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包裝設計中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及審美形象
這個就要花點時間做下研究了。
比如顏色,各個國家,民族,性別,年齡對顏色的喜好。比如中國人的紅,黃,綠。回族的白色。
比如,各個民族,或地域對圖案,線條,色塊的喜好和使用規律。
還有各種國家或地域對物品的喜好,比如加拿大對楓葉的喜好,紐西蘭對鯨魚的偏愛。
沒事可以過去超市商場里看看各種包裝,從中你會學到很多的。
⑵ 校服設計哪一家經常獲獎的
同桌的你,有很多獎項證書的,還有專利
⑶ 關於校服的議論文800字
我國90後大學生校服設計調查與研究
【摘要】進入21世紀10年代中期,各高校學生們的校服是否有必要存在,如果存在是否與以往年代校服不同,是否與國外大學生服裝有所區別;如何把握高校校服設計脈搏,這些都是本論文重點開展研究的。本文通過收集國內有關校服的資料以及採用了不同群體及在校大學生問卷的形式調查現在高校學生對自己的校服所持觀點,得出不同結論並根據這些要求進行探討高校學生服問題的研究,並通過款式色彩材料尺寸上的設計力爭表現出符合中國國情,深受90後大學生們喜歡,注重簡潔、大方、美觀的新型校服。
【關鍵詞】21世紀;大學生校服;設計研究
校服最早出現在日本。當時由於戰爭導致部分家庭生活艱難,學校為了使出身於這樣家庭的學生不會因為自己家庭困難而產生自卑感,於是規定每個學生上學的時候必須穿著相同的衣服。後來這種觀念被大多數學校所接納。
學校文化和形象的代言之一就是校服,校服是一種符號、一種標識、一種身份的象徵。校服的實施,不僅有利於教學管理的統一化、規范化,而且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應與校園環境相協調。它在一定程度上培養我們集體凝聚力和純朴的精神。近年來,我國校服文化正在普及和發展中,但如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校服文化,仍是一個應該多方位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一、大學生校服現狀調查
調查過程:通過發放色卡、圖片、調查問卷完成。
1、款式設計風格調查
以中國內地與香港為例,內地多數校服款式陳舊老套,運動服式的校服設計成為「千篇一律」現象嚴重。這種單一形式的校服設計嚴重抑制了大學生們對美的追求,著裝形式上,基本上未脫離高中學習的服飾環節,產生了對學生個性的壓抑感;學生活潑好動、生氣勃勃的特性不能很好的體現。目前校服結構設計多為松垮,缺乏個性。
相比而然,香港各校服百花齊放,水手服式樣的女生校服配上百褶裙以及男襯衫西褲、五花八門的毛背心顏色配以白襪黑鞋,給人感覺新鮮朝氣。
2、體型特徵調查
根據國家標准號型系GB1335-97標准體型分類分為:Y(瘦體,胸圍腰圍差男女分別為22-17cm,24-19cm),A(正常,胸圍腰圍差男女分別為16-12cm,18-14cm),B(微胖胸圍腰圍差男女分別為11-7cm,13-9cm),C(較胖,胸圍腰圍差男女分別為11-17cm,13-9cm),D(胖體,胸圍腰圍差男女分別為6-2cm,8-4cm)。
女子體型分類特徵
男子體型分類特徵
例如:對於女子號型而言,160/84A表示身高為160㎝,凈體胸圍為84㎝,胸腰落差為18-14cm之間的屬於A型女性。
調查顯示:A/Y體型占據多數比例。不過顯示,從孩童時代到大學間,每5人中就有一個胖子的現象已經出現。
3、色彩要求
春夏校服多淺色為主,72%的人選擇了白色56%的人選擇了藍色。秋冬校服以深色為主,52%的選擇了黑色,35%的人選擇了紫色。對於校服喜歡什麼風格:
A、日系;B、韓系;C、休閑系;D、運動裝。
調查顯示:65%的同學還是喜歡運動休閑裝,30%喜歡韓系。43%的人認為春夏的服裝價位應在70-90元之間,57%的人認為應在90-120元,55%的人能接受秋冬校服價位在120-190之間。
二、90後校服設計要點
1、從款式上設計要創新。從創新思維下思考設計。校服已經成為體現本國文化的窗口,款式設計都與本地區、本國文化有機地結合。要在校服的設計中不斷加入流行元素。另外,不同地區高校校服在設計時都充分考慮我國不同地域氣候因素,可以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大學校服有較大的款式區別。
校服設計款式主要分為制服式學生裝和運動式(休閑式)學生裝,款式新穎,各系的校服顏色可不同,有個性,體現大學生的特點與活力。
2、色彩搭配要舒適。根據季節變換,穿著舒適,重視色彩和流行時尚的搭配與結合。夏季校服多以淺色為主,冬季校服以深色為主。
3、從服裝面料上設計要體現出舒適透氣、易洗耐穿原則。
4、從配件上設計考慮的因素就相應多了一些,如配件應該體現時代感,將時尚以及校園文化特色融入其中,配飾是設計的一個亮點,校標、領帶、裝飾帶被認為是校服應有的配件,Logo應結合校園特色。
5、質優價廉而耐穿原則。質優,就是服裝結構設計與工藝設計的合理性,校服加工質量校服是陪伴學生多年的服裝,但一些質地粗糙、不吸汗、起靜電的服裝面料,讓穿著者有明顯的不適感,對學生身體健康不利。此外,還有穿著不久就開線、破損等問題,甚至有被校服中的斷針扎傷的案例。
