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晚清披肩!祖傳的!精美,上邊綉有八仙過海!八個神仙!原來有八塊玉墜!還剩四塊!其餘四塊丟失!不知現
買給我吧
⑵ 八仙的前世是什麼
網路:八仙 就有了,還蠻全的,你看下:
鐵拐李
先說鐵拐李,鐵拐李在民間傳說中為八仙之首,有的書中稱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峽人,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則說他姓李,名玄;趙翼的《陔余叢考》中又說他姓劉。有說他是唐玄宗開元、代宗大歷之間人,學道於終南山,一次元神出殼,沒曾想肉身為虎所食,只得投身於一個跛乞丐。《歷代神仙通鑒》稱,其原本一俊偉丈夫,善道術,會使導出元神法術,修練於碭山岩穴中,有次應師父老子之約,行「元神出殼」法術,赴千里之外華山,數日後回歸,發現其肉身被其徒誤焚,突見附近一餓殍,靈機一動說「即此可矣。」即從餓殍腦門而入,神魂歸殼後則成一蓬頭卷須、黑臉巨眼,並且還跛了一隻右腳的醜陋漢子。看來他是一位民間口耳相傳,諸事附會而成的道家仙人。
|---傳說
又稱鐵拐李,相傳姓李,名玄,又叫李凝陽、李洪水、李孔目。據說他本來長的十分魁梧,相貌堂堂。在碭山洞中修行。因為約定要參加老君的華山仙會,臨走時對弟子說,倘若元神七日不回返,則將屍殼焚化。於是留下屍殼,元神外游。不料到了第六天,弟子家中來人報信母親病危,弟子們無奈就燒了屍殼。當弟子回家後,不久李鐵拐的元神回歸,無處可托。忽見林中有一餓死的人屍,則從他的前額腦門進入,站起來之後,才覺不行,趕忙從葫蘆里倒出老君所贈的仙丹,葫蘆忽然閃出金光,映出一個醜陋的形象,黑臉蓬頭,卷須巨眼,右腳還是瘸的,正在驚訝,身後忽然有人鼓掌,回頭一看,正是老君,情急之下,心想把元神跳出。就在這時,老君制止說:「道行不在於外表,你這副模樣,只須功夫充滿,便是異象真仙。」於是授他金箍一道收束亂發,授予鐵拐一根助拄跛足。李鐵拐還常背一葫蘆,據說裡面裝有仙葯,降到人間時,專門用來治病救人。
漢鍾離
漢鍾離
八仙中名氣僅次於鐵拐李的是鍾離權。他在八仙中地位較高,特別是由於道教徒的吹捧,名聲更大。元時,金真道奉為「正陽祖師」。有關其人物原型,約出現在五代、宋初之際。《宣和年譜》、《夷堅志》、《宋史》等書都有他事跡的記載,只是後來訛為漢鍾離,才附會為漢代人。《歷代神仙通鑒》、《續文獻通考》等書稱,鍾離權,復姓鍾離,字寂道,號雲房子,又號正陽子。東漢咸陽人,其父鍾離章為東漢大將,其兄鍾離簡為中郎將,後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確實有位叫鍾離權的人,《全唐詩》錄有他的三首絕句,並附有小傳雲:「咸陽人,遇老人授仙訣,又遇華陽真人,上仙王玄甫,傳道入崆峒山,自號雲房先生,後仙去。」他留世的詩題為《題長安酒肆避三絕句》,其中有「坐卧常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幾時歸去願相從」等句,還頗有一些「仙味」,當是一位好道之人。
|---傳說
他姓鍾離,名權,字雲房,號正陽子。京兆咸陽(今陝西)人,據說是東漢時期人。有關他的出生非常生動,說有一天,一個巨人大踏步的走進他母親的內室,大聲說道:「我是上古黃神氏,當托兒於此。」頓時,只見異光數丈如烈火,隨之漢鍾離降生。他一出生就像3歲的小孩一樣大,天生一副福相,頂圓額寬,耳厚眉長,口方頰大,唇練如丹,乳圓臂長,更為奇怪的是他晝夜不聲不響,不哭不吃。一直到了第七天,他突然說了一句話:「身游紫府,名書玉京。」這一句驚動了他的父母。因為紫府、玉京是天上玉帝的宮城,所以,以為他是神仙轉世,父母希望他長大成人多掌大權,因此起名「權」。據說鍾離長大以後,任朝廷的諫議大夫,後來奉召出征吐蕃,戰敗,隱居終南山。遇到東華帝君王玄甫,得到長生真訣、金丹火候及青龍劍法。後來又遇到華陽真人,教他太乙九圭、火符金丹,洞曉玄玄之道。最終在崆峒山紫禁四皓峰得到玉匣秘訣,成了一位仙人。傳說他在唐朝的時候度化了呂洞賓,是道教北五祖之一。他的形象常常是袒胸露乳,手搖棕扇,大眼睛,紅臉膛,頭上扎了兩個丫髻,神態自若。是個閑散的漢子。
張果老
張果老
