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五倡會和無常的佳句賞析``
朝花夕拾·無常》
佳句賞析:
我們現在走的是一條狹窄險阻的小路,左面是一個廣漠無際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廣漠無際的浮砂,前面是遙遙茫茫蔭在薄霧的裡面的目的地。
賞析:這是魯迅先生寫的鄉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很喜歡這句話,他對當時鄉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魯迅認為鄉下人不會寫出這種「熱昏似的妙語」,也寫出了當時鄉下人的素質低下,為後文寫活無常作鋪墊。
但是,和無常開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為他爽直,愛發議論,有人情,——要尋真實的朋友,倒還是他妥當。
賞析:這句話透露出魯迅先生對活無常的敬佩之情,從對他的尊稱「活無常先生」可以看出。既然連一個鬼都可以如此賦有人情味,那我們作為一個人又何嘗不可呢?所以魯迅先生也是要借無常的「重人情」來啟示我們。作為一個人,法理固然重要,但也要像活無常先生一樣賦有濃烈的同情心。
讀後感:整篇文章都洋溢著作者對活無常的敬佩及贊美之情,先寫小時候對他的害怕,和現在對他的敬佩作對比,也拿閻羅王的昏庸和死無常的可怕與之作對比,突出活無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訴我們,連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應該怎樣呢?
五倡會給你個教學參考吧
一、引入:
1、引導學生回憶魯迅寫童年生活的作品(如《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社戲》)
2、簡介魯迅與《朝花夕拾》。
關於作者:原名周樹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以來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和旗手。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人。他一生著作宏富,是中國現代小說,雜文的開山祖。成就也極可觀,對中國現代文學影響深遠。
《朝花夕拾》: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後記》,改名《朝花夕拾》,於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
初中學過《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略談。
關於「五猖會」 :農歷五月一日至中旬,是江浙一帶地區五猖廟會之日。屆時四鄉百姓雲集海陽燒香,祈求五猖神主驅鬼祛邪,消凶化吉。廟會遊行,「前引」錦旗開路,「執事」沿途管理雜役。青白黑紅黃綠藍各色旗子飄揚,十景擔、肅靜牌、萬民傘、紙扎豬馬牛羊偶像、牌樓跟上、接下是地方戲隊伍、雜耍隊伍。
此廟會起源於明初。朱元璋和陳友諒在皖南曾打過幾年攔鋸戰,軍士百姓死亡枕籍。朱做了皇帝後,下令江南百姓,村村建「尺五小廟」,陣亡士卒「五人為伍」,受百姓供奉。《明史》記皇家祭祀有「陣前陣後神祗五猖」之說。
如此世代相傳,便衍成香火極盛的五猖神廟會。
二、詞語: 吡吡(bi) 豪奢 姣(jiāo)長 美髯(rán) 臻臻(zhēn)至至 稱娖(chuò)
高蹺(qiāo) 篡(cuàn)改 考據癖(pǐ) 蹊(qī)蹺 忐忑(tǎntè) 肇(zhào)開
詞解: 吡吡: 象聲詞。 奇拔: 奇異。 姣長:美麗修長。 臻臻至至:齊備之意。
肇開:開始。 稱娖:行列整齊的樣子。 眼學:親自閱讀研習。 蹊蹺:奇怪;可疑。
忐忑:心神不定。
三、通讀全文,解決以下問題:
1、把不懂的字詞句或不懂的內容標記出來;
2、找找文中一共寫了幾次賽會,分別用小標題概括出來;
3、思考並和同桌討論作者的情感發展變化的脈絡。
四、課文研討:
(一)通讀全文,概括它的主旨。
——《五猖會》是《朝花夕拾》中的第4篇。它主要記述「我」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以及因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主旨)
(二)課文一共寫了幾次賽會,分別用五個字為它們各寫一個標題。
全文共寫了四次迎神賽會。課文相應的可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l、2):寫「童年看賽會」。這兩段主要寫孩子們盼望看迎神賽會,但看過後又失望的心態,以及每次看迎神賽會後留下的紀念品——「吹都都」。這里既寫出了孩子們的童心,又寫出了他們的童趣,非常生動形象,同時也為後文寫看東關五猖會做了鋪墊。
第二部分(3):寫「明代的賽會」。本段主要用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陶庵夢憶》中的「明人的賽會」與現實的賽會作比較,意在反襯現實賽會的簡單。其中,《陶庵夢憶》里記載的「紹興的祈雨賽會」,寫得具體、生動、有趣,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
第三部分(4):寫「親見的賽會」。這是本文中唯一的一次正面描寫迎神賽會。其實,就是在這一段中,真正正面敘寫迎神賽會的文字及標點,也不到140個。這一現象就非常值得我們注意。本段前面寫到的「賽會雖然不像現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談國事,為當局所禁止」等,是魯迅先生常用的雜文筆法,即使是寫往事,也不忘針砭時事。
第四部分(5—完):寫「東關五猖會」。這是全文的重點。
情感發展變化的脈絡:
盼望(失望)——羨慕(書上描繪的)——神往(參與) ——欣喜若狂——忐忑、索然無味
(三)比較幾次賽會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並說說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內容:同:都是寫賽會;異:側重點不同(見小標題)。
——形式:同:以記敘為主;異:手法有所不同。如第一次側重寫心態;第二次用了引用和比較寫場景;第三夾用了雜文筆法針砭時局;第四次詳寫,描寫了一段故事。
(四)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點。可分為幾層?
