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梅州市蕉嶺縣旗袍協會

梅州市蕉嶺縣旗袍協會

發布時間:2021-07-19 22:40:36

A. 梅州人的風俗是什麼有什麼特產

一、生產習俗
以耕田為主業,禾分早晚兩季。農忙時村人互幫互助,不計報酬。男人多外出謀生。理家與耕作由婦女擔任。傳統農具有犁耙、轆軸、腳頭、鐵扎、禾鐮、盪耙、木製龍骨水車等。
婦女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魯萁,客家婦女魯萁擔最有特色,一擔魯萁二頭共八捆,用竹杠勾索綁擔,四平八穩,舊時,園中種薴,婦女用其織為夏布,名曰家機布。另種黃麻以編繩,作蘿索、牛索等。
二、生活習俗
服飾 舊時用自織的織家機布制被和衣著,今已淘汰,清至民國初期,官吏豪紳及儒生穿長袍馬掛,平民男女服裝為開襟式,女的為在則開襟上衣,稱大襟衫,衣長齊膝,現在服飾多樣中西服盛行。
鞋帽 舊時有布鞋,俗名阿姆鞋。草鞋和粵俗傳統木履,現時的品種多,式樣日趨新穎,舊時冬天男人戴氈帽、禮帽和棉帽。婦女冬日戴帽(頭裙)藍布所做。
飲食 一日三餐,米飯為主。舊時早上用鍋煮飯,用罩撈把飯撈起,盛於飯曾瓦 中,供一天吃,傳統名菜、名吃有「蒜頭燜豬肉」、「燜狗肉」、「炒雞酒」、「鹽火局 雞」、「扣肉」、「蘸仔鴨」、「釀豆腐」、「魚生」、「仙人板」、「豬油板」、「鍋篤板」、「黃板」等。

民居 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家民居是「圍龍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疇交錯的小丘前。其所採用的建築工藝,是中原漢族建築藝術中最先進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結合的形式,其結構一般是「一進三廳兩廂一圍」。屋前有一曬禾坪,大門之內,分上、中、下3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以兩廂向後延伸,形成馬蹄形的後圍,其特點是以南北子午為半軸,左右對稱,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後的圍龍屋結合成一個大極形整體。

三、婚姻習俗
解放前,蕉嶺人的嫁娶分為「大行嫁」、「童養媳」、「等郎妹」、「二婚親」。大行嫁,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程序有定親、納彩、迎親、拜堂鬧洞房、做三朝等禮節。迎親之日,女子穿旗袍、戴鳳冠、乘花轎,出嫁時,先行一童桃枝或榕枝開路,謂拖青,男家鼓樂迎親,花轎到男家後,新郎要踢轎門扶新娘入屋拜堂成親,舊時小戶人家生有男孩後,就向鄰近外姓人撿(收)一女孩,俗謂「細心舅」。待成年後於除夕晚成親,稱圓房,此為童養媳。等郎妹即舊時有些貧苦人家當時自己沒有兒子,先買個女孩來撫養,等自己生有男孩後,即配為偶,長大後即行婚配。有的媳婦長到十八歲,「小丈夫」才幾歲,故有「十八嬌妻三歲郎」的說法。二婚親即婦女再嫁,舊時多受歧視,新中國成立後,婚事新辦,大興文明之風,有集體婚禮、男到女家、旅行結婚、開茶話會等形式,婚禮簡朴而熱烈。
四、祭祀習俗
舊時,老人逝世,俗稱「過身」;安葬,俗稱「還山」。葬禮亦有許多繁文縟節,有錢人家還要延僧誦經(俗稱做齋)。蕉嶺縣用棺木土葬為尚,今已除舊習實行火葬,祭祀,蕉嶺各姓均有祖祠,設於縣城者為宗祠,設族中曰家襟祠亦稱祠堂。祭祀祖先分春祭與秋祭,春祭主要為掃墓形式,秋祭在八月,每姓各有祭日,從八月初一至秋分為止。但也有部分地區祭祀祖先日期七月半或其他時間。

