄城內槍林彈雨,血流成河。日軍頭一次遭到了國民黨軍隊的如此頑強進攻,很快便潰不成軍。台兒庄北面,槍炮聲漸密,湯恩伯軍團已向敵人開火。磯谷知已陷入反包圍圈,開始動搖,下令部隊全線撤退。此時敵軍已成強弩之末,彈葯汽油也用完,機動車多被擊毀,全軍喪魂落魄,狼狽逃竄。李宗仁命令部隊猛追,敵兵遺屍遍野,各種輜重到處皆是,磯谷本人率殘部拚命突圍。 激戰4天,中國軍隊重創日軍瀨谷支隊、坂本支隊,其餘日軍殘部於7日向嶧城、棗庄撤退。至此台兒庄戰役勝利了。台兒庄會戰,在李宗仁的親自指揮下,擊潰日軍第5、第10兩個精銳師團的主力,殲滅日軍2萬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葯,嚴重地挫傷了日軍的氣焰,是國民黨戰場在抗戰初期取得的一次大勝利。振奮了全民族的抗戰精神,堅定了國人抗戰勝利的信念。
[編輯本段]領導人
李宗仁將軍李宗仁:指揮台兒庄戰役的司令官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鄰,廣西桂林人。1910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曾參加過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1923年加入國民黨。1924年奉孫中山之命與黃紹宏、白崇禧合組「廣西全省綏靖督辦署」,任督辦。1926年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國民黨候補中央監察委員,南京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參議院議長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後,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兼安徽省主席。 仵德厚:台兒庄戰役曾經最後的指揮官 戰斗中戰友被炸飛的人頭落在我懷里一次、飛舞來的腸子掛在我軍帽上一次、炸斷的大腿砸在我身上一次。15天里陣地上是槍炮聲滾到一起,震耳欲聾、飛沙走石、血雨腥風。七百多日本鬼子戰死在我們的陣地前沿,每天都可以聽到日軍沖鋒或者撤退的鬼哭狼嚎! 第五戰區第2集團軍司令孫連仲 第2集團軍屬於原西北軍舊部,總司令孫連仲,字仿魯,河北雄縣人,1893年生,保定中學畢業後投筆從戎。成為馮玉祥的部下後,因為頭孫連仲將軍腦機靈,作戰勇敢,受到了馮玉祥的賞識,之後不斷升遷,為馮部中的虎將——「十三太保」之一。1930年蔣、馮、閻大戰後,馮玉祥集團瓦解,孫連仲部被蔣介石改編為第26路軍,孫任總指揮。抗日戰爭爆發後,26路軍又改建為第2集團軍,孫仍任總司令。 第五戰區第59軍軍長張自忠 張自忠(1891-1940),字藎忱,山東臨清市唐元村人。著名抗日愛國將領,被譽為「抗戰軍人之魂」。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學校,次年轉入濟南法政專科學校。1914年,他投筆從戎,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並先後兼任察哈爾省主席、天津市市長。抗日戰爭暴發後,他率部南下抗戰。1940年5月1日,在棗宜會戰(棗宜改自忠)中英勇殉國,為盟軍在二戰中犧牲的最高將領。 第五戰區第30軍軍長田鎮南 田鎮南(1888--1974),字柱峰,號位午,項城市王明口田老家村人。 陸軍速成學堂畢業。1938年,任陸軍第2集團軍第30軍軍長。奉命開赴台兒庄前線,正面迎擊板垣和磯谷兩師團的一部。 第五戰區第52軍軍長關麟征 關麟征(1905-1980) 原名志道,字雨東。陝西省戶縣人,1924年6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關麟征在黃埔系中以「畢生窮力殺倭寇、一代名將姓字香」著稱。1938年8月與倭寇第九師團遭遇瑞昌苦戰,東京廣播稱:皇軍遭遇最為強勁之敵寇。關麟征素有「關鐵拳」之稱,與孫連仲之「孫鋼頭」一時齊名。1939年,軍功赫赫的關麟征坐升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此為黃埔學生中升任集團軍總司令之第一人,時年34歲。 第五戰區第31師師長池峰城 池峰城(1903-1955) 河北景縣人。又名鳳臣,字鎮峨。1920年加入北洋軍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十旅第三營營長。中原大戰後,任國民黨政府軍陸軍第二十六路軍第三十一師師長。抗戰期間,分別擔任第二集團軍第三十一師師長、第六戰區江防軍副總司令、第三十三集團軍副司令等職,曾率部參加了著名的台兒庄會戰。解放戰爭中,任國民黨軍保定警備司令部警備司令、國防部中將部員。1949年參加北平和平解放。1955年3月16日病逝。傅作義是中國著名的「 善守將軍」,畢其一生,他的成名是「 守涿州之役」,以少勝多,以弱制強,成就了他在舊中國軍界的功名。抗戰時,長城之役還是以守著名。傅作義頗以此自負,對國軍中眾多名將,他曾不屑一顧,可是,傅作義卻佩服抗日名將池峰城。老傅看過台兒庄一役的戰例報告後,曾這樣稱贊池峰城:池將軍是中國戰史上一神人也。 第五戰區第122師師長王銘章 王銘章將軍,字之鍾,四川新都太興場人,一八九三年七月四日生。在台兒庄戰役中為國捐軀。
[編輯本段]意義
(一)台兒庄戰役的結局,這是日軍一次戰役進攻中的敗退。這在日軍侵華戰爭以來尚屬首次。在日軍來說,這不僅是在兵力數量上的損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挫折。「大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破滅了。日軍《步兵第10聯隊戰斗詳報》載「不識他人,徒自安於自我陶醉,為國軍計,更應以此為慎戒」。 (二)台兒庄戰役的勝利,在政治上增強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鼓舞了抗日軍隊的士氣,用勝利的事實證明了「亡國論」是沒有根據的。 (三)台兒庄戰役的勝利,改變了國際上對中日戰爭前途的看法。抗戰爆發以來,國際上對中國抗戰的前途大多抱悲觀的看法。台兒庄戰役勝利的消息傳出,有的國家甚至不敢相信。1938年4月9日路透社電訊說;「英軍事當局對於中國津浦線之戰局極為注意,最初中國軍隊獲勝之消息傳來,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現在證明日軍潰敗之訊確為事實。」所以,英贊揚此戰勝利的評論。顯然,這次勝利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並為爭取外援增強了有利條件。
[編輯本段]詳細介紹之二
一、戰前態勢 3月18日,日軍磯谷師團瀨谷支隊攻陷滕縣後,當晚攻佔臨城(今薛城),以一部沿津浦線南下,於20日攻佔韓庄,企圖直犯徐州,遭到布防於運河沿線的我第52軍鄭洞國第2師的阻擊;另一部福榮大佐的第63聯隊沿臨趙(墩)鐵路於18日攻佔棗庄,20日攻佔嶧縣城,矛頭直指台兒庄。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關於台兒庄戰役的意圖和部署是,以擅長固守的原西北軍孫連仲部防守台兒庄運河一線,一方面防堵日軍進窺徐州,一方面將驕狂冒進的磯谷師團吸引到嶧縣南部地區,而後以隱藏於嶧縣東北山區的湯恩伯第20軍團拊敵側背,加以聚殲。日軍的作戰意圖是:「確保韓庄、台兒庄一線,並警備臨城、嶧縣,同時用盡可能多的兵力向沂州方面突擊,協助第5師團戰斗。」 二、台兒庄外圍戰 為誘敵深入,3月23日,第31師劉蘭齋連長率騎兵連從台兒庄出發,向嶧縣方向搜索前進,91旅旅長乜子彬率183團跟進,在嶧縣城南20里康莊與日軍遭遇。台兒庄地區戰斗正式打響,我軍馬隊為誘敵深入邊打邊撤,3月24日,日軍逼近台兒庄開始向台兒庄地區大舉進攻。 日軍在台兒庄北五里劉家湖村設有炮兵陣地,排列10門大炮,向台兒庄猛轟。91旅183團3營營長高鴻立率領士兵,每人一把大刀,8顆手榴彈,殺入敵人炮兵陣地,砍得敵人無法招架,棄炮而逃。當時台兒庄戰場上流傳著:「話張飛大鬧劉家湖的佳話」。 三、北門爭奪戰 3月24日,日軍2000多人在飛機、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開始向台兒庄大舉進攻。堅守台兒庄北門的186團1營在王震團長和姜常泰營長的指揮下頑強抵抗,並在城北門外與日軍展開白刃戰!打退日軍的多次進攻。1營是新兵,入伍才半年,幾乎全犧牲在台兒庄北門。王震團長也親自架起機槍向城外日軍掃射,當晚,日軍200人突破小北門,躲進小北門附近的泰山廟,王震團長親率將士圍攻泰山廟之敵,終將其消滅。 四、慘烈的巷戰 3月27日,得到增援後的日軍對台兒庄城發動第3次攻擊。日軍炮轟台兒庄圍牆,北城牆被炸塌,小北門亦被毀,守衛小北門的181團3營官兵犧牲殆盡,300多日軍突入城內,慘烈的巷戰開始 五、台兒庄反擊戰 4月6日,李宗仁趕到台兒庄附近,親自指揮部隊進行全線反擊,4月7日凌晨1時,我軍吹響了反攻的號角,以孫連仲第2集團軍為主組成的左翼兵團和以湯恩伯第20軍團為主組成的右翼兵團在台兒庄及其附近地區大舉反攻。 