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關於廣州西關的節日習俗
西關,是老廣州人對位於荔灣區,北接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時地處廣州城西門外一帶地方的統稱。西關分為上西關和下西關,其中上西關地勢較高,下西關地勢較低。明末興建起十八甫,開設有十三行。清代中、後期起,西關先後興建了寶華街、逢源街、多寶街等居民住宅區。西關是廣州的舊城,因明清時地處城西門外而得名,在明清時期這兒就是廣州的商貿中心。
「西關美食」甲天下
力求「色香味形意」完美結合,享有「食在荔灣」之盛譽。美食數量多達幾百種,如南信雙皮奶、歐成記上湯鮮蝦雲吞面、德昌咸煎餅、荔灣艇仔粥等等;以陶陶居、趣香餅家、蓮香樓、榮華等為代表的廣式月餅蜚聲海內外,遠銷世界各地。
百年華埠耀寰宇--上下九步行街
中國最繁華的商業步行街之一,是廣州市標志性形象工程,被譽為「羊城十大旅遊美景 --西關商廊」。整條街由風格獨特、古色古香的騎樓茶樓建築組成,是南歐建築與廣州特色相結合的產物。街內還有中國數一數二的玉器市場-華林寺玉器街和著名的國家級農副產品市場和中葯材市場--清平市場。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達摩到中國傳教,首先在西關下九路登陸(今「西來初地」),並建「西來庵」(今華林寺),開創了中國佛教禪宗和嵩山少林寺。自1995年上下九步行街建成以來,已先後接待了多位國家領導人。
通商口岸譽古今--「十三行」
陳氏書院
早在明末清初,就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唯一通商口岸;沙面島過去是英、法等國的租界,是當今中國最具有歐陸風情的地方之一,島內擁有上百棟集歐美各國20世紀初風格的建築,古樹林立,眺望珠江白鵝潭,更有江闊天高、氣象萬千之感。
民俗風情垂青史
西關除以端莊淑雅、追求新潮的「西關小姐」聞名遐爾外,書畫、粵劇等也有獨特的成就。嶺南畫派創始於西關;粵曲、粵劇群眾基礎深厚,已具有幾十個「私伙局」,素有「粵劇曲藝之鄉」之稱。
建築文化冠南粵
陳氏書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代表了嶺南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石雕、磚雕、木雕、陶雕、泥雕、鐵鑄、門畫、壁畫遍布廳堂和廊廡,造型美觀,工藝精巧。詩人郭沫若曾贊嘆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逾」!早在20年代,陳氏書院就被國際學者載入世界性代表建築之一。西關大屋是最具西關民俗風情特色的建築,裝飾講究、工藝精美,趟攏門、滿洲窗等獨具特色。
西關 - 歷史發展編輯本段 回目錄 興起
西關從什麼時候開始崛起,查過史籍都找不著明白的說法,但西
西關舊貌
關最輝煌、最神氣的應在清末民初。那個年代廣州的所有經濟因素都集中在廣州的西部,這里有進出口貿易碼頭,有各種貨棧和倉庫,更有各國商業機構和洋行,著名的買辦基地十三行就在這里。中國最早的海關及廣東最大的郵政局也設置其中。更令人崇洋媚外的是西關南端的「沙面」,這里是英國人的租界。
在西方人大量來到廣州之前,西關僅僅是古老廣州城的城鄉結合部,那時西郊的荔枝灣和泮塘一片水鄉澤國,鄉民在池塘澤泮栽種蓮藕與香菱。西城牆根住著一些為古老城市服務的民工,他們入城賣菜,打掃街道,清倒糞便,就如今天的「農民工」一樣,干著城裡的各種粗活。
