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19》是由黃健中執導的歷史故事片,陳道明、何政軍、許晴等參加演出影片講述了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為中國代表團一員參加巴黎和會的經歷
❷ 希特勒》終於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二戰德軍制服了
希特勒說:軍服一定要帥,這么年輕人就會義無反顧的投軍效勞。納粹德國對全人類犯下了不行寬恕的罪過,但拋開政治要素,咱們來看看納粹軍服規劃十分講究。
其時許多青年入伍從軍,為的即是能得到一套美麗的制服。法西斯的軍服宣傳攻勢,在年輕人中收到了奇效。光輝的納粹帝服已經成為了一個永久無法逾越的,不得不供認德國超前的規劃理念至今依然難以被逾越。
希特勒自我標榜為古羅馬高手的直接後嗣,「承繼古羅馬注重軍容的傳統」,極其注重戎行的儀容打扮,在戎衣的規劃上竭盡全力融入了相當的美學成分,他相信藝術對政治與軍事效果的影響力,把藝術與政治置於彼此相關當中,他以為,「政治在藝術中表達自個,藝術反過來推進、加強國家政權」,他用意識形態和藝術推廣政治。
試想,一陣充滿強勢力氣且身著黑漆漆服裝的戎行黑漆漆地襲來,觀如烏雲行將帶來閃電與暴風雨,從氣勢上已足以對對方心思發生壓倒性恐怖征服。
納粹德軍戎衣款式十分筆挺,英俊,並且配上皮靴顯得人愈加精力、挺拔 首要軍服配色中(不包括迷彩服)多選用黑、灰、白,袖章為紅色,簡略卻經典,黑、白、紅三色向來是配色的絕佳調配戎衣上得到充沛的表現。 德國戎行有謹慎、細致、長於方案調度而又頗有些優雅的特點,這些在納粹戎衣上得到充沛的表現。
我個人以為,二戰德國戎衣的美麗首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1、現代各國戎衣的根底是從16世紀,熱武器戰爭開端前期,從歐洲列強戎衣逐漸衍化過來的,適用於火氣年代戰爭需求;
2、近代歐洲戎衣,離不開歐洲騎士文明,因而,戎衣庄嚴、威猛,有「貴族」氣,你能夠看靠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歐洲戎衣,一般戰士的都像現在軍官的,即是騎士貴族審美文明的影響;
3、德意志第二帝國前身是普魯士王國,該國經過普奧、普法兩個歐洲近代最首要戰爭,一致了德意志,樹立帝國,普魯士軍事貴族文明與精力是德國戎行,尤其是德國陸軍的思想與文明根底;
4、德國陸軍在近代,獨冠群雄,成為中國、日本等後期近代化國家的樣板,與其光輝戰績、卓越戰鬥力、深沉軍事思想、嚴整軍容等休戚相關;
5、德國戎衣,即是樹立在普魯士軍事貴族意識形態上發生的,因而,很「帥」,因為,一種文明的領先或遭到遍及追捧,這種文明審美下的商品,也變得「漂亮」;
6、德國民族,謹慎、務實、呆板、精密,德國的工業興旺,工業文明厚重,商品質量精密度拍案叫絕,所以作為工業商品的戎衣,也無不透露出「精緻」!