台兒庄戰役,歷經月余,我軍斃傷日軍11984人,俘虜719人,繳獲大炮31門,裝甲汽車11輛,大小戰車8輛,輕重機槍1000餘挺,步槍10000餘支。 辭賦家韓邦亭為紀念台兒庄大捷,創作了《台兒庄大捷賦》,全文如下: 噫吁嚱!何其壯哉!運河之北,齊魯之南。津浦在望,隴海相連。扼守彭城之門戶,堪作兵家之重藩。其地曰台兒庄。當夫日寇入侵,亡我之心正盛;龍裔慷慨,報國之士當前。集華夏之英雄,掃倭奴之氣焰。於是衛我鄉園,乃有一戰。與子同仇,殲敵過萬。 可恨扶桑之敵,東海之水引來,未洗其惡;南山之竹伐盡,莫狀其愆。虜陣圍城,亦畏中華之浩氣;賊星照眼,未及日月之大觀。李將軍指麾,多懷奇策;孫仿魯固守,穩若太山。挽銀漢之仙浪,洗胡塵於雲間。 至於外圍一戰,喜縱馬蹄,騎兵誘敵以深入;休謂螳臂,寶刀勝炮而凱旋。當夫利彈摧骨,驚槍入面。赤血奔流,黃雲黯淡。懷壯志而赴死,聚士卒以爭先。城牆陷而北門毀,官兵殞而東風寒。爾其巷戰之始,表丹心我當敵愾,揮白刃誰肯息肩?健兒做國殤,殺氣沖乎疆場;人民御外侮,兵威動於昊天。於是全線反擊,自多良將;征衣振土,誓斬樓蘭。提銳旅以張雙翼,舉大旗而掃諸頑。敵師遂敗績,磯谷率殘部以突圍,盔丟甲棄;將軍遣豪傑而盪寇,地覆天翻。輜重如丘,千秋之罪狀已志;遺屍遍野,萬里之遊魂難安。 台兒庄破敵之功,刑天多猛志;李宗仁得意之作,青史映宏篇。滅日軍之神話,爭國際之奧援。剩穿牆之彈痕,千載當銘記;憐滿目之焦土,萬眾迎凱旋。《書》雲:「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想我中華兒女,眾志成城,豈有不勝之理哉?且夫扶桑之兵,視我仍如清末之師,不亦謬乎? 烈烈征師,皆成歷史;茫茫血雨,已化雲煙。於今烽火之色無尋,和平之意正酣。遠承千百年之丕業,自當求穩;新造億萬人之福祉,慎勿控弦。觀盛世之神州,重興百業;看和諧之世界,最需多元。社稷騰華,續精誠於炎黃之績;人民頌美,載歌舞於堯舜之前。
Ⅲ 蚌埠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地理概況
地貌質地
蚌埠市北與濉溪縣、宿州市、靈璧縣、泗縣接壤,南與淮南市、鳳陽縣相連,東與明光市和江蘇省泗洪縣毗鄰,西與蒙城縣、鳳台縣搭界。京滬鐵路從境區中部縱貫南北,淮河自西向東流過境南,轄區大部分處於淮北平原南端。蚌埠市區北部與固鎮縣、五河縣交界,東部與鳳陽縣毗鄰,南部與鳳陽縣接壤,西部與懷遠縣相連。蚌埠地區位於中朝准地台南緣的淮河台坳中部,次級構造單元為蚌埠台拱。該區構造輪廓是以太古代變質岩所構成近東西向的復背斜為基礎,背斜北翼為新生代斷陷盆地,全區東西向和北東向斷裂發育,並有北西向線性構造。地層屬華北地層區,淮河地層分區。區內地層發育不全,基岩露頭零星,地表為大面積沉積物覆蓋。岩石地層除第四紀鬆散沉積物外,主要為侵入岩和變質岩。地貌區劃以淮河為界,分為兩部分,淮河以北為淮北平原區,淮河以南為江淮丘陵區,呈現北部開闊平坦,南部崗丘起伏之涇渭分明的地貌景觀。淮北平原區區域上宏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水系呈北西—南東流向,平行展布,地貌上處於淮北平原的南緣;江淮丘陵區區域上宏觀地勢相對高起,丘陵主要分布在沿淮以南市郊,表現為北東向崗丘起伏,溝谷縱列之手掌狀的地貌景觀。
蚌埠地區地勢最高處為塗山主峰,海拔高度為338.20米,最低處為淮河河漫灘,海拔高度為15.30米。丘陵地帶最大切割深度為280米,一般為30~80米。
水文
蚌埠地區地區最大的自然地表水是淮河,自懷遠縣南湖村東1公里處入境,流經懷遠縣南端、蚌埠市區北端和五河縣南端,在五河縣東卡村以東出境,境內全長150.7公里。其中,在蚌埠市區北岸長16.8公里,南岸長28公里,河床寬600~800米,年平均徑流量263億立方米。
淮河以北較大的自然地表水有沱河、澮河、北淝河、澥河、渦河、芡河等;淮河以南較大的自然地表水僅有天河、龍子河等。人工河道有茨淮新河、懷洪新河等,均位於淮河以北。蚌埠市區較大的自然地表水有北淝河、龍子河和天河。北淝河是淮河支流,境內長10公里;龍子河位於市區東南,河道長10公里,寬300~500米,正常水位時,水深約2米,水面面積6平方公里,已開發成為天然養殖水域,兼為蓄水灌溉的湖窪水庫;天河位於市區西南,市區境內長16公里,寬600~1000米,其中湖窪長9公里,形成自然天河湖,水面面積14平方公里,蓄水量2000萬立方米。
較大的湖泊有位於五河縣的香澗湖、沱湖、天井湖和位於懷遠縣的四方湖等,其中,沱湖是水產養殖的重點湖泊。
蚌埠地區地下水資源豐富,埋藏淺、水質好、儲量大,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三個縣區。
氣候
蚌埠市氣候屬於溫帶,位於南端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
[編輯本段]蚌埠交通
蚌埠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 蚌埠交通便捷,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四通八達。
蚌埠港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港為全國28個主要內河港口之一,新港年吞吐量達百餘萬噸,擁有數個千噸級泊位。蚌埠港可四季通航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等省市,還可以藉助已開放港口通達海外。京滬鐵路淮河橋
蚌埠是華東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原上海鐵路局蚌埠鐵路分局、現上海鐵路局蚌埠鐵路辦事處仍駐蚌埠,管轄安徽省長江以北的鐵路。蚌埠是京滬線和水蚌線的交匯點。蚌埠火車站是縱貫我國東部地區南北大動脈——京滬鐵路的一等客站,並經水蚌線、淮南線與京九鐵路相連。蚌埠站現日接發圖定列車146列、其中動車組列車18列,且是安徽省唯一有進藏列車的車站。從蚌埠乘火車可直達國內20個省會城市、3個直轄市和10多個沿海城市。
蚌埠東站現為一等貨運站,擁有華東地區大型的貨運列車編組站及大型的集裝箱貨場。
蚌埠公路四通八達,高標準的城市出入口道路已與國道、省道相聯結。京福高速公路(合肥——徐州)、寧洛高速公路(界首——阜陽——蚌埠、蚌埠——南京)已建成。蚌淮高速公路(蚌埠——淮南)、徐明高速公路(徐州——明光},蚌連高速公路(蚌埠——連雲港),蚌埠繞城高速公路等正在建設中。
4C級標准新機場已建成投入使用。
現代化的交通區位優勢,營造了蚌埠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利條件。
未來前景
國家建設中的京滬高速鐵路,京福高速鐵路,將設蚌埠南站。蚌埠高鐵客站是京滬高速鐵路的沿線七大客運站之一,站房規模20000平方米,道場共24股線路,設7處500米的長站台,可同時停靠13對列車。正在籌備待建的京福高速鐵路也將從蚌埠南站引出。作為未來京滬高鐵與京福高鐵的聯結站和安徽省境內規模最大的高鐵樞紐,蚌埠高鐵客站定位為全國一流的標志性建築。預計2015年停靠列車40對(其中4對始發),2020年停靠列車73對(其中8對始發),2030年停靠列車92對(其中11對始發)。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工業城市,經過多年建設和發展,蚌埠市經濟實力有了較大增強。現有工業企業1258家,其中大中型企業66家。已形成以加工業為主,擁有機械、紡織、輕工、化工、醫葯、電子、建材等行業的工業體系,能生產400多大類、上萬種產品。近年來,蚌埠市全面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資產重組步伐,著力實施「創牌造艦」戰略,工業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化,新的優勢產業逐步形成,涌現出一批骨幹企業和優勢產品。安徽豐原集團、八一化工集團、華光玻璃集團、蚌埠卷煙廠等企業,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同行業的重點骨幹企業。平板玻璃、壓鑄機、濾清器、燈芯絨、啤酒、玻璃製品、卷煙等產品產量、質量在國內名列前茅,檸檬酸和對(鄰)硝基氯化苯產量、質量在全球位居前列。
蚌埠夜景
