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秦王照骨鏡
沒有。
秦王照骨鏡出自天下霸唱小說鬼吹燈2。秦王照骨鏡是一種銅鏡。傳說這面銅鏡能照視人身骨骼脈絡,是一件世間罕有的無價之寶。
由來:
在秦代做方士混飯吃並不容易,古代人大多都比較朴實,稍微能言會道,即被視為有才辯之能,想做皇上的顧問首要本領就是能侃,把死的都能給侃活了,秦始皇本不是耳根子軟的人,但架不住這幫人說得跟真的似的,加上他對這些玄而又玄的事情深信不疑,擔心海眼中浮出僵屍會有亡國之兆,既然不能加之薪火刀斧,唯有穴地藏納,於是命三萬刑徒鑿穿一座荒山埋屍,鑄了一尊銅獸壓在僵屍上鎮山,並請出秦王八鏡中的「秦王照骨鏡」嵌於獸頭,最後封山而歸。 秦漢時期,世人普遍認為銅鏡可以鎮壓僵屍,因為當時的人對著鏡子是要「正容」,看看自己的表情是否莊重嚴肅,衣服帽子是不是穿戴得整齊,要是穿戴歪斜了,就要趕緊正過來,所以銅鏡是「正」的代表,一正能壓百邪,另外鏡也代表「陽」,是白天的象徵,是對「陰」的震懾之力。 秦王掃六合以定天下,在此過程中得到了不少六國秘器,其中有八面古鏡,這裡麵包括法家祖師銅鏡,還有就是秦王照骨鏡,傳說這面銅鏡能照視人身骨骼脈絡,是一件世間罕有的無價之寶,秦始皇就將這面照骨鏡連同那海中古屍,一起埋進了山裡。 秦始皇回到咸陽後不久便駕崩,至於那秦王照骨鏡埋在何方,就成了一個千古之迷。直到北宋末年,有人在山上采葯,忽見空中有五龍圍著一座山丘相鬥,最後五龍皆死,龍屍從天而墜,然而龍墜處並無死龍,只有地面裂開一條大溝。采葯人驚慌之餘,把這件事情告訴了附近的村民,眾人爭相趕來觀看,只見溝中有一巨物蠕動欲出,眾皆驚,以為有山鬼為害,於是縱火焚燒,火後從溝中獲一銅造巨獸,牛首龜身,頭上有牛角,身體是龜殼,並有七尾,尾端系骷髏頭無算,形態丑惡,上豐而下殺,獸頭上頂著一面造型古樸的銅鏡,有人就將其獻給了當時在位的天子宋徽宗。 有見聞廣博的大臣進言給徽宗皇帝,稱這面古鏡乃先秦之物,正是史書所載的秦王照骨鏡,此物為秦代鎮妖之器,年久妖氛難除,不宜留在禁中,應該物歸原處,按禮制重新掩埋歸復原狀,可宋徽宗對此鏡視若至寶,不肯割捨,一直留在身邊賞玩,不久之後,金兵鐵騎南下滅了北宋,俘虜了宋室二帝,秦王照骨鏡再次下落不明。
Ⅱ 說說晁錯
晁錯(?~公元前154年),潁川(今中國中部河南禹縣)人,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前8年)文景時期著名的政論家。他年輕時曾學過法家學說,後來又學今文《尚書》,不久任太子舍人、門大夫,升任博士。他很得當時的太子劉啟(後來的漢景帝)的賞識,被稱為劉啟的「智囊」。
晁錯對於匈奴的不斷侵擾、土地兼並等問題非常關心,幾次上書主張積極備戰,迎擊匈奴,以及採取措施大力發展農業。他還詳細地剖析了西漢兵制與匈奴兵制,進而提出遷移百姓充實邊境主張,他還建議讓商人貢獻糧食到邊塞,然後用拜爵和免罪的方式給以獎勵和補償,受到漢文帝的贊賞,後來升任中大夫。
然後,他又向文帝提出了削奪諸侯王、修改法令等主張,這都是當時急需解決的國家大事。在景帝即位之後,晁錯升為內史,不久任御史大夫,成為舉足輕重的國家重臣,很受景帝器重。他依舊主張削奪同姓諸侯王的封地,達到鞏固中央集權的目的。在《削藩策》一文中,他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意思是晚削藩不如早削藩。景帝最終採納了他的建議,並且要削奪吳王劉濞的封地。在這時候,晁錯的父親從潁川趕來,勸他小心行事,免得樹敵,引火燒身。晁錯意志堅決,不願屈從。到了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吳、楚等七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借口,一起發動了大規模的叛亂,這就是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