張果老是八仙中年邁的仙翁,名「張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們尊稱其為「張果老」,歷史上實有張果其人,新、舊《唐書》有傳,武則天時,隱居中條山,時人皆稱其有長生秘術,他自稱年齡有數百歲,武則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見,張果老佯死不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恆州刺史韋濟將其奇聞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張果又再次裝死,氣絕很久才蘇醒,使者不敢進逼。玄宗聞知,再次派徐嶠去邀請。張果只得進京。據說唐玄宗對其傳聞有疑,曾叫善算夭壽善惡的邢和璞給張算命,邢卻懵然不知張的甲子,又有道師「夜光」善視鬼,玄宗令他看張果,他卻問:「張果在哪?」居然對面而看不見。從史傳所記來看,張果不過是一位有些心虛的老朽江湖術士,要不何以數次裝死以避徵召呢?充其量不過會些幻術而已。所以有關他的仙話,全都是道教憑借民間傳聞,誇大其詞,為了宣傳需要而編造的。《太平廣記》還記張果老自稱是堯帝時人,唐玄宗問術士「葉法善」張的來歷,葉法善說:「臣不敢說,一說立死。」後言道:「張果是混沌初分時一白蝙蝠精。」言畢跌地而亡,後經玄宗求情,張果才救活他。
|---傳說
據史書上記載確有其人,原來是唐朝的道士,這個人擅長法術,經常隱居在恆州中條山,往來於汾晉之間,民間傳說他活了數百歲,所以人們尊稱他為張果老。據說唐太宗、唐高宗知道以後,就派使者召見他入宮,他都不願意去。到了武則天時期,不得已奉召出山,走到半路假裝死去又為去成。到了唐玄宗時期,玄宗派遣使者終於將他請到了宮內,封他為「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後來,玄宗准備將他女兒許配給他,他唱道:「媳婦得公平,平地生公府,人以可喜,我以可畏。」最終也沒同意這門親事,懇辭還山,走到半路,死於衡山蒲武縣。弟子說他羽化成仙,唐玄宗下令在當地建棲霞觀以奉祀。民間傳說他常背負一個道情筒,倒騎白驢,雲游四方,宣唱道情,勸化度人。後來民間的名言「騎驢看唱本」就源於此。他所乘的白驢,日行萬里,夜間折疊如紙,放在箱子里。白天騎得時候,用水含在嘴裡噴灑一下,就又還原成一天驢。後人題詩:「舉世多少人,無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張果老這故事啟示我們做任何事情,盡量要考慮全面,思前想後,不能只是一味的瞻前顧後。
呂洞賓
呂洞賓
八仙中流傳故事最多的當數呂洞賓,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為「純陽祖師」,又稱「呂祖」。歷來大多數研究者均認為,呂洞賓姓呂名岩,唐末人。《金唐詩》、《詞綜》中都收有他的詩作。宋代羅大經的《鶴林玉露》、洪邁的《夷堅志》及《集仙傳》等書對其均有記載。有說他是京兆人(今陝西、西安一帶),唐咸通中及第,曾當過兩任縣令。有說他是九江人,原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後之禍,易姓為呂。他始名紹光,二十餘年科場不第,遂罷舉而縱游天下,後被鍾離權點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濃的一個,瀟灑、風趣,為民除暴安良,斬妖除怪,還好酒好色,世間流傳有《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的傳說,他的傳說既多且雜,但從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後被人們神化成仙。
何仙姑
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有關其身世說法不一。一說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廣記》引《廣異記》稱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織鞋為業的農婦,後因嫌家居太悶,游於羅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經常採集山果供眾寺僧充齋。一次,遠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來羅浮山寺,稱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採摘楊梅果子,經查實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從何處采來這眾多山果,便認為二娘即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從此二娘遠近聞名,她也藉此不再寄居山寺了。《續通考》說何仙姑為唐武則天時廣東增城縣人,出生時頭頂出現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十三歲時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隻仙桃,從此不飢不渴,身輕如飛,並可預見人生禍福。後來她應召進京,途中離去。一說她是宋朝人。宋代的一些文人筆記多稱她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稱她幼遇異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稱她放牧於郊野,遇異人送仙棗,食後而成仙,宋人筆記中還記載了何仙姑一些為人占卜休咎,預測禍福的事跡,一時士大夫及好奇者爭先前往彼處占卜,可見她不過是一位精於占卜的民間女巫。
