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戰國七雄各國疆域圖
東周
戰國七雄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七個實力最強的諸侯國,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被稱作「戰國七雄」。
在七個諸侯國之中,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最初,魏國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強,但在後來居上的齊、秦夾擊下逐漸衰落下去。楚國任用吳起變法,國勢頗振,稱雄江南。趙國與韓國亦攻滅周邊小國,乘周內亂,把周分裂為西周(以王城為都)和東周(以鞏為都)兩個小國,逐漸佔領周的外圍地區。各國中只有燕實力仍較弱。由於國內變法的成功,秦、齊成為西方與東方兩大強國。後期出現合縱連橫的局面,合縱連橫的實質是秦與齊、楚這兩大東西對峙集團的斗爭。秦在這一期間基本上居上風,先後制服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趙亦實力較強,趙武靈王曾實行「胡服騎射」,圖滅中山和攻略胡地。
史書上記載,以戰國時期齊國為例:齊地有72城(有說百餘城),西漢初期,楚地和吳地各有40-50城。城池有大小,以平均2萬算起的話,戰國時期的齊國和楚國人口都在百萬之眾,應為最多.
從統治疆域看:秦、楚、齊最大.
『貳』 求個六國表的譯文
秦孝公占據著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衛著,藉以窺視周王室(的權力),有席捲天下、征服九州、橫掃四海的意圖和並吞八方荒遠之地的雄心。在那時候,(有)商君輔佐他,對內建立法規制度,大興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衡策略,使山東諸侯自相爭斗。這樣,秦人毫不費力地奪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後)繼承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漢中,向西吞並巴、蜀,向東割取肥沃的地盤,向北佔領要害的郡邑。諸侯恐慌害怕,開會結盟,謀求削弱秦國的辦法。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致天下的優秀人才,訂立合縱盟約,結成一體。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封君,都見事明,有智謀,心地誠而講信義,待人很寬厚,對賢能之士很敬重,(他們)以合縱之約擊破秦的連橫之策,將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的部隊結成聯軍。在這時,六國士人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等人為他們出謀劃策,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等人(為各國)溝通意見,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等人統率他們的軍隊。他們曾經以十倍於秦的土地,上百萬的軍隊,開往函谷關去攻打秦國。秦人大開關門引敵深入,九國的軍隊(卻)遲疑起來,不敢入關。秦人沒有丟失一支箭那樣的消耗,天下的諸侯(卻)已陷入狼狽不堪的境地了。這樣一來,縱約解散了,各諸侯國爭著割地來賄賂秦國。秦有富餘的力量利用對方弱點來制服他們,追趕(九國的)敗兵,百萬敗兵橫屍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憑借這有利的形勢,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劃分山河的區域。強國主動表示屈服,弱國(按時)入秦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繼位,他們統治的時間不長,秦國沒有什麼大事。
到始皇的時候,他大大地發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業,揮舞著長鞭來駕馭全中國,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統消滅,登上最尊貴的寶座來統治天下,用種種刑具來迫害全國人民,威風震懾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捆著繩子,性命聽憑秦的下級官吏處理。於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築長城,守衛邊境,擊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邊來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來報仇。接著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為的是使百姓變得愚蠢;毀壞著名的城邑,殺掉英雄豪傑;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陽,去掉刀刃和箭頭,用來鑄成十二個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後踏上華山修城牆,借用黃河做護城河,上有億丈高的城牆,下臨不可測量的深淵,作為堅固(的防禦工事)。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天下已經安定,始皇心裡自以為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銅牆鐵壁,正是子孫萬代的帝王基業。