德國軍服的製造商至今仍是國際聞名品牌,Hugo Boss,是國際聞名奢華品牌,源於德國,主營男女服裝,香水,手錶,及其它配件。自1923年起,Hugo Boss這個姓名就成為了時髦男人服裝的代名詞,專事出品國際尖端的高品質男裝。旗下具有男女高檔服飾,鞋類、皮具、手錶、眼鏡和香水等很多商品,在100多個國家開設有專賣店。自此以後,BOSS一直是全球香氛商場的首要領軍者。
1923年,HUGO BOSS先生以其姓名創立了一家男裝出產商。但數年後,因德國經濟慘淡影響而墮入破產。
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HUGO BOSS轉為出產德國突擊隊和德國政治軍事安排German SS的制服,並且專門供給納粹少年團的全套裝備。二戰後,HUGO BOSS重視這段前史,並在他們官網向從前被役使過的大家抱歉。現在,德國差人的制服也是由HUGO BOSS製造的。
戰後,宗族生意已傳至第三代。1953年,HUGO BOSS初度出產男人禮服。踏入七十年代,HUGO BOSS更出產高檔服裝及運動服,正式進軍服裝界。1985年,HUGO BOSS於德國上市。
❸ 我想了解關於歐洲中世紀的軍裝和它們到現在的演變過程,應該讀哪些資料啊
Celine
必買外套:寬領箱形外套
即使不穿在身上,也絕對堪稱藝術品的經典剪裁,令寬領的箱形短外套成為優雅女人今季最應該擁有的單品,浪漫流暢的輪廓為你增添優雅氣質。
BAZAAR升級搭配建議:
用一條寬腰帶扎在外套外面腰部最細的部分,法式貴婦形象立現。
BAZAAR貼心提示:
寬領短外套最好搭配無領或者低胸的內搭,將優雅的領口線條干凈地展示出來,才是時髦穿法。
Fendi
早秋雖然到處充滿耀眼的金色和浪漫的氣氛,但當你穿著吊帶連衣裙或抹胸出門時,一定會感覺天氣漸涼,所以在你的換季衣櫥中,急需一件可以百搭的超級行頭,滿足你換季時的所有需求,成為你衣櫥黃金比例中的支撐點。帥氣的中世紀風格軍裝款、優雅流暢的寬領箱形款、青春性感的超短款,還有一向經典的西服款,是本季最in的4大短外套,你的換季衣櫥中擁有支點了嗎?
必買外套:制服軍裝夾克
猶如歐洲十八世紀皇家軍隊制服般的軍裝外套成為秋冬最in的裝扮,宮廷式立體刺綉、有復古圖案的金屬雙排扣、奢華緞子包邊都是本季最突出的特徵。
BAZAAR升級搭配建議:
帥氣的軍裝自然少不了長靴的襯搭,無論是搭配緊身褲裝,還是褶皺裙裝同樣英氣逼人。
BAZAAR貼心提示:
硬朗的直線條是軍裝式夾克的特點,襯衣要盡量保持緊身合體,不要有過多層疊。
Dsquared2(shine)
必買外套:制服軍裝夾克
猶如歐洲十八世紀皇家軍隊制服般的軍裝外套成為秋冬最in的裝扮,宮廷式立體刺綉、有復古圖案的金屬雙排扣、奢華緞子包邊都是本季最突出的特徵。
BAZAAR升級搭配建議:
帥氣的軍裝自然少不了長靴的襯搭,無論是搭配緊身褲裝,還是褶皺裙裝同樣英氣逼人。
BAZAAR貼心提示:
硬朗的直線條是軍裝式夾克的特點,襯衣要盡量保持緊身合體,不要有過多層疊。
Max&Co.
必買外套:制服軍裝夾克
猶如歐洲十八世紀皇家軍隊制服般的軍裝外套成為秋冬最in的裝扮,宮廷式立體刺綉、有復古圖案的金屬雙排扣、奢華緞子包邊都是本季最突出的特徵。
BAZAAR升級搭配建議:
帥氣的軍裝自然少不了長靴的襯搭,無論是搭配緊身褲裝,還是褶皺裙裝同樣英氣逼人。
BAZAAR貼心提示:
硬朗的直線條是軍裝式夾克的特點,襯衣要盡量保持緊身合體,不要有過多層疊。
❹ 二十世紀初歐洲女子服飾風格
簡述一下:另附上一篇關於西方服裝發展史的PPT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這篇PPT是我以前在網上找的,裡面有圖片)
1870-1890年期間
