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看陝北秧歌的作文
綏德可謂陝北秧歌的中心,那裡的農村至今仍保留傳統的秧歌表演程式、禮俗和風格特色,其中既有古代鄉人驅儺的"神會秧歌"、"二十八宿老秧歌",也有1942年之後才興起的新秧歌。秧歌表演者常有數十人,有的多達近百人,在傘頭的率領下,踏著鏗鏘的鑼鼓,和著嘹亮的嗩吶,作出扭、擺、走、跳、轉的動作盡情歡舞。沉浸在歡樂愉快的喜慶氣氛中的陝北高原秧歌表演十分紅火。秧歌吸收當地流傳的水船、跑驢、高蹺、獅子、踢場子等形式中的藝術元素,組成浩浩盪盪的秧歌隊。
早年多是男扮女妝。隨著時代的發展,女的也參加。男女隊身著彩服或帶雲角裝的秧歌服,男的用毛巾包頭,女的手持彩肩、漢巾。拜年有排門子秧歌,彩門秧歌;正月十五有酒麴秧歌、花燈秧歌。小場子秧又叫踢場子,分二人場、四人場,八人場。舞蹈動作豐富,豪邁粗擴,瀟灑大方,充分體現了陝北人民淳樸局憨厚、開朗樂觀的性格。
陝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點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 在鑼鼓樂器伴奏下以腰部為中心點。頭和上體隨雙臂大幅度扭動, 腳下以"十字步"作前進、後退、左騰、右躍的走動。上下諧協,步調 整齊,綵綢飛舞,彩扇翻騰,同時還可以伴隨著唱。
陝北秧歌主要有三種角色,即傘頭、文、武身子和丑角。陝北秧歌的領頭人叫傘頭,一手持傘,一手持"虎撐",兩種道具都有吉祥的含義。傘,寓義庇護眾生,風調雨順;虎撐與唐代名醫孫思邈有關。據說孫思邈曾為老虎治病,為便於觀察和治療,曾用一鐵圈撐開老虎的嘴,這鐵圈就叫"虎撐"。後來,虎撐演化為串鄉治病民間醫生手中發出聲響的"串鈴",成為民醫的標志。它在傘頭的手中,則成為消災卻病的象徵物,又是指揮秧歌隊表演和變化隊形圖案的響器。傘頭是秧歌隊的領頭人,通曉傳統秧歌唱段,能即興編唱新詞,根據場地氣氛或各家的情況出口成章。演唱時,他領唱,眾隊員重復他最後一句,形式簡朴、熱鬧,詞句生動、易懂,唱得觀眾皆大歡喜。現在的秧歌舞,經過改革後角色有所不同,服飾可為現代裝, 腰系紅綢帶。手中道具可以是鐮刀、錘子,可用花傘。丑角也可不要,也可和霸王鞭結合起來。
② 在京劇中,生、凈、丑角(男)和旦角(女)的頭部化妝有什麼不同
旦角要有頭面
還要帖片子
也就是飾品
生一般要帽子或者是頭盔
丑角一般之是帽子
凈角一般也是角色的帽子
你是說臉部的化妝還是頭部的裝飾?
