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鳳仙、旗袍、裙褂、唐裝的區別
一、產生時間不同。
1、唐裝是唐朝時期產生的。
2、裙褂是明朝時期產生的。
3、旗袍是民國時期產生的。
4、小鳳仙是旗袍的一種,也是民國產生的。
二、款式不同。
1、唐裝的款式,為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
2、裙褂是對襟立領馬面裙款式的衣服。
3、旗袍的款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等。
4、小鳳仙也是旗袍的一種。
(1)尊首無開衩旗袍新款擴展閱讀:
清代旗袍
在濃厚的清朝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代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清代旗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有觀點認為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旗裝,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裝是滿族綿延至今的民族服飾。
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下擺不開衩,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
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
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裝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❷ 旗袍開衩到哪性感而又不失優雅
旗袍開衩阮性感又不失優雅,而且還很漂亮,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一般開列腰至膝蓋的中間較為合適,這是我們常規的做法,像時裝走秀都要開臀部以下部位,亞常穿著不建議有失大雅,中國人比較傳統的。
❸ 低開衩(旗袍是)什麼意思
是指旗袍的下邊開口很靠上,意思就是露腿露得多,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不是深V
❹ 中國旗袍從本世紀20年代至今的發展演變過程
旗袍是中國女性著裝文化的典型標志,它不僅在整體造型的風格中符合中國藝術和諧的特點,同時又將具有東方特質的裝飾手法融入其中,其獨特魅力在於它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因此能在中國民族服裝中獨領風騷,久盛而不衰。
今日我們穿的所謂「旗袍」,不能確定僅僅是滿族服裝的傳統款式,它是中華多個民族服飾文化的融合。它源自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女子的袍服,至清代滿族承襲了這種服裝。滿族入主中原後,實行的是八旗制度,凡編人旗籍者,都被稱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被統稱為「旗袍」,其中包括朝袍、蟒袍和常服袍等。後來則將婦女的家居之袍稱之為「旗袍」,「旗袍」成了專用名稱。
旗袍在近現代的發展來看,作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服裝,凝結了整個民族幾千年來的服裝文化之精華。它之所以流傳至今與其「取捨」、「變化」有很大的關系,它在保持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思想觀念和制衣技巧,融合並演變出東西合壁的現代旗。無論從其外形塑造還是內部結構來看,無不蘊涵著東西方服飾風格的雙重特點,旗袍的基礎形制源自中國傳統服飾,而緊身的外形強調著形體的存在,突出表現了女性的曲線與柔美。這種適體的造型是以相應的結構處理為基礎的,特別是胸、腰、臀圍上相同數量的放鬆取值,更是鑒於東方女性的體形特點而設置的。這種純西方式的裁剪技巧,使得旗袍的整體表現力更為完美,更具有時代性。現代服裝設計作品既要有民族情感、傳統的精神,又應具有時代的氣息,從而滿足現代審美需求,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正如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那樣,主旋律是越劇調兒,但整個感覺又是現代的。
❺ 一般的旗袍開叉高度多少才合適
旗袍原是滿族婦女服裝,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漢族婦女開始穿著。剛開始,旗袍並不是一直開衩的。
那為何保守的旗袍有漸漸的有了開衩呢?首先是因為歷史的客觀因素,在滿族人入關之前,他們是需要去打獵、騎馬、擠牛奶等活動,而在大腿處開衩就方便日常的工作。
然後又由於儒家文化的影響,那時候的漢人觀念還很保守,在穿著方面都比較嚴實,旗袍在大腿開個衩,能顛覆清朝漢人的思維。所以到後來,旗袍反而漸漸成為了華人的象徵性服飾。
隨著時代的進步,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的女性開始領悟到「曲線美」,於是就對旗袍不斷改進,推陳出新,力求把自己優美的身材曲線表現出來。
隨著與時俱進,思想審美的解放,旗袍袖子又開始縮短,開始在左邊開低衩。旗袍開衩打開了中國服飾的性感之門,中國女性的美得到了舒展和釋放。這種顯而不揚、含而不露,將中國女性婉約含蓄之美十分貼切地表達了出來。
對於旗袍的改革輿論也如潮水一樣幾番來回起伏,旗袍開衩的程度也不斷調整。後來越開越高,漸至大腿,因為有人反對,又回落到膝蓋之下。
旗袍開衩在高度的細微變化中,所展現的氣質是不一樣的。少女穿著的旗袍開衩高度一般比較中庸,至膝蓋以上一點兒。女孩初長時,清純與成熟相交接,旗袍襯托的是一種出水芙蓉般的清純與嬌俏。
而成熟的女性選擇的旗袍開衩則要更高一些,以凸顯她們成熟飽滿的曲線之美。旗袍開衩其實也與女性自身個性有很大的關系,或嬌媚,或婉約,或清秀,或奔放,不同特點的女性選擇的開衩高度也不盡相同。
當然,旗袍開衩得當才能詮釋出最美風情。
❻ 旗袍兩邊為何都要開衩
鄙人學淺,淺陋地認為,之所以兩邊開叉是因為以下原因:
1、方便行走,實用美觀
旗袍兩側開叉,那就是方便女性的行走。眾所周知,滿清入關時,滿清女子尚且可以騎馬涉獵。可以說巾幗不讓須眉,所以褲子對滿清女子的需求就很重要。但是纏足裹胸之風,改變了滿清精英的審美後。褲子更加促進對旗袍的雙開叉。