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1層,從「要到東關看五猖會去了」到「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別論』了」,介紹五猖會的來由。第2層,從「因為東關離城遠,大清早大家就起來」到「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敘寫「我」去看五猖會前的情感變化的經歷。第3層,從「直到現在,別的完全忘卻」到結尾,寫「我」的感受和疑惑。
(五)「我」去看五猖會前的情感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 經歷了四個階段:
1、高興地「笑著跳著」催促。作為孩子,最愛的是熱鬧,因此,聽說要看迎神賽會,當然非常高興,因此總是嫌時間過得太慢,催促大家快搬東西。
2、「忐忑」、「擔心」地強記。「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充分展示了作者從高興到沮喪的極度失望的心情。失望,也就是對父親在孩子高興的時候讓其背書的這種教育方式的不解。
3、夢幻「鐵鉗」的幫助。在母親、工人、長媽媽默默的靜候中,作者急急誦讀的聲音發抖,彷彿深秋的蟋蟀,在夜色中嗚叫。在困境中,作者很自然地出現幻想,這幻想是「頭里要伸出許多鐵鉗將什麼『生於太荒』之流夾住」。終於,作者夢似的背完了。
4、熱鬧,但沒有什麼大意思。文章的最後通過對比:大家高興,而「我」卻覺得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含蓄地反映出了父親在孩子最高興的時候讓其背書對孩子心靈的傷害。 全段對父親沒有一句譴責的詞語,卻充分流露出了對長輩不能理解一位兒童真實心情的傷感與困惑。
五、比較閱讀(課後練習2)
魯迅寫童年生活的作品,除《五猖會》外,我們還學過《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社戲》,比較這些作品,說說它們之間在內容、選材、立意和語言風格等方面的異同,以及你從中得到的啟示。
參考:《阿長與(山海經)》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朝花夕拾》中的第二篇和第六篇,內容、立意、語言等與《五猖會》基本相同。
《風箏》(2004年收入人教版七年級)出自魯迅先生的另一部散文集《野草》,在內容、立意、語言等與《五猖會》有一定的區別。《風箏》的內容相對單一,但是寓意非常深刻,語言也相對深沉些。
《社戲》出自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小說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月夜行船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歷;小說里景物描寫優美,心理描寫細膩,語言流暢自然,與《五猖會》有很大的不同。(語文軒原創作品)
Ⅱ 讀魯迅朝花夕拾《五猖會》第一段:幾個人抬著一個金臉或藍臉紅臉的神像匆匆跑過去。於是,完了
魯迅朝花夕拾五猖會原文
孩子們所盼望的,過年過節之外,大概要數迎神賽會的時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賽會的行列經過時,一定已在下午,儀仗之類,也減而又減,所剩的極其寥寥。往往伸著頸子等候多時,卻只見十幾個人抬著一個金臉或藍臉紅臉的神像匆匆地跑過去。
於是,就完了。我常存著這樣的一個希望:這一次所見的賽會,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結果總是一個「差不多」;也總是只留下一個紀念品,就是當神像還未抬過之前,花一文錢買下的。
用一點爛泥,一點顏色紙,一枝竹簽和兩三枝雞毛所做的,吹起來會發出一種刺耳的聲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兩三天。現在看看《陶庵夢憶》,覺得那時的賽會,真是豪奢極了,雖然明人的文章,怕難免有些誇大。
因為禱雨而迎龍王,現在也還有的,但辦法卻已經很簡單,不過是十多人盤旋著一條龍,以及村童們扮些海鬼。那時卻還要扮故事,而且實在奇拔得可觀。
他記扮《水滸傳》中人物雲:「……於是分頭四齣,尋黑矮漢,尋梢長大漢,尋頭陀,尋胖大和尚,尋茁壯婦人,尋姣長婦人,尋青面,尋歪頭,尋赤須,尋美髯,尋黑大漢,尋赤臉長須。
大索城中;無,則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鄰府州縣。用重價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漢,個個呵活,臻臻至至,人馬稱〖女足〗而行……」這樣的白描的活古人,誰能不動一看的雅興呢?可惜這種盛舉,早已和明社一同消滅了。
賽會雖然不象現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談國事,為當局所禁止,然而婦孺們是不許看的,讀書人即所謂士子,也大抵不肯趕去看。只有游手好閑的閑人,這才跑到廟前或衙門前去看熱鬧;我關於賽會的知識,多半是從他們的敘述上得來的,並非考據家所貴重的「眼學
Ⅲ 魯迅《五猖會》中寫了幾次賽會分別是什麼
全文共寫了四次迎神賽會。課文相應的分成四個部分。
第l、2自然段,寫「童年看賽會」。這兩段主要寫孩子們盼望看迎神賽會,但看過後又失望的心態,以及每次看迎神賽會後留下的紀念品——「吹都都」。這里既寫出了孩子們的童心,又寫出了他們的童趣,非常生動形象,同時也為後文寫看東關五猖會做了鋪墊。
第3自然段,寫「明代的賽會」。本段主要用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陶庵夢憶》中的「明人的賽會」與現實的賽會作比較,意在反襯現實賽會的簡單。其中,《陶庵夢憶》里記載的「紹興的祈雨賽會」,寫得具體、生動、有趣,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