B. 梅州的風俗習慣

C. 最原始的客家人生活在哪裡

客家人,是古代中原漢族的後裔,在長期手產生活中生成了客家人獨特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意識。 現在居住在梅州一帶多 一、生產習俗 以耕田為主業,禾分早晚兩季。農忙時村人互幫互助,不計報酬。男人多外出謀生。理家與耕作由婦女擔任。傳統農具有犁耙、轆軸、腳頭、鐵扎、禾鐮、盪耙、木製龍骨水車等。 婦女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魯萁,客家婦女魯萁擔最有特色,一擔魯萁二頭共八捆,用竹杠勾索綁擔,四平八穩,舊時,園中種薴,婦女用其織為夏布,名曰家機布。另種黃麻以編繩,作蘿索、牛索等。 二、生活習俗 服飾 舊時用自織的織家機布制被和衣著,今已淘汰,清至民國初期,官吏豪紳及儒生穿長袍馬掛,平民男女服裝為開襟式,女的為在則開襟上衣,稱大襟衫,衣長齊膝,現在服飾多樣中西服盛行。 鞋帽舊時有布鞋,俗名阿姆鞋。草鞋和粵俗傳統木履,現時的品種多,式樣日趨新穎,舊時冬天男人戴氈帽、禮帽和棉帽。婦女冬日戴帽(頭裙)藍布所做。 飲食一日三餐,米飯為主。舊時早上用鍋煮飯,用罩撈把飯撈起,盛於飯甑中,供一天吃,傳統名菜、名吃有「蒜頭燜豬肉」、「燜狗肉」、「炒雞酒」、「鹽焗雞」、「扣肉」、「蘸仔鴨」、「釀豆腐」、「魚生」、「仙人粄」、「豬油粄」、「鍋篤粄」、「黃粄」等。

民居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家民居是「圍龍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疇交錯的小丘前。其所採用的建築工藝,是中原漢族建築藝術中最先進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結合的形式,其結構一般是「一進三廳兩廂一圍」。屋前有一曬禾坪,大門之內,分上、中、下3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以兩廂向後延伸,形成馬蹄形的後圍,其特點是以南北子午為半軸,左右對稱,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後的圍龍屋結合成一個大極形整體。
三、婚姻習俗解放前,蕉嶺人的嫁娶分為「大行嫁」、「童養媳」、「等郎妹」、「二婚親」。大行嫁,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程序有定親、納彩、迎親、拜堂鬧洞房、做三朝等禮節。迎親之日,女子穿旗袍、戴鳳冠、乘花轎,出嫁時,先行一童桃枝或榕枝開路,謂拖青,男家鼓樂迎親,花轎到男家後,新郎要踢轎門扶新娘入屋拜堂成親,舊時小戶人家生有男孩後,就向鄰近外姓人撿(收)一女孩,俗謂「細心舅」。待成年後於除夕晚成親,稱圓房,此為童養媳。等郎妹即舊時有些貧苦人家當時自己沒有兒子,先買個女孩來撫養,等自己生有男孩後,即配為偶,長大後即行婚配。有的媳婦長到十八歲,「小丈夫」才幾歲,故有「十八嬌妻三歲郎」的說法。二婚親即婦女再嫁,舊時多受歧視,新中國成立後,婚事新辦,大興文明之風,有集體婚禮、男到女家、旅行結婚、開茶話會等形式,婚禮簡朴而熱烈。 四、祭祀習俗舊時,老人逝世,俗稱「過身」;安葬,俗稱「還山」。葬禮亦有許多繁文縟節,有錢人家還要延僧誦經(俗稱做齋)。蕉嶺縣用棺木土葬為尚,今已除舊習實行火葬,祭祀,蕉嶺各姓均有祖祠,設於縣城者為宗祠,設族中曰家襟祠亦稱祠堂。祭祀祖先分春祭與秋祭,春祭主要為掃墓形式,秋祭在八月,每姓各有祭日,從八月初一至秋分為止。但也有部分地區祭祀祖先日期七月半或其他時間。在長期手產生活中生成了客家人獨特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意識。 一、生產習俗 以耕田為主業,禾分早晚兩季。農忙時村人互幫互助,不計報酬。男人多外出謀生。理家與耕作由婦女擔任。傳統農具有犁耙、轆軸、腳頭、鐵扎、禾鐮、盪耙、木製龍骨水車等。 婦女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魯萁,客家婦女魯萁擔最有特色,一擔魯萁二頭共八捆,用竹杠勾索綁擔,四平八穩,舊時,園中種薴,婦女用其織為夏布,名曰家機布。另種黃麻以編繩,作蘿索、牛索等。 二、生活習俗 服飾 舊時用自織的織家機布制被和衣著,今已淘汰,清至民國初期,官吏豪紳及儒生穿長袍馬掛,平民男女服裝為開襟式,女的為在則開襟上衣,稱大襟衫,衣長齊膝,現在服飾多樣中西服盛行。 鞋帽舊時有布鞋,俗名阿姆鞋。草鞋和粵俗傳統木履,現時的品種多,式樣日趨新穎,舊時冬天男人戴氈帽、禮帽和棉帽。婦女冬日戴帽(頭裙)藍布所做。 飲食一日三餐,米飯為主。舊時早上用鍋煮飯,用罩撈把飯撈起,盛於飯甑中,供一天吃,傳統名菜、名吃有「蒜頭燜豬肉」、「燜狗肉」、「炒雞酒」、「鹽焗雞」、「扣肉」、「蘸仔鴨」、「釀豆腐」、「魚生」、「仙人粄」、「豬油粄」、「鍋篤粄」、「黃粄」等。

