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戰爭後中國哪些制服模式

戰爭後中國哪些制服模式

發布時間:2021-08-02 04:01:57

㈠ 拿破崙戰爭之後的制服和裝備有什麼變化

什麼變化這個不好說,不過法軍的軍裝呈白藍色,老禁衛軍的話是白配深藍色。
大不列顛,丹麥,瑞士聯邦是紅色。
普魯士是黑灰色,
奧地利統一白色,西班牙,薩克森,黑森,巴伐利亞,巴登,義大利王國,巴達維亞共和國都是白色。
沙俄帝國是綠色。
瑞典王國,波蘭是藍色,

㈡ 鴉片戰爭後中國曾嘗試過哪些制度模式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曾經嘗試過很多辦法實現現代化,實業救國、君主立憲、共和民主,但都沒有成功。

㈢ 鴉片戰爭後中國曾嘗試過哪些制度模式

以傳統經學為依託,以匡時救世為己任,對內主張整飭吏治,改革弊政。

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以軍事為主的巨大差距,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國」的美夢,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封建社會危機四伏,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較敏銳的封建知識分子,進一步去探索和尋找中國社會擺脫困境與危機的良策。

以傳統經學為依託,以匡時救世為己任,對內主張整飭吏治,改革弊政;對外提倡學習西技,抵抗侵略,從而逐漸在地主階級中形成一股經世致用的社會思潮。許多有學之士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注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

(3)戰爭後中國哪些制服模式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的相關情況:

1、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獨立自主地位,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半殖民地化來看,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的破壞,中國在政治上已經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國家地位。

2、列強建立的租界,完全獨立於中國行政系統和法律許可權以外,是「國中之國」,成為列強推行侵華政策的基地。從半封建化來看,鴉片戰爭後,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為主要標志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3、中法戰爭中國不戰而敗,不僅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軟弱無能,而且進一步刺激了列強侵略中國的野心,加快了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

㈣ 鴉片戰爭後中國,曾嘗試過哪些制度模式

鴉片戰爭後,中國嘗試過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多黨合作制和總統制

㈤ 鴉片戰爭後中國嘗試過哪些制度模式

鴉片戰爭後中國嘗試過的制度模式: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多黨合作制和總統制,均以失敗告終。

地主階級領導的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科技(師夷長技以制夷),資產階級改良派領導的戊戌變法,提倡實行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辛亥革命,主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中國嘗試過地主自救運動,即洋務運動。這種只是吸收西洋科技,但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之後是資本主義改革運動,即戊戌變法,目的是實現君主立憲制。

但因為頑固勢力的強大,戊戌變法失敗告終。之後就是資產階級革命。目的是實現資產階級共和制。但也失敗了。之後就是無產階級革命,也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實現社會主義。這才取得了成功。

(5)戰爭後中國哪些制服模式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的影響

1、它使中國損失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進了一步。

2、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並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3、其中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趨激化。

4、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

5、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㈥ 鴉片戰爭後,中國曾嘗試過哪些制度模式

鴉片戰爭後,中國嘗試過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多黨合作制和總統制。

1860年10月24日、25日,奕欣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中英、中法《北京條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開天津為商埠;准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退還以前沒收的天主教資產。

法方還擅自在中文約本上增加:「並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八百萬兩,恤金英國五十萬兩,法國二十萬兩。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開始撤離北京。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6)戰爭後中國哪些制服模式擴展閱讀

1857年,英法聯軍進攻廣州,當時的清政府忙於鎮壓太平天國,沒有太多的精力關注此次戰役。導致廣州淪陷。1858年4月,英法聯軍北上,挑起了第一次大沽口戰役,清政府還是沒有給與足夠重視,加上裝備落後,導致慘敗。

等到了1859年6月第二次大沽口戰役,清政府給與了重視,僧格林沁親自負責指揮海防,加上英法聯軍有些輕敵,僅派12艘軍艦來犯,經過激烈的戰斗後,清軍打退了聯軍的進攻,保衛了大沽口。

從第二次大沽口戰役來看,英法聯軍由於是臨時組建,長途跋涉,所以並不是堅不可摧。可是清政府忙於和太平軍作戰,加上麻痹大意。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廣州淪陷和第一次大沽口戰役的失利。

