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巨難題~~
維吾爾
節日
維吾爾族的節日大都來源於伊斯蘭教,是用回歷來計算的。其中最大的節日當數古爾邦節和肉孜節。
肉孜節 也叫開齋節。按照伊斯蘭教的教規,每個成年的穆斯林每年要封齋一個月,在封齋期間,白天禁止一切飲食煙火,只能在日出前和日落後才能進食、吃喝。封齋被伊斯蘭教認為是一種功德,虔誠的穆斯林在白天幾乎滴水不進。齋月期滿後,開始恢復白天吃飯的正常生活,即為開齋節。因為封齋影響生產和社會的正常秩序,所以現在除宗教人士和老人外,青年人都不封齋。開齋那天,人們都到清真寺做禮拜。 每家每戶都炸饊子,准備豐盛的節日食品,換上新衣新帽,成群結隊地互相登門拜訪,走親串友。
古爾邦節 是穆斯林的大節日,也是最具魅力、極富伊斯蘭教宗教文化內涵的節日。"古爾邦"(又名庫爾班)是阿位伯語,意為"獻牲"。據說先知伊卜拉飲在夢中見到了安拉(真主), 安拉命他宰殺其子以作獻祭,伊卜拉欣毫不猶豫地准備執行安拉的旨意,不料這時安拉使者拉卻送來一隻羊代替。穆罕默德自稱安,他在公元7世紀創立伊斯蘭教時,繼承了"宰羊獻祭"的風俗,每到古爾邦節這天,穆斯林家家戶戶都要宰一隻羊,所以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或"犧牲節"。宰的羊就成了節日期間與親友同享的美餐。
古爾邦節在肉孜節70天後舉行。這天清晨,男人們聚集到清真寺做禮拜,跪拜的人們從寺內延伸到大街上,人山人海,盛況空前。然後城鄉各地的清真寺、大街小巷頓時鼓樂的海洋。親朋好友互相拜節,家家戶戶都以最豐盛的食物招待客人,歡慶節日。即使平日有積怨的人,只要在節日期間登門拜訪,互致問候,就會化解矛盾,言歸於好。連續三天舉行的大大小小的"麥西來甫"歌舞,人們狂歌勁舞,盡情宣洩,表演的人大展技藝,觀看的人大飽眼福。古爾邦節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哈薩克、回族、烏孜別克等民族的共同節日,新疆各族穆斯林放假三天,漢族也跟著放假一天,與維吾爾族等民族共慶古爾邦節。
巴拉提節,也叫「油葫蘆節」,多在「肉孜節」前45天舉行,即伊斯蘭教歷8月15日之夜。節日那天,各家都將油葫蘆拴在一根木桿上,點燃後任其落地,大家群起用腳踏碎此葫蘆,表示消災滅禍,宗教人士則通宵念經。
節日……
習俗
維吾爾族人喜歡喝奶茶,主食是麵粉製作的烤餅,稱為「囊」,拉麵也是他們喜歡吃的主食。節日和待客時,往往用羊肉、羊油、胡蘿卜、葡萄乾、洋蔥、和大米一起煮成飯,以手抓食。平日吃的水果很多,連煮粥、作包子和點心都離不開水果。囊、抓飯、茶、奶、瓜果是必備的飲食品。
禮節:待人接物很講禮貌,在路上遇到尊長和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後把身體向前傾30度,並連說:「牙克西姆斯孜(您好)!」當行路人無處進餐和住宿時,只要說明來意,主人雖不相識,也會殷勤招待;走路讓長者走在前面,談話讓長者先談,入坐讓長者坐在上座,吃飯,先端給長者;小輩在長者面前不喝酒、吸煙、老人無論到哪裡去作客,他騎的馬不論是卸鞍子,還是飲馬、喂馬,都由年輕人去做,走時,年輕人給老人備鞍,扶老人上馬;家裡來了客人,全家都出來歡迎,然後女主人以十分真誠的態度,用盤子端來茶水;老人吃飯時或到別人家裡去,常常雙手摸臉做「都瓦」(祝福儀式),有時互相見面握手後也做「都瓦」。
禁食豬肉、驢肉、狗肉、騾肉、駱駝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動物的血。
庫乃其,」味道十分好吃,而且做法很簡單,先在沙土裡挖個坑,撿來一些干胡楊樹枝在沙坑裡燃起一堆火,待大火滅了之後,就把包肉的面餅埋在火灰中烤熟即食。吃了這種「庫乃其」,據說一天不吃飯也渾身有勁。
❷ 淘寶回族中年婦女夏季長衫特賣
回族的服飾與其他民族之不同處,主要在於頭部。回族男子普遍戴白色或黑色無檐小圓帽,也稱禮拜帽。而回族婦女有戴蓋頭或披頭巾的習慣,她們披戴各色蓋頭、紗巾,婀娜多姿,十分俏麗。在服飾色彩上,回族人崇尚白色,這是宗教信仰所致。穆罕默德曾教導教民,白色衣服是最好的衣服;同時,回族視白色為最潔凈之色。
回族是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之一。其服飾由於地域、性別、教派之差異,構成了不同風貌和特色。