民居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家民居是「圍龍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疇交錯的小丘前。其所採用的建築工藝,是中原漢族建築藝術中最先進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結合的形式,其結構一般是「一進三廳兩廂一圍」。屋前有一曬禾坪,大門之內,分上、中、下3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以兩廂向後延伸,形成馬蹄形的後圍,其特點是以南北子午為半軸,左右對稱,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後的圍龍屋結合成一個大極形整體。
三、婚姻習俗解放前,蕉嶺人的嫁娶分為「大行嫁」、「童養媳」、「等郎妹」、「二婚親」。大行嫁,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程序有定親、納彩、迎親、拜堂鬧洞房、做三朝等禮節。迎親之日,女子穿旗袍、戴鳳冠、乘花轎,出嫁時,先行一童桃枝或榕枝開路,謂拖青,男家鼓樂迎親,花轎到男家後,新郎要踢轎門扶新娘入屋拜堂成親,舊時小戶人家生有男孩後,就向鄰近外姓人撿(收)一女孩,俗謂「細心舅」。待成年後於除夕晚成親,稱圓房,此為童養媳。等郎妹即舊時有些貧苦人家當時自己沒有兒子,先買個女孩來撫養,等自己生有男孩後,即配為偶,長大後即行婚配。有的媳婦長到十八歲,「小丈夫」才幾歲,故有「十八嬌妻三歲郎」的說法。二婚親即婦女再嫁,舊時多受歧視,新中國成立後,婚事新辦,大興文明之風,有集體婚禮、男到女家、旅行結婚、開茶話會等形式,婚禮簡朴而熱烈。 四、祭祀習俗舊時,老人逝世,俗稱「過身」;安葬,俗稱「還山」。葬禮亦有許多繁文縟節,有錢人家還要延僧誦經(俗稱做齋)。蕉嶺縣用棺木土葬為尚,今已除舊習實行火葬,祭祀,蕉嶺各姓均有祖祠,設於縣城者為宗祠,設族中曰家襟祠亦稱祠堂。祭祀祖先分春祭與秋祭,春祭主要為掃墓形式,秋祭在八月,每姓各有祭日,從八月初一至秋分為止。但也有部分地區祭祀祖先日期七月半或其他時間。