㈦ 雅片戰爭後中國發生了哪些變化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中國社會與文化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謂半殖民地,從國家地位角度而言,中國國家的領土主權、司法主權、海關自主權等方面遭到了破壞,已經不是一個獨立完整的主權國家了。但中國又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清政府依然存在,仍在行使著它的權力。所謂半封建,從經濟角度而言,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憑借強加給中國的一系列不平行條約,妄圖將中國變成他們的商品市場、原料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將中國經濟納入資本主義發展的鏈條之中,沖擊著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除舊有的人民大眾同封建主義的矛盾外,又加上了中華民族同殖民主義的矛盾。而後者,往往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上述這些重大的變化,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使其出現了鴉片戰爭前未曾有過的局面。
(一)「國中之國」——租界的出現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東南沿海的一些城市發生了重大變化。香港割讓給英國後,人口很快由兩千人發展到兩萬人,到19世紀50年代達到七八萬人。香港成了英國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與武裝侵略的基地。16世紀葡萄牙人留居澳門後,中國一直仍對澳門擁有領土與行政司法主權。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失敗後,葡萄牙殖民者乘機趕走中國在澳門的官員,強迫居民向葡澳當局納稅,使澳門變成葡萄牙的帶有殖民地色彩的居留地。此後,澳門不僅繼續充當了香港之外又一個鴉片貿易的大倉庫,也成了西方掠賣華工的基地。與此同時,在中國的上海,出現了一個主權國家中少有的奇特的政治「景觀」,即後來演變成「國中之國」的租界。
上海原為江蘇省松江府屬下的一個縣。因其地處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江浙地區,又有優越的地理環境,交通便利,戰前已經是中國第一港。江蘇省蘇松太道,即駐上海。鴉片戰爭後,上海發展迅速,到同治初年,上海取代廣州,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通商口岸。正因如此,西方殖民者千方百計在上海攫取更大權益。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上海即將開埠,英國殖民者立即圖謀在上海建立外國人的居留區,並初步選定居留區的地址。1843年,上海正式開放,英國駐上海首任領事巴富爾(G.Bal-four)在上海縣城東西大街租得一大院落為領事館。巴富爾曲解《虎門條約》的有關條款向清方訛詐,要求劃定一塊純粹供外國人佔用的居留地。1845年11月29日,蘇松太道道員官慕久以其個人名義頒布了一個與英領事「依約商妥」的《上海租地章程》。該文件表面看來沒有什麼公開直接損害中國主權的內容,但實際上許多條款都體現英國殖民者的侵略意向。根據這個租地章程,在上海劃出的「外人居住區」,尚屬於居留地性質,還稱不上「租界」,且當時也還沒有「租界」一說。
1848年3月,接任巴富爾的英國駐滬領事借口青浦事件強迫新任道台麟柱答應了擴充居留地的要求,使居留地面積增加了兩倍多(原面積大約830畝)。
1848年,以主教文惠廉(W.J.Boone)為首的美國傳教士,擅自在虹口地區廣置土地,建造房屋,其它美國人紛紛效法。當時道台吳健彰雖然答應了,但並無具體劃定界址。待到1863年正式劃定界址時,7856畝土地成為美國佔領的地域,比英國居留地要大得多。
法國駐上海第一任領事敏體尼(L.C.Montigny)1848年到任後,於次年要求吳健彰援英國例設立居留地,後脅迫新任道台麟柱於1849年4月6日發布告示,將986畝土地作為法國人的居留地。
必須指出,當初,在居留地內,中國政府在行政、司法等方面有干預權,且保有領土主權,這是有明文規定的。但隨著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深,到了太平天國時期,中國保有的權利逐步淪喪。1854年,英、美、法三國領事與蘇松太道訂立《上海英美法租界租地章程》,規定外國侵略者在上海租界內享有行政、稅收、財政、警政等權利及行使司法權。為行使上述職權,上海租界出現了一個被譯為「工部局」的機關,下分設警務、稅務、財務、學務等機構,且設有法院,儼然就是一個市政府,居留地也便完全變成了租界,成為「國中之國」。1863年9月,美、英兩國租界合並成公共租界。