第4自然段,寫「親見的賽會」。這是本文中唯一的一次正面描寫迎神賽會。其實,就是在這一段中,真正正面敘寫迎神賽會的文字及標點,也不到140個。這一現象就非常值得我們注意。本段前面寫到的「賽會雖然不像現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談國事,為當局所禁止」等,是魯迅先生常用的雜文筆法,即使是寫往事,也不忘針砭時事。
第5自然段以後,寫「東關五猖會」。這是全文的重點。
Ⅳ 魯迅朝花夕拾五猖會原文
魯迅朝花夕拾五猖會原文
孩子們所盼望的,過年過節之外,大概要數迎神賽會的時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賽會的行列經過時,一定已在下午,儀仗之類,也減而又減,所剩的極其寥寥。往往伸著頸子等候多時,卻只見十幾個人抬著一個金臉或藍臉紅臉的神像匆匆地跑過去。
於是,就完了。我常存著這樣的一個希望:這一次所見的賽會,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結果總是一個「差不多」;也總是只留下一個紀念品,就是當神像還未抬過之前,花一文錢買下的。
用一點爛泥,一點顏色紙,一枝竹簽和兩三枝雞毛所做的,吹起來會發出一種刺耳的聲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兩三天。現在看看《陶庵夢憶》,覺得那時的賽會,真是豪奢極了,雖然明人的文章,怕難免有些誇大。
因為禱雨而迎龍王,現在也還有的,但辦法卻已經很簡單,不過是十多人盤旋著一條龍,以及村童們扮些海鬼。那時卻還要扮故事,而且實在奇拔得可觀。
他記扮《水滸傳》中人物雲:「……於是分頭四齣,尋黑矮漢,尋梢長大漢,尋頭陀,尋胖大和尚,尋茁壯婦人,尋姣長婦人,尋青面,尋歪頭,尋赤須,尋美髯,尋黑大漢,尋赤臉長須。
大索城中;無,則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鄰府州縣。用重價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漢,個個呵活,臻臻至至,人馬稱〖女足〗而行……」這樣的白描的活古人,誰能不動一看的雅興呢?可惜這種盛舉,早已和明社一同消滅了。
賽會雖然不象現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談國事,為當局所禁止,然而婦孺們是不許看的,讀書人即所謂士子,也大抵不肯趕去看。只有游手好閑的閑人,這才跑到廟前或衙門前去看熱鬧;我關於賽會的知識,多半是從他們的敘述上得來的,並非考據家所貴重的「眼學」。
然而記得有一回,也親見過較盛的賽會。開首是一個孩子騎馬先來,稱為「塘報」;過了許久,「高照」到了,長竹竿揭起一條很長的旗,一個汗流浹背的胖大漢用兩手托著;他高興的時候,就肯將竿頭放在頭頂或牙齒上,甚而至於鼻尖。
其次是所謂「高蹺」、「抬閣」、「馬頭」了;還有扮犯人的,紅衣枷鎖,內中也有孩子。我那時覺得這些都是有光榮的事業,與聞其事的即全是大有運氣的人,——大概羨慕他們的出風頭罷。我想。
我為什麼不生一場重病,使我的母親也好到廟里去許下一個「扮犯人」的心願的呢?……然而我到現在終於沒有和賽會發生關系過。要到東關看五猖會去了。這是我兒時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為那會是全縣中最盛的會,東關又是離我家很遠的地方,出城還有六十多里水路。
在那裡有兩座特別的廟。一是梅姑廟,就是《聊齋志異》所記,室女守節,死後成神,卻篡取別人的丈夫的;現在神座上確塑著一對少年男女,眉開眼笑,殊與「禮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廟了,名目就奇特。
據有考據癖的人說: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並無確據。神像是五個男人,也不見有什麼猖獗之狀;後面列坐著五位太太,卻並不「分坐」,遠不及北京戲園里界限之謹嚴。其實呢,這也是殊與「禮教」有妨的,——但他們既然是五猖,便也無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別論」了。
因為東關離城遠,大清早大家就起來。昨夜預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經泊在河埠頭,船椅、飯菜、茶炊、點心盒子,都在陸續搬下去了。我笑著跳著,催他們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臉色很謹肅了,我知道有些蹊蹺,四面一看,父親就站在我背後。
「去拿你的書來。」他慢慢地說。這所謂「書」,是指我開蒙時候所讀的《鑒略》。因為我再沒有第二本了。我們那裡上學的歲數是多揀單數的,所以這使我記住我其時是七歲。
我忐忑著,拿了書來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讀下去。我擔著心,一句一句地讀下去。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罷。
他說:——「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他說完,便站起來,走進房裡去了。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麼法子呢?自然是讀著,讀著,強記著,——而且要背出來。
粵有盤古,生於太荒,首出御世,肇開混茫。就是這樣的書,我現在只記得前四句,別的都忘卻了;那時所強記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齊忘卻在裡面了。記得那時聽人說,讀《鑒略》比讀《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為可以知道從古到今的大概。
知道從古到今的大概,那當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粵自盤古」就是「粵自盤古」,讀下去,記住它,「粵自盤古」呵!「生於太荒」呵!……
應用的物件已經搬完,家中由忙亂轉成靜肅了。朝陽照著西牆,天氣很清朗。母親、工人、長媽媽即阿長,都無法營救,只默默地靜候著我讀熟,而且背出來。
