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別人先罵我,我的脾氣不好,直接武力揍他犯法嗎
挨罵之後打人肯定不可以!
沒打傷人的話需要賠禮道歉;把人打傷了就要包工養傷了。甚至要受法律的制裁!
所以,沖動是魔鬼呀!忍耐一下吧!
一招制敵:扯頭發、抓襠(只限男生)
㈢ 比如說有人在公交車上撒潑妨礙司機駕駛從而威脅到整車人生命安全,其他乘客使用武力制止,需要法律責任嗎
乘客在公交車上撒潑防礙司機正常駕駛的行為,是對整車乘客生命安全不負責任行為,屬於危害公共安全罪,需要負刑事責任,如果乘客用武力制服,屬於見義勇為的行為,國家應給予獎勵。
㈣ 對方先打人我將其制服算正當防衛嗎
肯定是正當防衛,因為是他先出手的,你若不防衛還能任由他打嗎?況且,你將他制服後沒有傷害他!
㈤ 華人朋友圈曬開槍制服竊賊照片美國走紅 是覺得中國後期可以讓公民持有槍支嗎
聖伯納汀諾縣警局介紹,事發在1號下午1時05分,張岩一家都在家裡,聽到有人試圖從他家後院的陽台上進入屋內。張岩拿起一把手槍,出門用槍指向竊賊,並且開槍示警。當張岩用槍制伏竊賊的同時,一名鄰居立即報警,張岩的妻子則保護孩子免受傷害。
張岩依靠槍支制服竊賊 ,但這並不是意味著中國後期可以讓居民持有槍支。中國和美國國情不同,中國人口比美國多太多,允許居民持槍非但無法達到居民自衛效果,反而會使犯罪分子更加猖狂。許多人以為,手上有把槍,就可以保證家人免受傷害。但是他們忽略了,壞人的槍,永遠會比好人先開火!而如果這樣,好人手中的槍又有什麼意義呢?它只會讓處於憤怒中的我們多一種更加危險的發泄方式,讓我們沖動之下犯出不可挽回的錯誤。而手中持槍,會使更多對社會不滿的人放下心中的怯懦,做出更加大膽的舉動,以報復社會。
從執法者的角度看,允許居民持槍會極大加大執法者的危險性,和執法的困難性。中國人很多,相比美國,每個公安人員都需要面對更多的人,武器優勢,是中國公安能夠維護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如果允許公民持槍,中國執法人員將面臨巨大的挑戰,警察職業的危險性也將提高 。
3.1昆明火車站事件,5.6廣州火車站事件,都足以說明我們的國民素質依然不足以使國家做出允許持槍這樣的決策。槍支管制,是國家基於國民生命財產安全,社會穩定和諧所做出的決定,一直以來擁有很好的效果。在我們經濟水平不足夠高,國民素質有待提升的今天,改變這一決策是不可能的。
華人朋友張岩曬朋友圈的目的,絕不是覺得中國可以允許居民持槍。畢竟他應該也知道,如果自己面對的不是簡單地盜竊犯,而是持槍的搶劫或殺人犯,結果會怎樣。
㈥ 有人犯法要走 我以武力抓住他算是互毆嗎 新民法典中是怎麼界定的
這個不在民法典中規定,在刑法中有正當防衛,如果你動用武力制服對方,並沒有造成他輕傷以上,那應該是沒問題,反之可能算傷害。
㈦ 日本侵略中國的資料,緊急緊急快一點!解答者謝了,要簡短的.~~~~~~~~~~`
1937年7月7日,一聲槍響震驚中國。從此,不屈的中華民族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民抗戰。但是,「七七事變」僅僅是近代日本侵華野心的總爆發。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思想和政策由來已久,對中國這塊富饒的土地也覬覦已久。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就赤裸裸地暴露了日本侵略的狼子野心。