青海、甘肅、寧夏回族地區的服飾較富於傳統特點。新疆回族婦女穿長旗袍、坎肩,戴蓋頭;男服飾與西北其他地區回族相同。華北回族的服飾基本與漢族相同。少數阿訇等宗教職業者尚保留長袍或號帽外纏頭飾等傳統習俗。
回族聚居地區的男子除了戴白帽外,一些偏僻山區還有穿坎肩的習慣,夏天往往在白襯衫上再套穿黑色坎肩。黑白分明,清秀素雅,別具特色。據史書記載,回族先民驍勇強悍,善騎射,好拳術,有尚武精神。為使衣冠整潔、利索而多穿坎肩,打扮成武士模樣。寧夏的吳忠、涇源、同心,青海的民和、大通,甘肅的臨夏、張家川等地的回族婦女,有戴蓋頭的習俗。戴蓋頭是從《古蘭經》上的規定「令她們把頭巾垂在衣領上」而來,意思是把頭發、耳朵、脖子等都遮蓋起來,集中精力禮拜,眼不觀邪,耳不聽邪,口不說邪後來發展成為一些回族地區婦女的普遍服飾。蓋頭一般有三種:青年婦女戴綠色蓋頭,清新秀麗;中年婦女戴黑色蓋頭,清雅莊重;老年人戴白色蓋頭,清凈潔白。過去一些青壯年婦女多戴圓頂撮口白帽,旁綉花朵,顯得靈巧素雅,俊俏秀美。同時老年婦女冬天多戴黑、褐色頭巾,夏天搭白紗巾;中年婦女冬天戴紅、綠、藍色頭巾,夏天戴輕薄紅綠紗巾。回族婦女披戴各色蓋頭、紗巾,婀娜多姿,十分俏麗#
❸ 蘇州旗袍
虎丘比較貴,宰的是外地人,款式也比較少。
個人建議:去觀前街逛逛,很多。觀前街上的各大商場也有,款式也比較適合年輕人。另外,在接駕橋附近的幾家絲綢商場里也有,比較正宗。
❹ 旗袍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什麼地位
旗袍最早是從17世紀到20世紀初在中國流行的一種長而寬松的女裝。這種服裝是上世紀20年代在上海開始走俏的,當時它被改造成一種貼身的服裝必需品,深受女演員和知識女性青睞,成為女性溫柔和優雅的象徵。價格更低廉的量產服裝最終削弱了旗袍的吸引力。
據法新社9月27日報道,在台北一個安靜的作坊里,三個年輕女子在一位有著幾十年製造經典旗袍經驗的裁縫師傅的監督下,一絲不苟地進行縫紉和熨燙。
74歲的林錦德(音)是台灣僅剩的幾個仍然專門製作這種高領、緊身服裝的手藝人之一。這種服裝曾經是許多婦女日常服裝的一部分。
報道稱,他的作坊里掛著琳琅滿目的各式女裝,從精緻的長款綉花紅色真絲旗袍,到採用更耐穿的布料製作的短款裙裝,不一而足。與各式成衣相比,定製的旗袍被認為日益不切實際和價格不菲,人們現在主要在婚禮和特殊場合才穿著它們。林錦德擔心服裝製作工不再願意學習他的技能,於是就招募學徒以傳承自己的技藝。37歲的洪楚祖(音)是林錦德的三個30多歲的女學徒之一。身上穿了一套自己做的及膝藍色花旗袍的她說:「師傅很有耐心。我們是從最基本的東西開始練習的,一針一針地學習。」
洪楚祖說,她覺得旗袍很漂亮,是在生完孩子後辭掉了護士的工作來學做裁縫的。她打算開一家自己的裁縫鋪,銷售根據現代生活需要改良的手工旗袍。
報道稱,林錦德臉上常常掛著微笑,身上穿著老式吊帶褲。他說希望確保自己60年的縫紉經驗不會浪費。他說:「我竭盡所能把技術傳授給自己的徒弟們,希望她們今後能夠獨當一面。」
❺ ()服()服
心服口服
❻ 南京旗袍定製最好的店
南京旗袍定製店在山西路軍人俱樂部斜對面有家享禾旗袍私人定製店,不一定是最好的店,但肯是是家很好的旗袍私人定製店,價格不是很貴性價比很高的店。
❼ 描寫旗袍的詞語有哪些
描寫旗袍的詞語有光鮮亮麗、衣冠楚楚、風度翩翩、光彩照人、鮮艷奪目、花枝招展、干凈素雅、搭配得體、
【成語】: 衣冠楚楚
【拼音】: yī guān chǔ chǔ
【解釋】: 楚楚:鮮明、整潔的樣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齊,很漂亮。
【出處】: 《詩經·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舉例造句】: 他整天衣冠楚楚,但對工作卻漠然置之。
【拼音代碼】: ygcc
【近義詞】:衣冠齊楚
【反義詞】:衣衫襤褸、衣不蔽體、不修邊幅
❽ 介紹我國的一個名族