在百靜中,我似乎頭里要伸出許多鐵鉗,將什麼「生於太荒」之流夾住;也聽到自己急急誦讀的聲音發著抖,彷彿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鳴叫似的。
他們都等候著;太陽也升得更高了。我忽然似乎已經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來,拿書走進父親的書房,一氣背將下去,夢似的就背完了。
「不錯。去罷。」父親點著頭,說。大家同時活動起來,臉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將我高高地抱起,彷彿在祝賀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頭。
我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里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直到現在,別的完全忘卻,不留一點痕跡了,只有背誦《鑒略》這一段,卻還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
(4)賽會雖然不像現在上海的旗袍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作者魯迅出生在一個從小康到困頓的封建家庭。「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封建家庭教育的准則。作者魯迅的父親雖不同於禁止「婦孺」去看賽會的封建頑固派,但他也不可能擺脫孔孔孟之道的束縛。
在他看來讀書—科舉—做官才是人生唯一正確的道路,強制孩子讀死書、死讀書,當然是露天經地義」的。魯迅七歲起就開始讀《鑒略》,長年被關在牢籠似的家庭里,強記、死背「那一字也不懂』』的古文,過著一種幾乎與外界隔離的「牢籠」生活。魯迅有感於少年的經歷,創作了此文。
2、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台醫科專門校(現東北大學)。「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光緒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歷辛巳年八月初三),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新台門周家。幼名阿張,長根,長庚,學名周樟壽。
光緒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書屋從壽鏡吾讀書,課余影描圖畫。與章閏水建立友誼。 光緒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獄,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全家避難於鄉下。每每為父親出入於質鋪及葯店,遭人冷眼。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父親去世。家境益艱。於本年開始寫日記。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開會分房,分給魯迅他們的既差且小,魯迅拒絕簽字遭到叔輩們斥責,倍感世態炎涼。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師學堂,改名周樹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參加縣考,中榜後以四弟患病為由不再參加府考,繼續前往南京求學。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學開礦。這期間接觸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對他以後的思想具有一定影響。除讀新書外,愛騎馬運動,敢於和旗人子弟騎馬競賽。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1月,礦路學堂畢業。3月,公費赴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普通科江南班(為日語學習速成班)。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剪辮。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注意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光緒三十年(1904年),4月,於弘文學院結業。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現東北大學)肄業,相識藤野嚴九郎。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月,課間觀「日俄戰爭教育片」,深受刺激,決定棄醫從文。6月,將學籍列入「東京獨逸語協會」所設的德語學校。夏秋間,被騙回國與朱安結婚。
旋即復赴日本,7月,從仙台回到東京,不再入學讀書,專門從事文藝譯著工作,此後幾年通過不同方式學習了德語,俄語。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從章太炎先生學習,為「光復會」會員,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集》,期間生活艱難,以校對書稿補貼生活。宣統元年(1909年),《域外小說集》二冊出版。
Ⅳ 《五猖會》里有哪些好詞佳句
好詞
奇拔、確據、猖獗、豪奢、姣(jiāo)長、美髯(rán)、臻臻(zhēn)至至、稱娖(chuò)、高蹺(qiāo)、篡(cuàn)改、考據癖(pǐ)、蹊(qī)蹺、忐忑 (tǎn tè)、肇(zhào)開、 萬鼓齊奏、萬銃齊鳴、眉開眼笑、浩浩盪盪。
好句
1、現在看看《陶魘夢憶》,覺得那時的寒會真是豪奢極了。
2、雖然明人的文章,怕難免有些誇大。