|---傳說
八仙唯一的女仙,據說原名何秀姑,生於唐武則天時期,出生時紫雲繞室,頭頂上有六道毫光。從小智慧敏捷,聰敏過人。15歲時,夢見神人教她食雲母粉,於是輕身如飛,往來於山頂之間,每天早上外出,晚上采山果孝敬母親。後來辟穀,言語異常,武則天聽說後,派使者召請,中途不知方向,有人說在唐中宗時八月初八飛天。還有一種說法是,何仙姑13歲時入山,遇仙人呂洞賓,呂賜其一桃,吃了以後不飢不餓,並能預知禍福之事,頗為靈驗。村裡的人奉為神明,專門建樓供其居住,後來呂洞賓度其成仙。
藍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藍采和。南唐沈汾《續仙傳》、宋初《太平廣記》、陸游《南唐書》等書均載有他的事跡。是唐末至五代時人。其行為怪僻,貪杯喜唱,平時穿一身破藍衫,一隻腳穿只靴子,另一隻則光著腳丫子。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卻躺卧雪中而全身冒熱氣(《續仙傳》)。平時他手持三尺有餘的大拍板,一邊打著竹板,一邊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觸景而生,不僅令世人覺得高深莫測,
藍采和
而且頗具仙意。其一雲:「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朝騎鸞鳳到碧波,暮見桑田生白波。長景明暉在空際,金銀宮闕高嵯峨。」他行為癲狂,有人施錢給他,他大都送給貧苦人,藍采和居無定處,四海為家。這個仙人的人物原型本是一江湖流浪漢,僅由於他的行為癲狂,又好周濟窮人,因此深得人們喜愛而被神化成仙。
|---傳說
本為男子,但在造像中或戲曲中常常女裝打扮,手提花籃,據說他本是赤腳大仙降生,原來是一名遊方的道士,常穿破爛的藍衣裳,系著一條3寸多寬的木腰帶,一腳穿靴子,一腳赤行。夏天穿的是棉衣服,冬天卧於雪地中,氣出如蒸。經常手持3尺多長的大拍唱板,在城市裡邊走邊唱,帶醉踏歌,似狂非狂,男女老少都跟隨看他,人家把銅錢給他,他卻用長繩穿起來,拖地而行,散失了也不回頭看一看。有時見到窮人,就把銅錢送給他們。他不停的周遊天下。有人在童年和老年時看到他,他容貌依舊。後來他踏歌於濠梁酒樓乘醉,有雲鶴笙簫聲,忽然輕升雲中,拋下靴衫腰帶板拍,冉冉而去。他最有名的踏歌是: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日紛紛來更多,朝騎鸞鳳到碧落,暮見桑田生白波,長景明暉在空際,金銀宮闕高工嵯峨!
韓湘子
普遍的說法,韓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侄子(有說侄孫),《唐書·宰相世系表》、《酉陽雜俎》、《太平廣記》、《仙傳拾遺》等書都有關於他的介紹。一稱是韓愈侄孫,歷史上韓愈確有一個叫韓湘的侄孫曾官大理丞。韓愈曾有《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他成仙的傳說,最早見於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
韓湘子
。書中稱韓愈有一年少遠房子侄,為人輕狂不羈,不喜讀書,韓愈曾責怪他,他卻能在七日之內使牡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變顏色,並且每朵上邊還有「雲橫秦嶺家何在……」的詩句,韓愈驚奇萬分。還有說韓湘子是韓愈外甥,其事跡和《酉陽雜俎》所言大同小異,韓湘子其人物原型為韓愈的族侄,五代時即被仙化。
|---傳說
八仙中的斯文公子,形象是一位手持長笛的英俊少年。韓湘子,本名韓湘,是唐代大文學家刑部侍郎韓愈的侄子。傳說,漢丞相安撫有一女兒,名叫靈靈,才貌雙全。已許配韓湘。但是漢帝想把她婚配與皇侄,安撫堅決不同意。漢帝大怒,將韓湘罷官發配。靈靈悲鬱而死,韓湘投生為白鶴,白鶴受鍾離權和呂洞賓的點化,又投生為昌黎縣韓會之子,乳名湘子,幼年喪父,由叔父韓愈撫養。長大後又得鍾、呂二仙傳授修行之術。韓愈極力反對,訓斥他。韓湘子因此而出家,隱居於終南山修道,得成正果,列為八仙之列。後來,韓湘子屢次化形,度化他的叔叔韓愈,但韓愈多次不悟。後來,韓愈被降官到了潮陽,路經藍關,雪擁不前,凍埋雪中。湘子趕來相救,並指點度化。韓愈最終感悟,也修道成仙。