西關在廣州的城市發展中脫穎而出,這完全得益於西方的經濟入侵和它的地理位置。西關的南面是珠江內河最寬的白 鵝潭,自廣州有城以來,這里便是水路交通的要地。清代的海防比明朝寬松,西方列強的商旅多通過白鵝潭進入中國的南方。皇朝時代沒有對外貿易政策,乾隆皇帝早就回答過英國人,說我中華地大物博,什麼東西都有,根本無須與英國互通有無,這就從國策上堵住了同西方人來往。但是,不管是明朝的海禁還是滿清的鎖國,都禁不住沿海人民同外界接觸。當明朝借了澳門給葡萄牙人,廣東與洋人的生意就沒有停止過。外國商人利用民間渠道,進行種種非法買賣,西關就是一個重要的口岸。清朝的高官一邊不想同外國人做生意,一邊又對西洋的玩意十分青睞。於是,千里鏡、時辰鍾、女人化裝品、高級官員用以護身的毛瑟手槍等等,便源源不斷地送往京城,西洋的珍玩成了南方官吏孝敬朝廷大官的佳品。後來清政府迫於時勢,同意和洋人做生意,但又不準在城裡進行。於是洋人便在白鵝潭的岸邊建起商館、碼頭,我們的祖先稱之為「夷館」。那些曾經大膽與洋人做買賣的商人,為了方便同洋人打交道,也在夷館的周圍建起商行,這就有了後來的十三行。乾隆對英國人傲漫無禮,後來證實不無道理,兩萬里外的英國怎可同中國互通有無。中國稍為開放之後的事實證明,英國人賣到中國的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其中最有害的貨物就是鴉片煙。廣州一些商人在重利的驅駛下,冒死和洋人做這種生意,官員對這種狀況也只好隻眼閉隻眼開,有的甚至官商勾結。不過,當年廣州作為唯一的通商口岸,也吸引了全國的出口商品和商業人才,由此促進了廣州經濟的發展,造就了西關的繁榮。
衰落
西關從崛起到衰敗不到一百年,鴉片戰爭以後,朝廷割讓了香港和容許五口通商,西關就不再是中國唯一的口岸,但因它鄰近港澳,中國商人便從西關率先邁向國際,一些富商甚至到港澳殖民地與洋人合作。別看今日香港有高度的繁榮和現代化,可它一些著名洋行的發祥地就在西關。
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到了民國,廣州的工商業仍以西關為主要陣地。廣州雖然曾經有過黃花崗的反清起義,但真傢伙到了推翻清政府的時候,廣州的「反正卻相當的和平,幾個文人在諮議局前宣布一下獨立就了事,因為廣東的大都督和它的軍政府都得到商界的支持。但是,民國以後的軍政府有如走馬燈一樣,變換得十分頻繁,廣州人民侍候不斷更換的新政府,就如跟著不斷改嫁的娘親,去侍候不同的父親。西關的商人,不能再忍受這些走馬燈政府的敲柞,於是同沙面殖民地的英國人聯絡,與其不斷跟娘改嫁,不如在租界找一個可靠的乾爹。在英國人的支持下,西關商人學習香港界成立武裝組織,史稱商團。香港變成殖民地以後,各國商人為保護在港利益,在港英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商人武裝,用以抗衡匪盜和鎮壓當地不滿殖民統治的群眾,這些武裝商人後來都被封為「太平紳士」。廣州的商會有了武裝組織,便處處不賣軍政府的賬,有時商團還強過軍政府軍,政府的糧響難以為繼。到了孫中山在廣州當非常大總統時,商會和商團竟和孫中山作對,煽動群眾反對政府,甚至發動叛亂。據史料記載,當年叛亂的商團在太平路搭起堅實的圍欄,從南到北,把廣州分成兩邊,甚至請出英國人來威赫孫中山。但是,孫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革命理想得到多數廣東人的擁護,他聯合各方力量很快就平定了商團的叛亂。商團的失敗不但令商人武裝解體,更使原來的商會也無立足之地,攪事的商家不得不奔走亡命,或去香港或逃海外,從此西關的經濟就直線滑坡了。到了民國十七年,陳濟棠執掌廣東,經濟曾有過幾年復興,但無法回復先前的陣勢。隨後八年抗戰,廣州的經濟就頻臨崩潰了。