罪惡的租界制度在上海建立後,逐漸推廣到其它一些口岸。1859年起到1904年,外國侵略者先後在中國的廣州、廈門、福州、天津、鎮江、漢口、九江、煙台、蕪湖、重慶、杭州、蘇州、沙市、鼓浪嶼與長沙等地設立租界。租界成為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干涉中國內政的橋頭堡。當然,租界客觀上也是一個介紹西方文明的窗口,但更是西方冒險家的樂園。一個曾在中國海關任職的英國人也不得不承認,上海「已經變成了無法無天的外國人們的一個真正的黃金國。……其中許多人都是屬於這樣一種類型的:只要有利可圖,那麼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顧忌,就是行凶殺人,也在所不惜」。(《中國沿海貿易和外交》第一卷)
(二)資本主義沖擊下的自然經濟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立即開始向中國傾銷商品,並從中國大量掠奪原材料,中國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英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總值(不含鴉片),1837年為九十多萬英鎊,1843年便增加到一百四十五萬六千多英鎊,1845年又達到二百三十九萬四千多英鎊。與此同時,西方殖民者從中國掠奪走的生絲與茶葉等,也有大幅度的上升。1838年至1842年,中國向外輸出的茶葉年均在四千多萬擔,到1846年便增加了一倍,達到八千多萬擔。同時期生絲出口,由三千餘包增至一萬八千餘包,是原來的六倍。
英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以棉紡織品為主,約占總值的70%。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工業品,棉布佔80%以上。西方大量棉紡織品的傾銷,對中國傳統手工業最重要的部門棉紡織業是一個很大的沖擊,東南沿海地區原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出現了解體的徵兆。
江蘇松江、太倉一帶,棉紡織業歷來比較發達。但隨著上海開埠西方機器棉紡織品的大量湧入,松、太布市消減大半。大量洋紗充斥,不少以棉紡織為業的村莊,已經無紗可紡。外國的洋紗洋布成本本來就低,加之不少英國商人不惜以低於成本價百分之二三十的價格傾銷,嚴重沖擊了棉布市場。福建漳州府及同安縣的土布,曾經布販子運銷到寧波、上海、天津、遼東及台灣。廈門開市後,洋紡洋布充積於廈門。布販棄土布而運銷洋布,致使土布難以出口。廣州附近的情況,也大體類似。
絲茶等產品的大量出口,刺激了這些產品的生產。生產者將這些產品出賣給商販,商販再將其賣給大商人或買辦,轉銷到外國。絲茶的出口貿易幾乎完全受外商控制,使中國的絲茶生產與交易不得不依賴於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隨著進出口貿易的發展,通商的五口地區出現了一批買辦商人這些人為外國商人推銷商品(甚至推銷鴉片),收購絲、茶,收集情報,經辦其它事務,這些人的命運逐漸與西方殖民者的命運聯系得越來越緊密。著名的買辦吳健彰,原為廣州的行商,後到上海充當美國旗昌洋行的買辦。他還花銀子捐官,署理蘇松太道並兼任江海關監督。這批買辦後來在鎮壓農民起義中,充當了中國封建勢力與西方殖民主義者的幫凶。
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家為便於經濟掠奪,在中國的通商口岸興辦了一些企業。這類企業當時主要有印刷、船塢、船泊修理等業。在這些企業中,多少不一的僱用了中國人。這樣,中國最早的近代產業工人出現了, 當然當時產業工人的人數還很少。
(三)「天朝」社會內部矛盾的加劇
英國殖民者的侵華戰爭,給中國廣大人民帶來無窮的痛苦。各種各樣的賠款,外加清政府巨額軍費開支,達一億多兩白銀,無疑都要出自廣大勞動人民身上。同時,鴉片戰爭結束後,鴉片輸入仍有增無減。1841年中英談判開始時,英方即向耆英提出開放煙禁的備忘錄。耆英不敢答應,但也不敢得罪侵略者,只是說禁內不禁外,外國商船夾帶鴉片與否,「中國無須過問」。(《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這種默許,使鴉片走私更加嚴重。1842年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為三萬三千多箱,1850年激增到近五萬三千箱。香港成為鴉片走私中心,澳門是香港之外的又一鴉片倉庫。而上海與廣州,則是兩個鴉片輸入的最大口岸。大量鴉片輸入的結果,使「銀貴錢賤」的老問題在這一時期非但沒有緩解,反而加劇。曾國藩在1852年的一個奏摺中也說:東南產米之區,大率石米賣錢三千。昔日一兩銀子換錢一千文,一石米可得三兩銀子。如今一兩銀子換錢兩千文,賣一石米只得一兩五錢銀子。過去賣米三斗可完納一畝地的稅賦,如今賣米六斗還不夠交一畝地的稅賦。(《備陳民間疾苦疏》)實際上,一些地方每兩白銀兌換制錢已高達兩千三四百文了。