合體連衣裙的普林塞斯(princess dress),突出特點是臀部突起,這種與上世紀出現過的臀墊巴斯爾相似,都認為是巴斯爾的復活,所以把這一時期稱為巴斯爾時期。此時與突出臀部相呼應的是要求女子挺胸收腹,為達到這種前挺後翹的外形特徵,緊身胸衣仍是不可少的重要服裝。極端的這種追求外形特徵就把女性身體側面輪廓改變成具有S型特點的柔美曲線
1890-20世紀初
這一時期藝術領域出現了新的思潮即新藝術運動。其特點就是否定傳統的造型樣式,採用流暢的曲線造型突出線性裝飾風格。服裝受新藝術運動影響能體現曲線美的女裝最受欣賞。女子上身用緊身胸衣把胸部托起,腰部勒細,背部沿脊背自然下垂至臀部外擴,劃出優美的曲線。連衣裙的袖子為羊腿袖,稱作gigotsleeve。
20世紀初
第一階段:
一次世界大戰
1900-1907
服裝仍然流行上世紀末S型樣式,服裝的造型基本相同,緊湊的上身、寬大的裙子、高聳的衣領,強調胸部、臀部突出,小腹平直,誇張的帽子上有復雜而龐大的鴕鳥毛或鸚鵡毛裝飾。
整個設計的核心內涵,就在於緊貼身體,把女性的身體都束縛成為一個標準的式樣。
如: 緊身胸衣————這個在西方女裝舞台上雄霸了300多年的塑身衣具,為塑造女性理想形象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它即將退出歷史舞台以前無疑是這個時期不可缺少的一種時尚。
第二階段:
1907-1914( 傳統型到現代型女裝)
把婦女從緊身胸衣中解放出 這階段女裝變化最顯著的特點是流行了數十年的S型服裝逐漸消退,緊身胸衣得到改良,其線條趨於直線,在年輕女性與中老年婦女穿著行為的激烈較量中,女裝從豐胸、束腰、翹臀的傳統形態向平胸、松腰、束臀的現代形態轉變。
1907年,特別強調s型曲線的服裝之風逐漸趨緩,女裝長度向下延伸,腰圍放大,臀圍收縮。
1908年女裝繼續向放鬆腰身的直線形轉化,裙子也開始離開地面,露出鞋面。
1909年以後緊裹臀部和腿部的蹣跚裙出現,迅速成為流行時尚。女裝的領口變大,配飾品也流行新藝術風格的珠寶和用絲帶串起來的彩珠鏈等。
第三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至戰後)
女裝向簡潔、輕便的方向發展。
1914年戰爭爆發以後,優雅繁冗的服飾很快被適應戰時環境的著裝所取代,裙子長度變短,露出雙腳和踝關節。
1915年,女裙長度縮短至小腿部位。戰爭期間婦女參加工作穿起了工作服,常見的工作裝造型為寬松、有袋、長及小腿肚的大衣,有的還穿長褲,與衣服配套的是長統靴。
在戰前幾年和戰爭期間,衣服和裙子都變得瘦而短,兩件套的衣服很常見。帽子在戰爭期間,逐漸變小。而且女士服裝的樣式也模仿男士的制服。總的來說,時裝變得更加直挺,去除了不必要的裝飾。
戰爭徹底改變了這一時期女性的整體形象,西方女裝從此趨於功能化和輕便化,初步完成向現代形態的轉變。在西方女裝由傳統型邁向現代型的發展進程中,不難看出變化的關鍵是對緊身胸衣的改造及處置;變化的基礎是生活方式與著裝觀念改變;變化的契機是婦女地位的提高與第一次。
20世紀以來,婦女服裝的一個重大突破就是長褲逐步成為重要內容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視長褲為正式服裝,時裝設計師也把長褲作為一個設計的要素來看待。女性長褲的發展與普及和婦女的解放程度是相輔相成的。可以說婦女越解放,長褲也就越流行。
此時 在歐洲一直作為內衣的襯衫被美國人作為外衣穿著,並開始在世界普及開來。
20世紀30年代,女裝「男孩似的」風格開始消失,直線被曲線所代替,女性身體的優美線條又重新顯現。特別是晚禮服,後背袒露幾乎至腰,無袖,腰和臀部都是緊裹的,有時在肩部還要飾以狹窄的緞帶或碩大的人造花,至臀部展寬。
20世紀50年代的女裝更加趨向隨意、自由。這期間,除了出現腋部寬松,袖口收緊的「主教袖」以外,直立衣領重新出現。女裙仍到小腿肚中間,而且比較寬松