③ 陝北的安塞腰鼓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
一、字詞積累:
亢奮:極度興奮。
冗雜:(事務)繁雜。
大徹大悟:形容已經完全了解、領悟,也就是徹底醒悟。
羈絆:纏住了不能脫身,束縛。
茂騰騰:形容充滿生氣、健壯的樣子。
元氣淋漓:文中形容黃土高原生養了生命力充沛、強盛的安塞年輕人。
驚心動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動很大。
嘆為觀止:指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戛然而止:形容聲音突然中止。
二、相關背景:
1、關於作者:
劉成章,1937年生於延安市。1961年畢業於陝西師大中文系。曾任該系助教,延安歌舞劇團編劇,《文學家》主編,陝西省出版總社副社長,現任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常務理事,一級作家。讀初中時開始發表作品。寫過詩歌,寫過歌詞和劇本,歌詞曾產生過一定的影響。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主要以散文創作活躍於文壇,出版過七種散文集子,其中《羊想雲彩》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2、相關知識:
關於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剛勁激昂,剽悍豪放,威猛有力,舞姿飄逸等特點。腰鼓手錶演講究「六勁」,即表演起來有股猛勁,揮槌有股狠勁,踢腿有股蠻勁,轉身有股猛勁,跳躍有股虎勁,全身使出一股牛勁,看了叫人帶勁,聽了給人鼓勁,實在足勁。動作規律概括起來有跑、跳、扭、轉、蹬、閃、跺、搖、跨、昂、躍、快等構成要素。其中扭是腰鼓最基本動作之一,扭有正步扭、十字扭、扭軟腰等。
安塞腰鼓是與舞蹈、武術、打擊樂、吹奏樂、民歌等有機結合的多維性藝術。也是一種獨特舞蹈,它不受時間、地點和場合限制,可以在行進中、廣場上、舞台上表演,且有較強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嗩吶長號伴奏下的安塞腰鼓更是有莊重、渾厚和悠遠的情感震撼。
安塞腰鼓從打法上分文鼓和武鼓。文鼓以扭為主,以打為輔,重在抒情,通過動作和表情將內心喜悅心情表現出來;武鼓以打、踢、跨、跺等為主,動作難度大、要求高,運動量大,具有動作的統一性和規范性。安塞腰鼓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武鼓中,隊形務求整齊一致,快收猛放、變化神速。動作務求剛健有力,自然大方,歡快流暢,有剛有柔,剛柔相濟,充分體現安塞腰鼓的內在氣質和外在美觀。
從黃土高原上打出來的安塞腰鼓充分展示了安塞人堅忍不撥,頑強拼搏,威武不屈的強烈意志和對生活豁達樂觀、質朴向上的品格風貌。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渾激越的鼓點敲出的優美豪放的詩章,是一曲旺盛生命與磅礴力量的熱情頌歌。作者通過對一群朴實得像紅高粱一樣的茂騰騰的陝北後生在黃土高原上進行腰鼓表演的場面的描寫,把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鼓文化演繹得淋漓盡致,展示了中華民族古老淳樸的民間文藝風情,顯示了生命的活躍與旺盛,贊頌了改革開放以來中華大地的滄桑巨變,抒發了中華民族掙脫束縛與羈絆、閉塞與保守後的歡樂與喜悅、思考和追求。
二、文章脈絡
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似乎從來不曾響過。」)表演前的預備階段:概括描寫「一群茂騰騰的後生」的外貌、神態,並以靜襯動,蓄勢待發,為下文安塞腰鼓的響起做好了鋪墊。
第二部分(「看!」至「好一個安塞腰鼓!(第三處)」)寫安塞腰鼓的演奏階段。
第一層(「看!」至「好一個安塞腰鼓!(第一處)」)寫場面和感受,突出了安塞腰鼓氣勢的壯闊和豪放。
第二層(「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至「好一個安塞腰鼓!(第二處)」)寫鼓聲,並且寫與觀者產生共鳴,突出這力量給人的震撼和鼓舞。
第三層(「後生們的胳膊……」至「好一個安塞腰鼓!(第三處)」)寫後生們的動作,突出這力量體現了生命力的奇偉磅礴。
第四層(「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至「聲,成了茫茫一片……」)寫節奏,它是生命的渲泄、升華的體現,更使人產生一種崇高、向上的精神境界。