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同江縣、饒河縣、撫遠縣。少數人散居在樺川、依蘭、富饒三縣的一些村鎮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區不同,從而有不同的自稱。居富錦縣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稱「那貝」,居嗄爾當屯至津口村的稱「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龍江下游至烏蘇里江的稱「那尼傲」。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赫哲族人口數為4640。是中國北方唯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支。無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結革記事。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通用漢語文。 清代有人叫他們其中一部落為費雅喀,赫哲人在俄羅斯境外有幾支,納乃,烏爾奇族,奧羅克,烏德蓋,也是赫哲人,有人提議成立納乃語支
魚皮製衣酒敬神 狗拉雪橇赫哲人
據2001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數字顯示,全國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國人口最少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的同江、饒河、撫遠等市縣境內。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是全國四處赫哲族聚居地之一。赫哲族 魚皮衣
赫哲民族文化村大門——典型的赫哲族建築木克楞
一唱起赫哲族民歌《烏蘇里船歌》那優美舒展的「赫尼哪」調,總會讓人想起生活在我國東北三江(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以漁獵為生的赫哲族人民。
「赫哲」一詞有「下游」或「東方」之意。赫哲人自稱『用日貝」、「那尼卧」、「那乃」,即本地人的意思,又稱「赫真」(意為:「東方的人」)、「奇楞」(意為「住在江邊的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人口約4200多人,主要居住在同江市、饒河縣、依蘭縣、佳木斯市郊區敖其村等。
赫哲族生活的地方,是我國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與黑龍江、烏蘇里江構成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一帶。三江沃野,山水縱橫,這里有馳名中外的特產——蝗魚、蛙魚、三花五羅、貂皮、麝鼠……自古以來,就是富饒的天然漁場和逐獵之地。人們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里」來描述這里的富庶。勤勞的赫哲人世世代代生息
[編輯本段]赫哲族追根溯源
據史料記載,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開流時期,在先秦時稱肅慎、漢魏時稱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黑水鞨靺,元明清時稱女真。赫哲名字的由來首先是在康熙二年(1662年)的《清實錄》上記載並得以傳承。現在,全國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處,分別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和八岔赫哲族鄉、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和佳木斯敖其鎮的敖其村。
由於歷史原因,赫哲族是個跨國民族,在俄羅斯境內有赫哲族人口2萬餘人,當地人稱他們為那乃人。他們的民族歷史、民族語言、宗教禮儀、歌曲舞蹈、衣著服飾、民風民俗和我國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內陸漁獵民族生產生活特色。
[編輯本段]赫哲族衣食住行
赫哲族少女
捕魚和狩獵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來源。赫哲族人喜愛吃魚,尤其喜愛吃生魚。這一習俗沿襲至今,顯示了這個民族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特點。赫哲族人一向以殺生魚為敬。