始皇去世之後,他的餘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破瓮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後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並沒有孔丘、墨翟那樣的賢德,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富有。(他)躋身於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率領著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人如同雲一樣聚集起來,回聲似的應和他,都帶著糧食,影子似地跟著他。崤山以東的英雄豪傑於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
可以斷言,一統天下的秦王朝並不是弱小得(無力抵抗),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還是從前那個樣子。陳涉的地位並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的國君更尊貴;鋤頭木棍並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卒子的(作戰能力)並不比九國部隊更強;(至於)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策略,(陳涉)也比不上九國的武將謀臣。可是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完全相反,為什麼呢?假使拿東方諸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那簡直是天淵之別了。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區區之地,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招致八州的列國諸侯來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然後將天下作為一家私產,用崤山、函谷關作為宮牆;一個戍卒發難就毀掉了天子七廟,皇子皇孫都死在人家手裡,被天下人恥笑,是什麼原因呢?就因為不施行仁義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叄』 「戰國七雄」除秦以外,其他六國是什麼
春秋末年,列國兼並,剩下的大國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晉,東方的齊、燕,南方的楚、吳、越。
戰國早期,上述大國,除吳於公元前473年被越所滅,全都保存下來。秦
、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並,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齊國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殺齊簡公,專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但戰國初期,齊實力暫時弱於三晉。楚國雖向東方略地擴展,但其北上與三晉爭奪鄭卻遭受失敗。越國滅吳後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後因長期內亂,勢衰。公元前306年,楚滅越。
戰國中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最初,魏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強,但在後來居上的齊、秦夾擊下逐漸衰落下去。楚國任用吳起變法,國勢頗振,稱雄江南。趙、韓亦攻滅周邊小國,並於公元前367年,乘周內亂,把周分裂為西周(以王城為都)和東周(以鞏為都)兩個小國,逐漸佔領周的外圍地區。各國中只有燕實力仍較弱。由於國內變法的成功,秦、齊成為西、東兩大強國。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前353)和馬陵之戰(前341)中兩次負於齊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與齊威王「會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稱為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各大國紛紛拉攏新興諸侯國,出現合縱連橫的高潮。合縱連橫的實質是秦與齊、楚這東西兩大對峙集團的斗爭。秦在這一期間基本上居上風,先後制服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趙亦實力較強,趙武靈王曾實行「胡服騎射」,圖滅中山和攻略胡地。
戰國晚期,各國之間的兼並更加激烈。楚違背縱約,與秦結盟,但在齊、韓、趙以及背盟的秦國的兩面夾擊下,一蹶不振。趙滅中山。國力強盛。齊雖挾韓、魏與秦相抗衡,但卻難以阻止秦對韓、魏的蠶食進攻。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五國攻秦,罷於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次年,齊滅宋。秦遂主謀合縱攻齊。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佔領齊國長達五年。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反攻,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這以後秦的對手主要是趙國。秦在進一步削弱楚的基礎上,向東積極發展,與趙形成正面對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趙在長平(今山西高平)激戰,秦大敗趙(長平之戰)。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趙雖轉危為安,但受創慘重。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公元前241年趙龐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為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秦乘勢各個擊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肆』 春秋戰國時戰亂不止,為何周邊民族沒趁機發難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分裂時期
