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郝家鷺鷥林需於望江縣鴉灘鎮哪個村
摘要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郝家鷺鷥林需於望江縣鴉安徽安慶市劉畈鄉下轄村
走省道211到麥元,然後轉省道212就可以到鴉灘了
沒有直達的車,麥元有到鴉灘的公交,目前只有坐太湖到望江的車,然後到麥元下,再轉公交到鴉灘。
C. 鴉灘鎮的介紹
鴉灘鎮位於安徽省望江縣西北部,由原鴉灘鎮、麥元鄉、古爐鄉合並而成,距望江縣城42公里。東連本縣高士鎮,東南臨武昌湖,南與長嶺鎮交界,西鄰太湖縣大石鄉、徐橋鎮、北與太湖縣新倉鎮接壤,東北與懷寧縣雷埠鄉、石牌鎮相連。轄15個行政村,現有人口7.56萬人,東西最長29.5公里,南北最寬18公里,總控制面積158平方公里,耕地63154畝,山場3.8萬畝,水面6000畝。鴉灘鎮區位優越、資源豐富、人傑地靈、市場繁榮、民心團結、百業俱興,是望江縣西北重鎮,素有「望江北大門」的美譽。據硯池墩、孫家老屋遺址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祖先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三國時期,開始大面積的墾殖。清光緒初年增設碼頭鎮。民國18年設鴉灘區轄泉塘、法華、褒隱三寺。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立了區愛國民主政府,後改稱人民政府。1956年1月全縣區劃調整,鴉灘轄碼頭、麥元、楓嶺、古爐四鄉。1992年撤區並鄉後,碼頭鄉與鴉灘鄉合並為鴉灘鎮,古爐、麥元屬縣直轄。2005年2月全縣區劃調整,古爐鄉、麥元鄉、鴉灘鎮合並為鴉灘鎮,2008年被省政府批准為中心建制鎮。12008年,鴉灘被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3年元月9日,安徽省旅遊局網站公示鴉灘鎮被評為「安徽省優秀旅遊鄉鎮」。同時鴉灘鎮境內香茗山風景區被旅遊部門評為國家「2A」級旅遊景區。22014年7月21日,鴉灘鎮被評為「全國重點鎮」。32014年12月,鴉灘鎮先後榮獲「安徽童裝第一鎮」稱號,「安徽省文明村鎮」稱號。
D. 聽說望江縣鴉灘鎮 要開童裝城了 ... 是真的嗎
是童裝生產基地,即將投產。
E. 鴉灘鎮的交通
鴉灘鎮系望江、太湖、懷寧三縣結合部,自古就處在連接東西,溝通南北的咽喉要道上。水陸交通發達。
「兩橫三縱」五條大道
「兩橫」指東西向的「東大路」、「西大路」。
東大路:由望江縣城出發經翠嶺、後埠嶺、鐵匠嶺過鴉灘大橋,經鴉灘街至石牌鎮,再從陸路或乘船從皖河到安慶,俗稱東大路,在窩楓嶺設有驛站。
西大路:從安慶至石牌經雷埠、紗帽山、張北山沿茗山南麓過分畝嶺到太湖、宿松、湖北黃梅。俗稱西大路,在張北山設有驛站。
「三縱」指南北向的「東路」、「中路」、「西路」。
東路:由望江縣城經後埠嶺、三角嶺、過赤湖渡口,再經二甲嶺到石牌鎮;
中路:從後埠嶺經鴉灘大橋、重秧嶺、紗帽山到太湖縣駝龍山和潛山縣黃泥鎮,在重秧嶺(今鄭家小屋旁)設有驛站。
西路:從長嶺埠經父子嶺、蓮花尖山樑到太湖縣新倉鎮。
交通便捷,區位優越。鴉灘鎮系望江、石牌、太湖三縣結合部,正在建設中的濟廣高速(濟南——廣州)從境內穿行10多公里,距滬蓉高速公路望江出口僅15公里,距京九鐵路僅16公里,省道S212月北公路橫貫全境20公里,省道S211由麥元鄉連接太湖縣,途徑太湖徐橋鎮、新倉鎮,可以直接到達滬渝高速G50,由此經過的滬蓉高速接線高等級公路更是連接滬蓉高速與濟廣高速G35的重要通道,月北公路和窩甘公路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將鴉灘鎮連接至安九公路。境內及從周邊通行的各等級公路將鴉灘鎮納入了全國交通大動脈,在本鎮境內可直上通住全國各地快車道。途徑鴉灘的G35潛山至望江段高速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預計2016年通車。 建成後,從鴉灘往南可以直接連通望東長江大橋至東至縣,往北可以連接潛山交通樞紐。
