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襄城縣斌英中學的近期建設
建設數字化校園,數字化校園是以數字化信息和網路為基礎,在計算機和網路技術上建立起來的對教學、科研、管理、生活服務等校園信息的收集、處理、整合、存儲、傳輸和應用,使數字資源得到充分優化利用的一種虛擬教育環境。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水平不僅能體現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也能反映學校決策者對現代教育發展趨勢高瞻遠矚的水平,更是衡量學校辦學能力和教學科研水平的重要標准之一,由此可見,建設數字化校園,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已成為我校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必然選擇 。
建設數字化校園,除我校已經具備的多媒體網路系統、校園電視系統外,我們還將建設校園一卡通系統,校園一卡通系統以學校校園網為載體進行建設,是集身份識別、校內消費、校務管理為一體的新型數字化校園應用系統,「校園一卡通」系統的建設目的是實現「一卡在手,走遍校園」,校園卡可以作為借書卡、上機卡、就餐卡、購物卡、請假卡等,家長只要登錄我校網站,即可對學生在校情況有清晰了解。
數字化校園建設能有效拓展現實校園的時間和空間維度,提升傳統校園的運行效率,擴展傳統校園的業務功能,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從而達到資源充分共享,提升管理水平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我們會用行動走在校園數字化建設前列。
B. 襄城縣斌英中學跑操歌曲是
只說重點:襄城縣斌英中學組織機構代碼,可詢問襄城縣斌英中學辦公室、教務處。學校的說法解釋是最權威的。
C. 襄城縣斌英中中學組織機構代碼是多少
只說重點:
襄城縣斌英中學組織機構代碼,
可詢問襄城縣斌英中學辦公室、教務處。
學校的說法解釋是最權威的。
D. 襄城縣斌英中學的斌英理念
「過化存神」是斌英教育教學核心理念,也是斌英教育良知核心體現,更是斌英人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過化存神一語出自《孟子·盡心上》:「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意為:聖人所到之處,人民無不被感化,而永遠受其精神影響。儒家認為「天地萬物人為貴」。人之所以「為貴」,並不在於人具有超乎萬物的本領,而是因為人是最富靈性的,能夠通過自我修養,使得身、心、天、地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所以,斌英的教育還強調了教師的自我學識修養和道德修養,強調了校園文化的強大育人功能,讓教師以自我的學識和精神修養影響、感化受教育者,讓濃厚的校園文化無聲浸潤受教育者,培植學生人之為人的所有美好情感,使其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道德高尚的人,品行端正的人,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通過自身的努力,面向全體,因材施教,讓受教育者各得其正,充分表現或實現其本性,使生命得以善養,得其善終,這是斌英教育對生命最大的善待和尊重 。
E. 襄城縣斌英中學的介紹
襄城縣斌英中學,始建於三十年代的安陽,1937年遷來襄縣。1994年9月6日,城關一中恢復原校名。
F. 襄城縣哪所公立初中最好呢
肯定是襄城縣潁陽一中了!!!不僅因為她是我的母校,而更是因為她獨特的育人魅力!還是讓我來介紹一下吧:她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式公辦學校,位於鎮政府所在地--新楊庄村,東臨311國道,北靠潁冢公路。始建於1986年9月,現有27個教學班,1604名學生,教職工122人,建築面積19006.8㎡,有兩棟教學樓、兩棟學生宿舍樓和一棟教師住宅樓,有標准化的運動場、微機室、圖書室、儀器室、實驗室,學校布局合理,設施齊全.另外,她校園環境優美,有襄城縣「花園學校」之稱呢!
她以培養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共處、學會創新」為目標,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注重特色意識和科研興校意識。學校實行小班授課,教師因材施教,關愛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天性和個體差異,積極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
聽完我的介紹,你認為她怎麼樣呢?
