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末民國服飾是怎麼發展的
作者:Zutto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51121064/answer/12422073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首先,你該明白【漢人不是漢族,晚清之前的記載的」漢服『』也不是漢民族服飾】漢人服飾並未消亡於明末清初,而是【旗人也不是滿族】旗人進入中原進行易服令導致明代衣冠體系崩塌,注意了,我說的明代衣冠崩塌而不是消亡,注意兩者的區別。清代長袍馬褂不是什麼人都穿,不是漢服愛好者所宣傳那樣所謂旗人入關中原,平民男子百姓易成長袍馬褂,關於清代易服可以看看清代的《輿服志》,自古以來都有《輿服志》這是由皇權頒布,規定了不同身份的人著穿樣式,規定顏色等級、服飾等級制度和禮儀,記錄著衣冠文化的規矩和變遷,有興趣可以去看輿服志。清代由於男從女不從的緣故,漢女服飾日常便服、吉服一直存續到民國時期,哪怕清中期旗民服飾互相影響,衣著還是區別,旗女日常衣著是長至足面兩側不開叉的袍子,漢民女襲明制以傳統的兩截衣穿打扮,上衣長至膝蓋的襖衫下著長裙。
----
清末民初「民族主義」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強調的是天下觀念的文化國家,天下觀念意識在漢朝形成,文化支撐的是經濟交流,加上另一個支柱是文化上的統一,此為漢之為漢的原因。兩千年來漢之為漢的精神一直維持到清末,然後才由民族主義的意識代替了天下觀念。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倒台,旗人被迫改漢姓、易服,清政府法定的衣冠體系崩潰,服飾等級制度廢除,旗、民沒有衣冠體系的約束,服飾陷入混亂,出現了許多穿奇裝異服的現象,像什麼男人穿女人服飾,女人穿男人的服飾,有的穿西服,有的人穿戲服,有的披頭散發,有的剪長辮為短發。這是漢人明末衣冠體系崩潰第一次服裝大變易。
1912年3月《申報》:當時出現了「中國人外國裝,外國人中國裝」,「男子裝飾像女,女子裝飾像男」,「妓女效女學生,女學生似妓女」,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現象。封建王朝的滅亡,等級制度的消除,瓦解了中國堅如磐石的衣冠體制。民國迎來了一個長袍馬褂和西裝並行、服飾開放的時代。
《新女界雜志》:「近年來大家都不肯往這點上講究,也有女扮男裝的,也有仿妓女戲子裝飾的,也有學生仿流氓打扮的」
-----
民國元年,民國政府頒發了第一個服飾法令《服制》規定了常服、禮服等,這跟王朝衣冠制度不同,民國政府頒發的服飾法令《服制》除去了等級制度,無階級觀念的基本原則注入了服飾平等精神,再加上當時由於西方服飾傳入中國,同時帶還來了機器生產的洋布,揭示了中國傳統文明受到的沖擊,正式這種對外來服飾的接納,體現了人們的趨洋趨新觀念,促進了服飾交流與融合。
《服制》法令將燕尾服定為大禮服,西裝定為半正式禮服,然而當時上流社會的名門望族、知識分子普遍穿著的依舊是長袍馬褂,這也使得西裝與長袍馬褂並行於民初社交場合。20年代,由軍服服制改成的中西合璧中山裝誕生,成為中國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裝,很快,中國男子服裝演變成中山裝、短衣短打、長袍馬褂、西服局面。後來20年代末,國民政府頒布新的《服制條例》將國民禮服燕尾服廢除,而將袍、褂定為男子禮服。
-----
漢族女子服飾依然襲明制,以傳統的兩截衣穿特徵打扮,民初襖衫由長變短,窄而修長,下著長裙,當時還受日本影響,有些女子梳起了日本(西洋)發型,中日服飾混搭。清末民初,西裝、呢絨洋布進入中國,當時社會是以洋貨為時髦,特別是洋布、絲襪、皮鞋之類,因此助長了洋貨在中國傾銷。民初由於服飾等級制度廢除,當時衣著時尚先鋒,有兩類人是不可不提一是女學生,二是妓女,她們除了互相模仿外,還帶頭流行了男袍。【有些極端漢服復興者攻擊旗袍是妓女服,實際上妓女所穿的是男裝】清末民初,西裝、呢絨洋布進入中國,當時社會是以洋貨為時髦,特別是洋布、絲襪、皮鞋之類,因此助長了洋貨在中國傾銷。民初由於服飾等級制度廢除,當時衣著時尚先鋒,有兩類人是不可不提一是女學生,二是妓女,她們除了互相模仿外,還帶頭流行了男袍。【有些極端漢服復興者攻擊旗袍是妓女服,實際上妓女所穿的是男裝】
《清稗類鈔·服飾類》:同、光之交,上海青樓女子「有戴西式之獵帽,披西式之大衣者,皆泰西男子所服者也。徒步而行,雜稠人中,幾不辨其為女矣。」
《清稗類鈔·服飾類》:光,宣間,滬上(行,亢居中)衏中人競效男裝,且有翻穿干尖皮袍者.然《路史.後紀》雲:「帝履癸伐蒙山,得妹嬉焉.一笑百媚,而色厲少融,反而男行,弁服帯劍.」此女子男裝之初祖也.