不僅以魚肉、獸肉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魚皮、狍皮和鹿皮製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綴兩排用鯰魚骨做的紐扣,女子多穿魚皮或鹿皮長衣,式樣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魚皮套褲以及狍皮、鹿皮和魚皮製的鞋子。用魚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婦女的一大特長。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魚皮部」。在文化村的展館里,我們看到了展出的兩套用熟好的大馬哈魚皮縫制的男女魚皮套裝,做工考究,款式古樸大方。
[編輯本段]赫哲族撮羅安口
在居住上,赫哲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克楞、拉合辮子草正房和臨時的房屋撮羅安口(尖頂窩棚),胡如布(地窖子),闊布如安口(圓頂窩棚)。
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經過訓練的狗,每隻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里。狗是赫哲人的好幫手,它們在運輸、狩獵、看家、保護主人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使犬部」。
時代發展至今天,赫哲族人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在街津口鄉,赫哲人住進了寬敞的新居,種地、發展旅遊事業,過上幸福生活的赫哲人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樣向著小康邁進。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屬於肅慎系統的挹婁、勿吉、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古代民族,與赫哲族的祖先有淵源關系。至清初,始以「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稱見於官私文獻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
關於赫哲族何時形成的問題,學術界尚有不同的意見。一般認為赫哲族是以古老的赫哲族氏族為核心,吸收了鄂倫春族、鄂溫克族、滿族等民族成分和原屬黑龍江流域其他土著,以及來到赫哲族分布區居住的蒙古人、漢人等成分,在清初形成了較穩定的族體,主要從事漁獵生產。在解放前其社會發展尚停留在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階段。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關心赫哲族的生產生活,其社會生產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得到了超越發展,赫哲族的生活條件已大大改善。
[編輯本段]赫哲族社會經濟
順治元年(1644)清世祖入山海關前後,曾相繼將赫哲族編戶收貢,編旗披甲。直到19世紀初葉,從牡丹江至黑龍江下游烏扎拉村,所有赫哲族的22個氏族,都由清廷按其氏族與分布地區行使有效的管轄。在清代,赫哲族與內地及當地各民族的產品交換關系日益發展,赫哲族漁獵的工具也逐漸有所改進,生產力逐漸提高,原始社會漸趨分解,至清末已從原始社會末期跨入階級社會。辛亥革命以後,三江平原開發的速度加快,赫哲族與漢族雜居,漁獵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形成與漢族及周圍其他各族不可分割的聯系。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中國東北後,對赫哲、鄂倫春等人數較少的民族,實行野蠻統治,甚至公開推行種族滅絕政策,使赫哲族人口更加減少,抗日戰爭勝利以前,已瀕於被滅絕的境地。漁獵經濟為赫哲族人民生活的主要來源,「夏捕魚作粉,冬捕貂易貨以為生計」。17世紀末,由以物易物轉向獵產品大量商品化。20世紀初,獵業衰退,漁業產品大量商品化。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赫哲族地區解放。當時倖存的赫哲族居民僅有300餘人。在人民政府實行民族發展政策積極幫助赫哲族發展生產,逐步改善生活,現有人口較1945年增加10倍多。