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義一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會後,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滿蒙積極政策」(世稱《田中奏摺》),瘋狂地宣稱:「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田中奏摺》提出的對外侵略總戰略是:第一期奪取台灣,第二期奪取朝鮮,第三期奪取滿蒙,第四期征服全中國,第五期征服全世界。日本正是這樣一步步地走向侵華之路。
1853年,美國軍艦兵臨城下,日本幕府次年結束了持續200餘年的鎖國政策。1868年明治維新後,日本將目光瞄向海外,提出向歐美學習,走「富國強兵」之路。這時日本國內的主導思想是:亞洲比西歐落後,應當將亞洲置於「先進」的日本支配之下。日本妄想將其國內的「等級制度」出口到亞太甚至世界范圍內。而此時的中國清朝政府正處在內外交困的時期。歷史發展到此時,日本侵華就成為必然的結果。之後的70多年裡,日本發動了14次侵略戰爭,其中多次是對華戰爭。
1874年,日本侵略中國台灣,殘酷殺戮高山族同胞。
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戰爭,迫使戰敗的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與澎湖列島給日本(由於不希望日本在戰爭中獲益過多,俄、法、德出面干涉。清政府雖收回遼東半島,但支付了3000萬兩白銀償金。)戰後,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開始躋身列強行列。
㈧ 在大排檔別人突然過了吵架,然後動手,我用詠春把他制服了。他說我靠武力不講道理,怎麼辦
如果他打你的時候他拿著刀 你搶到他的刀砍死他就沒事 按你說的肯定要付法律責任
㈨ 怎麼用武力制服別人又不會被他報復
我才六年級,班裡老有人欺負我,我只不過是在他們抽屜里放了一隻死貓而已,或者有條件的話,放蛇也行的。後面,一看到他們就很詭異的笑一笑,然後發些奇怪的郵件。 最好表現的腹黑一點,他們都不敢欺負我了~
到最後他們很乾脆,有什麼事都來問我了。
嗯,我覺得話,你可以去提意見嘛
實在不行,進行計劃:
在門口時不時貼紙條;
可以你也製造噪音,有人投訴的話,正合我意,你可以說:「憑什麼樓下製造噪音就行,我這就不行啊?(最好面部表情猙獰點)想讓我停止噪音,讓樓下先停!」
直接去投訴。。。再找幾個好友一起去
㈩ 宋史尹洙傳文言文翻譯
尹洙,字師魯,河南人。年輕時與哥哥尹源都以儒學出名。考取進士,調任正平縣主簿。歷任河南府戶曹參軍、安國軍節度推官、光澤知縣。考試書判成績優秀,改任山南東道節度掌書記、伊陽知縣,有能乾的名聲。因為大臣的推薦,被召回朝考核,任館閣校勘,升太子中允。正好范仲淹被貶官,皇帝在朝堂中宣讀詔諭,警誡各級官吏不要結黨營幫。尹洙上奏說「:范仲淹素來赤膽忠心光明磊落,臣與他是師生兼朋友的關系,也就是范仲淹的黨羽。如今范仲淹因為結黨營幫被治罪,臣也不能苟且免罪。」宰相發怒,革了他館閣校勘的職,再去任掌書記、唐州酒稅監。
西北地區長期平安無事,尹洙做了《敘燕》、《息戍》兩篇文章,認為戰備不可鬆弛。
《敘燕》說:
戰國時代,燕國最弱。兩漢的叛將,佔領燕地藉助外邦,也不能守住自己,以東漢末年公孫瓚那麼強大的勢力,最後仍被袁紹制服,唯獨慕容氏乘石虎叛亂,才兼並了趙國。雖勝敗的戰術不同,但大概地論說強弱,燕地不如趙地。趙、魏統一,那麼燕就更加不能抵擋。唐朝三大強盜連續作亂長達一百多年,但外敵不曾越過燕地侵犯趙、魏,可見燕地能獨立應付外敵。自燕地落入契丹之手,契丹的勢力日益強大。顯德時期(954~959),雖收復了三關,但尚未全部收復燕南土地。本朝初期,燕州開始與並州聯合,勢力更盛,然而朝廷只派了些次要部隊防禦。我軍征伐蜀國和吳國,泰然不顧兩河地區,這很明顯是因為趙、魏兩地足以制約它。並州的敵寇被掃平後,將全國精銳部隊全部用來專門對付契丹,也不能奪取尺寸的土地,不久曾用百萬之眾駐扎在趙、魏一帶,但到敵人撤退時卻不敢抗擊,世人多怪罪他們不出戰。但我軍負守城之責,有內顧之心,打起仗來不一定會勝,如果不勝的話就非常危險,所以乾脆不出戰未嘗是錯。