《海上繁華夢》妓女金菊仙出場,即以男裝亮相博得喝彩: 「身穿元色外國緞夾袍、二藍漳緞馬褂,足上平底緞鞋,淡湖色緞子套袴,頭上梳的是松三股辮子,元色長須頭辮線,好一個男子裝束,皎如臨風玉樹一般」
因女學、女權運動興起也反映到了服飾上,女效男袍是因為女子為與爭取男子服飾平等而穿的風氣,同時也是挑戰傳統倫理觀念改變千百年的兩截衣穿主流。
《新女界雜志》:「近年來大家都不肯往這點上講究,也有女扮男裝的,也有仿妓女戲子裝飾的,也有學生仿流氓打扮的」
《光復會見聞雜憶》:「(秋瑾)當時身穿一件玄青色湖的長袍(和男人一樣的長袍),頭梳辮子,加上玄青辮穗,放腳,穿黑緞靴。那年她三十二歲。光復會的年輕會員們都稱呼她為『秋先生』」。
《更衣記》:五族共和之後,全國婦女突然一致採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於清朝,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
女穿男袍在當時成為女性追逐的時尚,繼而推廣向全國。
北京的報紙載文:「如今的女子剪發了,足也放了,連衣服也多穿長袍了。我們乍一見時,辨不出他是男是女,將來的男女裝束必不免有同化之一日。"
除了女效男裝的流行以外,襖衫也產生變化,袖子流行倒大袖樣式下擺半圓形,同時上海還出現了旗袍馬甲,這個馬甲跟旗裝馬甲不同,無袖雙側不開叉,長至足面,是搭配倒大袖襖衫的長衣,因此被稱作為旗袍馬甲。除了女效男裝的流行以外,襖衫也產生變化,袖子流行倒大袖樣式下擺半圓形,同時上海還出現了旗袍馬甲,這個馬甲跟旗裝馬甲不同,無袖雙側不開叉,長至足面,是搭配倒大袖襖衫的長衣,因此被稱作為旗袍馬甲。
圖下為倒大袖襖裙和露出黃色袖管的旗袍馬甲。
後來,倒大袖襖衫和長馬甲合並演變了旗袍,旗袍在最初並非叫旗袍,而是長衫,長衣,長袍等,因為它也是和男子一樣的袍式,同年上海《民國日報》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議改稱「中華袍」,又有祺袍等等。後來,倒大袖襖衫和長馬甲合並演變了旗袍,旗袍在最初並非叫旗袍,而是長衫,長衣,長袍等,因為它也是和男子一樣的袍式,同年上海《民國日報》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議改稱「中華袍」,又有祺袍等等。
《申報》1931年1月11日李寓一的《新裝五年之一回顧》:「此衫子(即俗名旗袍)之變化,亦有線索可尋。初能毅然打破三百年來之裙制者,現已息影之黎明暉女士,創著旗袍馬甲以代裙。」
《良友》1940年第150期《旗袍的旋律》:「中國舊式女子所穿的短襖長裙,北伐前一年便起了革命。最初是以旗袍馬甲的形式出現的,短襖依舊,長馬甲替代了原有的圍裙。「
旗袍最初以旗袍馬甲形式出現,後來長馬甲與套在裡面的襖衫作一線縫,合並一起變成了「一片式"裁剪的長袍【據說這也是肩縫旗袍的來源】。,上海是中西合璧的城市,上海作為西方交流窗口,始終走在時尚的前沿,當時的旗袍受西方影響運用了西式風格,像荷葉邊、泡泡袖、蕾絲之類,後來40年代前後衣身還採用了立體剪裁【民國大多數旗袍一般是平面剪裁】。旗袍最初流行於上海後來影響了廣東、廣州、香港等地,再藉助報刊雜志和電影以及上流社會的時髦女學生、摩登女郎、電影明星的傳播,旗袍的流行更加廣泛,影響了全國,30年代便是旗袍的巔峰,同時還流行到了國外華人界去了,旗袍取代了兩截衣穿的傳統漢服成了女子標准服飾。【30年代旗袍的立領跟明代時期倒是有點相似,都是把自己的脖頸束縛的緊緊的】旗袍最初以旗袍馬甲形式出現,後來長馬甲與套在裡面的襖衫作一線縫,合並一起變成了「一片式"裁剪的長袍【據說這也是肩縫旗袍的來源】。,上海是中西合璧的城市,上海作為西方交流窗口,始終走在時尚的前沿,當時的旗袍受西方影響運用了西式風格,像荷葉邊、泡泡袖、蕾絲之類,後來40年代前後衣身還採用了立體剪裁【民國大多數旗袍一般是平面剪裁】。旗袍最初流行於上海後來影響了廣東、廣州、香港等地,再藉助報刊雜志和電影以及上流社會的時髦女學生、摩登女郎、電影明星的傳播,旗袍的流行更加廣泛,影響了全國,30年代便是旗袍的巔峰,同時還流行到了國外華人界去了,旗袍取代了兩截衣穿的傳統漢服成了女子標准服飾。【30年代旗袍的立領跟明代時期倒是有點相似,都是把自己的脖頸束縛的緊緊的】
不同時期旗袍的特點也不同,民國時期旗袍是按年代分。另外現在所指的「盤扣」,一般都是指扣尾盤成格式花樣的布扣(如下圖),而這種布扣正式民國旗袍興盛起來之後在旗袍上發揚光大的,在清代或之前的布扣,絕大多數都是簡單的一字扣。不同時期旗袍的特點也不同,民國時期旗袍是按年代分。另外現在所指的「盤扣」,一般都是指扣尾盤成格式花樣的布扣(如下圖),而這種布扣正式民國旗袍興盛起來之後在旗袍上發揚光大的,在清代或之前的布扣,絕大多數都是簡單的一字扣。
30年代《服制條例》將旗袍將視為女子禮服,除了旗袍還有裙褂。30年代《服制條例》將旗袍將視為女子禮服,除了旗袍還有裙褂。
------
裙褂最初源頭源於明代,具體點就是披風紅裙,披風源於明代男子服飾,明中期被女子接受所流行,明代披風主要的形制有兩種,一種是對襟直領,男女通用,另一種是對襟豎領,女性專用,明末到清初大多稱為氅衣,清代在男裝外褂的影響下,同樣是對襟的女性專用的披風逐漸具有了禮服或吉服的性質,披風流行的巔峰期是在康乾時代,其後保留為禮服,日常極少著穿。由於披風和清代男子的外褂相似,所以當時把女性披風也稱為「褂」。江南一帶稱呼為披風,而南粵等地亦用「褂」來稱呼披風,與紅裙合稱「褂裙」或「裙褂」。
