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是如何改掉拖延症這個毛病的
我理解的拖延症就是做事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不行動,能偷懶就偷懶,甚至於到最後一刻也不行動,最後直接放棄。這是現代人應對快節奏生活的消極反應,也是大多數人的心理通病。
說了這么多,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被拖延症控制的我們真的很無奈,想做卻做不到真的讓人很不爽。從現在開始改變吧。
B. 磨人的小妖精,要怎麼才能好弄掉一點
額額。。。這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只是心裡喜歡的感覺罷了
C. 心理學家教你如何克服拖延症
取意」將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拖延症總是表現在各種小事上,但日積月累,特別影響個人發展。 該詞的最初出現在在愛德華·霍爾出版於1542年的書里。 《聖經》從希臘文翻譯為英文的過程中,拖延更多被譯成「罪過(sin)」,直到工業革命後,拖延才逐漸具有了現在的含義,被視為「以推遲的方式逃避執行任務或做決定的一種特質或行為傾向,是一種自我阻礙和功能紊亂行為」。「拖延症」正式成為病症,相關的研究開始於20世紀末。 單純的做事拖拉或是懶得去做,只能定義為「拖延」,也僅是一種壞習慣,當「拖延」已經影響到情緒,如出現強烈自責情緒,強烈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貶低,伴生出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時,才能稱之為「拖延症」。拖延症 - 成因拖延症的成因很多,大致可歸納為三類:特質論拖延症 研究者把拖延視為個性特質的反映,受個體盡責性、特質焦慮、懶惰、低自我效能感等個性根源影響。動機論 研究者認為期望水平、恐懼失敗、完美主義定向、自我妨礙和自律需求都會影響到個體的拖延行為。調節論 研究者將拖延視為行為自我調節的失敗,是個體不能很好地協調個性、動機、認知與情境因素的結果拖延症 - 生理 關於拖延症的生理學根源研究,目前(指2009年)大多圍繞大腦前額葉皮層的功能。這個腦區負責大腦的執行功能,比如計劃、沖動的控制和注意力,還起到過濾器的作用,降低來自其他腦區分散注意力的刺激。前額葉皮層的損傷或者低活動性,會導致過濾雜擾刺激的能力降低,進而使處理任務的組織能力變差。拖延症 - 類型拖延症 哥倫比亞大學組織心理學系的教授安吉拉將拖延區分成兩種狀態:消極拖延和積極拖延,相比之下,後者往往更喜歡在壓力下工作,這樣他們可以做出更深思熟慮的決定,並更及時地實行。弗拉里博士定義了三種基本的拖拉者:1、鼓勵型,或者說找刺激型,他們盼著最後幾分鍾忙碌帶來的快感。 2、逃避型,他們迴避失敗的恐懼,甚至害怕成功,但實際上他們非常關心別人怎麼看自己,他們更希望別人覺得他不夠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3、決心型,他們沒法下決心。不下決心就可以迴避對應對事情的拖拉。拖延症 - 表現拖延症 1、沒有自信。 因為每次完成任務都達不到自己最高的能力,對自我能力的評估會越來越低。2. 我太忙。我一直拖著沒做是因為我一直很忙。3、頑固。你催我也沒有用,我准備好了自然會開始做。 4. 操控別人。他們著急也沒用,一切都要等我到了才能開始。5. 對抗壓力。因為每天壓力很大,所以要做的事情一直被拖下來。6. 受害者心態我也知道自己怎麼會這樣,別人能做的自己做不到。拖延症 - 影響拖延症1、因拖拉耽誤工作或學業;2、影響情緒,破壞團隊協作和人際關系;3、拖垮身體。 德國研究表明,慢性長期的拖延行為,暗示著潛在的心理及生理紊亂。一拖再拖,讓他們錯過了體檢、錯過了一些疾病早期治療的時機。4、拖延的人自律性不強: 這些人通常習慣晚睡,喝酒時也往往超過自己預期的酒量。同樣,他們即便決定要戒煙、運動、減肥等,也很難邁出實質性的一步。拖延症 - 對策對症解決1、完美主義型的拖延者:做事情要盡善盡美,所以不願匆忙開始。解決辦法:允許不完美的存在,每有一點進步都鼓勵自己。意識到自己不可能不犯任何錯誤,因此不必要求自己達到完美。2、容易頹廢:任務太難了,明天再做吧。