❺ 歐洲中世紀男士制服,就是戴假發長白襪加皮鞋哪種裝扮,叫什麼
《世界服裝史》、《西方服裝史》/《西 方服裝通史經典圖鑒》、《西方服裝文化 解讀》是介紹比較全面的。
《圖說中世紀服裝》是專門針對中世紀的
❻ 歐洲陸軍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再使用鎧甲,而只穿布制制服的。
轉換過程是逐漸的 不是一下子就全部國家都脫掉盔甲的
盔甲無用是火槍發展起來之後出現的 火槍戰術的第一個里程碑就是西班牙方陣的誕生 時間是在16世紀初 到了17世紀初三十年戰爭後古斯塔夫的改革使得野戰炮兵登上舞台 冷兵器作用更加低下 火槍兵比例開始超過半數以上 可以說這個時候盔甲才基本無用 這之前的西班牙方陣中長矛兵依然要對抗騎兵 因此盔甲還是必要的 但直到拿破崙時代 拿破崙麾下依然存在胸甲騎兵這樣的仍然帶胸甲的部隊
❼ 制服癖最早起源於哪
制服起源於歐洲。據說制服上衣原是漁民的穿著,他們終年與浪為伍,在海里謀生,敞領少扣的衣服穿起來方便,適於海上捕魚勞動,後來逐漸演變成如今的樣式。在制服中最為考究的,當屬背後開岔的燕尾服,它原是中世紀歐洲的馬車夫的裝束。馬車夫穿上後幅開岔的服裝,是為了騎馬方便。制服在清朝晚期傳入我國,很快被激進的青年們所接受。一時,"制服"成為新思想的象徵。穿制服的人越來越多,而象徵保守思想的長袍馬褂則日趨沒落。
穿制服,按規矩都得系一條領帶。原來,古代的西方人,特別是住在深山老林的日耳曼人,他們披著獸衣取暖禦寒,為了不使獸皮從身上掉下來,就用草繩子扎在脖子上,成為最原始的"領帶"。很有點"領帶"意味樣子的裝飾最早出現於17 世紀的歐洲。那時,正有一支南斯拉夫克羅埃西亞騎兵隊走在巴黎鬧市街頭,他們個個穿著整齊筆挺的制服,而脖子上都系一根布條,這引起了崇尚時髦的巴黎人們極大的興趣,隨即爭相模仿,以示榮耀。後來,法國一位大臣上朝,脖頸上系了一條白綢巾,並打上一個漂亮的扣結,當時路易十四見了,大加贊賞,並宣布以領結為高貴的標志,下令凡爾賽的上流人士都得如此這般。從此,系領帶打結的習慣便延續下來了。在穿制服的時候,襯衣上還都有著一個硬領,那是古代的將士們防禦敵人、保護自己的一種措施,咽喉部位的衣領,都是用皮革和金屬特製的,用以防備敵人的利箭射在致命的喉部上,這樣,硬領也就保留下來。
制服癖:是一種對身著制服的對象產生性幻想及性沖動的癖好。事實上,按照金賽的社會學原理以及相關書籍,在中世紀《制服癖》就已經相當普遍。最原始的制服癖就是貴族領主對女傭的侵犯以及對佃農家庭婦女所行使的初夜權。十字軍東征時期的普羅旺斯之愛里的貴婦人形象本身也是包裹在「制服」符號下的,當時詩人們對阿拉伯異教女性的戀慕之中也有類似的情結。而再往前追述則可以一直探索到古巴比倫時期的「神娼」,即擔任祭祀的公眾妓女。「神娼」是否身著「制服」沒有相關的資料佐證。但是制服癖是一種社會身份混同,因此其情結來源於社會環境的影響,無關於先驗的心理假設這一點則可以得到確定。
❽ 歐洲會被徹底伊斯蘭化嗎
據法新社布魯塞爾報道:法國政府下屬的EFOB研究機構披露:該機構在大多數歐洲國家進行的一份題為「歐洲人如何看待伊斯蘭?」的問卷調查中發現:歐洲在過去十年中歸信伊斯蘭的人數明顯增加。
研究報告指出:在法國、荷蘭、德國和英國的本國公民中,有許多人認為伊斯蘭在歐洲的存在將威脅到這些國家的民族屬性。他們擔心歐洲在未來二十年內將會逐步伊斯蘭化。在這些國家的公民中,尤其是在法國和英國年齡低於35歲的公民更是認為,伊斯蘭在歐洲的存在將豐富歐洲的文化生活,並對促進歐洲轉入到一個全新的文化生活做出重要貢獻。
在比利時國際機構組織召開的國際會議上,該機構專門負責國際統計工作,尤其是歐洲片區的專家披露:2011年至2011年間,歐洲伊斯蘭化上升比率達17%,成為歐洲伊斯蘭教最大升幅。