清政府徵收田賦和漕糧時,歷來有種種的勒索,如有所謂的浮收,即定額外多收,有供衙門吏胥分肥的所謂規費等,外加「折色」、「加耗」等多種名目的巧取豪奪。鴉片戰爭後,官府變本加厲,吏胥如狼似虎。江浙一帶,漕賦一石,須納米兩石五六斗;折價納錢,米價本每石兩千文,竟折至七八千文以上。安徽徵收賦稅,浮收勒索超出正額數倍。江西浮收在二三石以上。湖北漕米每石浮收在三倍以上。湖南地丁正銀一兩,民間須納數兩;漕賦一石,民間要繳數石。繳納時大戶或設法逃匿,或設法將負擔向小戶轉嫁,農民更加苦不堪言,少數人因交不起賦稅棄田而走。更多的人即便豐收年景也不免挨餓受凍,一遇水旱災荒,則相繼流亡。
地主對農民的剝削也日益加重。地租率越來越高,一般在50%以上,迫使不少農民破產,出賣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因而土地集中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據有人統計,直隸、江蘇、浙江、山西、湖北、陝西、山東、河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及東北地區,40%-80%的土地集中在10%-30%的人手中,而60%-90%的人則沒有土地。(《太平天國革命前夕的土地問題》)
尖銳的社會矛盾,導致了社會風潮迭起。鴉片戰爭後,農民的抗糧抗租斗爭,不斷出現,且有規模越來越大的趨勢。1842年,湖北崇陽鍾人傑聚眾抗糧舉事,最多時達萬人。義軍曾攻佔崇陽、通城兩縣,立「鍾勤王」名號,設立帥台,豎立都督大元帥旗幟。斗爭堅持一月有餘被鎮壓。其後,浙江、湖南、福建、江蘇、江西、河南、安徽、湖北、陝西、山東、廣東等省,迭出大案。少數民族地區的反清斗爭也此伏彼起,接連不斷。民眾或要求減少田賦,或拒不完糧。他們有的聚眾請願,有的拆毀征糧局,有的公開造反與前來鎮壓的官兵武力對抗。僅據官書記載,1842-1850年十年間,全國大小武裝起義及農民暴動事件,即達九十餘起。這是社會動盪的產物,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劇了社會動盪。
(四)開眼看世界——地主階級經世派維新先驅思想的萌發
鴉片戰爭前,清政府長期實行閉關政策,嚴重地阻礙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文化的進步。西方殖民主義者的大炮,敲開了閉鎖的中國的大門,驚起人們重新認識世界。林則徐、魏源,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睜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
林則徐鴉片戰爭前曾任按察使、布政使、巡撫、河道總督等職。任職前後,他力主革除弊政,治河興利,參與整頓改革鹽政與漕政,顯示出卓異的經世才 能和廉潔的作風,受到人們的關注。
閉關政策造成的士大夫階層孤陋寡聞、虛驕自大,在林則徐身上也不可避免地有所體現。在他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赴廣東禁煙的時候,他還認為,西方殖民主義者不過是「犬羊夷狄」,英國士兵「渾身裹纏」(指穿制服軍裝,扎武裝帶,打綁腿等),必然腰腿僵硬,打起仗來一仆而不能再起。這不是林則徐本人的過錯,而是時代使然。可貴的是,林則徐經世致用的思想一但同西方勢力相碰撞,便產生了以抵抗侵略為出發點而向西方學習的思想。
為了抵抗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林則徐到廣州後,很快改變了盲目鄙棄西方的作法。他組織人翻譯英文《廣州周報》,以了解敵情。為通曉外國情況,他組織人將1836年倫敦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譯成漢文,定名《四洲志》。另外,還選譯了《各國律例》、《對華貿易罪過論》、以及《華事夷言》等書。和英軍接觸後,林則徐很快改變了當初的想法,看到英方「船堅」、「炮利」,非學習不可。為此,他組織搜集翻譯了外國戰船圖式、大炮瞄準法等資料。這和當時清政府一些官僚認為外國先進科學技術及機械、武器是什麼「奇技淫巧」,研究了解外國情況是什麼「矜奇眩異」等那種閉關自守、狂妄自大的思想、看法呈鮮明對比。
在反侵略戰爭中,林則徐非常重視武器裝備,積極購置大炮,仿造快船,也非常重視軍隊素質的提高。鴉片戰爭後,他曾總結出克敵致勝的八字要言,即「器良、技熟、膽壯、心齊」。(林則徐:《致姚春、王柏心》)他認識到「民心可用」,提出如果英國侵略軍進入中國內河,允許人民「持刀痛殺」。