分析當時的弊病,在於兵力沒有分開。設若將兵分為三路,在必爭之地扎營,分出一部分兵力迷惑敵人,設下圈套以等待敵人進入。邊境堡壘向來堅固,派民眾守住,使敵軍頓駐在堅固的城堡之下,再乘機前後夾擊,就沒有不會打勝的了。大概我軍兵力不分開會有六大弊病:一是假如敵人蓄足勇氣來對待戰爭,我方便沒有其他的抵抗阻擊了;二是我軍人多就會士兵散漫;三是前代善於統兵的將帥必須問士兵的多少,而今派一個中等才能的人就可全部統率他們;四是倘若大軍失敗,敵人就會長驅直入而沒有其他顧忌;五是一旦委託重兵給邊疆,朝廷根本就會虛弱,小人就容易亂說;六是雖將軍事大權委託給守將,但又不無懷疑,於是再命顯貴大臣監督,大軍的進退都由兩人商量決策,這樣我軍就不能靈機應變。如果我軍兵力分散開來就能將弊端全部改掉,這就會有六大好處。
勝敗是兵家常有的結果。傾盡國內的力量來攻擊外國,一旦失敗就會把所有的東西都丟掉,苻堅的淝水之戰、哥舒翰的潼關之戰就是這樣。可見制服敵人關鍵在智謀而不在人多。將趙、魏和燕南,加上山西,那人民的力量就足以守衛,軍隊的力量也足夠打仗。如果分別派人統帥一方,將領能夠獨立決斷,那麼即使一方軍隊失敗,其他部隊還在奮戰,哪裡會危及國家的安全呢?所以軍隊雖在外失敗而國內根本沒有動搖,這是好的失敗。從前六國各自有地幾千里,軍隊在秦國失敗,可散去後又再振作,打了幾百仗還沒打到自己首都,這是對國家最堅固的守衛。陳勝、項梁率領關東民眾,早晨失敗晚上便滅亡,這是因為他的勢力是剛形成的。以全天下的廣大來謀自己國家的利益,不如堅守自己千里國土,而利用剛形成的力量,僥幸一次戰爭的勝利,難道不令人疑惑嗎?戰爭消弭已很久了,士大夫讀書學習,說百世都不會再使用戰爭,不是極荒誕的人不會再談起戰爭。然而戰爭果被廢除則已,倘若後世又使用戰爭,那麼借鑒古人能多少使後世君主明白些,所以我特記載了他們的勝敗。
《息戍》說:
國家放棄朔方,西邊軍隊不出兵已三十年,但仍在千里邊境設亭障,派駐重兵守戍。雖有些外族部落屢次侵擾,但立即被平定,然而國家屯兵戍守的費用,也已很多了。西戎侵犯,遠從周朝就開始了,西漢的先零,東漢的燒當,晉代的氐、羌,唐代的禿發,歷代都侵犯我國,是國家的大患。各朝興師平寇,都有成功,但因戰爭把中國拖累得疲憊不堪的,要以東漢一朝為最,當時費用常以億為單位來計算。漢孝安帝時期,羌人反叛達十四年,中國的費用達二百四十億。永和(136~141)末年,又經歷了七年對羌人的戰爭,費用達八十多億。而到段紀明,一年用去五十四億,才基本上將反叛的羌人剪滅干凈。如今西北涇原、寧、秦鳳、延四軍的統帥,擁有守戍的兵卒十多萬。一個兵每年的供給費用,不下二萬,騎兵與雜兵,按中等計算,只總計供給費用,賞賜不包括在內,以每人十萬計算,每年費用為二十億。自靈武停戰撤兵以來,共計費用六百多億,是以前朝代的幾倍了。和平時期的屯兵守衛,尚且還如此,以後即使有其他地方的警報,西北的守軍也一天都不能撤去,這十萬軍隊,只有增加而沒有減少的時候。國家用高利潤來召募商人買進粟米,傾盡四方的物資,但無水漕的運輸,靠人力拉運來的糧食物資,也不過能供應邊陲幾個郡的守軍罷了。年成並不常是豐收的,而國家對邊防軍的供給是經常、固定的,近年也曾稍有匱缺。倘若外敵乘我國飢荒,我國必須接濟軍隊,而這些軍糧給餉應當由關中地區提供,這樣我們還沒交戰西部邊陲就已困難危急了,這不值得考慮嗎?