外戚竇嬰等人原來就和晁錯矛盾很深,此時見有機可乘,於是提議景帝殺晁錯來平息叛亂。景帝聽信了竇嬰之言,將晁錯腰斬於長安東市,他的父母、妻子、同族不分老少也都被殺。晁錯死後,吳楚七國之亂並沒有平息,最後景帝還是派名將周亞夫出征,才很快將叛亂平定。
晁錯削地
漢景帝也像文帝一樣,採用休養生息的政策,決心把國家治理好。景帝當太子的時候,有個管家的官員叫晁錯(音cháo cuò),才能挺不錯,大家把他叫做「智囊」,漢景帝即位以後,把他提升為御史大夫。
漢朝實行的是郡縣制,但是同時又有二十二個諸侯國。這些諸侯都是漢高祖的子孫,也就是所謂同姓王。到了漢景帝那時候,諸侯的勢力很大,土地又多,像齊國有七十多座城,吳國有五十多座城,楚國有四十多座城。有些諸侯不受朝廷的約束,特別是吳王劉濞(音bì),更是驕橫。他的封國靠海,還有銅礦,自己煮鹽采銅,跟漢皇帝一樣富有。他自己從來不到長安朝見皇帝,簡直使吳國成為一個獨立王國。
晁錯眼看這樣下去,對鞏固中央集權不利,就對漢景帝說:「吳王一直不來朝見,按理早該把他辦罪。先帝(指文帝)在世時對他很寬大,他反倒越來越狂妄自大。他還私自開銅山鑄錢,煮海水產鹽,招兵買馬,准備叛亂。不如趁早削減他們的封地。」
漢景帝還有點猶豫,說:「好是好,只怕削地會激起他們造反。
晁錯說:「諸侯存心造反的話,削地要反,不削地將來也要造反。現在造反,禍患還小;將來他們勢力雄厚了,再反起來,禍患就更大了。」
漢景帝覺得晁錯的話很有道理,決心削減諸侯的封地。諸侯大多不是荒淫無度,就是橫行不法,要抓住他們的罪惡,作為削減封地的理由,還不容易!過了不久,有的被削去一個郡,有的被削掉幾個縣。
晁錯的父親聽到這個消息,從家鄉潁川(今河南禹縣)特地趕了出來。他對晁錯說:「你當了御史大夫,地位已經夠高的了。怎麼不安分守己,硬管閑事?你想想,諸侯王都是皇室的骨肉至親,你管得著?你把他們的封地削了,他們哪一個不怨你,恨你,你這樣做究竟是為的什麼?」
晁錯說:「不這樣做,皇上就沒法行使權力,國家也一定要亂起來。」
他父親嘆了口氣說:「你這樣做,劉家的天下安定,我們晁家卻危險了。我老了,不願意看到大禍臨頭。」
晁錯又勸了他父親一陣。可是老人不體貼晁錯的心意,回到潁川老家,服毒自殺了。
晁錯正跟漢景帝商議要削吳王濞的封地,吳王濞先造起反來了。他打著「懲辦奸臣晁錯,救護劉氏天下」的幌子。煽動別的諸侯一同起兵叛亂。
公元前154年,吳、楚、趙、膠西、膠東、甾川(甾音zī)、濟南等七個諸侯王發動叛亂。歷史上稱為「七國之亂」。
叛軍聲勢很大,漢景帝有點嚇了。他想起漢文帝臨終的囑咐,拜善於治軍的周亞夫為太尉,統率三十六名將軍去討伐叛軍。
那時候,朝廷上有個妒忌晁錯的人就說七國發兵完全是晁錯引起的。他勸漢景帝說:「只要答應七國的要求,殺了晁錯,免了諸侯起兵的罪,恢復他們原來的封地,他們就會撤兵回去。」
漢景帝聽信了這番話,說:「如果他們真能夠撤兵,我又何必捨不得晁錯一個人呢。」
接著,就有一批大臣上奏章彈劾晁錯,說他大逆不道,應該腰斬。漢景帝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竟昧著良心,批准了這個奏章。
一天,中尉來到晁錯家,傳達皇帝的命令,要他上朝議事。晁錯還完全蒙在鼓裡,立刻穿上朝服,跟著中尉上車走了。
車馬經過長安東市,中尉忽然拿出詔書,要晁錯下車聽詔。中尉宣布了漢景帝的命令,後面一群武士就一擁而上,把晁錯綁起來。這個一心想維護漢家天下的晁錯,竟這樣莫名其妙地被腰斬了。
漢景帝殺了晁錯,派人下詔書要七國退兵。這時候吳王濞已經打了幾個勝仗,奪得了不少地盤。他聽說要他拜受漢景帝的詔書,冷笑說:「現在我也是個皇帝,為什麼要下拜?」
漢軍營里有個官員名叫鄧公,到長安向景帝報告軍事情況。漢景帝問他說:「你從軍營里來,知不知道晁錯已經死了?
