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旗袍分哪幾種 圖片
按開襟分類
旗袍的開襟通常有七種,包括方襟、雙襟、直襟、斜襟、琵琶襟、圓襟以及無襟。
1
圖片皆來自網路,權侵刪。
2. 女性選擇旗袍要講究些什麼
一、旗袍的色彩
年齡大些的,面料顏色稍深些,款式適當寬松一些,以體現莊重華貴;中年女性宜選擇色彩明快、富麗高雅的面料,以體現典雅大方;年輕女性則選絢麗多彩的顏色和活潑俊俏的款式,以體現青春活力。
二、旗袍的款式與尺寸
穿著一定要特別合身,過緊行動不便,而過於寬松又難以顯現女性的形體美。微胖的人不適合穿裙子太短的旗袍,可以選擇旗袍長度是中長款的,一般是在膝蓋以下。
三、旗袍的領口與人的臉型
氣質高雅而脖子較長的女士非常適合穿高領旗袍。脖子較短的女士適合穿無領的。
四、旗袍的面料
盡量不考慮人造絲和純滌面料,因為非常容易起靜電。
五、穿旗袍搭配合適的飾品
著裝的搭配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一定要記住,旗袍的飾品搭配千萬不要「喧賓奪主」。項鏈、手鐲、耳環(墜)、胸針、披肩等也要根據旗袍所定,注意整體的「配套、和諧」。
旗袍的樣式及特點: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等。雖然旗袍款式千變萬化,最主要的還是袖式、襟形的變化。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古典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
常見旗袍:
常見的大紅旗袍,色彩絢麗醒目,款式別致,充分展現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著重體現東方女性含蓄優雅的魅力。
現代常見的旗袍織錦緞,圖案為傳統的中國紋飾如雙魚、富貴花、梅花等,還有以中國水墨畫手法描繪的花卉圖案設計的手繪旗袍。
3. 旗袍兩側的開衩高度在什麼范圍內是高衩
旗袍兩側的開叉高度。沒有比較明顯的標准,一般旗袍的開叉都會開到膝蓋的位置,也有個旗袍開到大腿的位置。
4. 低開衩(旗袍是)什麼意思
是指旗袍的下邊開口很靠上,意思就是露腿露得多,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不是深V
5. 旗袍有幾款分別是什麼樣的
旗袍的樣式很多
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
領有高領、低領、無領;
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
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
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旗袍也是須著裝者用身體去感受的,只有當身體的態度與旗袍的氣質完全吻合時,旗袍便成了女人的表情,女人便成了旗袍的靈魂。這就是所謂的「女人味」。
一般來說、穿旗袍不能太瘦也不能太胖。以身材適中為佳。我覺得你穿修身形的應該不錯喲…優雅又有氣質。顏色的選擇一定要慎重哦,選擇適合自己的。自己喜歡才重要。
6. 旗袍開叉一般在大腿那個部分多高合適呢
現在的旗袍一般開衩到大腿膝蓋上方15cm處到臀部。有的旗袍開衩比較高,開衩到胯部。
旗袍開叉程度是根據身高和衣服的解析度設計的。般旗袍的開衩都會開到膝蓋的位置,但隨著時代和人民思想的改變,開衩的高度亦增加。現今旗袍的衩都非常高,主要是突出女性腿部的線條,尤其是選美時參賽者所穿的旗袍,其開衩特別高,也就是這個原因。
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6)伊芙言低開衩旗袍排行榜擴展閱讀
旗袍現代特點:
1、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2、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3、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現代旗袍
7. 旗袍開衩在左和在右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
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開始領悟到「曲線美」,對旗袍不斷改進,推陳出新,力求把自己優美的身材曲線表現出來。
但這並非一帆風順,於是中西文化沖突的「拉鋸戰」,便被縫在旗袍上……
從滿族婦女的服裝到流行長久的各款旗袍,首屆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博覽會上展出的旗袍系列,使人們可以從中看到記錄其上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思想史。
旗袍原是滿族婦女服裝,本世紀二十年代初,漢族婦女開始穿著。一千多年來,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中國女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旗袍也保持著這種特色。
旗袍表現曲線美
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開始領悟到「曲線美」,對旗袍不斷改進,推陳出新,力求把自己優美的身材曲線表現出來。但這並非一帆風順,於是中西文化沖突的「拉鋸戰」,便被縫在旗袍上。
二十世紀初期,盛行「旗袍馬甲」。也就是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一九二六年,短襖和長馬甲合二為一,成為現代旗袍的最初款式。以後兩年,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圍繞思想潮流的此消彼長,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展開「較量」。
開衩時高時低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
這一改變遭到輿論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旗袍長度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過去的旗袍是不開衩的,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地在左邊開了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高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在傳統與現代、維護傳統的「善」與追求美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來越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脫離原來的樣式,變得經濟便利、美觀適體。
文革也革旗袍的命
但是,從五十年代到改革開放前的一段時期,旗袍被說成「四舊」、「封、資、修」。國家主席劉少奇夫人王光美出國訪問穿了一身旗袍,在「文革」中竟成了一大罪狀。
中國的改革開放,促進了思想大解放,原來單調的黑、灰、藍色被五彩繽紛取代。消失三十餘年的旗袍又重新穿在愛美女士的身上。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範文海說:「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旗袍成為一種中西合璧、具有海派風格的女性服裝,成了中國婦女的國服。」
中國的民族服裝服飾難以計數,僅在本屆博覽會展出的就有三千四百多套。盡管民族服裝很美,但由於縫制復雜,穿著煩瑣,很多人已不再穿著。但旗袍卻在不斷的推陳出新中日益受到青睞,成為中國一道流動的風景。
8. 旗袍開衩到哪好看
旗袍的開衩是由三十年代的電影明星顧蘭君所帶領的,當時她這種先鋒的行為,令到旗袍進入了另一個階段。事實上,旗袍主要是突出女性的線條美,所以非常貼身,穿著旗袍時行動不便,所以旗袍有開衩。一般旗袍的開衩都會開到膝蓋的位置,但隨著時代和人民思想的改變,開衩的高度亦增加。現今旗袍的衩都非常高,主要是突出女性腿部的線條,所以說寫真集旗袍開衩高一點好看。
9. 伊芙的旗袍好像不錯,有穿過的么
我買過一兩件,感覺還行。我推薦你看看茉已旗袍的旗袍,他們家的旗袍可以定製,蠻有特點的
10. 旗袍高開衩 和 低開衩有什麼區別
邁腿方便不方便的問題吧。。。低開,是日式的小碎步吧~~~高開,比較性感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