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陀是如何讓他最笨的弟子開悟的
反復的只念一句「掃塵除垢」,持之以恆,最終開悟了。這是真實的故事:佛陀在世時,有位弟子名叫盤特尊者,帶著他的弟弟投入佛陀座下,在僧團中修行。盤特尊者很有智慧、很聰明,但是他的弟弟周利盤特卻是反應遲鈍,總是心不在焉而無法集中精神,所以盤特尊者對弟弟感到很無奈,也教得很灰心。
有一天,尊者就對弟弟說:"周利盤特,你這么不專心、不用心,還是回去吧!"但是周利盤特很喜歡在僧團修行,一聽到哥哥要他離開僧團,他著急得哭了。
佛陀見狀,很慈悲地問傷心的周利盤特:"你為什麼哭得這么傷心?"周利盤特稟告佛陀:"哥哥說我很難教,要我離開僧團。"
佛陀就問他:"那麼你的想法呢?要留下來,還是回去?"周利盤特說:"我很想跟隨佛陀修行。"
佛陀就說:"只要你有決心,就能夠留下來。來!你就在我的身邊先做些打掃工作。"周利盤特很感恩佛陀慈悲收留,暗暗下定決心要好好地修學。
佛陀就拿了一支掃帚,說:"這是掃帚,你把這個名稱背起來,每天掃地就先背這個名稱。"周利盤特很用心地背,但總是記得前一個字,忘記下一個字;記得下一個字,反而忘了前一個字。
佛陀還是很慈悲、很有耐心地對他說:"沒關系,你再用心花時間,專心記這兩個字。"幾天之後,他背起來了,覺得很歡喜,佛陀就說:"你再背「掃塵除垢」。"他又開始背了。
又花了好幾天,已經將"掃塵除垢"背得很熟了。佛陀說:"掃塵除垢,你知道意思嗎?"他搖搖頭,佛陀就說:"這次就由你自己去想了,「掃塵除垢」是什麼意思?要好好地想。"
周利盤特整天都在想:"掃塵除垢"到底是什麼意思?就這樣又過了一段時日,他忽然開通了:"掃"是要清凈,"垢"就是污穢,周圍的環境一有污穢,就需要用掃帚掃干凈。
B. 佛陀是如何破斥六師外道的思想
光有智慧就行了?沒有神通, 被欺負成狗,
佛教破斥六師,用的多數是神通,不是智慧。
因為六師多數並不是會老實跟你講道理的人。
別以為佛教只會用嘴巴來說服別人,也離不開神通重要作用。
不只是舍利佛用神通與六師鬥法,賢愚經中,釋迦牟尼一樣用神通來滅六師。
第二天,舍利弗尊者著衣、持缽來訪,見長者心不喜樂,慰問關心道:「為何悶悶不樂呢?」
長者回答:「精舍恐怕蓋不成了,所以感到憂愁煩惱啊!」舍利弗問:「發生什麼事了嗎?怎麼會擔心精舍蓋不成?」
長者答:「城中六師向波斯匿王要求,要與尊者一同比試,如果您能勝過他們,才允許我們興建道場,如果您不如他們,就不肯讓我們蓋精舍了!
