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淄川永昌童裝行

淄川永昌童裝行

發布時間:2022-05-10 05:39:58

⑴ 楊家輩分怎麼排列的

重慶合川:永秉必朝廷興仁可以德世代有賢良忠正剛常澤源本至圭錫涵良佑成均漢校宣台伯海堂照筆明

重慶開縣:永正傳朝國家和萬事興忠厚成名遠詩書裕後昆祖德根基長丕振百年春世代起流芳文運才學亨堂前攀丹桂林中玉樹蔭:

重慶巫山:志道世榮懷錫德永發祥敬守國庭獻登崇孝友良進修全大美敏學煥文章立念思先澤繼承正啟芳

重慶大足:再政通光國恩卿中良相傳登大順

湖北沔陽:元伯光天日月星辰宗之源遠世代克成

湖南龍山:廷進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國定常公枝開榮芳友萬世永興宗

湖南湘鄉:堯政應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讓傳國美忠良永遠彰

四川達州: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長宜從新知時成先以安全多加仁

四川廣安:文元朝顯達人承先緒善述紹嘉聲曾榮昭督慶百代著芳明

四川巴中:林朝懷秀賢體忠大友維正其時長發祥世永昌修德澤征宗幫衛祖宗顯民洋

安徽安慶:中浮鼎振大有咸林益千風遇禮代同仁

江蘇六合:田德常林玉昌保貴如金

遼寧撫順:萬金法慶常樹立永吉祥興家助為本盛世久安康

陝西安康:世遠嗣番發祥漢佑富本培元鍾靈毓秀

廣東汕尾:梅宏石耆純紹世耀維與源天宜繼疇本允捷位永其明德克開宗道占來初為可貴必廣聚居肇毓培立禮宅仁作嘉瑞垂守有成量益大濟美集祥長錫萃

貴州畢節:銀孟洪燦曾居家永時春正大光明遠萬代世澤長

山東臨沂:傳家惟效友繼世尚公平一本常敦序同宗保令名法權自先啟守之在心中敬紹興緒遠復立鴻文通

廣東鳳湖:淑騭允宗慶,英天以志必,元仲祺肇昌,鴻基乃益辟,賢良善克承,勛業漸盈積,俊傑列朝邦,芳聲昭世德。

楊六郎:

楊姓主要來源:

1、楊侯苗裔說。據《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載,楊出自姬姓,晉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今山西洪洞東南范村東古城一帶),稱楊侯,其子孫以國為姓。

2、女吉姓楊國說。此說不見於傳世文獻,而見諸出土文物(據李學勤《中華姓氏譜》),女吉姓楊據說要早於姬姓楊。

3、羊舌後嗣說。姬姓楊國滅於晉,楊地成為晉大夫羊舌氏的食邑,這樣楊也成為羊舌氏的姓;另說羊舌氏為楊侯伯僑之子,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4、楊孫孑遺說。據《左傳》記載,秦穆公有大夫名楊孫,因失職而奔於宋,其後裔孫姓楊。

5、出自賜姓或他族他姓改楊姓而來。如三國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部分人姓楊;鮮卑莫胡盧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楊姓,福建寧化有林姓遷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另據《北史》記載,楊義臣本姓尉遲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楊氏家譜

⑵ 姓張的名人。

國歷史上的張姓名人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韋後殺中宗立少帝,命為宰相,僅十餘天,韋後被殺,他亦被貶。

張柬之,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武則天長安四年(704),拜為宰相,次年發動政變,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以功升天宮尚書、中書令等職,仍居相位。

張仁願(?-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拜為宰相 ,封韓國公。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張說(667-730),洛陽(今屬河南)人。唐睿宗景雲二年(711),拜為宰相,監修國史。同年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為燕國公。不久免相,貶為相州刺史,唐玄宗開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開元十四年,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開元八年(720)拜相。開元十一年免相,封河東候。子延賞、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史稱「三相張家」。

張九齡(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後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張鎬(?-764?),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肅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亂。

張鎰,蘇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罷相,謫鳳翔右節度使,後為叛將所殺。

張延賞(727-787)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旋罷。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於相位。

張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張浚(?-902),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度使。後被朱溫殺害。

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後梁宰相。

張策(?-912),敦煌人。後梁開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辭相。

張延朗(?-936),開封人。後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後被石敬塘殺害。

張孝傑,遼永霸(今遼寧朝陽)人。咸雍八年(1072),封陳國公、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氏。

張琳(?-1122),瀋州(今沈陽)人。遼乾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

張齊賢(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罷。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罷相。

張知白(?-1028),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仁宗天聖三年(1025),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後卒於相位。

張士遜(964-1049),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天聖六年(1028)拜相,次年罷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罷相,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機務悉由裁奪。

張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大觀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張邦昌(1081-1127),宋東光(今屬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南宋初被處死於潭洲。

張浚(1097-1164),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紹興五年(1135)拜相,督師抗金。憂郁而死。

張浩(?-1163)。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改姓張。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張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嘉靖八年,為內閣首輔。在位六年,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

張璧(?-1545)明石首(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張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屬湖北)人。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後他代為首輔,主持國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張四維(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萬曆十年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閣首輔,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喪離職。

張位,明新建(今屬江西)人。隆慶十九年(1591)入閣,參預機務,為相果敢善斷。

張瑞圖(1576-1641),明晉江(今屬福建)人,天啟六年(1626)入閣,累升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被罷相。

張至發(?-1642)明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天啟十年(1631)代溫體仁為內閣首輔大學士。無大作為。次年,罷相歸家。

張四知,明費縣(今山東費縣)人。崇禎十二年(1639)入閣,參預機務,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後降清。

張瑞,山東掖縣人。順治十年()拜相,任國史院大學士。次年卒於相位。

張玉書(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頗得康熙信任

張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頗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辭職,七年後逝世。

張鵬翮(1649-1725),清四川遂寧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於相位。

張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軍機大臣,備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張之萬(1811-1897),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光緒十年(1884)任軍機大臣,十五年加體仁閣大學士,轉東閣大學士。為相十年。

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派首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歷任內閣學士、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

--- ---

張 良:西漢謀臣。(?—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擇端 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秀眉:清末,貴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領袖。

張天師:道家重要人物。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生於1901年農歷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

張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愛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張瑛,上海人。著有《傳奇》《金鎖記》《傾城之戀》 等。中國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⑶ 姓張的名人

中國道教創始宗師(張天師) 張道陵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武術宗師 張三豐
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將領之 張飛 張遼 張頜 張任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 張說 張九齡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生之一 張仲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學者之一 張仲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辯士之一 張儀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謀士之一 張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張麗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 張居正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陰謀家之一 張角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張衡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外交官之一 張騫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 張旭 (草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閥之一 張作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將軍之一 張自忠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一 張雲逸
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富翁之一 張朝陽
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導演之一 張藝謀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韋後殺中宗立少帝,命為宰相,僅十餘天,韋後被殺,他亦被貶。

張柬之,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武則天長安四年(704),拜為宰相,次年發動政變,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以功升天宮尚書、中書令等職,仍居相位。

張仁願(?-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拜為宰相 ,封韓國公。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張說(667-730),洛陽(今屬河南)人。唐睿宗景雲二年(711),拜為宰相,監修國史。同年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為燕國公。不久免相,貶為相州刺史,唐玄宗開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開元十四年,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開元八年(720)拜相。開元十一年免相,封河東候。子延賞、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史稱「三相張家」。

張九齡(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後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張鎬(?-764?),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肅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亂。

張鎰,蘇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罷相,謫鳳翔右節度使,後為叛將所殺。

張延賞(727-787)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旋罷。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於相位。

張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張浚(?-902),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度使。後被朱溫殺害。

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後梁宰相。

張策(?-912),敦煌人。後梁開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辭相。

張延朗(?-936),開封人。後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後被石敬塘殺害。

張孝傑,遼永霸(今遼寧朝陽)人。咸雍八年(1072),封陳國公、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氏。

張琳(?-1122),瀋州(今沈陽)人。遼乾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

張齊賢(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罷。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罷相。

張知白(?-1028),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仁宗天聖三年(1025),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後卒於相位。

張士遜(964-1049),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天聖六年(1028)拜相,次年罷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罷相,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機務悉由裁奪。

張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大觀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張邦昌(1081-1127),宋東光(今屬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南宋初被處死於潭洲。