第三部分(「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寫鼓聲戛然而止:與開頭相照應,以靜襯動,寫人們被深深吸引,並沉醉其中,進入到安塞腰鼓所帶進的心境、意境之中,突出了它的感染力之強。
三、寫作方法
抒情熱烈,意境壯美,含意深厚。本文在開頭一段以簡約的語句對安塞腰鼓表演的場面做了必要的勾勒後,下文就以大量的篇幅進行熱烈的抒情。作者反復使用「好一個安塞腰鼓」的贊嘆句(3次),既作為每一個部分贊頌的小結,又是對第一段「爆出一場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的舞蹈哇」的回應與分述,還是對最後一段「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廣這個高潮的鋪墊。作者運用各種樣式(句內、句間、節內、節與節、段與段)的大量排比和直接、間隔的反復(如第14節「隆隆,隆隆,隆隆」本身是直接反復,又與第15節的「隆隆,隆隆,隆隆」構成間隔反復),還有大量的感嘆句式,進行了火山爆發式亦可謂狂飆式的抒情。更可貴的是,這種藝術方式正和本文的抒情內容、對象相一致,相協調。本文不僅氣勢恢宏,而且意境壯美。如:「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睏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廣這些藝術語言,使人沉浸在歷史、自然與現實相互交替的雄渾之中。本文句意含蓄、靈動而深厚,耐人咀嚼和回味,使人在欣賞之中禁不住去朗讀,例如第25、26、27三節,「愈捶愈烈」後面的句子,具有形象化思緒,人與鼓聲茫茫一片,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你一邊朗讀,一邊就會感受到生命的律動,感受到「啊啊!力喲!力喲!」的力的繪畫,力的舞蹈,力的音樂,力的詩歌,力的韻律喲(郭沫若《女神·站在地球邊上放號》)那種五四時期的革命精神和改革開放以來億萬人民內心釋放出的巨大能量。本文最後3節煞尾尤妙,以前文的最高音忽一下降到最低音「戛然而止」、「出奇的寂靜」,使人「驚異」之後發現彷彿已到了新星球,聽到了新世紀「雞啼」似的獲得無窮的歡樂。
四、問題探究
體味《安塞腰鼓》的「三美」
1.短句短語激昂美。
課文多用短句來表現內容。如「一群茂騰騰的後生」,簡潔地表現了年輕生命的熱烈奔放;「忘情了,沒命了」,有力地表現了生命沸騰、力量噴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無不鏗鏘激昂。
2.排比反復旋律美。
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不僅交錯出現,而且一連許多。許多排比,對仗工整,如「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一段,氣勢昂揚;還有的排比層層遞進,如「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排山倒海般讓人透不過氣來。「好一個安塞腰鼓」,反復讀得令人酣暢淋漓。
3.節奏鏗鏘雄渾美。
文章自始至終,一直保持著快速疾猛的節奏。無論是詞、短語或句子的運用,都飽含著濃烈的抒情味,特別是排比句的運用,一個接著一個,不讓你有半點喘息的機會。如三個「使人想起」「愈捶愈烈」的排比段,猶如江河決堤,一瀉千里,一發而不可收。此外,詞語、短句的運用也非常簡練,鏗鏘有力。如「一群茂騰騰的後生」,簡潔地表現出年輕生命的熱烈奔放;「忘情了,沒命了」,有力地表現了生命沸騰、力量噴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再如「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也是隆隆,隆隆,隆隆」「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等句無不鏗鏘激昂,節奏疾猛,表現出激越的雄渾美。快節奏使得內容表達得更熱烈、更激盪,充分表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
【練習解答】
第一題:朗讀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文章的韻律和節奏。提示安塞腰鼓文化內涵和生命意識的句子是:「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此題意在理清文章的主旨,讓學生體會安塞腰鼓所表現出來的生命的活力及釋放出來的磅礴力量。