3、各路會幫到齊,五猖廟會迎賽開始,萬鼓齊奏,萬銃齊鳴,隊伍井然有序浩浩盪盪,蜿蜒長達二三華里。在這迎賽洪流中,有舞龍的,有踩高蹺的,有大敲棚雲門鼓的,有「轟轟」燃放荷花銃的。
4、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麼法子呢?自然是讀著,讀著,強記著,——而且要背出來。
5、我想,我為什麼不生一場重病,使我的母親也好到廟里去許下一個「扮犯人」的心願的呢?……然而我到現在終於沒有和賽會發生關系過。
6、我忽然似乎已經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來,那書走進父親的書房,一氣背將下去,夢似的就背完了。
7、我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里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
8、於是分頭四齣尋黑矮漢,尋梢長大漢尋頭蛇。
9、我常存著這樣的一個希望:這一次所見的寒會,比前一次繁盛些。
10、應用的物件已經搬完,家中有忙亂轉成靜肅了。朝陽照著西牆,天氣很晴朗。母親,工人,長媽媽及阿長,都無法營救,只默默地靜候我讀熟,而且背出來。在百靜中,我似乎頭里要伸出許多鐵鉗,將什麼「生於太荒」之流夾住;也聽到自己急急誦讀的聲音發著抖,彷彿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鳴叫似的。他們都等候著;太陽也省得更高了。
11、大家同時活動起來,臉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將我高高地抱起,彷彿在祝賀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頭。
12、往往伸著頸子等候多時,卻只見十幾個人抬著一個金臉或藍臉紅臉的神像匆匆地跑過去。
13、賽會雖然不象現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談國事,為當局所禁止,然而婦孺們是不許看的,讀書人即所謂士子,也大抵不肯趕去看。
14、我忐忑著,拿了書來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讀下去。我擔著心,一句一句地讀下去。
15、其實呢,這也是殊與「禮教」有妨的,——但他們既然是五猖,便也無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別論」了。
16、就是這樣的書,我現在只記得前四句,別的都忘卻了;那時所強記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齊忘卻在裡面了。記得那時聽人說,讀《鑒略》比讀《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為可以知道從古到今的大概。知道從古到今的大概,那當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粵自盤古」就是「粵自盤古」,讀下去,記住它,「粵自盤古」呵!「生於太荒」呵!…
17、我常存著這樣的一個希望:這一次所見的賽會,比前一次繁盛些。
18、在百靜中,我似乎頭里要伸出許多鐵鉗,將什麼「生於太荒」之流夾住;也聽到自己急急誦讀的聲音發著抖,彷彿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鳴叫似的。
Ⅵ 魯迅的迎神賽會想反映什麼
全文共寫了四次迎神賽會。課文相應的分成四個部分。 第l、2自然段,寫「童年看賽會」。這兩段主要寫孩子們盼望看迎神賽會,但看過後又失望的心態,以及每次看迎神賽會後留下的紀念品--「吹都都」。這里既寫出了孩子們的童心,又寫出了他們的童趣,非常生動形象,同時也為後文寫看東關五猖會做了鋪墊。 第3自然段,寫「明代的賽會」。本段主要用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陶庵夢憶》中的「明人的賽會」與現實的賽會作比較,意在反襯現實賽會的簡單。其中,《陶庵夢憶》里記載的「紹興的祈雨賽會」,寫得具體、生動、有趣,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 第4自然段,寫「親見的賽會」。這是本文中唯一的一次正面描寫迎神賽會。其實,就是在這一段中,真正正面敘寫迎神賽會的文字及標點,也不到140個。這一現象就非常值得我們注意。本段前面寫到的「賽會雖然不像現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談國事,為當局所禁止」等,是魯迅先生常用的雜文筆法,即使是寫往事,也不忘針砭時事。 第5自然段以後,寫「東關五猖會」。這是全文的重點。
Ⅶ 從《五猖會》中,出現了幾次賽會,各表達了怎樣作者的心情
《五猖會》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此文匠心獨運,開篇就為參加賽會蓄勢,先寫童年看賽會,然後寫《陶庵夢憶》里的熱鬧賽會,接著寫自己見過的比較隆盛的賽會,這些都在為寫五猖會做鋪墊。
然而,接著轉寫父親要求「我」背書,「我」失望、郁悶之極,最後終於背書成功,得以去看五猖會,而作者並沒寫五猖會的盛況;表達了作者強烈譴責封建強權教育對孩子天性的扼殺。
全文共寫了四次迎神賽會。課文相應的分成四個部分。 第l、2自然段,寫「童年看賽會」。這兩段主要寫孩子們盼望看迎神賽會,但看過後又失望的心態,以及每次看迎神賽會後留下的紀念品--「吹都都」。這里既寫出了孩子們的童心,又寫出了他們的童趣,非常生動形象,同時也為後文寫看東關五猖會做了鋪墊。
第3自然段,寫「明代的賽會」。本段主要用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陶庵夢憶》中的「明人的賽會」與現實的賽會作比較,意在反襯現實賽會的簡單。其中,《陶庵夢憶》里記載的「紹興的祈雨賽會」,寫得具體、生動、有趣,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
第4自然段,寫「親見的賽會」。這是本文中唯一的一次正面描寫迎神賽會。其實,就是在這一段中,真正正面敘寫迎神賽會的文字及標點,也不到140個。這一現象就非常值得我們注意。