張浚(1097-1164),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紹興五年(1135)拜相,督師抗金。憂郁而死。

張浩(?-1163)。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改姓張。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張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嘉靖八年,為內閣首輔。在位六年,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

張璧(?-1545)明石首(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張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屬湖北)人。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後他代為首輔,主持國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張四維(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萬曆十年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閣首輔,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喪離職。

張位,明新建(今屬江西)人。隆慶十九年(1591)入閣,參預機務,為相果敢善斷。

張瑞圖(1576-1641),明晉江(今屬福建)人,天啟六年(1626)入閣,累升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被罷相。

張至發(?-1642)明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天啟十年(1631)代溫體仁為內閣首輔大學士。無大作為。次年,罷相歸家。

張四知,明費縣(今山東費縣)人。崇禎十二年(1639)入閣,參預機務,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後降清。

張瑞,山東掖縣人。順治十年()拜相,任國史院大學士。次年卒於相位。

張玉書(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頗得康熙信任

張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頗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辭職,七年後逝世。

張鵬翮(1649-1725),清四川遂寧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於相位。

張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軍機大臣,備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張之萬(1811-1897),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光緒十年(1884)任軍機大臣,十五年加體仁閣大學士,轉東閣大學士。為相十年。

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派首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歷任內閣學士、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

--- ---

張 良:西漢謀臣。(?—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擇端 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秀眉:清末,貴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領袖。

張天師:道家重要人物。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生於1901年農歷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

張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愛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張瑛,上海人。著有《傳奇》《金鎖記》《傾城之戀》 等。中國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韋後殺中宗立少帝,命為宰相,僅十餘天,韋後被殺,他亦被貶。

張柬之,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武則天長安四年(704),拜為宰相,次年發動政變,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以功升天宮尚書、中書令等職,仍居相位。

張仁願(?-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拜為宰相 ,封韓國公。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張說(667-730),洛陽(今屬河南)人。唐睿宗景雲二年(711),拜為宰相,監修國史。同年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為燕國公。不久免相,貶為相州刺史,唐玄宗開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開元十四年,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開元八年(720)拜相。開元十一年免相,封河東候。子延賞、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史稱「三相張家」。

張九齡(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後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張鎬(?-764?),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肅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亂。

張鎰,蘇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罷相,謫鳳翔右節度使,後為叛將所殺。

張延賞(727-787)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旋罷。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於相位。

張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張浚(?-902),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度使。後被朱溫殺害。

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後梁宰相。

張策(?-912),敦煌人。後梁開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辭相。

張延朗(?-936),開封人。後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後被石敬塘殺害。

張孝傑,遼永霸(今遼寧朝陽)人。咸雍八年(1072),封陳國公、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氏。

張琳(?-1122),瀋州(今沈陽)人。遼乾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

張齊賢(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罷。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罷相。

張知白(?-1028),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仁宗天聖三年(1025),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後卒於相位。

張士遜(964-1049),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天聖六年(1028)拜相,次年罷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罷相,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機務悉由裁奪。

張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大觀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張邦昌(1081-1127),宋東光(今屬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南宋初被處死於潭洲。

張浚(1097-1164),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紹興五年(1135)拜相,督師抗金。憂郁而死。

張浩(?-1163)。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改姓張。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張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嘉靖八年,為內閣首輔。在位六年,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

張璧(?-1545)明石首(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張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屬湖北)人。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後他代為首輔,主持國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張四維(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萬曆十年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閣首輔,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喪離職。

張位,明新建(今屬江西)人。隆慶十九年(1591)入閣,參預機務,為相果敢善斷。

張瑞圖(1576-1641),明晉江(今屬福建)人,天啟六年(1626)入閣,累升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被罷相。

張至發(?-1642)明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天啟十年(1631)代溫體仁為內閣首輔大學士。無大作為。次年,罷相歸家。

張四知,明費縣(今山東費縣)人。崇禎十二年(1639)入閣,參預機務,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後降清。

張瑞,山東掖縣人。順治十年()拜相,任國史院大學士。次年卒於相位。

張玉書(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頗得康熙信任

張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頗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辭職,七年後逝世。

張鵬翮(1649-1725),清四川遂寧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於相位。

張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軍機大臣,備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張之萬(1811-1897),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光緒十年(1884)任軍機大臣,十五年加體仁閣大學士,轉東閣大學士。為相十年。

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派首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歷任內閣學士、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

--- ---

張 良:西漢謀臣。(?—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擇端 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秀眉:清末,貴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領袖。

張天師:道家重要人物。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生於1901年農歷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

張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愛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張瑛,上海人。著有《傳奇》《金鎖

⑷ 劉氏彭城郡有幾個堂號

此外,很多人對於劉備是否真的是「中山靖王之後」持不同意見,甚至有人對於劉備自報的族譜存在嚴重質疑,在此,本文就不進行深度的追根溯源了,更不敢胡亂妄言,有興趣者可以查閱彭城郡劉氏中山堂世系族譜,應該能得到進一步佐證。 劉表、劉璋.