《六十年來妝服志》:「婦女的禮服,最普通者,曰披風、曰紅裙。披風比於男子的外套,也是吉服則作天青色,而素服則作元青色,不得有異色。披風之內襯以襖,那就盡你愛用什麼顏色,便用什麼顏色了。披風也像男子外套的作對襟,長可及膝。有兩袖,極博,以我幼時所見,大概以藍緞而綉以五彩或夾金線之花。六十年以上對於披風上的裝飾,我不知道了。但未嫁的閨女,不得穿披風。
到了晚清時代,女太太們踵事增華,披風上除補服以外,還有平金的團花,以及水浪形的金邊,她們稱之為『水腳』,此種裝飾,北方官太太們頗為提倡。披風上有短領,可以點綴各種珠寶。披風亦似男子的外套,從紗的一直可以穿到皮的,但皮毛的翻穿,似近日的女大衣,卻是沒有過。
紅裙也有種種花樣,大紅之裙,加以百襕,有的還裝以各種飄帶。有一時代,裙幅上裝以無數的小銀鈴,行一步輒丁令作聲。但此種裝飾,都為年輕少婦為之,年老者穿紅裙,亦頗素樸。」
裙褂是一脈相承倖存下來為數不多的傳統服飾,裙褂定製到完工起碼要一年多吧,價格貴死。另外,還有一種一脈相承倖存下來的傳統服飾—襖褲。裙褂是一脈相承倖存下來為數不多的傳統服飾,裙褂定製到完工起碼要一年多吧,價格貴死。另外,還有一種一脈相承倖存下來的傳統服飾—襖褲。
科普一下傳統服飾的定義,傳統服飾的「傳」即傳承,有歷史淵源的一脈相承,「統」就是統一制式。
------
襖褲是襖裙去掉裙子的裝束,襖裙去裙流行褲裝普遍大概是在光緒年間,襖褲褲腿各自分開,釘環系帶,下端褲口平直,褲腿常鑲花邊裝飾(下圖為襖褲)。襖褲跟旗女裝有區別的,襖褲這種裝束有些人很難分清和旗女裝的區別,我來科普一下,襖是漢女日常裝束之一,襖衫的長度最長也就在膝蓋上下,兩側開衩至腰。旗女裝的日常袍一般長至足面,兩側不開衩,那叫襯衣,還有一種款式叫「氅衣」,這是外衣不能單穿,一般穿在襯衣的外面,氅衣兩側開衩至腋下,一般是富貴人家日常裝束或者民間禮服。
《更衣記》:襖子有「三鑲三滾」,「五鑲五滾」,「七鑲七滾」之別,鑲滾之外,下擺與大襟上還閃爍著水銀盤的梅花,菊花,袖上另釘著名喚「闌干」的絲質花邊,寬約七寸,挖空鏤出福壽字樣。這里聚集了無數小小的有趣之點.....長襖的直線延至膝蓋為止,下面虛飄飄垂下兩條窄窄的褲管,似腳非腳的金蓮抱歉地輕輕踏在地上。鉛筆一般瘦的褲腳妙在給人一種伶仃無告的感覺。
光緒年間,婦女流行穿褲,穿裙遂漸減少,由於清末日常流行褲裝,裙子就被作為禮服使用【下面的資料反映當時裙子穿著情形】,後來民國時期受西方裙子影響,中國傳統圍系的裙子演化為套穿裙子。
《南北看》:「清末民初,裙子是婦女們的禮服,嫡庶之分,就在裙子上。還有喜慶大典。正太太,姨太太一看就可以看出來,正太太都是大紅綉花裙子,姨太太只能穿粉紅、胡色和淡青色的裙子,除非有了顯赫的兒女,大婦賞穿紅裙子才能穿」
《更衣記》:出門時褲子上罩的裙子,其規律化更為徹底。通常都是黑色,逢著喜慶年節,太太穿紅的,姨太太穿粉紅。寡婦系黑裙,可是丈夫過世多年之後,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裙上的細褶是女人的儀態最嚴格的試驗。家教好的姑娘,蓮步姍姍,百褶裙雖不至於紋絲不動,也只限於最輕微的搖顫。不慣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來便予人以驚風駭浪的印象。更為苛刻的是新娘的紅裙,裙腰垂下一條條半寸來寬的飄帶,帶端系著鈴。行動時只許有一點隱約的叮當,像遠山上寶塔上的風鈴。晚至一九二零年左右,比較瀟灑自由的寬褶裙入時了,這一類的裙子方才完全廢除。
服飾的變遷取決於社會生活條件和環境改變的程度,所以鄉村及一些經濟相對落後地區的服飾變遷遠遠落後於經濟發達地區和城鎮。襖褲這種裝束以前鄉村挺常見,有些老人也是這種打扮。由於風俗原因,不同地域審美趣味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服式,那些漢裝甚至和其他民族服飾也很相近。
鳳陽漢裝<img src="https://pic3.mg.com/_b.jpg" data-rawwidth="3350" data-rawheight="25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350" data-original="https://pic3.mg.com/_r.jpg">客家人客家人
<img src="https://pic4.mg.com/_b.jpg" data-rawwidth="769" data-rawheight="5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9" data-original="https://pic4.mg.com/_r.jpg"><img src="https://pic3.mg.com/_b.jpg" data-rawwidth="499" data-rawheight="3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9" data-original="https://pic3.mg.com/_r.jpg">
------
民國末年由於政治原因,香港與中國大陸分開發展,從此兩地衣飾樣貌差異漸大,審美與主流服飾亦大為不同。共和國建國初破四舊土改運動使傳統文化失去生存土壤,關於服飾不管是裙褂、褂袍、旗袍、女子長衫等漢服及傳統習俗都代表封建、腐朽、沒落的文化范疇;西服則代表西方資產階級,所以那時候人們思想意識上認為不能穿,穿了的後果你懂的。這種土改運動使民國政府確立的服飾制度盪然無存,中山裝、軍裝遠比任何款式流行【據說尼姑、和尚也被易成中山裝】,社會服飾高度統一,中國進入了「灰藍黑綠」的時代,這個時代一套中山裝或軍裝就能讓你面對所有的場合,使得社會失去服裝體系化的認知。