明日復明日,一拖再拖。解決辦法:把任務分成比較容易的小塊,化整為零,降低任務難度;推遲自己要放棄的心態,每天盡可能多完成任務。3、自我貶低: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自己的評價越來越低,當自己能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時卻認為是運氣。 解決辦法:對自己有信心,接受別人對自己工作的贊揚,自己對自己進行勉勵。 對症解決 1、完美主義型的拖延者:做事情要盡善盡美,所以不願匆忙開始。解決辦法:允許不完美的存在,每有一點進步都鼓勵自己。意識到自己不可能不犯任何錯誤,因此不必要求自己達到完美。2、容易頹廢:任務太難了,明天再做吧。明日復明日,一拖再拖。解決辦法:把任務分成比較容易的小塊,化整為零,降低任務難度;推遲自己要放棄的心態,每天盡可能多完成任務。3、自我貶低: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自己的評價越來越低,當自己能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時卻認為是運氣。 解決辦法:對自己有信心,接受別人對自己工作的贊揚,自己對自己進行勉勵。[4]行為糾正拖延症1、主次有序。 對工作進行有效的分類,把它們分成急切並重要、重要但不急切、急切但不重要、不急切也不重要四類,把需要做的事情寫在本上列出來,達到最好的提醒效果。2、有效切割。 把大任務或完成時間比較長的任務切割成一個個小任務,按時間進程確定一系列的具體目標,然後再逐個攻破,並在每個小任務完成後,都對自己的執行力在內心獎勵一次。3、消除干擾。將這一切可能影響工作效率的東西統統屏蔽掉,全心全意地去做事情。4、互相監督。 有拖拉習慣的同事或朋友相互間也可以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相約相互鼓勵和督促,這樣比單打獨斗容易得多,會有效降低拖延的概率。如何積極地克服拖延症呢?心理學家給出了很贊的答案。馬里蘭的律師唐娜懷特(Dana Moylan Wright)被惡性循環攪得焦頭爛額——工作堆積得越多,她工作的動力就越低。 「那一刻,我所有的工作都到了交付的截止日期,然而我卻沒辦法讓自己開始動手做任何事情。」她說,「我的焦慮情緒已經完全進入了咆哮帝的水平。」 2005年的一天,42歲的懷特小姐正在網上沖著浪,而一邊壓在手頭的東西已經被她拋到外太空去了。她輸入搜索「拖延症」,希望能夠找到解葯。然而相反的,她發現了一個開發拓展自己這一習性的方法——「結構化拖延法」(structured procrastination)。拖延也可以很藝術 這一獨創觀念來自於斯坦福大學哲學教授姜佩里。結構化拖延法包括從小件的、優先性低的事情做起,從而建立一種成就感,然後打起精神完成更重要的工作。佩里先生作為一個慢性拖延症患者,建議同類們選擇一個重要的任務,但是在攻克其他工作之前先推遲一陣。「不要為自己這樣的操作安排感到羞恥。」他說。提倡「結構化拖延法」的佩里教授 佩里先生說,人們總將注意力放在他們最大的並且最重要的職責上,然後把時間浪費在無收益的活動上,比如上上網,看看電視什麼的。佩里的網站放置了一張「工作沒做但是仍然在用海草跳繩」的照片。他建議拖延症患者們用比較不艱難的(而且很有用的)工作把時間充分利用起來,比如跟進客戶,完成開支報告或者閱讀行業新聞。他說,聰明的拖延者可以獲得「高效」的好名聲,同時也可以繼續「屈服」於自己拖延的沖動。佩里正在實踐「工作沒做但是仍然在用海草跳繩」。 但是如果遇到了重要工作怎麼辦?佩里先生說,要麼不可變更的截止日期會逼著人行動,要麼拖延者會獲取足夠的信息和觀點支持他們去直面任務。完成一部分工作並不妨礙我們對拖延的熱愛 近年來涌現出了許多關於拖延行為的心理根源及經濟效應研究,其中之一就是佩里的拖延理論,佩里的理論雖不是由嚴密的科學推導得來,但好在源於自身,有實踐為證。研究拖延症的心理學家們估計80%-95%的大學學生會拖延,其中的一半是日常性的拖延者;介於15%到20%的成人也是習慣性的拖延者。皮爾斯·斯蒂爾(PiersSteel)是卡里加爾大學副教授,也是即將出版的《拖延等式》(The Procrastination Equation)一書的作者。他估計拖延使美國經濟每年經受了數千億的損失。