曹國舅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國舅,出現的時間最晚,流傳的仙話也較少。其身世,說法大同小異,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後有關。《宋史》有傳,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孫,曹皇後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曉音律,喜愛作詩,封濟陽郡王,身歷數朝而一帆風順,年七十二而壽終。
曹國舅
《神仙通鑒》雲:曹國舅天性純善,不喜富貴,卻慕戀於仙道,其弟則驕縱不法,恃勢妄為,曹國舅對其惡行深以為恥,遂入山修煉,遇鍾離權、呂洞賓而收他為徒,很快曹國舅修成仙道。《東游記》中所述曹國舅與上略同。
|---傳說
這位神仙的形象是頭戴紗帽,身穿紅袍官服,手持陰陽板(玉板),與其他仙人的打扮迥然不同。傳說他是宋朝的皇帝宋仁宗曹皇後的長弟,名景休。他天資淳善,志在清虛,不慕虛榮,不喜富貴。後來因為他的弟弟驕縱不守法,殘害人命。曹國舅深以為恥,於是隱跡山岩,穿戴平民的衣帽,但精心思考的是玄妙深奧的道理,過了10多天也不吃,有一天,他遇到了鍾離權和呂洞賓兩位仙人,他們問:「聽說你在休養,所養的是什麼呢?」答道:「養道。」仙人又問:「道在哪裡?」曹國舅舉手指天。二仙又問:「天在哪裡?」曹國舅用手指心胸。二位仙人笑著說:「心即是天,天即是道,你已經頓悟道之真義了。」於是傳授他還真秘術,點化指引他入了仙人的團隊。還有一種說法,說他出家時皇帝賜他一塊金牌,後來過黃河時沒有船費,就以此抵押,恰好遇到了呂洞賓,與他一起同游,因此悟道而名列「八仙」。
暗八仙
八仙每人都有一至二樣寶物或法器,一般稱為「暗八仙」或八寶,常出現於刺綉、民間藝術之中,均代表吉祥之意,而且隨場景不同而變換。其中較為通俗的暗八仙為:
芭蕉扇(鍾離權)
葫蘆(鐵拐李)
花籃(藍采和)
荷花(何仙姑)
劍(呂洞賓)
笛子(韓湘子)
魚鼓(張果老)
玉板(曹國舅)
[編輯本段]【八仙排序】
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游記》始定為: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相沿至今,再無變動。
[編輯本段]【神話傳說】
八仙過海
八仙過海是八仙最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見於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海》中。相傳白雲仙長有回於蓬萊仙島牡丹盛開時,邀請八仙及五聖共襄盛舉,回程時鐵拐李(或呂洞賓)建議不搭船而各自想辦法,就是後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八仙過海、各憑本事」的起源。
此時李鐵拐拋下自己另一項法器鐵拐(或說葫蘆),漢鍾離扔了芭蕉扇,張國老放下坐騎「紙驢」,其他神仙也各擲法器下水,橫渡東海。由於八仙的舉動驚動龍宮,東海龍王率領蝦兵蟹將前往理論,不料發生沖突,藍采和被帶回龍宮(亦說法器被搶)。之後八仙大開殺戒,怒斬龍子,而東海龍王則與北海、南海及西海龍王合作,一時之間驚濤駭浪。此時曹國舅拿出玉板開路,將巨浪逼往兩旁,順利渡海。最後由南海觀音菩薩(或說如來佛)出面調停,要求東海龍王釋放藍采和之後,雙方才停戰。
除上述以外,民間中關於八仙也有一些口碑傳說,其中有則悲慘的「八仙過海」故事。
北宋建隆年間,沙門島(今廟島)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從建隆三年開始,凡軍人犯了法,都發配沙門島。這樣年復一年,島上犯人越來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撥給全島三百人的口糧,所以糧食越來越不夠吃。後來,沙門島看守頭目李慶便想了個狠毒辦法:當犯人超過三百時,便將其中一些捆住手腳,扔進海里淹死,使島上犯人總是保持在三百人內,如此被殺的,兩年內就達七百餘人,為了活命,犯人們經常跳海鳧水逃命,但絕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沒,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將被殺的消息,便趁著天晴月朗,避開看守,抱著葫蘆、木頭跳入海中,往蓬萊山方向游去。從沙門島到蓬萊約三十里之遙,途中多數犯人體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懷武功、體格健壯的善游者,借著水流游到了岸邊,在蓬萊城北丹崖山下的獅子洞內躲了起來。第二天,漁民發現了他們,當聞知八人從沙門島游水越海而來,無不驚奇萬分,把他們稱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間傳開了,並且越傳越神,他們被傳稱為「八仙」,演變成今天的「八仙過海」的故事。