⑸ 齊郡在什麼地方

這里有圖文並茂的詳細介紹,請參閱
[編輯本段]簡介
齊郡,又名齊國,中國古代郡、國名。秦始皇二十六齊郡年(前221年)滅齊國,於其故地分置齊郡、琅邪郡。漢初劉邦封韓信為齊王,領田氏齊國故地,後徙韓信為楚王,分齊國為七郡。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復置齊國,治所在臨淄(縣治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領七郡七十三縣,其地相當於今山東省北部、中部、膠東半島和東南沿海地區。至武帝時,齊國之地已分為十二郡國,又除齊國為齊郡,屬青州刺史部。西漢後期,齊郡僅轄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淄博市區東部及青州、臨朐、廣饒一帶,人口五十餘萬。王莽改齊郡為濟南郡。漢光武帝復置齊國。魏晉南北朝諸代,或置齊郡,或置齊國。後漢為齊國,晉因之,南朝宋復為郡,北魏時齊郡屬青州,另於濟南郡之地置齊州。南齊置...南朝宋僑置冀州,後魏改為齊州。隋初廢齊郡。隋煬帝改齊州為齊郡,治歷城(在今濟南市城區),臨淄改屬北海郡。唐初改郡為州,廢齊郡,復置齊州。宋曰齊州濟南郡,升為濟南府,即今山東臨淄。[編輯本段]建置
齊郡因齊國得名。戰國時,齊國於境內置五都,不置郡縣。臨淄為齊國都城,「城臨淄水,故名臨淄」。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滅齊為郡,治臨淄」。六國既滅,秦始皇「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此三十六郡之名,史記未載。南朝人裴駰集解史記,所舉三十六郡中有齊郡與琅邪郡。但秦代封泥有「臨菑司馬」之文,秦時司馬為邊郡屬官,因此在齊國中心地區應置有臨菑郡。據譚其驤考證,秦代已有濟北郡、膠東郡之名。秦代封泥又有「即墨太守」、「城陽候印」,因此臨菑、濟北、即墨、城陽、膠東等郡可能均為秦代所置。惟齊郡與臨菑等郡之關系已難以考定。
[編輯本段]沿革
楚漢之際
秦子嬰元年(漢元年,前206年)十月,劉邦滅秦。項羽分封諸王,以田都為齊王,都臨淄;以田市為膠東王,都即墨;以田安為濟北王,都博陽。六月,田榮起兵殺田都、田市,自立為齊王,項羽出兵北上伐齊。八月,漢王劉邦起兵出漢中,入關中,楚漢戰爭開始。漢二年(前205年),田榮兵敗,項羽立田假為齊王。田榮弟田橫占據城陽,立田榮之子田廣為齊王。漢四年(前203年),韓信破齊軍,逐田橫,略定齊地。田廣兵敗而死,田橫退居海島。劉邦封韓信為齊王,都臨淄,為漢初異姓諸王之一。漢五年(前202年)正月,徙韓信為楚王,齊地「屬漢為四郡」,分為臨淄、濟北、膠東、琅邪四郡。二月,劉邦稱帝。
西漢
漢高帝五年、六年間,分濟北郡置博陽郡,分琅邪郡置膠西郡、城陽郡。六年(前201年),田肯向漢高帝進言:齊國廣大,「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者」。高帝於是下詔:「齊,古之建國也。今為郡縣,其復以為諸侯」。春正月,置齊國,立皇長子劉肥為齊王,治臨淄,領臨淄郡、博陽郡(後改稱濟南郡)、濟北郡、膠東郡、膠西郡、琅邪郡、城陽郡七郡七十三縣,「諸民能齊言者,皆與齊」。此時齊國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山東省淄博市、濟南市、濰坊市、萊蕪市、青島市、煙台市、威海市、日照市之全境,濱州市、東營市南部(當時海平面以上),泰安市大部,德州市中南部,臨沂市、聊城市北部,江蘇省贛榆縣以及河北省滄州市中部一帶。 惠帝即位後,呂後執政,開始削弱劉姓諸王勢力。惠帝二年(前193年),齊王肥懾於呂後威權,主動獻上城陽郡,以增益魯元公主(呂後女)之湯沐邑。呂後二年(前186年),割濟南郡為呂國。七年(前181年),又割琅邪郡為琅邪國,封營陵侯劉澤為王。 西漢齊國沿革簡表 前201年 前193年 前181年 前179年 前178年 前165年 前164年 前154年 前153年 前122年 前8年
齊國 齊國 濟川國 (呂國) 齊國 濟北國 濟北郡 濟北國 濟北國 濟北國 濟北國 平原郡
平原郡
泰山郡 泰山郡
齊國 濟南郡 濟南國 濟南郡 濟南郡 濟南郡 濟南郡
齊國 臨淄郡 齊國 齊國 齊國 齊郡 齊郡
千乘郡
菑川國 菑川郡 菑川國 菑川國 菑川國
膠西郡 膠西國 膠西郡 膠西國 膠西國 高密國
北海郡 北海郡 北海郡 北海郡
膠東郡 膠東國 膠東郡 膠東國 膠東國 膠東國
東萊郡 東萊郡 東萊郡
琅邪國 琅邪郡 琅邪郡 琅邪郡 琅邪郡 琅邪郡 琅邪郡
城陽郡 城陽郡 城陽國 城陽郡 城陽國 城陽國 城陽國 城陽國 城陽國
呂後死後,丞相陳平、太尉周勃、齊王劉襄(劉肥長子)、朱虛侯劉章(劉肥次子)、東牟侯劉興居(劉章弟)等平定了諸呂之亂。劉章、劉興居欲擁立齊王襄,朝中大臣則迎立高帝子代王劉恆為帝。文帝元年(前179年),因齊王兄弟平呂之功,將濟南、城陽、琅邪三郡歸還齊國,宗室諸王勢力再度強大。二年(前178年)三月,文帝採納賈誼的建議,「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分齊國之劇郡為城陽國,封劉章為王;分濟北郡為濟北國,封劉興居為王。三年(前177年),劉興居謀反,兵敗自殺,濟北國除。十二年(前168年),城陽王劉喜(劉章之子)徙封淮南,城陽郡入漢。十五年(前165年),齊王劉則薨,無嗣國除,齊國復為臨淄郡,與其餘的四個支郡(濟南、膠東、膠西、琅邪)歸屬朝廷。十六年(前164年),劉肥諸子在世者六人同日封王,以楊虛侯劉將閭為齊王,安都侯劉志為濟北王,武成侯劉賢為菑川王,白石侯劉雄渠為膠東王,平昌侯劉昂為膠西王,扐侯劉辟光為濟南王。淮南王劉喜還徙於城陽。琅邪則為漢郡。於是在高帝時齊國故地形成了七國一郡。此舉既安撫了悼惠王諸子,又將齊國一分為七,降低了諸王對朝廷的威脅。 景帝即位後,御史大夫鼂錯推行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削膠西國六縣置北海郡。又削趙國常山郡、楚國東海郡,擬削吳國會稽郡,由是引發了七國之亂。三年(前154年),齊地的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四國起兵響應吳、楚,齊王將閭狐疑不決。膠西、菑川、濟南三國發兵圍困臨淄,逼迫齊王叛漢。景帝遣路中大夫使齊,令齊王堅守。後來欒布擊破三國兵,得知齊王曾與叛軍暗中交通,便欲移師伐齊。齊王將閭飲葯自殺。「膠東、膠西、濟南、菑川王皆伏誅,國除」。七國之亂平定後,景帝繼續削弱諸王勢力。四年(前153年),分膠東國東部置東萊郡,徙濟北王志為菑川王。後分濟北國北部置平原郡。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齊王劉次昌畏主父偃之逼而自殺。以其無嗣,國除為郡。同年,割臨淄以東齊悼惠王冢園一帶與甾川國(菑川國);封菑川懿王劉志之子為侯,置臨朐侯國,屬齊郡。元狩中,分濟南郡南部置泰山郡,除濟北國為郡。元狩六年(前117年),武帝封其次子劉閎為齊王,復置齊國。元封元年(前110年),齊王閎薨,無嗣,齊國再除。其後分齊郡北部十餘縣置千乘郡。元封以後,齊郡又得菑川王子侯國廣饒。元帝、成帝時,以菑川孝王子侯國北鄉、廣、平廣、台鄉屬齊郡。此時,齊郡領十二縣,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及張店區東部、臨朐縣、青州市、廣饒縣、博興縣東部與壽光市西北一帶。秦漢時,今東營市東營區、壽光市北部之地,尚在海平面以下,故齊郡為臨海邊郡。 領縣成帝元延、綏和之際(約前8年),齊郡領六縣、六侯國: 縣名 縣治所在地 建置年代 王莽改名 備注
臨淄縣 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齊國故城遺址 前221年 齊陵 古營丘。有三服官、鐵官。
昌國縣 淄博市張店區灃水鎮昌城村昌國遺址 戰國時燕昌國君樂毅之封邑。
利縣 濱州博興縣店子鎮利城村利城遺址 利治
西安縣 淄博市臨淄區稷下街道西安村 東寧
巨定縣 東營廣饒縣中部
廣侯國 濰坊青州市五里鎮下圈村 前33年 菑川孝王子侯國
廣饒侯國 東營廣饒縣東部 元封以後 菑川靖王子侯國