現今規劃
廣州市荔灣區政府在答復民革廣州市委員會的有關提案中透露,《西關傳統街區與荔灣區風情保護規劃》已經規劃部門審批通過,規劃首次劃定了「西關」的范圍:北至中山八路、中山七路、納入陳家祠,東至人民中路、人民南路,西南至珠江圍合成536公頃的區域。專家認為,該范圍基本涵蓋了西關舊城區域,包含了西關主要的傳統文化遺產。
西關 - 繁華商鋪編輯本段 回目錄
上下九路一角
西關最早的商業聚落是在宋朝的綉衣坊(今下九路),至明代隨著開鑿大觀河發展成為城西的主要商業街圩,並逐步擴展為十八個「甫」。即沿西濠和大觀河而興建的街圩。「十八甫」計由西濠金字灣西側第一津開始,向南成為二、三、四、五、六、七、八甫,轉西至下西關是九、十、十一甫,再轉東向南為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甫,再向南轉向西為十七、十八甫。
光復路:原為第三甫、第四甫、第五甫1931年改建成馬路,命名為「光復」,含紀念辛亥革命之意,取推翻清朝統治,光復河山之意。
上下九路:原是「第九甫」
恩寧路:恩寧路也跟「甫」有關,恩寧路原名十一甫、恩寧東路、恩寧中巷、恩寧北路和恩寧市。1931年擴建成路,並沿用「恩寧」作路名。
西關 - 西關風情編輯本段 回目錄 西關風情是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碰撞的結果,碰撞出來的是火花也好,是血淚也好,都會給這個城市帶來大喜大悲,衍生出來的不論好事壞事,都會不同凡響。
就西關而言,沒有富貴就沒有風情。當年一些西關商人曾經「富可敵國」,雖未封侯,但他們奢華的生活有過於王侯之家。但是,傳統的封建制度,社會等級分明,生意人歷來被統治階級和士人所看不起,即使經商致富,社會上也視其「為富不仁」。到了清朝後期,西風東漸,新興的買辦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堀起,逐漸形成力量,加上晚清可以用錢買官,富裕的生意人都捐個候補知縣或候補道台,於是有了社會地位。從此,西關的富人便一反傳統富家的謙和、惜福的姿態,在社會生活中處處表現出乖戾與張揚。可惜西關風情有文字記載的不多,它的故事多為坊間傳播,又因為這些風情常常表現出腐化和鋪張,所以流傳下來的事跡也多帶詬病和譏諷。
其一:西關富家婢僕成群。
傳統的封建社會只有士大夫階級才可蓄奴養仆,但西關商人致富之後,突破封建傳統的制約,大量蓄養婢奴。據資料介紹,一些富商「十口之家,婢奴過百」,而且奴僕名目繁多等級分明。男奴僕就有:管家、賬房、門房、護院、花王、雜役和轎夫等;女奴僕有:媽、姐、佣嫂、住年妹和婢女。這一眾的奴僕各有職責,侍候著貴族家庭的不同成員。
其二:侈華鋪張的生活。
富商豪門除了家中幾個主要男性在社會經商賺錢之外,其它家庭成員都無所事事,不是在家中爭權爭利、爭風吃醋,就是在社會上惹事生非。為了張場富家的聲勢,他們常常無事找事,小事辦成大事,大的家事辦向社會。因此,西關的富家,一年到頭都有喜事,老太爺、老太太、大少爺、大少奶、少爺、小姐等等一家老少的生日都是這些富家擺排場顯富貴的節目。至於婚嫁喪葬更是辦向社會的大題目了。所以,盡管一些富家有上百的奴僕,但一旦家裡有事,還得在社會上大量雇請幫佣。西關富家隆重的家事常年不斷,因而社會上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專業服務隊伍。