赫哲族人民原來幾乎都是文盲,解放後,人民政府不僅積極扶助他們發展漁獵生產和民族貿易,現在,已有部分赫哲族人民開始從事農業生產,還發展了鄉鎮企業。赫哲族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且興辦小學、中學,培養各種專業人材,現在赫哲族中擁有的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在本民族人口中所佔比例,居於全國各民族先進行列,赫哲族地區各村,都設有衛生所、廣播站,有的還設有文化站、俱樂部,擁有電視機的家庭不斷增加。從地方至中央各級黨代會和人民代表大會均有赫哲族代表,在赫哲族聚居地區的政府中,有赫哲族幹部擔任縣長、鄉長等職。赫哲族在中國雖是人口最少的民族,但和各兄弟民族一樣享有完全平等的民族權利。
[編輯本段]赫哲族文化藝術
赫哲族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流傳最普遍的「依瑪坎」是一種口頭相傳的民間說唱文學,其故事內容大多能說唱許多天,大部分是歌頌英雄與復仇事跡、民族的興衰,以及純真的愛情等,唱詞押韻合轍。說唱時,須按故事的基本內容和詞句背誦,不能隨意添加。在民間還流傳著「說胡力」,它是寓言、童話、神話、傳說與民間文學的通稱,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短小活潑,通常是老人對兒童講述,對兒童有啟發教育意義。赫哲族的音樂也很有特點,其特有樂器稱為「空康吉」和「口弦琴」,前者已失傳,後者至今仍有人能演奏。
赫哲族的圖案藝術非常發達,他們常常在用魚皮、獸皮製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綉制各種雲紋、花草、蝴蝶及幾何形圖案等。在餐具、樺皮製品上雕刻各種二方連續紋樣、雲紋、山水、花朵、鳥獸等,形象生動,造型美觀別致。婦女們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褲腿等處用綵線刺綉的花紋、圖案更為精美。尤其是日用品上的彩綉如「雄雞銜花」、「花籃與蓮藕」等圖案,構圖新穎別致,格外精彩。赫哲族在不同製品上刺綉、接拼的各種花紋圖案,以其獨特的形式,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審美的群體意識。赫哲族的圖案藝術吸收了漢族圖案藝術的精華,並不斷創新,既富有本民族氣息,又能反映本民族生產、生活特點,極富民族特色,是中華民族刺綉、圖案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赫哲族有語言,無文字。長期以來,只有民間文學。作家文學是解放後才發展起來的。烏.白辛是解放後成就卓著的第一位赫哲族戲劇家。他先後改編創作了20多部歌劇、話劇和電影文學劇本。影響較大的有話劇和電影文學劇本《冰山上的來客》、《赫哲人的婚禮》,歌劇《好班長》、《焦裕祿》、話劇《黃繼光》、《雷鋒》等。其中《赫哲人的婚禮》是赫哲族新文學的代表,也是當代文學史上由赫哲族戲劇家寫的第一個反映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的生活和歷史的劇本。他成功地將「伊瑪坎」演唱形式貫穿於全劇,運用於話劇創作,豐富了我國當代戲劇的題材內容,並用民族形式與傳統手法相結合,對話劇民族化作了有益探索。
[編輯本段]赫哲族人民風俗
赫哲族傳統跳神
赫哲人在飲第一口酒前,要用筷頭蘸少許酒甩向空中和灑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諸神。但不喜歡喝茶,有時也把小米炒焦後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葉以及小柞樹的花苞采來曬干沏水當茶喝,但大多數一年四季均喜歡喝生涼水。
赫哲族婦女生小孩時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鯽魚湯、嗄牙魚湯、兔子肉湯以及「莫溫古飯」、面片、面湯、雞蛋等食品。產後三天內不能吃青菜,以免產婦和嬰兒瀉肚。在坐月子期間均吃滾燙的熱飯,以免受涼,影響身體健康和奶汁。
