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書院有統一服飾類似校服的嗎
有呢,但一般來說都是貴族學校,(如皇子丶公主)私熟一般都是各穿各的。
Ⅱ 唐朝的讀書人有統一校服嘛
那個時候應該是沒有的,因為古代的讀書人一般都是在私塾中讀書,私塾就相當於是一個個小的學校,學生也沒有多少,並且私塾之間也沒有什麼聯系,所以應該沒有什麼校服之類的東西,學生只是在其中學習而已,也就是說那個時期還沒有形成一個制度性的東西。
Ⅲ 終極三國東漢書院的校服是什麼顏色的
武虎將加劉備
曹操
諸葛亮
小喬
貂蟬
阿香
還有大喬的都是米色的
就是東漢書院的校服
江東那邊的周瑜
孫權
孫策
包括孫堅都是深藍色的
泛黑
Ⅳ 古代書院是啥樣
應天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區南湖畔)、嶽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嶽麓山)、嵩陽書院(今河南鄭州登封嵩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合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
Ⅳ 古代到書院學習畢業會舉行什麼禮
1、正衣冠
據《禮記》記載:「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因此,古代開學儀式的第一課即是「正衣冠」。古人認為:「先正衣冠,後明事理。」讓學生注重自己的儀容整潔,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課。入學時,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幫學生整理好衣冠。然後,「衣冠整齊」地排著隊到學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後,才能在先生的帶領下進入學堂。
/2、行拜師禮
步入學堂後,先要舉行拜師禮。學生先要叩拜至聖先師孔子神位,雙膝跪地,九叩首;然後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學生向先生贈送六禮束修。所謂六禮束修,亦即古代行拜師禮時弟子贈與師父的六種禮物,分別是,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精於勤;蓮子: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紅運高照;紅棗:寓意早早高中;桂圓:寓意功德圓滿;乾瘦肉條:以表達弟子心意。其中「束修」二字,有人解釋為十條干肉。據《禮記·少儀》記載:「其以乘壺酒、束修、一犬賜人。」鄭玄註:「束修,十脡脯也。」束修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論語·述而》中已有「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2、凈手凈心
行過拜師禮後,學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將手放到水盆中「凈手」。「凈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後擦乾。洗手的寓意,在於凈手凈心,去雜存精,希望能在日後的學習中專心致志、心無旁騖。
3、硃砂開智
硃砂開智也叫硃砂啟智或硃砂點痣,是開學儀式中最後一道程序。具體做法是先生手持蘸著硃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一個像「痣」一樣的紅點。因為「痣」與「智」諧音,硃砂點痣,取的其實是「智」的意思,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學生日後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Ⅵ 關於古代書院的幾個問題……
書院——封建社會後期一種重要的教育機構。
①、中央官府設立,用於收藏、校勘和整理圖書的機構。
②、民間設立,供個人讀書治學的地方。從宋朝開始,書院作為一種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
封建社會後期,隨著官學的衰落,出現了「書院」這一教育機構。
書院本是唐代修書、藏書、的地方,五代時具有了學校的性質,宋代書院增多,成為有名學者講學的場所。