八仙因為鬧過海,沿海人們大都有「七男一女不同船」的禁忌。理發業奉呂洞賓為祖師爺,相傳陰歷四月十四的所謂呂祖生日,各地理發業一般要熱鬧一番。民間祝壽要扮演八仙敬酒,渲染歡樂氣氛。
蘇東坡訪八仙
雖說蘇東坡是北宋人,八仙形成於元明時期,而蓬萊地兒偏偏編出個蘇東坡訪八仙的傳說出來。
傳說蘇東坡在登州做官時,想拜訪八仙,但不知道到哪兒找。打聽來打聽去,才有個須發皆白的老頭告訴他,每年三月初三,八仙都要到蓬萊閣上聚會,至於能不能見著他們,就要看緣分了。
三月初三一大早,蘇東坡就上了蓬萊閣,東游西逛也沒見著八仙的影兒。百無聊賴地到了顯靈門,見倆老翁下棋,一紅臉,一黑臉,都年過八十,須發盡白。紅臉老翁見蘇東坡來就招手請他做裁判。蘇東坡才高八斗,可近前一看棋局,目瞪口呆,懵懵然看不懂棋路。為免得丟臉,借口有事推辭。紅臉老者見狀對蘇東坡說:「你要找的人今天一準來,我們在這兒也是等他們的。反正閑著也是閑著,你就不必客氣了。」蘇東坡一聽詫異不已:他怎麼知道我是來找人的?老翁不是尋常人,聽他的話沒錯。於是安下心來靜觀棋路,慢慢看出點兒門道,也不多想什麼了。
不知過了多久,走過來一個老叫化,老遠就招呼下棋的老翁:「老伙計,今天輪到我請客,走吧,走吧!」紅臉老翁一指蘇東坡:「這兒還有一位呢。」老叫化瞥了蘇東坡一眼,說:「那就一塊兒來吧。」蘇東坡看那老叫化,要多埋汰有多埋汰,破衣爛衫,臟得看不出顏色來,臉上的油垢厚得能揭下一層。本來不想跟著去,可一想到方才對下棋老翁的疑心,也就跟隨著去了。
上了蓬萊閣,見閣上已經先到了七位,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其中還有個女的。高腿四方桌上擺著兩個小鍋、一方年糕。老叫化對眾人說:「今天也沒有什麼好招待的,就弄了三樣小菜,諸位湊付著吃吧!」蘇東坡探頭一看,一條半生不熟的死狗,一個眼歪嘴斜的死孩子,一方長滿霉醭的年糕。這伙人誰也沒客氣,抓起就吃,吃得津津有味,還連贊「好吃」。蘇東坡只覺得惡心,特別是那死孩子,讓這伙兒人你扯胳膊我拽腿,血乎淋拉的,看得讓人心驚肉跳。他本想嘗嘗那方年糕,可一看沾上了血腥氣,又打消了念頭。那兩位白發老翁倒是直讓蘇東坡,可蘇東坡哪敢吃?眼看著人家狼吞虎咽地吃完了,紛紛離去,只剩下下棋的兩位老翁。
老翁把蘇東坡招到跟前,問道:「你猜我倆是誰?」蘇東坡搖搖頭。紅臉老翁說:「我是南極仙翁,他是北極星君。剛才在座的那八位,就是你要尋訪的八仙。桌上的那三樣菜我也告訴你吧:那死狗是萬年壽狗;那死孩子是千年人參;那發霉的年糕是壽糕。吃一口多活一百歲,吃兩口多活兩百歲……鐵拐李為弄這三樣東西費了不少事哩!」說完,兩個白發老翁倏地不見了。
蘇東坡後悔至極,為什麼剛才就不硬著頭皮嘗一點呢?!
九頂會仙山
蓬萊城西南三十多里處有座蔚陽山。山上有九座山峰,形態各異,有大有小。民間傳說這九座山峰也與八仙有關。
相傳,某年三月初三八仙去蓬萊閣聚會,路過蔚陽山時被秀麗的景色所吸引,紛紛按落雲頭,飽覽山光水色。呂洞賓興致勃勃地脫下道袍蒙在一方大青石頭上,施展法術變出酒席,眾仙席地而坐,一邊欣賞山景,一邊交杯換盞暢飲起來,不一會兒都有了醉意。鐵拐李倚著寶葫蘆,醉眼迷離地說:「此番過海訪友,諸位只須躺在我這寶葫蘆上,忽忽悠悠,一會兒就過去了……」張果老瞪著醉眼,不服氣地說:「誰希罕你那破葫蘆,俺倒騎著毛驢,一拍驢腚,噢的一聲就過去了。」其他幾位也紛紛誇耀自己的能耐。看看吵不出個結果來,漢鍾離腆著個大肚子說:「今日過海,大家還是各施法力,請太上老君前來評判。誰的能耐大,到時自有分曉。」於是,呂洞賓摘下道冠,恭恭敬敬盤膝而坐,雙目微合,默運神功,一縷青煙自他的頭上冉冉升起,化作一道金光,直上雲霄。
約莫一袋煙的功夫,西南天空飄來一朵祥雲,太上老君騎著青牛來了。八仙收拾起趔趄的醉態,肅立恭迎。太上老君降下雲頭,問道:「洞賓急急發金光請我,所為何事?」呂洞賓上前躬身稟道:「師祖,小徒等有一事難決,煩勞聖駕。」接著便把比試法力的事說了。太上老君聽後,略作沉吟,說道:「渡水之術乃區區小技,何足道哉!爾等修行之人,怎可輕起爭雄好勝之心?」眾仙聽後,個個面有愧色。老君又道:「隨緣行善,廣布福澤,乃修道正途。此地風光秀麗,爾等何不施展各自法術,為凡間造福?」眾仙頓時大悟,一齊上前謝恩。隨後,呂洞賓披發杖劍,步天罡踩地煞,口中念念有詞,寶劍一指,喝一聲「起」,一座陡峭山峰赫然而現。張果老抖擻精神,倒騎著毛驢兜了一圈,一座怪石橫生的山峰呈現眼前。接著,鐵拐李、漢鍾離、曹國舅、韓湘子、何仙姑、藍采和也都相繼施展神通,各造了一座山峰。太上老君見了,心下歡喜,說道:「爾等且站在一邊,待老夫也造上一座,以不虛此行。」說罷,手中拂塵一揮,一座高峰高峰拔地而起,崢嶸崔嵬,莽莽蒼蒼,壯美遠在其他山峰之上,讓眾仙贊嘆不已。待八仙回過神來,太上老君已跨上青牛往兜率宮而去了。
