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日傳統服飾的對比——關於和服和旗袍 這個論文的開題報告要怎麼寫啊
1論文的研究目的和意義
服裝對於文化的意義,和服和旗袍對於中日兩國服裝歷史的意義,以及二者對於中日兩國人民生活和文化意義
2國內(外)研究現狀
文獻綜述性質的,總結目前國內學者對於服裝與文化關系研究的文獻內容
3主要研究內容和創新點
此處略
4研究進度和安排
某月某日——某月某日做什麼(開題、初稿、二稿、定稿、答辯)
5參考文獻
此處略
這些都有了就行了,1000——3000字左右
合適記得採納哈
㈡ 從那裡可以找到一篇關於服裝史的論文
<原創]本人的服裝史論文
寓意,形體可以兼得
——關於在創作實踐中如何吸收中外服裝史的經驗啟示的論文
從伏羲氏化蠶絲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亞麻織物製作圍裙以及蘇美爾人採用羊毛織物包纏在人體上,形成服裝開始,似乎就暗示了中西方服裝的發展歷程,風貌形態將會有著千差萬別的不同。
中西服裝文化之間的內涵有很大的差別,中國服裝文化是一種單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與中國的巫覡和禮樂文化有密切的聯系,注重形的內涵,具有濃厚的社會政治倫理傾向。在其發展進程中,因襲、守舊,繼承性與連續性遠大於變異性與創新性。西方服裝文化是一種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將服裝視作一門特殊的人體藝術,注重形式,認為形式即內容。在其發展過程中,時代特徵明顯,風格變化昭然。變異與創新性遠大於繼承與連續性。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服裝文化深受傳統東方文化的影響。強調線形和紋飾的抽象寓意表達,透露出一種含蓄美。林語堂先生曾有深切的領悟,他說:「中裝與西裝在哲學上的不同之點就是,後者已在顯出人體的線形,而前者在意遮隱之。」這使得中裝與西裝的直觀靜態之美產生了根本上的差別。追本溯源,西洋服裝從誕生之日起就沖滿了激進的思想與吸收外來文化的大度,所以說西方服裝文化是一種多源性的文化。它的文化源於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受當時的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的影響至深,其審美視覺歷來重視立體的造型。在西方的服裝史上,13世紀初期就已確立了立體三維的裁剪方法。而三維裁剪的發明和運用成為了東西方服裝的分水嶺,從此,西方服裝變得立體,外形變得富於變化,同時盡可能得讓造型體現體形美。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以含蓄為美,以朦朧隱約,藏而不露給人委婉含蓄的審美感受,通過款式,布局,色彩,線條給人整體的和諧之美,大量採用刺綉,飄帶,圖案和其他的裝飾手法,表達豐富的寓意與想像。可以說中國人對服飾重裝飾之美,講究與環境和諧;西方人對服裝造型之美,講究與環境對比。東方服飾重「意」,西方服飾重「形」;東方表達含蓄,西方表達鮮明。東西方服飾完全是兩種不同文化的反映,因而服飾文化特色的風格形成與民族風俗,歷史文化的淵源有著緊密地聯系。可見服裝是一種文化,中西服裝文化由於發生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不同,在發展的過程中歷史積淀的內容不同,中西服裝文化之間的內涵有著很大的差別。
但在服裝發展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我們時不時地會看到東西方服裝風格的融合,而這種融合往往會綻放出一種奪目的光芒,乃至影響到整個社會。時至今日,東西方服裝風格融合的實例仍屢見不鮮。
「絲綢之路」的開辟使得來自遙遠東方中國的精美絲綢傳入了古羅馬,這讓古羅馬的貴族愛不釋手,貴婦們更是不惜花費昂貴的價格來達到自己追求時尚的目的。歐洲中世紀的拜占庭式服裝,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和藝術風格,同時糅合了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綉圖案,以絲綢為貴,為尚。中國的陶瓷和園林藝術深深影響了18世紀歐洲的藝術風格——洛可可。那玲瓏剔透,華麗雕琢的瓷器和園林建築迎合了法國宮廷的審美情趣,被吸收融會於法國的藝術乃至歐洲的藝術中。尤其是中國陶瓷上的精描繪畫,鑲金嵌銀,極盡曲線繞轉之美的裝飾,直接影響了洛可可藝術風格。這種風格不僅體現服裝上,還體現在了建築,繪畫等藝術門類上。
1910年,俄國芭蕾舞團在巴黎的公演引發轟動,其色彩瑰麗,外形新穎的芭蕾舞衣,為服裝設計開創了新局面。從而歐洲形成了一股東方熱潮,設計師紛紛將中國,日本,俄羅斯和印度的設計特色與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披垂式風格熔於一爐,創造出了美不勝收的各式服裝。
上世紀60年,時裝設計大師伊夫.聖.洛朗(Yves Saint Laurant)發表了「中國風」系列。涉及靈感來自清代官府中的涼帽和馬褂。70年代,東西方服飾文化進一步互相撞擊,互相融合,高級時裝一統天下的時代宣告結束,時裝朝著更加民主化,大眾化,多樣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日本設計大師高田賢三,三宅一生運用東方傳統服裝的平面裁剪,設計出不強調合體的曲線的寬松肥大的服裝。這種非構築式設計,與西方的構築式窄衣結構截然不同,但在當時反體制思潮和石油沖擊的大背景下,為世人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抓住了消費的新契機。他們的設計很快廣為流傳,兩位來自東方日本的時裝大師從此登上巴黎時裝乃至世界時裝的舞台。
而就在去年,身著2004/2005秋冬Yves Saint Laurent Rive Gauche高級成衣的模特伴隨著中國電影《花樣年華》的背景音樂緩緩走來。各色鮮艷的仿旗袍式立領墊肩緞質套裝、用蝴蝶系著盤扣子旗袍套長褲、龍紋雲紋中國圖騰、用緹花、織錦、刺綉等各種布料及編織技巧,展現極度奢艷亮麗的中國風情。如今聞名於世的美國設計師Tom Ford運用奢侈的中國風為YSL畫下重量級的句號。
東西方服飾文化與著不同的優勢和魅力,同時也存在著不足與偏頗。例如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強調人體體形的緊身胸衣給女性身體的正常機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而寬袍大袖始終貫穿於3000多年的中國服裝史,時常給人以呆板,停滯不前,少有變化,創新的感覺。十分巧合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東西方服裝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在變革中,兩者又有著相反的發展傾向。東方服裝由松變緊,寬袍大袖吸收了西方三維的立體裁剪,使服裝變得貼體,輕便,改良旗袍正是中西合璧最經典的完美體現;而西方則摒棄了造作,扭曲性的人體美,把女性從損害健康的緊身胸衣中解放出來。但相同的都是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東西方都改變了繁瑣的裝飾和累贅的服裝結構。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表達寓意的寬袍大袖,西方強調人體之美的服裝造型兩者並無絕對的孰優孰劣的對比。事實證明,將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綉賦予西方立體合身的服裝上展現出了耀眼的光彩。當今,世界各地的服裝元素互相融合,互相碰撞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將會從事於中國服裝設計行業的我們,不僅要把握開放的時代契機,緊跟國際時尚潮流,更要努力保護,發揚中國服裝的傳統特色。讓東方服裝的寓意和西方服裝的形體可以兼得且形態更加豐富多變,讓將來的國際時尚舞台綻放出絢麗燦爛的中國光芒!
