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朝唯一嫡系繼承王位的人
[資料]清朝皇室嫡系名錄
○清顯祖(清太祖之父,名塔克世)諸子
清太祖-努爾哈赤(顯祖第一子)
誠毅勇壯貝勒-穆爾哈齊(顯祖第二子)
庄親王-舒爾哈齊(顯祖第三子)
二貝勒-阿敏(舒爾哈齊第二子)
鄭親王-濟爾哈朗(舒爾哈齊第六子,鐵帽子)
靖定貝勒-費揚武(舒爾哈齊第八子)
通達郡王-雅爾哈齊(顯祖第四子)
篤義剛果貝勒-巴雅喇(顯祖第五子)
○清太祖(名努爾哈赤,年號天命)諸子
廣略貝勒-褚英(太祖第一子)
安平貝勒-杜度(褚英第一子)
敬謹親王-尼堪(褚英第三子)
禮親王-代善(太祖第二子,鐵帽子)
克勤郡王-岳託(代善第一子,鐵帽子)
穎親王-薩哈璘(代善第三子)
順承郡王-勒克德渾(薩哈璘第二子,鐵帽子)
謙襄郡王-瓦克達(代善第四子)
鎮國勤敏公-阿拜(太祖第三子)
鎮國將軍-湯古代(太祖第四子)
三貝勒-莽古爾泰(太祖第五子)
輔國公-塔拜(太祖第六子)
饒餘郡王-阿巴泰(太祖第七子)
溫良貝子-博和託(阿巴泰第二子)
端重親王-博洛(阿巴泰第三子)
安親王-岳樂(阿巴泰第四子)
清太宗-皇太極(太祖第八子)
鎮國公-巴布泰(太祖第九子)
和碩貝勒-德格類(太祖第十子)
鎮國將軍-巴布海(太祖第十一子)
英親王-阿濟格(太祖第十二子)
輔國公-賴慕布(太祖第十三子)
睿親王-多爾袞(太祖第十四子,鐵帽子)
豫親王-多鐸(太祖第十五子,鐵帽子)
○清太宗(名皇太極,年號崇德)諸子
肅親王-豪格(太宗第一子,鐵帽子)
輔國公-葉布舒(太宗第四子)
承澤親王-碩塞(太宗第五子,後改號庄親王,鐵帽子)
鎮國公-高塞(太宗第六子)
輔國公-常舒(太宗第七子)
清世祖-福臨(太宗第九子)
輔國公-韜塞(太宗第十子)
襄親王-博穆博果爾(太宗第十一子)
○清世祖(名福臨,年號順治)諸子
裕親王-福全(世祖第二子)
清聖祖-玄燁(世祖第三子)
榮親王(世祖第四子,未命名,二歲薨)
恭親王-常寧(世祖第五子)
純親王-隆禧(世祖第七子)
○清聖祖(名玄燁,年號康熙)諸子
直郡王-允禔(聖祖第一子)
理親王-允礽(聖祖第二子,廢太子)
誠親王-允祉(聖祖第三子)
清世宗-胤禛(聖祖第四子,初封雍親王)
恆親王-允祺(聖祖第五子)
淳親王-允佑(聖祖第七子)
廉親王-允禩(聖祖第八子)
貝子-允禟(聖祖第九子)
敦郡王-允礻我(聖祖第十子)
履親王-允祹(聖祖第十二子)
怡親王-允祥(聖祖第十三子,鐵帽子)
寧郡王-弘皎(允祥第四子)
恂郡王-允礻題(聖祖第十四子)
愉郡王-允礻琵(聖祖第十五子)
果親王-允禮(聖祖第十七子)
簡靖貝勒-允禕(聖祖第二十子)
慎郡王-允禧(聖祖第二十一子)
恭勤貝勒-允祜(聖祖第二十二子)
誠貝勒-允祁(聖祖第二十三子)
諴親王-允秘(聖祖第二十四子)
○清世宗(名胤禛,年號雍正)諸子
端親王-弘暉(世宗第一子,八歲薨)
清高宗-弘歷(世宗第四子,初封寶親王)
和親王-弘晝(世宗第五子)
懷親王-福惠(世宗第七子,八歲薨)
○清高宗(名弘歷,年號乾隆)諸子
定親王-永璜(高宗第一子)
端慧太子-永璉(高宗第二子,九歲薨)
循郡王-永璋(高宗第三子)
榮親王-永琪(高宗第五子)
哲親王-永琮(高宗第七子)
儀親王-永璇(高宗第八子,八十八歲薨)
成親王-永瑆(高宗第十一子,七十二歲薨)
貝勒-永璂(高宗第十二子)
清仁宗-顒琰(高宗第十五子,初封嘉親王)
慶親王-永璘(高宗第十七子,其孫奕劻封為鐵帽子王)
○清仁宗(名顒琰,年號嘉慶)諸子
穆郡王(仁宗第一子,未命名,二歲薨)
清宣宗-旻寧(仁宗第二子,初封智親王)
敦親王-綿愷(仁宗第三子)
瑞親王-綿忻(仁宗第四子,其孫載漪改號端郡王)
惠親王-綿愉(仁宗第五子)
○清宣宗(名旻寧,年號道光)諸子
隱郡王-奕緯(宣宗第一子)
順和郡王-奕綱(宣宗第二子,二歲薨)
慧質郡王-奕繼(宣宗第三子,三歲薨)
清文宗-奕詝(宣宗第四子)
恭親王-奕 (宣宗第六子,鐵帽子)
醇親王-奕環(宣宗第七子,鐵帽子)
清德宗-載湉(奕環第二子,過繼給咸豐帝為嗣)
清末帝-溥儀(奕環子攝政王載灃的長子,過繼給同治帝為嗣)
鍾郡王-奕硉(宣宗第八子)
孚郡王-奕譓(宣宗第九子)
○清文宗(名奕詝,年號咸豐)諸子
清穆宗-載淳(文宗第一子)
憫郡王(文宗第二子,生未命名,薨)
○清穆宗(名載淳,年號同治)無子
