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巴頓將軍有什麼特點和不同
美國巴頓將軍:小喬治·史密斯·巴頓
特點
巴頓刻意給自己培養華麗而獨特的形象,他相信這能夠激勵部下。他佩帶花哨的象牙手柄史密斯威森M27.357麥格農左輪手槍[4]:9[2]:xvi,頭戴擦得發亮的頭盔、腳穿騎兵高筒靴、身上不是華麗的禮服就是馬褲[1]:478[3]:77-78。巴頓也以在頂部漆成紅、白、藍色的坦克中監督訓練和演習而為人熟知。他的吉普車前後會有超大的職級標牌,還配有高音喇叭宣布他的到來。巴頓還曾為新成立的坦克兵團提議過新的制服,上有拋光的鈕扣、金色頭盔,是一套深色、厚實的棉服西裝,這一提議被媒體嘲笑是「青蜂俠」,軍隊也沒有接受[3]:77-79。歷史學家艾倫·阿克塞爾羅德(Alan Axelrod)寫道:「在巴頓看來,領導從來就不是制訂計劃和發出命令這么簡單,而是在於把一個人自身轉變成一個符號。」[3]:80-82巴頓也有意地表現出對榮耀的強烈渴望,要求軍官在戰場上與士兵一起作戰。他是海軍上將霍雷肖·納爾遜的崇拜者,後者在領導特拉法加海戰時就身著全套制服而引人注目[3]:80-82。巴頓認為勇敢是最重要的事情[3]:14-15,在戰斗也會標明自己的軍銜讓自己特別顯眼,一戰期間,他還曾坐在一輛坦克頂部沖進德軍控制的一個村莊來鼓勵自己的動下[3]:54-55。他也堅定地相信宿命論[3]:4,並且毫不掩飾自己的轉世的信仰,相信自己前世曾是拿破崙手下戰死沙場的軍事將領或是軍士兵[3]:11-12[2]:36-37。
巴頓練習出了一種發表富於魅力演講的能力,這部分是因為他拙於閱讀[3]:67-68。他的演講中會有大量的粗話,這通常很受士兵歡迎,但也讓包括布拉德利在內的其他軍官感到冒犯[1]:578。他最具知名度的一系列演講是在大君主作戰向第3集團軍將士們發表的[3]:130-131。他也以這些講話中的直率和俏皮話聞名。巴頓曾說過:「德軍最危險的兩件武器就是我們自己的」裝甲半履帶車和吉普車。前者是因為小子們都打了雞血,以為自己是坐在坦克裡面;後者則是因為(我們)駕駛技術過於糟糕的司機實在太多了[30]。突出部之役期間,他曾表示盟軍應該「讓這些狗娘養的(德國人)一直去到巴黎,然後我們就可以截斷他們再捲起來(吃掉)」[30]。他還曾開玩笑說自己的第3集團軍可以「把英國人趕到海里去,再來一次敦刻爾克」[30]。
隨著媒體對巴頓關注度的提高,他的直言不諱激起了一些爭議,包括他在1945年把納粹和民主、共和兩黨相比較的言論[3]:165-166,巴頓同年晚些時候在一場演講中稱贊多位受傷的老兵才是戰爭中「真正的英雄」,無意識地冒犯了那些孩子戰死沙場的父母[3]:163-164。他最大的爭議是在大君主行動前向一位記者暗示:英國和美國,不包括蘇聯,將會成為戰爭結束後世界的主宰,這讓當時關系已經很微弱的同盟關系變得緊張[1]:586。艾森豪威爾則表示,巴頓雖有許多成就,但欠缺考慮這個缺陷限制了他的領導潛力[9]:337。
巴頓廣為人知的象牙手柄左輪手槍
作為一名領袖,巴頓以治軍嚴明著稱,常因下屬有一點雞毛蒜皮的違規而加以懲罰,但同樣也會在他們表現良好時予以嘉獎[3]:77-79, 96-97。雖然有著急燥、沖動,難以容忍失敗等缺陷,巴頓在二戰期間也只有一次在兩度警告後解除了奧蘭多·沃德一位將領的職務,相比下,同期在布拉德利手下就有多位將軍落馬[1]:467-468。雖然巴頓會把那些身患戰斗疲勞、今天稱為創傷後心理壓力緊張綜合症的人看成是「裝病」,但報告顯示他對自己的部下也有著最崇高的敬意,特別是傷員[12]:147。他的許多指令都表示出對部下特別的關心,並且也會為戰場上的士兵安排額外補給,包括毛毯和額外的帽子、膠鞋,以及其它通常在前線會比較短缺的物資[24]:97。