第二題:文中排比句如:「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的舞蹈哇」等;反復:「好一個安塞腰鼓」,每次出現都有新的感覺,新的內涵,新的情景。這既強化了作者的贊嘆之情,又起到反復點題的作用。設計此題是為了引導學生體會文章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第三題:設計此題旨在引導學生學習和品味文章中的語言,體會句子的深刻內涵。
1.許多人認為,黃土地的農民已經被歲月的風霜、土地的貧瘠折磨得喪失了生氣。然而,這些農民有著自然、健康的生命,這是原始的,未經人工雕飾的、沒有半點污染的、不摻雜任何雜質的完完全全的生命。這是他們力量的源泉。
2.江南的流水已經消散了生命的「元氣」,已經沒有承載這樣原始生命力量的「厚土」了。
3.人們已經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動、所沸騰,當腰鼓「戛然而止」時,人們已經不習慣這樣寂靜、冷清的世界了。
第四題:意在加強學生對名句、名段的背誦和積累。
【類文品讀】
水性江南
每次去江南,大抵是在鶯飛草長的三四月間。去的次數多了,便萌生了探究江南真諦的念頭。
江南是煙柳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江南出芳草鮮花,出才子佳人,出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輩出的地方。古往今來,這里孕育過諸多驍勇的鬥士。那銳利的兵器——劍,也是源於江南的吳越。是什麼力量使得纏綿悱惻與凌厲強悍這兩種懸殊的氣質能夠天衣無縫地契合一地.且生生不息,歷千年而不朽呢?我一度大惑不解。
一次重讀《老子》,書中的一句名言讓我頓開茅塞。「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老子的話,一語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與堅韌頑強的兩重性。江南是水鄉,河流縱橫,池湖密布。它們流淌在青山腳下,穿行於廣袤的田疇間,還有那直落九天的瀑布,山中奏
嗚的清泉一一千百年來,是水,滋養著江南的風物、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獨特的文化。
江南的水,如輕紗薄霧,隨風起舞,變幻無窮,滋潤得江南的景物風姿綽約,江南的人風情萬種。一曲《又唱江南》,濃縮了一年四李江南的秀美景色:「二月你看江南的花,花如野火遍地燃;清明你看江南的雨,細雨裹著萬重山……」江南的人也一如江南的風物,溫婉細膩,柔腸百轉。莫愁湖畔莫愁女,西泠橋邊蘇小小,還有西湖的斷橋,紹興的沈園,秦淮河上的桃葉渡……深受上天厚愛的才子佳人,在江南大地上留下了諸多生命的足跡和美麗的傳說。就連江南人講話也是吳儂軟語,情真意切,唱起來就更讓人心旌搖動。那江南曲藝
的代表蘇州評彈,唱詞娓娓如訴,弦樂清麗委婉,就像曲水清流,清澈純凈又韻味悠長,就連草木也會為之搖曳。
江南的水又時有「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之勢。這堅韌而堅強的水,也涵養了江南風物和江南人的那種英豪之氣。江南大地布滿了崇山峻嶺。杭州的棲霞嶺,紹興的會稽山,常熟的虞山,都雄偉挺拔,占盡風雲。那山間的飛瀑,山下的激湍,是養育大山的支支血脈。據說古代鑄劍,先是把劍放在火中煅燒,然後再放到水中浸泡,幾經反復,才鑄成一把好劍。這種浸泡過劍的江南之水,千百年來也曾造就了諸多慷慨激昂之士。卧薪嘗膽的勾踐,竭忠盡智的岳飛,文武兼備的陸游、辛棄疾、文天祥……眾多仁人志士用他們的鮮血與生命譜寫了一首首壯懷激烈的詩篇,他們的詩句至今讀來,仍洋溢著當年的鐵骨雄風。而持戟吶喊的魯迅,更是把丈人的凌厲劍氣發揮到了極致。就連文雅娟秀的女子,在江南水性的潤澤下,也盡顯錚錚俠骨。明末的秦淮八艷是有力的佐證,清末的秋瑾則是最優秀的代表。
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江南美,美在江南的水,江南的風物,江南的人。這種美是剛與柔的融合。江南,一曲永遠唱不完的歌,讓人細細地品味著她的如詩如畫和似水流年……
1.文章標題「水性江南」的含義是什麼?請用文中的一句話作答。
2.請在下面的空格內填人合適的內容,要能體現剛柔相濟的江南美。
江南的水,既 又 ;
江南風物,既風姿綽約又雄偉挺拔;
江南的人,既 又 。
3.作者在第二、五兩段中分別提到「劍」,各有什麼用意?