改革開放之後迅速被西方、日韓服飾審美佔領【喇叭褲、蝙蝠衫、蛤蟆鏡等】。復興的旗袍傳統韻味全無,如今本朝旗袍已然面目全非多,改革開放外來時裝的沖擊下殘存的本土傳統服飾及審美被淘汰並打上「老土」的標簽。【漢服復興者搞出來的所謂「漢服」也好不到哪裡去,比旗袍還low】。沒有受到土改運動影響的南粵地區,裙褂、男褂袍是倖存下來了,香港、台灣等地那帶女子禮服選擇要麼是旗袍,要麼是裙褂,男穿西裝或褂袍。後來03年「漢服復興」運動出現,掛羊頭賣狗肉的東西..更亂上加亂,簡直胡來。
改革開放之後迅速被西方、日韓服飾審美佔領【喇叭褲、蝙蝠衫、蛤蟆鏡等】。復興的旗袍傳統韻味全無,如今本朝旗袍已然面目全非多,改革開放外來時裝的沖擊下殘存的本土傳統服飾及審美被淘汰並打上「老土」的標簽。【漢服復興者搞出來的所謂「漢服」也好不到哪裡去,比旗袍還low】。沒有受到土改運動影響的南粵地區,裙褂、男褂袍是倖存下來了,香港、台灣等地那帶女子禮服選擇要麼是旗袍,要麼是裙褂,男穿西裝或褂袍。後來03年「漢服復興」運動出現,掛羊頭賣狗肉的東西..更亂上加亂,簡直胡來。
傳統服飾真正消亡的原因毀在建國初「灰藍黑綠」時代,如今傳統服飾只在部分地區、鄉村倖存,後來漢服運動更是亂來,據我所知所謂「漢服」就是X朝X代不同審美趣味和形制一鍋亂燉+日韓影視元素審美七拼八湊出的,沒有衣著場合規則,更是違背服飾發展史理論,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東西更談不上是漢民族服飾,更不是傳統服飾,必須是共同遵守的著裝系統才能叫民族服飾。傳統服飾真正消亡的原因毀在建國初「灰藍黑綠」時代,如今傳統服飾只在部分地區、鄉村倖存,後來漢服運動更是亂來,據我所知所謂「漢服」就是X朝X代不同審美趣味和形制一鍋亂燉+日韓影視元素審美七拼八湊出的,沒有衣著場合規則,更是違背服飾發展史理論,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東西更談不上是漢民族服飾,更不是傳統服飾,必須是共同遵守的著裝系統才能叫民族服飾。
----
衣冠,在古時是人的第二張臉,象徵著社會扮演的角色與地位。自古以來封建王朝穿衣從來就是個政治問題,與統治者緊密相連,辛亥革命清政府倒台,最後一個封建衣冠等級制度廢除,終結了自古以來服飾等級制度,也結束了貴族服飾制度,由於清政府統治者階級終結,衣冠體系崩潰,後來隨之來的是新的服飾制度,再加上外來西方文化帶來了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使得人們在選擇服飾上不再受階級觀念身份高低的選擇,而是從審美,時尚的角度出發,其後迎來了「文明新裝」時代,同時吸取西方文化促進了中國社會發展,最直接的改變莫過於男人剪辮、女人放足,身份等級制度的廢除也引發了服飾變化【由於接觸不到新思潮的偏遠鄉村地區,大多數還是舊制】。受西方民族主義的影響、服飾開始變革,經過這關重要一環,民族,民族服飾便出現了。下文的「漢服」就是指漢民族服飾,這里的漢服指的哪些款式,應該不用我解釋了。
三十年代《三江縣改良風俗委員會補充規則》「苗瑤侗人之衣裙,應一律改用漢服,以資節省,而一觀瞻」
民國服飾發展真的特別豐富,最特別的是旗袍,旗袍是新女性形象構建的一種時代性標識。幾百年以來漢人衣冠,男穿袍女穿裙,男子強女子弱,社會地位上男女有別,明確地強調男尊女卑的觀念來壓迫婦女。
為葚事 ,兩截衣,女人不與丈夫齊。
百凡事體須卑順,不得司晨啼母雞。
清末女學、女權興起,裙子不再是需要的東西了。唐宋明清這幾百年以來實行衣冠等級之治的王朝社會,男女在著裝方面界限森嚴,所謂「男女不通衣裳」,規定男女服飾角色的不同。清末民初女權運動的興起,女效男袍這種挑戰傳統衣冠觀念使女子著裝觀念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如果沒有西方打開國門,女學女權不會存在,女效男袍也不會存在,旗袍也不會存在,說起旗袍,我便想起它的高貴,它的性感,它的溫婉,一步一步婀娜多姿。
2. 20世紀戰後每個時代不同的設計潮流是怎樣的
50至60年代,上海的服飾是簡潔、樸素、平實的。男裝以、列寧裝、學生裝為主。女裝以襖裙居多。衣式悉用對襟、窄袖;服裝色彩以藍灰色為尚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生活中的審美以革命傳統的審美標准為主,越傳統越光榮,而現在審美追求的是創新,追求的是新意。現在審美的標准不一樣了,什麼都講求新。越新越好。就拿手機來說吧,總在換新的,一方面有功能創新的問題,也有新款覺得更美的審美感覺。這在二十六、七十年代人們生活中是要穿破了還要補著穿的。上一輩人,小時穿的衣服,一般都是打了補丁的,只有過年才能穿上新衣。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給審美穿衣的創新要求創造了條件。 同時體現了追求美的熱情是相同的,對美的追求永遠也不會停止;審美的標准具有一定的名人效應;審美具有廣泛的認同性。 人們是否在傳統觀念與現代新意上的碰撞火花,在審美上交界出重疊新的產物。
3. 什麼樣的衣服可以穿很久並且不過時
質量好的,不容易壞的衣服。
一般情況下,衣服穿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變形或者變黃,如果是質量好的衣服,就可以穿得比較久,沒有那麼容易變形,像我就喜歡買純棉的衣服,純棉的衣服穿起來也比較舒服,透氣,不會讓自己難受,一分錢一分貨,買東西不要太貪圖小便宜,一定要注意質量的好壞,人就應該活得精緻一點。
設計佳的經典大牌。
不管在哪一行業,都會總有一些牌子是非常出名的,在時尚界,比如香奈兒,彪馬等,那些設計元素非常好的,都深得人們的喜愛,在人們的思想里就會認為那些不會過時,不過衣服的設計潮流更新是比較快的,最重要的還是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