6、設計特點。90後大學生校服設計要注重加入符合校園文化及90青年人活潑、積極、向上的特點,可將時尚元素其中設計中。90後大學生是早晚都是准職業人,具有學生成人等多重特點的人群,所以在考慮其校服設計是要考慮其心理特徵、形體特徵、身份特徵及經濟承受能力,這些都是高校校服設計者充分需要考慮的。
⑷ 《如何在校園景觀中體現地域文化》這樣的學士論文題目如何寫給點意見。。
摘要:校園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發展對學生校園文化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心理特徵等的形成水平都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必須充分重視對大學生塑造文化的作用各校區微妙的個性。本文討論的大學校園文化塑造人格特徵的各個方面,並分析了一批校園文化的問題在目前存在的發展,並提出了幾點意見校園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校園文化人格塑造
當代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的主要特徵之一,一般認為應包括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校園文化是學校生活中存在的總和,包括智能文化,物質文化,規范和文化,精神文化。從狹義上講,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員工和學生在高校是一個長期的教學,科研,學習,管理,溝通,逐步形成和確認的價值取向,並按照與辦學特色,校風,高度校風,教風,學風,學術傳統,行為等的概括。隨著時代的變遷,在當今社會亞文化的校園文化呈現出許多鮮明的特點,其特點可以概括如下:
(1)大集團:現代大學的規模在不斷擴大高校教師和學生從幾千元,多則上萬元,這個龐大的群體共同創造的校園文化,將有一個相當大的腫塊。作為參與者在校園文化建設的數量,成員之間交流的頻率高,它們所體現的精神,在不同的活動往往是一種傾向,感染或容易批評對方,在校園的趨勢,一組值,一時尚,往往成千上萬的人都是心理層面的影響,反應,甚至交叉,融合的結果。
(2)綜合:眾多學科,人才,活躍和多樣化的活動,也不同文化載體的大學,之後在這里每一個融合文化具有一定的綜合。由於地域多樣性和學生的廣度所帶來的理念,行為等;;校園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是通過學科差異的綜合視圖,教學行為的多樣性,學生活動,如反映的豐富性。雖然許多不同的元件彼此,彼此不同,但在載流子的一段時間後,在校園的聯合行動的每個元素將形成的混合物稠合在一起的文化復雜的各種元素。而這其中有一個更好的文化復雜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可以適應不同的文化形式和元素都存在於這個復雜的,有比這個偉大的文化載體的社會更具包容性。
(3)具有兩重性:校園作為一個社區,校園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亞文化的組成部分,社會本身是由雙重影響和學校所組成的。首先,社會環境,行為,在市場上,信息技術,全球化的今天越來越直接,顯著影響校園文化,使校園文化在日益活躍,開放的情況下,思維方式的價值?泥沙俱下,一些思考太腐蝕性慢慢滲透到這個純培養體系;其次,校園文化更重要的是受學校自身的辦學理念,發展歷史和傳統,教育設施,教師和行為的概念,如直接影響。
(4)優雅:文化意識和道德審美的社區學院的教師和學生,因而,他們的校園文化創造了一個高品質的功能為一體的高水準。此功能主要體現在較高的理論水平的大學的研究活動,教學活動,以及一系列講座在人文學科,各個國家或國際會議,舉辦各種學術沙龍,琴棋書畫展覽,成為高雅藝術校園系列文化活動和表現形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優雅的校園文化還體現在廣泛的獨特的風景校園環境,校園建築設計獨特,鮮明的景觀環境,充滿了濃郁的書香氣息。
(5)方向:校園文化相比其他大的區別是,受影響人口的社會和文化定位。校園文化,由於其特定的載體---校園,所以受影響的人口居住在學生之一,有一個人非常特殊的群體,和校園外的人群影響有限,校園文化將呈現強勁的方向。
二,性格上比其他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點的校園文化塑造
高校校園文化,它是學生生活在他們對學生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形成,心理特徵都起到了直接的作用。為個性校園文化概括如下:?1,世界觀,價值觀形狀:基本功能