○清德宗(名載湉,年號光緒)無子
○清末帝(名溥儀,年號宣統)無子
若說清史在我印象中只有三件事:
1、雖遠必割,從“日射野兔三百隻”的康熙開始到“老佛爺”結束,清朝四捨五入總共割棄五百多萬公里的土地,中國積累四千年的江山大半敗壞在這幫滿清主子手上。
2、開海禁閉關鎖國,清朝海禁與明朝不同,乃是“遷界海禁”具體如何不做評價,真相如何仔細查一下就可知。
3、八旗子弟,這八旗制度就相當有趣,說是八旗,其實是滿蒙漢三族,每族各有八旗,一共是二十四旗,清朝之所以能夠佔領江山,與這“二十四旗”制度密不可分,首先是軍政一體,直接保證大汗能夠掌控全族,閑時各甲喇額真、牛錄額真統領滿族監工,“泥堪”做工,保證滿清經濟與後勤能夠得到最大的發展。
多爾袞去世,一番明爭暗鬥以後,在大玉兒的支持下,順治七年(1650年)順治掌權,收回並打亂正白旗,將正黃、鑲黃、正藍、正白四旗混合充分,正式確定上三旗的地位。
黃色二旗與正紅旗,此三旗直歸滿清皇帝統御;確定下五旗旗主世襲罔替的家族:
正藍旗歸多鐸家族;正紅旗歸代善家族;鑲藍旗歸濟爾哈士朗家族;鑲紅旗歸岳托家族;鑲白旗歸豪格家族;此事又於乾隆時期以此為基礎正式確立鐵帽子王,八旗制度終歸完善。
❸ 在清朝,親王們的兒子會被封什麼爵位
清朝的爵位分為三類:一、宗室爵位,只授予宗室黃帶子,也就是清顯祖塔克世的直系後裔,即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弟弟舒爾哈齊、穆爾哈齊、巴雅喇的後裔(雅爾哈齊絕嗣)。二、異姓功臣爵位,這么說實際上並不完全准確,因為清朝的覺羅紅帶子(清景祖覺昌安兄弟六人除覺昌安-塔克世系以外的其他後裔)被授予的也是這類爵位。這類爵位主要授予旗(滿洲、蒙古、漢軍八旗)、民(漢軍八旗之外的漢人)異姓功臣。三、外藩爵位,主要授予外藩蒙古(蒙古八旗之外的蒙古人)、回部、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首領。
❹ 八旗旗主究竟是怎樣推選出的,是繼承製還是哪樣傳承的
八旗制度是由努爾哈赤創制發展,並且逐步形成了八旗勢力分布的最初格局。
努爾哈赤以“一旗”起兵,最終發展成為“八旗”。
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努爾哈赤開始起兵征戰,此時是以黑旗為幟,即“黑旗軍”,此為“一旗”階段。
到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隨著勢力的壯大,努爾哈赤另設紅旗軍親領,將黑旗軍交由胞弟舒爾哈齊指揮,此為“兩旗”階段。
明萬曆二十一年(1601年)前後,努爾哈赤參照女真人的猛安謀克制的傳統制度,進行大規模改造與重建,並以純色為辨,劃分為黃、白、紅、藍四旗,此為“四旗”階段。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勢力進一步壯大,於是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的調整,劃分為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八個旗,至此,滿洲八旗制度建立。
最終,在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以八旗制度為根本,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大金”政權(史稱後金),年號天命,努爾哈赤也成為了後金大汗。
❺ 清入關前努爾哈赤時期八王共治是哪八王要具體名字和是什麼旗下的。最好詳細一點,謝謝。
首先來說,所謂「八王共治」是不存在的,這一訛傳來源於入關前滿清人的八旗旗主權力較大,並且有八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參與政事,才有此等訛傳。實際上不論是後金汗(努爾哈赤)還是後金皇帝(皇太極)都是不受八旗旗主制約的,八王沒有政事的最高決定權。
入關前的鐵帽子王:
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
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