D. 梅州蕉嶺的結婚風俗習慣是什麼

婚姻習俗 解放前,蕉嶺人的嫁娶分為「大行嫁」、「童養媳」、「等郎妹」、「二婚親」。大行嫁,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程序有定親、納彩、迎親、拜堂鬧洞房、做三朝等禮節。迎親之日,女子穿旗袍、戴鳳冠、乘花轎,出嫁時,先行一童桃枝或榕枝開路,謂拖青,男家鼓樂迎親,花轎到男家後,新郎要踢轎門扶新娘入屋拜堂成親,舊時小戶人家生有男孩後,就向鄰近外姓人撿(收)一女孩,俗謂「細心舅」。待成年後於除夕晚成親,稱圓房,此為童養媳。等郎妹即舊時有些貧苦人家當時自己沒有兒子,先買個女孩來撫養,等自己生有男孩後,即配為偶,長大後即行婚配。有的媳婦長到十八歲,「小丈夫」才幾歲,故有「十八嬌妻三歲郎」的說法。二婚親即婦女再嫁,舊時多受歧視,新中國成立後,婚事新辦,大興文明之風,有集體婚禮、男到女家、旅行結婚、開茶話會等形式,婚禮簡朴而熱烈。

E. 平遠縣風土人情簡介

你是廣東人吧,我就是那兒長大的.
如果有機會的話,你可以去五指石看看,那兒風景不錯

平遠縣地處廣東東北部,位於東經116°左右,北緯24°左右,全縣總面積1381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地帶性土壤為紅土壤,土層深厚,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637毫米,年平均氣溫20.7℃,自然環境良好。全縣轄12個鎮,136個村委會,1448個村民小組,林地面積159.1萬畝,耕地面積15.7萬畝,其中水田12.8萬畝,旱地2.9萬畝,全縣總人口25.1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64萬人,全縣可開發山地面積約25萬畝。

我縣地理位置優越,東面與廣東蕉嶺縣相連,西面與江西省尋鄔縣相鄰,南面與廣東興寧市和梅縣相接,北面與福建省武平縣接壤,距梅州市區42公里, 206國道貫穿縣境,通過廣梅汕鐵路、梅州機場、梅坎鐵路和在建的梅揭高速公路,每天有10輛豪華卧鋪車往返於省會廣州市。

一、種植業平穩發展

1、糧食麵積穩步增長。2004年全縣種植糧食作物28萬畝,比去年增加1.5萬畝,增長6%。其中水稻種植面積22萬畝,比去年增加0.7萬畝,增長3.3%,由於受旱情影響,晚稻減產1200噸,全年總產為9.2萬噸,仍比去年增長2%,其中抗倒伏、抗病性強、米質達國家二級以上的優質稻10萬畝,比去年增長60%。

2、種植結構更加優化。全縣糧經比例更趨科學,全縣種植超甜玉米、西瓜、烤煙、蔬菜等經濟作物7萬多畝,種植效益明顯提高,僅超甜玉米一項可使全縣農民純收入比去年增加700多萬元;生薑銷路十分順暢,每公斤價格在5-7元之間,畝產值達1萬多元,全縣0.7萬畝生薑總產值6000多萬元。

3、山地開發凸現亮點。臍橙、三華李、椪柑都是我縣的特色水果,其中臍橙更因品質優異而屢獲殊榮,成為我縣農業開發中最大的一個亮點。

4、加工流通初具規模。依託我縣豐富的農產品資源逐步發展加工業,梅菜、柿餅、牛肉乾等產品均佔有一定的市場,最具代表性的是金綠果業公司和裕興隆食品廠,其中金綠果業公司2004年銷售臍橙80萬公斤,臍橙產後加工廠正在緊張建設中;裕興隆食品廠年加工生產腌制大蒜、生薑、蕎頭60萬公斤。