1.最重要的是操辦宴會的隊伍。
2.哭喪專業隊。
3.替富人辦喜慶的禮儀專業隊。
西關 - 特色建築編輯本段 回目錄
西關大屋門口
西關大屋
西關大屋是舊廣州商人賈富紳的居所。
結構:
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高大正門用花崗石裝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傳統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縱深方向展開。其典型平面為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中軸線由前而後,由南而北,依次為門廊、門廳(門官廳)、轎廳(茶廳)、正廳(大廳或神廳)、頭房(長輩房)、天井、二廳(飯廳)、二房(尾房)。每廳為一進,一般大屋為二三進,形成頗多的中軸線。兩旁偏間前部左邊為書房及小院,右邊為偏廳和客房。客房頂為平天台,供乘涼、賞月和西關小姐們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廳、客房後部為卧房、廚房等。庭園中栽種花木,築有假山魚池,頗為典雅清幽。
騎樓
騎樓
針對南方潮濕多雨、炎熱高溫的氣候特徵,便在馬路兩旁搭建起兩三層的磚木混合結構的騎樓式樓房,就連現代化的建築南方大廈、新大新公司等,也採用了這種騎樓式的建築結構,一時風靡全城,形成了廣州街景的主格局。
結構:
騎樓一般分樓頂、樓身、樓底三部分。有的樓頂是尖頂塔形,有的在正面牆挑出拱形雨篷,造型豐富。牆面裝飾也多種多樣,有浮雕圖案、窗洞形式、線腳、陽台鑄鐵欄桿等,有的融合了西方巴洛克或羅可可建築裝飾風格,有的是嶺南特色的佳果與吉祥紋飾以及具有中國古典卷草圖案。有的還把滿洲窗運用在騎樓上
推薦地點:荔灣區龍津路
文塔
文塔—見證西關文風鼎盛
廣州西關獨特的風土人情相信不用多說,市民都相當熟悉了。但西關不少藏在深閨的歷史、名人遺址就不是人人都清楚。讓我們去探尋一些鮮有露面的文化遺跡,其中,可以看看南漢劉王花塢故地———泮塘文塔,感受西關崇尚文風的一面。文塔,高13米,顧名思義是振興文風之塔,供奉的是文曲星。它建於何年,未見文字記載。不過根據它採用傳統西關大屋的青磚石腳牆體,細部裝飾與琶洲古塔相似,可以推知是明代中期到清初期間的建築。建了文塔之後泮塘有沒出過進士、舉人,也未見詳細記載,不過20世紀初,泮塘的坤維女中、夏葛女醫學院確實培養出不少人才。
文塔旁邊原是西關上支涌,端午節泮塘居民會在這扒龍舟,據考證還是南漢劉王花塢故地。《羊城古鈔》記述:「劉王花塢,在城西六里半塘……」「半塘」即今泮塘。泮塘曾有的「古之花塢」石匾也與史書記載相符,可見是南漢劉王花塢故地。現在文塔周圍廣植花木、盆景,建成園林庭院,命名為「雲津苑」,繼續見證西關人才薈萃的繁榮景象。
其實,泮溏地區保留的很多西關傳統文化極有價值。除了廣為人知的「泮溏五秀」外,農民中還有「提四句」的習俗,逢節慶之日,就有民眾即興創作順口溜,至今一些老人的家中還保留相關手抄本。同時,泮溏也是廣州最早開始「扒龍舟」的地方,荔灣區泮塘和南海鹽步在每年端午節時來回走動,表演「扒龍船」已有300多年歷史。
仁威廟盛狀
仁威廟—泮塘最古老的神廟
