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更符合民國時期或者現代人的審美觀點。
1、唐朝盛行低胸甚至露胸裝,詩文中多有記載,「慢束裙腰半露胸」、「粉胸半掩凝晴雪」、「胸前瑞雪燈斜照」。在唐朝,女性如此穿著,成為詩人眼中一景。
2、在一些畫作和壁畫中女子像,身穿寬領短衫,領口開敞,並且還刻畫出了外露的乳峰形狀。例如:唐永泰公主墓中壁畫
3、唐張萱作品《搗練圖》,其描繪了一批正在加工絲織品和縫制衣衫的婦女形象。她們身穿對襟衫子,袖子寬松,裙子肥大,工作中其胸微露。這說明,除了貴族,唐時普通女性也喜歡低胸裝。
4、唐代女裝的基本穿著是三件套:裙、衫、帔。
5、至於為什麼唐朝流行袒胸裝則有著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因為武則天之後的女權意識覺醒。一說是隨著絲綢之路的興盛,唐朝服飾融合了各路服飾文化的結果。
2. 唐朝和清朝的服裝文化
唐朝貴族很流行穿紗,據說有一個官員穿了五層這樣的衣服,大家還能看到他胸口的一顆紅痣。貴族流行大紅大紫的顏色而平民相對淡雅。唐朝女子出門要戴面紗,後來流行戴一個帽子上面垂下黑紗。
清朝自然是穿旗裝,貴族女子戴旗頭,穿旗袍,腳著花盆底鞋。平民服裝要簡單一些,顏色相對素凈。男子戴小瓜帽,穿旗裝外套馬甲,腰上佩玉
3. 旗袍文化是中國還是日本的
旗袍文化源於 滿族,後由上海等漢族改良成的,不光是滿族的,滿族傳統旗袍和現代旗袍有很大不同。
說:喜歡和服 有什麼問題嗎?太極端偏激和極端情緒化了吧,是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扭曲。
有些稍微 民族文化優越論 的人會認為 日本文化 是 唐朝文化 的山寨模仿產品。日本文化是山寨文化。 對中國和西方的山寨。
4. 關於旗袍是在哪一年哪一代來源的呢答:1690年唐代
旗袍是由清朝馬褂演繹而來的,是從貴族服飾演變。清朝皇帝多次明令禁止貴族修改服飾,所以到了清末時候還是保留比較傳統的滿清服飾,到了西方入侵中國,漢族女子從壓抑了幾百年的清朝文化中得以釋放,首當其沖的就是服裝的改變,從貴族服飾演變出了旗袍,一下子風靡整個上海。另外結婚的旗袍其實還存在著清朝貴族服飾的影子,這點事毋庸置疑的;隨著後期中國元素的加入,有了絕大多數的漢族風格,所以很大程度上會以為是從唐朝而來的,其實這單是錯誤的,要知道旗袍的整體版型還是由清朝服飾演變的。
5. 旗袍 唐裝
唐裝一詞的出現應該從唐人一詞開始。唐朝時期中國處於世界最先進水平,
隨著絲綢之路的重新開通東西交流得到廣泛發展,中華文明也由此傳到歐洲。歐
洲人稱中國人為唐人,這就是現在世界各地華人居住區都稱為唐人街的開始。因
此在海外唐人成為中國人的代名詞。中國人的服裝自然就是唐人的服裝了(唐裝
)。但西方人也只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優質絲綢,瓷器等精美製品和傳說中了解
中國。至於唐人的服飾(唐裝)到底是什麼樣也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隨著時代的
變遷江山輪換,歷史到了滿清時期歐洲工業革命之後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並向海
外派出了眾多的傳教士(實為侵略前鋒),這時的歐洲才開始認識中國。隨著帝國
主義殖民地的擴張,中國也無以倖免。中國也才開始把眼光放眼海外,海外也才
真正的認識了中國,「真正」了解到中國人的服飾是什麼樣的。但這時的中國已
非當年的唐帝國了。洋人看到的唐人服裝(唐裝)也不是大唐帝國時的真正唐裝
了,他們看到的是滿清入關以來強行推行的滿清服裝(旗袍和馬褂),於是乎洋
人看來:「哦,這(旗袍和馬褂)就是唐人的服裝(唐裝)。」之後,國內崇洋
媚外的媒體也不加思考的原版引進「唐裝」一詞來稱呼旗袍和馬褂,直至現在到
處都在稱滿清裝為「唐裝」。
明白了唐裝一詞其實是唐人服裝(中國服裝)的簡稱之後,就明白了唐裝並不是現在所指的馬褂和旗袍。唐裝是一個大概念,他是指中國所有民族服裝的總稱,
包括各個民族和各個時期。不只是旗袍和馬褂,還應該包括漢服、回服、蒙古服
、彝族服等等中國歷代以來56個民族所有服裝的總稱。滿清裝只是唐裝的一部份
,絕不是唐裝的全部。同樣,漢服雖然是唐裝的主要組成部份,但漢服也只是唐
裝的一部份,絕不是唐裝的全部。