2009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GDP)600億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32.90億元,增長24.3%;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9.81億元,增長22.8%。二是固定資產投資超全年目標。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5.71億元(超額完成全年350億元目標),增長40.5%。三是消費市場平穩運行。全市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226.98億元,增長18.5%。批發零售業實現銷售額183.49億元,增長18.9%,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43.48億元,增長16.9%。四是出口下降。全市實現外貿進出額38470萬美元,下降2.4%。其中,出口完成33385萬美元,下降6.7%,進口5085萬美元,增長38.8%。五是財政收入平穩增長。全市完成財政收入76.79億元,增長16.7%,完成年初預算105.2%。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31.72億元,增長15.3%,完成年初預算103.4%。中央財政收入42.69億元,增長19.6%。市本級財政收入44.66億元,增長14.8%。六是存貸雙增,引進內資提速。全市各金融機構存款余額577.78億元,增長19.8%;各項貸款余額335.63億元,增長13.0%。全市實際引進內資249.0億元,其中省外資金203.9億元,分別增長38.3%和41.6%。實現引進外資26794萬美元,增長15.5%,外商直接投資24069萬美元,增長14.5%。七是縣域經濟呈較快增長。三縣規模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4.94億元,增長49.4%,高於全市25.1個百分點。
蚌埠是安徽省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經過多年培育,在裝備製造及汽車零部件、光伏、生物質、精細化工、電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紡織服裝、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方面,都有較好的產業基礎。擁有上市公司5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9家,培育的檸檬酸、燃料乙醇、乳酸、汽車空調電磁離合器、濾清器、天然氣壓縮機、消防車、起重機、太陽能電池及設備、導電膜玻璃等30多個龍頭產品在全國乃至國際具有技術和規模競爭優勢。同時,蚌埠還是國家甲級開放城市,口岸、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等機構齊全。現已累計批准外商投資企業400多家,並已與12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蚌埠市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盛產糧、油、蔬菜、肉類和水產品等。其中固鎮花生產量居全國前列,懷遠石榴在國內享有盛譽,五河螃蟹蜚聲海內外。
投資環境
蚌埠擁有非常寬廣的投資領域,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在加工製造業領域,有壓縮機、消防車、起重機、船舶、環保設備等機械裝備製造類項目;有浮法玻璃、電阻式觸摸屏等玻璃深加工類項目;有檸檬酸、生物乙烯、生物醫葯等精細化工項目;有光伏產業、太陽能發電、新興電子等新材料、新能源項目;有煙草、食品、釀造、紡織等輕工業項目。在現代農業開發領域,有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農產品深加工、農業科技園、畜禽標准化養殖小區等一批合作項目。在現代服務業領域,有以大禹、雙墩、楚漢文化為突破口的旅遊開發項目;有古玩玉器市場、玻璃製品市場、農機大市場、生豬交易市場等項目;有金融、保險等服務類項目等等。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良好。
蚌埠有良好的政策環境。蚌埠市是國務院批準的促進中部崛起、享受比照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的城市之一。安徽省委、省政府關於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順利實施,為蚌埠在內的3市設立了每年5億元的項目扶持資金和每年10億元的創業風險投資引導資金。我市也制定了20多項支持性、鼓勵性的優惠政策,涉及投資項目資金補助、高新技術項目資助、投資上規模現金獎勵、投資主導產業資金補貼等方面。蚌埠有良好的承載環境。現有省級開發區6個,特色產業園6個。圍繞產業基礎和產業特色,重點推進光伏產業園、汽車工業園、船舶工業園、電子工業園、糧食加工園、精細化工產業園等專業園建設,為企業集聚、產業集群提供載體支撐。蚌埠有良好的政務環境。近年來,我們深入推進機關效能建設,大力優化投資軟環境,相繼建立了市行政服務中心和外商投訴受理中心,完善了外來投資「一站式」審批服務,先後出台了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實行「綠色通道」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實行全程代理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行政問責制,努力把蚌埠打造成中部審批環節最少、服務意識最強、辦事效率最高的地區之一。今年我們在全市開展了「企業服務年」活動,努力為外來投資商提供良好的服務環境。
讓蚌埠走向世界,是我們奮斗的目標;讓世界了解蚌埠,是我們美好的願望。作為安徽一個經濟快速發展、文化不斷繁榮、社會全面進步的城市,蚌埠將以開放的姿態竭誠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來探討政務、考察商務、觀光旅遊、投資置業。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一)割據
史前時期,今蚌埠地域為淮夷族聚居區。傳說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懷遠縣境塗山娶塗山氏女為妻,並生啟(公元前21 世紀,啟建立夏朝,為華夏第一代帝王)。
春秋戰國時期, 今一市三縣地域曾分別為徐方、魯、宋、吳、越、楚等國的邑地。
(二)曲陽縣 鍾離縣 泗水郡
秦王朝 建立後統一實行郡縣制,今淮河南岸懷遠、蚌埠地域屬九江郡曲陽、鍾離等縣分領,今淮河北岸懷遠、蚌埠、固鎮、五河地域為泗水郡蘄、徐等縣分領。
(三)懷遠縣 鍾離縣 泗州
後迭經變更,歷經西漢、東漢、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至南宋寶佑五年( 1257年),始置懷遠軍及荊山縣,轄今懷遠縣及蚌埠市區西部、 固鎮縣一部,今蚌埠市區東部屬濠州鍾離縣;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軍及五河縣。
南宋 、金對峙時期,今固鎮縣先為宿州蘄縣、靈璧縣及泗州虹縣分領,後為宿州、靈璧、荊山、五河等縣分領。
元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銷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鍾離縣;今固鎮縣為宿州及靈璧、五河、懷遠縣分領,五河縣屬泗州。
(四)鳳陽府
明 洪武年間,鍾離縣先後改為中立縣、臨淮縣,增設鳳陽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鳳陽縣;今固鎮縣分屬宿州及懷遠、靈璧、五河、鳳陽縣。
清 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後樓為蚌埠獨立行政區,置三縣司,直屬安徽省鳳陽府。
(五)鳳陽縣 懷遠縣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鳳陽府,懷遠縣、五河縣直屬安徽省,後屬安徽省淮泗道。同時廢蚌埠三縣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劃屬靈璧縣,淮河以南劃屬鳳陽縣;今固鎮縣仍為宿縣、靈璧、五河、懷遠等縣分領。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正式廢道,鳳陽縣、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先後直屬安徽省。
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翌年撤銷,仍屬鳳陽縣。
1932年,懷遠縣、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四區、第四專區,五河縣先後改屬第七區、第六專區。淪陷時期,蚌埠為偽安徽省維新政府、偽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抗日戰爭勝利後,懷遠縣改屬安徽省第十專區,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九專區、第五專區,五河縣屬安徽省第四專區。
(六)蚌埠市