仁威廟坐落於廣州龍津西路仁威廟前街,舊泮塘鄉內,佔地2200平方米,是一座專門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廟。它是當時泮塘恩洲十八鄉最古老、最大的廟字。史籍記載:仁威廟始建於宋代皇佑四年(1052年)。明天啟二年(1622年)、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和同治年間(1862~1874年)都進行過規模較大的修建。清乾隆年間重修的,該廟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進房舍,重建時增設了後二進建築和東序。
仁威廟初建時稱北帝廟。據說,因真武帝司水,故人們稱他為北帝或水神。又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素有「神威」,所以後來改稱仁威廟了。
仁威廟的得名還另有一說。泮塘地處嶺南水鄉,素以種蓮藕、菱角、茨菇、馬蹄(荸薺)、茭筍等「泮塘五秀」而馳名。泮塘鄉民為「感恩邀福於神以不致成災」,故對供奉的神像「奉祀信誠」。話說泮塘當年有兄弟二人,兄名「仁」,弟名「威」。有一天,兄弟倆去打魚發現一塊怪石,拾回家中立為神像,從此「生活順景,得心應手」,後傳遍鄉里,十里之內,參拜者眾。到鄉里集資修建廟時,鄉人便將廟名改為「仁威」了。
仁威廟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廣三路深五進,另有偏東一列平房。前三進建築,當中為主體建築,東、西為配殿,第四進為齋堂,第五進為後樓。沿著南北中軸線,依次為頭門、正殿、中殿、後殿和後樓,左右為東、西序。頭門面闊11米,深8米。門外兩側各立一花崗岩石柱,柱頭雕有石獅子,柱身雕祥雲和二龍戲珠,線條流暢,形象十分生動,俗稱為「龍柱」。
泮塘一角
泮塘—演繹西關傳統文化
泮塘在廣州西關,即如今泮溪酒家、荔灣湖公園以及龍津西路、泮塘五約一帶。
據說有一個傳說:泮塘村從前有個塘,保持一塘滿水,其它的塘水即便幹了,但這個塘都是滿的。某年天氣大旱,用池塘水來灌溉,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剩下一半後,池塘水位就再也不降了。次日塘水又滿了,村民因而把這個村定名為「半塘」,別名叫半溪,有些人叫半水,但這些都是別名而已,半塘比較多人稱呼,後來加三點水是怎麼個來歷呢?這里另外有一段古。
從前有個先生,去到半塘就問這里是什麼地方,村民說叫「半塘」,是一半的半,先生聽了就笑著說,半半聲有什麼好聽的,加多三點水的「泮」不是更好?村中的父老聽聞覺得有三點水的泮即是「入泮」,「入泮」將是入學堂讀書的意思,村裡都想出人才啊。那從此半塘的半字就有三點水,並且村民合資建起了一座文塔,表明村民對文化知識的熱愛和嚮往。
西關 - 神話傳說編輯本段 回目錄 白鵝潭
白鵝貪位於荔灣區西南部。相傳明正統十四年(1449),黃蕭養領導珠江三角洲的農民起義。起義軍攻州克群,屢戰屢勝。當戰船抵達今日白鵝貪時,江面忽然出現一隻白鵝,引領起義軍的戰船迅速前進,直搗廣州城。後來起義軍遭到明王朝的鎮壓,黃蕭養部兵敗退到白鵝潭邊,正當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的萬分危急之時,白鵝再次突然從江心游來伸頸拍翅,背起黃蕭養飛一般地向江中游去,直至消失。從此 ,這個地方留下白鵝潭這個美麗的名字。
石獅怒吼報平安