終其一生,巴頓一直對自己有關種族主義的看法毫不掩飾[3]:4。他的態度可能與家庭與有多人都是邦聯國支持者的背景有關[2]:18。對於非裔士兵他曾私下寫道:「他們中有些是好兵,但就當時來看,我覺得沒有必要作出改變,因為就裝甲戰來說,有色人種軍人的思維還不夠敏捷。」[31]:60不過他也表示與種族或宗教信仰相比,戰場上的表現更加重要:「我才他媽不在乎那傢伙是個什麼人。不管他是個黑鬼還是個猶太佬,只要他能盡職盡責,找我要啥都行。老天在上!我愛他。」[19]:864盡管有上述的一些看法,但巴頓部下中非裔美國人的數量非常多[3]:4。念了《古蘭經》並觀察了北非後,他在給太太的信中寫道:「剛剛念完《古蘭經》,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好書。」巴頓對地方風俗和習慣有敏銳的眼光,也對地方建築知之甚詳。雖然對《古蘭經》有正面評價,但他也總結認為:「在我看來,穆罕默德宿命論的教義和對女性徹底的貶低毋庸置疑,是限制阿拉伯發展的原因……我想,這正是一些基督教口若懸河佈道中的內容」[31]:49。巴頓對蘇聯留有深刻印象,但也蔑視其為「對人的生命沒有任何顧慮」的「酒鬼」[1]:739。之後,巴頓還開始表達自己越來越強的反猶太主義和反共主義觀點,經常引起爭議:165–166。
不同
1945年2月1日,艾森豪威爾在一份備忘錄中給自己下屬歐洲戰場美國將領的軍事才能進行排名。布拉德利和空軍上將卡爾·安德魯·斯帕茨並列第一,沃爾特·比德爾·史密斯排在第二,巴頓第三[32]:801。艾森豪威爾在1946年為《巴頓和他的第3集團軍》中表明了自己的理由:「喬治·巴頓是我們或其他任何部隊中最優秀的野戰集團軍指揮官,但他的集團軍也是一個整體的組成部分,就像他的行動也是一個更大行動的一部分」[1]:818。艾森豪威爾認為歐洲戰場上軍事行動的成功應該歸功於包括布拉德利在內其他將領的規劃,而巴頓則僅僅是「一個優秀的執行者」[1]:818。盡管如此,艾森豪威爾還是將巴頓的能力視為一個戰略規劃者,認為其軍事價值對於盟軍在歐洲的勝利非常重要。這一看法可以從他在1943年的掌摑事件後甚至拒絕考慮讓巴頓離開歐洲的行為中得到體現,他曾私下寫道:「巴頓對這場戰爭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是我們勝利的一個保證。」[1]:536。助理戰爭部長約翰·J·麥克洛伊也告訴艾森豪威爾:「我不能調走這個人,他能打。」[32]:442巴頓去世後,艾森豪威爾所寫下的致詞中說:「那是那種生來就是要作戰的人,一個理想的戰斗領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巴頓的名字會在敵人的心中形成一種恐懼。」[1]:818
布拉德利斷然否定了巴頓。他的回憶錄中極少給予巴頓好評,其中明確表示如果自己於1943年時就是巴頓的上級,他將立即解除巴頓的職務並且「與他再無瓜葛」[33]。兩人在個性上是眾所周知的對立兩極,並且也有相當多的證據表明布拉德利無論是在個人還是專業方面都不喜歡巴頓[1]:466-467[32]:403-404。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對巴頓及其能力有著很大的尊重,表示「他是我們最了不起的戰斗將軍,也是我們純粹的喜悅」[1]:755。不過下一任總統哈里·S·杜魯門似乎本能性地就不喜歡巴頓,有一次直接拿巴頓和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與喬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相比[1]:755。