昭南縣 無考
臨朐侯國 濰坊臨朐縣縣城東 前127年 監朐 菑川懿王子侯國
北鄉侯國 淄博市臨淄區北部一帶 前35年 禺聚 菑川孝王子侯國
平廣侯國 無考 前33年 菑川孝王子侯國
台鄉侯國 濰坊壽光市楊庄鄉楊家莊子西北 前11年 菑川孝王子侯國
漢武帝封韓說為按道侯,李朔為涉軹侯,朝鮮人尼溪相參為澅清侯,趙弟為新畤侯。四地皆屬齊,則武帝時齊郡曾有按道、涉軹、澅清、新畤四縣、侯國。
東漢
王莽時,改齊郡為濟南,改臨淄為齊陵。東漢初,齊郡為琅邪人張步所據。建武三年(27年),光武帝派光祿大夫伏隆前往齊地,拜張步為東萊太守。梁王劉永得知後,派人立張步為齊王。張步遂殺伏隆而接受齊王封號。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張步降漢。東漢前期,以濟南郡之般陽縣屬齊郡,又省並巨定、廣饒、昭南、北鄉、平廣、台鄉六縣。建武十一年(35年),徙太原王劉章為齊王,復置齊國。十三年(37年),降齊王為齊公。十九年(43年),復為王。明帝時,分利縣屬千乘郡。章和元年(87年),貶齊王晃為蕪湖侯,國除為郡。永元二年(90年),蕪湖侯晃子無忌嗣立為齊王。順帝永和五年(140年),齊國領六縣: ●臨淄縣(青州刺史部治所)、西安縣、昌國縣、臨朐縣、廣縣、般陽縣 獻帝建安初年,曹操分齊國之臨朐縣與琅邪郡東莞縣、泰山郡蒙陰縣置東莞郡。建安十一年(206年),齊國除為郡。漢末,復置廣饒縣。
魏晉
魏時於齊郡置益都縣。青龍三年(235年),明帝封其養子曹芳為齊王。齊王芳於景初三年(239年)即皇帝位。同年,遷遼東郡東沓縣民渡海入齊郡,置新沓縣。正始元年(240年),徙遼東郡北豐縣民於齊郡,置新汶、南豐二縣。復置東安平縣。嘉平五年(253年)司馬師廢曹芳帝位,還封為齊王。魏末景元中,齊國領十一縣: 臨淄縣(青州州治) 西安縣 昌國縣 廣縣 廣饒縣 般陽縣 益都縣 新沓縣 新汶縣 南豐縣 東安平縣 魏咸熙二年(265年),晉武帝代魏,改元泰始,封其弟司馬攸為齊王。以益都縣入樂安郡,廣縣入東莞郡。太康元年(280年),齊國領五縣:臨淄、西安、東安平、廣饒、昌國。齊獻王攸薨,子司馬冏嗣位。八王之亂時,齊王冏起兵討伐趙王司馬倫,擁晉惠帝乘輿反正,拜大司馬,執掌朝政。後被長沙王司馬乂攻殺,曝屍三日。齊國除為郡。 十六國時代中原喪亂,臨淄城日漸衰落。晉永嘉五年(311年),前趙將領曹嶷攻入青州,於廣縣築廣固城(今山東省青州市西),將廣縣並入臨淄,遷青州州治於廣固。永昌二年(323年),齊郡入後趙。晉元帝於廣陵僑置青州、齊郡。冉閔反趙之際,青、徐、兗州刺史紛紛歸降東晉。永和六年(350年),鮮卑段部首領段龕南下,割據青州,東晉封其為齊公。永和十二年,前燕慕容恪攻取青州,段龕降。太和五年(370年),前秦滅前燕,齊地入秦。淝水之戰之後的太元九年(384年),晉軍北伐,前秦青州刺史苻朗降,東晉收復了青州、兗州一帶,使辟閭渾以幽州刺史鎮廣固。太元十九年,燕將慕容農破廣固,齊郡入後燕。燕主慕容寶北逃後,青、徐一帶被東晉收復。隆安四年(400年),後燕宗室慕容德稱帝,在青州建立南燕,以廣固為燕都尹。義熙六年(410年),劉裕北伐,滅南燕,克復青州,齊地入晉。
南北朝
宋初於齊郡分置廣川郡、高陽郡。青州、臨淄縣徙治東陽城(在今青州市北關),仍以臨淄故城為齊郡治所。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魏將慕容白曜攻克青州,齊地、淮北皆入魏。宋於郁洲僑置齊郡,為南青州州治。南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於建康以北瓜步僑置齊郡,治臨淄,屬南青州。 北魏齊郡屬青州,領九縣:臨淄、昌國、益都、盤陽、平昌、廣饒、西安、安平、廣川。皇興三年(469年),以濟南郡、東魏郡、東平原郡、東清河郡、廣川郡、太原郡置齊州。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廢臨淄縣,以其地屬齊郡高陽縣。北周時齊郡僅領三縣:益都,昌國、廣饒,治益都。
隋唐
隋開皇三年(583年),罷天下諸郡,以州統縣。廢齊郡、濟南郡,其地分屬青州、齊州。開皇十六年(596年),於青州置臨淄縣、溡水縣,以貝丘縣(後更名淄川縣)置淄州。大業初,廢高陽、溡水二縣入臨淄。大業三年(607年)改齊州為齊郡,領十縣,轄原濟南郡之地,治歷城。改青州為北海郡,治益都,領臨淄、千乘、博昌、壽光、臨朐、都昌、北海、營丘、下密十縣。大業五年(609年),齊郡領十縣,有152323戶。 隋代齊郡領縣 縣名 建置年代 縣治所在地 備注
歷城縣 濟南市市區 山茌縣並入。
祝阿縣
臨邑縣 德州臨邑縣
臨濟縣 開皇十六年(596年) 淄博高青縣黑里寨鎮劉村臨濟故城遺址 原名朝陽。
鄒平縣 開皇十八年(598年) 原名平原。
章丘縣 開皇十六年(596年) 濟南章丘市 原名高唐。
長山縣 開皇十八年(598年) 濱州鄒平縣長山鎮 原名武強。
高苑縣 大業初 淄博高青縣 北齊曰長樂,開皇十八年改會城。
亭山縣 開皇六年(586年) 原名衛國。
淄川縣 開皇十八年(598年) 淄博市淄川區 原名貝丘。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為齊州,領歷城、祝阿、山茌、源陽、臨邑五縣。武德二年,以平陵、亭山、章丘、營城四縣置譚州。貞觀元年(627年),省源陽縣。以原屬譚州之平陵、臨濟、亭山、章丘四縣屬齊州。天寶元年(742年)改齊州為臨淄郡,天寶五年又改為濟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齊州。
[編輯本段]人口
漢魏時,齊郡人口密度較高,主要集中在城市。西漢年間,郡治臨淄縣的人口多於長安,居全國之冠。漢武帝初年,臨淄一縣之戶數已逾十萬。主父偃雲:「齊臨菑十萬戶,市租千金,人眾殷富,巨於長安,此非天子親弟愛子不得王此。」故齊國常為開國皇帝之兄弟、長子、次子的封地。西漢後期齊郡人口逐漸減少。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齊郡有154826戶,554444人。約占當時全國(除西域外)人口的0.96%。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141.15人,以今人葛劍雄的推算,居全國第九位。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齊國約有64415戶,491765人。
[編輯本段]經濟
戰國時,齊國臨淄即為東方工商業中心之一。在漢代,齊郡號為「冠帶衣履天下」。臨淄與陳留襄邑(今河南睢縣一帶)為全國兩大官辦紡織業中心。西漢時,少府在臨淄設立了三服官,以生產刺綉、紈素(魏晉以後謂之絹)、縑、綾為主。刺綉在漢代是非常昂貴的織品,價格在錦之上,大約是一般繒帛的二十餘倍。「齊細綉文,上價匹二萬,中萬,下五千也」。時人稱:「齊郡世刺綉,恆女無不能;襄邑俗織錦,鈍女無不巧。」齊郡出產的紈素亦知名於世,其上品為冰紈,極為潔白細密,《文選》所收古詩《怨歌行》有「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之句。東漢章帝時,曾下令齊國服官「省冰紈方空彀吹綸絮」。新疆曾出土漢代齊郡出產的絹疋,標明了產地、規格,作為商品銷往西域或外國。漢元帝時,諫大夫貢禹上書說:「故時齊三服官輸物不過十笥,方今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巨萬」,足見其規模之大。 漢代齊郡制陶業也有所發展。窩托村西漢齊王陵出土的陶器主要為禮器和日用陶器。金嶺東漢齊王墓則出土了不少陶制明器,有陶樓、陶屋、陶井、圈灶等,器形高大,工藝較為復雜。 臨淄故城遺址內有多處冶鐵和鑄銅作坊遺址。漢代鐵官即設於大城東南一帶,有「齊鐵官丞」、「齊采鐵印」等封泥出土。大城東北的鑄錢遺址曾出土半兩、五銖及新莽大泉五十的錢范。
[編輯本段]地誌
書名 成書年代 作者 備注
三齊略記 晉 伏琛 諸書或引作齊記、三齊記。
齊地記 十六國南燕 晏謨 新唐書藝文志二卷。一作齊記。
齊地記 南朝 解道康
三齊記 北朝 張朏 宋史藝文志一卷。
青州先賢傳 不詳 佚名
齊乘 元 於欽 六卷。清人周雨塍考證,周潛釋音。
淄乘征 清 畢際有 一卷。