座落在中山七路的陳家祠是廣東著名的古建築,祠門兩旁各有一隻大石獅,獅口含有一個可轉動的石球。相傳清光緒年間,陳家祠福建一帶還有水塘和窪池。有一年大水成災,水位不斷升高,眼看老百姓就屋倒人亡。深夜,祠門的石獅發出一聲怒吼,第二天早上大水便全部退出。從此以後,陳家祠一帶再沒有發生過大水。百姓都說石獅把 大水喝光了,於是把石獅奉為"聖獅",說有"吉祥如意"之兆雲。
洞神坊
龍津東路附近有條街,名叫"洞神坊"。傳說清代這里居住著一個秀才叫陳廷昭,娶妻麥氏,很賢惠。廷昭因為屢試不中,整天悶悶不樂。一日,麥氏夢見一老人,老人告訴她把孩子生下來後日子就好過了,並吩咐多行善事。不久麥氏果然誕下一子, 性愛靜且聰明,遂取名"懂神",意即領會神的意思。後來,廷昭去世,懂神亦長大成人上京赴考高中。從此,麥氏夏天施扇施茶,冬天贈衣贈被,鄰里都稱麥氏為善人。有一晚,麥氏再次夢見那老人,老人傳授了一條治療頸病的秘方,母子倆依方配製膏葯,治癒了不少病人。懂神去世後,人們傳說他成了仙。
註:為紀念懂神母子曾做的善事,就把他居住過的地方稱為"洞神坊"("洞"為"懂"的諧音)
上西關機房的支機石
清末民初,上西關地區(今龍津路以北一帶)聚集了大量絲織業機房。機房的織機下面挖有小坑,懸掛支機石。相傳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有一天乘坐仙槎到達月宮,看見月宮天機七姐妹在織天衣雲錦,溢彩流光,絢麗奪目,為世間所未見,於是向仙女求教秘訣。分別前,仙女拿出一塊支機石贈予張騫,並說有了這塊支撐織機的寶石,什麼綾羅綢緞都能隨心所欲地織出來。張騫非常感激,把它帶回民間。從此,人間也能織出美麗的雲錦了,有"七彩錦"、"金銀線錦"……五彩繽紛,華麗動人,於是張騫被機房奉為祖師爺,織機下懸掛機石也逐漸成為了傳統了。
李田文中探花
李文田在清代曾任工部右侍郎等職,他中探花之前有一段有趣的傳說。清咸豐九年(1859),李文田上京赴試,在北京的關帝廟內拜神求簽。簽語雲"名在孫山外",遂以為是個不好的兆頭,終日無精打彩。同行的另一個廣東人忙問其故,李答:"我求了一支'名在孫山外'的簽,想必今科落第無疑了。"那人哈哈大笑,"名在孫山外",說不定姓孫的中在你前面,你又何必發愁呢?"殿試的結果狀元為孫家鼐,榜眼為孫念祖,李文田中的是探花,恰巧是"名在孫山外了"。
西關 - 西關童謠編輯本段 回目錄
西關以往有好多有趣的童謠,但因為時代的變遷,好多都被人遺忘了,很是可惜。讀的時候記得要用廣州話讀啊。
雞公欖
咬蔗須: 咬蔗須,要睇毛,短毛輸,長毛贏,無毛吾算數。
斗柑: 「篾」開柑,數柑核,邊個核多就邊個贏,吾准手賴就甘縮骨。
拍大骳: 拍大骳,唱山歌,人人話我無老婆,嘀起心肝娶返個,有錢娶個嬌嬌女, 無錢娶個豆皮婆,豆皮婆,食飯食得多,屙屎屙兩籮,屙尿沖大海,屙屁打銅鑼。
凼凼轉: 凼凼轉,菊花圓,炒米餅,糯米團,阿媽叫我睇龍船,我吾睇,睇雞仔,雞仔大,摞去賣,賣得幾多錢?賣得三百六十五個仙。
猜呈沉: 呈沉剪,呈沉包,呈沉糯米叉燒包。老鼠吾食香口膠,要食豆沙包。
伏壘壘: 一就預備,二就壘埋,三就開盤,四就嚟到,彭到算數。
捉大賊: 點指兵兵,點指賊賊,點著誰人做大兵,點著誰人做大賊。
估手指: 估手指,要估中,邊個吾中,就唔中用,褲浪底見個窿。
點蟲蟲: 點蟲蟲,蟲蟲飛,飛到荔枝基,荔枝熟,摘滿屋,屋滿紅,陪住個細蚊公。
騎牛牛: 騎牛牛,牛牛走,牛牛響前咪回頭,若然回頭就打籮柚。
打波子: 大眼雞,咸魚頭,你屙尿,吾洗手。
咕碌咕碌: 咕碌咕碌一,咕碌咕碌二,咕碌咕碌三,准備開炮打敵人!