林則徐到廣州後,看到了閉關政策造成的危害,因而他斷然否定了一些人提出的「封關禁海」、斷絕與一切國家通商貿易的荒謬主張,認為那樣做的結果一是擴大了打擊面,一是損害我國商民利益。他堅持「奉法者來之,抗法者去之」的正確貿易政策和策略,保護和鼓勵正當通商貿易。林則徐上述種種主張,當然還都是站在維護清王朝的立場上的,但客觀上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對以後的維新運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魏源早期曾入江蘇布政使賀長齡幕,編輯《皇朝經世文編》。魏源留心經世致用之學,曾參與鹽政等方面的改革。鴉片戰爭對他思想影響很大,1841年曾在裕謙幕下參與抗英斗爭。戰後魏源發憤著書,編成《聖武記》、《海國圖志》等大書,激勵國人發奮圖強,學習西方,抵抗侵略。
《海國圖志》是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影響巨大的一部著作。1841年,魏源在鎮江受林則徐囑托編此書。魏根據《四洲志》譯稿及中外文獻資料,於《南京條約》訂立後不久整理成書。該書敘述世界各國的地理分布及歷史政情,分析鴉片戰爭經驗教訓,探求富國強兵之道,內容宏富。
魏源書中認為,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慘敗,不僅僅是因為船炮不如人,更主要是指揮的錯誤與軍隊的腐敗所致。許多清朝的將帥「非苟且即虛驕」,軍隊缺乏訓練,紀律不整,「以此無律無謀之兵,即盡得夷炮夷艘,遽可大洋角逐乎?」在戰略戰術上,魏源提出了頗有見地的主張。他認為,英軍孤軍遠來,所長在海上,所短在陸地。因而與英軍作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內河」。又鑒於清軍的腐敗、當地人民的英勇抵抗,他提出「調客兵不如練土兵,調水師不如練水勇」。魏源還主張「縱其(指英軍)深入,截其出口」,「堅壁清野……出奇設伏,多方誤敵,使不可測」。他說,敵為客,我為主,「客兵利速戰,主兵利持重,不與相戰而惟與相持,行與同行,止與同止,(使敵人)無淡水可汲,無牛羊可掠,無硝葯可配,無鐵物可購,無篷纜可補,煙土貨物無處可售,舵桅無處可修,又有水勇潛攻暗襲,不能安泊,放一彈即少一彈,殺一夷即少一夷,破一船即少一船……(我則)逸待勞,飽待 飢,眾待寡」,最後必能取勝。(《海國圖志》卷一)
《海國圖志》一書的中心思想,是「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魏源批判了清政府的閉關政策,指出,清政府多年來不去了解世界,不準翻譯西書,不學習西方船堅炮利的長技,更不知利用西方各國及其殖民地的復雜矛盾,以致造成戰不能戰、守不能守的敗局。他明確指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只有了解熟悉「夷情」,才能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海國圖志》卷二)
魏源認為,西方的長技有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對此,中國應該認真向西方學習,為我所用。他主張在廣東建設造船廠、火器局,聘請法國、美國的技師傳授技術,選送中國工匠學習製造。另編精銳水師三萬人,延請西洋人教練駕駛、演炮、作戰之法。「人習其技巧,一二載後,不必仰賴於外夷」。(同上)
鴉片戰爭後,魏源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已經流露出不滿,對西方資本主義某些制度表示欣羨。當然,他對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了解極為有限,處於一知半解狀態。魏源認為西方國家「政治紛繁,各從其度」。英國有「巴厘滿」(即英文議會parliament的音譯,後又譯巴力門),有五爵會議(即上議院)和鄉紳會議(即下議院)。他說西方的議會和中國的軍機處相似。對於美國總統四年一選舉,他表示稱贊,認為其「一變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謂公乎」!對於議會選舉表決少數服從多數,他感嘆到:「可不謂周乎」!魏源還稱贊美國聯邦制度章程「可垂奕世而無弊」。對瑞士「不設君位」,「不立王侯」,「國無苟政,風俗儉仆,數百年不見兵舉」,頗為贊賞,曰:「誠西土桃花源也」!(《海國圖志後敘》)
盡管魏源這些議論,其出發點仍在於不悉夷情不可以籌遠,但他這一介紹非同小可,起到了創榛辟莽、前驅先路的作用。魏源的《海國圖志》,對中國近代史上維新思想的產生,起了重大作用。該書傳到日本國後,很快譯成幾十個版本的節譯本。日本不少史學家認為,《海國圖志》在日本的傳播,推動了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