斯蒂爾先生說僅僅電腦游戲掃雷和紙牌就為虛耗的時間和失去的生產力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然而這個世界上既沒有「為什麼人們會拖延」的單一解釋,也沒有「如何克服這種行為」的單一方法。各種建議包括設定目標,或者分割大塊任務成一系列小任務,以及精力規劃——也就是計劃在處理較難任務的時候選擇在精力最充沛的時刻,通常選擇在早上10點左右。有些人推薦復雜的時間管理和組織系統;另一些則強烈推薦拖延者集中精神在積極正向的目標上,比如花更多精力在專業進修或者家庭的團聚時光上。「拖延症對人一點好處都沒有。」加拿大卡爾頓大學拖延研究組主管提摩太·皮奇樂(Timothy Pychyl)說。雖然如此,皮奇樂先生很欣賞佩里先生玩世不恭的方法,也認為或許這個方法很實用。「也許這並不能解決每個人的問題,但是……有些人則可能會在拒絕做某些事情的同時就把一堆工作做完了。」 馬里蘭的律師懷特小姐說,結構化拖延法幫助她能夠更謹慎並且有效地關注並處理工作。「只要我能感覺到我在拒絕做某件事,我就能趕驢子趕馬地讓自己去幹活。」她說。討厭拖延?你可以有快感,也可以很成功特麥透普·寇樂多耶(Temitope Koledoye)是費城的一名市場部主管,2003年她被診斷出注意力不集中症(ADD)。她認為「結構化拖延法」的技巧幫助了她在自己和大項目之間建立了一個精神空間用來協調處理自己。「當我在處理很小的事情的時候,腦袋裡仍然想著那些我必須要做的大事情。」她說,「我要專注我的思想。」 就算是小小的成就,比如在線繳納一些款項或者為出差的旅行打包,都能為她提供的一整天的滿足感。她說:「你不會感覺到失敗,因為你確實把事情做成了。人生好像一切盡在掌握!」佩里先生認為我們不應該為自己的做事習慣而感到不快,因為罪惡感會打消干勁兒,反而強化要延遲的慾望。墨西哥城的猶安裘德·瑞古雷斯(Juanjode Regules)曾因厭工而尋求治療。在讀了斯坦福教授的文章後,他感到「罪惡感減少了一大半兒」。作為某墨西哥建築公司工作的前人力資源主管,德瑞古雷斯先生說,他長年依靠雇員們為他解決可怕的任務,他使用的這個大招則被調侃為「拖延領導力」。 德瑞古雷斯先生四月份離開了他的前僱主轉去做自己的軟體生意。他贊揚佩里先生提供了一個更高效的拖延模式,「我覺得很好。一邊賺錢,一邊還在拖延。」德瑞古雷斯先生說。
D. 如何搞定一個有拖延症的人
拖延症,還是拖延症。
你一定也會有某個想要完成的目標,這目標如此重要,以至於時常就要在腦中響起。
可是,在做這件重要的事情之前,得需要先整理一下桌面,打掃一遍衛生,或者不行再整理一圈家務。最後,發現,天色已經不早了呀,要做的事當然還沒開始。帶著悔恨、歉意,完成了一次拖延。
拖延是生活中的常事。拖延,會帶來焦慮、不安、自責。我們為自己的沒有按計劃行事,而感到焦慮、後悔,就彷彿這焦慮能夠約束我們,下一次不再拖延。
可是,往往恰恰相反。
拖延之所以能成為」症「,就是因為我們會深陷其中,不光是行為上,而是在情緒上,也陷入怪圈。
針對拖延,江湖上流傳著多個版本的解法。而在所有針對拖延的分析中,我傾向於認為應該認識拖延背後的情緒。
人做一件事情需要動機。有些事情,不用別人催,自己也不用糾結,很快就完成了。你應該有這種類似的感受吧?而你也許不知道的是,人如果不想做一件事,內心也同樣會有某種動機。只不過,在意識層面,這樣的動機並未浮現。
也就是說,人是在對事務進行「選擇性」拖延。被「拖延」的事情,自然有被拖延的內心邏輯和內在道理。
不要單純因為某一件事的拖延,而陷入「自責-重復」的怪圈。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在拖延的過程中,人也能創造價值。很多作家都是在交稿的最後期限來臨前,靈感爆發,奮筆疾書。
我們的生活是由多種需求構成的。在拖延某一件事的時候,你大可以安排其他事。輪換著做一些事情,換換腦子,你可以把生活安排的更好。下次記得在待辦事務的清單上,多列幾個可以做的事情。這樣,即便上面那個「最緊迫」的事情暫時不想做,記住還有下面很多事情可以任意選擇。
還有的時候,你什麼事都不相干。而什麼都不幹——也是人眾多需求的一種。這個時候,就放鬆下來,哪怕是關了燈,放一段舒適的音樂,靜靜地休息也好。
眾多拖延中,晚睡,也是其中危害最大的一種。地球一如既往的照常速運轉,而人類卻越睡越晚。我的好多朋友,白天忙一天,加班。下班了回去,吃完飯收拾完,其實已經不早了,卻挺著不睡。不是不困——而是覺得就這么結束一天,活得太沒有意義了。
恩,那什麼是意義呢?挺大後半夜,又獲得了什麼意義呢?