另外我們要復興漢服,但絕不容忍借復興漢服(傳統文化)之名行大漢族主義
之實,復興漢服不能以抑制其它少數民族服飾為條件和前提。現在漢網論壇里
已經有一股強烈的大漢族主義風氣,只許提漢服,幾乎到了絕對不能提其它
少數民族服裝的地步,尤其是滿族服飾,這股風氣如果不有效遏制,長久下去
必為民族團結埋下隱患。
6. 旗袍很難看 中國歷史上有那麼多服裝 唐朝的 宋朝的 漢朝的 都比那個滿洲人改來的旗袍好看多了
因為 旗袍能露大腿 之前唐裝 包括旗袍的前身 滿洲人穿的旗裝 要麼是水桶裝 要麼裹得太嚴實 看不出身材。
從男人的角度這下可算能一飽眼福了 。從女人的角度那時候都推翻滿清了,追求啥子不靠譜的新思想,姐敢穿露大腿露胳膊的,那是思想解放
所以那個時期流行穿旗袍
至於為什麼日本韓國都穿傳統服裝 而我們不穿 這要看三個國家的歷史
我們國家一直是朝代的更替,一個朝代滅亡,取代他的朝代總會想方設法抹殺掉前朝的餘孽,當然包括服飾。說自己才是正統,才是天子。所以宋朝人不穿唐裝,而有宋裝。這樣做都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所以真正在節日穿傳統服裝的,現在只有少數民族。漢族基本沒有什麼一脈相承下的服裝。
而反過來日本只崇拜天皇,他們打來打去,爭的只是關白,太政大臣,征夷大將軍這種實權性的東西,而不是爭天皇的位子。在中國古代幾個時期丞相大將軍都可以開府辦公的。所以打個比方,日本的權力更替好比是在一個朝代里,大家打來打去爭丞相 將軍的位置,不管是誰贏,朝代還是那個朝代,所以禮儀,文化,服飾那些都沒太大改變。
朝鮮王朝就是李氏王朝,不管你看《大長今》《商道》《女人天下》全都是李氏王朝,從建國到被日本殖民也一直是李氏王朝。
節日里當然要盛裝了 朝鮮 日本人家有傳統服裝當然穿了。
中國你怎麼穿? 清朝時候你穿明裝,你不怕拉去砍頭么?建國你穿旗裝,你不怕被批成反革命分子?所以我們中國人從來都是當今朝代服裝是什麼就穿什麼
7. 唐裝和旗袍的由來
1、旗袍
這一被當代國際服裝界譽為「東方女裝」的代表,如今不僅受到我國廣大漢族婦女的愛戴,而且也受到西方歐美婦女的青睞。其實,提起旗袍,它還是起源於十六世紀中期滿族婦女的民族服裝,至於這種旗袍是誰設計的,又是怎樣得以推廣的呢?滿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傳說,從前鏡泊湖畔有個滿族漁家姑娘,因為長得臉黑俊俏,心靈手巧,人稱她「黑妞兒」。她覺得穿著古代傳下來的肥大衣裙,打魚不方便,就自己剪裁了一種連衣帶裙多扣拌長衫,既省布合體,又勞動方便。後來,她被選進宮中封為黑娘娘,因過不慣官廷生活,穿不慣又肥又大的山河地理裙,就穿起從前自己剪裁的多扣拌長衫。皇上認為她擅自改變官廷服飾有罪,就趕她出宮,並一腳踢中她後心而死去。關東滿人聽到黑娘娘死的消息,大哭了三天,還穿起她剪裁的那種長袍來紀念她。後來,在旗的婦女認為方便,穿的人多了,就叫它為「旗袍」。說也奇怪,凡穿上旗袍的婦女,都變得十分苗條、俊美,據說那是心靈手巧的黑娘娘在暗中幫她們打扮哩。當然,這僅僅是民間傳說,但也說明這種滿族的民族服飾旗袍由原始的寬腰身直筒式逐漸形成現代漢旗婦女喜愛的線條流暢、貼身合體的流線型旗袍,是經歷了多少的漫長演變。最早,旗人穿的旗袍,一般不過腳。只有滿族婦女出嫁時,才穿過腳旗袍,作為出嫁禮服。因為,滿族貴族婦女都穿高跟木屐,所以,她們的旗袍過腳,以便將腳蓋住。清世祖入關,遷都北京,旗袍開始在中原流行。清統一中國,也統一全國服飾,男人穿長袍馬褂,女人穿旗袍。以後,隨著滿漢生活的融合,統一,旗袍不僅被漢族婦女吸收,並不斷進行革新。特別隨著辛亥革命的風雲,旗袍迅速在全國普及。從二十年代未到三十年代初,吸收了西方女裝盛行的短袍,旗袍亦隨之變短,身長僅過膝,袖口縮口,滾邊變窄。三十年代中期,旗袍又漸漸變長甚至曳地,兩邊的權開得很高,裡面襯馬甲,腰身變得極窄,以至貼體,更顯出女性的曲線。四十年代,旗袍再度縮短,而袖子則短到直至全部取消,幾乎又回到二百年前的長馬甲時代,所不同的只是更加輕便適體,變成流線型。近年來,旗袍款式又有新的改革,出現了後裝袖、有肩縫旗袍,暗褶式開衩旗袍、短連袖旗袍、無袖旗袍等等具有當代開放氣息的新款式。
2、「唐裝」的興盛可以看做中華文明復興的一種徵兆。然而撇開它背後宏大的象徵意義,「唐裝」本身其實是一個頗模糊的概念,關於這個名詞的內涵時裝界有多種表述,如「華服」、「中裝」等。很多人對「唐裝」的提法大惑不解:以中華之大,唐代以降,豈無裝可穿?