校園文化的教育功能,即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接班人,幫助學生形成當代社會,以適應需求的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首先,大學教師是主要的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一個,學生形成一個直接的作用點的價值體系。因為這所大學在教育過程中應特別注意教師,特別是思想政治素質的質量。其次,學院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也與整體價值為導向的校園,學術文化也密切相關,青春期的學生特別容易受到外部環境,使校園語言影響環境,很容易就接受外界新鮮的知識和經驗,但在同一時間沒有識別的能力,往往不考慮後果。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例如通過建立一個校園模型,教育示範和引導學生的大量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帶動整體模型,是指在教育過程中的優良傳統,今後應堅持和創新。
2,塑造思維方式:方式產生更大的影響將會給高校校園文化,如不同高校,不同學科在各方面往往由於思維的不同的理論框架學生有差異,理工科院校的邏輯思維能力比較突出的學生,但學生文科院校,以發散性思維見長。
3,行為塑造方式:
學校的規章制度,紀律屬於校園文化,學校制度和大學生的文化習慣的制度文化,時尚對於指導和規范作用。制度文化體現了校園的文化規范,從而起到同時具有調節作用,學生指導,規范和紀律懲戒。學生一方面是知識,另一方面,你要學習如何做一個社會人,按照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繼續在思想和行為的發展和完善自己,學校制度建設在工藝實現這一目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生的學生,教學,人際關系,課外活動和其他的大學生活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的校園文化塑造體系的滲透行為。
4,心理形態特徵:
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大學生對身心發展的思維方式。在一方面,通過各種校園正面文化活動,主校區集群,以滿足需求和需要屬於,促進身心健康和諧發展,而另一方面,大學生在心理高能量的領域,如能源釋放的能量不能順利進行,會導致心理疾病,如焦慮症,自閉症,精神病偏執性精神病。人際關系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關系處理得好對人際環境,使學生在提高學生的素質,並調整他們的精神心理狀況,校園文化活動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著直接的影響。
三,總結
高校校園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廣泛的教育功能。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對大學生陶冶情操,行為,人格的塑造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並常伴有個體生命的發展,但在現實中,發展中的校園文化的過程中有一個傳統教育的忽視,校園文化良莠不齊,以及精神文化建設和校園等問題輕質的材料,文化建設。在報告中表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化生活」和鮮明的提出了「弘揚中國文化,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等問題,大學作為文化前沿的發展,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應該有意識地進行文化建設,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發展和校園文化優化的旗幟。
⑸ 如何在景觀設計中體現地方文化特色
可以把地方的文化底蘊,文化典故以及建築風格融合到景觀設計當中。比如,北京最有名的是四合院兒,我們可以將園林設計成這樣的形狀,可以在景觀附近宣揚愛國主義,使觀賞者不自覺的體會北京文化。
⑹ 中國校服的設計理念,為什麼要寬大
中國國家館的「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為主題,形狀酷似一頂舊帽子,因而得名「東方之冠」。
「東方之冠」的主題理念,表達中國文化和氣質的精神。國家館居中升起層疊出挑成為凝聚中國元素,中國精神的雕塑感造型的象徵 - 東方之冠;地區館水平展開,以舒展的國家館平台基座的形式,一個開放的,靈活的,以人為本,城市廣場的層次豐富;既是對立,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表現蒸蒸日上的國家的主題。國家館,地區館功能上下從主空間的南北中軸線的形狀復雜的低分區,引導城市空間序列壯觀的形成,形成了獨特的標志性建築群體。
和諧為核心,以中國古代展現科技智慧和現代科技,中國城市文明的進程,展示中國國家形象的庄嚴寧靜的快速發展。