元代各路、州皆設有書院。明清書院仍盛,多數成為准備科舉的場所。清末廢科舉,書院改為學校。
書院是傳承文明,傳播思想和文化的載體,它不可能不和文化有難解難分的姻緣關系。縱觀其書院的發展史,無論是從其數量還是從其質量上看,長江流域的書院都大大高於黃河流域,以宋代六大著名書院為例,除嵩陽書院和應天府書院屬河南境內外,其餘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茅山書院、石鼓書院全在長江岸邊的江西、湖南、浙江境內 。
資料有《嶽麓書院史略》(1986)、《中國書院辭典》(1996)、《中國書院制度研究》(1997 )、《中國書院史資料》(全三冊,1998)、《中國書院文化叢書》(已出學規、章程、攬勝、楹聯四冊,1999-2000)
Ⅶ 誰能告訴我古代的校服叫什麼
沒有,古代的書院,學生要穿校服,只不過不是統一製作統一格式,只是深色的長衫而已
Ⅷ 中國古代的書院教育是怎麼樣的
古代書院的「一把手」不叫「院長」,多稱「山長」、「洞主」。這是因為古代書院多建在環境優美、景色宜人的山上,喜歡與道觀、寺廟為鄰。宋代以後,書院成了古代中國讀書人心目中的學術聖地。而成就書院這一崇高地位的,是其辦學理念。
書院與官學的辦學理念和模式完全不同,不設門戶,完全開放,講學自由。學生的培養目標不是政治精英,而是學術精英。書院刻意與官學保持一定的距離,教授保持獨立的學術品德,學生尊崇獨立的自學精神。
書院實行「山長負責制」,山長相當於如今的大學校長,雖然沒有行政級別,但山長有絕對的權力和權威,既是書院最高行政領導,也是首席教學主管和「學術帶頭人」。
山長始終把教學放在第一位,參與一線教學工作。如程顥、程頤、司馬光、范仲淹、朱熹、張栻等名儒大師,在主持書院日常教學時都是親自進課堂給學生授課。
日常教學中,山長授課一般放在每月的一、三、六、八日。書院一般每月有三次課試,從出題到評閱,均由山長負責。興辦於南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的建康(今南京)明道書院即規定:「每旬山長入堂,會集職事生員授講、簽講、覆講如規,三、八講經,一、六講史,並書於講簿。每月三課,上旬經疑,中旬史疑,下旬舉業。」
北宋教育家范仲淹當年在應天書院執教時就曾「勤勞恭謹,以身先之」,據《範文正公集·言行拾遺事錄》記載,范仲淹「出題使諸生作賦,必先自為之,欲知其難易及所當用意,亦使學者准以為法」。
給學生出試題作文,自己先做一篇,這樣能不受學生歡迎嗎?范仲淹由此名氣遠播,「四方從學者輻輳」。
書院招生不設門檻無戶籍限制
明代文昌書院學子「不需一束均得入院肄業」
古代書院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其平民教育情懷,即便如元明清時期好多書院改為「官辦」,這種情懷也沒有改變。
書院從誕生那天起,便向社會下層和民間士子開放。書院招生不設門檻,入學無戶籍限制,只要有志於學業的,不分貧富,不論地域,均可入學,即孔子所提倡的「有教無類」。如四川文昌書院的「招生簡章」(文昌書院記)中便有這樣的說法:「凡越雋生童,不需一束,均得入院肄業,按月觀課。捐廉獎賞,作育人材,大公無類。」
「大公無類」一直是書院的辦學准則,也是「有教無類」辦學理念的升華。雖然招生不設門檻,但入學要求還是有的,名氣較大的書院,因為報名的人多,「招生標准」也很嚴格,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質都相對較高。考核包括學業在內的綜合素質測試,光學習好還不行。如白鹿洞書院,一度要求入學者是舉人,朱熹的《招舉人入書院狀》可以為證。
古代書院的招生指標由各書院依辦學實力自定,人數從幾十到上百不等。除了招取測試成績優異的「正課生」,還會錄取稍次一些的「附課生」。附課生也寫作「副課生」。如清道光年間安徽阜陽的聚星書院,每年招生名額(學額)為生員正課20名,副課20名。
在招生上,老師說了算。如白鹿洞《洞學榜》擇生徒上即有這樣的規定,「自今凡奉公移來者,慎於所選,從游之後,洞師驗與可拒者則拒之,上司不必撓其權。其四方有志之士,聽其肄業。」
從中可見,如今天的官方推薦生、拿著領導人介紹信的照顧生是不受書院歡迎的。即便入學了,如果主管老師(洞師)測試後覺得不行,仍會將其辭退,領導(上司)不能幹涉。
書院辦學經費主要來自「學田」
元代明道書院每名學生每月給5貫「膏火錢」
古代辦書院的辦學經費除了「官助」之外,主要靠民間集資、捐獻和書院創收、自籌,其中「學田」收入是辦學經費的主要來源。每個書院都會盡可能地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很多時候,學生在書院讀書,不僅不要學費,而且「食宿費全包」。如文昌書院,學生便「不需一束,均得入院肄業」。另外該書院「更欲立書舍,給膏火,招徠來學,以廣栽培」。