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脫離鳳陽縣,轄原屬鳳陽縣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區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區。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直屬安徽省,為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蚌埠市、懷遠縣、 五河縣屬皖北行署,今固鎮縣分屬宿縣、五河、靈璧、懷遠4個縣。
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屬安徽省;上述4縣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1月改屬蚌埠專區,1961年4月仍屬宿縣專區。
1964年10月,析宿縣、懷遠縣、五河縣、靈璧縣各一部分地區置固鎮縣,屬宿縣專區。
1971年宿縣專區改為地區。
1983年7月,懷遠縣、 五河縣、固鎮縣由宿縣地區改劃屬蚌埠市至今。
2003年蚌埠市東市區更名為龍子湖區,中市區更名為蚌山區,西市區更名為禹會區,郊區更名為淮上區
建制沿革
史前時期,蚌埠[3]地域上居住的淮夷氏族,已過著農耕漁獵的生活。相傳原始社會末期,今蚌埠地域東部曾建立鍾離古國,西部曾建立塗山古國。至春秋戰國時期,先屬魯,繼屬吳,再屬越,後屬楚地。後經歷代演變,至民國36年(1947年)1月設市,直屬安徽省所轄。
一、秦至南北朝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實行郡縣制後,今蚌埠地域分屬九江、泗水兩郡。其東部(今鳳陽縣境內)設鍾離縣。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今蚌埠淮河北歸屬沛郡,淮河南歸屬淮南國。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國復改為九江郡,並在蚌埠西部(今懷遠縣境內)設置當塗縣。
王莽新政時期(公元8~23年。以下省略「公元」二字),今蚌埠地域淮河北更屬吾符郡,淮河以南更屬延平郡,並將鍾離縣改為蠶富縣,當塗縣改為山聚縣。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今蚌埠地域淮河以北為沛國所轄,淮河以南為九江郡所轄;東、西部各復改為鍾離縣、當塗縣。
三國時期,今蚌埠屬魏地。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淮河以北隸於譙郡;魏明帝青龍元年(233年),廢鍾離、當塗二縣,淮河以南隸於淮南郡。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實行州、郡、縣三級地方制,今蚌埠淮河以南屬揚州,為淮南郡所領,並復立鍾離縣;淮河以北屬豫州,為沛國所領。
東晉百餘年,戰亂不止,蚌埠地域建置更迭頻繁。淮河成為東晉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角逐的界河。淮河北於東晉成帝咸和二年(327年),為羯族石氏所建立的後趙所控制;晉穆帝昇平三年(359年),又為鮮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所佔據,後於晉廢帝太和五年(370年),再為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所統轄。今蚌埠西部屬當塗縣,於東晉成帝年間僑置於江南;今蚌埠東部於東晉安帝年間設鍾離郡,治燕縣;西南設馬頭郡,治虞縣。
南北朝劉宋後廢帝元徽元年(473年),淮河南岸鍾離、馬頭兩郡皆歸徐州。南齊武帝永明六年(488年),改徐州為北徐州,轄蚌埠東部鍾離郡,治燕縣;轄西部馬頭郡,治己吾縣。南梁初期承南齊制,後期江淮州郡先後為東魏、北齊所取。東魏武定六年(548年),蚌埠北部設連城縣,為睢州所轄。武定七年(549年),今蚌埠地域置楚州,治鍾離城。北齊控制江淮時,將楚州更名為西楚州,州、郡同治鍾離縣;並在西部設荊山郡,治荊山城,領馬頭縣。南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將西楚州改為北徐州,郡、縣未變。至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今蚌埠又為北周所佔,北徐州復改西楚州。
二、隋至兩宋時期
隋開皇二年(582年),西楚州改為濠州;廢荊山郡,馬頭縣改為塗山縣。大業三年(607年),又將濠州改為鍾離郡,領鍾離、塗山縣。今蚌埠北郊則屬彭城郡谷陽縣域。
唐武德三年(620年),鍾離郡復改濠州。武德七年(624年),塗山縣並入鍾離縣,為濠州所領。至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後,今蚌埠淮河以南屬淮南道監察,淮河以北屬河南道監察。天寶元年(742年),濠州再改為鍾離郡。乾元元年(758年),鍾離郡又改為濠州。貞元四年(788年),濠州隸屬河南道監察。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領今蚌埠淮河以北地區。
五代十國時期,今蚌埠淮河以北為宿州轄地,先後為後梁(907~923年)、後唐(923~936年)、後晉(936~946年)、後漢(947~950年)所統治;淮河以南為濠州轄地,先後為吳(907~937年)、南唐(937~958年)所佔據。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奪取今蚌埠整個地區,淮河以北由徐州轄,淮河以南由濠州轄。
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今蚌埠淮河北隸於新置靈璧縣,為淮南東路宿州所轄;淮河以南只存鍾離縣,為淮南西路濠州所轄。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陷汴京,取淮北,宿州初為山東西路領,至金大定六年(1166年)改屬南京路。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金兵渡淮攻取濠州。嘉定十二年(1219年),宋軍收復濠州,宋、金仍以淮河為界。今蚌埠淮河以南置鍾離縣,為淮南西路濠州所轄。寶佑五年(1257年),蚌埠西部重置荊山縣,為淮南西路懷遠軍所轄。咸淳七年(1271年),今蚌埠東北置五河縣,為淮南東路淮安軍所轄。
三、元至民國時期
元,今蚌埠屬河南行省政區。至元四年(1267年),淮河北靈璧縣改隸於泗州。至元十五年(1278年),五河縣改隸於臨濠府,今蚌埠淮河以南地區盡屬臨濠府。至元十七年(1280年),五河縣劃歸泗州轄。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臨濠府改為濠州;廢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今蚌埠淮河以南皆屬濠州鍾離、懷遠縣境。
明洪武二年(1369年),鳳陽建中都,鍾離縣更名中立縣,翌年再改名為臨淮縣。洪武六年(1373年),撤中都設中立府。洪武七年(1374年),中立府遷新城改名鳳陽府,臨淮縣亦改名鳳陽縣;蚌埠西部仍為懷遠縣,東北為五河縣。三個縣明初均為中書省鳳陽府所領。永樂元年(1403年),鳳陽府為南京直隸。
清初,鳳陽府為江南省領。順治十八年(1661年),今蚌埠全境皆為江南左布政使鳳陽府所轄。康熙六年(1667年),鳳陽府改隸於安徽布政使鳳潁六泗道。雍正二年(1724年),今蚌埠淮河以北從鳳陽府劃入泗州直隸州。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後樓一塊屬蚌埠,並首設獨立行政機構三縣司,脫離鳳陽、懷遠、靈璧三縣,直屬鳳陽府。
民國元年(1912年),蚌埠三縣司廢,河南岸改屬鳳陽縣,置二區公署;河北岸小蚌埠屬靈璧縣,一直到民國35年。民國3年,恢復道制,蚌埠河南岸屬安徽省淮泗道鳳陽縣轄。民國18年,蚌埠曾成立市政籌備處,但翌年即撤銷,仍屬鳳陽縣所轄。民國21年,鳳陽縣辦自治區,蚌埠系其第七區。民國24年,蚌埠與三鋪合為鳳陽第二區。翌年,鳳陽縣被安徽省第四督察區所領,蚌埠受其轄。民國27年,鳳陽縣名義上為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區所轄,因日軍侵佔,九區各縣淪陷,鳳陽由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區兼管。
民國27年10月,日偽在蚌埠組建偽安徽省維新政府,鳳陽縣直屬偽省維新政府管轄,偽縣維新政府設於蚌埠。民國29年3月,偽安徽省維新政府更名偽安徽省政府,偽府仍設於蚌埠。民國33年,偽安徽省政府設8個行政督察區,蚌埠為鳳陽縣轄,隸屬第一行政區,並為區治地。
民國34年8月抗戰勝利,國民黨軍隊李品仙部到蚌埠接防。11月,成立蚌埠市政籌備處,翌年接管市區行政。民國36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為安徽省直轄市。