參考文獻:
1.江平,石春鴻等編 服裝簡史 北京 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2
2.屠恆賢 中西服裝文化比較研究 上海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 2003
http://bbs.smg.sh.cn/Dispbbs.asp?boardid=265&ID=589861
http://www.happycampus.com.cn/pages/2004/05/27/D140221.html
㈢ 中國旗袍對現代服裝發展的影響三千字論文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的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民族服飾的代表。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的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都綉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聚起,帝國主義的堅船歷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裝扮中開始釀成,日後旗袍演化成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式。 「五族共和之後,全國婦女突然一致採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於清朝,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女子蓄意要模訪男子......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二十年代的上海興起了一種新式旗袍,最初類似無袖的長馬甲,罩在短襖外,後來長馬甲與小短襖合二為一,長至小腿部,大袖口,有的袖子裝上西式的克夫,造型還是直線型,腰線較低比較平正,接著下擺線上升至膝部,當然這就淘汰了長褲,到了30年代是興收腰,使旗袍更加貼體,牽細的腰身。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時期,其基本輪廓已臻於成熟,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標准服裝。「民國初年的時裝,大部分的靈感是得自西方的,衣領減低的不算,領口還挖成圓形,方形,雞心型。」 從此可以看看出旗袍也在西方文化傳入的影響下開始變化。進入50年代,中國人民積極地投入戰後重建國家的運動中。廣大婦女與男子們一樣走上社會的各行各業,獻身於新中國的建設。這時的旗袍多數做得很貼身,小袖口,不能適應快步及大幅步的運動,使婦女們在社會活動中感到極不方便,再加上新時代的到來,使人們更樂於接受一些新穎的東西。此時,上下褲的裝束代替樂旗袍,但在一些重大喜慶日子和外事活動時還常能看到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旗袍的出現。到了60年代中期,旗袍被斥為「四舊」而被徹底否定,進入80年代,我們才又看到旗袍在街頭閃過,這說明,十多年都沒有人穿,也沒有人提及的旗袍,事實上一直活在廣大婦女的心裡。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旗女之袍和旗袍是代表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清代旗女之袍與民國新旗袍的主要差別有四點。第一是旗女之袍不顯露形體,特別是後期,寬大平直,重視圖案;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第二,旗女之袍內著長褲,有時袍下露出綉花的褲腳;而民國旗袍內穿短褲或三角褲,著絲襪,開衩處露腿。民國旗袍的衩有時開得很高,1934年就有幾近臀下的。第三是旗人之袍面料厚重,多提花,裝飾繁瑣,清代織物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色彩鮮艷復雜、對比度高、圖案纖細繁褥。此外,旗人之袍大量使用花邊,曾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多印花,裝飾簡約。第四個差別是旗人之袍等級分明,制度浩繁,而民國旗袍則已走上了平民化的道路,它作為等級身分的標識漸己淡化,而成為顯示個人消費水準和審美情趣的一個側面。旗袍是中西合壁的產物,雖脫胎於清代旗人之袍,卻已具備了獨立的、與旗人之袍迥然不同的風格韻味。不管旗袍怎麼變,有一些關鍵是沒有缺的,各種基本特徵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一.立領:完全是中國式的.在英語中被稱呼為『chinese coller』(中國領)。二.手工盤扣:做盤扣的方法很多,有手逢襯線法機縫明線法,都按照圖樣把長繩或管狀布帶手工盤好固定。三.裁剪:最能體現旗袍精神的要素廓形,所以好的裁邊師傅不會只是三圍,要會量出更多的尺寸,然後加以裁剪。四.裝飾圖案:旗袍的圖案非常講究,清代裝飾曾達到登峰道極,華麗無比,現代圖案多提取個性元素放大使用,成者將原有的圖案加以簡化,繁多的鑲、滾中挑出一道作為領、袖、襟、擺等處的紋樣。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裁著文明,顯露著修養,作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服裝,凝結了整個民族上千年的服裝文化之精華,成為中華女性最具代表的傳統服裝。旗袍的這一獨具的品格,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就被美國著名的服裝設計師肖佛爾所欣賞,他在《服裝設計藝術》一書中說:「中用服裝的風格是簡練,活潑的它的式樣是更多的突出自然形體美的效果,柔軟的絲調服裝並沒有歐洲古典服裝那樣繁瑣的折襇,當設計為曲線的輪廓,這是主要的造形手法,使女姓們在行動中能展示她們的苗條的形體,折枝花卉的刺銹用系在服裝上是靈活的不呆板的,看來富生氣,使人感到愉快。」 