吳楚願不願意退兵?」
鄧公說:「吳王為了造反已經准備了幾十年了。這次借削地的因頭發兵,哪裡是為了晁錯呢?陛下把晁錯錯殺了,恐怕以後誰也不敢替朝廷出主意了。」
漢景帝這才知道自己做錯了事,但後悔已來不及。虧得周亞夫很能用兵。他先不跟吳、楚兩國的叛軍正面作戰,卻派一隊輕騎兵抄了他們的後路,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吳、楚兩國軍隊沒有糧食,自己先亂起來。周亞夫才發動精兵出擊,把吳、楚兩國的兵馬打得一敗塗地。
吳、楚兩國是帶頭叛亂的,兩國一敗,其餘五個國家也很快地垮了。不到三個月時間,漢軍就把七國的叛亂平定了。
漢景帝平定了叛亂,雖然仍舊封了七國的後代繼承王位,但是打那以後,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國里徵收租稅,不許干預地方的行政,權力大大削弱,漢朝的中央政權才鞏固下來。
來源:《中華上下五千年》(曹余章 著)
晁錯是西漢初期的一位政治家,他學貫儒法,知識淵博。深受文、景兩帝的器重和寵信。景帝前元三年,晁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鞏固大漢王朝的千秋大業,向漢景帝上書《削藩策》。漢景帝為了漢朝的長治久安,聽從了晁錯的建議,開始了「削藩」。但是就在晁錯的政治理想就要實現之時,他卻被腰斬於長安東市。他的蒙冤而死與文帝時代青年政治家賈誼的夭折,成為文、景時代最著名的兩大政治悲劇!晁錯蒙冤而死是因為朝廷大臣給他擬定的罪名是無臣之禮,大逆不道。朝廷大臣給晁錯擬定的罪名雖然很重,但並不是晁錯被殺的真實原因,那麼晁錯被殺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七國之亂」爆發後,朝廷的這一政策,立即激起了各諸侯王的強烈不滿,吳王劉濞首先決定起兵反叛,用晁錯的觀點來說,他提出《削藩策》是因為吳王必反。因為當時的吳國地處長江中下游,富饒之國,魚米之鄉,吳王煎礦得錢,煮水得鹽,富甲一方,勢可敵國,這樣下去,必有尾大不掉之勢,成為中央政權的隱患,因此必須削減其勢力。當漢景帝推行晁錯的削藩策時,吳王劉濞跳起造反,這再次肯定了晁錯的削藩政策。對於削藩策,文景時代朝中大臣也曾提出削藩政策,但未被採納。很多人都意識到藩王的尾大不掉之勢。問題是當晁錯提出削藩的時候,幾乎遭到朝中一片反對,而到了最後,當提出要誅殺晁錯時,朝廷幾乎是一片喊殺。那這又是為了什麼呢?
(全文)
大漢這個王朝嚴格地說,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王朝,因為在它之前的秦,持續的時間很短,而漢王朝強大、持久、影響深遠,比方說我們現在是漢人,漢族,我們說的是漢語,都是以這個王朝為標記的。這個王朝持續了四百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王朝。當然由於王莽篡漢,這個王朝被一分為二,分為前半段和後半段,歷史上稱為前漢和後漢,又叫西漢和東漢。那麼漢王朝四百多年,應該說最精彩的是在西漢,而西漢王朝兩百多年,最精彩的是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武帝劉徹這一段,這一段歷史,我們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轟轟烈烈。在這樣一個轟轟烈烈的時代,人才輩出,英雄輩出,人物輩出。遺憾的是,這些英雄人物和風流人物,並不是都有一個好的歷史結局。他們有的身敗,有的名裂,有的身敗兼名裂,甚至死於非命,今天我們要講的晁錯,就是其中的一個。
晁錯的死,是西漢初年的一大冤案,西漢這個王朝應該說冤案還是不少,比方說晁錯之前的韓信,韓信的死是一個冤案,晁錯之後的竇嬰,竇嬰的死也是一個冤案,但是比較而言,晁錯死得最冤,為什麼呢?晁錯是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而死,而他的這個政治理想,又是在他死後實現的,而且是正在實現他的政治理想的時候,被冤殺了,所以他死得特別冤,這個冤呢,也不是我們現在人看他是冤的,當時就有人說他冤。
當時有一個叫鄧公的人就跟漢景帝說過,晁錯死得太冤了。鄧公是一個什麼人呢?鄧公當時的官職叫做「謁者僕射」,「謁者僕射」它的級別是叫做秩比千石,那麼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相當於副部級。