同時,比利時國際研究機構主任,蘇萊曼·亞辛強調指出:在德國、荷蘭、法國、比利時、西班牙這些國家,穆斯林在星期五主麻聚禮到清真寺參加禮拜的人數多於在這些國家基督徒星期天到教堂祈禱的人數。
根據該機構的統計結果顯示:在歐盟下屬的19個國家中,擁有歐洲國家國籍的穆斯林人數達2300萬。此外還有尚未拿到國籍,但居留在歐洲的7百萬穆斯林。
❾ 歐洲服飾的名稱及樣式
巴伐利亞
皮褲,緊腰褲,男士短上衣,亞麻襯衫,粉紅色的絲綢領帶和婦女民族服裝。婦女們留著辮子,臉上點著雀斑,衣著時髦,而男士們則頭戴帥氣的帽子,留著特意蓄起來的鬍子。
維多利亞
指1837年至1901年間,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的服飾風格,該時代女性的服飾特點是,大量運用蕾絲、細紗、荷葉邊、緞帶、蝴蝶結、多層次的蛋糕裁剪、折皺、抽褶等元素,以及立領、高腰、公主袖、羊腿袖等宮廷款式。
隨著復古風潮的盛行,這股華麗而又含蓄的柔美風格,正帶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
哥特式服飾
受建築影響較大,其服飾上的特點是多採用縱向的造型線和褶皺,使穿著者顯得修長,並通過加高式帽來增加人體的高度,給人一種輕盈向上的感覺。哥特風格的服飾特別重視外表的浮雕效果和線條。
女裝上裝緊身合體,下半身的裙子寬大、上輕下重,形成一種圓錐狀造型,具有極強的裝飾性。中世紀,裙長是一種等級的標記,只有高貴的太太們才允許後擺拖地,並有權把它染成綠色。
服裝上的分割線、裝飾線多採用縱向的、垂直的線條。13— 15世紀歐洲服裝中歌特風格最為流行。那尖尖的埃寧帽就像一個小尖塔,還有兩個褲腿顏色各異的緊身褲,尖尖的翹頭鞋,飾以不對稱圖案的上衣等。
時下流行的哥特式時裝也常常是不對稱的,但時下所謂的哥特式時裝只不過是帶有些許哥特式藝術的氣息,它看起來帶有更多的商業色彩,這使得「哥特式」聽上去更像是一句促銷口號。
典型的哥特打扮是黑色高領緊身皮衣和有著復雜紋路的銀飾,最關鍵是黑眼圈和悲傷麻木的表情。對他們來說,這意味著某種精神境界。
服裝樣式
倒掛領〕指領角向下垂落的領型。
〔中山服領 zhongshan coat collar〕由底領和翻領組成,領角呈外八字形。
〔尖領 pointed collar, peaked collar〕領角呈尖角形的領型,也叫尖角領。
〔襯衫領 shirt collar〕或襯衣領,由上領和下領組成,是襯衫專有的領型。
〔圓領 round collar〕指領角呈圓形的領型,也叫圓角領。
〔青果領 shawl collar〕是翻駁領的一種變形,領面形似青果形狀的領型。
〔荷葉邊領)領片呈荷葉邊狀,波浪展開的領型。
〔燕子領 swallow collar, wing collar〕領面下止口的兩條線形,似燕子飛翔時翅膀張開的形狀。
〔兩用領 convertible collar〕也叫開關領。指可敞開、可關閉的領型。
(9)歐洲制服化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歐洲服裝 - 10 世紀
男服變得更為貼身合體。英國男子的緊身衣上半貼身合體,下半象長至膝部的衣裙,寬松而舒展。緊身衣為套頭式。
緊身衣外披一件斗篷,並用一個大飾針別在胸前。這時女式服裝變得寬大,衣袖加肥加長,頭發蒙在披巾里邊,身體被斗篷蒙起來。
她們的內衣很長,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蓋。圓口衣袖,衣服裝飾華麗,很受拜占庭的影響。她們的頭發用一塊面紗蒙起,其端點重於背後直拖至地面。
至12 世紀寬松的衣服變得瘦窄,使身體曲線得以突出。並於身後系帶,衣袖逐漸寬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歐洲服裝 - 12 世紀