民國38年1月蚌埠解放,先屬江淮解放區轄,4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蚌埠遂隸屬皖北行署。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52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撤銷皖北行署,蚌埠市為安徽省直轄。1956年,安徽省置蚌埠專區,專員公署駐蚌。1958年11月起,蚌埠市隸屬省和專區雙重領導。1961年3月撤銷蚌埠專區,此後至1985年,蚌埠市一直屬安徽省直轄。
[編輯本段]氣候環境
蚌埠市地處淮河流域,四季分明,氣候濕潤,處於秦嶺——淮河天然氣候分界線上。蚌埠作為非省會城市擁有獨立的省級氣象中心——淮河流域氣象中心。目前城市治安環境也為省內最好,蚌埠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是國內唯一入選2005年度公安部先進基層單位的110指揮台。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盛產糧、油、蔬菜、肉類和水產品等。其中固鎮花生產量居龍子湖廣場全國前列,懷遠石榴在國內享有盛譽,五河螃蟹蜚聲海內外。
蚌埠市風景秀麗,名勝薈萃。市東龍子湖風景區湖光山色,交相輝映,近有湯和墓、水上樂園、淮河風情園、龍子湖雙龍橋公園(龍子湖橋頭公園),東鄰明皇陵、中都城、龍興寺、白石山森林公園;西郊荊塗二山隔河相對,相傳大禹曾會諸侯於塗山,還在此娶塗山氏為妻。現存有禹王宮、啟母石以及荊山上的白乳泉、卞和洞(相傳和氏璧的出處)等諸多名勝散落在青山綠水間。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市轄區:
蚌山區 面積 83平方千米,人口 22萬。郵政編碼233000。區人民政府駐南山路。
(轄 天橋街道、青年街道、緯二路街道、勝利街道、黃庄街道、宏業村街道、龍湖新村街道、雪華鄉、燕山鄉)
龍子湖區 面積 162平方千米,人口 23萬。郵政編碼233000。區人民政府駐解放路。
(轄 東風街道、治淮街道、東升街道、解放街道、曹山街道、延安街道、長淮衛鎮、李樓鄉)
禹會區 面積 125平方千米,人口 22萬。郵政編碼233010。區人民政府駐紅旗一路。
(轄 大慶街道、張公山街道、緯四街道、朝陽街道、釣魚台街道、秦集鎮、長青鄉)
淮上區 面積 232平方千米,人口 20萬。郵政編碼233002。區人民政府駐淮上大道。
(轄 淮濱街道、小蚌埠鎮、吳小街鎮、曹老集鎮、梅橋鄉)
縣:
懷遠縣 面積2400平方千米,人口130萬。郵政編碼233400。縣人民政府駐新城區。
(轄 城關鎮、新城區、五岔鎮、雙橋鎮、魏庄鎮、萬福鎮、包集鎮、蘇集鎮、龍亢鎮、河溜鎮、唐集鎮、常墳鎮、馬城鎮、孝義鄉、褚城鄉、古城鄉、徐圩鄉、蘭橋鄉、陳集鄉、淝河鄉、淝南鄉、找郢鄉、荊芡鄉)
五河縣 面積1580平方千米,人口 73萬。郵政編碼233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轄 城關鎮、新集鎮、沫河口鎮、小溪鎮、雙忠廟鎮、小圩鎮、東劉集鎮、大新鎮、頭鋪鎮、武橋鎮、澮南鎮、申集鎮、朱頂鎮、沱湖鄉、臨北回族鄉)
固鎮縣 面積1363平方千米,人口 61萬。郵政編碼2337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轄 城關鎮、王莊鎮、連城鎮、濠城鎮、新馬橋鎮、劉集鎮、湖溝鎮、任橋鎮、石湖鄉、楊廟鄉、仲興鄉)
開發區:
蚌埠新城綜合開發區、蚌埠高新技術開發區 蚌埠高鐵新城開發區
Ⅳ 我們身邊的土地、資源,他們遭到破壞了嗎寫寫自己的發現和感受(寫一處) 我的家鄉是蚌埠。最好寫淮河。
環境的變化
我覺得是遭到了破壞,因為人類過渡消耗各種礦產資源。按照目前的消耗量計算,世界石油僅 夠維持50年,煤、天然氣僅夠開采200-300年。 還有是生態破壞。上世紀50年以來,全球森林資源已失去了一半。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地球上每分 鍾有2000平方米森林被毀掉,導致土地沙化。世界沙漠化土地已經達3600萬平方公里,幾乎是中國、美國和俄羅斯國土的總和。 還有物種減少。地 球上平均每天就有一個物種消失,預計在未來的30-40年中,將有6000種植物在地球上消失。 最後是環境惡化。1952年的倫敦煙霧事件,5天內有4000人死亡。 其它如水體污染、酸雨、化學污染等都是破壞自然的表現。
醒悟把,人類,我們屬於大地,而大地不屬於人類。人類也是動物,如果動物毀滅了,人類也終究會毀滅的!
Ⅳ 關於蚌埠的作文
蚌埠市,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京滬、淮南鐵路交點,是安徽省重要工商業城市,皖北的商貿中心與加工製造業中心、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也是省內僅次於合肥的科教文化中心。
現代珠城
蚌埠(Bengbu)又稱珠城,位於淮河中游、安徽東北部,跨中國南北分界線,擁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口,是京滬鐵路一等客站所在地、中國著名的水陸交通樞扭城市,也是安徽省重要的工業基地。常住人口360萬人,其中市區人口近100萬人。交通便利、基礎雄厚、物產富饒、景色優美、氣候宜人、人民好客,是蚌埠的主要特點。
蚌埠市北與濉溪縣、宿州市、靈璧縣、泗縣接壤,南與淮南市、鳳陽縣相連,東與明光市、江蘇省泗洪縣毗鄰,西與蒙城縣、鳳台縣搭界。京滬鐵路從境區中部縱貫南北,淮河自西向東流過境南,轄區大部分處於淮北平原南端。除淮上區外,蚌埠市區主要位於淮河南岸,所轄懷遠、五河、固鎮三縣則主要居於淮河北岸。三縣如同貝殼,城區如同珍珠,形成奇蚌含珠的有趣景象。 蚌埠地區位於中朝准地台南緣的淮河台坳中部,次級構造單元為蚌埠台拱。該區構造輪廓是以太古代變質岩所構成近東西向的復背斜為基礎,背斜北翼為新生代斷陷盆地,全區東西向和北東向斷裂發育,並有北西向線性構造。地層屬華北地層區,淮河地層分區。區內地層發育不全,基岩露頭零星,地表為大面積沉積物覆蓋。岩石地層除第四紀鬆散沉積物外,主要為侵入岩和變質岩。 蚌埠地區地區最大的自然地表水是淮河,自懷遠縣南湖村東1公里處入境,流經懷遠縣南端、蚌埠市區北端和五河縣南端,在五河縣東卡村以東出境,境內全長150.7公里。其中,在蚌埠市區北岸長16.8公里,南岸長28公里,河床寬600~800米,年平均徑流量263億立方米。 淮河以北較大的自然地表水有沱河、澮河、北淝河、澥河、渦河、芡河等;淮河以南較大的自然地表水僅有天河、龍子河等。人工河道有茨淮新河、懷洪新河等,均位於淮河以北。
璀璨的古代文明
蚌埠擁有璀璨的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7300年前的雙墩文化,坐落在蚌埠市淮河北岸的小蚌埠雙墩村的「雙墩遺址」,是安徽省境內發現的一處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是淮河文化的突出代表。
大禹治水聖地
大禹治水聖地塗山,即位於今天的懷遠縣有4A級塗荊山風景區,塗山也是當年大禹治水時會諸侯之地,他在此娶塗山氏女為妻,並留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千古佳話,現存有塗山廟、啟母石、禹會村、千年銀杏、聖泉、靈泉等勝跡。每年農歷3月28日前後3天為禹王廟會,遠近百姓紛紛前來祭祀朝拜,感戴大禹的治水功德,場面盛大。
和氏璧發現之地
與塗山隔河相望的荊山,就是春秋時和氏璧發現之地。在荊山西面,仍存有卞和抱玉之地——「卞和洞」。相傳當年卞和在此發現絕世美玉,獻給楚王,卻不為楚王所識,卞和所獻的璧玉,就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和氏璧。荊山還有蘇東坡贊譽的「天下第七泉」——白乳泉以及望淮樓、啟王宮等名景。特別是到六月石榴開花之時,滿山榴花似火燃燒,其景美不勝收。
霸王別姬的垓下古戰場
在固鎮鏡內,還有一處楚漢相爭鏖戰之處——垓下古戰場,現留有霸王城、韓信點將台、虞姬墓等遺跡。霸王別姬的故事就發生在蚌埠,很值得一游。垓下不僅因古霸王別姬而出名,還因其是春秋戰國的古城而引起中國考古界的震驚,垓下古城的發現與發掘,被評為2009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龍興之地鳳陽
蚌埠東20公里處的鳳陽縣,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家鄉,現有明代皇陵、朱元璋早年出家的寶剎古寺——龍興寺,有禪窟寺,有明代初期的中都城古建築和石碑碣,還有號稱「江北第一溶洞」的韭山洞。
美麗的龍湖風景區
在蚌埠東郊,有一片湖泊,相當於四個西湖的面積。相傳朱元璋兒童時代曾在這里放牛,此湖後被人稱為龍子湖。經過整治,龍子湖已經成為十分美麗的4A級風景區。在風景區,還有明代所建的湯和墓,墓前存有石人石獸。
誘人的淮河風光