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霸主,還是戰國七雄,都是積極討伐周邊的少數民族為生,或者是暴力征服、或者是懷柔內化,穩定自己的後方。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這些少數民族能夠在這樣的戰亂中生存下來就已經很不錯了,更別提自己有多大的實力去攻打中原,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伍』 跪求戰國時期秦國統一六國期間,秦國對六國的戰役以及六國各自的戰役。 原意高分獎勵!!!!!
秦王政一十五年(前230年),內史騰率兵滅韓國,俘韓王安,所得韓地置潁川郡,韓亡。
秦王政一十七年(前228年),秦軍攻入趙國國都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破。
秦王政一十八年(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領兵攻燕。
秦王政一十九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薊,燕王殺太子丹求和,燕破。
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王賁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打魏國,包圍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三個月後 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4年),王翦率領十萬大軍攻打楚國,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一年後,楚軍鬥志渙散、糧草不足,遂從前線撤軍。王翦乘機追擊,消滅楚軍主力,佔領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江南,滅越國置會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打下遼東,俘燕王喜;接著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趙徹底滅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投降,齊亡。
至此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這期間的戰役詳情:韓 秦趙兩軍在肥及番吾作戰中,秦軍先後被殲10萬餘人(參見肥之戰、番吾之戰),損失巨大,進攻受阻。但趙軍亦傷亡慘重。於是秦國便按原定的中央突破,由近及遠,逐個殲滅的方針,將主攻方向指向韓國。十六年,秦國故意挑釁,強索韓地。韓王安企圖苟安,被迫獻出南陽地(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黃河以北地區)。同年九月,秦王趙政任命內史騰為南陽守,率軍前往受地,實際上卻以該地為前進基地,作進攻韓國的准備。十七年(前230年),內史騰率領秦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進攻韓國,一舉攻克韓都新鄭(今河南新鄭),俘獲韓王安,繼而佔領韓國全境,滅亡韓國。秦國遂在韓地設置潁川郡,建郡治於陽翟(今河南禹州)。
趙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打趙國(國都:邯鄲),前228年俘虜了趙王,趙滅。公子嘉逃到了代郡,稱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代王也被俘,趙徹底滅亡。
第一階段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秦國乘趙與燕大戰,國內空虛之機,分兵兩路進攻趙國。名將王翦率一軍攻佔閼與(今山西和順)、撩陽(今山西左權),將軍桓齮、楊端和率一軍攻佔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安陽(今河北安陽西南)等9座城邑。十三年(前234年),桓齮又率軍進攻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磁縣西南),殺死趙將扈輒,斬首10萬,大敗趙軍,佔領城池。十四年(前233年),桓齮揮軍越太行山,佔領赤麗、宜安兩邑(今河北石家莊東南),進攻趙國腹地。趙王急調在北方戍邊抵禦匈奴的名將李牧,帶兵抗秦,在肥(今河北晉州西)大敗秦軍(參見肥之戰)。桓齮畏罪逃燕。 長平之戰示意圖
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年),秦軍又分兩路進攻鄴和狼孟(今山西陽曲)、番吾(今河北靈壽西南),亦被李牧軍擊敗(參見番吾之戰)。但趙軍也損失慘重,只得退守都城邯鄲(今河北境)。
第二階段