[編輯本段]遺跡
韓信嶺
韓信嶺,當地人又稱為韓信宅,在今臨淄區齊都鎮東北河崖頭村西南200米處。漢四年韓信嶺遺址(203年)劉邦封韓信為齊王,相傳韓信宮殿遺址就在此處;又傳東漢初耿弇破張步,光武帝親勞其師於此。韓信嶺為正方形夯土台基,高4米,邊長約300米,佔地約9萬平方米,四面有三層台級。有西周晚期至漢代的文化層。
墓葬
臨淄城自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齊,至秦、漢、魏、晉,為國都或州郡治所凡1300餘年,城內外遺跡眾多。臨淄區境內現存不少姜齊、田齊、兩漢齊王的王陵,以及大量有封土或無封土的墓葬。在近五十年發掘的陵墓中,涉及兩漢時期的有窩托村漢齊王陵、金嶺東漢齊王墓,商王村漢墓,永流、辛店漢墓等。 窩托西漢齊王陵臨淄區大武公社窩托村(齊臨淄故城西南)南有一座西漢初年的諸侯西漢齊王墓王陵,俗稱駙馬墳、相公冢。嘉靖《青州府志》認為是戰國時人淳於髡墓。覆斗形封土,墓穴為中字形,高32米,南北長200米,東西長250米,佔地約24畝。1978年至1980年對此王陵的五個隨葬坑進行了發掘。根據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初步推測墓主為齊哀王劉襄(墓室尚未發掘)。五個隨葬坑分別為器物坑、殉狗坑、兵器儀仗坑、車馬坑、兵器及器物坑,均未被盜掘。共出土禮器、兵器、樂器、儀仗器、生活日用器物12100餘件。其中五號坑出土的矩形龍紋銅鏡,長114.1cm,寬57.7cm,厚1.2cm,重56kg,是迄今中國出土的最大銅鏡。一號坑出土的鎏金熏爐、鎏金花紋銀盤、銀盒是較為少見的早期金銀器。出土的日用銅器和陶器中,有「齊大官」、「齊食官」、「南宮」、「北宮」等成組銘文。 金嶺東漢齊王墓1984年至1985年發掘的臨淄金嶺東漢齊王墓,位於金嶺鎮乙烯廠區內。封土高10.75米,為磚室墓,全長31.5米,是山東迄今發掘的最大一座磚室墓葬。墓室用磚為長方形或楔形青灰磚。長方形磚一般長48cm,寬25cm,厚12cm;楔形磚一般長48cm,寬30cm,厚12cm。多塊磚上有戳記銘文「呂都」。墓已被盜,殘存陶質冥器、銅鐵器、玉器、玉衣殘片等隨葬品百餘件。發掘者認為墓主是東漢齊煬王劉石。
廣固城遺址
廣固城遺址位於青州市益都鎮西北,堯王山東南。南北長約600米,東西長約800米,面積約48萬平方米。晉永嘉五年(311年)曹嶷所建,義熙六年(410年)廢,僅存百年,故遺址內存留文物很少。
[編輯本段]國王、郡王及太守
漢代
齊王西漢齊王 姓名 謚號 在位時間 備注
韓信 前203年至前202年 始封齊王,後徙封楚王,再貶為淮陰侯
劉肥 齊悼惠王 前201年至前189年 漢高帝長子
劉襄 齊哀王 前189年至前179年 齊悼惠王太子
劉則 齊文王 前179年至前165年 齊哀王太子,無嗣,國除為郡
劉將閭 齊孝王 前164年至前154年 齊悼惠王子
劉壽 齊懿王 前154年至前131年 齊孝王太子
劉次昌 齊厲王 前131年至前127年 齊懿王太子,無嗣,國除為郡
劉閎 齊懷王 前117年至前110年 漢武帝次子,無嗣,國除為郡
東漢齊王 姓名 謚號 在位時間 備注
劉演 齊武王 無 漢光武帝長兄,建武十五年追謚為齊武王
劉章 齊哀王 35年至46年 劉演長子,建武二年封太原王,十一年徙封齊王
劉石 齊煬王 46年至70年 齊哀王長子
劉晃 70年至87年 齊煬王子,章帝章和元年貶為蕪湖侯,國除
劉無忌 齊惠王 90年至142年 蕪湖侯晃子,和帝永元二年嗣立為齊王
劉喜 齊頃王 142年至147年 齊惠王子
劉承 147年至206年 齊頃王子,建安十一年(206年)國除
齊相曹參,沛人。漢高帝六年(前201年)為齊左丞相,以黃老之術治齊九年。惠帝二年(前193年)為漢丞相。 傅寬,魏人。漢初從韓信破齊軍,封陽陵侯。齊悼惠王初為齊右丞相、齊相。後為代相、漢丞相。 齊壽,呂後元年在任。 召平,呂後末年在任。呂後八年(前180年)自殺。 駟鈞,齊悼惠王後之弟,召平死後為齊相。 袁盎,漢書作爰盎,字絲,楚人。文帝時相齊。 牛抵,景帝末年在任。 主父偃,齊臨淄人。武帝元封中相齊。元封三年以罪誅。 卜式,河南人。元鼎中在任。六年(前111年),為御史大夫。 石慶,河內溫人,石奮之子。武帝初年相齊,大治,百姓立石相祠。 柳隗,河東人。不知何時。 董並,陳郡圉人。大約光武帝、明帝時在任。 周紆,字文通,下邳人。永平末在任。 杜度,杜陵人。章帝時在任。 丁牧,章帝、和帝之際在任。 曹成,字子殼,扶風人。安帝時在任。 吳佑,字季英,陳留長垣人。順帝、桓帝時在任。 王暢,字叔茂,山陽高平人。桓帝初在任。 橋玄,字公祖,梁國雎陽人。桓帝中葉在任。 [編輯] 齊郡太守文獻所載漢代齊郡太守僅二人: 京房,漢昭帝時齊郡太守。此人與著有京氏易傳的京房並非同一人。 徐宣,漢末曹操所置齊郡太守。
魏晉南北朝隋
曹芳 (235年至239年、254年至265年在位),魏明帝養子,青龍三年封齊王。景初三年即皇帝位。嘉平六年被司馬師所廢,貶為齊王。入晉後降封邵陵縣公,謚曰厲公。 晉代齊王 姓名 謚號 在位時間 備注
司馬攸 齊獻王 265年至283年 司馬昭次子、晉武帝弟,過繼為司馬師之子。
司馬冏 齊武閔王 283年至302年 齊獻王子,八王之亂中為司馬乂所殺,國除。
司馬超 306年至311年 齊武閔王子,惠帝光熙元年嗣位。永嘉五年沒於劉聰。
司馬柔之 晉太元年間至 元興元年(402年) 南頓王司馬宗子。孝武帝太元中襲封齊王,奉司馬攸之祀。
司馬建之 402年至420年 司馬柔之之子。劉裕代晉,國除。
刁藪,勃海饒安人,晉齊郡太守。 崔逞,前秦苻堅時齊郡太守。 王誕,琅邪臨沂人,東晉義熙中從劉裕北伐,為齊郡太守。 龐秀之,宋元嘉末為齊郡太守。 胡景世,豫章南昌人,宋元嘉末為齊郡太守,後於龐秀之。 劉懷慰,齊建武中在任。南齊首任齊郡太守。 北魏、東魏齊郡王 姓名 謚號 在位時間 備注
元簡 齊順郡王 481年至499年 文成帝子。
元佑 齊敬郡王 501年至517年 齊順郡王子。
元溫 ?至528年 死於河陰之變。
高洋 齊文宣帝 550年 武定八年正月進位齊郡王,三月進封齊王,五月受禪稱帝,建立北齊。
楊暕(604年至618年在位),隋煬帝次子,封齊王,為宇文化及所殺。
[編輯本段]人物
田何,齊國田氏後裔,後徙杜陵,號杜田生。治周易,漢初治易學者多出其門下。 浮丘伯,齊人,治齊詩。弟子有申公、楚元王。 婁敬,齊人。向劉邦提出定都關中、和親匈奴、徙六國豪族實關中三策,拜郎中,賜姓劉,封建信侯。 淳於意,齊臨菑人。漢文帝時名醫,為太倉長,世稱倉公。 鄒陽,齊臨菑人。文、景時文學之士。為吳王濞、梁王武門客,有《諫吳王書》、《獄中上樑王書》。 轅固生,齊人,景帝時博士,治齊詩。 胡毋生,齊人,景帝時春秋公羊學博士,與董仲舒同業。 嚴安,齊臨菑人,武帝時為丞相史、騎馬令。 王朝,齊人。武帝時為右內史(京兆尹),與朱買臣誣陷張湯致其死。 主父偃,齊臨菑人,武帝時為中大夫、齊相。 田延年,齊國田氏後裔,漢昭帝時為河東太守、大司農。封陽城侯。 周堪,漢元帝時為光祿勛。師從夏侯勝,治尚書。 樓護,齊人,漢成帝時為王氏五侯門客,歷諫大夫、天水太守、廣漢太守。新莽封息鄉侯。 甘忠可,漢成帝時方士,著有《天官歷包元太平經》。 江革,字次翁,齊郡臨淄人。事母至孝,世稱江巨孝,為二十四孝之一。官至諫議大夫。 左思,齊臨淄人,西晉文學家。