淮河風光無限美,風台縣峽山峽、懷遠縣荊山峽、五河縣浮山峽為著名的淮河「三峽」,加之治淮工程中建造的淮河蚌埠閘,上橋水利樞紐工程等。乘船由蚌埠出發,可一覽淮河風姿及兩岸的風景名勝。
城市美景
經過多年建設,蚌埠市已經成為一個美麗的園林城市。市區有珠園、南山公園 、張公山公園,還有大氣磅礴的淮河文化廣場,淮河文化廣場有著亞洲最長的音樂噴泉,乃是市民休閑遊玩的好去處。
編輯本段科教文體
科技事業
蚌埠科技資源豐富,擁有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40所、41所、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第214研究所等7個國家級科研院所以及91個地方科研機構,科技實力省內第二。現有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3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20個、博士後流動工作站3個、省級科技創新服務中心2個。
醫學事業
蚌埠醫學事業非常先進,擁有蚌埠醫學院,還有蚌埠醫學院附屬醫院等近十家三甲醫院,服務幅射涵蓋蚌埠周邊地區,是皖北地區群眾醫療的首選之地。建國以來,蚌埠的醫學水平不斷提高,醫學成果不斷涌現。蚌埠藉醫學家劉同慶發現銅具有抗癌功能,並發明了相應的葯物,比西方國家的發現領先整整30年。
文化概況
蚌埠是花鼓燈、泗洲戲的發源地,以上項目均已申報國家及世界文化遺產。 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4個,總藏書量37.2萬冊,比上年增長2.2%。 文化事業不斷繁榮。《鼓鄉情韻》參加第四屆CCTV舞蹈大賽奪冠,歌曲《好一個花鼓燈》獲國家「五個一」工程獎。蚌埠雙墩1號墓和禹墟遺址發掘進展順利並取得一定成果。
教育事業
蚌埠擁有安徽財經大學等高等院校10所,各類職業教育院校34所,每年輸送畢業生2萬多人、培養熟練技術工人2.3萬人。 蚌埠有普通教育學校1255所, 普通中學193所(高中40所,初中153所),小學957所,幼兒園100所,特殊教育學校5所。 此外,作為一個老工業城市,蚌埠擁有一大批敬業精神強、技術熟練的各類產業技術工人,勞動力素質高、成本低,用工便利。
地方院校
安徽財經大學 蚌埠醫學院
安徽財經大學
蚌埠醫學院 蚌埠學院 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蚌埠工藝美術學校 蚌埠經濟技術職業學院 安徽蚌埠機電技師學院 蚌埠職業技術專修學院
軍事院校
解放軍汽車管理學院 空軍第十三飛行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蚌埠坦克學院 海軍蚌埠士官學校
體育概況
蚌埠體育始於清末民間武術和自娛性的健身活動。20年代,籃球、足球、乒乓球、田徑等現代體育運動項目相繼興起。新中國成立後,出現各行各業辦體育的新局面,各類賽事頻繁,群眾體育活躍。 蚌埠市人民體育場位於市區繁華地段,佔地面積16.8萬平方米,場內設有體育館、游泳館、射擊館、足球場、田徑場、網球場、訓練房等體育設施。 蚌埠市現有市體育運動學校(教、訓合一)、市游泳館兩個訓練單位。有6所省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8所市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開展的競技體育項目有18個:足球、籃球、排球、手球、乒乓球、田徑、國際式摔跤、中國式摔跤、柔道、拳擊、跆拳道、舉重、體操(蹦床)、射擊、武術、賽艇、游泳。其中優秀項目有:足球、田徑、摔跤、柔道、游泳、武術(套路、散打)等。現有教練員45人,判員498人,其中國際級裁判和國家級裁判10名,在訓運動員近1000人。 蚌埠體育尤以群眾體育、競技體育成績令人矚目。自50年代以來,蚌埠體育始終處於安徽省前列,群眾體育多次受到國家、省級表彰。所轄五河、懷遠、固鎮三縣均為全國體育先進縣。縣(區)75個鄉鎮有45個成立了農民體育協會,全市19個街道全部成立了全民健身領導小組。現有群眾性體育單項協會26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7個(其中國家級5個),385個晨晚練點、輔導站、體育指導站、活動點與體育協會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全民健身組織網路。有6個全國城市體育先進社區、10個全省城市體育先進社區;2個全國體育先進鄉鎮、13個全省體育先進鄉鎮;3個全省省級農村體育示範鄉鎮。競技體育自1986年安徽省第六屆運動會起,一直處於全省第二位。2003年創建了省級「國際跤單項後備人才基地」、「游泳單項後備人才基地」,2005年創建了國家級「奧林匹克後備人才基地」。 建國以來,蚌埠市體育運動在各項比賽中先後破世界紀錄2人次(20公里競走、航模),破世界青少年紀錄1人次,破全國紀錄1人次,破省紀錄81人次(1973—2004年)。4人獲世界冠軍,113人次獲全國冠軍,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體育人才,為安徽體育做出了突出貢獻,曾多次榮獲安徽省競技體育貢獻獎和安徽省競技體育輸送獎。足球是蚌埠體育運動的強項。1981年,蚌埠市被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確定為全國20個足球重點城市之一,並有「足球城」的譽稱。蚌埠成年足球隊曾蟬聯安徽省第二、三、四、五屆運動會冠軍,少年隊曾10次蟬聯全省冠軍,2000年安徽省第九屆運動會上,蚌埠少年足球隊獲冠軍,2002年安徽省第十屆運動會上,蚌埠少年女子足球隊奪得冠軍。
編輯本段工業
工業基本概況
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工業城市,現有工業企業1258家,其中大中型企業66家。已形成以加工業為主,擁有機械、紡織、輕工、化工、醫葯、電子、建材等行業的工業體系,能生產400多大類、上萬種產品。安徽豐原集團、八一化工集團、華光玻璃集團、蚌埠卷煙廠等企業,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同行業的重點骨幹企業。平板玻璃、壓鑄機、濾清器、燈芯絨、啤酒、玻璃製品、卷煙等產品產量、質量在國內名列前茅,檸檬酸和對(鄰)硝基氯化苯產量、質量在全球位居前列。
主要企業
1、豐原集團: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檸檬酸生產企業,現有上市公司五家。 2、蚌埠仿古玉器市場:國內三大古玩玉器生產加工地。 3、安徽皖酒集團:身為安徽蚌埠酒廠,是一個老牌的國有企業,在安徽省釀酒行業長期享有很高的聲譽,皖酒集團具有五十多年釀造白酒的歷史,是中國最大的酒業集團之一,安徽省白酒行業支柱企業,下屬4個子公司 4、蚌埠卷煙廠:安徽最大的卷煙廠。它的前身為東海煙廠,1958年東海煙廠由一家地方國營煙廠和一家公私合營煙廠合並而成。 5、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原國家建材局直屬的全國綜合性甲級設計研究單位,1953年成立,2000年改企加入中國建材集團公司,擁有工程設計、工程咨詢、工程監理資質和對外經營權,下設華誠監理、華安咨詢、中新咨詢、華洋粉體、淮南煤礦機械等全資和控股子公司,是安徽省 「文明單位」和「高新技術企業」。在中國和國際市場上完成了數百項大型項目建設,自主開發了數百項專有技術成果,為中國玻璃工業現代化和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在玻璃工業技術史上,蚌埠院第一個將中國玻璃技術打入國際市場,第一個將傳統的垂直引上生產線改為先進的浮法線,第一個設計主線90o轉向浮法線,第一個設計投產具有國際水平的浮法線,第一個將玻璃廠煙氣脫硫技術在中國成功推廣應用。
編輯本段農業
蚌埠既是工業大市,也是農業大市。蚌埠農產品資源豐富,盛產糧、油、蔬菜、肉類和水產品等。2009年,蚌埠糧食總產達264.3萬噸,增長4.3%。
編輯本段郵電和海關
蚌埠市是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是京滬微波通信干線安徽境內唯一主控站,是全省國際通訊和國內郵政及長途通訊樞紐之一。 蚌埠海關所轄業務監管區域為蚌埠、淮北、宿州三市,屬內陸型海關,集中辦理減免稅、加工貿易等屬地管理的業務。擁有二類口岸—蚌埠鐵路南貨場,通過鐵海聯運與上海口岸直通,進出口便捷。
編輯本段生產總值
2009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GDP)538億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32.90億元,增長24.3%;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9.81億元,增長22.8%。
編輯本段投資環境