碼頭鎮:1995年《望江縣志》載:「光緒初年,增設碼頭、賽口兩鎮」。碼頭鎮坐落在現碼頭村葉屋西南側,武昌湖梢與碼頭河的結合部,是武昌湖梢最大的碼頭,水上交通的重要途徑。解放前,長江與內湖連成一體,進出長江的大船將本地及太湖、懷寧的土特產品及太湖的竹、木、茶等運往蕪湖、南京、武漢,又將城裡的工業品運回鴉灘銷往太湖、懷寧。當地農民從安慶運「府糞(在安慶收集的灰肥)」的船也在這里停泊,常有幾十輛獨輪車,百餘人的運輸隊伍。鎮內街道上,有從江西運來的白木(優質杉木)市場、土特產貿易、日雜百貨商店、貨棧、飯店、茶樓。旺季停靠大、小木船近百隻,人來船往,熱鬧非凡。
渡口:大橋渡口、方家嘴渡口、赤湖渡口、黃荊灣渡口,這些都是連接武昌湖兩岸的紐帶。在泥塘河上有萬全渡口。
解放後,長江與內河分開治理,內河交通失去了往日的繁忙,而陸路交通卻突飛猛進地發展。212省道月北線橫貫境內20公里,並與S211省道在麥元交匯,窩甘公路在窩楓嶺與月北公路連接向東延伸7公里,兩條公路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將鴉灘鎮與安九公路連接。
2010年,大力推進城鄉交通網路建設。投入資金近2000萬元,基本完成了全鎮70多公里的村級水泥路網建設;投入150萬元,建成跨湖大橋,新修武香路3000米,開通了直通長嶺鎮的道路;投入500萬元,對S212穿集鎮段進行改線,不僅改善了鎮區的交通狀況,也拉開了鎮區建設的框架。同時修建村組砂石路131.22公里,各種機耕路遍布岡嶺圩畈,生產生活極為方便。即將動工的濟廣高速和望東長江大橋的建設,更將會把鴉灘納入連接南北、互通東西的交通大動脈。
F. 望江縣鴉灘鎮算哪個村最富有
李白游歷望江太陽山的傳說詩仙李白一生喜好游覽觀賞名山勝水,其芳蹤仙跡遍布華夏神州大地。而地處皖西南邊陲的望江縣(古稱雷陽)境內的太陽山(今屬涼泉鄉,又稱「值雪山」),便曾經有幸留下了李白的不朽的足跡。據明代《一統志》記載:「值雪山(即「太陽山」)在安慶府望江縣西北十八里外,上有平崗,相傳唐朝李白游此山值雪,故名」。由此可以證明:當年,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巡遊至皖西南時,曾一度慕名到古雷陽境內登覽游太陽山。最奇巧的是李白游覽觀賞古雷陽太陽山的那天,正值沿江一帶,天降大雪,使得太陽山也同整個的皖西南大地一樣,呈現出一派冰雕玉砌、銀妝素裹、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壯美影色。是日之夜,詩聖李白便投宿借住在太陽山中的一庄戶人家的農舍里與主人圍爐而坐,把盞小斟,飲酒吟詩,共話桑麻……隨後,又因為大雪所阻,加上好客的主人家一再盛情挽留,於是李白便在太陽山中的這戶農戶家中逗留客住了多日,其時,詩聖李白每天都坐在避風向陽的山坡上,讀書吟詩,觀賞雪景,遠眺山川……後來,當地的人民為永久紀念和緬懷詩聖李白,便在李白游歷、逗留太陽山期間,曾每天讀書吟詩的地方,特地建蓋起一座「太白書堂」,並將其作為當地的書塾學堂」,專供太陽山一帶的農家子弟們在此破蒙讀書,開啟民智與教化民眾……其外,還將「太陽山」改名為「值雪山」並載入史冊。當年的「太白書堂」。後不知毀於何朝何代已無從查考。今殘跡遺址尚存,隨著當地歷史人文和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重建修復「太白書堂」善舉一定會盡快變成現實。「值雪山太白書堂」古今名揚大江南北。