考察唐代的府兵,上等的州一千二百人,中等州一千人,下等州八百人。當今為計,不如徵募壯年百姓當兵,依照唐代設置州府,就會大大減少軍隊數量。而今日邊境地區雖有鄉兵制度,但只在極邊遠的幾個郡施行,那裡百姓戶籍很少,不足以防備外敵。估計京兆西北的幾個郡,大郡戶籍可能有十多萬戶,按中等家庭出半個人當兵計算,應可得到六七萬兵卒。徵收他們各種實物賦稅而不要改用其他東西來代替,如賦名叫帛賦的就不改收五穀,畜養馬的人又可免去他的雜徭役。人民以受到宗族的庇護為榮幸,會樂意登記戶籍。農閑時講習軍事,推舉有武藝者做什長、隊正,盛秋時候按時檢閱,經常演習就像敵人來了一樣。用關內、河東的優秀士兵教練他們,全部撤消京師的禁衛軍,嚴格選擇守將,分開他們所統領的地區范圍,讓他們有獨立決策的權力。讓他們分別統領一部分軍隊就不會使軍權太大,而讓他們有專制獨立的決策權就會使將帥們更加勉勵奮戰,加強守備,熟悉形勢,儲備的糧食多,教練的士兵精銳,使外敵無機可乘,不戰而懼。《兵志》所說的「不靠他們不來,靠我有了准備」,這便是國家取勝的方法吧?
尹洙又寫了《述享》、《審斷》、《原刑》、《敦學》、《矯察》、《考績》、《廣諫》,與上兩篇合成《雜議》共計九篇奏上給朝廷。
趙元昊反叛,大將葛懷敏徵用尹洙任經略判官。尹洙雖是由葛懷敏徵辟,但更被韓琦賞識。不久,劉平、石元孫戰敗,朝廷用夏竦做經略、安撫使,范仲淹、韓琦任副職,仍用尹洙做經略判官。尹洙幾次上疏論述戰爭,請求皇帝在便殿召見二府的大臣商議邊疆大事,並講求本朝開寶(968~976)以前用兵作戰的歷史經驗,特別作出英明的決策,來加強對邊疆的謀劃。又請求裁並國內的柵亭堡壘,招募士兵,減少騎兵,增加步兵。又上奏賣爵的令文。當時皇帝下詔詢問攻守的計策,夏竦提出了兩條計策,命韓琦同尹洙上京奏給皇帝。皇帝採取了夏竦進攻的計策,任命尹洙為集賢校理。尹洙於是趕赴延州謀劃出兵,但范仲淹持不同意見。回到慶州,正遇上任福在好水川戰敗,尹洙因此派出慶州部將劉政的精銳部隊幾千人,趕赴鎮戎軍救援,還未到,敵人已撤走。夏竦上奏彈劾尹洙擅自發兵,尹洙被降職做濠州通判。當時輿論說任福的失敗,是由於參軍耿傅督戰太急躁。後得了耿傅的信,內容是告誡任福,叫他保持鎮定,不要冒險輕進。尹洙因為耿傅是一個文官,沒有軍事責任而死在戰場上,又被當時人冤枉,於是寫了《憫忠》、《辨誣》兩篇文章。
不久,韓琦任秦州知州,徵用尹洙任秦州通判,尹洙後又加級為直集賢院。他上奏說:
「漢文帝是個品德盛美的君主,但賈誼議論當時的事情形勢,還說可為此慟哭。漢武帝在外製服四方夷狄,加強君主威嚴,但徐樂、嚴安還用陳勝滅秦國、六大臣篡奪晉王主權作為他的告誡。這兩個皇帝不諱言國家危亂滅亡,所以子孫能保有天下做皇帝十多代。秦二世時,關東強盜興起。有人告訴他人民正在造反,秦二世大怒,將報告者交給官吏處治;有人說現在已將造反的人驅逐逮捕盡了,不必擔憂,秦二世才高興。