蚌埠組合優勢日益凸顯,正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前沿陣地。蚌埠的發展環境日益優化,良好的政策環境、承載環境和政務環境,正成為投資者的理想之地。
投資領域寬廣
蚌埠擁有非常寬廣的投資領域,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在加工製造業領域,有壓縮機、消防車、起重機、船舶、環保設備等機械裝備製造類項目;有浮法玻璃、電阻式觸摸屏等玻璃深加工類項目;有檸檬酸、生物乙烯、生物醫葯等精細化工項目;有光伏產業、太陽能發電、新興電子等新材料、新能源項目;有煙草、食品、釀造、紡織等輕工業項目。在現代農業開發領域,有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農產品深加工、農業科技園、畜禽標准化養殖小區等一批合作項目。在現代服務業領域,有以大禹、雙墩、楚漢文化為突破口的旅遊開發項目;有古玩玉器市場、玻璃製品市場、農機大市場、生豬交易市場等項目;有金融、保險等服務類項目等等。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良好。
良好的政策環境
蚌埠擁有良好的政策環境。蚌埠市是國務院批準的促進中部崛起、享受比照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的城市之一。2006年,安徽省提出兩淮一蚌戰略。「兩淮」為淮南、淮北,同為重工業城市,「一蚌」為蚌埠市。 安徽省委、省政府關於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順利實施,為蚌埠在內的3市設立了每年5億元的項目扶持資金和每年10億元的創業風險投資引導資金。我市也制定了20多項支持性、鼓勵性的優惠政策,涉及投資項目資金補助、高新技術項目資助、投資上規模現金獎勵、投資主導產業資金補貼等方面。
良好的承載環境
蚌埠有良好的承載環境。現有省級開發區6個,特色產業園6個。圍繞產業基礎和產業特色,重點推進光伏產業園、汽車工業園、船舶工業園、電子工業園、糧食加工園、精細化工產業園等專業園建設,為企業集聚、產業集群提供載體支撐。
良好的政務環境
蚌埠有良好的政務環境。近年來,我們深入推進機關效能建設,大力優化投資軟環境,相繼建立了市行政服務中心和外商投訴受理中心,完善了外來投資「一站式」審批服務,先後出台了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實行「綠色通道」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實行全程代理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行政問責制,努力把蚌埠打造成中部審批環節最少、服務意識最強、辦事效率最高的地區之一。今年我們在全市開展了「企業服務年」活動,努力為外來投資商提供良好的服務環境。
經濟區
1、兩淮一蚌戰略:2006年,安徽省提出兩淮一蚌戰略。「兩淮」為淮南、淮北,同為重工業城市,「一蚌」為蚌埠市。 2、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2008年底,謀劃已久的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破繭而出,這是全國唯一的以自主創新為主題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9年12月28號,科技部在徵求國家有關部委意見,並報國務院同意後,正式批復同意將推進建設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實驗區 3、中部崛起政策:蚌埠市比照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有關政策,懷遠縣比照實施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割據
史前時期,今蚌埠地域為淮夷族聚居區。傳說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懷遠縣境塗山娶塗山氏女為妻,並生啟(公元前21 世紀,啟建立夏朝,為華夏第一代帝王)。 春秋戰國時期, 今一市三縣地域曾分別為徐方、魯、宋、吳、越、楚等國的邑地。
曲陽縣 鍾離縣 泗水郡
秦王朝建立後統一實行郡縣制,今淮河南岸懷遠、蚌埠地域屬九江郡曲陽、鍾離等縣分領,今淮河北岸懷遠、蚌埠、固鎮、五河地域為泗水郡蘄、徐等縣分領。
懷遠縣 鍾離縣 泗州
後經政權迭經變更,歷經西漢、東漢、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至南宋寶佑五年( 1257年),始置懷遠軍及荊山縣,轄今懷遠縣及蚌埠市區西部、 固鎮縣一部,今蚌埠市區東部屬濠州鍾離縣;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軍及五河縣。 南宋 、金對峙時期,今固鎮縣先為宿州蘄縣、靈璧縣及泗州虹縣分領,後為宿州、靈璧、荊山、五河等縣分領。 元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銷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鍾離縣;今固鎮縣為宿州及靈璧、五河、懷遠縣分領,五河縣屬泗州。
鳳陽府
明洪武年間,鍾離縣先後改為中立縣、臨淮縣,增設鳳陽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鳳陽縣;今固鎮縣分屬宿州及懷遠、靈璧、五河、鳳陽縣。 清 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後樓為蚌埠獨立行政區,置三縣司,直屬安徽省鳳陽府。
鳳陽縣 懷遠縣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鳳陽府,懷遠縣、五河縣直屬安徽省,後屬安徽省淮泗道。同時廢蚌埠三縣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劃屬靈璧縣,淮河以南劃屬鳳陽縣;今固鎮縣仍為宿縣、靈璧、五河、懷遠等縣分領。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正式廢道,鳳陽縣、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先後直屬安徽省。 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翌年撤銷,仍屬鳳陽縣。 1932年,懷遠縣、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四區、第四專區,五河縣先後改屬第七區、第六專區。淪陷時期,蚌埠為偽安徽省維新政府、偽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抗日戰爭勝利後,懷遠縣改屬安徽省第十專區,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九專區、第五專區,五河縣屬安徽省第四專區。
蚌埠市
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脫離鳳陽縣,轄原屬鳳陽縣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區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區。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直屬安徽省,為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蚌埠市、懷遠縣、 五河縣屬皖北行署,今固鎮縣分屬宿縣、五河、靈璧、懷遠4個縣。 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屬安徽省;上述4縣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1月改屬蚌埠專區,1961年4月仍屬宿縣專區。 1964年10月,析宿縣、懷遠縣、五河縣、靈璧縣各一部分地區置固鎮縣,屬宿縣專區。 1971年宿縣專區改為地區。 1983年7月,懷遠縣、 五河縣、固鎮縣由宿縣地區改劃屬蚌埠市至今。 2003年蚌埠市東市區更名為龍子湖區,中市區更名為蚌山區,西市區更名為禹會區,郊區更名為淮上區
編輯本段建制沿革
史前時期,蚌埠[1]地域上居住的淮夷氏族,已過著農耕漁獵的生活。相傳原始社會末期,今蚌埠地域東部曾建立鍾離古國,西部曾建立塗山古國。至春秋戰國時期,先屬魯,繼屬吳,再屬越,後屬楚地。後經歷代演變,至民國36年(1947年)1月設市,直屬安徽省所轄。