吳、楚之亂的時候,漢景帝派「謁者僕射」鄧公到前線去打仗,鄧公從前線回來,向漢景帝匯報軍情,漢景帝就問了他一個問題:說這個晁錯已經被朕殺了,吳、楚兩國應該退兵了吧?漢景帝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我們如果看過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大家都應該知道,所謂吳、楚之亂,就是當時一個叫吳的王國,還有一個楚的王國,聯合了另外的五個王國,組成七國聯軍,浩浩盪盪地殺向京師。他們當時打出的口號叫做「誅晁錯,清君側」,什麼叫做清君側呢?就是皇帝身邊有小人,要把他清理掉,小人是誰?晁錯。所以漢景帝就說:既然你們的口號是「清君側」,說我身邊有小人,小人是晁錯,我把晁錯殺了,你們應該退兵了吧?鄧公說:怎麼會退兵呢?吳王為反數十年矣。吳王想造反,已經准備了幾十年了,好容易逮一個機會,你殺了晁錯就退兵了,不可能。鄧公還說了一句話,他說,反倒是我認為天底下的人都會把自己的嘴巴閉起來,漢景帝就問他說:為什麼呢?鄧公說:陛下想一想,晁錯是為什麼死的?晁錯是主張削藩,也就是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中央政權,這是我們大漢王朝的千秋大業,但是他的計劃剛剛實行的時候,自己卻被冤殺了,以後還有人說話嗎?還有人說真話嗎?還有人願意向你們提建議嗎?漢景帝聽了這個話以後呢,漠然良久,呆了很長時間,然後嘆了一口氣說:朕也是後悔莫及呀。
那麼現在看起來漢景帝的後悔,我估計還是真的,為了表示這個漢景帝殺晁錯是出於萬不得已。我們看到在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裡面安排了一場漢景帝和晁錯兩個人喝酒話別的這么一個場面。這個情節在歷史上恐怕是沒有記載的。根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晁錯被殺的時候,他是不知道自己被殺的,而且被殺的也不是晁錯一個人,是他們全家,而且誅殺晁錯,是朝廷的大臣正式打了報告的,牽頭打這份報告的是三個人,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這個張歐就是歐洲的歐,但是根據古書的記載,這個歐字應該念(qu),應該叫張區。他們三個人是正式向漢景帝打了一份報告的,擬定的罪名也很重的。
這三個人是什麼人呢?我們要知道,漢代的中央政府它實行的制度叫做「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三個宰相,九個部長,三公:首先第一個是丞相,相當於現在的總理;第二個叫太尉,相當於現在的三軍總司令,最高軍事長官;第三個叫做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管監察,相當於現在的副總理兼監察部長。那現在好了,一個政府總理,一個公安部長,一個司法部長,三個人聯名彈劾晁錯,這個分量那是很重的,擬定的罪名也很大,叫做:「亡臣子禮,大逆不道」。所以當時擬定的處分是晁錯腰斬。腰斬就是一刀從這兒切下去,腰斬是一種很殘忍的刑罰,腰斬以後人沒有馬上死,他還會動,非常慘,所以這個刑罰一直到雍正的時候才廢掉,因為雍正皇帝殺了一個人,腰斬,看了以後他覺得非常慘,他自己用手蘸著血寫了三個字,慘、慘、慘,把這個刑罰廢掉了,晁錯是腰斬。另外他的父母、妻子、家人,凡是沒有分家的統統殺頭,所以是判得非常重。在當時這個報告打上去,漢景帝馬上批了一個字「可」。
我們現在讀史書上面是這樣記載的:「制曰可」,皇帝批示同意了。而且晁錯的死,是他事前完全不知道的。司馬遷在給晁錯做傳的時候,用的是這樣一句話:「上令錯衣朝衣斬東市」。那麼從這個字面上看呢,我們好像覺得漢景帝給晁錯一個面子,就穿著上朝的衣服,上刑場。實際上不是,如果我們讀《漢書》,我們就會發現《漢書》上晁錯傳裡面寫得很清楚,叫做「紿載行市」,這四個字從哪裡來的,從《史記》來的,《史記》也寫了這四個字。但是問題是司馬遷他沒有寫在晁錯傳裡面,他寫在哪兒呢?他寫在《吳王劉濞列傳》裡面,叫做「紿載行市」,紿是什麼意思呢?騙,也就是說當時這三個人打一個報告給漢景帝,漢景帝批了可以後,馬上就派中尉陳嘉,就是那個首都衛戍司令兼公安部長,駕了一輛馬車,找到晁錯,就是說皇上叫你,晁錯以為叫他開會呢,穿上朝服,興沖沖地上了車,上了車以後,一車拉到「東市」立即腰斬。我們現在不知道,在殺晁錯之前,是否向他宣讀了判決書,但是肯定有一條,沒有給他自我辯護的機會,當然也沒有給他請律師,所以他死得慘,死得冤,死得窩囊。
是主張削藩,晁錯是非常堅決地主張削藩,而且一有機會就跟漢景帝說削藩了,削藩了,可以說削藩這個事兒是晁錯一手鼓搗出來的,所以我們要知道晁錯是不是死得冤,我們來把削藩這個事兒來交代一下,而我們要弄清楚削藩是怎麼回事兒,我們要大致地講一下中國國家制度的演變。