旗袍是中國女性著裝文化的典型標志,它不僅造型的風格中符合中國藝術和諧的特點,同時又將具有東方特質的手法融入其中,其獨特的魅力在於它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因此能在中國民族服裝中獨領風騷,久盛而不衰,電影《花樣年華》中張曼玉亦憂舉手足間是東方女性的婉約被淋漓展現,這之間除了了個人氣質之外,自然不能抹煞那旗袍所揮之不去的魅力,自《花樣年華》放影後,整個中國也掀起了一股旗袍風,各種樣式花型的旗袍在大街小巷中出現,設計師們開起旗袍設計工作室,專賣店等等。旗袍流傳至今,已從生活服上升為禮服,近年來,在宴會領獎,做秀宣傳時,經常看到旗袍的影子如2000年的電景節上身著中國的紅色旗袍的鞏俐,也有很多其他明星,以旗袍體為禮服出現在各種場合,包括外國明星,又如:每場模特大賽或華商小姐等都會有旗袍專場走秀或領獎的那一剎那,著裝旗袍的佳麗們更是散發光彩。不但如此,美麗的新娘們,也願盡展東方神韻,留下美麗的一刻,2006年3月4日,「我是格格,2006格格旗袍新品發布秀」在北京展覽舉行,設計師們在清朝傳統格格穿著的旗女旗袍中吸取精華,又立創新。本次活動也成為2006中國國際婚博會暨第三屆北京結婚展的做一個重大部分。作為禮服,其款式和花樣也是隨之變得越來越繁多絢麗,在款式方面,除了保持旗袍的線條外,服裝設計師們在設計剪裁時,保留旗袍的結構嚴謹,線條流暢,沒有任何不必要的帶、袢、袋等附件的特點,在工藝上採用收肩、飾花、穿珠片等手法加強肌理效果,在構造上,採用琵琶襟、如意襟、低襟、高領、低領、無領等,同時又把繪畫等姐妹藝術作為旗袍的裝飾手段,那些畫有花鳥、京劇臉譜等圖案的旗袍,不僅設計新巧,而且風格典雅,富有韻味。另外,生產技術的創新,工藝流程的改進,新材料的使用,都為旗袍形成的發展注入新的血液。2007年6月8日,上海公布了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海派旗袍製作工藝被列入83項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之中,[中國紡織報訊] 。旗袍製作工藝是上海藝術研究所和部分老字型大小服裝企業聯合申報的項目,專家介紹說,真正的旗袍要求純手工量身定做,目前旗袍的製作工藝涉臨失傳,加強保護屬當務之急,看來旗袍對現代服裝設計影響是很大的。旗袍的歷史已達五百多年,當年旗女腳登花盆低鞋身穿長袍時,未曾想到旗袍會一統華人女性天下,日本已故畫家原龍之郎總結:「高領托住了下顎,頭部姿勢必然端正,即使是坐著時,旗袍的開衩處腿並攏的姿勢也能收到美的效果。」 旗袍款式上的許多元素,被國內外很多服裝設計師所採用,時裝化的旗袍或帶旗袍風味的時裝,是近幾年設計界的焦點之一。時裝雜、時裝表演和參賽的作品中常有旗袍的出現。同時也涌現出一些因此而聞名的設計師。姚紅在1983年參加《時裝》雜志社和日本《時苑》雜志社聯合舉辦的首屆「中國時裝文化獎」設計比賽中,以一款「海水江牙紋」旗袍時裝獎一等獎。這系列時裝很有清式旗袍的風味。寬松的有線造型,倒大袖百色絲織面料鑲滾深藍色天鵝絨邊飾、圖案提取了清朝官服中的「海水江牙紋」。姚紅作品的得獎,反映了評委乃至中國服裝界權威們對旗袍的期望。接下的許多品牌,時裝發布會上也常見旗袍的影子。 活躍於60-70年代的皮爾·卡丹(Prerre Cardin),也是一位崇尚旗袍的世界級服裝設計大師。他曾說:「在我的晚裝設計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靈感來自中國的旗袍。」此外,日本的三宅一生,義大利的瓦倫蒂諾(Valentino),也都嘗試過旗袍的造型。旗袍領、旗袍開衩的方式更是在時裝秀和設計大賽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旗袍能夠恰到好處的顯現女性的曲線美,這也就是時裝設計中所謂的「高貴的單純」,這種單純的式樣雖然不如西方裙服那麼復雜多裝飾,但卻又能反映人自身的美,這種美來自於身材和氣質,使人感到愉快。正因如此,旗袍獨特的審美趣味才突破了國界,被全世界所接受和贊賞。綜上所訴,新世紀到來之時,世界已經進入到多元化、多樣性、多層次文化融合的氛圍之中。服裝界再也沒有數個世紀以前某種風格「各領風騷數百年」的輝煌。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多種風格的輪回和交替,不斷涌現出來的新的興奮點始終在震撼著時裝界。快速的變化波及著整個世界,旗袍的民族文化精神以它博大的內涵、獨特的審美意韻和豐富的表現形式,給現代服裝帶來新的沖擊,也給現代服裝文化增添了新的閃光點,使設計師對其情有獨鍾,對現代時尚的影響,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模仿和再現,它是現代服裝設計師全新的創造。旗袍是一個經典的寶庫,從中吸取靈感見人見智。著眼點不同,設計意圖不同,借鑒和發揮的手段也不同。「旗袍精神」只有一個,旗袍時裝卻千姿百態。
㈣ 從旗袍看中國服飾文化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說起東方時尚,相信很多人馬上會聯想到旗袍。就像香奈兒的小黑裙,旗袍也許是每個中國女性心裡永恆的時尚.
旗袍,也稱中式旗袍。其主要結構特徵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等。旗袍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始於清朝的旗人著裝。經過辛亥革命及現代的改良,保留了傳統旗袍的服飾工藝,使其更加符合對人體的表現。這種比例非常適合胡人胸部較平、臀位較低、上身較長的體形特點。旗袍傳達出現代的胡人主義思想和胡人獨特的韻律之美。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再經過上世紀女權運動的推廣,其在30年代,逐漸成為上層時尚,風摩全世界.引領一代潮流.