詩: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創造力,通過: - 上海世博會組織者於今年4月25日開始公開呼籲中國館在建設部,建築學會全球中國建築設計中國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短短幾個月內,一直是全球的中國建築設計家的熱烈響應,共344設計的接收。專家評審後,選擇了三個不同的方案。
其中「東方之冠」方案世博會於九月舉行的組委會今年審議並原則通過了第五次會議,會議還決定成立中國館組委會九個組成單位準備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籌備中國國家館的成員。上海世博會組織者根據組委會審議,專業的團隊對項目的組織深化和優化。
11月12日,中國館籌備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這個優化。
12月18日上午,在河之世博園區的南岸,錘宣布推出一項重大工程。這是中國館的眼睛 - 一個標志性建築將被建造。此後,它將滿足中國東海海域涌進了來自太陽的天空中的每一天,代表中國人民的共同心聲,瞻仰世界。
⑺ 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怎樣體現地域特色
高校基建學會學術交流會今天在我們周口師范學院召開,我們躬逢其盛,深感其幸!既然是學術交流會,雖然我的專業不是建築,但在這里,我也不揣淺陋,想談一點我對建築文化和大學校園建設的感受和認識。
我們知道,建築是一門藝術,既具有實用價值,又具有審美價值。既然是一個藝術門類,那它就不僅僅與人們的生活有關,而且與人的精神世界有關,與文化傳統有關,與時代風尚有關,甚至與意識形態有關。
我覺得我們今天民間的建築太醜陋了,尤其是城鎮的建築。過去我們知道,南方和北方民居建築風格有很大的差別。北方民居簡朴實用,江南民居精緻幽雅,各有各的特色,風格大不相同。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小橋流水人家,體現著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風土人情。而今天我們如果驅車從北往南走,看一看各地鄉鎮的建築形式,基本上都是白色的二層樓房,外面貼上冰冷的瓷磚,方方正正,簡簡單單,豆腐塊,鴿子窩,沒有裝飾,沒有變化,一是醜陋,二是單調,地域風格沒有了,藝術風格更不用說。我們知道,過去中原農民蓋一所房子,還都要把屋脊挑一下,裝飾一下;屋檐和門窗請畫工畫一下。但是現在看看農村新蓋的房子,基本上清一色都是方盒子、平頂子,如此簡單、馬虎。這說明什麼?我覺得這些建築形式表現了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生活的匆忙,告別了田園生活的閑暇與優雅,來不及對生活和生命進行思考與體驗,所造成的現代人的精神世界的蒼白和荒蕪。藝術,尤其是建築藝術,所反映的,就是人的生活狀態和精神圖景,也體現著人所處的歷史和文化環境。
鄉鎮是這樣,大都市也好不到那裡去。從北京到廣州,從西安到上海,看一看近二十年高速路和高架橋邊如雨後春筍般新崛起的那些高樓大廈,我們把這些建築調換一下城市,基本上看不出什麼差別。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僅我們中國,現在全球各大都市特別是亞洲已經沒有各自的特色。建築藝術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正在逐漸消失,這不能說不是令人遺憾的事情。
對此,我想,這應該說是現代化和全球化的代價。在現在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都市的發展靠的是經濟市場和消費力的推動,而不再是歷史和文化傳統對城市的塑造。在過去,塑造都市的主要推動力是歷史和文化。所以中國古代都市建築的標志是宮殿和寺廟,西方建築的標志是教堂。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一個宗法社會,重在世俗生活,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的建築格局是在平面上展開的,如北方的四合院和宮殿,主建築、大殿在中軸線上,然後兩邊對稱展開,就連寺廟宮殿也得蓋上一個大頂子,表現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和宗法至上的世俗生活。而西方的文化傳統,起主導作用的是宗教,更加關注人的精神生活,所以西方的教堂和宮殿,那些哥特式建築往往有一個高聳入雲的尖頂,並裝飾以代表天堂的彩色玻璃,目的是把人的精神世界引向天國,突出宗教的神聖和庄嚴。所以,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影響和推動建築藝術發展的是歷史文化,建築藝術所體現的是民族的歷史文化。而在現代都市中,在經濟市場和消費力的推動下。人們的經濟生活流動最需要的就是機場、酒店和商場,所以這三樣東西變成現代城市的坐標。可是我們再看看今天的機場、酒店和商場,無論是北京、上海和香港,還是東京、紐約和巴黎,還有多少歷史和文化上的風格差異?