本段前面寫到的「賽會雖然不像現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談國事,為當局所禁止」等,是魯迅先生常用的雜文筆法,即使是寫往事,也不忘針砭時事。 第5自然段以後,寫「東關五猖會」。這是全文的重點。
(7)賽會雖然不像現在上海的旗袍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作者魯迅出生在一個從小康到困頓的封建家庭。「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封建家庭教育的准則。作者魯迅的父親雖不同於禁止「婦孺」去看賽會的封建頑固派,但他也不可能擺脫孔孔孟之道的束縛。在他看來讀書—科舉—做官才是人生唯一正確的道路,強制孩子讀死書、死讀書,當然是露天經地義」的。
魯迅七歲起就開始讀《鑒略》,長年被關在牢籠似的家庭里,強記、死背「那一字也不懂』』的古文,過著一種幾乎與外界隔離的「牢籠」生活。魯迅有感於少年的經歷,創作了此文。
主題思想
《五猖會》記述的是作者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情緒,而這種少年的歡快心情卻因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而沖淡,從而展示了舊式教育對於兒童天性的壓
Ⅷ 魯迅的《五猖會》中的我對幾次迎神賽會分別懷有怎樣的心理
《五猖會》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此文匠心獨運,開篇就為參加賽會蓄勢,先寫童年看賽會,然後寫《陶庵夢憶》里的熱鬧賽會,接著寫自己見過的比較隆盛的賽會,這些都在為寫五猖會做鋪墊。
然而,接著轉寫父親要求「我」背書,「我」失望、郁悶之極,最後終於背書成功,得以去看五猖會,而作者並沒寫五猖會的盛況;表達了作者強烈譴責封建強權教育對孩子天性的扼殺。
全文共寫了四次迎神賽會。課文相應的分成四個部分。 第l、2自然段,寫「童年看賽會」。這兩段主要寫孩子們盼望看迎神賽會,但看過後又失望的心態,以及每次看迎神賽會後留下的紀念品--「吹都都」。這里既寫出了孩子們的童心,又寫出了他們的童趣,非常生動形象,同時也為後文寫看東關五猖會做了鋪墊。
第3自然段,寫「明代的賽會」。本段主要用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陶庵夢憶》中的「明人的賽會」與現實的賽會作比較,意在反襯現實賽會的簡單。其中,《陶庵夢憶》里記載的「紹興的祈雨賽會」,寫得具體、生動、有趣,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
第4自然段,寫「親見的賽會」。這是本文中唯一的一次正面描寫迎神賽會。其實,就是在這一段中,真正正面敘寫迎神賽會的文字及標點,也不到140個。這一現象就非常值得我們注意。
本段前面寫到的「賽會雖然不像現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談國事,為當局所禁止」等,是魯迅先生常用的雜文筆法,即使是寫往事,也不忘針砭時事。 第5自然段以後,寫「東關五猖會」。這是全文的重點。
(8)賽會雖然不像現在上海的旗袍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作者魯迅出生在一個從小康到困頓的封建家庭。「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封建家庭教育的准則。作者魯迅的父親雖不同於禁止「婦孺」去看賽會的封建頑固派,但他也不可能擺脫孔孔孟之道的束縛。在他看來讀書—科舉—做官才是人生唯一正確的道路,強制孩子讀死書、死讀書,當然是露天經地義」的。
魯迅七歲起就開始讀《鑒略》,長年被關在牢籠似的家庭里,強記、死背「那一字也不懂』』的古文,過著一種幾乎與外界隔離的「牢籠」生活。魯迅有感於少年的經歷,創作了此文。
主題思想
《五猖會》記述的是作者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情緒,而這種少年的歡快心情卻因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而沖淡,從而展示了舊式教育對於兒童天性的壓制。「五猖會」既是大人們祈福的節日,也是孩子們率性玩樂的日子,但作者並沒有感到高興,這種沉重感深刻地壓在作者的記憶中,表達了作者對強制教育對童心摧殘的譴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猖會
Ⅸ 五猖會的原文與賞析
《五猖會》原文如下:
孩子們所盼望的,過年過節之外,大概要數迎神賽會的時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賽會的行列經過時,一定已在下午,儀仗之類,也減而又減,所剩的極其寥寥。往往伸著頸子等候多時,卻只見十幾個人抬著一個金臉或藍臉紅臉的神像匆匆地跑過去。於是,就完了。
我常存著這樣的一個希望:這一次所見的賽會,比前一次繁盛些。
可是結果總是一個「差不多」;也總是只留下一個紀念品,就是當神像還未抬過之前,花一文錢買下的,用一點爛泥,一點顏色紙,一枝竹簽和兩三枝雞毛所做的,吹起來會發出一種刺耳的聲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兩三天。
現在看看《陶庵夢憶》,覺得那時的賽會,真是豪奢極了,雖然明人的文章,怕難免有些誇大。因為禱雨而迎龍王,現在也還有的,但辦法卻已經很簡單,不過是十多人盤旋著一條龍,以及村童們扮些海鬼。那時卻還要扮故事,而且實在奇拔得可觀。他記扮《水滸傳》中人物雲:「……於是分頭四齣,尋黑矮漢,尋梢長大漢,尋頭陀,尋胖大和尚,尋茁壯婦人,尋姣長婦人,尋青面,尋歪頭,尋赤須,尋美髯,尋黑大漢,尋赤臉長須。
大索城中;無,則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鄰府州縣。用重價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漢,個個呵活,臻臻至至,人馬稱〖女足〗而行……」這樣的白描的活古人,誰能不動一看的雅興呢?可惜這種盛舉,早已和明社一同消滅了。