秦漢時期,是中國國家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秦漢之前中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制度呢?那個時候我們中國人,也有中國這個概念,但和我們現在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中國,那不是一個概念。當時人們講到的中國是什麼?是中央之國,當中的那個國,而中央這個國外面周邊呢,還有很多的國,我們現在中國的這塊地方,當時叫做天下,也就是說當時的人認為,天底下也就這么大塊地方,也就這么多人,天下這塊地方,要有一個領袖,這個領袖就是天的兒子,叫天子,這是一個概念。
然後在天下當中有很多的國,有同民族的,有不同民族的,最當中的這個天,最正中的這個地方,這個叫中國,周邊最遠的少數民族東邊的叫夷,南邊的叫蠻,西邊的叫戎,北邊的叫狄。另外還有一些華夏族的國家,很多的國家,他們叫做什麼呢?他們叫做國,每個國都有自己的元首,這個元首叫做諸侯。那麼天子和諸侯是一個什麼關系呢?我們現在反過來看,我們覺得當時就是秦以前的那個狀況,應該叫做國家聯盟,他們共同擁戴一個天子,就是國家聯盟的盟主,當時稱為天下共主,但是我們要弄清楚這個天下共主是名義上的,雖然周代就提出一個概念,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是我們要清楚,這個「莫非」是名義上的,天子呢,它名義上所謂天的兒子,擁有了上天授予他的這塊土地,然後他把這個土地封分下去,這個就叫做封建。封,是什麼意思呢?封是劃定疆域,封的辦法,是國與國之間有個國境,由周天子派人在那裡犁一條溝,把這個溝里邊的土翻上來,然後在這個土上面種樹,這個叫做封,把這一片劃給你了。建,是什麼意思呢?建就是任命國君,不但給你封了一塊土地,然後還給你指定一個國家元首,這個叫做建,合起來就叫做封建。這個封建是可以再封建的,就是天子呢,封建諸侯國,諸侯得了這塊領土以後,怎麼辦呢?他再封建,他又把他的土地,又把它分下去,分給誰呢?分給大夫,那麼大夫擁有的那塊地方叫什麼呢?叫家,所以這個時候是三個層次的機構,就是天下、國、家,國和家是分開的,這個制度就叫做封建制,一個天下,許多國家,一個天子,許多國君。
秦始皇兼並六國,統一天下,就把這個制度給廢除了,代之以郡縣制,什麼叫郡縣制呢?就是原來諸侯的國,現在我把它改成郡,原來大夫的家,我把他改成縣,郡管縣,郡和縣都直屬中央政府,不再分封,也就是一個政府,一個主權,一個領袖,一個國家,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變革。那麼秦始皇實行這個制度大概十幾年。
秦始皇死了以後,這個王朝實際上就已經滅亡了,取而代之是漢王朝,那麼漢滅秦以後,是實行原來周代的封建制呢?還是實行秦的郡縣制呢?這就是兩條路線的斗爭,最後漢高祖劉邦採取了一個妥協的方式,一個中間路線,就是在中央周圍,京畿地區,京師周圍這個地區,實行郡縣制,就是實行秦的制度,在邊遠一點的地方呢,實行周的封建制,依然再封一些王國出去,就是一個王朝,兩種制度,我們不妨稱之為一朝兩制。那麼分封在京師周圍的這些國家呢,就稱做藩國,為什麼叫藩呢?藩是什麼呢?藩就是籬笆,藩籬意思就是說你們像籬笆一樣地,在周圍保衛中央,所以這些王侯都稱之為「藩王」,他們回到自己王國去,叫做「歸藩」,也叫「之國」,但是我們要搞清楚的是,這些分封出去的王國是各自為政的,是有主權的,也是有財源的。
不過漢高祖劉邦雖然實行一朝兩制的這樣一個方案,他還是留了一手,做了一個規定,只能封同姓王,不能封異姓王,就是只有我們姓劉的,你可以封他一個國王,不姓劉的,姓呂的或者姓別的,那你只能封一個侯,所以你看漢代的貴族,王侯是很清楚的,王都是姓劉的,其他人就可以封侯,衛青,霍去病都封侯了,你可以封侯,留了這一手。那麼後來劉邦去世以後,呂後執政,就破壞這個規矩了,她就封姓呂的做王,所以在歷史上就被視為亂政。最後呂後死了以後,大臣們就起來商量說要把這個事,我們要把他擺平,那麼請誰來擺平呢?太尉周勃,因為周勃手上有軍權,於是找到周勃,說周勃出來,你看把這個事情擺平吧。周勃擺平了以後,所以周勃是一個大功臣。周勃是誰呢?周勃就是我們在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裡面看到的,平定「七國之亂」的太尉周亞夫的父親。