4. 床上用水品牛奶絨好還是水晶絨好
現在天氣也越來越冷的,夏天的薄被也有些不適合了,很多人都想要在網上購買更厚實一些的被子,不過,說到購買被子,現在網上的被子的種類是非常多的,很多人都不知道每種類型的區別,比如牛奶絨和水晶絨。那麼,牛奶絨和水晶絨都有什麼區別?究竟哪一種更好?事實上,牛奶絨和水晶絨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三點,工藝不同。牛奶絨是牛奶蛋白纖維是以牛乳作為基本原料,經過脫水、脫油、脫脂、分離、提純,使之成為一種具有線型大分子結構的乳酪蛋白;再與聚丙烯腈採用高科技手段進行共混、交聯、接枝,制備成紡絲原液;最後通過濕法紡絲成纖、固化、牽伸、乾燥、捲曲、定形、短纖維切斷(長絲卷繞)而成的。它是一種有別於天然纖維、再生纖維和合成纖維的新型動物蛋白纖維,人們又叫它牛奶絲、牛奶纖維。
水晶絨面料中含有復合滌綸絲,而且復合滌綸絲的成分是非常純正的。這種面料的成型需要通過針織大圓機來實現,並且產品的生產需要經過嚴格的加工工藝,比如定型、印花加工等。
事實上,牛奶絨和水晶絨都有各自優缺點。
5. 黑色法蘭絨旗袍搭配什麼顏色圍巾
搭配亮色的圍巾~
6. 寶寶絨 法蘭絨 珊瑚絨 水晶絨 牛奶絨都是什麼區別
一、面料不同
1、牛奶絨屬於功能性面料,牛奶絨的紡織原材料獲取難度比較大,是由牛奶經過化學手段進行合成和提純而獲得。牛奶絨面料親水性能好,易洗滌。
2、法蘭絨的生產是先將部分羊毛(或棉纖維)染色,後摻入一部分原色羊毛(或棉纖維),經混勻紡成混色毛紗,織成織品經縮絨、拉毛整理而成。大多採用斜紋組織,也有用平紋組織的。所用原料除全毛(或純棉)外,一般為毛(或棉)粘混紡,有的為提高耐磨性混入少量錦綸纖維。
3、寶寶絨一般含量有東麗絨,澳毛,羊絨等,有的會有絲之類的成份,總之是不扎皮膚的東西,東麗絨是日本的叫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腈綸。
4、瑚絨是紡織面料中一種最新、最暢銷的面料。產品以手感柔軟,質地細膩,環保等為特點。
5、水晶絨採用新型的改性超細滌綸纖維,纖維表面呈蜂窩狀,絨毛呈珊瑚狀,吸水性是全棉產品的三倍,具有吸水易干,不留水漬,不霉爛,不粘污,抑菌又衛生的特點。
二、用途不同
1、珊瑚絨是紡織面料中一種最新、最暢銷的面料。以手感柔軟、質地細膩、環保等為特點。
主要用於睡袍、嬰兒製品、童裝、睡衣、鞋帽、玩具、車內飾品、工藝製品、家居飾品等領域,在家紡行業越來越受青睞。市場上已涌現出大量的珊瑚絨床上用品,逐步取代傳統床上用品。如珊瑚絨毛毯、被子、枕頭、床單、枕套及床上用品四件套等系列,深受消費者信賴。
2、水晶絨因為面料本身的絨感是有點刺手絨毛金瑩剔透光澤非常好的好,有用來壓花,或倒毛,或壓皺,或復合處理適合沙發布,座椅,靠墊(需要復合底布)窗簾幕布等則不需要復合就發揮它自身的垂感即。
3、寶寶絨適合做寶寶衣物,以前的毛線主要成份是腈綸,正宗的腈綸具有色澤亮麗,手感柔和,紋路清晰等優點,加上現代工藝添加了羊絨和澳毛成份後,更增加了保暖效果,也更柔軟,這樣的線線對孩子來說很適合。
4、法蘭絨適用於製做西褲、上衣、童裝等,薄型的也可用作襯衫和裙子的面料。原料採用64支的細羊毛,經緯用12公支以上粗梳毛紗,織物組織有平紋、斜紋等,經縮絨、起毛整理,手感豐滿,絨面細膩。
5、牛奶蛋白纖維可以純紡,也可以和羊絨、蠶絲、絹絲、棉、毛、麻等纖維混紡。開發出高檔內衣、襯衫、T恤、家紡用品等,滿足人們對服裝舒適化、保健化、時尚化的追求。以100%牛奶纖維織造的面料,質地輕盈、柔軟、滑爽、透氣、導濕,適宜製作T恤、內衣等休閑家居服裝;由牛奶纖維和真絲交織而成的面料厚實、爽滑、懸垂感好,適宜製作唐裝、旗袍、晚禮服等高級服裝;牛奶纖維加入氨綸(萊卡)織造的牛奶纖維彈力面料柔軟且彈力適度,適宜製作針織運動上衣、韻律健身服和美體內衣。
三、工藝不同
1、法蘭絨面料在編織前是將羊毛通過染色技藝後,加入原色的羊毛經過混紡編織而成,採用了斜紋編織和平紋編織技藝,同時經過了縮絨及拉毛處理,編織品具有了柔軟及緊密的特點。
2、珊瑚絨的面料採用了滌綸纖維為原料,編織的工藝主要經過了加熱、變形、冷卻、定型等,編織工藝也在逐年改良和升級,不斷添加新的工藝,使面料具有更豐富的層次感和豐富的顏色。
3、珊瑚絨近幾年通過不斷的產品改良和升級,已經在工藝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主要新增的工藝有「剪花」、「噴氣壓花」、「膠印壓花」等,給原本單調的畫面增添了層次感。
4、牛奶絨是牛奶蛋白纖維是以牛乳作為基本原料,經過脫水、脫油、脫脂、分離、提純,使之成為一種具有線型大分子結構的乳酪蛋白;再與聚丙烯腈採用高科技手段進行共混、交聯、接枝,制備成紡絲原液;最後通過濕法紡絲成纖、固化、牽伸、乾燥、捲曲、定形、短纖維切斷(長絲卷繞)而成的。它是一種有別於天然纖維、再生纖維和合成纖維的新型動物蛋白纖維,人們又叫它牛奶絲、牛奶纖維。
5、水晶絨面料中含有復合滌綸絲,而且復合滌綸絲的成份是非常純正的。這種面料的成型需要通過針織大圓機來實現,並且產品的生產需要經過嚴格的加工工藝,比如定型、印花加工等。
6、寶寶絨產品多是以平穩為主,先後經過預縮、鹼減量、染色、定型等多種工藝加工而成。最為關鍵的是在染色方面,色彩的把控,目前該產品的顏色已經多達四五十種。
7. 誰知道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之間上海流行服裝的特點就是夜上海時期.積分不多,急求.