我再說說我們的大學校園建築。
大學校園建築是大學辦學理念的形象顯現。我國的現代大學只不過有一百年的歷史,而在這一百年間,中國大學的校園建築卻形象具體地演繹了中國大學理念的三個階段的變遷。民國時期,是中國現代大學的初創階段,那時我們學習的是英美的教育理念,在大學校園的建設上,也是中西結合式,如我們的河南大學,西式的衣裳,中式的帽子,既體現了近代以來西方建築對中國的影響,又保持了中國建築的民族特色,可謂是中西合璧。到了解放以後,建國初期,我們的高等教育是照搬蘇聯的模式,相應地,大學校園建築也是學習蘇聯,仿蘇式平頂長樓,筒子樓,校園格局也大致一樣,大草坪,主席塑像。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發展階段,高校建設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大學新校區的建設無論是規模上、強度上還是涉及大學的數量上,都是空前的。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當前大學新校區的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我認為是設計模式化,缺乏多樣性、創造性,定位不準確、特色不鮮明。由於高校新校區的建設量巨大,而時間卻要求得很緊,所以很多學校都不約而同地採用了模式化設計。其優點是工業化程度高,建設速度快,風格容易統一協調。但也導致了高校新校區建設驚人的趨同性:中軸的景觀綠化帶,中軸線頂端聳立的圖書館,長排的以長廊相連的教學樓,校園的一側常常有一大片面積可觀的體育場……整個校園被有機、規范地規劃為幾塊,建成了一個整齊有序、功能齊全的空間。這種過分圖形化、平面化的校園規劃,單純追求有序、准確、簡單的規劃風格與復雜的校園功能存在著較大的矛盾。大學校園應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教育場所。大學校園的每一處建築景觀都應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內涵,體現現代大學理念,潛移默化地熏陶人、教育人。所以,大學校園建築,除了為學校教學提供完備設施的使用功能外,還有環境育人功能。
如何避免大學校園建設上的模式化傾向?我認為,應在大學校園建築中體現地域性,突現地域特色,提高文化品位。
首先,要突顯地域性特色。我們知道,建築是一個地區的產物,它總是紮根於具體的地域環境之中的,所以建築必然有地域性。大學建築的地域性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具體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氣候條件對校園建築的影響。這是造就一個校園建築形式和風格的一個基本點。北方的大學校園與南方的就不能是一樣的,山區、丘陵地帶的校園與平原的也不會相同。這一點大家都明白。二是學校所在地區的歷史人文的環境對校園建築的影響。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的人們長期生活所創造的歷史文化傳統。大學校園的建設者應該從地域文化傳統中汲取營養,一方面大學校園建築應與所在地區、所在城市的建築風格、文化特色相適應,相協調,而且,大學作為社會的文化匯聚地,其建築形式也應該是一個地區和城市形象最具有標志性的形象體現;另一方面,大學具有文化傳承的功能,大學校園建築具有環境育人的作用。加強校園建築的地域文化內涵,有助於創造和形成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空間。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校園文化,不能僅僅是舉辦幾場文藝活動,還在於生活方式、文化空間的營造。讓學生身處充滿文化氣氛的環境之中,陶冶情操,傳承文化。
其次,要突顯校園建設的文化性。每一大類型的建築,它都有著一種文化內涵表達。我們設計一個商店,可能是一個購物環境很好,非常休閑的這樣一種環境;設計一個校園建築,它總要表達校園那種高雅的、學術殿堂的文化環境。所以,大學校園的設計和建設者們應該更加註意的是學校所在地的歷史和文化傳統,我想,這也是大學校園建築與一般的城市建築的不同之處。