跳橡筋: 董存瑞,十八歲,為國犧牲炸堡壘,炸到堡壘咯咯脆, 全國人民流眼淚。
箍盆
碌銅仙: 碌銅仙,打銅錢,全憑眼界手出變,叮響銅錢俾個仙。
打泥炮: 打泥炮,泥炮響,唔使揸槍上戰場。
飛麻鷹: 折紙機,麻鷹飛,飛來飛去唔落地,麻鷹有條尾。
踩腳趾: 咚啄,酸姜,你阿嬤,纏腳娘。
趿跛跛: 趿跛跛,跳跳腳,咚咚咚,上跳下跳似麻雀。
撞跛腳: 趿跛跛,跛佐蹄,無米煮,煮泥沙,無屋住,住樓梯,樓梯有隻鬼,嚇到你鑽落床下底。
頂手掌: 伸長手,頂手掌,死人都要頂硬上,依牙崩哨就貓甘樣。
劈友: 劈友,劈友,快嘀走,走得快,好世界,走得磨,冇鼻哥。
斗遠: 斗遠掟石頭,因住咪甩手,石頭最無眼,掟親吾好眼淚流。
掟磚頭: 掟磚頭,斗大夠,一掟掟到西門口,濺起浪花拋浪頭。
撈魚仔: 花手巾,真引人,基邊撈魚好過癮,一兜一條好手運,千其吾好牟(蹲)到你頭暈。
挑夫吮田螺
黐塘尾(蜻蜓): 黐塘尾,塘尾飛,飛到菜田基,田基有條蛇,嚇親你兩仔爺。
煮飯仔: 煮飯仔仔先落米,風爐透火柴對齊,千其唔好咁拿西,我哋系細蚊仔。
打馬仔: 一人騎角馬,兩人騎豬乸,三步要埋頭,撞到 面就打。
斗辣椒: 紅辣椒,綠辣椒,平時你鑔嘴藐藐,今日你無膽同我撩。
放臭屁: 鬼叫你甘貪心,聞佐我個屁,索入佐個鼻,我要你賠返二兩四。
味水底: 味水底,摸泥沙,摸到泥沙當金龜,摸吾到系契弟。
鑽台底: 陳德貴,住得矮,床下底有隻鬼,嚇到佢鑽台底。
扯大纜: 一二三,三二一,肥婆跳舞頂第一!
「雪」滑梯: 細蚊仔,雪滑梯,因住跌落嚟,咪學陳德貴,成日流鼻涕, 跌親個籮柚唔好睇。
過天梯: 過天梯,蝦矮仔,人在雲東過到西,唔怕米貴就最怕矮。
做大戲: 黑面李逵,紅面關公,三國水滸亂曬龍,打敗清兵系英雄。
彈象棋: 打棋子,靠眼屎,全憑眼界靠本事,唔好睇錯認夠屎。
畫烏龜: 乞兒仔,畫烏龜,一人一筆咪亂嚟,最後果個人衰仔!
西關 - 西關特產編輯本段 回目錄 「蓮藕、茨菇、馬蹄、茭筍、菱角」被稱作「泮塘五秀」。的地處西關的泮塘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十分適合種植蓮藕、馬蹄、菱角、茭筍、茨菇這幾種蔬菜,並被稱為「五秀」,還被後人廣泛地運用到粵菜烹制之中。
菱角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果實紅紫色的多作蔬食,而黑殼者肉色稍黃,多作菱粉。泮塘以紅菱為主,甘甜可口。紅菱從定植至初收僅130多天。菱花入詩自古不少,唐代古鏡帶有菱花形的花紋稱作菱花鏡,駱賓王《王昭君》詩雲「古鏡菱花暗,愁眉柳葉顰。」
茭白是一種叫「菰」植物的病體產物,菰是一種穀物結的果實叫菰。菰米在結穗時如果抗病能力減弱染上里粉病苔,花莖便不能再開花結果,花莖的基底部份因受病苔刺激便膨大,形成紡錘形的茭白,其病體產物對人類不但無害反而有益,是不可缺少的水生疏菜之一,茭白可分為一熟茭和二熟茭,二熟茭一年可熟兩次(春季、秋季)。
蓮藕原產於印度,很早便傳入中國,在南北朝時代,蓮藕的種植就已相當普遍了。蓮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做菜,而且葯用價值相當高,它的根根葉葉,花須果實,無不為寶,都可滋補入葯。用蓮藕製成粉,能消食止瀉,開胃清熱,滋補養性,預防內出血,是婦孺童嫗、體弱多病者上好的流質食品和滋補佳珍,在清咸豐年間,就被欽定為御膳貢品了。
泮塘馬蹄(荸薺)的知名度僅次於蓮藕,以水馬蹄為主,通常於立秋種下經120天便可收成,以其製作的優質泮塘馬蹄粉過去曾大量遠銷南洋、北美。馬蹄糕得以成為廣東美食亦有賴泮塘馬蹄的歷史作用。馬蹄花為白色。
茨菇(慈姑)在泮塘的歷史據雲只有300多年,因其白皮白肉個頭大,並含有豐富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等大受廣州人歡迎,還取其某種形狀意義,把茨菇作為年宵傳統菜,亦有以其製成中式糖果。茨菇開白色小花,很雅緻。
Ⅱ 誰知道「廣州輕工業行業協會」的詳細情況
廣州輕工業行業協會成立於1999年,經營范圍:行業提出發展規劃建議組織技術開發交流咨詢。掛靠在廣州輕工工貿集團有限公司。