這些六師都出家很久,對於所學的道術都十分精通,訓練有素,可說沒有人能比得上!我不知道尊者是否有能力和他們比試,因此憂愁煩惱。」
尊者答:「無論任何比試,我都可以和他們競試,您別擔心!」
長者聽後心生歡喜,於是以香湯沐浴全身並換上新衣,前往王宮稟白國王:「我已經向尊者確認過了,若六師想要比試的話,可隨其意。」
於是,波斯匿王當天便遣人告訴六師,任由他們與沙門比賽。六師在國中大肆宣揚:「七天之後,將要在城外寬廣處與沙門競試道法,一決高下。」
舍衛國有十八億人,當時國法以擊鼓集眾,若擊銅鼓,會有十二億人來;若打銀鼓,則有十四億人集會;若振金鼓,全國十八億人全部都會到齊。七日後,競試之處便開始敲擊金鼓,全國的人都紛紛趕往集會。
來的六師徒眾不可勝數,國王與六師都高坐在庄嚴的寶座上,須達長者也為舍利弗敷設高座。
當此之時,舍利弗尊者在樹下寂然入定,六根寂靜,游於三昧禪定而無障礙。心中作念:「今此會大眾,修習邪法已久,內心憍慢自高,如雜草叢生,我應當以何種德行來折伏他們呢?」
思惟已竟,自知當以三德,便立誓言:「若我無數劫來,曾孝慈父母,禮敬修道沙門、婆羅門,願以此德行,令我一入會場,所有的人皆起身向我行禮。」
六師見大眾雲集,而舍利弗尊者遲遲未到,便向波斯匿王說:「那個佛陀的弟子呀,自知沒有本事和我們比劃,現在大家都已經聚集會場了,他卻臨陣脫逃,想必是恐懼害怕,不敢來了。」
波斯匿王問須達長者:「你師父的弟子在哪裡?比賽時間已經到了,趕快請他來此競試吧!」須達長者來到舍利弗前,長跪作白:「尊者,大眾已集,懇請前往會所。」
舍利弗尊者於是從禪定起、整理衣服,將尼師壇著於左肩上,如師子王般安祥徐步地向競試處行去。
眾人見舍利弗諸根寂默,威儀攝受,其威儀、法服與六師不同,頓時心生敬意。而六師徒眾更不由自主地忽然起立,如風吹草低般的彎身向尊者作禮。
舍利弗尊者便在眾人恭敬行禮之下,升上須達長者所敷設的寶座。
六師眾中有一弟子,名叫勞度差,善知各種幻術。在大眾前持呪,變化一樹,此樹快速長大,樹蔭覆蓋與會所有大眾,枝葉欝茂,上有各種花果。大眾見了都說:「這是勞度差所變化!」
舍利弗尊者以神力起旋風,強風把樹連根拔起,樹倒於地,粉碎為如塵般的沙粒隨風飄散。眾人於是叫道:「啊!舍利弗勝了,勞度差不如!」
勞度差又作呪,化一寶池,四面皆以七寶嚴飾,水池中有各種奇異名花。大眾見言:「這是勞度差變化的!」
舍利弗以神力變化出一隻六牙白象,各牙上有七朵蓮花,每一朵花上有七個顏貌端正如玉的女子,白象緩慢安祥地前行,往至池邊,以鼻含水,水池隨即消滅。眾人紛紛說道:「看!舍利弗勝了,勞度差不如!」
勞度差又作咒變化出一座以七寶庄嚴的大山,其上有樹木、泉池及繁茂的花果。眾人見了便說:「這是勞度差變化之力!」
舍利弗即化現出一金剛力士,以金剛杵遙指此山,頃刻間,山便崩壞,消失無蹤。大眾於是異口同音:「舍利弗勝,勞度差輸!」
勞度差又變化出一隻有十個頭的大龍,在虛空中降下各種寶物,同時以雷電震撼大地,使人為之驚動。眾人大叫道:「哇!這個是勞度差變的!」
舍利弗馬上化現出一隻大鵬金翅鳥王,須臾間就將龍撕裂吃掉。大眾又說:「還是舍利弗勝利,勞度差不如他。」
勞度差立刻變化出一隻長著利角的巨牛,肥壯有力,蹬著粗壯的腳,大吼飛奔來前。舍利弗便化現出一隻獅子,將牛支解後吃掉。眾人齊聲說:「喔!舍利弗又勝了,勞度差還是輸!」
勞度差於是將自己變化成一個身形高大的夜叉鬼,頭上燃著巨火,眼睛紅得像血,指甲及牙齒極長,而且利如刀鋒,從口裡噴出大火,驚跳著跑向前來。
舍利弗馬上化身成毗沙門天王,身高無數丈,威神顯赫,不怒自威,夜叉不禁膽怯驚恐,轉身退步,想要逃走,沒想到一時間,東西南北四面皆燃起大火,使他無處可逃,唯有舍利弗旁邊清涼無火。
夜叉鬼於是屈服,匍伏投地,哀求救命。由於慚愧心起,大火頓時熄滅。
眾人一見齊聲說:「看哪!舍利弗又勝了,勞度差實在比不上!」