中國建築文化源遠流長,有豐富深遠的人文傳統,注重人倫觀念,講究中庸和諧,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道法自然」的生態觀等等,這些文化觀念在建築藝術上都有集中表現。比如像我們中原,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區,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鄭州大學新校園在建設中盡量體現中原歷史文化的地域特色,整體建築顯示了中原文化朴實厚重的特色;湖的西岸以表現天然景色為主,湖東岸以表現人文景色為主,這是不是也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並且還把中原最具代表性的歷史用幾個文化廣場集中表現出來,通過青銅鼎、青銅柱、浮雕畫壁、象棋殘局等文化景觀,表現中原文化符號。南方的浙江大學,它的特點則是,把江南水鄉的特色和浙江大學作為百年老校的一種海納百川的校風,糅合在一起,以水系為主線,形成一個非常大的生態帶。他們借用了王羲之《蘭亭序》「曲水流觴」的典故,正好回應了大學是文人雅士積聚的地方。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設計,既體現了地域文化,又提高了校園的文化品位。
大學校園建築當然也具有時代性。建築作為一個時代的寫照,新的建築材料、新的科學技術、新的思維方式,必然帶來新的建築設計觀念。現代大學校園自然要適應當今時代的特點和要求,這樣才能體現出時代精神和創新意識。我這里想說的是,應重視吸收地域文化的優秀傳統,努力尋求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的結合點,並融會到新的建築中去,才能夠建設出有文化品味的現代大學校園建築。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淺的看法,作為一個外行,我說的這些一定有許多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
⑻ 北京四合院的反映的地域文化
C 四合院是一種封閉式的建築,和我國北方寒冷的氣候相適應,反映了內向性、封閉性的地域文化。
⑼ 校服設計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為了統一或者是標識自己是某個學校的吧……
⑽ 校服的校服文化
2013年5月,河北省正定一中為該校高一、高二學生發放了兩套一模一樣的夏季校服,有學生反映,該校服比較輕薄,材質為網眼布料,導致學生的內衣若隱若現,一些黑色、紅色等深顏色內衣更是可以看清楚顏色,這讓不少學生尤其是女生感覺十分尷尬。不少學生因為害羞,拒絕穿該校服上課。2013年5月21日,正定一中方面表示,該中學的校服出於穿著涼快的考慮,但透明度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氣溫低難敵校規 短裙女生成台灣冬季一景
寒流來襲,大家都是大衣包緊緊,但是有學校的冬季女生制服就是裙子,在10度左右的清晨,穿著裙子上學。
在台灣,很多的學校為了保證女學生傳統端莊的氣質,規定女學生一年四季的校服都必須是裙裝。因此面對寒冷的天氣,溫度只有10度左右,來到淡水這間學校校門口,女學生卻都穿著膝上短裙配褲襪,和男生的西裝褲一比顯得特別單薄。
原來學校為了保持傳統端莊的氣質,規定女生一年四季都是穿裙子,學生外套內能多塞幾件衣服就塞幾件,圍巾、口罩更是不能少。為了不違反校規,學生雖然偶有怨言,每天還是穿著裙子上學。
網友集體吐槽丑到爆的奇葩校服
2014年3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夫人米歇爾參觀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有網友認為,北師大二附中的同學們穿的那套藍白運動服,從而在網上再度引爆校服之爭。中國學生乃至社會青年素來對校服不滿
中國校服樸素、休閑、運動,輕便靈活,更有安全感,所以每逢周末節假日,學生也是經常把校服當穿運動裝。校服和書包是學生的一個標識,學生就應該有學生的樣。自九十年代以來,校服被一統天下,各省各市眾多的小學、初、高中的同學們都裹在寬大的校服里度過了12年的豆蔻年華。非常精神的運動服,作為少男少女的「校服」,卻也真是讓人提不起精神,於是學生的反抗聲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學生登台秀「最美學生服」
2015年7月8日,在首屆寧波市學生服設計展演活動中,來自寧波17所中小學的同學們穿上由教師、學生及家長共同參與設計的學生服亮相T台。前沿的設計和個性化造型使校服一改單調之風,展露出時尚個性的因子,打破了運動式校服「一統江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