但是同姓封王就可靠嗎?現在看到同姓封王也不大可靠,比方說吳王劉濞,就靠不住吧,造反了嘛,吳王劉濞是什麼人?吳王劉濞是劉邦的侄子,是劉邦哥哥劉仲的兒子。古人這個排行,叫做「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仲就是老二,叔就是老三,季就是老四,劉邦的哥哥叫劉仲,就是劉二,這個劉二,他是個沒用的,劉邦當時也封了一塊地方給他,他守不住,他兒子劉濞很能幹,也很勇敢,會打仗。剛好那個時候吳楚那個地方剛剛收歸中央,劉邦一想,吳楚這地方也不能不派個能乾的人去管管,那好吧,劉濞你去吧,就把劉濞封了吳王,封完了以後,劉邦就後悔,他說,劉濞這個人,我怎麼看他有「反相」,這小子將來是要造反的,但是君無戲言,你封都封了,你怎麼能收回來呢?劉邦只好摸著劉濞的背說:「孩子五十年以後,東南有人作亂,那不會是你吧,咱們天下姓劉的可都是骨肉啊,你可別干這個事」,劉濞馬上跪下來說:「臣不敢」。
那麼事實證明,劉濞是造反的,但是劉濞造反到底是他存心要反呢?還是叫晁錯逼出來的呢?晁錯的理論是認為必反。因為我們知道,當時的藩國,它是獨立王國,它是有獨立主權的,有自己的財稅,有稅收,有軍隊,有領土,有政府,這么一個東西,你說它在這個中央政府外面,說它能保衛中央,這個事情不大靠得住,這就要抑制它,抑制的辦法就是削減它的領地,不要讓它這么大,今天切一點,明天再切一點,後天再切一點,一點一點把它的地方切小,這個就叫做削藩。
那我們想了,這個削藩,這些藩王們會願意嗎?這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就是不願意,因為這是他們的既得利益,你說一個王侯他擁有這么多既得利益,誰甘心情願把它供奉出去,就是阿貓,阿狗嘴巴里一條魚,一塊骨頭,你也奪它不走,一個王爺,一個國王的既得利益,你拿走就拿走了,不造反才怪,所以晁錯提出削藩策以後,大家都不贊成,這個事情搞不成。漢景帝也很擔心,說你看這個事情弄下去是不是會造反,晁錯回答的話是怎麼說的呢:他說: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你削他也是反,你不削他,他也反,如果你現在削,他反得快,他馬上就反,但是危害小,將來削,他反得是要晚一點,但是危害大,為什麼他越做越大了嘛!他越來越強大了嘛!你要趁他羽翼還沒有豐滿的時候就把他掐死,等他羽翼豐滿了,他等著你打他,哪有這么好的事。那麼這句話說下去以後,漢景帝就下了削藩的決心,這就惹出了吳楚之亂,或者說七國之亂。
現在看起來,晁錯提出削藩策有一個前提,就是吳王必反,就是不削亦反,反正是要反,還不如去削,吳王真的造反嗎?現在從史書上,我們查不到他存心造反的證據,後來「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政府軍在吳楚兩國也沒有找到什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沒有證據,只有這個鄧公說了「吳王為反數十年矣」。那也就是說想當然了,當然有一些蛛絲馬跡,比方說吳王干什麼事呢?他幹了這么件事,因為他不是自己會鑄錢嘛,他不是自己要產鹽嘛,他不是很有錢嘛,於是他就把這筆錢,抵了老百姓的賦稅,就是他吳國老百姓是不要上稅的,這個上繳給中央政府的稅收,我劉某人給你交了,這是叫收買人心;第二個證據就是他專門收買亡命之徒,就是哪個地方犯了罪的人,你只管往吳國逃,逃去以後他都收容下來,就像後來《水滸傳》裡面的小旋風柴進似的,一個大庄園,誰犯罪都躲我這兒來,官府不敢抓,那不就是要造反嘛,幹了這些事。
但是實際上你說抓他這個謀反的證據,這個是證據不足的。當然晁錯也抓了他們一些岔子,比方說楚王,這個我們在電視具體裡面也看到了,他去抓楚王,說楚王,你在太後喪期內亂搞男女關系,罪大惡極,抓起來了,說實在的,一個王爺搞了兩個女人,恐怕算小節吧,不能算是謀反的證據吧。另外還有膠西王,賣了官,賣官這個事是從秦始皇就開始了,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秦始皇可以賣官,我就不能賣官,這都不能算是太多的證據。
但是反過來我們如果站在後人的立場,站在歷史的這個角度來看,應該說晁錯的這個想法是有道理的,吳王劉濞不反,不等於他兒子不反,吳王劉濞今天不反,不等於他明天、後天不反。你看曹操沒有反,曹操兒子反了吧,還有明成祖朱棣他也是藩王,他是燕王,封到北京了,朱元璋一死,朱元璋的孫子,因為他的皇太子,是已經先死了,皇太孫建文帝繼位,建文帝一上台,朱棣就反了,打出的旗號剛好就是吳楚之亂的旗號:「清君側」,反了嘛,所以這個藩國太強大,對於中央政權是個危害,這一點肯定是對的。