此後秦軍經過三年休整。秦王政十七年,正當秦軍滅韓時,趙國遇到嚴重旱災,國內缺糧,人心浮動。秦在穩定佔領區形勢,將韓地改建為潁川郡後,立即轉用兵力於趙,於秦王政十八年派軍乘趙大飢之機從兩個方向對趙國發動進攻。王翦率上地(今陝西北部)兵,羌瘣率羌兵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楊端和率河內(今河南新鄉一帶)兵,分由南北夾擊邯鄲。趙王派李牧和司馬尚率軍抵抗。李牧仍採用築壘固守,避免倉促決戰的方針。秦軍屢攻不勝,形成相持。 王翦利用趙王遷庸碌無知、其寵臣郭開貪財好利和嫉賢妒能的弱點,使用反間計。一方面停止進攻,保持對峙,派使者去趙營見李牧談和,一方面派間諜攜重金潛入趙都,賄買郭開,散布流言,誣告李牧私自與秦講和,相約在破趙後分地代郡。趙王遷聽信讒言,遂命趙蔥和顏聚代替李牧、司馬尚為將。李牧拒不受命,被趙王殺死。李牧治軍有方,愛護部屬,在邊防與官兵共同生活、戰斗多年,頗得士心,被殺後軍心渙散,部隊解體。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三月,王翦軍乘勢猛攻,一舉擊敗趙軍,殺趙蔥,占東陽(太行山以東)。顏聚懼逃。十月,王翦、羌瘣軍攻破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公子嘉帶領宗族數百人逃代(今河北蔚縣四北),自立為王。但此時趙國已名存實亡,秦於趙地設邯鄲郡。 代地趙軍與燕軍聯合駐上谷易水(今河北懷來西北),企圖阻止秦軍繼續北進。二十一年(前227年)又為秦軍擊敗。至二十五年(前222年),王翦之子名將王賁率軍在攻滅燕趙殘余勢力後,破代,俘代王嘉。趙徹底滅亡。
魏 秦王政二十一年,秦軍在攻佔燕都薊、取得北方決定性勝利的同時,將主攻方向轉向南方。派名將王翦之子王賁率軍進攻楚北部地區(今河南南部)佔領十餘城。在予以一定打擊,使其不敢輕舉妄動,保障了攻魏秦軍的側背安全後,即回軍北上,於二十二年突然進襲魏國,包圍了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依託城防工事,拚死防守。秦軍強攻無效,遂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城。三個月後,大梁城壞。魏王假出降,魏亡。秦在魏東部地區設置碭郡。 秦王派王賁去攻打魏國的首都大梁,王賁是王翦的兒子。此時的大梁已經幾乎成了孤城,但這座城市卻有著悠久而光榮的抗敵史。齊軍、秦軍無數次攻到城下卻再也進展不得。魏國得感謝當年魏惠王當年營建大梁時的苦心。大梁城不但城大牆高深,周圍還有縱橫交錯的水網,既是補給大動脈,也可以有效阻擋敵人的攻勢,是以數百年來這動靜平衡,剛柔相濟的防禦體系很讓每一支攻打過大梁的軍隊頭疼。但是,時至今日,情況已經發生了改變,秦國後來汲取屢攻不下的教訓,將目標轉向奪取大梁周邊地區,常抓不懈才使得大梁成了孤城,那些護衛大梁的水網已經全部掌握在了秦國的手中。 「水火無情」是說水火這類物資既會是你的恩人,也會是你的仇人,而且轉變起來常常在一剎那間完成。秦軍對大梁周圍的水網進行了改造工作,一時間黃河、大溝里的水徑直向大梁撲來,滔天大水將大梁團團圍住。饒是如此,大梁城在水中浸泡三月有餘才告倒塌,魏王假只好駕著小船向秦軍投降,魏國就此滅亡。秦軍繼續向東,佔領了魏國的全部土地。
楚 秦王政二十一年,秦將王賁率軍進攻楚國北部,開道擊魏,揭開了攻滅楚國的序幕。這年,秦王趙政又派李信和蒙武率20萬大軍,乘楚國內訌之機,分兵兩路進攻楚國。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率一軍進攻平輿(今河南平輿西北),蒙武率一軍攻打寢(今河南沈丘東南),均擊敗楚軍,會師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楚王派將軍項燕率軍抵抗。項燕揮軍尾隨秦軍,追擊三天三夜,乘秦軍輕敵無備,在城父發起突然襲擊,大敗秦軍,占其兩座營壘,殺死7名都尉。李信帶殘兵逃回。秦王趙政認識到楚雖已衰弱,但畢竟地廣人眾,仍具有一定實力,非輕易可滅。他親赴頻陽(今陝西蒲城西)王翦家,敦請其統兵出征,並按其要求調軍60萬歸其指揮。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領60萬大軍再攻楚國。攻佔平輿後,楚國征調全國兵力,命項燕率領與秦軍決戰。王翦採取了堅壁自守、避免決戰、養精蓄銳、伺機出擊的作戰方針。楚軍多次挑戰,終不肯出。王翦與士兵共同生活,並關心其飲食、起居,注意其勞逸結合,同時開展投石和跳遠運動,以提高士兵的體力及戰鬥技能。楚軍求戰不得,日久鬥志鬆懈,項燕只好率軍東撤。王翦抓住戰機,挑選精兵在前,實施追擊,在蘄(今安徽宿州東南)南大敗楚軍,殺死項燕。秦軍乘勢攻取了楚國的許多城邑。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領秦軍繼續向楚國縱深進攻,一舉攻破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俘楚王負芻,楚亡。王翦繼續進軍江南,佔領越國土地。秦在楚地設立楚郡,不久,又分為九江郡、長河郡和會稽郡。
燕 秦破邯鄲、趙公子嘉逃代後,秦軍兵臨易水(今河北易縣南)(參見秦滅趙之戰)。燕國統治集團一片驚惶。鞠武主張西與代聯合,南與齊、楚結盟,北與匈奴結好,共同抗秦。燕太子丹認識到諸侯均服秦,不可能再組織合縱,而採取刺殺手段。二十年,派荊軻攜帶燕督亢(今河北易、涿地區)圖和秦叛將樊於期首級,與副使秦舞陽勇士前往秦國詐降。荊軻向秦王獻圖時,用夾在圖中的匕首行刺秦王,未遂;被「體解」而死。秦王趙政遂派王翦與辛勝率軍大舉攻燕,在易水之西大敗燕、代聯軍。二十一年(前226年)秦軍又增加兵力,王翦率軍一舉攻破燕都薊城(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衛軍逃遼東(今遼寧遼陽)。秦將李信帶兵乘勝追擊至衍水(今遼寧渾河),再敗太子丹軍,消滅了燕國衛軍主力。燕王殺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國未允。但鑒於燕趙殘余勢力,已成囊中之物,為集中兵力對付魏楚,故暫停進攻。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魏之後,秦王趙政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俘燕王喜,燕亡。秦在燕地設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及遼東郡等。