如《江南通志》中亦載:「太白書堂,在安慶府望江縣,唐李白為避安史之亂,曾於此讀書,遺址尚存」。自唐以降,遠近眾多的騷人墨客皆紛紛來此尋蹤覓跡,洗吊緬懷李白的詩魂,並留下許多感懷的詩文。其中流傳甚廣的是清代鄧義的《太白台在邑值雪山》一詩,詩文曰:「昔年避世隱書台,遺址於今沒蒿萊,古樹半林斜日桂,春風幾度野花開。神隨鯨去何曾見,月照詩魂不再來。白山青山今猶在,登臨空惜謫仙才」。昔年「太白書堂」無處覓,唯有巍巍太陽山依舊在……望江縣歷史沿革一、沿 革據汪洋遺址出土文物考證,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縣境內就有人類活動。夏、商屬揚州地域,西周時屬舒國,春秋時前屬吳,後屬越,秦時屬九江郡,西漢時屬淮南國,東漢、三國、西晉時均屬廬江郡。東晉隆安至元興年間(397—404)置大雷戍。義熙元年(405)始設新冶縣,屬豫州晉熙郡。清乾隆三十三年《望江縣志》載:「皖出鐵,有鐵官。今懷西望北有古冶跡,武昌口有煉成墩,漳湖之表有煉成畈……椅子、磨叉間有坑礦,縣名新冶,職此之由也。」南朝陳天嘉年間(560—566)升新冶縣為大雷郡,屬江州。隋開皇十一年(591)改大雷郡為義鄉縣,屬熙州。乾隆三十三年《望江縣志》載:「陳、隋間,縣有義士助國平時難,隋文帝旌為義鄉。」開皇十八年(598)改義鄉縣為望江縣,屬同安郡。縣城東南的寶塔河一帶曾是長江故道,登城中缽盂山,可一覽江流之勝,故名望江。唐武德四年(621)改望江縣為高州,屬舒州同安郡。武德七年改高州為智州,屬淮南道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廢智州復望江縣,屬淮南道盛唐郡嚴州。北宋至道初(995—997)望江屬淮南路舒州。政和五年(1115)屬淮西路德慶軍。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望江屬淮西路安慶軍。慶元元年(1195)屬淮西路安慶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府為路,望江屬蘄黃宣司安慶路,至元二十三年(1266)廢司置省,望江屬河南江北行省安慶路。明洪武初望江屬南京寧江府,洪武六年(1373)屬南京安慶府。清順治二年(1645)望江屬江南省安慶府。雍正三年(1725),江南省析為安徽省和江蘇省,望江屬安徽省安慶府。民國元年裁府,望江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屬安徽省安慶道。民國17年廢道,屬安徽省。民國21年屬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34年屬安徽省安慶專員公署。1949年3月28日望江解放,屬皖北行政公署安慶署。1952年皖南、皖北行署並為省,望江屬安徽省安慶專署。1968年改安慶專署為安慶地區革命委員會。1977年改稱安慶行政公署。1988年地市合並,望江縣均屬安慶市人民政府管轄。二、縣 境望江,地處長江下游北岸,安徽西南邊緣。東南與東至、彭澤兩縣隔江相望,西南與宿松共泊湖為鄰,西北枕大、小茗山與太湖接壤,北依皖水與懷寧交界。地理座標為東經115°34ˊ—116°55ˊ、北緯30°03ˊ—30°26ˊ之間。東西最大長度54公里,南北最大寬度43公里,總面積1357.37平方公里。三、縣 治縣治設城關鎮。宋末兵亂,因縣治地當兵沖,遷治於江南的香口(今東至縣境)。元初,縣尹張魯瞻任期內遷回。民國28年2月20日(農歷正月初二),日本侵略軍佔領縣城,縣治遷至長嶺鋪。5月20日因日機襲擊又遷至南西鄉金氏宗祠,民國29年遷泉塘寺,民國30年遷鷓鴣山前的金氏宗祠,民國32年11月再遷老鴉灘的吳氏宗祠,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遷回,至今,縣治一直穩定未變。