上海服飾風格的形成大約始於十九世紀中葉,即上海開埠之初。其後,經過幾番演進,終為國人所矚目,並贏得「海派服飾」的美稱。 本世紀二十年代後期至四十年代,是海派服飾的一個輝煌時期。作為當時遠東最大的城市,海派服飾主要是受歐美時尚的引導。在此期間,巴黎當季的時新服飾僅三四個月後就會輸入到上海來,加之上海人的巧手改良,上海時興服裝形成了既與巴黎同步又有獨到風格的海派服飾流行時尚。作為全國的服飾中心,各地都以上海的流行趨向為楷模,一衣一扣,一鞋一襪,四方仿效。 至於男子平常所穿的服飾,少數達官貴族及知識分子穿西裝、中山裝和學生裝,也有如魯訊、郁達夫等人士偏愛中裝。普通人更多的則是長袍馬褂,或外加坎肩。北伐以後,很多男子改穿中山裝,夏用白色,予人清爽潔凈之感,其餘三季則以黑色為主。 女性時裝越來越趨於刻意展示女性玲瓏有致的曲線和美妙的身材,當時的時髦女裝主要有三類:旗袍,以西式外套為主的時裝,西式裙裝。二十年代中晚期,使用西式服飾的時髦女子越來越多,西式連衣裙成為一些時髦女性的夏季時裝。西式晨服、跳舞服也常有所見。上衣下裙的傳統服飾趨少。與此同時,旗袍開始流行,廓形較平直,裝飾風格趨於華美精細。三十年代是上海女裝最 為華美繁盛的時期。旗袍作為主要流行女裝已取代上衣下裙成為最常用的時裝。其式樣變化多,領、袖、襟隨衣擺線變化呈現不同的外觀風格,對細節刻畫大為重視,質地做工考究。完全西式的服裝穿用者多為歐化時髦女性,但這種形式並不是流行的主流。松滬抗戰後,女裝時尚趨於簡朴。四十年代正值抗戰時期,大多數市民的著裝變得簡朴,即使是富裕階層也因戰爭的氣氛而無心作奢侈的妝扮。抗戰勝利後,女裝流行再度繁盛,西式服裝特別是美式時裝在時髦女性中有一定的市場,完全採用西式結構的改良旗袍的穿著者日趨增多。自三十年代以後,也有上海時髦女性穿男裝風格的西裝、長褲,四十年代後期還有時髦女士穿男式茄克的。西式大衣、裘皮大衣一直很流行。 在此期間,從歐美進口的紡織品,如英國的法蘭絨、人字呢、女式呢、條格毛織物和美國的「花旗布」(平布),深受歡迎並對國內面料起到樣板和引導的作用。紡織印染機械的廣泛使用,新型化學染料的傳入,西方藝術流派對紋樣的影響,使國產紡織品呈現出一派新面貌:古香緞、織錦緞等絲綢新品種常用於流行女裝;軟緞、紡綢、縐紗、絨類使用普遍;印花布色譜更廣並廣泛被用於時裝;單色織物所佔比例越來越大,如陰丹士林布(用化學染料染成的一種藍色棉布)曾普遍用於旗袍;國產呢絨也是時髦女裝的常用面料,其外觀與歐洲進口的毛織物外觀相差無幾;針織品開始進入時裝的行列;抗戰初,在上海時髦女性中還一度流行過用國產本白或毛藍棉布(又稱「愛國布」)做成的旗袍;條格織物在三十年代尤為時髦;染織紋樣有簡化的趨勢,除傳統內容外還出現了西方藝術風格如「迪考藝術」的紋樣;色彩流行時常翻新,配色以高雅和諧為時尚。
8. 近代社會生活,這些變化反映了一種怎樣的趨勢
中國近代社會習俗的變化
一、近代民俗變遷的基本脈絡
近代民俗變遷是近代社會變遷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與近代社會轉型相始終。近代民俗變遷涉及到社會各個角落、各個層面。以下從禮儀、消費、服飾、飲食、居住、出行、節日、婚喪等八個方面進行概括,大致可以窺見近代民俗變遷的基本脈絡。
1.禮儀習俗的變化:在鴉片戰爭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傳統的社交禮俗和祭典禮俗,包括稱謂、見面禮等仍在社會上占據主導地位。人們見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請安等禮。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勢,但在封建時代成為敬重、臣服的一種禮節,以體現封建社會的等級尊卑,跪拜主要對尊長,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禮,平輩之間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與此相適應還有一套「大人」、「老爺」、「太太」、「老太太」等稱謂。然而,開國以後,在沿海通商地區,受西方平等觀念影響,先是在新式知識分子內部,逐漸採用握手、鞠躬等見面方式,並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稱謂。1912年民國成立後,明令祭孔時「除去拜跑之禮,改行三鞠躬,祭服則用便服。」(註:《丁祭除去拜跪》,〔上海〕《申報》1912年3月5日。)不久,又明令廢除社交中實行的叩拜、相揖、請安、拱手等舊禮節,改行鞠躬禮為主。同年8月17日,民國政府公布了《禮制》,用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新式禮節的合法地位(註:《東方雜志》第9卷第4號,1912年9月。)。行鞠躬禮,使用「先生」、「君」的稱呼,反映出近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總之,脫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禮俗逐漸成為中國通常的「文明儀式」、「文明禮」,反映出社會禮俗的進步趨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際舞的流行、生日聚會以及同事宴請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際習俗的新變化。
2.消費習俗的變化: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侵入以及中國新式商業的產生和迅速發展,對傳統消費習俗產生巨大沖擊,並直接導致了消費習俗的變遷。在鴉片戰爭後的道光年間,享用洋貨在上層社會已漸成時尚,不過開始僅限於通商口岸等少數地區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紀末,隨著通商口岸增加到70餘個,於是洋貨消費遍及各階層,即使在雲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裡,也可見到不少洋貨,包括各種哈剌呢、嗶嘰、羽紗、法蘭絨、鍾表、玻璃等,一應俱全,而且其售價「並非貴得驚人」(註:姚鎬編:《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06-1107頁。)許多「農民亦爭服洋布」,中產之家更是「出門則官紗紡綢不以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註:宋延齋:《蒲圻鄉士志》,轉引自嚴昌洪:《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頁。)。此外,賽馬、賽船、網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點心、西式飲料、業余劇社、公園、室內音樂會、電影、電燈、電話、自來水、郵政、電車等西式生活方式無不影響到中國人消費方式的改變,使中國人消費結構、消費內容均發生重大改變。此外,以上海為例,色情消費、游樂消費也成為商人、富人等消費方式中的重要內容。