齊 齊國自濟西之戰(前283年)受到燕軍重創以來,實力一直未能恢復。秦國在遠交近攻的方針下,採取一切非軍事手段,爭取齊國中立,以削弱六國抗秦的力量。齊君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對秦亦採取結好政策,不敢支援其他五國抗秦。由於齊王建「事秦謹」,所以「王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齊丞相後勝為秦國重金收買,只幻想與秦聯盟,既不與各國合縱抗秦,也不在本國加強戰備。齊王完全聽信了後勝的主張。直到秦國攻滅了五國以後,齊王才感覺到秦國的威脅,慌忙將軍隊集結到西部,准備抵禦秦軍進攻。二十六年,秦王以齊國拒絕秦國使者訪齊為由,避開了齊國西部主力,命王賁率領秦軍由原燕國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進攻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北)。齊軍士氣本不旺盛,對秦軍突然從北攻來,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軍一舉攻佔臨淄,俘齊王建,齊亡。秦王在齊設置齊郡和琅邪郡。
燕 在秦王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王翦領兵攻燕。在易水西面秦兵打敗了燕、代聯軍。攻佔了燕國(國都:薊城)。燕王向遼東方向出逃。後來,燕王只得殺死了曾經派荊軻刺殺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頭獻給秦軍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燕國最後的一個王——喜被俘獲,燕國也被滅了。。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軍主力南下攻楚之時,秦王政派出年輕將領王賁,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緊閉城門,堅守不出。由於大梁城防經過多年修建,異常堅固,秦軍強攻不下。王賁想出了水攻的辦法。秦軍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將黃河、鴻溝的水引來,灌注到大梁。3個月後,大梁的城牆壁壘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國滅亡了。
滅楚國
南方大國楚國,疆域遼闊,山林茂密,物產豐富,號稱擁有甲士百萬。但是,楚國的內政一直不振,總是貴族爭權奪利,這種狀況到戰國末期尤為嚴重。前228年,楚幽王死,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幽王的同母弟猶,即位為哀王,但僅兩個多月,就被異母兄負芻的門徒殺掉了。負芻成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離析。就在楚國發生內亂的時候,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時機地從北方伐燕前線抽調秦軍,南下攻楚,連續奪得楚國10餘個城池。前224年,秦國與楚國的決戰就要開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輕將領李信率20萬秦軍攻楚,被楚軍擊敗。後又派大將王翦率60萬秦軍攻楚。王翦入楚境後,並未馬上發動攻勢。他總結了李信輕敵冒進的教訓,採取屯兵練武,堅壁不出,麻痹敵人,以逸待勞的戰略。這樣,度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秦軍對楚地的情況基本適應,士氣高昂,體力充沛。同時,被調來抗擊秦軍的楚國部隊,鬥志漸漸鬆懈,加上糧草不足,准備東歸。楚軍一撤,王翦就抓住時機下令全軍出擊。秦軍一舉打垮了楚軍的主力,並長驅直入,挺入內地,殺死楚軍統帥項燕。接著,秦軍攻佔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時為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剛在南方滅楚的大軍,又乘勝降服了越君,設置會稽郡。於是,長江流域全部並入秦的版圖。
滅燕國
在滅趙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終日,眼見秦國掃平三晉,就要向自己殺來,卻無計可施。燕太子丹最終想出了孤注一擲的暗殺行動,即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王,時值公元前227年。刺殺行動最終失敗,但是秦王政差一點死於荊軻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國,立即增兵大舉進攻。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潛伏於水中倖免於難。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系,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後,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余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滅齊國