所謂「膏火」,就是學生學習期間的花費,古人俗稱「養士費」。「膏火」原本為資助困難學生的,實際使用時已普遍散發,生徒都有份。或給錢兩,或給糧谷,或錢糧兼給。
「膏火錢」補助的高低歷代不一,不同書院之間也不同。以建康(今南京)明道書院為例,在元代至正年間,此時已改為官辦的書院,每名學生每月給零花錢5貫錢。5貫即5000文,當時書院的勤雜工每月工資才300文,做學生比打工還來錢呢。另外,每名學生每天還有口糧「米2升半」。
清道光年間,安徽阜陽聚星書院的正課生每名每月膏火錢1200文,副課生500文;童生正課1000文,副課500文。正副課生住院肄業者,每名每月另給小麥3斗。
有的書院因辦學經費有限,學生食宿費無法全包下來,也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免費伙食。一般來說,古代書院是沒有「考試費」、「材料費」等現代學校常見的學雜費的。
成績優秀可獲「獎賞錢」、「花紅錢」
清代蘄州書院考試前4名每人獎「膏火制錢二串文」
古代書院大多希望所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才,所以對學生的要求極嚴。以作息時間來說,不分冬夏,每天早上五時頭鼓,五時半二鼓,六時三鼓上課。
為了使學生都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書院還設有獎勵制度。獎勵的形式很多,既有精神鼓勵,更有物質刺激,如月課獎賞,積分升級。還有相當於現代獎學金的所謂「獎賞錢」、「花紅錢」。
月課獎賞是依據每次考試的成績來定的,於考試之後兌現。如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延平知府陳宓在南平城南九峰山麓,仿白鹿洞書院模式建造的延平書院,便設「獎賞錢」,書院規定每月三課,上中下旬分課本經、論、策不同內容,「課冊待索上看,佳者供賞」。
對學生予以獎賞,在清代的書院中似乎規定得最清楚,標准也較高,可能與清代書院「官學化」有直接關系,書院將膏火錢改成「獎金」發放,憑「獎票」領取。
清《蘄州志·學校》記載,同治年間湖北蘄州書院的獎勵標準是這樣的:生員參加相當於今教育局或考試院組織的考試(官課),每次取超等4名,每名膏火制錢二串文;特等12名,每名膏火制錢一串二百文。文童則每課取上卷8名,膏火制錢一串四百文;中卷20名,每名膏火制錢一串文。
除了書院應給膏火、花紅外,教育主管部門也會「酌給花紅」,以示鼓勵。
清代張之洞任湖北學政時,在湖北武昌所設的經心書院將考試時的優秀作文結集刊出,先後出版了《經心書院集》和《經心書院續集》。這種「榮譽獎勵」,比獎金帶給學生的刺激還大,還管用。
嶽麓書院內朱熹
書寫的「忠孝廉節」
獎懲分明試卷憑「浮票」領取
清代丹陽書院「抄寫雷同」「罰停膏火一月」
獎懲分明,是古代書院的基本學規之一。學生在書院不認真學習,不約束言行,也會受到嚴厲的懲處。清代湖北歸州丹陽書院規定:「學長稽查在院肄業生童,有不勤學勵行者,正言規勸;如其不從,稟明山長,加以懲罰」。
清代蘄州書院的學規中也明確要求:如果在山長課期生員超等曠課一次,扣錢六百文;特等曠課一次,扣錢四百文;文童上卷曠課一次,扣錢四百文,中卷曠課一次扣錢三百文,再曠遂加錄成文或雷同全數扣除。
學生在書院學習時的學業等級是動態的,實行「積分制」,有「升降級」。即使錄取時的優秀學生,即所謂「正課生」,如果曠課,平時考試成績不能保持在前列,也有可能被降為「附課生」。
清代均州南陽書院規定,以缺考的次數和考試的等級來確定升降,內課生如有一次不應課者,停止發放一月膏火;兩次不應課者,降作附課。正課一連三次不考,超特等者降作附課以內,附課連考三次超等者,可以升補為正課。降級的同時,其膏火錢也會降低標准發放,甚至不發。
古代書院考試紀律很嚴格,試卷憑「浮票」領取,並設編號。學生考試時出現作弊、抄襲等不誠信行為,都會受到懲罰。清代歸州丹陽書院規定:「抄寫雷同及不在院作文,並次日交卷者不列榜 ,初次不列榜,罰停膏火一月;再次不列榜,降作附課,冒名頂替者逐出住院。」
與現代教育理念一脈相承的是,古代書院同樣「德育」先於「智育」,當然,由於封建社會的局限,古代的「德育」大多是「忠、孝、廉、節」等內容。如果「缺德」,後果很嚴重,輕者重罰,重者開除。
Ⅸ 蛟川書院校服怎樣
挺好的,料子也好,看上去挺精神的,分夏、秋、冬三套。
Ⅹ 誰有破一點的古代書院的圖片啊,要不出名的那種
朋友,是不是要用到你做的啥PPT類的裡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