望江歷史名人沈鎬,與戴名世齊名的康熙四才子之一,安慶望江沈沖人氏沈鎬,字師昌,號新周,出生於明清鼎革年代(1649——1726),今望江縣沈沖鄉嘉濱老屋。童年時代,他天資聰穎,讀書十分勤奮,鄉人譽其讀書有過目不忘之資質,後因家境每況愈下,加之其父在其16歲那年遽然去世,致使少年沈鎬一度伴隨其仁慈善良的嬸娘背井離鄉,四處飄泊。傳說其曾路過江西瓷都景德鎮,被一瓷器店老闆發現並賞識,請其為之畫「碗花」(即在瓷器上畫上花、草、蟲、魚的圖案),不負少年才子之名的沈鎬,當仁不讓,當即以精湛的畫技,藝驚四座,在當地一時傳為佳話。何芷刀,揚州何園主人,安慶望江人氏方 用 :字希才,號茗谷,開宗公長子。開宗公命曰:「朱子學在金華,汝往師之。」用遂從許白雲游,以理學著。與揭傒斯、朱公遷、歐陽玄以羽翼斯文相砥礪,時稱許門四傑。元統癸酉(公元 1333 年)魁於鄉。授陳州學正。著有《先儒宗旨》、《四書叢說》、《茗谷叢說》諸書。邑、都、通三志俱載《理學傳》。子人三,以詩禮世其家。方 黝 :字國華,用公次子。少習儒,有雄傑才,多智略。膂力過人,同儕角力,莫不憚方公子,盡懾伏,甘出其下。元末盜起,淮西當南北兵沖,境土蹂躪。鄉人畢銀與公起義,立寨於茗山,戰屢破賊,境賴以全。明太祖戰陳友諒於鄱陽,公與銀舉眾歸太祖。太祖克南昌,授公江西南昌府都司。及南昌指揮康泰反,公奮不顧身,率眾為前鋒,擊破泰。敘功進南昌衛指揮僉事,子孫世襲。洪武十三年,布政使司沈本立匾其門曰:「世執金吾」。何祚庥 男,1927年生於上海,祖籍江蘇揚州,原籍安徽望江。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兼職教授、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理論物理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無神論學會副理事長,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早期從事粒子理論、原子彈和氫彈理論的研究。近年來,對偽科學、邪教的口誅筆伐以及對經濟、社會問題以獨特的視角觀察得出的結論使之近來成為「曝光率」頗高的新聞人物。由於他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方面的傑出成就,被稱為「兩棲院士」。倪模(1750—1825年),字迂存,號韭瓶,又號預掄,安徽望江人,為乾、嘉時期著名錢幣學家和圖書校勘家。世居大雷岸(今望江縣雷池鄉),以耕讀為業。自幼酷愛讀書,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入縣學,四十四年(1779年)中舉,嘉慶四年(1799年)欽賜進士,就任鳳陽府學教授,期滿後仍歸大雷岸,著書耕讀,直至終老,享年75歲。王瑞字良璧,望江人,明朝中期大臣。成化五年進士。授吏科給事中。嘗於文華殿抗言內寵滋甚,詞氣鯁直。帝震怒,同列戰栗,瑞無懼色。十五年疏請天下進表官各陳地方利病,帝惡其紛擾,杖之。湖廣、江西撫、按官以所部災傷盜起,請免有司朝覲。瑞等言:「歲侵民困,由有司不職,正當加罪,乃為請留。正官既留,則人才進退,何由審辨?是朝覲、考察兩大典,皆從此廢壞矣。」帝然其言,即命吏部禁之。進都給事中,言:「三載黜陟,朝廷大典。今布、按二司賢否,由撫、按牒報,其餘由布、按評覆。任情毀譽,多至失真。舉劾謬者,請連坐。」十九年冬,瑞以傳奉冗員淆亂仕路,率同官奏曰:「祖宗設官有定員,初無幸進之路,近始有納粟冠帶之制,然止榮其身,不任以職。今幸門大開,鬻販如市。恩典內降,遍及吏胥。武階蔭襲,下逮白丁。或選期未至,超越官資;或外任雜流,驟遷京職。以至廝養賤夫、市井童稚,皆得攀援。妄竊名器,逾濫至此,有識寒心。伏睹英廟復辟,景泰幸用者卒皆罷斥。