我們甚至沒有勇氣結束一天,讓疲憊的身體得以休整。多少工作狂不僅累壞了自己的身體,也影響了別人的休息。
必須指出的是,拖延,是絕大數人的共性。拖延症,目前在學界還沒有將其定義為心理或精神疾病。
拖延症,是一種行為的外在表現,其背後的原因,則可能與心理的不良狀態或疾病有關。比如,當你陷入焦慮、抑鬱時,無法安排好生活的節奏,造成拖延。如果是這種情況,則可能需要進一步的心理干預。
有一句話說,關於焦慮,最大的不應該就是,因為陷入焦慮而感到焦慮。
對於拖延,也或是如此。對待它,就像對待生活,享受它,體驗它。
記得時常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E. 如何改掉拖延症有經驗的朋友進來說說
可以借用弗洛伊德的理論來解釋和治療拖延症。但我傾向於將他的理論簡化一些。
你的行為似乎受兩個人支配,一個是「應該」,一個是「願意」,但最終「拍板」的那個人是「願意」。不知你是否能理解。
「應該」就是你根據你的所學,你的經驗以及親戚朋友對你的希冀,會有一個理性的計劃——比如每天晚上要背20個英語單詞,因為你知道,學好英語,就眼前而言,你會取得好成績,就將來而言,可以開闊眼界,和國外同行交流等等。「應該」的優點是有長遠眼光,缺點是有時會考慮不周,比如無視你己經很疲勞,比如無視你前十天背的單詞都忘光了,再這樣背下去,你也記不住多少單詞。「應該」還有一個特點是他做的決定都很有根據,你很清楚地告訴你為什麼要做「背單詞」這個決定。
「願意」指揮你的行動主要出於「本能」,他是直接作出決定的人,「願意」和「應該」正好相反,「願意」會綜合衡量各種因素,你是否很累,你這樣背單詞以前有沒有收到好的效果,你背了單詞是否會得到獎賞等等。但是「願意」的目光比較短淺,他不會考慮你所作的決定會有什麼什麼長遠影響,是「應該」告訴他你的決定對將來有什麼影響。「願意」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對於他做的決定,他往往不告訴你為什麼要這么做。比如你前幾天背的單詞都忘了,於是你很沮喪,所以你一背單詞,「願意」就會知道你又要沮喪了,但是他不告訴你因為你會沮喪,他才阻止你背單詞。
如果「應該」和「願意」的意見不同,最後還是「願意」做最終的決定。因此你就會很奇怪你為什麼知道明明應該做什麼卻不去做。到了最後關頭,比如你再不背單詞,考試就要不及格了,「願意」終於發現你要是不背單詞,會面臨更大的沮喪,他也會同意你背單詞。這樣他們兩個的意見就統一了。但這往往是發生在最後的關頭,於是就形成了拖延症。
如何才能用這個理論治療拖延症呢?核心方案就是讓「應該」和「願意」不要總發生沖突。「應該」應該多問問「願意」:你為什麼不同意我做明明正確的事情?也應該反省自己,是不是一味唱高調,做出了一些不切實際的計劃——比如一天根本記不住20個單詞,從而導致你的沮喪。「願意」應該多想想:每天背20個單詞真的能把你累壞嗎?記不住單詞的沮喪真那麼重要嗎?也要及時和「應該」溝通,不要「一意孤行」。
換一種說法就是:做理性的決定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讓決定更理性。同時也要善於發掘潛意識里隱藏的一些不合理的對現實的恐懼。
對於意識和潛意識的對話,是精神分析治療的核心,需要專業的心理醫生來做。你自己能做的就是,在「犯懶」的時候尋找懶的根源,再仔細考慮這個根源是否站得住腳。
另外,你有沒有注意:你發怒的時候,是不會拖延事情的。
發怒是一種在進化上有優勢的情緒,所以才得以在進化中保留,並非人們常說的——發怒既傷身體,又容易失去理智,把事情搞砸。
因此,想治療拖延症,就應該適當發怒。關鍵是如何發怒才不至於和周圍的人感情搞僵,我的建議是參加對抗性的體育運動,既激活了對抗性的情緒反應,又增進了朋友之間的感情,何樂而不為呢?
F. 怎麼制服拖延症
給自己制定嚴格的計劃,以及完成時間。如果自己做不到,可以請朋友,親戚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