英國指揮官大多對巴頓的評價不高。艾倫·布魯克元帥在1943年1月指出:「我聽說過他,但我得承認他那虛張聲勢的個性遠超過我的想像。我對他沒有什麼好評價,我也沒有在將來改變這一看法的理由。一個同時具備瀟灑、勇敢、野性等特質的不穩定指揮官對需要進取心和沖進的行動或許有益,但在要求技巧和判斷的行動中必然會失敗。」[1]:451。不過,蒙哥馬利對巴頓有正面的評價,雖然他與巴頓之間有著眾所周知的競爭,但蒙哥馬利似乎很欽佩巴頓在野外對部隊的領導能力,在戰略的判斷上則不以為然[1]:549。其他盟國將領對於巴頓有更好的印象,特別是自由法國。亨利·吉羅將軍1945年底聽說艾森豪威爾解除了巴頓職務時深表懷疑,並邀請後者到巴黎出席國宴,還接受了總統夏爾·戴高樂的授勛。國宴上,戴高樂總統在演講中把巴頓的成就與拿破崙相提並論[9]:801。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顯然是巴頓的崇拜者,表示紅軍無論是在計劃還是執行上,都無法像巴頓那樣快速地讓一個裝甲集團軍跨越法國[19]:562。
巴頓的鞋在馬爾默迪的一間博物館展出
盟軍領袖對巴頓的能力褒貶不一,不過德軍高層指揮官自1943年後倒是敬重巴頓勝過其他任何一位盟軍將領[3]:127。有報告顯示阿道夫·希特勒稱他是「那個瘋狂的牛仔將軍」[1]:815。隨著戰事的發展,許多德軍戰地指揮官都大方地稱贊巴頓的領導才能,德國第277國民擲彈兵師作戰官霍斯特·馮·旺根海姆男爵(Horst Freiherr von Wangenheim)中校表示「巴頓將軍是整個前線最可怕的將軍。(他的)戰術大膽而又無法預測……他是最現代的將軍,也是(聯合)裝甲和步兵部隊最優秀的指揮官」[9]:480-483。曾與蘇聯紅軍和英美坦克指揮官交手的哈索·馮·曼陀菲爾也有同樣看法:「巴頓!毫無疑問。他是一位輝煌的裝甲集團軍指揮官。」[20]:78。許多最高級別指揮官也對巴頓的能力給予高度評價,如埃爾溫·隆美爾認為巴頓達成了「機動戰中最震撼人心的成就」[2]:xvii。德軍最高統帥部作戰處長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大將則認為巴頓「是美國的古德里安。他膽量十足,而且喜歡搞大動作。他敢冒大險而獲大勝」[1]:815。阿爾貝特·凱塞林元帥指出:「巴頓已經把坦克戰發展成了一種藝術,他知道如何在戰場完美地指揮坦克。因此我覺得有必要把他和隆美爾元帥進行比較,後者同樣也是坦克戰的大師。兩人都對這種戰斗有著相當敏銳的洞察力」[1]:815。非洲軍參謀長弗里茨·拜爾萊因(Fritz Bayerlein)在談到第二次阿拉曼戰役後德軍撤退時說:「我不認為巴頓將軍會讓我們這么輕易逃脫的」[1]:815。格特·馮·倫德施泰特元帥被俘後面對采訪時只簡單地表示:「(巴頓)他是你們中最好的。」
⑵ 花哨和花俏有什麼不同
花哨和花俏區別如下:
花哨
【拼音】:huā shao
【解釋】:1.花樣多;變化多。2. 顏色鮮艷。3. 謂炫燿,賣弄。4. 謂花言巧語。
【出處】:
1.花樣多;變化多
老舍 《二馬》第三段五:「天上沒有什麼雲彩,只有西邊的樹上掛著一層淡霞,一條兒白,一條兒紅,和公園中的姑娘們的帽子一樣花哨。」