4.你還了解哪些流傳在江南大地上的美麗傳說?請舉出一例。你記得文中江南志士哪些壯懷激烈的詩句?請寫出一句。
美麗傳說:
詩句:
5.仿照文中畫線句,聯系生活實際,在下面的橫線上擬一句歌詞。
二月你看江南的花,花如野火遍地燃;
清明你看江南的雨,細雨裹著萬重山;
, 。
(參考答案:1.是水,滋養著江南的風物、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獨特的文化。或: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點撥:抓住「水性」一詞,找突出「水」的句子。 2.例:柔弱秀美堅韌頑強柔腸百轉俠骨錚錚點撥:仿照「江南風物」一欄中的內容,緊扣「剛柔相濟」一詞去選擇恰當的詞語。 3.第二段提到「劍」,為了點出江南具有凌厲強悍的氣質;第五段提到「劍」,為了表明江南的水涵養了江南人的英豪之氣。 4.例:美麗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等。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例:十月你看江南的山,輕霜來把山林染。點撥:仿寫時注意內容、句式、修辭上的一致性,同時還要寫得有文采。)
④ 戲曲丑角(應該是)摘下帽子晃晃頭上戴的小辮子什麼意思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丑角在鼻樑上抹一塊白粉,有方形、長方形、棗形、菱形等,俗稱「小花臉」。與凈角的「大花臉」、「二花臉」相排,便是「三花臉」。同時,根據性格、職業、身份的不同,可分文丑和武丑兩類。文丑包括方巾丑、袍帶丑、茶衣丑、鞋皮丑、蘇丑、老丑等。武丑又名「開口跳」,常飾武藝出色、機警干練的人物。除此之外,還有婦女扮演的丑角,依據角色年齡分為彩旦和丑婆子兩類。動畫作品中的丑角運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戲曲的程式。但由於中國早期動畫片的主要觀眾還是兒童,動畫中的丑角相比於戲曲有了種類和性格上的簡化,但依舊保留了其美學價值。
⑤ 陝北秧歌的豪邁粗獷
綏德可謂陝北秧歌的中心,那裡的農村至今仍保留傳統的秧歌表演程式、禮俗和風格特色,其中既有古代鄉人驅儺的神會秧歌、二十八宿老秧歌,也有1942年之後才興起的新秧歌。秧歌表演者常有數十人,有的多達近百人,在傘頭的率領下,踏著鏗鏘的鑼鼓,和著嘹亮的嗩吶,作出扭、擺、走、跳、轉的動作盡情歡舞。沉浸在歡樂愉快的喜慶氣氛中的陝北高原秧歌表演十分紅火。秧歌吸收當地流傳的水船、跑驢、高蹺、獅子、踢場子等形式中的藝術元素,組成浩浩盪盪的秧歌隊。
早年多是男扮女妝。隨著時代的發展,女的也參加。男女隊身著彩服或帶雲角裝的秧歌服,男的用毛巾包頭,女的手持彩肩、漢巾。拜年有排門子秧歌,彩門秧歌;正月十五有酒麴秧歌、花燈秧歌。小場子秧又叫踢場子,分二人場、四人場,八人場。舞蹈動作豐富,豪邁粗擴,瀟灑大方,充分體現了陝北人民淳樸憨厚、開朗樂觀的性格。