廣州輕工工貿集團有限公司共有企業141戶,其中,國有企業15戶,股份制企業及股份合作制企業36戶,集體企業21戶,事業單位4戶,中外合資合作企業65戶;職工人數31661人。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不變價)114.75億元,比上年增長8.8%;工業增加值(現行價)23.84億元,增長0.3%;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2.3億元,增長12.6%;全員勞動生產率34.57萬元/人。廣州輕工工貿集團加大對企業的監督管理力度,繼續派出財務總監稽查小組對重點企業巡迴檢查,指導企業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企業內部監督機制。加強廣州輕工業、二輕工業行業協會的建設,在為企業服務,協調、監督和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加強行業管理等方面發揮了作用。
2007-10-16 廣州輕工業行業協會作為市級行業協會商會在廣州市民政局重新登記,法定代表人為宋木祥,住所為廣州市長堤大馬路果菜西一街14號6樓604、605,登記證號:4401000312 並在2008年11月16日廣州日報上作了公告。
2006年8月廣州輕工工貿集團有限公司榮獲中國企業500強和中國服務業500強稱號;
2005年10月廣州輕工工貿集團有限公司榮獲全國先進勞動爭議調解組織;
2005年8月廣州輕工工貿集團有限公司榮獲中國企業500強和中國服務業500強稱號;
2004年5月廣州輕工集團有限公司榮獲2005年全國五一勞動獎;
2003年12月廣州輕工工貿集團有限公司(廣州輕工集團有限公司)從廣州市豪賢路101號遷到廣州市沿江西路147號辦公;
2002年5月廣州包裝印刷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建制劃入廣州輕工工貿集團有限公司;廣州畜產進出口公司成建制劃入廣州輕工工貿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土產進出口公司、中國包裝進出口廣州公司由廣州輕工工貿集團有限公司託管;
2000年6月成立廣州輕工工貿集團有限公司;
2000年3月廣州輕工集團有限公司與廣州輕出集團有限公司合並,並成立合並籌備領導小組;
1999年4月成立廣州輕工、二輕工業行業協會;
1998年9月原廣州市二輕聯社,行政掛靠在廣州輕工集團有限公司代管,按聯社章程運作;
1998年8月輕工集團與二輕集團實施資產重組,重組為廣州輕工集團有限公司;
1996年2月廣州市越興企業集團和越興企業集團公司分別更名為「廣州輕工企業集團」和「廣州輕工集團有限公司」;
1996年1月廣州市第二輕工業局成建制改組為廣州二輕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並組建廣州二輕企業集團;
1995年10月廣州市輕工業局成建制改建為經濟實體、完善市越興企業集團公司;
1992年4月廣州市輕工業局組建廣州越興企業集團公司;
1985年1月廣州市包裝裝璜工業公司整個行業劃轉給新成立的廣州市包裝總公司,與廣州市第二輕工業局脫離隸屬關系;
1965年3月廣州市手工業管理局改名為廣州市第二輕工業局,市二輕局設黨委,市聯社的管理機構保留,與二輕局合署辦公;
1958年9月廣州市輕工業局成立黨委;
1958年7月撤銷廣州市食品工業局,將其業務及下屬企業並入廣州市輕工業局;
1957年11月成立廣州市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社
1957年4月撤銷第三工業局及其所屬公司,成立廣州市輕工業局和廣州市食品工業局;
1955年2月成立廣州市第三工業局,為廣州市人民委員會的派出工作機構;
1954年9月成立廣州市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社籌備委員會,與手工業局合署辦公;
1954年6月成立廣州市手工業管理局;
1951年7月成立廣州市合作總社,與合作局合署辦公;
1950年9月成立了廣州市合作事業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