(五)傳統學術文化的變遷
1840年的鴉片戰爭,引起強烈的社會震盪。與此相對應,思想領域從經世致用發展到師夷長技以制夷外,憂患意識也使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開始發生了重要變化。
傳統的經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宋學(即程朱理學)與清代的漢學(即考據學,屬古文經學)雖被清朝統治者定為官學、正學,二者又互爭正統,終因遠遠脫離社會實際而衰落,毫無生命力。乾嘉時期已重新興起的今文經學,鴉片戰爭前後形成氣候。相對而言,今文經學的形式比較能容納一些新的思想。預感到清王朝已經沒落的龔自珍,傾心今文經學,抒發其社會批判思想。但他仍然是漢宋兼采,今古文兼容。到了魏源,則鬧到壁壘森嚴的地步,他的《詩古微》、《書古微》等著作,必欲全面推翻古文經學而後快。
史學領域發生的重大變化之一,便是一改乾嘉以來埋頭考證古史之風,當代史引起學者們的高度重視,並涌現出一批頗有影響的作品。
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西方殖民主義者的猖狂,大大刺激了魏源。他於1842年便以紀事本末體撰寫了《聖武記》一書。該書詳述清朝前期軍事上的成就,意在激勵國人樹立打敗西方侵略者的勇氣與信心。而魏源的另一部史書《道光洋艘征撫記》,則是第一次英國侵華戰爭結束後撰寫出來的一部鴉片戰爭史。該書在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敘述過程中,揭露英國從走私鴉片到發動侵華戰爭的種種罪行。對林則徐、鄧廷楨、關天培及三元里等地人民的抗英斗爭予以贊揚,對清廷昏憒、官軍腐敗特別是琦善、奕山等人的卑怯求和,秉筆直書。書中還就鴉片戰爭中中國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提出了挽救的辦法 。
梁廷枬撰寫的《夷氛聞記》,從道光初年禁煙寫起,迄於1849年人民反入城斗爭,追述鴉片戰爭全過程。書中贊揚林則徐等人的抗英業績,揭露琦善、奕山、奕經等的丑惡行徑,較詳細地記載了廣州人民幾次大的反侵略斗爭。因該書敘事質直,多有觸犯時諱之處,刻本未署作者姓名。
面臨西方殖民者侵華這一嚴酷現實,有識之士開始重視對西方地理、歷史的探究。上文已經提到的《四洲志》、《海國圖志》之外,這方面的著作還有《瀛環志略》、《海國四說》等。徐繼畲編著的《瀛環志略》一書,對世界近八十個國家的風土人情、輿地沿革及社會變遷,作了比較系統的介紹。其中各卷篇的開頭,附有粗略的地圖。該書傳入日本後,影響很大。
鴉片戰爭後,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中國邊疆會出現危機,開始重視對邊疆地理的研究。姚瑩的《康輶紀行》系考察西藏後而著。他提出要警惕英國對西藏的侵略,加強沿海及邊疆的防務。他認為,英、法、美等國遠離中國數萬里,他們多年來研究中國,對中國的地理人事很熟悉,而我國對他們卻沒人了解,這是中國失敗的原因。有感於此,姚瑩在書中記載了不少有關英國、法國、俄羅斯、印度等國的歷史地理知識。張穆撰寫的《蒙古游牧記》(由何秋濤輯補校印),研究了蒙古各部的地理位置及前代在這一地區的設施。何秋濤注重邊疆地理的研究,認為中國北部與沙俄接境,應該有專門著作加以考究。於是他博採中外有關資料,並經鑒別考證,寫成《北徼匯編》。該書記述上自漢晉,下迄清道光年間的蒙古、新疆和東北地區的歷史、地理,並注意了中俄關系問題。咸豐皇帝閱讀後為該書賜名《朔方備乘》。
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的文學領域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龔自珍才華橫溢、大膽創新的新文風,不僅對當時,對以後的文壇也發生了重要影響。反映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愛國主義文學作品的大量出現,是這一時期文壇的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事情。這類作品熱情反映、謳歌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對英國侵略者的暴行及清政府的妥協投降予以鞭笞。反侵略斗爭中,廣東民間出現了不少揭貼和檄文,如《全粵義士義民公檄》、《三元里居民示諭英夷》等。這些文字語言朴實、短小犀利、生動鮮明,當時即起了鼓舞人民打擊敵人的作用。也給我們研究這段歷史留下了活生生的資料。一些愛國主義詩歌,廣為流傳。進士張維屏的長詩《三元里》,歌頌抗英志士,斥責奕山等媚敵乞和。「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因義生憤憤生勇,鄉民合力強徒催」。這些詩句使讀者不難感受到群眾高昂的愛國熱情和雄偉的氣勢