陝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點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 在鑼鼓樂器伴奏下以腰部為中心點。頭和上體隨雙臂大幅度扭動, 腳下以十字步作前進、後退、左騰、右躍的走動。上下和諧,步調整齊,綵綢飛舞,彩扇翻騰,同時還可以伴隨著唱。
陝北秧歌主要有三種角色,即傘頭、文、武身子和丑角。陝北秧歌的領頭人叫傘頭,一手持傘,一手持虎撐,兩種道具都有吉祥的含義。傘,寓義庇護眾生,風調雨順;虎撐與唐代名醫孫思邈有關。據說孫思邈曾為老虎治病,為便於觀察和治療,曾用一鐵圈撐開老虎的嘴,這鐵圈就叫虎撐。後來,虎撐演化為串鄉治病民間醫生手中發出聲響的串鈴,成為民醫的標志。它在傘頭的手中,則成為消災卻病的象徵物,又是指揮秧歌隊表演和變化隊形圖案的響器。傘頭是秧歌隊的領頭人,通曉傳統秧歌唱段,能即興編唱新詞,根據場地氣氛或各家的情況出口成章。演唱時,他領唱,眾隊員重復他最後一句,形式簡朴、熱鬧,詞句生動、易懂,唱得觀眾皆大歡喜。現在的秧歌舞,經過改革後角色有所不同,服飾可為現代裝, 腰系紅綢帶。手中道具可以是鐮刀、錘子,可用花傘。丑角也可不要,也可和霸王鞭結合起來。
⑥ 丑角的尖尖帽是怎樣盛行的
在雜技節目中,丑角都戴著尖尖的帽子,俗稱丑角帽。提起這種帽子還有一段歷史呢。
原來,在中世紀時,歐洲頗為流行神秘劇。神秘劇的內容大都是聖經中的故事。所以,劇中的人物大都是人類的亡靈和魔鬼。亡靈和魔鬼在戲中進行著殊死的搏鬥,亡靈想在煉獄中洗滌自己生前的罪惡,以升入天堂,而魔鬼想把人類的亡靈引入地獄。在劇中,亡靈頭上總是頂著三束紅色尖發來象徵煉獄之火。這種化妝方式為後來的丑角所採用,然而這種方式太麻煩,每次化妝前都要忙一陣子。後來,為了簡便,有人根據尖形發束的形狀,用布做成帽子。這下簡便多了。於是,丑角尖尖帽子便盛行開來,並沿用至今。
⑦ 陝北民間藝術作文900初三
延安人喜觀扭秧歌。正月初七八過後,延安人喜氣洋洋開始鬧秧歌。這是一年一度村社活動最集中的一段時間。通過這種「鬧紅火」活動,慶賀過去的一年的勞動收獲,祈保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秧歌隊組織嚴密,依照當地的習俗,秧歌隊由手擎花傘的「傘頭」指揮。
「秧歌」是一種用鑼鼓、嗩吶伴奏,將舞蹈、歌唱揉為一體的民間藝術。秧歌有很多角色,每個角色腰裡扎一根紅綢子,女角多一把扇子,頭上飾以用彩色紙張折
疊的纓子。丑角由性情活潑的人扮演,如縣官、地主、蠻婆蠻漢。他們著白衣紅褲,耳掛紅棗,胸垂一串紅辣椒,手執笤帚當扇,提一個油葫蘆,扭扭捏捏,丑態百
出。他們不時跳出圈外,在人群中鑽來鑽去,令人捧腹大笑。
延安秧歌流派眾多,最具特色的當數延安北部的過街秧歌、排門秧歌、大場秧歌、對子秧歌、走燈秧歌和南部的老秧歌。各種秧歌主要由踢場子、打腰鼓、扳水船、
跑竹馬等組成。踢場子有:天地牌子、雙葫蘆、棗核亂開花、十盞燈、十二蓮燈燈套燈、八仙過海、雙辮蒜、秦王亂點兵、鬼拉腿等。另外還有五大洲、小蝴蝶等新
編場牌。
據說,秧歌起源於2000多年前春秋時期,原為迎神驅邪的宗教活動,現在則成為一種民間的吉慶活動。在「傘頭」的指揮下,秧歌隊首
先挨家挨戶拜年。每進一家院子,主人連忙捧出煙酒為之接風。「傘頭」根據周圍環境,編出恰當的秧歌詞,如「五穀豐登家家樂,大囤滿來小囤流」一類的吉利