⑹ 楊家家譜全部的字輩有哪些

1、重慶合川:永秉必朝廷興仁可以德世代有賢良忠正剛常澤源本至圭錫涵良佑成均漢校宣台伯海堂照筆明

2、重慶開縣:永正傳朝國家和萬事興忠厚成名遠詩書裕後昆祖德根基長丕振百年春世代起流芳文運才學亨堂前攀丹桂林中玉樹蔭:

3、重慶巫山:志道世榮懷錫德永發祥敬守國庭獻登崇孝友良進修全大美敏學煥文章立念思先澤繼承正啟芳

4、重慶大足:再政通光國恩卿中良相傳登大順

5、湖北沔陽:元伯光天日月星辰宗之源遠世代克成

6、湖南龍山:廷進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國定常公枝開榮芳友萬世永興宗

7、湖南湘鄉:堯政應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讓傳國美忠良永遠彰

8、四川達州: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長宜從新知時成先以安全多加仁

9、四川廣安:文元朝顯達人承先緒善述紹嘉聲曾榮昭督慶百代著芳明

10、四川巴中:林朝懷秀賢體忠大友維正其時長發祥世永昌修德澤征宗幫衛祖宗顯民洋

11、安徽安慶:中浮鼎振大有咸林益千風遇禮代同仁

12、江蘇六合:田德常林玉昌保貴如金

13、遼寧撫順:萬金法慶常樹立永吉祥興家助為本盛世久安康

14、陝西安康:世遠嗣番發祥漢佑富本培元鍾靈毓秀

15、廣東汕尾:梅宏石耆純紹世耀維與源天宜繼疇本允捷位永其明德克開宗道占來初為可貴必廣聚居肇毓培立禮宅仁作嘉瑞垂守有成量益大濟美集祥長錫萃

16、貴州畢節:銀孟洪燦曾居家永時春正大光明遠萬代世澤長

17、山東臨沂:傳家惟效友繼世尚公平一本常敦序同宗保令名法權自先啟守之在心中敬紹興緒遠復立鴻文通

(6)淄川永昌童裝行擴展閱讀:

主要來源:

1、楊侯苗裔說。據《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載,楊出自姬姓,晉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今山西洪洞東南范村東古城一帶),稱楊侯,其子孫以國為姓。

2、女吉姓楊國說。此說不見於傳世文獻,而見諸出土文物(據李學勤《中華姓氏譜》),女吉姓楊據說要早於姬姓楊。

3、羊舌後嗣說。姬姓楊國滅於晉,楊地成為晉大夫羊舌氏的食邑,這樣楊也成為羊舌氏的姓;另說羊舌氏為楊侯伯僑之子,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4、楊孫孑遺說。據《左傳》記載,秦穆公有大夫名楊孫,因失職而奔於宋,其後裔孫姓楊。

5、出自賜姓或他族他姓改楊姓而來。如三國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部分人姓楊;鮮卑莫胡盧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楊姓,福建寧化有林姓遷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另據《北史》記載,楊義臣本姓尉遲氏。

⑺ 家譜找人


一、張姓來源

來源有三: 1、出自黃帝之後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二、遷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張氏,大體上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 河東張氏,出自晉司空張華裔孫吒子,自范陽徙居河東張氏;始興(今廣東韶關市東南蓮花嶺下)張氏,亦出自晉司空張華之後,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於韶州曲江;馮翊(今陝西大荔縣)張氏,出自東漢司空張皓少子綱,東漢時任廣陵太守;吳郡(今江蘇蘇州市)張氏,出自張嵩第四子睦,東漢時任蜀郡太守,始居吳郡;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張氏,出自漢留侯張良裔孫司徒張歆,歆第協,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內徙清河,傳自彝,為後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樂;河間(今屬河北)張氏,為漢北平文侯張倉之後,世居中山義豐;魏郡(今河南安陽市)張氏,世居平原。 晉代有中原張氏遷至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唐僖宗中和年間,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橋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三、郡望堂號

【堂號】"百忍堂": 唐朝的時候,張公藝九世同居,這對當時的世風影響很大。唐高宗親到他家請他介紹和睦相處不分家的經驗。張公拿起筆來寫了100個"忍"字呈給高宗。高宗很佩服,獎勵了張公100尺綢緞。 張姓堂號還有"清河"、"金鑒""孝友"、"親睦"、"冠英"、"燕貽"、"敦睦"、"宗岳"、"敬誼"、"源流"等。 【郡望】清河郡:漢時置郡。此支張氏,世居武城,其開基始祖為漢留侯張良裔孫張歆。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司空張皓之子張宇。 太原郡:戰國時置郡。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張偉。 京兆郡:漢時置郡。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御史大夫張湯。

四、家乘譜牒

河北:南皮張氏東門家譜不分卷、南皮張氏族譜、南皮張氏西門家譜、張氏族譜不分卷、南皮張氏四門弟十八支家譜。 山西:張氏家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宗陽張氏家譜四卷、定陽張氏家譜四卷。 遼寧:廣寧張氏家譜不分卷、順天張氏家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 上海:申浦張氏宗譜六卷、奉賢張氏家譜六卷首一卷、雲間張氏家譜一卷、雲間張氏家譜續卷一卷、南塘張氏族譜八卷。 江蘇:張氏宗譜十卷、銅山張氏家傳、張氏族譜二卷、張氏家譜六卷、淮陰張氏宗譜九卷。 浙江:清河張氏支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甬上張氏宗譜、清河張氏宗譜二十二卷。

五、主要張姓人物

中國歷史上的張姓六十三宰相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T(?-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O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韋後殺中宗立少帝,命為宰相,僅十餘天,韋後被殺,他亦被貶。

張柬之,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武則天長安四年(704),拜為宰相,次年發動政變,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以功升天宮尚書、中書令等職,仍居相位。

張仁願(?-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拜為宰相 ,封韓國公。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張說(667-730),洛陽(今屬河南)人。唐睿宗景雲二年(711),拜為宰相,監修國史。同年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為燕國公。不久免相,貶為相州刺史,唐玄宗開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開元十四年,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開元八年(720)拜相。開元十一年免相,封河東候。子延賞、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史稱「三相張家」。

張九齡(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後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張鎬(?-764?),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肅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亂。

張鎰,蘇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罷相,謫鳳翔右節度使,後為叛將所殺。

張延賞(727-787)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旋罷。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於相位。

張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張浚(?-902),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度使。後被朱溫殺害。

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後梁宰相。

張策(?-912),敦煌人。後梁開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O。同年以病辭相。

張延朗(?-936),開封人。後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後被石敬塘殺害。

張孝傑,遼永霸(今遼寧朝陽)人。咸雍八年(1072),封陳國公、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氏。

張琳(?-1122),瀋州(今沈陽)人。遼乾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

張齊賢(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罷。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罷相。

張知白(?-1028),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仁宗天聖三年(1025),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後卒於相位。

張士遜(964-1049),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天聖六年(1028)拜相,次年罷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罷相,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機務悉由裁奪。

張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大觀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張邦昌(1081-1127),宋東光(今屬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南宋初被處死於潭洲。

張浚(1097-1164),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紹興五年(1135)拜相,督師抗金。憂郁而死。

張浩(?-1163)。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改姓張。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張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嘉靖八年,為內閣首輔。在位六年,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

張璧(?-1545)明石首(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張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屬湖北)人。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後他代為首輔,主持國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張四維(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萬曆十年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閣首輔,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喪離職。

張位,明新建(今屬江西)人。隆慶十九年(1591)入閣,參預機務,為相果敢善斷。

張瑞圖(1576-1641),明晉江(今屬福建)人,天啟六年(1626)入閣,累升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被罷相。

張至發(?-1642)明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天啟十年(1631)代溫體仁為內閣首輔大學士。無大作為。次年,罷相歸家。

張四知,明費縣(今山東費縣)人。崇禎十二年(1639)入閣,參預機務,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後降清。

張瑞,山東掖縣人。順治十年()拜相,任國史院大學士。次年卒於相位。

張玉書(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頗得康熙信任

張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頗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辭職,七年後逝世。

張鵬翮(1649-1725),清四川遂寧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於相位。

張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軍機大臣,備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張之萬(1811-1897),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光緒十年(1884)任軍機大臣,十五年加體仁閣大學士,轉東閣大學士。為相十年。

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派首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歷任內閣學士、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

--- ---

張 良:西漢謀臣。(?—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擇端 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秀眉:清末,貴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領袖。

張天師:道家重要人物。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生於1901年農歷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