二、養殖業發展迅速

1、畜牧養殖規模擴大。我縣畜牧養殖已經由以農村散戶養殖為主逐步向百頭以上大戶養殖為主、單純養殖為主逐步向"畜-沼-果"綜合開發為主發展,全縣百頭以上養豬大戶95戶,年出欄瘦肉型生豬3.5萬頭,其中已建成的萬頭豬場一個,在建的一個。臍橙"畜-沼-果"模式應用戶70多戶,年出欄生豬近萬頭。目前,縣嘉潤畜牧發展有限公司以提供豬苗、飼料、技術,包回收肉豬的形式與八尺、仁居等鎮的26戶種果戶達成合作養豬項目,預計每年增加生豬飼養量5000多頭。

2、水產養殖效益提高。今年我縣水產當家品種-草魚的免疫注射率比去年高,發病率低,魚苗成活率高,由農業局統一購買的10萬尾湘雲鯽魚苗在全縣推廣養殖,目前已陸續撈捕上市,預計可增加農民收入10萬多元。

三、農村經管穩步推進 體現在:

1、農村承包穩定有序。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99%已簽發到戶,經營權健康流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有序。

2、農財管理民主規范。各村民主理財監督小組積極行使監督權,全面推進村級財務公開日常化和村級財務電算化,農村財務管理實現規范化、制度化。

四、四大產業雛形初現

1、臍橙產業化基地。全縣現有臍橙面積3萬畝,掛果面積1.5萬畝,2004年總產達8000噸,產值3200萬元,是廣東最大的優質臍橙生產基地,平遠臍橙色艷、香濃、味美,是國家無公害農產品。

2、油茶產業化基地。梅州小天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已投入1000多萬元在長田鎮建設萬畝油茶基地,目前已種植2000畝,備耕4000多畝,計劃以長田鎮為中心每年發展油茶1萬畝,到2010年全縣要達到10萬畝,以"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依託公司生產及其深加工基地,推進油茶產業化。

3、南葯產業化基地。縣南葯資源有限公司2004年已種植新中葯1萬畝,建立中草葯母本園1個,園內繁育有兩面針、青天葵、千斤拔、南板藍、雞血藤等20多種中草葯,加強與廣州中醫葯大學的技術合作,共建中葯產學研示範基地,完善加工體系建設,加快中葯飲片和中草葯提取物加工廠建設步伐,按照"一村一品"的模式,以統一培訓、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提供技術、統一收購產品的形式發動全縣農民種植,至2010年全縣要建成10萬畝南葯生產基地,把我縣建成廣東乃至閩粵贛地區有名的中要原材料集散基地和種子種苗繁育基地。

4、特色農作物產業化基地。我縣是廣東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縣,每年產優質雜交水稻種子30萬公斤,也是梅州市最大的超甜玉米鮮苞生產基地,每年種植超甜玉米1萬畝以上,出產鮮苞近千萬公斤,產值1400多萬元。已建成八尺超甜玉米專業鎮、仁居烤煙專業鎮、中行無籽西瓜專業鎮等專業鎮,特色農作物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越來越大。

平遠縣工業走廊地處縣城西南角,距縣城2公里。東西長6公里,南北寬1公里。規劃控制區5.23平方米,詳細規劃3.89平方公里。該地交通便利,國道206線、省道S225線均穿越而過。

該工業走廊由蘇州科技學院規劃設計研究所完成總體規劃。產業定位以木材精深加工、紡織服裝、機電產品、電子元件、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五大類為主,並輔之於功能完善的第三產業。力爭用10年時間,投入2.5億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把工業走廊建設成為我縣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和最大的經濟增長極。

落戶該工業走廊項目,一律給予如下優惠措施:凡購買地皮置業,三通一平後每平方米16元人民幣;凡租用地皮置業,前12年全免租金;亦可協商由當地建好廠房,採取租用廠房形式興辦企業。工業生產用電實行電價保護,電度電價0.5元/千瓦時,使用工程水水價不超過0.1元/M3。