話,同時,秧歌隊在院里扭起歡快的「排門秧歌」。於是,歌聲鼓聲鞭炮聲響成一片。秧歌隊轉院拜年繼續進行。轉院拜完年後,還要拜性口圈,拜廟,拜煤窯等。
隨後,秧歌隊來到村中廣場表演。聲地上點燃篝火,立幾個油燈碗,秧歌隊的表演日以繼夜。在嗩吶、鼓、鈸等樂器的伴奏下,扮成各種人物的舞者,手持彩扇
、綵綢、手帕、綢巾、紅花,甩開雙手,左回右旋,翩翩起舞。演員的全部情緒都靠身段的扭擺來表現,主要是臀部的左搖右擺,帶動腳步有節奏地移動,進一步,
退半步,閃腰墊步,妙趣橫生。
一個場地也可以有幾家秧歌隊同時表演,互相憋著勁頭比賽。北派場子舞姿粗獷豪放;東路派輕歌漫舞表演細膩;而南路秧歌則以最古老的特色見長。有的地區,在
正月十五前後,還要進行匯演比賽。這種習俗也叫打擂台或進彩門。參賽的秧歌隊由傘頭指揮。傘頭騎在馬上,領秧歌隊與對方斗陣,斗陣的主要形式是傘頭之間的
對唱,輸者讓道,勝者再與另一隊對唱,直至決出雌雄,奪魁者以擂台得主的身份進入青松翠柏搭成的彩門。
⑧ 陝北秦腔的代表人物
徐松林
一級演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副團長。「省電視百佳演員」。省秦腔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省慈善協會常務理事。主演劇目有《三滴血》、《五典坡》等10餘部。1984年考入本院,改工丑角。師承名家閆振俗、李興等人。演出劇目有本戲《十五貫》、《海瑞馴虎》、《忠保國》,摺子戲《楊三小》、《拾黃金》、《打砂鍋》、《二娃審案》及小品《瓜女了》等。獲陝西丑角大賽一等獎;國際小戲小品大賽優秀表演獎;「金獅獎」全國小品大賽二等獎;「中城之星」優秀劇目展演優秀表演獎,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表演獎;陝西小戲小品大賽優秀表演獎等10餘項獎項。
耿建華
國家一級演員。中國劇協會員,省劇協會員。1972年從藝,先後在靖邊、安塞、榆林地區文工團及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工作。主工須生。1985年至1999年任榆林地區文工團業務團長。被授予省「新長征突出手標兵」、「德藝雙馨」等榮譽稱號,被省文化廳、文化部評為尖子演員、秦腔百佳演員。參加了徽班進京200周年紀念演出。演出的保留劇目有《竇娥冤》、《周仁回府》、《三子爭父》、《齊王悔宮》、《鍘美案》、《趙氏孤兒》等。獲西北五省「咸陽杯」比賽一等獎,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清唱一等獎,省第四屆藝術節「最高榮譽獎」等省、內外戲曲大賽一等獎、特別獎10餘次。曾出訪日本演出10餘場。隨團赴台灣演出。
司衛東
國家一級演員。工須生。1980年考入潼關縣劇團,1983年調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眉碗團。在《法門寺》、《團圓之後》、《花燭恨》、《留下真情》、《好年好月》、《屠夫狀元》等數十部劇目中擔任主要角色。獲全國現代戲交流演出表演獎;省「中城之星」表演獎等10餘項獎;1997年被授予「青年表演藝術家」稱號。