出現了圓餅式頭飾,它可以遮陽保護眼睛隔熱,主要為十字軍所戴。
上衣流行前開襟式,將前襟分成兩片。女式衣服為系帶緊身衣,上衣緊貼身體,下面是寬大的衣裙,兩部分之間用線縫起,兩袖寬松拖長,其剪裁方法是上下衣分裁後縫合,與以前使用一塊大布不同。
歐洲服裝 - 13 世紀
男女服裝趨於一致,男服還有緊身衣及各式各樣的外衣,圓餅頭飾,帽式裝飾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長筒襪、靴鞋。
男子戴一頂中亞式小帽。這時護身外衣流行,適合旅行穿用,這種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邊有縫,手臂可以伸出來活動。
另外這時期流行封閉式馬甲式外衣,上身如馬甲,下面可長至膝下,這種無袖長衫,肩部向兩側延伸加長,就成帽式裝飾衣袖了。
13 世紀勞動者的長衫長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腳下有無跟鞋,褲子於腳跟處有一圓洞,以便穿脫。夏天穿寬敞麻褲,上身裸露,
冬天穿短外衣和無袖套頭衣。婦女穿長袍,中間有縫,可便於勞動,收獲時裙子口袋可裝農作物。當時禁止農民穿好料子及顏色華麗的衣服。
歐洲服裝 - 14、15 世紀
歐洲服裝開始有了變化。由於經濟繁榮,農業、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國際貿易的往來,東方文明的影響,歐洲服飾發生了許多變化,貴族男女追逐時尚。
貴族婦女爭奇斗妍,男子不拘禮節;貴族與平民的服裝有了更明顯的不同;衣服式樣變化,衣料品種增多。
《巨人傳》載中世紀衣料有綢緞、絲毛混紡、呢絨、大馬士革呢、條呢、金線緞、各種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裝、短裝、襯衫、短披,女人有連衫長裙、晚禮服等。飾物有念珠、指環、鏈條、寶石、鑽石、翡翠、珍珠、瑪瑙等。
服裝力求擺脫古老習俗,追求時興。東方服飾中的裝飾和紐扣被歐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紐扣或寶石,甚至內衣紐扣也用寶石和紐扣裝飾。
14 世紀男士的夾衣流行,夾衣兩層,十分貼身,衣袖設計合理,可以自由活動手臂,便於全身活動。
夾衣上有十幾個扣子,夾衣襯里有細帶可將瘦腿褲上端與之相連接;緊身外衣穿在夾衣之外,高領外衣興起於14 世紀末;衣領將兩耳覆蓋,頸後衣領蓋過後腦。
下部裙衣拖至地面;這時期的斗篷用一組扣子固定在身上,外觀為圓弧形,又長又寬。婦女服裝主要是帶袖緊外衣和無袖長衫。
由一塊布作成,領口寬,衣領偏低,這就是14 世紀歐洲婦女流行的袒領衫,領口有圓形、角形、方形,領口開得很大,露出胸的上半部,上身有無袖、短袖的,臂膀裸露,腰帶提得很高。
❿ 說說拿破崙用武力來制服歐洲給歐洲帶來了哪些影響
拿破崙·波拿巴
編輯
同義詞 拿破崙(歷史上法國皇帝)一般指拿破崙·波拿巴
拿破崙·波拿巴(法語:Napoléon Bonaparte,義大利語:Napoleone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出生於科西嘉島,十九世紀法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歷任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年-1815年)。
拿破崙於1804年11月6日加冕稱帝,把共和國變成帝國。在位期間稱「法國人的皇帝」,也是歷史上自查理三世後第二位享有此名號的法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