秦至南北朝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實行郡縣制後,今蚌埠地域分屬九江、泗水兩郡。其東部(今鳳陽縣境內)設鍾離縣。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今蚌埠淮河北歸屬沛郡,淮河南歸屬淮南國。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國復改為九江郡,並在蚌埠西部(今懷遠縣境內)設置當塗縣。 王莽新政時期(公元8~23年。以下省略「公元」二字),今蚌埠地域淮河北更屬吾符郡,淮河以南更屬延平郡,並將鍾離縣改為蠶富縣,當塗縣改為山聚縣。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今蚌埠地域淮河以北為沛國所轄,淮河以南為九江郡所轄;東、西部各復改為鍾離縣、當塗縣。 三國時期,今蚌埠屬魏地。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淮河以北隸於譙郡;魏明帝青龍元年(233年),廢鍾離、當塗二縣,淮河以南隸於淮南郡。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實行州、郡、縣三級地方制,今蚌埠淮河以南屬揚州,為淮南郡所領,並復立鍾離縣;淮河以北屬豫州,為沛國所領。 東晉百餘年,戰亂不止,蚌埠地域建置更迭頻繁。淮河成為東晉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角逐的界河。淮河北於東晉成帝咸和二年(327年),為羯族石氏所建立的後趙所控制;晉穆帝昇平三年(359年),又為鮮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所佔據,後於晉廢帝太和五年(370年),再為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所統轄。今蚌埠西部屬當塗縣,於東晉成帝年間僑置於江南;今蚌埠東部於東晉安帝年間設鍾離郡,治燕縣;西南設馬頭郡,治虞縣。 南北朝劉宋後廢帝元徽元年(473年),淮河南岸鍾離、馬頭兩郡皆歸徐州。南齊武帝永明六年(488年),改徐州為北徐州,轄蚌埠東部鍾離郡,治燕縣;轄西部馬頭郡,治己吾縣。南梁初期承南齊制,後期江淮州郡先後為東魏、北齊所取。東魏武定六年(548年),蚌埠北部設連城縣,為睢州所轄。武定七年(549年),今蚌埠地域置楚州,治鍾離城。北齊控制江淮時,將楚州更名為西楚州,州、郡同治鍾離縣;並在西部設荊山郡,治荊山城,領馬頭縣。南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將西楚州改為北徐州,郡、縣未變。至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今蚌埠又為北周所佔,北徐州復改西楚州。
隋至兩宋時期
隋開皇二年(582年),西楚州改為濠州;廢荊山郡,馬頭縣改為塗山縣。大業三年(607年),又將濠州改為鍾離郡,領鍾離、塗山縣。今蚌埠北郊則屬彭城郡谷陽縣域。 唐武德三年(620年),鍾離郡復改濠州。武德七年(624年),塗山縣並入鍾離縣,為濠州所領。至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後,今蚌埠淮河以南屬淮南道監察,淮河以北屬河南道監察。天寶元年(742年),濠州再改為鍾離郡。乾元元年(758年),鍾離郡又改為濠州。貞元四年(788年),濠州隸屬河南道監察。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領今蚌埠淮河以北地區。 五代十國時期,今蚌埠淮河以北為宿州轄地,先後為後梁(907~923年)、後唐(923~936年)、後晉(936~946年)、後漢(947~950年)所統治;淮河以南為濠州轄地,先後為吳(907~937年)、南唐(937~958年)所佔據。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奪取今蚌埠整個地區,淮河以北由徐州轄,淮河以南由濠州轄。 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今蚌埠淮河北隸於新置靈璧縣,為淮南東路宿州所轄;淮河以南只存鍾離縣,為淮南西路濠州所轄。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陷汴京,取淮北,宿州初為山東西路領,至金大定六年(1166年)改屬南京路。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金兵渡淮攻取濠州。嘉定十二年(1219年),宋軍收復濠州,宋、金仍以淮河為界。今蚌埠淮河以南置鍾離縣,為淮南西路濠州所轄。寶佑五年(1257年),蚌埠西部重置荊山縣,為淮南西路懷遠軍所轄。咸淳七年(1271年),今蚌埠東北置五河縣,為淮南東路淮安軍所轄。
元至民國時期
元,今蚌埠屬河南行省政區。至元四年(1267年),淮河北靈璧縣改隸於泗州。至元十五年(1278年),五河縣改隸於臨濠府,今蚌埠淮河以南地區盡屬臨濠府。至元十七年(1280年),五河縣劃歸泗州轄。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臨濠府改為濠州;廢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今蚌埠淮河以南皆屬濠州鍾離、懷遠縣境。 明洪武二年(1369年),鳳陽建中都,鍾離縣更名中立縣,翌年再改名為臨淮縣。洪武六年(1373年),撤中都設中立府。洪武七年(1374年),中立府遷新城改名鳳陽府,臨淮縣亦改名鳳陽縣;蚌埠西部仍為懷遠縣,東北為五河縣。三個縣明初均為中書省鳳陽府所領。永樂元年(1403年),鳳陽府為南京直隸。 清初,鳳陽府為江南省領。順治十八年(1661年),今蚌埠全境皆為江南左布政使鳳陽府所轄。康熙六年(1667年),鳳陽府改隸於安徽布政使鳳潁六泗道。雍正二年(1724年),今蚌埠淮河以北從鳳陽府劃入泗州直隸州。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後樓一塊屬蚌埠,並首設獨立行政機構三縣司,脫離鳳陽、懷遠、靈璧三縣,直屬鳳陽府。 民國元年(1912年),蚌埠三縣司廢,河南岸改屬鳳陽縣,置二區公署;河北岸小蚌埠屬靈璧縣,一直到民國35年。民國3年,恢復道制,蚌埠河南岸屬安徽省淮泗道鳳陽縣轄。民國18年,蚌埠曾成立市政籌備處,但翌年即撤銷,仍屬鳳陽縣所轄。民國21年,鳳陽縣辦自治區,蚌埠系其第七區。民國24年,蚌埠與三鋪合為鳳陽第二區。翌年,鳳陽縣被安徽省第四督察區所領,蚌埠受其轄。民國27年,鳳陽縣名義上為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區所轄,因日軍侵佔,九區各縣淪陷,鳳陽由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區兼管。 民國27年10月,日偽在蚌埠組建偽安徽省維新政府,鳳陽縣直屬偽省維新政府管轄,偽縣維新政府設於蚌埠。民國29年3月,偽安徽省維新政府更名偽安徽省政府,偽府仍設於蚌埠。民國33年,偽安徽省政府設8個行政督察區,蚌埠為鳳陽縣轄,隸屬第一行政區,並為區治地。 民國34年8月抗戰勝利,國民黨軍隊李品仙部到蚌埠接防。11月,成立蚌埠市政籌備處,翌年接管市區行政。民國36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為安徽省直轄市。 1949年1月,蚌埠解放,先屬江淮解放區轄,4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蚌埠遂隸屬皖北行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52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撤銷皖北行署,蚌埠市為安徽省直轄。1956年,安徽省置蚌埠專區,專員公署駐蚌。1958年11月起,蚌埠市隸屬省和專區雙重領導。1961年3月撤銷蚌埠專區,此後至1985年,蚌埠市一直屬安徽省直轄。
編輯本段友好城市
國內
江蘇省:淮安市、連雲港市、鎮江市 寧夏區:石嘴山市 福建省:泉州市 海南省:海口市 雲南省:昭通市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甘肅省:蘭州市 北京市:門頭溝區 上海市:靜安區、長寧區
國外
英國:坦姆賽德市 義大利:貝加莫省 巴西:巴拉曼薩市 美國:韋恩郡 日本:攝津市
國外經貿夥伴城市
德國:克雷菲爾德市 土耳其:辛江市 俄羅斯:赤塔洲 美國:休斯頓市 澳大利亞:伊普斯維奇市
編輯本段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主題詞
Ⅵ 國家林業局對林政服裝是怎樣規定的
我就是木材檢查站的工作人員,您說的問題是存在的。按照2009年9月國家林業局在江西召開的全國林政會議精神,今年7月1日前將對全國的木材檢查人員進行統一著裝,時間臨近卻還沒聽到什麼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