赫哲族人死後,必須用麵粉製成油炸薄面塊和各種形狀的薄面點心,供在桌上,參加悼念活動的人們也食用。
[編輯本段]赫哲族人民婚俗
在男女青年訂婚的過程中,要擺酒宴宴請雙方的長輩和媒人;迎親時,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婚宴時,新娘要面朝牆「坐福」,直到送親的人散席離去後,才可下地並與新郎一起共吃豬頭豬尾,新郎吃豬頭,新娘吃豬尾,意為夫領婦隨,團結和睦,最後新娘新郎共吃面條,以表示情意綿綿,白頭到老。
[編輯本段]赫哲族人民食俗
赫哲族人喜歡吃「拉拉飯」和「莫溫古飯」。「拉拉飯」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軟飯,拌上魚松或各種動物油即可食用。「莫溫古飯」是魚或獸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鹽而成的稀飯。現在與漢族相同,絕大部分人家均吃饅頭、餅、米飯和各種蔬菜。
赫哲族有一些獨特的魚、肉類風味食品,可以分成: 生食和熟食。生食有生魚干、生肉乾和新鮮生魚。新鮮魚的吃法較多,主要是拌菜生魚。還有一種冬季食用的凍魚片,如果尊貴的客人來了,有一盤凍魚片是上等的下酒佳餚,其味鮮美涼爽,現在仍然備受人們的歡迎。 熟食如加工好的鱘、鰉、鮭魚子,其營養價值較高。也將魚片和瘦肉蒸、烤、煎、燉、煮、炒等技法加工後食用。其中魚松每餐必不可少。典型食品有:拌菜生魚,赫哲人叫「他勒卡」;魚松,赫哲人叫「它斯恨」。
[編輯本段]赫哲族節日慶典
赫哲族春節
節日期間,特別是春節,是一年中飲食最豐盛的日子,家家要擺魚宴,用當地產的各種魚類製作各式菜餚,以鮮紅、透明的大馬哈魚子製作的菜餚最為鮮美。節日里還必須吃餃子和菜拌生魚,飲酒,每餐均不能吃剩菜剩飯,把剩飯存起來,待到過完春節後再吃。
[編輯本段]赫哲族宗教信仰
赫哲族原信仰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其薩滿有河神、獨角龍、江神3派,各派約有6個品級。他們認為有多少種動物、爬蟲就有多少種神,其中最受尊敬的是人面形天神。宗教形式主要表現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赫哲族先民認為,日月山川都有神靈主宰,因而崇拜。
[編輯本段]赫哲族名人
韓庚:韓國偶像組合super junior的中國成員,也是第一個在韓國出道的中國人。作為一名出色的藝人,韓庚始終銘記著自己的身份,展現著作為一名中國人的驕傲,在韓國乃至全亞洲的各大頒獎典禮他堅持用中文致謝,處處不忘宣傳中國的傳統文化,鑒於韓庚在中國文化傳播方面的出色表現,2008年他在北京區票選時取得第一名的成績並順利成為奧運火炬手。現在,全亞洲當紅團體 Super Junior 推出全新小組 - Super Junior-M,韓庚成為了Super Junior-M的隊長,他將帶領著Super Junior-M的成員們來到他自己的故鄉-中國,韓庚不僅是80年代青年積極向上、努力創業的典範,更是中國人、赫哲人走出去又帶著榮譽歸來的的榮光!
本名:韓庚
國外常用拼寫:Hankyung / Hangeng / Geng Han
韓文名: 한경
日文名:ハンギョン
生日:1984年2月9日
性別:男
星座:水瓶座
國籍:中國
出生地:中國黑龍江省牡丹江市
身高:181CM
體重:61kg
血型:B型
民族:赫哲族
所屬組合:Super Junior(簡稱:SJ或SuJu)(韓文名:슈퍼 주니어)成員
Super Junior-Mandarin (簡稱:SJ-M)隊長
經紀公司:SM Entertainment
出道時間:韓國出道時間(SJ):2005年11月;
中國出道時間(SJ-M):2008年4月8日
官方博客地址:http://www.cyworld.com.cn/hangeng