其後舍利弗尊者升上虛空,在空中示現行、住、坐、卧四威儀,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或從東邊隱沒,從西邊而出;或從西邊隱沒,從東邊而出;或從北邊隱沒,從南邊而出;或從南邊隱沒,從北邊而出;
或示現其身大如虛空,又忽而變小;或以一身分作百千身,又合為一身;或身在虛空,忽然又在地上;或踐履平地,如行水面、踏著水面,如履平地。
舍利弗示現種種變化後,還攝神足,安坐本座。
當時會中大眾見此等神力變化,無不心生歡喜。舍利弗即為演說佛聖道法,眾人隨著過去本來修行與宿福因緣,各證道果。有的證得須陀洹果,有的證得斯陀含果,也有證到阿那含果或阿羅漢者,六師徒眾三億弟子,則發心跟隨舍利弗尊者出家學道。
——典故摘自:《釋迦譜卷三.釋迦祇洹精舍緣記第二十》
C. 聽說只有邪魔外道擾亂佛道,沒有佛弟子主動擾亂邪魔外道。為什麼不廣宏三法印之類的法破魔
小乘教里頭有魔,大乘教里頭沒有魔,小乘八相成道有降魔,大乘沒有。為什麼大乘沒有?大乘魔跟佛是平等的,我一念真誠恭敬對待,魔也是佛;我一念貪瞋痴慢、自私自利對待,佛也是魔。所以,是佛是魔是自己念頭里頭轉變的,意念純正,妖魔鬼怪都是佛菩薩,大乘菩薩心目之中是這么個境界。
真的一點不錯,妖魔鬼怪見到菩薩,他都行菩薩道;他見到這些帶著貪瞋痴慢造作惡念眾生,他一變就是魔,幫助他們造惡業,成就他們做惡業,也成就他們到阿鼻地獄。阿鼻地獄也不壞,到那個裡面消除他的罪業,罪業消完他就離開了。就同世間法一樣,犯罪把你關到監牢獄里去,判你十年徒刑,十年你出來了,你的業就消掉,就這么個意思。所以,世出世法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完全看你自己的境界,你念頭怎麼轉,你要轉成佛菩薩,就是極樂世界,就是實報庄嚴土。超情離見這句重要,要超越、要遠離,遠離分別執著,超情,超越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超情離見。這個境界不可思,無法想像,也說不出來,議是議論,不可思議就是沒法子想像,也沒法子說出。
凈土大經解演義
D. 佛經裡面有哪些邪魔外道
諦深大師開示:菩薩與邪魔外道的區別
有弟子問:xx說是法界菩薩皆是邪魔外道,師父笑了笑,開示如下:
坐下弟子及聲聞善知識眾:
所謂佛住世,乃清凈法身所含、圓滿報身所攝、千百憶化身所應之妙湛總持之如來、應供、證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之佛世尊。
所謂菩薩乃諸佛世尊坐下所皈依佛後,於佛制戒律中,依佛所說,修行覺悟直至成佛者的總稱;所謂邪魔外道乃所有修行人中因不解佛所說意之以種種法、種種道、種種心、種種用為依,於六道之中種種因緣果報之總稱。持佛制戒律之修行者,稱為善知識;不持佛制戒律之修行者稱惡知識。善知識之王稱十地菩薩與法王,惡知識之王稱魔王或亦稱法王等。
邪魔外道共分為兩大部,一部來自佛法加持,一部來自世間法道。來自佛法加持之部,會因不皈依佛與戒、不持佛戒而不證佛說法意,最後,證得:種種世間道法而成大誹謗、大道障之波旬王。而來自世間法道一部則成種種法之種種化身王,又稱外道典集。
是故,菩薩與邪魔外道之區別根本是:是否持佛制戒律。
坐下弟子與聲聞善知識,若遇邪道誹謗佛法與菩薩,當如是善解。諦深2014,10,26日午應弟子為群中聲聞問。
E. 歷史上的釋伽牟尼佛陀,是如何頓悟得道的