進入現代社會,審美再次改變,有料才敢露的觀念,變得十分普遍,所旗袍下的美腿,連絲襪也省掉了。故此旗袍的裁製越來越簡約,雙開叉也越開越高。
❼ 旗袍開衩到哪好看
旗袍的開衩是由三十年代的電影明星顧蘭君所帶領的,當時她這種先鋒的行為,令到旗袍進入了另一個階段。事實上,旗袍主要是突出女性的線條美,所以非常貼身,穿著旗袍時行動不便,所以旗袍有開衩。一般旗袍的開衩都會開到膝蓋的位置,但隨著時代和人民思想的改變,開衩的高度亦增加。現今旗袍的衩都非常高,主要是突出女性腿部的線條,所以說寫真集旗袍開衩高一點好看。
❽ 選美參賽者穿的旗袍一般都開衩到哪呢
咱中國的旗袍被世人稱為「東方女裝的代表。這種四季皆宜, 尤其最適合於夏秋時節婦女穿的旗袍兒, 給我國婦女們帶來花樣年華。旗袍追隨著時代, 承載著文明, 體現著美德, 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古韻佳人, 溫婉如玉, 香肩蜂腰, 玲瓏迷人,」這首詩詞正描繪出我國婦女穿古典韻味的傳統旗袍的靚麗與多姿多彩。
那麼我國旗袍這種服裝的原型源淵於何時何處呢?有一種說法是出自中國滿族婦女的創造,在三百多年前,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女貞人的後裔——滿族婦女,因氣候寒冷都穿一種肥大的直筒式的袍子。她們為了方便勞作,在袍子的左右兩側開衩,在騎馬登山或下江河時,就把袍子下擺扯起來系在腰間以便於自如行動。在平時又把開衩的地方用紐襻扣住,既可保暖又能顯示出女性的風姿。滿族人入關後滿族婦女跟隨八旗兵走進華北平原入住北京城。由於滿族人都被納入了「八旗」序列,所以滿人也被稱為「旗人」,婦女穿的這種服裝被稱為「旗袍」,滿語則稱為「衣介」。
後來在清代的皇族王府及八旗的婦女中,更在穿戴諸方面發展成為戴旗頭(兩把頭、大板頭)、穿旗鞋(厚底盆鞋)、著旗袍、戴旗飾等一整套的裝束。
在老北京的崇文門外花市大街等地,就曾專門有為清宮中的女眷及旗人婦女製作旗頭用的絹花等裝飾品的作坊。
旗人的這種裝束老北京時還有不少典故呢!如說穿旗袍是為了限制婦女的步幅,旗鞋能使婦女的步伐更穩,旗頭是為了使女性的腰板挺直,戴耳墜子則是為防止女性不雅的急回頭,否則就會打著女性的臉……正像相聲大師侯寶林在相聲中演示的那貴族大家閨秀的女子行走、扭頭、說話時的形象那樣,極具風趣。
清順治時入關定都北京後,曾下令百姓必須「剃發易服」以表對清朝的「歸順」,從而逐漸在舊京百姓中讓滿族旗袍成為滿漢兩大民族的通用服裝。漢族的婦女覺得旗人女子高領、細腰、長袖、長身的衣裳較過去穿的長袍很得體、很輕便、很好看,紛紛仿效。
❾ 旗袍開衩在左和在右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
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開始領悟到「曲線美」,對旗袍不斷改進,推陳出新,力求把自己優美的身材曲線表現出來。
但這並非一帆風順,於是中西文化沖突的「拉鋸戰」,便被縫在旗袍上……
從滿族婦女的服裝到流行長久的各款旗袍,首屆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博覽會上展出的旗袍系列,使人們可以從中看到記錄其上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思想史。
旗袍原是滿族婦女服裝,本世紀二十年代初,漢族婦女開始穿著。一千多年來,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中國女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旗袍也保持著這種特色。
旗袍表現曲線美
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開始領悟到「曲線美」,對旗袍不斷改進,推陳出新,力求把自己優美的身材曲線表現出來。但這並非一帆風順,於是中西文化沖突的「拉鋸戰」,便被縫在旗袍上。
二十世紀初期,盛行「旗袍馬甲」。也就是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一九二六年,短襖和長馬甲合二為一,成為現代旗袍的最初款式。以後兩年,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圍繞思想潮流的此消彼長,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展開「較量」。
開衩時高時低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
這一改變遭到輿論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旗袍長度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過去的旗袍是不開衩的,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地在左邊開了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高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在傳統與現代、維護傳統的「善」與追求美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來越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脫離原來的樣式,變得經濟便利、美觀適體。
文革也革旗袍的命
但是,從五十年代到改革開放前的一段時期,旗袍被說成「四舊」、「封、資、修」。國家主席劉少奇夫人王光美出國訪問穿了一身旗袍,在「文革」中竟成了一大罪狀。
中國的改革開放,促進了思想大解放,原來單調的黑、灰、藍色被五彩繽紛取代。消失三十餘年的旗袍又重新穿在愛美女士的身上。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範文海說:「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旗袍成為一種中西合璧、具有海派風格的女性服裝,成了中國婦女的國服。」
中國的民族服裝服飾難以計數,僅在本屆博覽會展出的就有三千四百多套。盡管民族服裝很美,但由於縫制復雜,穿著煩瑣,很多人已不再穿著。但旗袍卻在不斷的推陳出新中日益受到青睞,成為中國一道流動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