首期工程——天河工業園,佔地面積1000畝,已於2003年3月上旬奠基,目前正在進行三通一平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建成後可安排15個工業項目進園辦廠,目前已有總投資3200多萬元,年產5萬立方米中纖板的中外合作企業——梅州鼎盛木業有限公司落戶,另有一批項目正在洽談之中。

我們將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實施「零地價、零收費、零干擾」的優惠抓好園區建設和管理,不斷完善園區的軟硬體環境,把園區建設成為海內外客商投資興業的樂土。熱誠歡迎海內外客商前來投資興業。

F. 梅州有哪些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 我要答案!!!快快快快!!!!

梅州有許多傳說,其中有落弟秀才李文古的人物傳說比較多,灰諧風趣,耐人尋味。
李文古,又曾稱李文固,其實從其墓碑文上看,其真實名字叫李文古。漢族,系明末清初丙村(今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梅花管理區)人。
從有關他的種種故事傳說來分析,可知他是個非常聰明機智的人物,又有民族氣節的人。同時又是則正不阿的人,也是個風趣詼諧的人,還是個非常好勝和善於報復的人。
李文古的故事傳說很多,基本上都是詼諧風趣、寓庄於諧的故事,生動、形象、古怪。作別人想不到的事,說別人說不出的話,聽了令人捧腹、一聽難忘。故"李文古的故事"不脛而走,由梅縣區傳遍全梅州,由梅州而傳至閩粵贛台,以至五大洲客家居地流傳這些故事,也是客家民間文化的精華。
"捉弄嚼舌頭的人"
有一次李文古等五個人同坐一條小船,另外四個人是一夥的。這四個人天南地北地聊起來,聊得起勁,就罵起了李文固,說他人不僅長得丑,還是個跛腳佬,個性專橫,喜歡作弄人……李文固聽著,知道他們不認識自己,所以不動聲色,隨他們說去。到了晚上,四個人呼呼地睡著了,李文固看到他們蓋的都是新被子,於是,就寫了四張字條,分別貼在被子的一個角上。
早上起床後,他們各自將被子疊好,打好背包,上船准備離去,李文固大喝一聲:「你們給我站住。」
他們莫明其妙看著李文固說:「干嗎?」
「干嗎?你們偷了我的被子。」
「有沒有搞錯,明明是我們一起到店裡買的。」
「不把被子還給我,我要到縣衙告你們。」
「想打官司?去就去,誰怕誰呀。」
他們想,沒偷被子,一對四,肯定能贏官司。他們背著被子走在前頭,李文固在後面跟著。
縣官聽完雙方的陳詞,問:「你們說沒有偷被子,有什麼證據可以說明被子是你們的?」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是一起去買的新被子,可以互相證明。」縣官說:「你們不能作為證人。」
縣官問李文固:「你說被子是你的?有證據嗎?」李文固說:「有啊,我的被子寫有我的名字。」 四個人感到奇怪,剛買的被子怎麼會有他的名字,忙打開被子,被子的一角上還真有李文固的名字,四個人被弄糊塗了,被打了二十大板。
李文固背著四張被子走出衙門,四個人摸著屁股,垂頭喪氣地走出來。李文固用關心的口吻對他們說:「你們挨了打,不好意思,四張被子本來就是你們的,現在還給你們了。」他們不知是計,連連說:「謝謝!謝謝!」抱著被子正要離去。李文固又擊鼓鳴冤,縣官問:「剛剛離去,又怎麼啦?」李文固說:「縣官判還給我的被子,又被他們搶去了。」縣官一看四個人抱著被子,下令:四個人再重打四十大板。
四個人被打得腰都直不起來了,李文固在門口候著,他們出來了,看都不敢看一眼李文固,李文固把被子丟在他們面前:「喂,以後還敢不敢亂嚼舌頭,背後說別人的壞話?」他們異口同聲地說:「再也不敢了,您就放過我們吧。」
這個故事說明李文古聰明機智,善於報復。當時李文古處於明末清初,不願出仕清庭做官,又不得志,把氣發泄在他人身上,也未免太過了。