當然我們不能說因為曹丕反了,朱棣反了,就證明劉濞是反的,我們不能這樣反推,但是應該說晁錯這個提防是有他的道理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深謀遠慮,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說,長痛不如短痛,吃柿子也不能專揀軟的捏。既然要削藩,既然要真正推行削藩的政策,確實應該拿吳國這個最強大的藩國開刀,就是吳王劉濞,我們不管他是反,還是不反,都要拿他開刀,這個冤大頭他當定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何況吳王劉濞最後一削他,他就跳起來,也從某種程度上反證了他多多少少還有一點,至少有謀反的條件。那麼在那樣一個時代,你具備謀反的條件,是可以視為謀反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應該說晁錯對於鞏固那樣一種國家制度,鞏固漢代的中央政權,他是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而且對於這個觀點,實際上是很多人有共識的。晁錯之前的賈誼是最先提出削藩的。賈誼向漢文帝提出削藩,沒有被漢文帝採納,漢文帝覺得他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條件,也不到這個時機,所以漢文帝接見賈誼的時候,就問一些神神鬼鬼的事情,不跟他談政治,所以後來有詩說:「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漢文帝覺得這個事情他做不成。另外晁錯的死都是因為袁盎,也是主張削藩的。所以你要說整個漢代朝廷當中只有晁錯一個人清楚,這個也不是事實,很多人都意識到這個問題,問題在於晁錯一提出削藩的時候,幾乎遭到一片反對,挑頭反對的是竇嬰,竇嬰是公開反對的,其他人是私下反對的,而到了最後提出來要誅殺晁錯的時候,朝廷是一片喊殺,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這裡面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在於漢王朝的治國理念。我們知道,一個統一的國家,它要有一個國家意識形態,秦王朝的國家意識形態,是法家的學說,漢王朝武帝之前的國家形態是道家學說,漢武帝以後是儒家學說,漢文帝的皇後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後就是一個篤信黃老的人。竇太後有個規定,就是自己的兒子和竇家的人只准讀老子,只准讀老子的《道德經》,不準讀別的,所以整個這一些人,都是道家派,只不過漢景帝態度比較溫和,竇太後態度比較強硬。
有一天,漢景帝主持一個學術討論會,討論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湯武革命是否合法,什麼叫湯武革命呢?湯就是商湯起兵打敗夏桀,由商朝取代夏朝,武就是周武王起兵革命,由周朝取代商朝,說這個事情對不對。道家說不對,道家的代表人物叫做黃生,一個姓黃的先生,黃先生,黃先生說:他說,這個帽子再破也要戴在頭上,鞋子再
Ⅲ 春秋戰國時期禮儀常識
1、尊師重教
「尊師重教」出自《禮記·學記》,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是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
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尊師重教這個成語出自《後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可見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等級森嚴
春秋戰國時代是由封建制向郡縣制過渡的時代,是先進的封建生產關系戰勝落後的奴隸制生產關系的時代,在學術上是諸子蓬起、百家爭鳴空前活躍的時代。
由於士的出身不同,立場不同,因而在解決或回答現實問題時,提出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也不同。他們著書立說,爭辯不休,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許多學派。
3、決戰需求神問卦
春秋時期,兩國之間即使要決戰,也要在宗廟進行求神問卦,到了戰場還要常常要進行卜築,才能決定是否可以開戰。
4、天神祭祀
凡在天之神,都屬於天神祭祀,包括祭至高神(天)、各類天體(日月星辰)、各類天象(大雩寒暑)等。祭祀至高神一一「天」
「天」有其喜惡,也會因其喜惡而庇佑或懲罰人間的君主。人間君主自稱「天子」,假借與天的虛構的血緣關系來維護其統治的合法性。也因此,郊天之祭,成為了兩周時期最為隆重的祭祀。
5、咂醬之禮
中國制醬和食醬的歷史悠久,當時的醬叫「醢」,《周禮》記載「百醢」,可見當時制食醬品的發達。
據《周禮·天官》所記,周天子祭祀或賓客用羞「百二十品」,用醬「百二十瓮」,這百二十瓮醬包括醢物六十瓮、醯物六十瓮,都是動植物食料加調味品炮製的復合調料。餚饌百二十品配醬百二十瓮,一餚配一醬,這是周王創下的前所未有的王室飲食制度。