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賁揮戈南下,攻打東方六國中的最後一個:齊國。從春秋到戰國中期,齊是山東諸國中比較強大的一個。但是,前284年燕、趙、韓、魏、楚五國攻齊,尤其是燕將樂毅橫掃齊國,令齊國差點亡國。之後,齊國一直沒有復強。而且,此時的齊王建是個無能之輩。母親健在時,他依賴母親;母親臨終前,他還死皮賴臉地要母親寫下可以輔佐他的大臣的名字。公元前249年(齊王建十六年),剛毅不屈的君王後逝世,後勝任宰相。秦國迅速展開收買內應的活動,向後勝饋贈大量的黃金、玉器。後勝得了秦國的好處,就派出大批賓客相繼赴秦。秦國又對他們大肆賄賂,送給金錢、珍寶,讓他們回齊國充當內應。這批人從秦國回來後,就積極地製造親秦的輿論。他們說齊王建應西去朝秦,以表歸順,又說齊秦是姻親,根本不用備戰抗秦,也不要幫助三晉、燕、楚攻秦。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王賁南下伐齊,幾乎就沒有遇到過什麼抵抗。王賁率軍長驅直入,來到臨淄,齊王建與後勝馬上向秦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至此,秦國走完了削平群雄、統一六國的最後一程。亡了。但是公子嘉卻帶著一夥人逃到代郡(今河北蔚縣),自立為王。後秦軍在前222年滅燕國之後將其俘虜。至此,秦統一了北方。
滅魏
『陸』 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秦國沒讓孔子入境和秦國統一六國是獨立事件吧。他們中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秦國最後能統一六國主要還是由於自身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與孔子入沒入境無關。
有人喜歡把無關的兩件事情放在一起,引起大家的聯想。發散思維是可以,但要把它們硬是解釋成因果關系就太過分了。會導致大家的誤解。
孔子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對中國文化有著很深遠的影響。不僅僅是中國,儒學對我們周邊國家都產生影響。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是儒學經典,至今書中的許多觀點都對我們有教育意義。
懷有這種想法的人是不成熟了,對歷史缺乏思考的,也是片面的。孔子思想核心仍然是教導與人為善和為人處事的原則。希望大家都能對此有清晰的認識。
『柒』 秦統一六國劃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在未滅六國前的地圖是怎樣的
秦在未滅六國前的地圖如下所示:
這個時候的秦國還是很弱小的,相比於春秋初期疆域幾乎是沒什麼變化。沒辦法,但是在他周圍的國家都太強大了,再加上秦國地處偏僻,人口,糧食都無法和周邊國家相比。
『捌』 六國相印是什麼
相印是丞相的印章,六國相印是蘇秦游說六國,成為六國宰相之後,身上帶著六國相印的故事。
戰國時候,鬼穀子學生蘇秦到六國游說合縱之計,目的是破壞同學張儀連橫(環)之計,保護、聯合六國不被強秦所侵。蘇秦口才了得,受六國諸侯六國國相,佩六國相印,一時光彩無人能及。蘇秦是戰國時期與張儀同樣有名的政治家,與張儀形成一縱一橫的對比。
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早年投入鬼穀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學成游歷多年,潦倒而歸。隨後,刻苦攻讀《陰符》,游說列國,得到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
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關。聯盟解散後,齊國攻打燕國,蘇秦說齊歸還燕國城池。後自燕至齊,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任為客卿,齊國眾大夫因爭寵派人刺殺,蘇秦死前獻策誅殺了刺客。
戰國早期,七雄並立,彼此旗鼓相當,相互制衡。到了戰國中期,秦國厲行變法,銳意改革,兼並巴蜀,國強地險;而六國彼此消耗,七雄並立的均勢格局自此被打破。蘇秦正是洞悉到了這一客觀現實,適時提出了以遏制秦國、維護七雄均勢為宗旨的合縱戰略。
「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是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阻止強國兼並的策略。蘇秦提出合縱戰略的宗旨在於遏阻秦國勢力的進一步擴大,以免力量失衡格局進一步加劇。其相應對策則是通過六國聯盟遏制秦國,以求維持以崤函、河西為界線的東西兩個戰略區域的力量均衡。
蘇秦的合縱說首先是基於一種地緣政治的分析。他深諳天下山川形勝,熟知各國力量現狀,他每到一國即首先向當局者詳陳該國的地緣環境形勢,蘇秦提醒山東六國首先應明確各自的安全狀況,他反復告誡六國的君主,要明白這一形勢,即他們共同的危險來自西方側翼的秦國。
由於秦國享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地形地勢優勢、體制優勢,將來必定是一種能夠凌駕於六國實力之上的強權力量。因此,六國中每一個國家都絕對不能與秦國單獨媾和以求苟安一時,更不能與秦結為同盟,那不啻是與虎謀皮。擺在他們面前的路只有一條:「六國從親」,並力西向以抗秦。
『玖』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世界各國都在干什麼
導語: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世界各國都在干什麼?日本的情況令人忍不住笑
古代中國一直是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走在世界的最前沿。我們的華夏文明在古代一直是璀璨的存在,各國紛紛贊揚和學習。比如唐朝時期,日本就經常派遣唐使來學習我們先進的文化、科技、軍事。說了你可能不信,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沒有誕生或者說處於野人時代呢。
秦統一六國,建立了穩定的、統一的中國,其他文明都沒開始發達起來,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拾』 秦對六國的行為算征服嗎
征服的定義是:人類用暴力、武力、強力或勞動手段制服對象,使其接受、服從、順從。
秦掃滅六國,自然算是軍事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