釋迦牟尼佛在當年的時候在世八相成道,,其的用意很深。他離開家時十九歲,他是王子不離開家時,可以繼承父親的王位。也就說,把世間榮華富貴放下了、舍棄了,這放下了什麼?是煩惱。因為他明白這個東西並不是好事情,煩惱一大堆這東西。你看出去求學在放下煩惱以後,從十九歲學到三十歲,學了十二年,印度所有的宗教都學過,都接觸過、所有的學派也學過。三十歲的這一年,把學了十二年,把十二年裡所學東西全部放下,那是什麼?放下法執。是放下情執十九歲離開家,放下煩惱障;在菩提樹下三十歲這一年入定的時候,就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放下法執,放下所知障。兩樣障礙都沒有了,這明心見性。
面前兩個例子像世尊,阿難尊者所知障輕、煩惱障重。阿難智商高,所知障輕,情執重,情執重,釋迦牟尼佛滅度他還流眼淚。是阿羅漢富樓那尊者,煩惱障輕,他所知障重,證得四果羅漢,聽經聽不懂,不如阿難。這就屬於演出根性不一樣,眾生根性不一樣。
F. 為什麼佛經被邪魔外道利用時依然有力量
佛經是真言, 真金不怕火煉。
G. 菩薩上身到底是怎麼回事
菩薩不會上任何人的身,只會以各種形象,示現在你的身邊,比方說,《普門品》里,所介紹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原文如下: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楞嚴經》里所記載的附身,屬於修行人修到很高的層次,魔來擾亂的境界,一般人應該不會遇到。但是,現在的眾生,如果沒有特別修行過,而是由一個普通人,忽然被上身,會看病,那麼,多半是由於種種因緣,而召感到一些低級的鬼、仙、精類來附身,所以,才會出現你所說的狀況。
H. 佛陀成道時,欲界四女是如何引誘他的
當悉達多像一灘軟泥即將湮沒在尼連禪河之際,他本能地揪住一個救命樹枝,好不容易爬上了岸。他飢餓虛脫到即將殉道的那一刻,一個放牛女孩發現了他,為他取來一碗乳糜(用乳汁調制的粥)。
悉達多太子開口說:「為了使眾生的根基和機緣達到成熟,因此我接受這樣的食物。」說完,仰頭咕嚕咕嚕全灌進嘴裡,雙手一抹,人瞬間恢復了力氣,覺得這苦修的六年來從沒有向此刻這么快樂。
陪他修行的憍陳如尊者五人覺得他動搖了,責怪並鄙薄他,離他而去(因為這一次出走,他們只入選500羅漢)。悉達多享用完放牛姑娘的乳糜後,愉快地來到伽闍山附近的畢缽羅樹(佛陀證道後改名菩提樹)下。他發下宏願:「如果我不能解脫生死,進入涅槃,就再也不離開。」
I. 邪魔外道怕哪位佛
不動明王可以
J. 佛教把別的宗教都貶為『邪魔外道』,不是排他性很強嗎
阿彌陀佛
邪魔是邪魔,外道是外道,佛教還不有「門內外」,佛門裡面的外道,雖然學佛、皈依受戒了,還是心外求法
凈空法師---「門內外」,佛門裡面的外道,雖然學佛、皈依受戒了,還是心外求法
外道,不是毀謗人,不是貶低人。「外道」這兩個字的定義,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說得很清楚,「心外求法」叫外道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要度外道,佛經裡面講的那個時候的(世界),著名的外道有九十六種。外道,不是毀謗人,不是貶低人。「外道」這兩個字的定義,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說得很清楚,「心外求法」叫外道。所以我們自己要細心去檢點、去反省,我們是不是心外求法?如果是心外求法,那也是外道,這個外道在佛門有個術語叫「門內外」,佛門裡面的外道,雖然學佛、皈依受戒了,還是心外求法。換句話說,對於佛的經典沒有深入,不了解經教的義理,念念還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這都叫外道,所以外道的意思很廣很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