張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愛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張瑛,上海人。著有《傳奇》《金鎖記》《傾城之戀》 等。中國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⑻ 孫氏歷代名人不擅長的領域

孫氏主要含義同"孫姓"一樣,是指姓氏;另也指未能留下真實姓名的女性歷史人物。
"孫"源出有四,姬姓,媯姓,羋姓,子姓。
一 ;春秋時衛武公的兒子惠孫任衛國上卿,他的孫子名乙,字武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孫乙,是姬姓孫氏的得姓始祖。
二;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後裔媯滿於陳。公元前672年,陳厲公媯躍之子陳完逃奔齊國,改陳氏為田氏。齊景公時,陳完五世孫田桓子,即齊大夫田無宇,其子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田書於樂安,古城在今山東惠民,並賜姓孫氏,田書是媯姓孫氏的得姓始祖。
三 ;楚國有賢臣為敖,字孫叔,其支庶(宗族旁支)以祖字為氏。
四:源於子姓。商朝末,紂王叔父比干,商之賢臣,因直諫而被殺,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
名人
1.孫武(生卒不詳) 山東菏澤人
兵聖,是春秋末期軍事家,齊國人,著兵法"十三章"。孫子被推崇為兵法的鼻祖,"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學聖典。
2.孫權(182-252)祖籍 山東
孫堅之子,孫策之弟。東漢建安五年,兄孫策病死,孫權繼位吳侯、討逆將軍,領會稽太守,開始統領江東。他擊敗了黃祖。後東吳聯合劉備,於赤壁擊潰了曹操軍。東吳後來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並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後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後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後曾大規模派人航海,加強對夷州的聯系。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晚年的孫權日益驕奢,寵信呂壹,賦役繁重、刑罰殘酷。立嗣之爭,孫權也犯下極大錯誤,多數名臣死於非命。自孫登夭折後,孫權先是廢了孫和,又賜死孫霸,最後立幼子孫亮,這為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孫權病逝後謚號大皇帝,史稱東吳大帝。
3.孫中山(1866-1925)
字逸仙,別號中山樵,世稱中山先生,廣東香山縣人。清末,因見國勢日衰,民族危亡,乃喚起同志,共組興中會,為革命救國的團體;後遞改為中國國民黨,被推為總理。致力革命數十年,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終於辛亥一役,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改國體為民主共和。手創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手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為革命建國的最高原則。民國十四年逝世於北京,二十九年國民政府頒令,尊為中華民國國父。
江蘇沭陽孫牌坊。山東樂安郡,安徽省繁昌孫村鎮
字輩排行
安徽
安徽省壽縣安豐鎮荊塘鄉北郢村 (世、首、先、仁、業、長、懷、古、順、風、前、友、應、遠、大、
勤、儉 、宜、致、功)
安徽六安壽縣孫氏士克祖家傳,多方以志全,同心仰化日,守土享長年
安徽潛山、舒城孫氏修齊常吉慶,誦讀裕經綸,志事詒芳遠,繼述一舉成,東安鴻業紹,聯合駿猷新,德必繩先祖,謨希淑乃身,建功徙養正,立紀本敦倫,品欲諧金玉,名思美鳳麟,善良為國寶,忠信作儒珍,步武承隆運,光榮復富春,迪前同服佩,昌後協恭寅,百代徵詳發,興懷續起人
安徽合肥孫氏文法萬子人時嘉宗繼日啟光欲作述大本務敦實愛敬尚從先修齊定世傳正家思效祖立志學前賢言行必信果忠勇智義全華夏建偉業寧宇奏凱旋
安徽孫氏一支國志永兆宏時來潤壽長家隆承福慶元善啟……
(孫長榮)整理
山東
1、般陽孫氏(般陽: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舊稱):古般陽孫家大庄,現為博山區白塔鎮大庄村,十五世至二十六世輩份用字為覃、惟 、凝、即、肈 、啟 、豐、 寧、 崇、、 振 、方 、成。部分字輩已用國標簡化字,如:肇字輩也用"兆"字,啟字輩也用"啟"字,豊字輩也用"豐"字,寕字輩也用"寧"字,書字輩也用"書"字,義字輩也用"義"字。
般陽孫氏家譜行輩用字,十世前行輩用字較亂,從十一世敬遵前譜,行輩用字如下:
11允 12聿 13洵 14爰 15覃 16惟 17凝 18即
19肇 20啟 21豊22寕 23崇 24振 25方 26成
27令 28緒 29延 30紹 31代 32遇 33文 34明
35詩 36書37禮 38義 39仁 40德 41昌 42宏
2、山東臨清孫氏字輩:進烈甲月慶合長振興中華文武連瑞金光海秀占居玉樹英傑善良!因為和東北遷移到北京的一些人見面後~雙方長輩商議以後~~從振字輩以後有點差異~合仁找到遠方家人長龍找一個高人算出~{振興中華金光海秀占居玉樹文武連瑞英傑善良}20個字居中命名。五行生剋。數理吉凶有所變更~
振興中華為(振新偉華)
文武連瑞為(琰培連瑞)
金光海秀為(紹愛海茂)
占立玉樹為(鶴傳鈺勤)
英傑善良為(英褀彩祥)
3、現在山東臨清孫氏字輩如下:進烈甲月慶合長振新偉華琰培連瑞紹愛海茂鶴傳鈺勤英褀彩祥.
4、山東濟南孫氏字輩:"永衡玉紅加賢慶兆培長振"。
5、山東濟寧映雪堂孫氏字輩:"( 隆) 德( 宏) 進( 化) 高( 尚)明、( 士) 基建敦厚、( 慶) 裔( 裕) 世( 昭) 克承、光敏家聲、懿典炳著、文哲榮增、興祖存念、永恆長春"
6、山東臨沭縣孫氏字輩:佰朝開寶克(成)希堯舜禹
7、山東鄒城望雲孫氏:字輩:"人生祖為史 乘德羽善計 興玉寶克勇 光大先世業"。
8、山東惠民孫氏:堂號:裕後堂;字輩:"崇克希家有,應允永可守,所以維由道,遵之方長久"。
9、山東萊西孫氏:十六世為德、章字輩,十七世為寶、錫、希字輩,十八世為文字輩。
10、山東莒縣孫氏字輩:始祖孫桂,洪武年間自山西遷至龍口,後遷到莒縣果庄鄉孫家莊村,有家譜現存,十六世(天)(克),十七世(明)字輩,自十八世排輩取字為"玉(東、年、先)瑞(士)兆(作,策)彥(德)祥(建),方(迎、松)政文安良,孝友承家道,世德永宏昌"。
11、山東即墨孫氏字輩:堂號:詒謀堂;自十八世起依次輩份為"正德方立,成仁志中,振先啟玉,清兆日同"。
12、山東即墨東夼孫氏字輩:"咸晉,立業(底用)振丕功,化世(底用)乃吉昌,紹先(底用)敦善行,保家(底用)致祥瑞"。
13、山東高密孫氏字輩:"樹烈增鎮永林焉基鑒清榮照堂鉅潤修善克家聲"。
14、山東汶上孫氏字輩:"光任樹東然,道德傳宜訓,敦宗紀萬春,桂顏慶祥雲"。
15、山東新泰孫氏字輩:"京東乙光,民志繼士,亭玉維迎德,家慶紹征祥,相傳繁衍盛,萬代保安康"。
16、山東鄒平孫氏字輩:"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照憲慶繁祥令德惟垂佑欽紹念顯揚"。注:特許沿用孔氏家族字輩。
17、山東夏津孫氏字輩:"耕 讀 傳 訓 遠 忠 厚 延 緒 洪 龍飛澤華宇 國泰永久常 "。
18、山東夏津孫氏字輩:"家聲顯振宗緒恆昌丕莫兆慶令德延祥"。
19、山東壽縣孫氏字輩:"士克祖家傳多方以自全同心仰化日守土享長年"。
20、山東煙台芝罘孫氏字輩:"克培鴻緒謨烈維新懋昭乃德祖述功恆"。
21、山東煙台萊山孫氏字輩:"懷星日起,希維永秀,丕振世德,萬年吉昌,家衍余慶,積善乃光"。
22、山東煙台牟平孫氏字輩:"廷光應守,萬世永昌,文盛德茂,承繼耀隆,培芝植蘭,庭秀聯芳,忠孝余慶,紹緒益良。"
23、山東蓬萊孫氏字輩:"乃士新從正大仁志導成良忠厚家業喜書繼世長"。
24、山東沂水孫氏字輩:"烈培玉洪(瀟)樹"。注:按"金木水火土"循環啟字。
25、山東嶧陽孫氏字輩:"毓肇葆承茂景晉中啟延秉則淑以慎昭虔尚新傳桂蘭德裕厚光輝業繼先繁盛恆思本運華樹正廉"。
26、山東商河、濟陽孫氏字輩:"廷好振德,淑申延瑞"。
27、山東般陽孫氏字輩:"允聿洵爰覃惟凝即肇啟豐寧崇振方成令緒延紹代遇文明詩書禮義仁德昌宏"。
28、山東泰安孫氏字輩:"萬(凱)士(尚)承(業)秀(布)鳳(開太)維(如松)文(玉佃)佩(志同西丙)景(學紹周清)兆(宜)緒(輝)東(乾航)迎(坤吳)發(奎)強(亮)立(恩)義(相)文(榮)安(耀)瑞(宣)來(秦)順(巨)昌(康)高(南)貴(岳)聖(恆)賢(秋)蘇(品)通(美)權(尊)常(量)北(舉)地(善)和(余)澤(利)嗣(堅)慧(貞)眾(延)望(黃)"。
29、山東泰安岱嶽區孫氏字輩:覃(諧音,13代)佩永繼,兆啟豐寧,重振方圓(共24代)
30、山東德州孫氏字輩:"少曉壽丙加傳長"。
31、山東德州抬頭寺鄉白橋村孫氏字輩:"吉福維德奉敬守法"。
32、山東單縣黃崗鎮後孫店村孫氏字輩:中、家、傳、道、立、守、開.........附近周邊三村村民姓氏均姓孫。清乾隆年間兵部尚書劉峨題詞孫氏先輩墓碑被挖掘出土。