另外還有:趙揚武、張玉梅、王化武、陳魁、段桂珍、張波
⑨ 求一篇描寫陝北秧歌的作文
⑩ 陝北秧歌的特點
陝北秧歌舞,歷史悠久相傳北宋時已有,原為陽歌,「言時較陽,春歌以樂。」《延安府志》記有「春鬧社,俗名秧歌。」由此可知,秧歌源於社日祭祀土地爺的活動。形式多樣,是一種民間廣場集體歌舞藝術,表演起來,多姿多彩,紅火熱鬧。
陝北秧歌主要有「大秧歌」和「踢場子」兩大類。大秧歌,是一種 在廣場上進行的集體性歌舞活動,規模宏大,氣氛熱烈,動作矯健 豪邁,情緒歡快奔放,並伴有獅子、龍燈、竹馬、旱船、跑驢等社火節目。「踢場子」秧歌,參加人數為偶數,成雙成隊,男待彩扇,女舞綵綢,既剛健又柔美,既灑脫,又細膩,逢年過節,城鄉都組織秧歌隊, 拜年間好。村鄰之間還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熱鬧非凡。 陝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點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 在鑼鼓樂器伴奏下以腰部為中心點。頭和上體隨雙臂大幅度扭動, 腳下以「十字步」作前進、後退、左騰、右躍的走動。上下諧協,步調 整齊,綵綢飛舞,彩扇翻騰,同時還可以伴隨著唱。
秧歌舞主要有三 種角色,即傘頭、文、武身子和丑角。 現在的秧歌舞,經過改革後角色有所不同,服飾可為現代裝, 腰系紅綢帶。手中道具可以是鐮刀、錘子,可用花傘。丑角也可不 要,也可和霸王鞭結合起來。
秧歌是載歌載舞的綜合藝術。傳統大秧歌是扭完後停著唱,群眾叫「敲起來鈕起來,不敲不扭唱起來」。扭大秧歌領頭者叫傘頭,一手持傘;另一個舞者身挎一串鈴,手拿佛塵,稱之為馬排子,走在傘頭後面。鑼鼓瑣吶一響,傘頭著帶著秧歌隊,在前開路,變化各種隊形。最紅火的要數鄰村互訪彩門子秧歌,秧歌隊進門要過彩門,對方秧歌來迎接。這時如兩軍對陣,一問一答,答對了方才接回村裡。表演程序一般是傘頭起唱,多為見景生情,即興創作,鑼鼓間奏,群 眾合唱最後一句。
在陝北,每年春節來到,「鑼鼓一響,喉嚨發癢」,人們就開始籌辦娛樂活動,有的地方也叫「熱鬧」或「鬧紅火」。早年多是男扮女妝。隨著時代的發展,女的也參加。男女隊身著彩服或帶雲角裝的秧歌服,男的用毛巾包頭,女的手持彩肩、漢巾。在活動形式上,有大場秧歌、小場秧歌。其中包括一些道具舞,如「獅舞」、「龍燈」、「水船」等。拜年有排門子秧歌,彩門秧歌;正月十五有酒麴秧歌、花燈秧歌。小場子秧又叫踢場子,分二人場、四人場,八人場。舞蹈動作豐富,豪邁粗擴,瀟灑大方,充分體現了陝北人民淳樸局憨厚、開朗樂觀的性格。陝北人鬧秧歌,就是圖個吉慶,圖個紅火。每年正月初二三開始,幾乎要鬧騰一個正月天,一直到二月初二才壓了鑼鼓五音,去忙自家莊稼活。鬧秧歌不僅是青年男女的事,甚至許多老漢,老婆也樂於參加,鑼鼓一敲響,喉嚨眼直癢癢,就想亮開嗓子唱幾聲,甩開胳膊扭秧歌,踢場子,自取其樂。不參加秧歌隊的人就跟上秧歌隊看紅火,不僅在本村看,甚至跑上十里八里的山路,到鄰村看歌。而正月十五鬧無宵,轉九曲,也許就是陝北鬧秧歌的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