G. 您好,作為一名梅州人,我很希望您告訴我一些梅州的風俗,由於我現住在南京,沒有辦法去梅州,所以……

梅州的部分風俗
客家人作為古代中原人的後代,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可集中概括為艱苦奮斗、熱情好客、尊師重教、愛國愛鄉。客家人從中原遷移到閩粵贛地區,由於平原地區已被原住民占據,一般只能定居在貧瘠山區,因而生活艱苦,必須奮斗。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尤其是客家婦女,以勤勞賢淑聞名天下,農活家務都出色,家庭觀念特別強,有「鐵漢」之稱;早期客家人作為移民,居住在人煙稀少、落後偏僻的山區,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團結互助共同克服困難的意識也就特別強,雖然生活艱苦,但養成了熱情好客的文化傳統;客家先民從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數都有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因而文化素質較高,歷來有重視文化教育的傳統。其中梅州表現最為突出,被譽為「文化之鄉」。
風俗是一個民族在生產、服飾、飲食、居住、婚姻、喪葬、節慶、娛樂、禮儀、信仰等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廣泛流行的、經常重復出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就是人們自覺的喜好、風氣、習尚和禁忌等,它流行於民間,為大眾所自覺傳承。

生活習俗
服飾 舊時用自織的織家機布制被和衣著,今已淘汰,清至民國初期,官吏豪紳及儒生穿長袍馬掛,平民男女服裝為開襟式,女的為在則開襟上衣,稱大襟衫,衣長齊膝,現在服飾多樣中西服盛行。
鞋帽 舊時有布鞋,俗名阿姆鞋。草鞋和粵俗傳統木履,現時的品種多,式樣日趨新穎,舊時冬天男人戴氈帽、禮帽和棉帽。婦女冬日戴帽(頭裙)藍布所做。
飲食 一日三餐,米飯為主。舊時早上用鍋煮飯,用罩撈把飯撈起,盛於飯曾瓦 中,供一天吃,傳統名菜、名吃有「蒜頭燜豬肉」、「燜狗肉」、「炒雞酒」、「鹽火局 雞」、「扣肉」、「蘸仔鴨」、「釀豆腐」、「魚生」、「仙人板」、「豬油板」、「鍋篤板」、「黃板」等。
民居 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家民居是「圍龍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疇交錯的小丘前。其所採用的建築工藝,是中原漢族建築藝術中最先進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結合的形式,其結構一般是「一進三廳兩廂一圍」。屋前有一曬禾坪,大門之內,分上、中、下3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以兩廂向後延伸,形成馬蹄形的後圍,其特點是以南北子午為半軸,左右對稱,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後的圍龍屋結合成一個大極形整體。

H. 梅州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蕉嶺客家人,是古代中原漢族的後裔,在長期手產生活中形成了客家人獨特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意識。
一、生產習俗
以耕田為主業,禾分早晚兩季。農忙時村人互幫互助,不計報酬。男人多外出謀生。理家與耕作由婦女擔任。傳統農具有犁耙、轆軸、腳頭、鐵扎、禾鐮、盪耙、木製龍骨水車等。
婦女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魯萁,客家婦女魯萁擔最有特色,一擔魯萁二頭共八捆,用竹杠勾索綁擔,四平八穩,舊時,園中種薴,婦女用其織為夏布,名曰家機布。另種黃麻以編繩,作蘿索、牛索等。
二、生活習俗
服飾 舊時用自織的織家機布制被和衣著,今已淘汰,清至民國初期,官吏豪紳及儒生穿長袍馬掛,平民男女服裝為開襟式,女的為在則開襟上衣,稱大襟衫,衣長齊膝,現在服飾多樣中西服盛行。
鞋帽 舊時有布鞋,俗名阿姆鞋。草鞋和粵俗傳統木履,現時的品種多,式樣日趨新穎,舊時冬天男人戴氈帽、禮帽和棉帽。婦女冬日戴帽(頭裙)藍布所做。
飲食 一日三餐,米飯為主。舊時早上用鍋煮飯,用罩撈把飯撈起,盛於飯曾瓦 中,供一天吃,傳統名菜、名吃有「蒜頭燜豬肉」、「燜狗肉」、「炒雞酒」、「鹽火局 雞」、「扣肉」、「蘸仔鴨」、「釀豆腐」、「魚生」、「仙人板」、「豬油板」、「鍋篤板」、「黃板」等。