㈤ 一篇關於服飾發展的論文
中國服飾的發展與特點
一 中國服飾的發展與特點
眾所周知,中國是經歷了很多朝代的興衰的,所以在衣著服裝方面,每朝每代都不同,所以中國服飾文化璀璨華美,豐富多彩。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然而,服飾不僅僅是一種物質文明的體現,更是歷史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因素融合的產物,通過服飾可以透視出各朝代不同的社會背景和社會狀況。
服飾從人類的產生發展開始不僅具有躲避自然的傷害外,還具有文化的功能.即服飾代表一種社會身份和一定思想觀念。
由於我們要從服飾方面比較中國與日本的不同,所以我們從唐代開始,去看看中國歷代的服飾特點。
(1) 唐代
由於唐朝是我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所以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較長時間是國泰民安。在盛唐時期成為亞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繁榮發達、開放輝煌的時代。這些特徵在服飾上的表現更為突出,其中以婦女服飾又最具代表性。
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
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在隋唐時期,雖然在最隆重的禮儀服裝仍跟上傳統,但是穿得最多的官式常服,卻有了新面貌,鬧到了後代服色制度的另一個傳統。因此這是服飾史上的重要時代。
唐代文吏服飾--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
當時對官員還規定了「大帶制度」,就是說腰帶上的裝飾物品的質地和數量區別官品登記。
唐服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日本,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隨著年代的發展,日本也在唐服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獨有服飾。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服的長處。唐服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唐服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2) 宋代
宋朝歷史以平民化為主要趨勢,服裝也質朴平實,反映時代傾向。
政治上的保守,「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錮,對外政策的妥協退讓——服飾文化不再艷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朴。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愛穿著直領, 對襟的背子,因為既舒適得體,捷又顯得典雅大方。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一切的「張狂」剎時都收斂了許多。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
宋朝時候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
到宋朝出現了方型紗帽作為官帽並強化了帽翅(以前都是圓形紗帽且大多作為休閑服飾使用),宋朝常服袖子變窄,宋朝出現了一種方型的文人巾帽,叫做「東坡巾」,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穿著交領宜身寬袖的長衫,頭上戴的帽子就是東坡巾。
(3) 元代
出現蒙化現象,但是沿襲了漢唐和宋代的禮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質料上發生了較大變化,這是由於棉花的廣泛種植,所以棉布成為服飾材料的主要品種。
衣服主要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窄,在腰間有很多衣褶,方便上下馬。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種有里有面的較馬褂稍長的皮衣,元代蒙人稱之為"襻子答忽"。"比甲"則是便於騎射的衣裳,無領無袖,前短後長,以襻相連的便服。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隨漢族習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婦女也有這種習俗(稱為襦裙半臂)。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種有里有面的較馬褂稍長的皮衣,元代蒙人稱之為"襻子答忽"。"比甲"則是便於騎射的衣裳,無領無袖,前短後長,以襻相連的便服。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隨漢族習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婦女也有這種習俗(稱為襦裙半臂)。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其服飾既襲漢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飾仿照先秦時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飾則仍是披發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發為蒙古族裝束。蒙古族的衣冠,以頭戴帽笠為主,男子多戴耳環。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後。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認其便了。
(4) 明代
朱元璋統一天下,明代開始整體上大致恢復漢人衣冠沿襲唐制,對宋元服飾形式中的某些樣式有保留,發展出的漢人衣冠。
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但是紐扣並非始於明代,從元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曾經見到過釘紐扣的形式。紐扣的使用也是一種變革,體現著時代的進步。另外理學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服裝風格。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明代的男裝,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頭巾。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六瓣、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看起來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本來是僕役所戴的,但是因為戴起來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來。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5) 清代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國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