這就是蔚陽山九峰的來歷。後來還形成了每年三月初三的「九頂山廟會」,山門前聳立的兩塊龍頭巨碑的碑文中,就有「九頂會仙山」的記載。
唐槐
蓬萊丹崖山天後宮院內有棵唐代的槐樹,但相傳很早以前並沒有這棵「唐槐」。八仙到了蓬萊後,鐵拐李和張果老(一說呂洞賓)在這個院內下棋,烈日當頭,無以遮蔽。鐵拐李遂從他的葫蘆里倒出一粒種子埋在地下,施展法術,念動咒語,轉眼間地面發出綠芽,很快長成一棵大槐樹,枝葉繁茂,樹冠如傘。二仙就在此樹下繼續下棋。
據稱,此樹自長成後就沒有任何變化。因是仙人施法生成,所以不再繼續長,也死不了,總是這副模樣。清道光年間天後宮失火,一夜之間燒毀廟觀三十餘間,而這棵唐槐倖免於難,不免讓人浮想聯翩:莫非這棵槐樹真是八仙所栽?
蓬萊境內關於八仙的傳說還有很多,不過大多跟風物地名來歷有關,如「銅井」、「南天門」、「太和廟」、「耍祖廟」、「仙人洞」、「扁擔石」、「四眼井」等等,篇幅所限,不能一一細述,倒不如深入蓬萊民間聽一聽,老百姓講述的民間故事或許遠比紙面上的生動。
[編輯本段]【八仙宮】
八仙宮又名八仙庵,位於中國西北陝西省西安市郊區,是該地區現存唯一的道教宮觀,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它是供奉八仙的場所,其創建與八仙的故事有直接的聯系。
關於八仙的故事,是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道教類神話之一。傳說有八位仙人,他們經常為人類做一些好事,受到人們的普遍崇拜。八仙宮所在地本來是唐朝的皇宮舊址,傳說在宋朝時有一位道士在這里看到了八仙,就開始修建道觀。12世紀時,道教的全真派盛行,在這里大規模修建道觀,奠定了現在的規模,明朝時它已經非常有名,到清朝康熙皇帝時,成為全真派的中心之一。在鼎盛時期,它佔地面積達到6000多平方米。現存建築主要有山門、靈官殿、八仙殿、鍾鼓樓等,布局嚴謹。裡面還供奉著葯王神孫思邈,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也是著名道士。
1985年後,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對道觀進行了修復,總面積達到1萬平方米 ,現在,它不但是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還是西安市著名的旅遊景點。
八仙
江西萬載北部一帶稱喪禮上抬棺材者為八仙。因其由八人組成。喪事上八仙聚為一桌,上山時,八仙抬先飲酒,並澆濕抬棺木的用具,然後抬起棺材,用腳踢倒支撐棺材的長凳上山。
⑶ 八仙過海的八位仙人,戴帽子的個叫什麼
韓湘子
⑷ 請問什麼年代的玉觀音吊墜坐台下面有13孔謝謝,普通專家說是清末的。是嗎
清未民國時期小孩子帽子或衣服上的,保佑避邪的。
⑸ 求真假 大清乾隆年制八仙祝壽玉龜
大清乾隆年制八仙玉烏龜,真品收藏價值十分高的;不過今年的行情持續低迷,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
⑹ 清末老太太戴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抹額,婦女束在額前的巾飾,也稱額帶、頭箍、發箍等,多飾以刺綉或珠玉。漢朝即已出現,明清時代比較盛行。其功能有三:一束發,二裝飾,三防寒。起源於防寒,盛行於審美。
在古代,男女都用抹額。比如唐朝李賀描寫武士的詩《畫角東城》有雲:「水花沾抹額,旗鼓夜迎潮。」宋朝軍隊中教官用紅綉抹額,招箭班用紫綉抹額。直到清朝,男子剃發蓄辮,不必再用抹額。
明清時期的婦女不分尊卑、不論主僕,額間常系有抹額,尤其是北方更為普遍。這個時期抹額的形制有多種:用布條圍勒於額;用彩錦縫製成菱形扎於額;用紗羅裁製成條狀,虛掩在眉間;用黑色絲帛貫以珠寶,懸掛在額頭;以絲繩編織成網狀,使用時繞額一周系於腦後。
冬天所用的抹額另有特點,通常以絨、毛皮等厚實的材料製作;有的用綢緞納以絲綿,外表飾以彩綉;富貴人家的婦女還綴上珠翠寶玉,兩端則裝金屬搭扣,用時圍勒於額,綰結於腦後。
抹額的長度一般在40-50厘米之間,最寬處11厘米,最窄處2.5厘米。其造型也有多種:等寬或者中間寬兩端窄的梭形;兩邊上翹的波浪形;中間細長,兩邊稍寬並逐漸變尖的啞鈴型;中間窄兩邊寬的八字形。