賽會雖然不象現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談國事,為當局所禁止,然而婦孺們是不許看的,讀書人即所謂士子,也大抵不肯趕去看。只有游手好閑的閑人,這才跑到廟前或衙門前去看熱鬧;我關於賽會的知識,多半是從他們的敘述上得來的,並非考據家所貴重的「眼學」。然而記得有一回,也親見過較盛的賽會。開首是一個孩子騎馬先來,稱為「塘報」;過了許久,「高照」到了,長竹竿揭起一條很長的旗,一個汗流浹背的胖大漢用兩手托著;他高興的時候,就肯將竿頭放在頭頂或牙齒上,甚而至於鼻尖。其次是所謂「高蹺」、「抬閣」、「馬頭」了;還有扮犯人的,紅衣枷鎖,內中也有孩子。
我那時覺得這些都是有光榮的事業,與聞其事的即全是大有運氣的人,——大概羨慕他們的出風頭罷。我想,我為什麼不生一場重病,使我的母親也好到廟里去許下一個「扮犯人」的心願的呢?……然而我到現在終於沒有和賽會發生關系過。
要到東關看五猖會去了。這是我兒時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為那會是全縣中最盛的會,東關又是離我家很遠的地方,出城還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裡有兩座特別的廟。一是梅姑廟,就是《聊齋志異》所記,室女守節,死後成神,卻篡取別人的丈夫的;現在神座上確塑著一對少年男女,眉開眼笑,殊與「禮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廟了,名目就奇特。
據有考據癖的人說: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並無確據。神像是五個男人,也不見有什麼猖獗之狀;後面列坐著五位太太,卻並不「分坐」,遠不及北京戲園里界限之謹嚴。其實呢,這也是殊與「禮教」有妨的,——但他們既然是五猖,便也無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別論」了。
因為東關離城遠,大清早大家就起來。昨夜預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經泊在河埠頭,船椅、飯菜、茶炊、點心盒子,都在陸續搬下去了。我笑著跳著,催他們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臉色很謹肅了,我知道有些蹊蹺,四面一看,父親就站在我背後。
「去拿你的書來。」他慢慢地說。這所謂「書」,是指我開蒙時候所讀的《鑒略》。因為我再沒有第二本了。我們那裡上學的歲數是多揀單數的,所以這使我記住我其時是七歲。
我忐忑著,拿了書來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讀下去。我擔著心,一句一句地讀下去。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罷,他說:——「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
他說完,便站起來,走進房裡去了。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麼法子呢?自然是讀著,讀著,強記著,——而且要背出來。
粵有盤古,生於太荒,
首出御世,肇開混茫。
就是這樣的書,我現在只記得前四句,別的都忘卻了;那時所強記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齊忘卻在裡面了。記得那時聽人說,讀《鑒略》比讀《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為可以知道從古到今的大概。知道從古到今的大概,那當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
「粵自盤古」就是「粵自盤古」,讀下去,記住它,「粵自盤古」呵!「生於太荒」呵!……
應用的物件已經搬完,家中由忙亂轉成靜肅了。朝陽照著西牆,天氣很清朗。母親、工人、長媽媽即阿長,都無法營救,只默默地靜候著我讀熟,而且背出來。在百靜中,我似乎頭里要伸出許多鐵鉗,將什麼「生於太荒」之流夾住;也聽到自己急急誦讀的聲音發著抖,彷彿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鳴叫似的。
他們都等候著;太陽也升得更高了。我忽然似乎已經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來,拿書走進父親的書房,一氣背將下去,夢似的就背完了。
「不錯。去罷。」父親點著頭,說。大家同時活動起來,臉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將我高高地抱起,彷彿在祝賀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頭。
我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里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
直到現在,別的完全忘卻,不留一點痕跡了,只有背誦《鑒略》這一段,卻還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
五月二十五日。
《五猖會》賞析:
《五猖會》主要寫「我」對五猖會的期待和嚮往,以及終於有機會去觀看時激動喜悅的心情,但這種種美好的情感最終都被父親要求自己背書而消失的無影無蹤,並且就此感覺索然無味。
「昨夜預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經泊在河埠頭,船椅、飯菜、茶炊、點心盒子,都在陸續搬下去了。我笑著跳著,催他們要搬得快。」一個「笑」一個「跳」一個「催」,少年魯迅想要觀看五猖會的迫切、激動的形象就躍然紙上。誰少年時沒有這樣充滿期待又知道願望馬上就要實現時的興奮呢?少年魯迅不就是曾經的我們的影子嗎?所以,不說老師,就是學生們在讀到這一片段時不也是露出會心的微笑嗎?