馬褂、旗袍是清代男女的典型服飾。現已成為中國的傳統服裝。
馬褂是清朝特有的服飾,早先是富貴人家才穿的服飾,到後來普遍了,變成全國的一般服飾,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裡面紅。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後來才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們的鞋子也很特別,是一種花盆式的高底鞋。至於漢族婦女的服飾,則和明代差不多。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經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6) 現代
現代的服飾多數受到西方的影響。衣服慢慢從煩瑣變得輕盈。但是,中國借鑒西方的服飾發展特點,形成自己獨有的服飾發展的潮流。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
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
現代服飾顏色豐富,款式新穎,面料多樣。追求個性化,自然化,環保化。同時各少數民族服飾的特點是整體性(形式美,裝飾性,實用性的統一)和文化性(地域性和象徵性)。
二 中國服飾發展總特點
1 時代性,各具有該朝代的特色
2 實用性,注重實際和應用
3 文化性,文化對著裝心理、審美觀念有重要影響
三 總結
中國服飾經過古代、近代、現代三個時段的發展演變,當中面臨著蛻變和再生的考驗。蛻變並不意味著消亡,而是以新的方式再生。以每個時代獨特的服飾存在著,各自有其特色。
社會形態決定社會意識。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是各朝代的經濟、政治的發展,帶動了文化的發展。而服飾的變化與發展,就是文化發展的體現。
透過了解中國服飾的發展與特點,我們更容易看出中國與日本的不同。而日本也借鑒中國的服飾特點,發展其特有服飾,並且在發展上去創新。這一點,我們應當學習。
㈥ 急需一篇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欣賞論文
服飾是人的第二皮膚.是人類物質文明的標志,是~個民族的標記,也是一種文化。中
國是一個多民族共存的國家,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除漢民族外,還居住著55個少數
民族。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優秀的民族文化,其中包括絢麗多姿的服飾文化。由
於大多數少數民族聚居在邊遠地區.長期處於自然經濟狀態中,銀少受外來文化和現代文明
的影響,使其獨具風格的服飾文化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它以種類繁多的款式、特殊的面料
質感、鮮艷奪目的色彩審美、精美絕倫的製作工藝和它所蘊含著的深沉凝重的文化內涵. 在
世界上獨樹一幟 引起了世界服裝界、美術界、民族學界的極大關注。當國內外各界』、士對
民族服飾的研究悄然興起的同時,研究我們如何採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利用博物館有限
的空間,通過合理巧妙的陳列手段將中國少數民族服飾那種濃烈、古樸、凝重、清雅 重疊
之美, 生動,直觀、如實地傳播給觀眾,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
、了解和熟悉少數民族服飾的特點,是把握陳列主題的前提
陳列是博物館進行社會教育,傳播信息和為科學研究提供參考服務的主要方式.任何陳
列必須體現它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滿足人們不斷發展的審美要求和對知識的需求。在
我們組織少數民族服飾陳列時,就要向觀眾,尤其是對國外觀眾傳播一個信息,即中國是一
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光輝燦爛的服飾文化。這是我們陳列的目的,也是
整台展覽中的主題。要在整個展覽中突出這個主導思想,必須對所展出的內容進行深入研究,
提出更合理、更能體現它的主題的陳列方案。
中國少數民族分布遼闊,在生活的自然環境、民族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經濟等方面表
現出極大的差異, 因而就其服飾來說, 不僅不同民族其眼飾不相同,就是同一民族內部,因
為支系的不同而具有服飾的差異。北方氣候寒冷,風雪交加,森林草原豐厚,居住在這一地
域的少數民族,如蒙古族、滿族、朝鮮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 赫哲族、維吾
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錫伯族 塔塔爾族、烏孜別克族、裕固族、撤拉
族、保安族、土族、回族、俄羅斯族,他們多靠狩獵、畜牧業、漁業為生,其服飾多有防寒
保暖及適應馬上生活的功能,款式多為袍式.通常以「寬袍大袖,厚實莊重」概括其特 。而
居住在南方的少數民族。多從事農耕,如苗族、彝族、藏族、布依族。門巴族、珞巴族、土
家族、毛南族、京族、仫佬族、仡佬族、哈尼族、白族、傣族、黎族、僳僳族、壯族、瑤族、
佤族、德昂族等,由於氣候炎熱,服裝款式風格多為衣裙式或衣褲式.式樣繁多,各不相同。
有的民族分布較廣,如彝族,分布在四川涼山、雲南寧蒗 峨山、江城、巍山、路南,居住
在不同地區的彝族,服飾也不同.80年代末,雲南。東方彩霞」 服飾藝術團成立時.在收集
彝族服飾中據統計有400多種不同的款式。分布在西雙版納的潦族只穿小上衣和筒裙, 但是在其他地區,如瓤平、元江地區,卻有花腰傣、漢傣、水傣、傣卡、傣雅、傣仲等不同支系
的傣族之分.其服飾也不相同 苗族,僅是百苗圖中記載就有上百種,《黔苗圖說》中也記載
有上百種。但據現在調查看. 不只一百種 苗族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四川等地。聚召
在黔東南卅l,有5百多萬人.其服裝種類幾乎是隔村不同, 隔寨不同。
在這些風格不同的服飾中 長款比人高.如藏袍 短款則只有l5—20厘米 如峙尼族的
葉車人支系所穿的短褲 涼山彝族的男裝其褲腳寬的達170厘米.窄的只有30厘米。
由於自然、經濟環境的影響 各民族衣料質地不一。北方的少數民族衣料有獸皮、毛、魚
皮、絲綢各種特色材料。由於受絲綢之路文化的影響.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旅多採用艾得Ⅲ
絲綢做夏裝.顯得神秘浪漫 赫哲族善j:用魚皮製皮,具有耐磨、保暖、不透水、不掛霜的
特點 藏族、裕固族 普米族用羊毛織物氆氌做衣料 侗族苗族善於用雞蛋清、牛皮汁、豬
血漿染而成的亮布制衣。彝族的火草布也獨具有特色,透氣性強、保暖、柔軟、舒適、光澤
好 姑娘們往往將其衣做為「定情衣」。僳僳族的麻布衣.在日本展出的時候曾轟動-n,1
少數民族服飾的另一特點在於他們的製作工藝非常之精美。有些地區的民族逐步接受現
代縫紉技術.大多數民族和地區仍然保持古老的染織綉和揉皮工藝。一件綉花衣、r-條百褶
裙、一頂花帽.就是一件極精美的工藝品.反映著少數民族婦女很高的審美情趣和精湛的工