隋煬帝時,四方軍隊都起來叛亂,他周邊親近的大臣都隱瞞盜賊的數目,不將實情報告給他,有說盜賊很多的人,都受到詰難。這兩位皇帝諱言國家危亂滅亡,所以秦朝、隋朝的宗廟社稷沒幾年就成為廢墟。陛下看今天國家的政治,與漢文帝時期比如何?在軍事武力制服四方夷狄方面,與漢武帝相比如何?我國的根本是仁義道德,陛下的仁慈友孝和愛民,誠然是秦、隋的萬萬倍。然而今日西有不臣服的外族,北有強大的鄰國,並不只是平日街巷中小盜賊的形勢。
「自西夏反叛朝廷命令四年以來,邊塞苦於頻繁的騷擾,內地疲於遠距離輸送軍糧。軍隊長久在外而得不到休息,最終會有人乘軍隊疲累時起來作亂。這就是《兵法》上所說的『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當這個時候,陛下應當夙夜不停地擔憂警惕,以便防備事變和堵塞禍源。陛下向臣下請教咨詢邊疆的事,又能容納直言,前朝的君主,在勤勞寬大方面,沒有誰能超過陛下。然而沒聽說您為社稷宗廟擔憂,為國家危亡恐懼,這就是賤臣感到憤慨和愁悶不已的原因。為什麼呢?因為如今命令經常更改,恩寵太濫,賞賜也沒有節制。對這三點,應小心警惕,事情都在於陛下的行動,並非有難以改變的情勢。然而因循不改革,那形勢就會日益變壞。臣說陛下不為社稷宗廟擔憂、不為國家危亡恐懼,就是因為這個。
「命令,是君主用來取得下屬信任的東西。從前在民間,朝廷降下一道命令,都會肅敬地看閱;如今則不是這樣,而是互相私下議論,以為不久就會更改,後來果然如此,這就使命令日益被下面人民輕視。命令被輕視,那朝廷就沒人尊重了。又聽說群臣中有人進獻忠心的謀劃,陛下開始很聽信;後又有一人阻擾,便改變了主意。忠心說話的人認為皇上的信任不能有始有終,便很懷疑、否定自己的計謀,以為它沒有益處,這就是命令多次更改的弊病、壞處。
「爵祿的賞賜,是陛下所擁有的權柄。近來外戚、大臣以及讀書士子,有人利用謁見的機會來謀求皇上的恩澤,這種從宮中直接向下施予爵祿恩澤叫作『內降』。臣聽說唐朝政治衰落時,有時母後專制,有時後妃把持朝政,建樹恩惠私植黨羽,名叫『斜封』。如今陛下威嚴的權柄來自自身,有才德的外戚、內臣,應當與大臣們正式討論然後提拔,何必要承襲唐朝『斜封』的弊病呢?而且如果大臣們順從這種現象,就會敗壞陛下的綱紀;如果不順從,就又會阻塞陛下仁德的聲音。敗壞綱紀,是忠臣不忍做的;阻塞皇上的聲音,則又使威嚴的權柄被上級大臣輕視。而且公正不阿地為國盡力,是朝廷對大臣的要求。如今皇上自己因私情阻撓他們,而又要求大臣不徇私情,難啊。這就是恩寵太濫的弊病。