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
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和碩庄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
多羅克勤郡王:岳托,努爾哈赤次子代善長子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薩哈璘次子
❻ 阿敏和濟爾哈朗是親兄弟,為什麼他們的結局天差地別
雖然兩個人是親兄弟啊,但是兩個人的遭遇和處境卻是完全不相同的,在他們的父親被囚禁,同時他們又被傷害的時候,阿敏已經是成年人了,而自己的弟弟卻還是一個孩童,所以面對一些事情,阿敏會因為遭遇或者境界的不同,可能會有一些自己偏激的行為,這就導致了兩個人結局的不相同,一個人被嚴懲,另一個人卻一步一步做到了最後,甚至成為了鐵帽子王之一。
❼ 中國古代清朝貝勒爺是什麼官
貝勒爺並不是清朝的官職,起初貝勒泛指清朝的貴族。努爾哈赤時期就冊封了四個貝勒,分別是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蒙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
到崇德元年,皇太極定宗室爵位,從此貝勒正式成為宗室的第三等級爵位。
清朝的爵位制度分為宗室爵位和異姓爵位,在宗室爵位中貝勒是僅次於親王和郡王的爵位,和親王、郡王一樣,在品級上都屬於超品。基本上貝勒都是清朝歷代皇帝的直系後代。
❽ 八旗的旗主太威風,權勢到底有多大,為何官員陞官後最怕見旗主呢
關於為何官員陞官後最怕見旗主這個問題的原因很很簡單,那就是這些旗主的權勢非常大,甚至能左右某些官員的官位。他們擔心自己萬一得罪了某個旗主,連官位都很難保住。
對於清朝的皇帝來說,其他的幾個旗主都是皇室子弟,是他鎮守天下的依靠。朝廷中的官員只不過是幫他處理和維持天下穩定的工具而已,無論是血緣關系還是重要程度都是沒法比的。更何況朝廷當中有非常多的官員,每年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罷免其中的一些,再提拔一些上去,即便是朝廷中的重臣也會因為某些原因被替換掉。但是八旗旗主不一樣,他們基本都是世襲,有時候都不少皇帝的管制,有些還是當今皇帝的叔叔伯伯輩。跟那些朝廷官員相比,自然要更重要的多。當兩者發生矛盾的時候,基本都是以這個官員降級後者罷官而告終,這也是不少怕見旗主的很重要原因。
❾ 什麼是八家「鐵帽子」王
什麼是清朝的「鐵帽子」王:
所謂「鐵帽子王」就是爵位可以世襲罔替,子孫後代輩輩為王,見了皇帝不參不拜,不接不送,因此也叫懶王。
「鐵帽子」王有什麼用途?用處就是位高權重、利祿巨豐,大處可以為國盡忠效力,小處可以生活得錦衣玉食、養尊處優,蔭庇子孫。
八大鐵帽子王:
禮親王代善(太祖子)
睿親王多爾袞(太祖子)
豫親王多鐸(太祖子)
鄭親王濟爾哈朗(太祖侄)
肅親王豪格(太宗長子)
庄親王碩塞(太宗子)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子)
順承郡王薩哈璘(代善子)
怎樣得到這個稱號:
乾隆所定的「世襲罔替」之制明確規定「諸王襲爵,經朕酌定,由軍功封晉者世襲罔替,其餘恩封諸王襲爵時,皆應以次區分。」,既然「八大鐵帽子王」的爵位是世襲罔替的,那麼他們的爵位就是因軍功而被封晉。
❿ 皇太極和多爾袞,哪個更適合當帝王
我覺得皇太極更合適當皇帝,其理由如下:
皇太極的老謀深算
當年,努爾哈赤去世,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被逼的自殺,皇太極在三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的支持下繼位。其中大貝勒代善是努爾哈赤的次子、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莽古爾泰為第五子、皇太極是第八子。
因此多爾袞跟皇太極相比,差的不是一丁半點,不管從謀略、野心、權術等都不是皇太極的對手,這樣的人就算當了皇帝,國家也不會支撐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