其實「唐裝」,基本上是清末的中式著裝,「唐裝」說法的由來,也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外國人稱「華人街」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裝叫做「唐裝」了。
「唐裝」的稱謂,其實源於海外。唐代盛期,聲譽遠及海外,以後海外各國因稱中國人為「唐人」。《明史·外國真臘傳》言:「唐人者,諸番(外國人)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在美國、東南亞乃至歐洲的華人居住區,亦因而被稱為「唐人街」,而華僑自稱唐人,正由於自古以來唐朝是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朝代。把住唐人街的唐人穿的中國傳統風格的服裝稱為「唐裝」,不僅順理成章,而且早就在海外成為慣稱,成為國際公認的中國人的稱號。在20世紀初,在當時「中西服裝並行不悖」的社會大背景下,粵、港、澳一帶同胞就是以「唐裝」、「西裝」來區別中西打扮的。在2001年的上海APEC會議上,中國作為東道主請前來參會的亞洲及太平洋經濟體的領導人穿「唐裝」,並由之而掀起祥和喜慶的「唐裝」新潮,這不僅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而且是流行規律的必然,更是中國在國際大家庭中地位與風度的體現。
唐裝的源起時間離我們很近,因此比較容易重新融入我們的生活。比如說穿著唐裝上衣,還可配以西褲、皮鞋,外面能罩風衣,裡面襯高領衫……這種特質是唐裝風雲再起的文化層面以外的實用因素,但這個因素在流行中同樣不可或缺。也就是因為這一點,真正唐代人穿的長袍大袖,甚或離我們更近的明代袍服,才基本上不太可能重迴流行。它們的回歸可能通過另一種形式,就是元素。
8. 唐朝貞觀期間有旗袍嗎
那時候沒有,旗袍是清朝以後才有的,滿人設計的,當時的八旗子弟多呀,基本是由他們這一些人設計的,
9. 漢服唐裝旗袍哪個最能代表中國,中國的傳統文化
漢服是非常好看的,但是有個不要臉的島國侵權稱為和服。旗袍是清朝八旗子弟的著裝,被八國聯軍壓著打而且是滿族。唐朝在當時是最厲害的。波斯帝國牛逼吧?到唐朝俯首稱臣。大唐王朝包括幾乎所有亞洲,半個歐洲小半非洲等等,國際上稱中國人為唐人,各地哪怕日本都有唐人街。哪個能代表不用說了吧
10. 簡述唐代女裝特點
1、慢束羅裙半露胸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2、襦裙半臂穿戴
襦裙半臂穿戴--半臂這種服飾早在初唐即已出現;不僅在中原地區流行,西北地區的婦女也同樣喜歡襦裙半臂穿戴,半臂是從短襦延邊出來的一種服飾,一般都用對襟,穿在胸前結帶。也有少數用「套衫」式的,穿時從上套下,領口寬大,呈坦胸狀。
半臂的下擺可以顯現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樣束在裙腰的裡面。從傳世的壁畫,陶佣來看,穿著這種服裝,裡面一定要襯內衣(如短襦),而不能單獨使用。
3、唐代婦女喜好戎裝、男服
「軍裝宮娥掃眉淺」,則描繪了宮中女子穿著戎裝的情景。武宗時,王才人因著與武宗同樣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誤認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時,士人們的妻子不約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
侍女們也紛紛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圓領服,頭裹襆頭,足蹬烏皮靴。唐代婦女並無華夷之別的觀念,開元天寶年間,在長安、洛陽等大都市的街頭,處處可見身著翻領、窄袖緊身胡服、腰系蹀躞帶的漢族女子,體現了盛唐帝國婦女們開放、健美的精神風貌。
唐代女子服裝,分衣裙、冠帽、鞋履幾類。唐制規定,女服分四種,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種為後妃命婦女官於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著的大、小禮服,後者為日常穿著。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為單衣,襦有夾有絮,僅短至腰部。
裙子長而多幅。此外還有襖、半臂、縵衫等。襖為夾衣,長於襦而短於袍。半臂是短袖的緊身上衣,套於衫外,流行於唐前期。縵衫是女子歌舞時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脫。
其衣裙顏色豐富多彩,以紅、綠、紫、黃色最為流行,如時人所雲「紅裙妒殺石榴花」、「藕絲衫子藕絲裙」、「折腰多舞鬱金裙」等,衫、襦、襖、裙上多有織文和綉文。
如唐詩所描述:「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衣料有絲綢、棉布、葛、麻、毛等,而以絲綢最為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