2. 顏色鮮艷
丁玲《母親》三:「找這件衣服,她費了一點心思,既要好看,又要不花哨。」
馬克.吐溫《湯姆.索亞歷險記》毫無疑問,是一套花哨的海盜制服。
3. 謂炫燿,賣弄
《金瓶梅詞話》第二三回:「昨日和 西門慶 勾搭上了,越發在人前花哨起來。」《金瓶梅詞話》第五八回:「在院子里呼張喚李的,便那等花哨起來。」
4. 謂花言巧語
老舍 《四世同堂》六:「 冠先生 ,盡管嘴裡花哨,心中卻沒有這一股子氣。他說什麼,與相信什麼,完全是兩回事。」 老舍 《茶館》第二幕:「你的嘴呀比我的還花哨!」
花俏
【拼音】huā qiào
【解釋】俏麗;[衣服] 色彩鮮艷、式樣時髦
【出處】:管樺 《清風店》二:「這女人,自從整風以來,打扮得越發花俏了。」
花俏為南方話系中的口語,正式文本為錯誤的片語。
⑶ 如何評價美國電影《聚焦》
《聚焦》是目前頒獎季里最喜歡的電影,節奏的控制和情緒的把握都恰到好處。影片可被拆解成兩個結構:神父性侵幼童、媒體對抗權勢。前者可以從《虐童疑雲》、《不良教育》中去窺探神父如何把魔爪伸向脆弱兒童;後者可以從《總統班底》、《對話尼克松》、《驚爆內幕》中感受到新聞人挑戰權勢的勇氣和紀實新聞獨有的迷人氣質。
前後看了兩次,走出電影院時都覺得很感動。一方面為新聞人對真相不留餘力的追求和在真相面前的自我剋制精神而感動,另一方面因看到權勢庇護下的丑惡終將暴露人間所帶來的振奮而感動。
一、 臭名昭著的神父 Geoghan
神父 Geoghan 曾對一個家庭里七個男孩進行長達近兩年的性侵。
虔誠教民Dussourd養著八個小孩,自己三男一女,再加上侄女的四個男孩。一開始,她很高興孩子們能有該神父作為行為榜樣。在長達近兩年裡,神父常常帶小孩兒們外出吃冰激凌,並幾乎夜夜造訪她家,衣著教服和孩子們閉門相處。但她不清楚的是,那扇門背後的中年神父常常衣不蔽體。神父偏好小男孩,八個孩子當中,只有小女孩兒萬幸未受神父垂青。這群孩子中,最大的十二歲,最小的只有四歲。
事件暴露之後,Dussourd並沒有得到眾人的支持。教區居民指責她製造丑聞,教會官員則施壓警告她不要提出法律訴訟。另一方面, Geoghan 在承認此事的情況下卻並未被剝去神職。經過短暫的停職之後,他又被派遣到新的教區任職,在那兒,他可以繼續帶著小孩出去吃冰激凌。
90年代中期, Geoghan 長年累積的罪行已經不能被掩蓋住,針對他的性侵的訴訟高達134件。教會通過手段和約1000萬美元私下調解了其中近50件,剩下84件訴訟中的原告拒絕輕易調節,一直處於未了狀態。
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的一篇小專欄針對 Geoghan 的84個未了訴訟進行了報道。這篇報道引起了新上任的主編Marty Baron(列維•施瑞博爾)的注意,他決定讓聚焦小組對此報道背後的事實進行深挖。
但是聚焦的目標遠遠不止揭露 Geoghan 的罪惡。
二、聚焦小組調查過程簡單概括
Geoghan 是天主教內部掩蓋褻童神父丑聞的腐敗縮影,也多虧了他的響亮醜名大到難以掩蓋,聚焦才有機會開始去調查這件事。
整個電影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聚焦小組抽絲剝繭調查過程的還原。而電影做得最好的地方之一,就在於它純粹干凈毫不花哨,故事雖涉及眾多角色,但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電影敘事線是新聞調查線的還原:定目標——挖細節——證來源。電影所具備的真實感,甚至讓老一輩的新聞人開玩笑說觀影體驗類似於看色情片。