陛下臨御,天順冒功者一切革除。乞斷自宸衷,悉皆斥汰,以存國體。」御史寶應張稷等亦言:「比來末流賤伎妄廁公卿,屠狗販繒濫居清要。文職有未識一丁,武階亦未挾一矢。白徒驟貴,間歲頻遷,或父子並坐一堂,或兄弟分踞各署。甚有軍匠逃匿,易姓進身;官吏犯贓,隱罪希寵。一日而數十人得官,一署而數百人寄俸。自古以來,有如是之政令否也?」帝得疏,意頗動。居三日,貶李孜省、凌中等四人秩,奪黃謙、錢通等九人官。人心快之。明年正月,太監尚銘罷斥,而其黨李榮、蕭敬等猶用事。瑞等復奏劾之,不從。瑞居諫垣十餘年,遷湖廣右參議,謝病歸,卒。檀萃〔清〕(約公元一七七五年前後在世)字不詳,號默齋,安徽望江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清高宗乾隆四十年前後在世。幼不敏。年二十,始知力學,博極群書,以淵雅稱。乾隆二十六年(公元一七六一年)進士。選授貴州青溪知縣,丁父憂歸。服闋,補雲南祿勸縣知縣。興學勸農,政聲大著。以清正不阿,罣吏議罷官。後主雲南五華書院,多從之學。萃詩恣肄汪洋,近體尤為錘煉。所著有《滇南文集》、《漢南詩話》、《滇海虞衡志》、《楚庭稗珠錄》、《儷藻外集》、《逸周詩注》、《穆天子傳注》、《大戴禮註疏》,又有《武定州》、《祿勸縣》、《番禺縣》各志,及《書法》十卷,均《清史列傳》並傳於世。羅世謙,男,1943年3月生,安徽望江人,1973年12月入黨,1966年9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工程師。歷任上海 無線電二十一廠副廠長;上海市儀表局企業管理處副處長,局黨委副書記;上海市外經貿工作黨委書記;上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部長;上海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2001年4月任上海市委副書記、組織部部長。2001年7月任上海市委副書記、組織部部長、黨校校長。2001年9月任上海市委副書記、黨校校長。2002年3月任上海市委副書記、紀委書記。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任上海市委副書記。中共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中央紀委委員。陳新民 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家。安徽望江人。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5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中南工業大學教授。1945年曾在美國從事鋼中氫含量的影響因素的研究,並考察美國工廠技術管理方面的情況。1952年赴長沙籌建中南礦冶學院,任第一任院長。長期致力於冶金過程物理化學,特別是熱力學和動力學方面的研究工作,對我國冶金過程物理化學的學術發展做出了貢獻。倪文蔚 <>字豹岑.豹臣,安徽望江雷港人,清朝河南巡撫,清朝四大藏書家倪模.2甲10名進士,散館改主事,歷任廣東開桂陳許道,廣東按察使,廣西布政使,廣西巡撫,廣東巡撫,河南巡撫,署東河河道總督,生平為學治古今尚書,著有<>,<>。廖西嵐 安徽望江人。中共黨員。1989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65年應征入伍,歷任戰士、打字員、書記員、新聞幹事、文化幹事、軍史采編組成員,《解放軍文藝》編輯部編輯、副主任,副編審。較長時間撰寫軍事人物傳記。