「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
有沒有從這句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呢?我們在對待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是不是也有這種極不合時宜的方式呢?所以,教育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內心,要遵循教育的規律。
「我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里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所有的喜悅、激動、興奮,都隨著父親那一句「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而消失了,所有的美好的情感都被扼殺,這是,也許才算是真正理解了「索然無味」的含義。
而五猖會,在「我」千盼萬望終於呈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已經沒有任何的心情來欣賞它了。
盼望,失望,羨慕,神往,參與,欣喜若狂,忐忑,種種復雜的情感就這樣被先生以神來之筆刻畫的入木三分。而為了迎接賽會的到來,先生是怎樣的進行鋪墊啊:童年的賽會,明人的賽會,親見的賽會,終於要看到東關的五猖會了,卻急轉直下,受傷的,何止是小小的心靈,蒙上陰影的,也許不僅僅是整個的童年?
(9)賽會雖然不像現在上海的旗袍擴展閱讀
《五猖會》創作背景:
作者魯迅出生在一個從小康到困頓的封建家庭。「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封建家庭教育的准則。作者魯迅的父親雖不同於禁止「婦孺」去看賽會的封建頑固派,但他也不可能擺脫孔孔孟之道的束縛。在他看來讀書—科舉—做官才是人生唯一正確的道路,強制孩子讀死書、死讀書,當然是露天經地義」的。魯迅七歲起就開始讀《鑒略》,長年被關在牢籠似的家庭里,強記、死背「那一字也不懂』』的古文,過著一種幾乎與外界隔離的「牢籠」生活。魯迅有感於少年的經歷,創作了此文。
Ⅹ 魯迅《五猖會》中寫了幾次賽會分別是什麼
全文共寫了四次迎神賽會。課文相應的分成四個部分。
第l、2自然段,寫「童年看賽會」。這兩段主要寫孩子們盼望看迎神賽會,但看過後又失望的心態,以及每次看迎神賽會後留下的紀念品——「吹都都」。這里既寫出了孩子們的童心,又寫出了他們的童趣,非常生動形象,同時也為後文寫看東關五猖會做了鋪墊。
第3自然段,寫「明代的賽會」。本段主要用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陶庵夢憶》中的「明人的賽會」與現實的賽會作比較,意在反襯現實賽會的簡單。其中,《陶庵夢憶》里記載的「紹興的祈雨賽會」,寫得具體、生動、有趣,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
第4自然段,寫「親見的賽會」。這是本文中唯一的一次正面描寫迎神賽會。其實,就是在這一段中,真正正面敘寫迎神賽會的文字及標點,也不到140個。這一現象就非常值得我們注意。
本段前面寫到的「賽會雖然不像現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談國事,為當局所禁止」等,是魯迅先生常用的雜文筆法,即使是寫往事,也不忘針砭時事。
第5自然段以後,寫「東關五猖會」。這是全文的重點。
(10)賽會雖然不像現在上海的旗袍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作者魯迅出生在一個從小康到困頓的封建家庭。「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封建家庭教育的准則。作者魯迅的父親雖不同於禁止「婦孺」去看賽會的封建頑固派,但他也不可能擺脫孔孔孟之道的束縛。
在他看來讀書—科舉—做官才是人生唯一正確的道路,強制孩子讀死書、死讀書,當然是露天經地義」的。
魯迅七歲起就開始讀《鑒略》,長年被關在牢籠似的家庭里,強記、死背「那一字也不懂』』的古文,過著一種幾乎與外界隔離的「牢籠」生活。魯迅有感於少年的經歷,創作了此文。
二、賞析
這篇敘事性散文,雖只寫一件事,但這件事寫得集中、單純而又豐富。作者善於運用氣氛渲染,鋪陳對比的手法來加強文章的感染力。如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通過多方面的描述,寫出了兒時對迎神賽會的嚮往,期待、失望和不滿。
這一切描述都為第二部分開首節日般的高興心情做鋪墊。由於以往的屢次失望,自然會對即將到來的盛會充滿莫大的期望。正在手舞足蹈,歡呼雀躍的時候,父親出現在眼前:「去拿你的書來",宛如當頭澆了「一盆冷水」。
作者正是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我」的情緒的對比,激發人們對孩子的同情和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憎惡,進而引起人們對兒童教育的嚴重關注。作品的語言簡潔而富於表現力,如文章的第一節結尾一句只有「於是,完了」四個字。
一語雙關,把所見賽會之冷落和希望得不到滿足的失望、惋惜之情,都充分表現出來了。而寫到准備去看五猖會時的歡樂情緒時:「我笑著跳著,催他們要搬得快「一句,真有畫龍點睛之妙。
至於題為《五猖會》,所記述的卻都是五猖會之前的事情,並沒有正面寫到五猖會的盛況,這種剪裁體現了作者獨到的藝術匠心,有助於主題思想的表達。
魯迅去看五猖會的心情,早被「背書"的事沖得盪然無存,開船以後的一切活動於他全然無味了。在這種情形下,如果再去津津樂道「水路中的風景,盒子里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那就會大大沖淡主題,失去應有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