藝水平,傾注了她們的全部 L-血。如布依族苗族的蠟染、白族的扎染 £藝名揚世界
中國的織錦藝術起於漢代,流行南北朝至宋代。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如壯、土家、傣、黎
族等都有卓越的織錦才能,而且歷電久遠.《後漢書》中提到的「中古哀牢國和西南夷的帛疊、
闌桿布」很可能與織錦藝術有關。書中雖沒有「錦」這一概念的出現,但卻可看出「帛疊」指
術綿織物 宋 後出現「兜羅錦 、「諸葛錦」的記載,已是小機提花、絲棉兼織的「織錦」了。
流傳至今的壯錦、土家錦、傣錦 黎錦、侗錦、瑤錦正是這種特點 土家錦本民族稱為「
蘭卡普」.漢語稱土花鋪蓋.是歷史久遠,民間廣為流傳的卓越工藝成果。流傳至今的光色迥
異的圖案不下百種,如桌子花、大白梅花、韭菜花、棱羅花、荷葉花、獅子花、燕子花、虎
皮花、牛腳跡花、魚尾花。海南島黎族織錦也很有影響,傳說早在夏禹時黎族人民已經學會
種棉紡紗。盡管不能把傳說當成史實.但卻說明黎族人民紡織技術歷史很長。這種技術影啊
到中原。元代棉紡革新家黃道婆遠道來黎族地區,岳又將學就的棉紡技術帶回長江下游一帶,
推動了漢族地區紡織業的發展
刺多,俗稱「綉花」。針法有錯針、鎖針、亂針、剩針、灑針、挑針、鎖絲、納絲、納金、
平金、盤金、鋪絨、戳紗、堆花、雛綉等。各民族的刺綉品充分表現出本民族刺綉藝術的潛
能。北方民族的挑花、刺綉、風格粗獷、奔放.尤其一些皮革服飾的裝飾工藝+別具一格.有
極濃的特色,如鄂倫春族的孢皮手套、女袍、皮荷包,蒙古族的皮靴.哈薩克、柯爾克孜族
的的男、女皮衣和皮褲等,都綉有精美、簡潔的圖案。頗為精彩的是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民
族的女靴,它用各種彩色皮革相拼接鑲嵌,組成各種精緻圖案,異常美觀、大方 南方民族
的挑花刺綉風格顯得細膩規范。在眾多的刺綉品中.尤以苗綉最引人人勝.苗綉用色大膽.圖
案誇張得當一針法特跌.富於巧奪天工之魅力.受到了海內外收藏家的青睞。
在我們注意少數民族服飾的款式千姿百 態的同時.一定也會注意到它的鮮艷奪目、層次
豐富的色彩。這些色彩同樣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上的豐富的色彩感。少
數民族服飾之所以具有這樣大的魅力.其色彩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色彩
習俗-如蒙古族尚藍、白色,彝族尚黑色,普米族尚白包,在他們對色彩的追求中,有的明
快素雅t秀麗和諧, 有的喜歡鮮艷斑斕,對比強烈,還有的凝重深沉,庄嚴朴實 如朝鮮族
56
韋榮慧: 造 國少數民蘸駐饞的球哥j藝武
素有白衣民族之稱,多用白色.他們的婚#LHK也用白色.未婚少女上喪用淺紅、淺綠.童裝
卻喜歡用七彩布縫制而成。有飄飄欲仙之勢 傣族的上衣以淺粉紅、肉色、淺綠色居多.但
筒裙則用深色。蒙、藏、土、苗等民族卻喜歡大紅、綠、大藍,色塊形成強烈的對比和反差,
彝、阿昌、德昂、基諾、水、侗、景頗、哈尼等民族則喜歡黑色。
善於裝飾也是少數民族服飾的特點之『。有華貴典雅、珠光寶氣的飾品.如苗族、蒙古
族、藏族、侗族等民族。用銀最多的是苗族.居全國各民旋首位 一套婚禮服的銀飾品多達
20多斤.價值人民幣2 3萬元。青海玉樹、果洛一帶的藏族一套服飾的裝飾品f稈值人民幣上
百萬元。也有簡潔、朴實的裝飾,如基諾族用鮮花作耳飾,獨龍族、佤族、德昂族等民族用
山中的藤條作飾
從上述我們可以看出,少數民族服飾是一個五彩斑斕的王國, 為我們的陳列提供了豐富
的內容,同時也由於其展品之豐富給我們在有限的空間中陳列設計上帶來了困難,要從幾千
件展品中選出幾百件精品.既有代表性,又要有典型性.不僅要突出中華民族服飾整體美,又
要體現每一個單元每一個民族的特色之處。
二、在整體設計中把握面和點的統一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是一個綜合性民族文物博物館。服裝服飾只是我館館藏l 4類文
物中的一個部分。但由於各種因素,民族服飾便成r我館的基本陳列
在陳列中, 我們採用慣例手法,以民族分布地區為單元.根據我們的生活環境,選出背
景照片。如東北地區為第一單元,這個單元陳列著蒙古族、滿族、朝鮮族、鄂倫春族、鄂溫
克族、達斡爾族、赫哲族等7個民族的服裝及飾品 由於這個地區的少數民族服飾款式都以
長袍為主。如果在這一單元中找不到它的突出電,觀眾看到的都是一堆長袍,顯得枯燥乏味。
在掏圖中.我們選擇了滿族的旗袍.蒙古族的摔跤服和綉花坎肩、男女綉花靴 赫哲族應當
展出的是魚皮衣,但因展品缺乏,就配一張赫哲族捕魚和一張一位赫哲老人正在縫制魚皮衣
的燈箱風情照片 鄂倫春族就展出孢皮兒童裝和狍頭帽, 朝鮮族重點展出兒童的七彩服,以
及她們在體育活動中的照片.通過這些照片和輔助展品, 讓觀眾一目瞭然, 了解到居住在這
個地區民族的生活環境,來確定他們的服裝材料、款式及其工藝特色、形成的原因 在中東
南地區這一單元中,我們重點突出陳列土家族、壯族的織錦工藝品。展出的一床壯族織錦被
面,一床水族的馬尾背帶,其花色別致,工藝精美。在西南地區這一單元,我們重點突出蠟
染、刺綉工藝. 陳列了侗族的亮布,布依族的蠟染服裝,苗族的刺綉、銀飾品,藏族寶石飾
品。外賓參觀之後紛紛訂購這些展品。
三、宴行無櫃無櫥陳列,把握靜、動的結合點
長期以來, 博物館的陳列, 皇是在封閉式中進行,即文物、展品一律陳列在展櫃中 使
觀眾失去了參與性和「直觀」性, 為了使觀眾得到身臨其境的感受,博物館界的陳列逐漸由
有櫃向無櫃櫥方向發展,如1995年,歷史博物館舉辦了大型恐龍化石展,利用了先進的聲、
像、光、電腦的高科技技術輔助陳列,使每幅構圖.每一個畫面,每一個單元.有聲有色,觀
眾絡繹不絕。湖南省博物館的馬王堆出土文物展覽中.除了女屍用玻璃保護 外.其他展品
也擺放在外,給人特別真實的感覺 在費欽生《論陳列的特有語言》中談到,美國紐約州博
物館的自然資源陳列中將所展出的內容布置成一台一台的「景」.由一條走道把各台「景」點
貫串起來.順道漸近 觀眾時而進入「原始森林」.看到原始人正在狩獵.進而步入「伐木
57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板) l997年第4期
場」看到林業工人在河灘上編木伐;時而到『『群山起伏、風景如畫的療養勝地. 一對夫婦正
在那裡度假。並配有錄音,在不同的環境里可以聽到颯颯的風聲、潺潺的流水、咕咕的鳥鳴。
使得所有參觀過這個展覽的觀眾都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參照這些成功的經驗,我們在展
覽總體設計中, 突破了以往櫃式的陳列方式.一律採用無櫃陳列。整個展廳內,沒有一個陳
列櫃.展品該掛的掛在展板上,穿在人體模型上,擺在簡潔的台座上,在形式上體現了一種
朴實無華的風格 而且起到了直觀的效果。使觀眾不需透過玻璃.直接就可看到展品,更加
有親切感。這種陳列方式.也是對觀眾的一種信賴感
西北地區東鄉保安等民族服飾較為簡單,且傳統服飾多已失傳,在陳列中宴物甚步,我
們就在這一單元中設計了服裝表演台。當觀眾正感到有些缺憾時.我們便開始進行服裝表演。
在30分鈍的表演之間,通過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演員款款而來,向觀眾展示在陳列中未能
一一陳列的其它服裝款式。填補了空間的不足,演出便將整台展覽推向高潮.每次表演結束.
許多觀眾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一面高喊「中國的巴黎.中國的巴黎之夜!」,紛紛沖上舞台和
演員一起跳舞,沉浸在「56個民族.56朵花」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的歌聲中。許
多觀眾還談到 他們沒有想到中國還有如此豐富多彩的服裝.真是讓人大開眼界。一位澳大
利亞的婦女說,這恐怕是目前世界上最精美的服裝了 通過服飾搭起了各國民族的友好橋梁.