1. 定目標
曝光Geoghan 的昭彰罪行,和他背後的教會的一手遮天。之所以 Geoghan 可以反復犯罪,是因為他從未為自己的罪惡付出過真正意義上的代價,而這樣的「特權」,則源自於教會內部對這種戀童行為的變向縱容。故聚焦小組的目標不止是曝光 Geoghan 的丑惡罪行,更是要去深究此類悲劇存在的根本的原因——教會的庇護。
2. 挖細節
線索挖掘兵分三路。之一:波士頓環球報上訴解除針對 Geoghan 的84個訴訟案件文檔的機密性,當時文檔機密性權力掌握在教會手中。之二:對有著手此類案件經歷的律師進行訪問。Garabedian (斯坦利•圖齊)是未了訴訟案件的辯護律師,掌握大量案件信息,被教會方面施壓閉嘴;Macleish是有過和教會私下調節經歷的律師,知曉有過褻童經歷神父的姓名;聚焦組長Robby(邁克爾•基頓)的長年好友Jim是教會內部的僱傭律師,同樣知道褻童神父的信息。之三:對受害者及褻童神父的訪問。青少年Gay和破碎家庭里的小孩往往是神父下手的對象。記錄被性侵的具體經歷和細節,還原事實真相和保持新聞力度。
隨著調查增進,顯然波士頓遠不止一個 Geoghan 存在。通過整理數字來簡單理清整個調查:
十三個:
SNAP是幼年受過神父性侵的人聚集起的一個互助小組。SNAP掌握的證據顯示,僅波士頓就有十三個褻童的神父存在。
九十個:
天主教內部對褻童神父一般採取「停職+治療」的方式。通過「治療」之後,神父被派到新教區任職。前神父A.W. Richard,曾是這樣所謂治療機構里的醫生,後從事於褻童神父現象的研究。據他的推測,波士頓區域大概有九十個神父有戀童癖。
八十七個:
聚焦小組在查閱神父工作日誌時發現了一個驚人的規律——被公開指控有褻童行為的神父,在被停職的時間段里,工作日誌上存在類似於「病假」的標注。根據這個規律,聚焦四人對照了所有工作日誌,發現大概有87個神父符合這個規律。這個數字跟預測很接近。
七十個:
十二月底,在長達五個月的調查之後,聚焦小組最終定下了70個神父的名字,這些名字來源於過去幾十年間,天主教和被性侵小孩的家庭的私下調解案件中涉及的神父。這些調解從來沒有上過正式法庭。
3. 證來源
十二月底,正式出版時間迫在眉睫。波士頓環球報決定讓波士頓人民再過一個安靜的聖誕,特別是同一年剛好經歷了9.11的傷痛。定下的70個神父名字最好都精準無誤,不然天主教會上層人員必然抓住把柄反擊。而教會內部的人員對名單的確認,將是准確性的極大保障。
聖誕前夕,Robby(基頓)拿著名單去與他長年為教會工作的律師好友Jim去求證。一開始Robby被趕了出去,鏡頭跟著他走向他的車,昏黃的街燈冰冷的路面。但忽然Jim出門叫住了他,Robby回頭,眼裡含著淚花。如果不仔細看的話,甚至不容易去發現他眼中的淚花——這一幕戲很打動我,所有克制的情緒都顯露在那個紅了的眼眶中。律師拿著筆圈住了所有名字。問,為什麼不早一點,早一點我們在哪。答,我也不知道呀,我也不知道。
三、教會的腐敗和導致的悲劇
天主教內部形容褻童神父為「僅僅是大園子里的幾個爛蘋果」。但這絕對不是幾個爛蘋果的小事,而是系統的腐爛,是體制上層的朽敗。
《虐童疑雲》里,被修女(梅姨飾演)趕走的褻童神父(霍夫曼),未受任何處罰,甚至被調到一個更高的新職位。到最後鋼鐵老修女埋頭痛哭,感嘆個人力量的有限與對世態的迷惑。教會的力量可以壓住一個修女,幾個受害者家庭,藏好腐爛臭氣,任毒瘤發展。但並不能威懾住新聞人。新聞人背後的支持,來自於整個社會的關注,來自於真相的力量。所以才會有《總統班底》里新聞人掀總統下馬的壯舉。