3.服飾習俗的變化:中國服飾習俗源遠流長,各時代都有絢麗多彩的服飾。至清代中國服飾則多以長袍馬褂為主,女子則穿旗袍。民諺有「孔雀翎,馬蹄袖」之說。服飾具有體現等級森嚴、褒衣博帶特點,這些弊端與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很不協調。為此,部分中國人開始接受西式服飾。在19世紀50年代,香港、廣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華商更多有穿洋裝者。戊戌時期康有為力倡「易服」。20世紀初,當時青年穿西服的人漸多起來。1903年胡漢民任教的廣西梧州中學允許學生可以在歲時年節「披洋衣揖孔孟」(註:《胡漢民自傳》,〔北京〕《近代史資料》1981年第2期。),可見在學生中穿洋服的人已不在少數。當時的出「洋」留學生更多著洋裝。清亡後,曾出現過「洋裝熱」,在通都大邑,人們「趨改洋服洋帽,其為數不知凡幾」(註:《潘月樵請用國貨》,〔上海〕《申報》1912年3月4日。),在偏遠小城,「文武禮服,冠用氈也,履用革也,短服用呢也,完全歐式」(註:民國《慈利縣志》卷17,風俗。)。此外,洋式襯衣、絨衣、針織衫、西褲、紗襪、膠鞋、皮鞋等都漸漸普及推廣,總之,中國服飾中的西方因素不斷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裝則是近代中西服飾合璧的最典型標志。
在廣義的服飾民俗中,穿著和「打扮」是有機的統一體。例如紋身、化妝、發式、飾物、纏足等。鴉片戰爭前後,西方人到中國,首先看到的就是蓄著長辮子的男人和裹著小腳的女人,「許多年來,全歐洲都認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荒謬最奇特的民族;他們的剃發、蓄辮、斜眼睛、奇裝異服以及女人的毀形的腳,長期供給了那些製造滑稽的漫畫家以題材」(註:〔英〕哈利:《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王維周等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頁。)。男人拖著大辮子、穿著寬大的褂袍,女人裹著小腳,這是清代中國人的基本裝束。然而,19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人這種裝束形象有了顯著改觀。首先,一批來華的傳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維新派人士更率先反對纏足,主張放足,1883年康有為在廣東南海縣成立不纏足會,1896年又在廣州成立不纏足會,1897年梁啟超等人在上海成立不纏足會,不久不纏足會遍及東南沿海地區。戊戌變法期間,光緒皇帝還發出上諭禁止纏足。1901年慈禧太後下達了勸禁纏足的懿旨,1912年民國成立後,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下令內務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從反對傳統道德,爭取婦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纏足運動帶有反封建的政治意義,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
辮發雖系清代男人的形象標志,但卻是滿族習俗同化漢族的結果,在外國人面前,卻又成為中國人的民族標志了,而這種民族標志,在近代又成為與開化世界趨向短發的世界大潮相背馳的「落後」、「不開化」的標志而體現的。
戊戌時期康有為在給光緒皇帝的《請斷發易服改元折》中公開要求清政府「斷發」易服,一般開明人士也發出了剪辮的呼聲。清政府更在1911年允許官民自由剪發了。辛亥革命爆發後,辮子陸續剪掉。當時甚至出現了眾多的理發店取代了眾多的「剃頭匠」。連袁世凱也剪掉了辮子。民國的成立更帶來了短發的普及。
4.飲食習俗的變化:中國是世界上飲食文化發達的國家,至清代已逐漸形成了川、粵、魯等各種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風味菜餚及小吃。至鴉片戰爭以後較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社會的飲食習慣並未發生明顯的變化,但隨著西方文化的進一步滲入,西方的一些飲食也逐漸傳入中國,至19世紀中葉以後西式飲食開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開設在上海虹口一帶的西餐館有「華人間亦往食焉」(註:葛元煦等:《滬游雜記·淞南夢影錄·滬游夢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頁。)。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館也相繼開設,名聲愈來愈大。翻閱這一時期的《大公報》,常可看到「品升樓」、「德義樓」等「番茶館」的廣告,稱它們專辦「英法大菜」、「請得巧手外國廚房精調西菜」(註:《大公報》光緒二十八年5月25日、8月23日。)。北京的西餐飯店檔次很高,象「六國飯店、德昌飯店、長安飯店,皆西式大餐矣」(註:胡樸安編:《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一,上海書店1986年版,第2頁。),以至官商各界人士每每出入其間。辛亥之後,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為一種時髦。海昌太憨生在《淞濱竹枝詞》中寫道:「番菜爭推一品香,西洋風味睹先嘗,刀又耀眼盆盤潔,我愛香檳酒一觴」(註:顧柄權:《上海風俗古跡考》,〔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412頁。)。總之,在以「洋」為時尚中,具有西方風味的食品漸受中國人的歡迎,如啤酒、香檳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麵包、西點、蛋糕等皆被國人接受。說明西式飲食已引起了中國飲食習俗的較大變化,豐富了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
