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旗袍的特點,從美術角度分析,急!!!!!!
電影《花樣年
華》中的色彩應用, 這部影片中的色彩的變換是通過女主人
公的旗袍表現出來的, 這種旗袍的變換以及視覺上的欣賞表
現出來的是女主人公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因為衣服的穿著
恰好能夠表現一個人的欣賞風格。因此,色彩在電影中的應
用, 是一種藝術嫁接於另一種藝術的表現, 能夠將電影的主
② 如果將民謠和旗袍融合在一起,將是一種怎樣的情況
旗袍緊扣的高領,給人以雅緻而莊重的感覺,微緊的腰身體現出腰臀的曲線;特別是兩邊的開衩,行走時下角微輕飄動,具有輕快活潑之感。日常穿用可選用花素全棉府綢或滌棉細布製作的旗袍,既樸素又大方。選用小花、素格、細條絲綢製做的旗袍,可表現出溫柔、穩重的風格。選用織綿緞、絲絨製作的旗袍,是迎賓、赴宴最華貴的服裝,集莊重典雅於一身。近年來,蠟染、扎染、手繪等工藝用於旗袍,」更使旗袍步人高檔時裝的行列。
③ 民族風的服裝有哪些特色
服裝以綉花、印花、蠟染、扎染、為主要工藝,面料一般為棉和麻,款式上具有民族特徵,或者細節上具有民族風格。
④ 改良旗袍的特點有哪些其表現形式怎樣
改良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的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使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直襟旗袍禮服一一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方襟旗袍禮服一-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⑤ 最炫民族風怎麼火了
《最炫民族風》怎麼火起來的?
這首歌是怎麼在網上火起來的?針對不少人在微博、貼吧里提出的這個問題。記者了解到,較早進行移植的是一位名叫王廣成的健身教練,他喜歡在平時教學中播放這首歌,因為其歡樂的氣氛能帶動鍛煉情緒,後來他按照曲調編排了一套舞蹈動作,參加了在美國舉行的「ZUMBA健身大會」,歌曲由此進入健身操領域;今年年初,湖南衛視在當地春晚中將這首歌引入「廣場舞」概念,展現了長沙、南京、西安等地市民萬人齊跳的場景;之後,網友們的改編熱情才被激發出來。
⑥ 什麼樣身材適合穿旗袍
女子可分為兩類,一種是骨感瘦小的楚楚動人型,一種是飽滿豐腴的動感嫵媚型,兩種不同的類型,當然也會綻放不同的魅力之色。作為女人,她身上所具有的特殊氣質會讓很多人為之折服,也會讓很多男子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之下。
國風連衣裙子,十足的復古風,小清新少女感覺,精緻的剪裁勾勒出迷人的身材,漂亮又大方。中國風小立領的端莊典雅。'
⑦ 中國民族風 中國民族風
建議你朝中國元素的方向考慮。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某種意義上,含有中國特色的一切元素,都是中國風。
1、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
2、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
3、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
4、茶、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
5、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
6、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
7、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8、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
9、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鼎
10、國畫、敦煌壁畫、山清水秀、寫意畫、太極圖
11、石獅、飛天、太極
12、對聯、門神、年畫、鞭炮、謎語、餃子、舞獅、中秋月餅
13、鳥籠、盆景、五針松、毛竹、牡丹、梅花、蓮花
14、大熊貓、鯉魚、芭蕉扇、風箱
15、黑頭發黃皮膚、丹鳳眼
16、紅旗、天安門、五角星、紅領巾、紅太陽、長江、黃河
17、唐裝、綉花鞋、老虎頭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
18、泥人麵塑、鋤頭、清朝大辮子、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筷子
19、華表、牌坊、長城、園林、寺院、古鍾、古塔、廟宇、亭、井、黃土、民宅
20、漢字、數字8、6、4
21、唐詩、宋詞、《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詩經》
22、金元寶、如意、燭台、羅盤、八卦、司南、棋子與棋盤、象棋、圍棋
23、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
24、玉佩、鷲、千層底、刺綉、絲綢、檐、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
此外,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禮儀習俗,它們也可以歸為中國元素的范疇。
⑧ 旗袍的歷史及形制特點
一、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是民國20年代之後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二、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大會禮儀服裝。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三、它的形制特點豐富多彩:旗袍歷經百年的演進,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變化,演繹出多姿多彩的樣式,讓人目不暇接。20世紀30、40年代旗袍發展的黃金時代,樣式變化多且非常豐富。旗袍的襟、領、袖、裙擺等部位風格別樣:襟有圓襟、方襟、長襟等;領有上海領、元寶領、低領等;袖子有長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還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鑲、綉、滾、盪各種紋樣,十分別致;裙擺除了長短變化,還增加了魚尾形、波浪形等裙擺款式。
⑨ 中國有哪些傳統服飾,別只知道漢服和旗袍
既然是中國傳統服飾,那五十六個民族的都要算上呀。
漢族漢服
漢服是漢族人的傳統服裝,是漢族人從黃帝時期到明末清初衣著服裝的總稱,在明末清初清軍入關之時被強制廢除。主要特徵為交領右衽,衣間多系帶,給人以灑脫飄逸的形象,風格可素雅可端莊。
注意:漢服不是漢朝的服裝,漢服的漢不是漢朝的漢;漢服也不是影視劇中的服裝(更不是古裝),影視劇中的服裝不符合漢服的形制規定,稱為影樓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