馮提爾的《女性癮者》里有一幕戲關於中年男子暴露 / 發現自己有戀童癖好。甘布斯說,覺得該男子不該被鄙視,甚至值得贊揚——因為他成功克制了自己的慾望,沒有去傷害任何人。這話借一個女性癮者的口來表達,顯得合情合理,同是社會邊緣人。
但顯然,普通社會體系裡跟教會體系完全是兩碼事。教會甚至成了戀童癖者的天堂。根研究數據,人口中1%的人具有戀童癖好(By Dr. Michael Seto,),而在天主教內部,這個數據高達6% (By A.W. Richard)。這種上層結構包庇丑聞的態度,以及對褻童事件的不重視(有過褻童經歷的神父竟然能反復任職),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甚至成了教會的廣告宣傳語——喜歡小孩?加入教會吧。
電影里有一幕戲也從側面反映了教會內部的腐爛。女記者Sacha Pfeiffer(瑞秋•麥克亞當斯)敲開一個老年神父的門,質問他是否有過性侵過兒童。神父竟然毫無遮掩點頭確認,像在談論天氣一般。他接著說,但自己並沒有強奸這些小孩,並強調」不是強奸」這一點很重要——他說,因為自己小時候被強奸過,所以知道區別。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輪回的悲劇。
現實中,教會這種對褻童神父進行四處調遣的行為,對一個家庭造成了類似的悲劇輪回。據報道,某小男孩不幸是神父 Geoghan 的受害者,而他的父親竟然在幼時也被另一個神父性侵過。
四、封閉體制自我審查的限制
可以說電影從兩個不同層面來反映了封閉體制自我審查的失敗。
首先,教會內部自我審核的失敗。很顯然,教會對褻童的惡劣的現象的自我審核是徹底失敗的,掩蓋、自欺、任毒瘤發展。聽聞波士頓環球報換了新主編,主教及時「召見」主編,並提合作的意向以進一步達到掩蓋的目地。然而媒體要的真相,比權力本身更大,也更具備撼動人心的力量。
其次,波士頓新聞人未能准確嗅到自己城市裡存在的問題。主教包庇過的褻童神父的名單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就被寄給了聚焦小組,但卻並未引起重視。直到拖到新千年,需要藉助外來的新主編——非波士頓人——的新聞嗅覺,才意識到自己城市裡教會的腐朽。所以,Robby在聖誕那晚被朋友叫住回頭時眼角的淚光,是愧疚,也是自我救贖達成的感慨
⑷ 你認為《碟中諜6》阿湯哥又解鎖了什麼新動作
年過五旬的阿湯哥,出演了《碟中諜6》在國內市場上映後,票房已經近10億,可以說國內觀眾對阿湯哥的這一新作非常買賬了。
然而在《碟中諜6》中阿湯哥一次次以身試險,解鎖了不少驚險刺激的新動作。下面有哪些呢,讓我給大家盤點一下。
⑸ 花哨的花哨
【詞目】:花哨
【拼音】:huā shao
【音似詞】:
【解釋】:1.花樣多;變化多。2. 顏色鮮艷。3. 謂炫燿,賣弄。4. 謂花言巧語。 老舍 《二馬》第三段五:「天上沒有什麼雲彩,只有西邊的樹上掛著一層淡霞,一條兒白,一條兒紅,和公園中的姑娘們的帽子一樣花哨。」丁玲《母親》三:「找這件衣服,她費了一點心思,既要好看,又要不花哨。」
馬克.吐溫《湯姆.索亞歷險記》毫無疑問,是一套花哨的海盜制服。
3. 謂炫燿,賣弄
《金瓶梅詞話》第二三回:「昨日和 西門慶 勾搭上了,越發在人前花哨起來。」《金瓶梅詞話》第五八回:「在院子里呼張喚李的,便那等花哨起來。」
4. 謂花言巧語
老舍 《四世同堂》六:「 冠先生 ,盡管嘴裡花哨,心中卻沒有這一股子氣。他說什麼,與相信什麼,完全是兩回事。」 老舍 《茶館》第二幕:「你的嘴呀比我的還花哨!」
⑹ 燈具不要太花哨 十個家裝細節事關健康