⑼ 楊家字輩怎麼排

一、重慶合川:永秉必朝,廷興仁可,以德世代,有賢良忠,正剛常澤,源本至圭,錫涵良佑,成均漢校,宣台伯海,堂照筆明。

二、重慶開縣:永正傳朝國,家和萬事興,忠厚成名遠,詩書裕後昆,祖德根基長,丕振百年春,世代起流芳,文運才學亨,堂前攀丹桂,林中玉樹蔭。

三、重慶巫山:志道世榮,懷錫德永,發祥敬守,國庭獻登,崇孝友良,進修全大,美敏學煥,文章立念,思先澤繼,承正啟芳。

四、重慶大足:再政通光國恩卿,中良相傳登大順。

五、湖北沔陽:元伯光天日月星辰宗之源遠世代克成。

六、湖南龍山:廷進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國定常公枝開榮芳友萬世永興宗。

七、湖南湘鄉:堯政應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讓傳國美忠良永遠彰。

八、四川達州: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長宜從新知時成先以安全多加仁。

九、四川廣安:文元朝顯達人承先緒善述紹嘉聲曾榮昭督慶百代著芳明。

十、四川巴中:林朝懷秀賢體忠大友維正其時長發祥世永昌修德澤征宗幫衛祖宗顯民洋。

十一、安徽安慶:中浮鼎振大有咸林益千風遇禮代同仁。

十二、江蘇六合:田德常林玉昌保貴如金。

十三、遼寧撫順:萬金法慶常樹立永吉祥興家助為本盛世久安康。

十四、陝西安康:世遠嗣番發祥漢佑富本培元鍾靈毓秀。

十五、廣東汕尾:梅宏石耆純紹世耀維與源天宜繼疇本允捷位永其明德克開宗道占來初為可貴必廣聚居肇毓培立禮宅仁作嘉瑞垂守有成量益大濟美集祥長錫萃。

十六、貴州畢節:銀孟洪燦曾居家永時春正大光明遠萬代世澤長。

十七、山東臨沂:傳家惟效友繼世尚公平一本常敦序同宗保令名法權自先啟守之在心中敬紹興緒遠復立鴻文通。

十八、廣東鳳湖:淑騭允宗慶英天以志必元仲祺肇昌鴻基乃益辟賢良善克承勛業漸盈積俊傑列朝邦芳聲昭世德。

⑽ 張家出名的人物

歷史上的張姓名人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韋後殺中宗立少帝,命為宰相,僅十餘天,韋後被殺,他亦被貶。

張柬之,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武則天長安四年(704),拜為宰相,次年發動政變,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以功升天宮尚書、中書令等職,仍居相位。

張仁願(?-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拜為宰相 ,封韓國公。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張說(667-730),洛陽(今屬河南)人。唐睿宗景雲二年(711),拜為宰相,監修國史。同年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為燕國公。不久免相,貶為相州刺史,唐玄宗開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開元十四年,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開元八年(720)拜相。開元十一年免相,封河東候。子延賞、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史稱「三相張家」。

張九齡(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後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張鎬(?-764?),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肅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亂。

張鎰,蘇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罷相,謫鳳翔右節度使,後為叛將所殺。

張延賞(727-787)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旋罷。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於相位。

張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張浚(?-902),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度使。後被朱溫殺害。

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後梁宰相。

張策(?-912),敦煌人。後梁開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辭相。

張延朗(?-936),開封人。後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後被石敬塘殺害。

張孝傑,遼永霸(今遼寧朝陽)人。咸雍八年(1072),封陳國公、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氏。

張琳(?-1122),瀋州(今沈陽)人。遼乾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

張齊賢(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罷。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罷相。

張知白(?-1028),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仁宗天聖三年(1025),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後卒於相位。

張士遜(964-1049),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天聖六年(1028)拜相,次年罷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罷相,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機務悉由裁奪。

張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大觀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張邦昌(1081-1127),宋東光(今屬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南宋初被處死於潭洲。

張浚(1097-1164),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紹興五年(1135)拜相,督師抗金。憂郁而死。

張浩(?-1163)。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改姓張。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張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嘉靖八年,為內閣首輔。在位六年,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

張璧(?-1545)明石首(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張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屬湖北)人。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後他代為首輔,主持國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張四維(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萬曆十年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閣首輔,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喪離職。

張位,明新建(今屬江西)人。隆慶十九年(1591)入閣,參預機務,為相果敢善斷。

張瑞圖(1576-1641),明晉江(今屬福建)人,天啟六年(1626)入閣,累升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被罷相。

張至發(?-1642)明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天啟十年(1631)代溫體仁為內閣首輔大學士。無大作為。次年,罷相歸家。

張四知,明費縣(今山東費縣)人。崇禎十二年(1639)入閣,參預機務,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後降清。

張瑞,山東掖縣人。順治十年()拜相,任國史院大學士。次年卒於相位。

張玉書(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頗得康熙信任

張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頗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辭職,七年後逝世。

張鵬翮(1649-1725),清四川遂寧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於相位。

張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軍機大臣,備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張之萬(1811-1897),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光緒十年(1884)任軍機大臣,十五年加體仁閣大學士,轉東閣大學士。為相十年。

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派首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歷任內閣學士、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

--- ---

張 良:西漢謀臣。(?—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擇端 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秀眉:清末,貴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領袖。

張天師:道家重要人物。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生於1901年農歷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

張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愛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張瑛,上海人。著有《傳奇》《金鎖記》《傾城之戀》 等。中國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與淄川永昌童裝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資范童裝加盟店最少需要多少錢 瀏覽:877
男士內褲最貴的多少錢 瀏覽:120
山東哪有童裝批發 瀏覽:291
zara衣女針織多少錢 瀏覽:844
參加童裝訂貨會總結和感想 瀏覽:165
歐美幾何格子襯衫新款 瀏覽:189
外貿兒童品牌褲子廠家 瀏覽:261
選褲子一般腰圍大多少好 瀏覽:850
長款短袖旗袍長度到哪裡 瀏覽:889
邊防武警徒手制服持刀歹徒 瀏覽:629
旗袍設計靈感 瀏覽:380
南極人的睡衣質量好嗎 瀏覽:398
lee牛仔褲男長褲批發 瀏覽:930
十大潮牌品牌帽子 瀏覽:259
為什麼女生一直提褲子 瀏覽:144
女式西裝要系皮帶嗎 瀏覽:399
植鞣革皮帶上色的好還是原色的好 瀏覽:940
什麼褲子搭空軍一號好看 瀏覽:844
帽子深灰好看 瀏覽:55
帽子說課稿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