清朝抹額上綉有多種圖案,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期許。比如綉蝙蝠表示有福氣,綉鳳凰表示吉祥如意,綉牡丹表示花開富貴。還有很多裝飾了福、祿、壽、喜等吉祥文字。
⑺ 清朝皇帝的帽子象徵什麼
清朝皇帝的帽子象徵著後金的王權。此外,清朝皇帝的皇冠也叫做為「朝冠」,來自於女真蒙古族傳統貴族冠帽,後來經過美化改造,變成了當時的清朝皇帝的帽子。而清朝皇帝冠帽分為冬朝冠,夏朝冠,吉服冠,行服冠等。
(7)清末小孩帽子玉八仙擴展閱讀:
清朝堅持以滿族的傳統服飾為基礎,制定冠服制度,故對明朝的服制有較大的變革。自從清太宗皇太極於崇德元年開始初步定製,歷經變動修改,直到清高宗乾隆帝之世才基本確定下來。清代帝王服飾正是這樣,把傳統特色與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
皇帝常服冠的特點為:冬為有折檐的圓形帽,滿綴紅纓和紅絨結頂。用皮或青絨製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絲編織,紅紗,綢里,石青織金緣邊。上綴朱緯,紅絨結頂。
⑻ 古代帝王的帽子,各個朝代大有不同,那清朝帝王的帽子象徵了什麼
清代冠服中保留的民族特色與狩獵民族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具有深刻的意義和內涵。如帝後朝袍上的馬蹄袖、披肩領和皇後兩肩所飾被稱為「緣」的半月形裝飾,分別象徵著馬蹄、弓和馬鞍的形象,將滿族騎射征戰「馬上得天下」的輝煌歷史充分表現了出來。尤其是滿族傳統服裝的箭袖,入關後雖然失去實際作用,但箭袖卻作為滿族的行禮動作(即滿語中的「放哇哈」)得以保留。箭袖又稱馬蹄袖,平時挽起成馬蹄形,一遇到行禮之時,敏捷地將「袖頭」翻下來,然後或行半禮或行全禮。這種禮節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後,已不限於滿族,漢族也以此為禮,以示注重守禮。因此馬蹄袖以遮手可禦寒,挽起放下可行禮,既具有實用功能,又有很好的裝飾效果,而被人們譽為「反映清代歷史的象形文字」。清代帝王服飾正是這樣,把傳統特色與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而除了在服裝的方寸之間,滿、漢兩種文化也得以在更廣闊的天地和平共處。
大約在商朝,開始出現冠服制度。到了漢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過冠帽就可以區分出一個人的身份和等級。漢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長冠、進賢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場合所戴冠帽有嚴格規定,帝王在參加祭祀大典的時候要戴冕冠;在朝會和宴會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長冠是參加祭祀時官員所戴的冠帽。武冠是各級武職人員在朝會時所戴的禮冠;進賢冠專門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1)皇帝冬朝冠: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冠周圍有一道上仰的檐邊。冬用薰貂製作,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黑狐毛皮製作,冠體上綴朱緯,長出冠檐,頂上加金縷絲鏤空金雲龍嵌東珠寶頂,寶頂分為三層,底層為底座,有正龍四條,間飾東珠四顆,第二、三層各有升龍四條,各飾東珠四顆;每層間各貫東珠一顆;共飾東珠十五顆。頂部再嵌大東珠一顆,梁二,在頂左右,檐下兩旁垂帶交於項下。
(2)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圓錐形,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用玉草(玉草產於東北,滿族叫德勒蘇草,進關以後,視此草為發祥之物)或藤絲、竹絲做成,外裱以羅,在兩層喇叭口上鑲石青色織金邊飾;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外層綴朱緯,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金累絲鏤空金佛,金佛周圍飾東珠十五顆,冠後綴金累絲鏤空舍林,有東珠七顆。冠頂部再加金累絲鏤空雲龍,嵌大東珠寶頂,寶頂形式與冬朝冠相同。