民居 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家民居是「圍龍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疇交錯的小丘前。其所採用的建築工藝,是中原漢族建築藝術中最先進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結合的形式,其結構一般是「一進三廳兩廂一圍」。屋前有一曬禾坪,大門之內,分上、中、下3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以兩廂向後延伸,形成馬蹄形的後圍,其特點是以南北子午為半軸,左右對稱,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後的圍龍屋結合成一個大極形整體。

三、婚姻習俗
解放前,蕉嶺人的嫁娶分為「大行嫁」、「童養媳」、「等郎妹」、「二婚親」。大行嫁,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程序有定親、納彩、迎親、拜堂鬧洞房、做三朝等禮節。迎親之日,女子穿旗袍、戴鳳冠、乘花轎,出嫁時,先行一童桃枝或榕枝開路,謂拖青,男家鼓樂迎親,花轎到男家後,新郎要踢轎門扶新娘入屋拜堂成親,舊時小戶人家生有男孩後,就向鄰近外姓人撿(收)一女孩,俗謂「細心舅」。待成年後於除夕晚成親,稱圓房,此為童養媳。等郎妹即舊時有些貧苦人家當時自己沒有兒子,先買個女孩來撫養,等自己生有男孩後,即配為偶,長大後即行婚配。有的媳婦長到十八歲,「小丈夫」才幾歲,故有「十八嬌妻三歲郎」的說法。二婚親即婦女再嫁,舊時多受歧視,新中國成立後,婚事新辦,大興文明之風,有集體婚禮、男到女家、旅行結婚、開茶話會等形式,婚禮簡朴而熱烈。
四、祭祀習俗
舊時,老人逝世,俗稱「過身」;安葬,俗稱「還山」。葬禮亦有許多繁文縟節,有錢人家還要延僧誦經(俗稱做齋)。蕉嶺縣用棺木土葬為尚,今已除舊習實行火葬,祭祀,蕉嶺各姓均有祖祠,設於縣城者為宗祠,設族中曰家襟祠亦稱祠堂。祭祀祖先分春祭與秋祭,春祭主要為掃墓形式,秋祭在八月,每姓各有祭日,從八月初一至秋分為止。但也有部分地區祭祀祖先日期七月半或其他時間。

與梅州市蕉嶺縣旗袍協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童裝店鋪簡單設計 瀏覽:326
牛仔褲褲子扣子掉了怎麼辦 瀏覽:315
名牌禮服女裝圖片 瀏覽:505
超性感制服熟女 瀏覽:108
劍魂外套加哪個技能 瀏覽:90
翻領刺綉翻襯衫廠家 瀏覽:232
古馳女士皮帶一般多長 瀏覽:193
影黑色褲子是不是發亮 瀏覽:237
男生紅鞋子配什麼顏色褲子 瀏覽:734
廣州便宜的牛仔褲批發市場 瀏覽:288
褲子勒的 瀏覽:701
用廚師機怎樣更快揉出手套膜 瀏覽:625
32號褲子腰圍多少 瀏覽:997
蕾姆學生制服 瀏覽:57
冰雪奇緣裡面的艾莎裙子該怎麼畫 瀏覽:626
童裝直銷加盟多少錢 瀏覽:705
品牌運動童裝套裝批發 瀏覽:302
羽絨服什麼網站買好 瀏覽:195
瑪瑪綈女裝北京 瀏覽:759
女童搭配圍巾怎麼圍 瀏覽: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