觀眾久久不願離去
總之.陳列設計是一門藝術,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博大精探,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
修養與技術水平,要有飽滿的創作激情.敢於開刨自己的陳列風格,使觀眾在展覽中除了得到一種服飾藝術的享受之外,還能了解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 為觀眾在博物館特定的環境中接受服飾文化知識, 創造盡可能完美有效的條件。
㈦ 談談你對旗袍的認識
旗袍的認識?旗袍,顧名思義,是由清朝旗人延續下來的服裝款式,經過後面的演變,就成現在這種半高領的款式。我個人是很喜歡旗袍的,旗袍的穿著很能襯出女性的美,傳統旗袍的設計並且兼具了東方女性的含蓄,現在各種旗袍走秀都讓人賞心悅目。也希望中國這個傳統衣著能夠被年輕人所接受,發揚光大。
㈧ 和服和旗袍的內容或論文
旗袍市場現今存在的問題,與個人的改良建議:
經過深入的研究了每一個能夠了解的旗袍品牌後,我發覺大多數品牌在旗袍的款式設計和面料採用上多沿用傳統傳承下來的陳舊款式,而對於面料的使用也多停留於綉綢錦絹一類的傳統材料。沒有嘗試一些現代科技的面料,更沒有結合現代的款式對現有款式形成突破。導致很多旗袍的款式只能用於高層社交和婚慶場合。
這樣的普及性和國人的認知接納的程度,遠不及比鄰之邦——日本人對於和服的喜愛和認知普及以及使用程度。
所以導致很多旗袍只能使用幾次就被束之高閣,這也直接導致了很具有藝術美感的傳統服裝旗袍普及和被大眾尊重程度達不到日本和服的影響力,更不要說購買力了。
如果使用次數和場合越少,那說明其後續購買的潛力和市場就越小。人們都不去使用,何來磨損,不磨損,為何還會再去買新的旗袍呢?這樣會陷入惡性循環。消費群有限,消費能力不足,可是旗袍服飾企業卻如雨後春筍一樣的冒出,競爭日趨激烈。甚至很多旗袍靠廉價的成本來進行市場爭奪。導致旗袍在女性消費群體里的地位正在逐步下降。甚至很多男人認為旗袍只是過去歌女,舞女和妓女才選擇的服裝。不足以稱為國服。這樣的理解是片面和臆斷的。
所以我們要讓旗袍真正被大眾認知和喜愛是需要旗袍設計者更加的謹慎和愛惜我們的國粹一樣的國服——旗袍。而不是一味沿襲使用舊有的款式,和習慣對於傳統旗袍面料的使用。並不是說使用了綢緞的旗袍才是旗袍,使用了少數民族特有的縫制工藝的面料它就不能被稱之為旗袍。旗袍也有內在的神與魂,並不是盲目和狹隘的理解和繼承。
只有勇於嘗試打破舊有的思維模式,才能賦予這古老的傳統的藝術服裝以更充沛的生命力和美感。
通過老師布置的這項作業。深刻的體會了老師的良苦用心(不先捧老師咋給高分?呵呵)。就是讓我們從最基礎最本質的結構與面料運用兩方面去學習。深刻了解自己調研的服裝類別的特點與特性,只有深刻的了解與學習,才能為今後更好的設計此類服裝服飾打下堅實的根基。不明白此類服裝的歷史,服裝結構和面料運用選擇,何談設計。一個不了解,不熟悉的此類服裝特點的設計師設計出此類的服裝,有很大的可能性是設計出了不倫不類的無任何此類服裝特點的服裝服飾。因為不了解一個服裝類別的精髓,以及現階段此類服裝具有優點以及缺點,就無法得心應手的去設計和改良。
此作業老師最終目的是使我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要只憑個人愛好停留在只喜歡了解和學習服裝類別的皮毛上。而使我們更好的運用我們的才智,發揮我們的創造力來進行服裝的設計。
通過此次學習與研究,使我們受益匪淺,收獲頗豐。
o(∩_∩)o...
㈨ 服飾美學的論文
服裝美學 costume aesthetics
研究服裝美、美感及其規律的學科。形成於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主要研究內容是服裝與著裝人、環境融為一體的綜合美感效果。服裝的綜合美可概括為以下4個方面:①個性美。是服裝與著裝人的性格、風度、愛好、志趣產生的美。②流行美。是服裝與著裝人迎合時代精神和社會風尚產生的美。③內在美。是服裝與人的心靈、氣質融合產生的美。④外在美。是直接表露在外的美。此外,還包括在上述4個方面美的作用下產生的美,如服裝與身體輔成的姿態美;服裝的結構線條與體型輔成的構成美;材料品質、組織、肌理輔成的材質美,服裝顏色與膚色輔成的色彩美;造型、款式、紋樣等產生的藝術美;工藝、技術等產生的技巧美;佩飾、配件襯托的裝飾美;服裝與帽、手套、鞋、襪穿戴物品形成的整體美;服裝與人的長相及修飾打扮產生的化妝美;服裝的功能與人的工作、環境、條件、工具、對象相適應的實用美。
服裝美學論文
貓兒一般的性感
性感,在當今是對女性最高級的贊美,性感這個詞很流行也很時髦,我們早已開始大大方方地談到「性感」,或者洋派一些的更喜歡說。「Sexy」,並不是為了隱晦。只是想讓這個都市化的流行話題更顯得國際化些。「New Sexy」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更豐富更耐看的成為性感新的追求。
女人的性感有很多種,濃的、淡的、邪氣的、稚氣的、成熟的、青春的、貴族化的、平民化的。女人的性感又很難說得清楚,因為它畢竟是一種感覺和感受,是一種無形的東西。
性感的女人不是夜間活動的族群,也不是具有性魅力就算得上性感。性感的女人首先是健康的,無論身心,然後是知性的,談吐不俗,當然最重要的是她必須是女人中的女人,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女人味兒。
性感是一種內在的氣質,但也需要通過外在表現;通常女人要表現性感,從衣著下手是最快的方法之一。
《聖經》上說,亞當和夏娃是受了萬惡的蛇的蠱惑,才偷吃了能讓人聰明的蘋果,方才感到羞恥,只好用樹葉裹起了裸體,雙雙離開了伊甸園。樹葉隨之成了最早用文字記載的服裝之一,服裝也由此與性感相提並論。
遠在古代,人們就已深諳如何讓服裝來表現人體的性感,他們通過強調身體的某個部位來突出女性的魅力。文藝復興時期好穿露腹式的服裝來強調腹部;維多利亞時期強調臀部和腿部,喜歡裙撐,但如果一位年輕女子稍不留意提到了腿部,那麼她永遠與上流社會無緣;時裝之父沃斯強調臀部和腰部,翹臀式的裙子風靡一時;帝政時期強調全身,中國的旗袍堪稱這一方面的典範.在現代社會,性感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流行文化是始於70年代。當時好萊塢的性感明星瑪麗蓮·夢露,麥當娜等的穿著舉止使得西方人爭相效仿.
時裝的性感程度和效果依場合,穿著者的態度和穿著方法而定。比如泳裝,出現在T型台上是賞心悅目的美的藝術;但出現在商店街頭則引起嘩然.