(3)法家帽子衣服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禮儀:
1、「九賓之禮」。
這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禮節。它原是周朝天子專門用來接待天下諸侯的重典。
周朝有八百個諸侯國,周天子按其親疏,分別賜給各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諸侯國內的官職又分為三等:卿、大夫、士,諸侯國國君則自稱為「孤」。
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來稱為「九儀」或稱「九賓」。周天子朝會「九賓」時所用的禮節,就叫「九賓之禮」。「九賓之禮」是很隆重的:先是從殿內向外依次排列。
九位禮儀官員,迎接賓客時則高聲呼喚,上下相傳,聲勢威嚴。按古禮,「九賓之禮」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戰國時代,周朝衰微,諸侯稱霸,「九賓之禮」也為諸侯所用,演變為諸侯國接見外來使節的一種最高外交禮節了。《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設九賓之禮」就是指此。
2、「跪拜禮」。
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產生,但那時人們僅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並無尊卑關系。進入階級社會後,情況就不同了,特別是在封建社會里,「跪拜」是一種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
即使是平輩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禮」其表現形式有多樣,但主要有以下幾種:⑴「稽首」:是臣拜君之禮。拜者頭首著地,並停留較長一段時間;
⑵「頓首」:即叩首、叩頭。頭一觸地就起,是一種用於平輩間的,比較莊重的禮節。古人就常常在書信的頭或尾書以「頓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還有「空首」、「再拜」等。
3、「揖讓禮」。
「揖」是作揖,雙手抱拳打拱,身體向前微傾;「讓」表示謙讓。這是一種大眾化的禮節,一般用於賓主相見時,或平輩間、比較隨便的場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種引見,也表示一種寒暄問候。這一禮節,最能體現中華民族「謙讓」的美德。
4、「袒臂禮」。
又叫「左右袒」,是一種特定場合下的特殊禮節。所謂「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擁護哪一方面的意思。它一般用於事態嚴重的場合,通過「袒臂」表示擁護誰,藉以解決爭端。相當於今天的舉手錶決。這種禮節,大約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
5、「虛左禮」。
古人一般尊崇左,故以右為較尊貴的地位。但乘坐車輛時,卻恰好相反:車騎以「左」為尊位。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車騎,虛左,自迎夷門後生。」
後來經過演變,「虛左」就表示對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給某人留下官位」時。常謙稱「虛左以待」。「虛左以待」的行為,就成為尊重人的一種禮節。
Ⅳ 那種帶有帽子的衣服叫什麼衣服
帶有帽子的衣服叫衛衣。
來源於英文SWEATER的說法,在一些沿海城市,年紀大的人都知道這個名字——就是厚的針織運動衣服、長袖運動休閑杉,料子一般比普通的長袖要厚。袖口緊縮有彈性,衣服下的邊和袖口的料子是一樣的。
Ⅳ 古代穿在外面有帽子的衣服叫什麼
披風吧好像是哦O(∩_∩)O~
Ⅵ 法家提出了哪些規范社會生活
所謂法家、儒家,都是後人人為劃分出來的,不要當回事。為人處世、治理國家,都必須採用各種各樣的方法,集眾家之所長,哪裡會有絕對的什麼法家、儒家?都是後人強加的,當事人若活著,一定不會同意給自己冠上這樣的帽子。
Ⅶ 哪裡能買到法拉利正版的書包,,價位大概多少
北京有F1專賣店,不過F1專賣店的東西不便宜,建議到網上購買,實惠!還有,我買過書包,在吉林市要關閉的F1專賣店,打六折用了1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