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胡什山烈士,安徽省望江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38師112團1營2連戰士,1950年8月1日犧牲。軍魂,也算一個檀馨,安徽望江人 當代著名園林規劃設計專家。曾任北京市古建園林設計院副院長,現任北京創新景觀園林設計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其作品包括與美籍建築大師貝聿銘合作的香山飯店庭院設計及華夏名亭園、天華園、北京植物園、明皇城根遺址公園、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和菖蒲河公園等設計,多次獲得國家大獎茅院生 1972年4月生,安徽望江人。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管理學博士後,1996年獲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學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現任法律出版社學術分社社長,兼任《中國法律》雜志社(香港)總編輯,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等職。大學期間曾任西南政法大學校學生會主席。工作以來曾任法律出版社市場銷售部主任、中國法律圖書公司總經理、董事長。先後被評為全國百優大學生、全國優秀學生幹部、司法部直屬機關優秀黨員、司法部直屬機關傑出青年、全國優秀團干、中央國家機關優秀青年。曾在《中國法學》、《法學家》、《法律科學》等法學核心期刊及《新聞出版報》、《中國圖書商報》等出版業專業報刊發表法學及管理學文章十餘篇彭毅,男,安徽望江人 1962年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武漢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高級工程師。歷任中南建築設計院珠海分院經理、設計事務所所長、深圳分院副院長(主持工作)、財務處處長,武漢高技術創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武漢凱迪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副總經濟師、副總經理兼總經濟師、財務負責人,武漢凱迪藍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中煤能源集團公司副總經理,中國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執行副總裁、首席財務官。現任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總會計師、黨委常委望江名勝地理武昌湖 位於望江縣高士鎮,昔為武昌鄉,安(慶)九(江)公路穿湖而過,為古雷池遺跡的一部分,景區水域面積達102.5平方公里,距城區6公里,水生資源極為豐富,武昌魚蟹馳名中外;湖光旖旎,勝景八處,曰:猴潭映月、龍堪溫泉、磨丫白石、渡口紅蓮、赤湖浴日、正堂碑碣、「雙節」陵園等。天高氣爽,登樓遠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情畫意令人叫絕。「十五」規劃興建湖濱度假村和水上樂園(包括遊艇碼頭、沙灘浴場、釣魚台、兒童樂場、水上運動館等)。香茗山 位於望江縣麥元鄉和鴉灘鎮之間,南起麥元分畝嶺,北抵鴉灘褒隱寺水庫,全長10餘公里,早在漢朝就有名氣,西漢南昌府梅福曾隱居此山;唐李白、羅隱,明解縉,清翁傅等駐足留連,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元末朱元璋、劉伯溫,明末史可法,清代太平軍石達開曾在此征戰和紮寨。