㈧ 建國後中國軍隊制服共換了幾次

建國後,人民解放軍自從1950年統一軍服制式,經歷了1955年軍銜服裝、1962年定型生產的「六二」式軍裝。此後,解放軍軍服幾經更新換代,先後進行了12次軍服改革調整。「五五」式軍服圖文

「六五」式軍裝

1965年6月1日取消軍銜制後,改裝「六五」式軍裝,全體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綴紅五角星帽徽和紅領章。

「七一」式軍裝

1969年,隨著我國化纖工業的發展,研製了滌錦棉三元混紡單衣,1973年裝備部隊,稱「七一」式服裝。應用合成纖維紡織品作軍需服裝和裝具,這在我軍服裝發展史上,是一次劃時代的改革。

「七八」式軍裝

「七八」式服裝是「七一」式的改進型,它以減重為目的,全面應用合成纖維紡織品的新成果。

「八五」式軍裝

「八五」式軍裝基本沿用1955年樣式,與「七八」式服裝相比,其明顯區別在於布料和樣式的徹底更新換代。

「八七」式軍裝

「八七」式軍服是1987年經中央軍委批準定型的。1988年10月1日起陸續裝備部隊。這套服裝除分禮服、常服、作訓服外,還特別設置了文工團員用的演出服和軍樂團、儀仗隊的禮賓服。另外,還有地勤服、迷彩服、防化服、坦克服、航空服等近10種特種服裝。1990年開始配發了87式制式襯衣。1992年,中央軍委決定:文職幹部配發制式服裝,戴文職肩章、領花。用「八七」式系列軍服裝備部隊,是我軍軍服史上一個突破。

「九七」式軍

1993年初,我軍開始研製面向21世紀的新一代軍服。新一代軍服保留了「八七」式服裝的優點,吸取了國際上先進國家軍服的長處,與87式軍服相比,在結構、用料、顏色、服飾及配套方面均有較大的改善。尤其是樣式、顏色更為美觀、大方和協調,形成了陸軍以棕綠色為主色調、海軍以白色和藏青色為主色調、空軍以蔚藍色為主色調的三軍顏色體系。97式軍服共分禮服、常服、作訓服和工作服四大系列,與87式服裝相比,主要增加了禮服、夾克常服、毛衣、體能訓練服、戰士皮鞋、作戰靴及國際通用的貝雷帽等品種,新增了綬帶、軍種胸標、姓名牌、臂章等服飾標志。

97式軍服於1997年5月1日起首先在駐港部隊試穿,1999年裝備駐澳門部隊,駐國外武官配發了97式禮服,全軍其他單位未裝備

2000年5月1日起,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開始統一配發99式長、短袖制式襯衣和貝雷帽,同時取消已裝備部隊多年的87式長、短袖制式襯衣。99式制式襯衣採用了先進的紡織和原液染色等技術,與87式制式襯衣相比,在樣式結構、用料、顏色和加工工藝等方面均有較大改善,提高了穿著舒適性。長袖制式襯衣官兵均為束腰式;短袖制式襯衣軍官、文職幹部為夾克式,士兵為束腰式。陸海空三軍襯衣顏色為各軍種基本色,陸軍為淺綠色,海軍為本白色,空軍為淺蔚藍色,體現了三軍特色,形成了系列。這次向全軍官兵配發的貝雷帽為我軍首次裝備。貝雷帽採用國際通用樣式,用料為細羊毛,顏色為陸軍深棕綠色、海軍深藏青色、空軍深蔚藍色。貝雷帽的配發,較好地解決了過去官兵在夏季戴大檐帽太重、太熱和不便攜帶的問題。