5.居住習俗的變化:中西居住習俗差異較大,這里既有都市化程度問題,也有不同的風俗問題。皇家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傑出代表,不過它與民居存在著明顯的等級差別。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窯洞、南方的天井院落、西南少數民族的吊腳樓和土樓、北方草原的氈包等,都是中國傳統民居的典型形態。通常中國傳統民居以平房為主,這主要與中國有廣闊的土地以及建築材料、建築技術落後有關。在近代,由於受西式建築風格的影響以及都市化程度的提高,在一些通商口岸,中國人也開始建築西式或半西式住宅,出現「huán①huì②多仿西式」的風尚。鄧子琴在《中國風俗史》中稱,「晚清園亭,亦參以西式建築,而通都大邑,幾於觸目皆是矣」。在天津,小洋樓漸漸取代北方的四合院而成為當地居室建築的新潮流;在沈陽「建築宏麗,悉法歐西,於是廣廈連雲,高甍麗日,綿亘達數十里」(註:《奉天通志》卷97,禮俗三、居室。);在青島,「市內住屋多屬歐式建築」(註:袁榮叟:《膠澳志·民社志》,第72頁。);在漢口,「尺地寸天,huán①huì②日密,中西廠肆,角勝爭奇」(註:民國《夏口縣志·序》。);在上海除了興建了大量西式建築外,還出現了西洋建築風格影響下的中國民居——里弄房屋。受上海影響,漢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島等地也相繼在租界、碼頭、商業中心附近建成了里弄住房。此外,與西式建築的引進,鋼鐵、水泥、機制磚瓦、建築五金、自來水、電燈等也大量應用。使近代中國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習俗發生重大變化。
6.出行習俗的變化:出行習俗是與交通工具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傳統社會,代步工具主要是馬車、牛車、肩輿(轎子)、木船以及騎馬、騎驢、騎駱駝等。其共同特點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動范圍小。交通落後,必然造成社會的落後。在近代,隨著西方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自行車、摩托車等的引入,逐漸導致了中國傳統交通工具的變革。人們出行一下子就由「鄉人」而變成「國人」。汽車興起後,「男女授受不親」的陳腐觀念被打破了「男女雜坐不以為嫌」(註:民國《夏口縣志》卷二,風土志。)。使傳統的交往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7.節日習俗的變化:中華民族的節日習俗獨具特色,近代的歲時令節從總體上仍然沿襲自古以來的民間形成的節慶習俗,如元旦(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臘八節等,但這些節日是依據傳統歷法而來,屬於封建農業文明的產物,且多有傳統民間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適應近代工業社會的落後性也是非常明顯的。清末已有改歷的呼籲,梁啟超於1910年就撰寫《改用太陽歷法議》一文,主張採用太陽歷代替陰歷(註: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25,〔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2頁。)。民國政府成立後,斷然於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國改用陽歷,以求與國際上通行歷法相一致。改歷後,必然引起歲時節日習慣的變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義的新式節日、紀念日相繼出現在人們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民國初年的新紀念日除了民國成立日(元月1日)和國慶(10月10日)紀念以外,還有革命先烈紀念日(3月29日)、國恥日(5月9日)、植樹節(清明節)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國際婦女節(3月8日)、兒童節(4月4日)、國際勞動節、學生運動紀念節(5月4日)、教師節(8月27日)等等。特別是受西俗影響,聖誕節、情人節等也在城市中普及。這些都為中國的節日時令習俗增添了異彩。
8.婚喪習俗的變化:婚禮是標志與慶賀結婚的民俗形式。近代漢族主要的婚姻形態仍然是封建包辦買賣婚姻。受男女平等觀念以及西方婚俗的影響,19世紀五六十年代,少數與外國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禮結婚的現象,「前日為春甫婚期,行夷禮」(註:上海人民出版社編:《清代日記匯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0頁。)。光緒年間,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出現了婚姻論財不問門第的現象,西式婚禮漸有影響。19世紀末20世紀初,文明結婚形式在大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開始流行,「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結婚,倡於都會商埠,內地亦漸行之」(註:徐珂:《清稗類鈔》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987-1988頁。)。文明結婚,除婚禮地點不在教堂,不用牧師主婚外,許多儀式大致從西禮中移植過來,雖然雜有中國傳統婚禮的某些內容,但精神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西方化的。總之,近代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城鎮「文明結婚」的流行,畢竟反映出中國婚俗的變化,代表著晚清婚俗變化的正確方向。
9. 女裝 法蘭絨格子收腰長衫uniqlo優衣庫 有沒有S號或XS號的
我們公司襯衫有您要的碼數 網上有商城店 淘寶有專賣店的哦 您可以看一下的哈 澳歌聯合 這個牌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