昔有悟法寺、果老道場、寨林庵、朝陽庵、貴烈祠、保悟樓、三聖殿、彌陀庵、鳳樓庵、褒隱寺和古塔,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在修葺。有大茗、二茗、三茗等峰(主峰489米),蓮花峰形似並蒂蓮花,聳秀郁蔥。明解縉詩贊曰:「山崖殷竇簇硃砂,香茗叢生蓓蕾芽。采葯道人何處去,洞雲深鎖碧桃花。」山上奇石林立、石洞幽深、葯圃天然、茂林修竹、清泉可口,此間品茗嘗果,聆聽優美傳說,心曠神怡,迷而忘返;山下晶瑩水庫,古塔相伴,盪舟游弋,別有情趣。雷池位於望江縣雷池鄉,在望江縣城東南10公里處,緊靠長江北岸,面積100平方公里,入江處為雷港。因古雷水自湖北黃梅縣界東流至此,積而成池,故名雷池,亦名大雷池。東晉時置大雷戌,為江防要地。咸和二年(327年)歷陽(今和縣)鎮將蘇峻聯合壽春(今壽縣)鎮將祖約叛亂,向京都建康(含南京)進攻,忠於朝廷的江州刺史溫嶠慾火速統兵去保衛建康。在建康掌管中央政權的庚亮得知後,擔心當時手握重兵的荊州刺史陶侃乘虛而入,因此在《報溫嶠書》中說:「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意思叫溫坐鎮原防,不要越雷池而東。後來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成語,即源於此。明天啟間(1621-1627年)雷池口為大量流沙所塞,雷水改道從望江縣華陽鎮流入長江。文廟 又名孔廟,位於望江縣城中心,為一宮殿式古建築。據《望江縣志》記載:文廟始建於宋仁年間。 大成殿高10多米, 面積300多平方米, 24根大柱組成方形結構,四周圍廊,重檐翅角,鐵馬空懸, 迎風作響, 其形奪目,其聲悅耳。廟後有很多附屬建築物:前方左右為東西兩廡,前有戟門,戟門東為土地祠,西為王幼學祠,前首為欞星門,石柱組成石牌坊,上書 「 麟風騰祥」,左為聖城,右為賢關,入口處中間有石橋,名狀元橋,兩側有泮池,過橋可見一方高大紅牆書有「宮牆萬仞」 4個遒勁大字,中上方書「聖旨」2字。廟後為啟聖祠, 東為禮門, 西為義路, 後為明倫堂。 文廟歷盡滄桑,幾經修建。因遭日寇燒毀,僅存文廟主體——大成殿,現經省級批准並拔款修葺,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G. 安慶市望江縣鴉灘鎮麥元村胡上屋的郵政編號是多少
您好
安慶市望江縣鴉灘鎮的郵政編:(2-4-6-2-0-0)
只有鎮的郵編
希望能幫助您
H. 望江縣鴉灘鎮古樓自來水廠聯系電話
摘要 您好,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請稍等一會兒哦~
I. 請問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的全部村名
縣域城鎮體系
以縣城所在地華陽鎮為核心,高士鎮、長嶺鎮為縣域次中心城鎮,依託濟廣高速公路、安九公路和縣域交通環線,形成「一心三片、一軸一環、一城臨江」的城鎮空間格局。一心:以武昌湖為望江縣域綠心;三片:以中心城區(含華陽鎮、楊灣鎮、太慈鎮、雷池鄉、涼泉鄉)、長嶺片區(含長嶺鎮、鴉灘鎮)、高士片區(含高士鎮、賽口鎮、漳湖鎮)為核心的城鎮發展片區;一軸:安九路城鎮發展軸;一環:環繞武昌湖、串聯各個鄉鎮的交通環;一城臨江:望江縣城中心城區向東南發展,瀕臨長江。望江縣的城鎮等級規模為三個等級,中心城區:中心城(含主城片、橋頭片)重點鎮:高士、長嶺;一般鎮:賽口、太慈、楊灣、鴉灘、漳湖、雷池、涼泉。2004年望江縣城鎮化水平為25%;2010年城鎮化水平達到30%;2020年城鎮化水平達到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