2004年12月12月1日,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士兵和部分軍校學員統一換發用仿毛面料製成的04式冬常服。2005年5月,士兵換發用同一材料製成的04式夏常服。我軍士兵現行著穿的87式夏常服用俗稱「的確良」的滌棉平布製成,冬常服用俗稱「滌卡」的滌棉卡其布製成。04式士兵常服使用「多重多異復合化纖長絲織物」為服裝面料,外觀、質感與毛料無異,保暖性、防風性、透氣性和密度都達到毛料的指標,而且有更好的抗皺保型性,能抗靜電,可水洗,易干,耐磨。

04式士兵常服樣式與87式常服相同,服裝板型有一定改進,腰身比較明顯,共有04式士兵夏常服、士兵冬常服、水兵服、士兵大檐帽、水兵帽、士兵冬帽等6個品種。04式士兵大檐帽、空軍士兵冬帽和陸軍士兵夏常服、冬帽、冬常服由草綠色改為棕綠色,04式海軍士兵夏常服、水兵服、冬帽、冬常服由藏藍色改為藏青色,04式空軍士兵夏常服、冬常服由上草綠下藏藍改為上棕綠下藏藍。

為配合04式士兵常服著穿,我軍首次為除海軍海勤和駐香港、澳門部隊以外的士兵配發02式士兵皮鞋。02式士兵男皮鞋顏色為黑色,樣式為素頭外耳系帶式,用料為超細纖維合成革;02式士兵女皮鞋顏色為黑色,樣式為素頭外耳系帶式,用料為黃牛正面革。

200511月11日,空軍開始統一換發05式常服。空軍新常服顏色為藍灰色。新常服的正式換發,標志著空軍從此擁有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與使命任務相配套的常服,結束了50多年來空軍常服採用陸軍土黃色上衣和海軍藏藍色褲子上下顏色不統一的歷史,實現了與空軍工作、訓練、作戰環境相一致。

07式軍服

經黨中央、中央軍委批准,全軍從2007年起換發07式服裝。這次是我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換裝,涉及禮服、常服、作訓服和標志服飾4個系列共644個品種。陸軍軍服顏色調整為松枝綠,海軍軍服調整為深藏青色和白色,空軍軍服在深藍灰色基礎上作了適當加深。大檐帽調整了翹度,軍官增加了帽檐(牆)花;夏常服為束腰式,陸、空軍和海軍白色春秋常服為獵裝式,使體型更顯修長;增加了級別資歷章、國防服役章、臂章等,海軍首次增加袖章,重新設計了三軍統一的帽徽、領花,體現了軍人榮譽,強化了軍服美感。國旗、軍旗、長城、天安門等中國軍隊的傳統重要標識,簡潔地融入到了臂章、領花、胸標等標志服飾上。

07式軍裝全軍從2007年7月1日起由駐京、駐港和駐澳部隊先行裝備,8月1日起全軍軍官開始穿著,預計在09年前完成全軍換裝

㈨ 鴉片戰爭後中國嘗試過那些制度模式

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

與戰爭後中國哪些制服模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校服配短褲 瀏覽:769
兩種色織衣咋配才好看 瀏覽:344
明星同款條紋襯衫預訂訂購價格 瀏覽:962
原宿夾克女哪個牌子好 瀏覽:71
淺灰色褲子配什麼體恤 瀏覽:833
憋不住是拉在褲子里 瀏覽:887
北京褲子批發市場大全 瀏覽:937
買了衣服買褲子怎麼辦 瀏覽:853
帽子男嘻哈帽的帶法 瀏覽:270
中老年新款秋裝女裝外套女裝批發 瀏覽:305
黑色風衣搭配女土 瀏覽:865
粉紅色衛衣搭配什麼顏色裙子 瀏覽:862
不帶流蘇的圍巾怎麼系 瀏覽:907
冬天的圍巾怎樣畫 瀏覽:208
粉色褲子配什麼顏色襯衫好看嗎 瀏覽:111
少女女裝的品牌有哪些 瀏覽:370
美標真絲睡衣的價格是多少 瀏覽:569
冬天衣男搭配 瀏覽:842
胖女孩不能選擇的裙子樣子圖解 瀏覽:503
褲子蹭白了怎麼弄掉 瀏覽: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