(3)皇帝吉服冠:冠形似朝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上綴朱緯,冠頂滿花金座,上銜大珍珠一顆。滿花金座有的是鑲嵌寶石的。夏吉服冠也用玉草或藤絲、竹絲編織,紅紗綢裱里,石青織金緞或織金綢、紗緣邊。上綴朱緯,頂滿花金座上嵌大珍珠一顆。
(4)皇帝常服冠:冬為有折檐的圓形帽,滿綴紅纓、紅絨結頂。用皮或青絨製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絲編織,紅紗、綢里,石青織金緣邊。上綴朱緯、紅絨結頂。
(5)皇帝行服冠:冬行服冠形如冬常服冠,用黑狐、黑羔皮或青絨為之,滿綴紅纓、紅絨結頂。夏行服冠形同夏常服冠。
(6)皇帝雨冠:冬季冠形為高頂式,前有深檐。夏季為平頂式,前檐展敞。按不同季節表用明黃色氈、油綢或羽緞製作,月白緞里。
(7)翎子:翎子分花翎、藍翎、染藍翎,花翎為貴,花翎即孔雀翎,又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三眼最貴。花翎原有例戴、賜戴之分。例戴如宗室貝子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鎮國將軍、輔國將軍,戴單眼花翎。品宦例戴花翎的有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各城參贊辦事領隊大臣、散秩大臣、武備院卿、上駟院卿、頭、二、三、四等侍衛及前鋒營、火器營、護軍營、鑾儀衛等滿員五品以上、統領、參領、前鋒侍衛、諸王府長史、散騎郎、二等護衛均戴單眼花翎,翎根綴藍翎,插入用翠玉、白玉、碧玉、碧璽、琺琅、瓷等質材製成的翎管內,綴於冠後。雙眼和三眼翎,就是拿兩個和三個孔雀尾羽後梢的彩色翎斑垂直排列,連接而成。藍翎是用鶡羽製成,藍色無翎斑,故名藍翎。染藍翎是用靛藍染天鵝毛而成。在明代都督江彬等就已在白紅笠上植染藍翎為飾,貴者三英、初者二英、最次者一英,已於前述。清代花翎以三翎為貴,但康熙時,因某皇子想戴花翎,康熙帝曾特賜五眼花翎;後福文襄公立大功,曾獲四眼花翎,屬於特例。皇室子弟年十二能賜射箭者,也給花翎,但無冠頂,名「空花翎」。清末漢人中李鴻章曾獲戴三眼花翎,賜雲龍補服。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獲賞戴雙眼花翎。當時漢人獲封爵賜戴花翎及文臣兼提督巡撫銜者都得賞賜,這在清前期是很少有的。即宗室親郡王為大臣者,也必奉旨恩賞才能戴花翎,如未奉旨擅自戴用者,要交宗人府議處。
皇帝朝冠分為冬朝冠和夏朝冠兩種:冬朝冠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冠周圍有一道上仰的檐邊。用薰貂或黑狐毛皮製作;夏朝冠形作圓錐狀,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用玉草或藤絲、竹絲作成,外面裱以羅,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在兩層喇叭口上鑲織金邊飾;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鏤空金佛」。
皇帝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綴朱緯。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龍四,餘東珠如其數,上銜大珍珠一。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緣石青片金二層,里用紅片金或紅紗。上綴朱緯,前綴金佛,飾東珠十五。後綴舍林,飾東珠七,頂如冬制。
吉服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惟其時。上綴朱緯。頂滿花金座,上銜大珍珠一。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紅紗綢里,石青片金緣。上綴朱緯。頂如冬吉服冠。
常服冠,紅絨結頂,不加梁,餘如吉服冠。
行冠,冬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絨,餘俱如常服冠。夏織藤竹絲為之,紅紗里緣。上綴朱氂。頂及梁皆黃色,前綴珍珠一。
雨冠之制二:冬頂崇,前檐深;夏頂平,前檐敞。皆明黃色,月白緞里。氈及油綢、羽緞惟其時。
⑼ 此圖為和田玉《八仙祝壽》,經專家鑒定貨真,有證書。有意者與我聯系,謝謝。
您的問題,和田玉《八仙祝壽》,經專家鑒定貨真,有證書,看著工藝還可以的,關鍵是賣多少,可以幫您聯系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