家是人們休息、放鬆的港灣,不管是裝飾、家電擺放還是地址選擇,一旦出錯往往會引發大問題。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刊文總結出與健康相關的10個家裝細節,提醒大家注意。
壁紙別選橙紅色。英國一份研究報告稱,紅色、橙色等強烈色彩容易讓人焦慮,還可能影響心腦血管健康。建議房間的牆面或壁紙最好選擇冷色調,比如淺藍色,能讓居室顯得更安靜,還能放鬆心情。
電視距沙發1-3米。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研究發現,不管電視有多大,坐的位置最好距離屏幕1-3米。距離太近會增加眼疲勞和頭痛的風險。
門不要太多。美國聖母大學研究發現,穿過一扇門這樣簡單的動作可能會影響記憶,導致人忘記剛剛發生的事情。
卧室不要朝向馬路。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研究發現,35分貝以上的聲音(相當於一輛車經過時的聲音)就會讓人血壓升高、神經緊張。與住所遠離主幹道至少1公里以上的心臟病患者相比,臨街住的人死亡風險升高27%。如果房子面朝馬路,建議把卧室設計在遠離馬路的房子背面,窗戶邊上養點植物。
燈具別太花哨。彩色光源會讓人眼花繚亂,干擾大腦中樞神經,使人頭暈目眩、失眠等。因此,室內燈具選擇應盡量避免旋轉燈、閃爍燈以及色彩和樣式過於復雜的大功率日光燈,建議選柔和的節能燈。
窗簾不要太薄。卧室窗簾太薄肥胖幾率較高。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一項動物實驗發現,睡眠時暴露在光線下的小鼠比黑暗中的小鼠體重增長快50%,即使兩者攝入的卡路里相同。研究人員稱,這是因為燈光會擾亂人體生物鍾,影響新陳代謝。
少裝開放式廚房。開放式廚房看著寬敞、明亮、大氣,但英國利茲大學研究指出,這種布局有可能是肥胖與呼吸系統疾病的致病源。一是直面廚房更易激發食慾、導致發胖;二是做飯時容易弄得滿屋子油煙,誘發鼻炎、氣管炎等疾病。
衛生間要重視通風防潮。很多人買房子時忽視了衛生間有沒有窗戶的問題。潮濕是衛生間最突出的問題,尤其天花板很容易發霉,有窗戶能很好地通風防潮。如果沒有窗戶,要裝一個功率大、性能好的排氣扇。裝修時,不要把水管包得嚴嚴實實,以免潮氣散不出去;可以買個下部有百葉窗的門,增加衛生間的通風性。
酒架要裝的隱蔽些。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發現,相比隱藏起來的東西,如果我們能清楚看到某樣東西,那麼想要消費它的沖動就會多一倍。所以,減少酒攝入量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家中的酒放得隱蔽點,若家中准備安裝酒架,建議盡量設計得隱蔽一些。
不在室內晾衣服。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研究發現,洗衣產品中的香味會產生一種名為揮發性有機物的有害化學物質,可刺激呼吸道和引發感染,誘發咳嗽或加重哮喘。因此,建議將晾衣架設置在陽台,晾曬衣物時開窗通風。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7-05-08,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點擊查看更全面,更及時,更准確的新房信息