G. 河南許昌市襄縣斌英中學初三高考成成績查詢。
河南許昌市襄縣斌英中學初三高考成績查詢,此人或許缺考,別人可能但不一定能查到,請把名字,身份證號碼,准考證號報來,本人樂意為您服務,不過七月底,河南許昌市襄縣斌英中學初三高考成績以通知本人。
H. 襄城縣斌英中學的學校歷史
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基督教傳至河南安陽,同年夏加拿大基督教牧師古約翰、季理斐在安陽北關鑄鍾街購地,先後建立教堂、賢英中學、醫院、宿舍10餘幢,俗稱「東洋房」,其中賢英中學即為斌英中學的前身,是基督教會所辦的一所教會學校。加拿大傳教士進入豫北傳教伊始就借鑒了早先來中國的天主教會及其他基督新教派別的傳教經驗,注重以教育和醫療輔助傳教,正如一位傳教士形容的那樣:在中國的傳教生活就像是一個三條腿的板凳。教會是一條腿,教育和醫療是另外兩條腿。但不管是教會,還是醫療甚至是教育,殊途同歸,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傳教和擴大教會的影響。所以,最初的賢英中學以《聖經》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傳教和擴大教會的影響為主要任務 。
1915年,豫北教會將設在安陽的賢英教會學校改稱為「斌英高初兩級小學校」,學制七年,學校除開設《聖經》課外,還開設歷史、地理、音樂、體操等課程。傳教士明義士因除有神學學士學位外,還有土木工程學士學位,知識面相對較寬被確定為學校校長。此後,明義士一直負責教會學校工作,直至1927年因軍閥混戰離開安陽。三年後,1930年秋,明義士再次回到安陽。受河南大會委託,負責恢復在戰亂中停辦的斌英中學。1931年暑假,明義士和教會有關人士馬耀武、王向南、王鎮九等人在自己家中就恢復斌英中學事宜商談,並達成一致意見:學校命名為「安陽斌英初級中學」,辦學經費主要來自教會的捐助,校舍向教會租賃。停辦了六年之久的斌英中學在明義士等人的努力下復校並開始招生。1932年秋,校長明義士應齊魯大學之邀,離開安陽到齊魯大學任教。
1937年日寇入侵,安陽淪陷,校長邵品金帶領教師馬耀武、陳際昌、張品青等及學生四五十名流亡,曾先後與長葛、臨潁、襄城等縣的基督教會聯系,尋找戰時避難所並繼續辦學。他們來到襄城後,基督教會同意從房舍、場地上予以支持。由於當時的教會南院(襄城縣人民醫院舊址住院部西邊),有一幢舊式兩層18間的樓房,若做教室,可容納五、六班學生,況且又有三、四畝大的院子做操場,從地理位置上講,依山傍水是個極佳的辦學育人場所。另外,斌英中學繼續辦學事宜得到了當時的商會會長苗俊峰(原馮玉祥部下旅長、省參議院)的支持和贊助,苗先生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從商界募集了一部分資金用作維持教師生活和辦學經費。就這樣,斌英中學落腳到了襄城,接著又成立了由縣內各有關方面人士組成的斌英中學董事會,苗俊峰任董事長,經過幾個月的積極籌備,於1937年秋,首屆兩個班開班,斌英中學就此深深植根於襄城沃土,開枝散葉!
襄城私立斌英中學是我縣第一所初級中學,開設的課程與全省所有全日制中學相同。主要課程的擔任以邵品金、馬耀武、陳際昌、張品青為主,這四位號稱斌英中學「四大金剛」。後來隨著班級的增多,學校開始聘請老師到校任課。學校對學生的學習和紀律要求比較嚴格,特別是升留級制度更為嚴格,凡主要課程兩門以上不及格者,不能升級,任何人不得例外,當時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斌英中學好進難出。
從1937年學校開辦至1944年襄城淪陷,除頭兩年外,學校基本上保持三個階段,五、六個班的規模,學生總數近300人。日本投降後,學校又整頓開學並擴大了校舍范圍,現城關鎮河西小學的校園,就是當時斌英中學的第二校園,另外學校在保持原有初中教學外,從1946年起每年招收一個高中班,這在我縣還是個創舉。
襄城私立斌英中學自1937年開辦到1947 年襄城解放時解散,歷時十年,由於學校紀律嚴格,教學質量高,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他們中間有將軍、教授、作家、企業家等,他們在世界各地,在各自領域做出了極大貢獻,贏得人們的稱頌。
蒼茫大地,歲月崢嶸,斌英在堅韌中幾經沉浮。逝者如斯,見證時代之於斌英的華麗蝶變……
1994年9月6日,為感謝斌英老校友對城關一中建設、發展給予的捐助和關注,在部分斌英老校友的倡議下,經縣委縣政府同意,教育局、城關鎮人民政府批准,在城關一中基礎上恢復斌英中學。復名後的學校位於襄城縣中心路西段北側,佔地4200㎡,建築面積3100㎡,是全縣唯一一所走讀式公辦學校。學校秉承並融合了老斌英中學及城關一中的先進教育理念,嚴謹治學態度,嚴格管理制度,教學質量一直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