「賜予,是國家用來獎勵功臣的手段。近年來,對妃嬪、伶官、太醫之類,賜予過於豐厚。民間傳言,國庫中的金銀玉帛,都是祖宗一代代積累聚成的,陛下使用它,不很愛惜,如今所存無幾了。離宮廷遙遠的人,誠然不會知道國庫豐盈或匱缺的數量,只看到向民間索取的日益繁多,就知道國庫的儲蓄不豐厚。臣也知道自從派軍隊守衛西疆,國家開支費用逐漸增加,國庫的積蓄,未必都被賜予佔用,然而下層民眾不能一家一戶地被曉諭,他們只會看著陛下的行為處事而被感召行動罷了。往年聽說邊疆將領王王圭,因奮力打仗被賞賜黃金,民眾就無不高興服從;有時看見唱戲跳舞的人得到的賞賜太豐厚,就往往會憤恨嘆惜。人民的情感不可不考察。這就是賜予不加節制的弊病。
「臣所論述的三件事,都是人人共知的,但皇上的心腹大臣只知阿諛奉承而不講這些,一直拖到今日。當今不獨四方外國為患,而且朝政日益腐敗但陛下不能覺察,人心日益危急但陛下不知道。所以臣希望先改正朝廷內部,再去改正外面邊疆。然後忠心的計謀就會逐漸被進獻,綱紀漸漸樹立,國家費用逐漸充足,戰士的心就會逐漸奮起。邊境的禍患,大概也就平息了。只有深刻地考察秦、隋厭惡聽忠言所以滅亡的教訓,從遠古學習漢代君主不忌諱講國家危亡因此維持統治的經驗,日益革新盛美的品德,讓民眾改變當初的看法,那麼全天下就幸福極了。」
宋仁宗贊許而採納了他的意見。
尹洙改任太常丞、涇州知州。以右司諫、渭州知州身份兼領涇原路經略公事。正遇上鄭戩任陝西四路都總管,派遣劉滬、董士廉營建水洛城,以連通秦、渭一帶的援兵。尹洙認為以前我軍屢次被敵人困住,正是由於城寨太多而兵力分散。如今又增建城寨,這樣不行,於是上奏請停建。當時鄭戩已解除四路都總管職務,卻上奏請求讓劉滬仍舊督修水洛城。尹洙感到不平,派人再召劉滬,劉滬不來;又命張忠前往代替他的職務,劉滬也不接受。於是下令要狄青將劉滬、董士廉逮捕交給官吏治罪。鄭戩不斷上奏請求治他的罪,朝廷最終將尹洙調到慶州並建了水洛城。後又調任晉州知州,升任起居舍人、直龍圖閣、潞州知府。遇上董士廉上京上書控告尹洙,皇帝下詔派御史劉前往審訊,沒有發現其他罪錯。但尹洙因為手下將領孫用由軍校補任邊塞將官,從京城借高利貸作路費來上任,沒有錢還債。尹洙愛惜他是個有用的人才,擔心他會因犯法而撤職調走,曾借公費為他還債,結果又被認為是尹洙自己借去,被治罪貶官,降為崇信軍節度副使,全天下人都認為是劉的奏文害了他。調任均州酒稅監官,感染疾病,沿著送公文的路到南陽訪求醫生,後去世,年僅四十七歲。嘉(1056~1063)年間,宰相韓琦為尹洙講話,於是朝廷追認恢復他的舊官,並將他的兒子尹構錄用做官。
尹洙為人內剛外和,博學有才,尤其精通《春秋》。自唐末經過五代,文風柔弱。到宋初,柳開開始做古文,尹洙與穆修再發展這一文風。他的文章簡練而有法度,著有文集二十七卷。自從趙元昊叛亂,尹洙無時不在軍隊中,所以對於西疆的事最熟悉。他的兵制學說,闡述作戰防守的勝敗,全面論述了當時邊疆戰爭的利與害。他又想訓練當地民兵代替守軍,以減少邊疆軍費,作為抵禦外敵的長期政策,但都來不及實施,趙元昊就已臣服,尹洙也被調離並且被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