⑺ 花哨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
貶義詞,
花哨
【拼音】:huā shao
【解釋】:1.花樣多;變化多。2. 顏色鮮艷。3. 謂炫燿,賣弄。4. 謂花言巧語。
【出處】:
1.花樣多;變化多
老舍 《二馬》第三段五:「天上沒有什麼雲彩,只有西邊的樹上掛著一層淡霞,一條兒白,一條兒紅,和公園中的姑娘們的帽子一樣花哨。」
2. 顏色鮮艷
丁玲《母親》三:「找這件衣服,她費了一點心思,既要好看,又要不花哨。」
馬克.吐溫《湯姆.索亞歷險記》毫無疑問,是一套花哨的海盜制服。
3. 謂炫燿,賣弄
《金瓶梅詞話》第二三回:「昨日和 西門慶 勾搭上了,越發在人前花哨起來。」《金瓶梅詞話》第五八回:「在院子里呼張喚李的,便那等花哨起來。」
4. 謂花言巧語
老舍 《四世同堂》六:「 冠先生 ,盡管嘴裡花哨,心中卻沒有這一股子氣。他說什麼,與相信什麼,完全是兩回事。」 老舍 《茶館》第二幕:「你的嘴呀比我的還花哨!」
⑻ 為啥會有男生不喜歡自己女朋友穿漢服啊洛麗塔啊制服啊,卻喜歡她穿正常衣服
這種男人比較正宗,不喜歡女朋友打扮的太花哨。
⑼ 街頭籃球的起源是什麼為什麼最後發展到沒有很多規則的束縛,有許多花哨動作的一種運動
街頭籃球起源於美國街頭社區籃球場,這是在沒有裁判,和正規籃球規則限制下的籃球比賽,一開始街頭籃球為了追求自由和更具觀賞性的動作,不得不把正規籃球的規則去掉。
講到街頭籃球文化,不可不提的就是紐約曼哈頓區的West 4th Street和哈林區的Rucker Park.在這兩個地區造就了許多街頭籃球的英雄與神話。山羊(Earl Manigault)便是其中一個傳奇,他可以輕易地在籃板頂取下25美分的硬幣,還有那快速的運球與切入,令對手防不勝防,身高只有6尺2(188)的他可以輕易地將身高有7尺2(218)的NBA巨星Kareem Abl-Jabbar打敗,從此山羊(Earl Manigault)被人們稱為是「未曾打過NBA的最偉大球員」。但是由於美國街頭的黑道勢力和毒品的影響,許多的街頭槌員即使有再好的實力也不能加入NBA聯盟,所以也只能在街頭完成自己的籃球生涯。
街頭籃球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每個街球玩家都有自己獨有的風格和技巧來贏得觀眾的贊同和尊重。Hot Sauce是21世紀最受歡迎的街頭玩家,因為他創造了許多New Tricks(新花式),使街頭籃球更具有觀賞性與娛樂性。街頭籃球不僅僅是一種運動,而是一種藝術。 「街頭籃球」是以HipHop的街頭籃球為背景。扔掉各種煩瑣的規則,大家來到街頭,在大街小巷跟著HIPHOP的節奏,一起自由地打籃球。 70年代,美國紐約黑人聚集的街區,那裡的孩子到處惹是生非肆意揮霍著無來由的熱情。某一天,不曉得哪個聰明的美國人喊了一聲「讓他們去街頭打籃球吧」。從此,那些過分好動的孩子有了去處,他們逞強好鬥,把籃球當道具,玩著簡單而難懂的籃球游戲。 街頭籃球
街頭籃球傳入中國,出現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玩球的男孩們大都不愛說話,隊伍里有人會偶爾咕噥一句「流行就像制服一樣愚蠢」。他們不承認自己在趕流行,更不承認自己僅僅在打籃球。東方男籃的某些隊員不服氣,悄悄找他們單挑,結果被小個子街球手以假亂真似舞非舞的「胡亂打法」晃得丟了方向。「街頭籃球不靠運球贏,依靠身體的節奏感晃得對手頭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