烏·白辛(1920—1966),赫哲族,吉林永吉人,原名吳宇洪,烏·白辛。當代才華橫溢的戲劇家、文學家。白辛早年曾在奉天佛學院學習,後加入沈陽協和劇團。1939年開始從事戲劇活動,抗戰期間創作了《海的召喚》、《南行草》等作烏·白辛品,表達了對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強烈不滿,充滿關愛國主義感情。1945年參加革命,做文藝工作。又隨軍南下解放湖南、廣東,並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8年調到哈爾濱話劇院,開始專業編劇生涯,創作進入黃金時代,先後創作了話劇《黃繼光》、《印度來的情人》、《雷鋒》、《赫哲人的婚禮》,歌劇《映山紅》、《焦裕祿》和電影文學劇本《冰山上的來客》等作品。白辛以戲劇、電影創作成就最大。他的電影文學劇本《冰山上的來客》和話劇《赫哲人的婚禮》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代表了白辛戲劇創作的高度和成就。特別是《赫哲人的婚禮》,他成功地把赫哲族「伊瑪堪」形式運用於話劇創作,對話劇創作的民族化作了有益探索,是赫哲族新文學的代表。「文革」當中受迫害致死,年僅46歲。
畢大川(1938—),赫哲族,黑龍江集賢人,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畢大川青年時代喜歡體育運動,1959年參加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公路自行車比賽,獲國家運動健將稱號。1962年畢大川從吉林大學數學系畢業,擔任過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助理研究員,系統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後到聯邦德國司圖加特大學任客座教授。歸國後任航天工業部101所研究室主任,國家科委中國科學技術促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1988年後,任中國創新公司總經理。畢大川治學嚴謹,兢兢業業,主要從事現代控制和軟科學的研究、組織工作,成績顯著,其科研成果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1980年獲中國科學院二等獎,國防科工委二等獎,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87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吳進才:赫哲族一代出色的民歌歌手、故事能手和「伊瑪堪」演唱家,他說唱的伊瑪堪《安徒莫日根》曾獲全國優秀民間文學獎。
尤永貴:赫哲族民俗畫家,他的作品有100多幅被國內外有關部門收藏。
[編輯本段]赫哲族的禮儀
赫哲族人注重禮儀,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尊老愛幼 赫哲人注重禮儀,有尊老敬長的良好社會風尚。晚輩出門回來,與長輩相見時,要向長輩行跪拜禮,依次向父母、兄嫂問安,以示敬重。長輩吻小輩的額頭,以示親熱愛護。
待客禮 居住在黑龍江同江、饒河一帶的赫哲族,以捕魚和狩獵為主業,有吃生魚的飲食習慣。客人來訪,常以涼拌的生魚待客,先請客人吃一口魚,表示敬重對方。如果客人不吃,則被認為是失禮。對客人須奉上魚頭,以示尊敬,上桌的魚菜,總是把魚頭朝著客人。吃菜時,總是用筷子點點魚頭,示意讓客人吃。科學實驗表明,魚腦含高蛋白,營養價值高,特別是鯽魚頭更是營養美味。
祈子禮 在北方,赫哲族舊時認為,小孩死後,其靈魂先變成麻雀,再轉生為人。年逾30歲尚未生育的婦女被視作缺乏轉生靈魂的人,須請薩滿找魂求子。舉行儀式前,求子的婦女應暗中將薩滿的帽帶或神裙飄帶挽上一個結。薩滿在神桿前脫神衣時發現此結,便問是誰挽的,該婦女即刻跪在神桿前灑酒許願、求神賜子。於是薩滿擊鼓跳神禱告,並命求子者在3至4日之內到薩滿家取胎兒靈魂。屆時,求子的夫婦攜帶狍皮或鹿皮製成的「收魂袋」來到薩滿家,在炕沿上並肩而坐,薩滿的兩名助手扶著他們的雙肩。薩滿在屋內跳神找魂時,夫婦二人中只要有一個雙肩抖動,即被認為魂已附體,薩滿即放下手中的鼓,拿起收魂袋,向袋內吹一口氣。得子後,該夫婦須以牛、馬、豬、羊等酬謝神靈。
祭靈禮 人死了以後,人們還要舉行一些與他或她有關的禮儀,稱「祭靈禮」。這是靈魂不滅觀念的反映。
赫哲族認為男子死後第七天晚上,女人死後第九天晚上靈魂要回家中。當晚,死者家人將用紙做的衣服、飯菜等,擺放在大門口,並放一碗灰驗證鬼魂是否回家。第二天早上,右灰上留有雞、鴨等動物的印跡,表明靈魂回來過,反之則無。留有何種動物的痕跡表明死者靈魂已依附了該種動物。
特別注意赫哲族的名人啊,韓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