女人的身體像水,曲線柔美,她的任何展示都可以像水一樣無形,變幻,若是把她傾注到一個模具中,她又會千嬌百媚。
胸部是女性魅力最極至的表現.有豐滿胸部的女孩子大多會被稱為性感,大多數時候,當我們提到一個性感女子時,就會聯想到很漂亮的胸,胸部漂亮的女子總是給人很深刻的印象,用服飾來表現漂亮的胸,是一種聰明直接的方法。
女人的背部,絕對是性感部位。可惜的是,很多人沒有認識到。看看那些穿露背裝的女人,只背影就十分吸引人。漂亮的背部,要很光潔平滑,皮膚要好,還要有那麼一點結實的肉,再要有一些骨感就很美了。不可以大胖,也不可以過於瘦骨磷峋的。
有雙美腿是很讓人羨慕的,修長、結實、有很好的比例。展示腿部可以穿到膝蓋以上根短的裙,也可以選擇熱褲(短小、較緊身的短褲).熱褲尤其性感。還有很多女孩子喜歡塗趾甲油,穿露出腳趾的絲帶涼鞋,這些也都會特別強調女人的性感。穿長筒的絲襪,尤其是那種有網眼花紋的,總會讓人想到美麗卻有毒的蜘蛛女,是一種有點那氣的性感。
臀部對多數東方女孩而言,並不被作為重視的部位。而日本女孩子卻將臀部視為除胸以外的第二性感部分,雖然東方女孩難得有高翹結實的美臀,日本女子又尤其如此。不過,注意選擇有矯形作用的內衣褲。款型很棒的褲裝,都會幫你很大的忙。記得嗎,夢露的影片中,有很多鏡頭,便是通過好看的臀來表現其性感勉力的。
不只這些部位可以體現女人的性感,其實手腕,修長白嫩的手指和粉頸同樣能表現出性感。
東西方人都一致公認的日本女人,穿著和服,彌漫著東方氣質的性感,簡直美不勝收。寬寬大大的和服裝日本女人身體包得嚴嚴實實又直直平平,早已沒有了任何身體曲線的展示,那麼這性感從何而來呢?有人說,來自於日本女人的態,溫溫柔柔,怯怯謙謙的細小碎步,微垂的頭,都叫人有一種愛撫和愛憐的沖動,將女人的溫順和柔情表達到極至。又有人說:只看那和服後領下的粉脖,就足夠了。和服什麼地方都小氣地不讓人看到一點不該看的東西,僅有領子後面很大方,將日本人長長的雪白的脖子展露無遺,只這一點就夠清艷的,看來,沒有三圍也同樣可以性感一番。
提到性感服裝則會想到短窄裙,黑色絲襪,飄逸長裙,低胸上衣,紅黑色緞面晚禮服,黑色或粉紅色蕾絲……暴露或緊身的服裝可以將美麗的肢體展現,露出那麼一點香艷,裹住那麼一些性感。
表現性感的面料有不少,如蕾絲、網眼紗、各種透明織物。輕薄織物。彈性織物,還有毛皮等等。蕾絲是最性感服裝內衣的常用面料,所以無論用在何處都會叫人覺得很女人。很性感。透明紗也是同樣的道理。彈性緊身織物會將女性的人體曲線展現無遺。輕軟的絲綢、緞、天鵝絨等等。有如皮膚般光滑,常常會叫人浮想聯翩。毛皮的魅力是其性感中的老練和華貴,藏在毛皮中的女人,彷彿受嬌寵的高貴的私家貓。
扮性感選擇裙裝,緊身的上衣,緊身的裙。裙的長短倒不重要,長有長的誘惑,短有短的性感,而裙的選擇總比褲裝更有女人味一些。褲子的選擇則要求緊身的牛仔或窄窄看筒長褲,將臀部提起,使雙腿變得修長,同時也使臀部美顯結實圓渾。
另外,簡約風貌看似素樸,一律深素的顏色,簡活精緻的款型。卻也有女性性感的表現。該窄的窄、該瘦的瘦,該圓的圓,該寬的寬,三圍差數十分明顯。其實,簡約風格的服飾不過是將性感表現得含蓄,聰明點罷了。
流行性感穿著
要領一 香肩斜露
性感的新潮--香肩斜露!沒錯,運用三角形的穩定感和幾何分割性,讓性感幻化的有理有據。
--斜露香肩的魅力,通過一種漫不經心、隨意自然的態度將性感傳達;
--嫵媚透明的薄紗,垂墜流動的線條都能製造一種飄渺而神秘的味道。
要領二 傳神色塊
取自大自然靈感的嫵媚色塊是性感的新表達,含蓄而低調的色彩拼接耐人尋味。
--黑色、褐色是本季無論如何都不能錯過的精彩看點,神秘的組合驚喜不斷;
--輕柔曳地的質感,隨意中透露嚴謹,實現極強的視覺沖擊力;
要領三 線之媚惑
對美術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線條在設計語言中的地位,本季自然少不了對它的關注。
--希臘式的垂墜線條,誇張而寬松的輪廓,因這種獨特的結構而醒目大氣;
--包身的線吊帶性感裝。
性感的妝型也是必不可缺少的:重點要突出眼部與唇部的化妝。突出眼部的媚態,如眼線上挑,再加一些紫,藍色的眼影,表現一種朦朧的眼神,上挑的眼睛,則會有一種似於狐狸或貓兒的媚味,唇部一般用艷麗式較亮的暖色調,有鮮艷欲滴的感覺。腮紅的決竅是,稍稍掃高一點,這樣會有一種酒後微醉的樣子。
總之,時裝依附於人體,性感的真正來源在於人本身,迷人而不風騷,性感受而不粗俗猥瑣,這才是高級的性感,這正是我們最終的希望.
㈩ 論一件旗袍的重要性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它表現出了女性的溫柔、優雅、賢淑、美麗等氣質,旗袍連接著過去和未來,連接著生活和藝術,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旗袍都是非常流行的服裝,一般穿旗袍的女性,身材要求非常嚴格,它突出了女性的美和優雅,釋放出獨特的魅力。旗袍的款式有很多,比如:琵琶襟、圓襟、直襟、斜襟、雙襟、高開衩、低開衩等等。
關於旗袍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之前,鏡泊湖畔有個漁家姑娘,由於經常跟著阿媽在湖邊打魚,導致她的皮膚被曬得黝黑,雖然皮膚很黑,但是她長得俊俏,那個時候,滿族的婦女們都穿著寬松肥大的衣服,但唯獨黑姑娘將自己的衣服剪成連衣裙的扣袢長衫。
後來,皇上看中了黑姑娘,將她召入宮中,但是黑姑娘並不願意,自從來到皇宮里,她並沒有真正開心過,不過她幫助了許多窮人,可惜因一場誤會,皇後殺死了黑姑娘,大家為了紀念黑姑娘,便都穿起她裁剪的那件連衣帶裙的系扣長衫,再後來,這件衣服就被稱為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