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舞台式爵士舞 Theatrical Jazz Dance
舞台式爵士舞 Theatrical Jazz Dance
高帽和手仗是初期舞台式爵士舞常用的道具,但舞台式爵士舞也不只局限於這樣。舞台式爵士舞有一種炫耀的風格,隨著切分的爵士音樂伴奏顯出搖擺的特質。 舞台式爵士舞緊隨百老匯的歌舞劇之演變。 從1920年代的燦耀目的輕松娛樂發展至1940、1950年代小心經營和結構緊密的歌舞話劇。 在1920、1930年代時,爵士舞和踢躂舞往往只是歌劇劇情以外的一些小插曲。
1920年代的「舞蹈總監」(「dance directors」)很多對舞蹈一竅不通,他們只懂挑選面孔甜美的女子做表演者;但到了1930年代中期,「編舞者」 (「choreographers」)開始取締這些「舞蹈總監」。 佐治.白蘭治(George Balanchine)是首位在百老匯用「編舞者」這名稱的人;他也是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的創辦人和編舞者。 芭蕾舞是首種對百老匯有重要影響的藝術舞種,它的成功鼓勵了後期認真地利用爵士舞元素來作舞蹈編排的嘗試。 白蘭治的經典作包括1936年,與踢躂舞舞者香比.夏巴(Herbie Harper)編成的「第十街的屠殺」(「Slaughter on Tenth Avenue」)。
自1930年代中,百老匯已不再是隨便湊成的爵士舞、踢躂舞和女子歌舞團(chorus line)的歡娛節目那麼簡單,而是要求用正式受過舞蹈技巧訓練的舞者。這種新的舞台式爵士舞之興盛,可歸功於四位傑出的舞者/編舞者:積.高爾(Jack Cole)、謝龍.羅賓士(Jerome Robbins)、麥.馬圖(Matt Mattox)和寶.科司(Bob Fosse)。
積.高爾(Jack Cole, 1911 - 1974)被譽為「美國爵士舞之父」 (Father of American Jazz Dance),是舞台式爵士舞發展的重要人物。 高爾是現代舞出身,後來才決定向商業舞蹈事業發展。 他是一個自律性很強的舞者,而且對他的舞蹈員之要求也十分苛刻;常有打罵的情況。 他在1942年把混合了東印第安舞蹈及美國哈林社交舞的動作,以爵士樂的搖擺節奏首次顯現於觀眾目前(高爾稱之為「城市的土風舞」,「Urban Folk Dance」)。 高爾於百老匯和電影的編舞作品多不勝數,例如:「Magdalena,」 「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 「Cover Girl,」 「The Merry Widow,」 「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 「Les Girls」 等。 高爾更培育了好幾位舞蹈影星,如米芝.姬羅(Mitzi Gaynor)、妮妲希華斯(Rita Hayworth)、雲.慧頓(Gwen Verdon)等;並為女星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及珍.羅素(Jane Russell)等設計舞步。 就連舞蹈界名人占.基利(Gene Kelly)和麥.馬圖(Matt Mattox)也跳過高爾的作品。
謝龍.羅賓士(Jerome Robbins, 1918 - 1998)在美國紐約出生,父母親為俄羅斯和猶太血統的移民。 他年輕時主攻芭蕾舞,另外也有研習現代舞和西班牙舞。 於1944年編創了音樂劇「錦城春色」(「On The Town」),並開始了他在百老匯當舞蹈總監的生涯。 於1951年在「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給世人留下印象深刻的舞碼如兩主角跳的 「Shall We Dance」。 及後於1956年為音樂劇「錦綉年華」(「Fiddler on the Roof」) 和1957年的「夢斷城西」(「West Side Story」)編舞,後者更被視為舞蹈界和音樂劇電影的經典。 羅賓士畢生羸得多項殊榮,包括五個當努臣獎、五個東尼獎、兩個奧斯卡金像獎和壹個艾美獎。 他的主要建樹在於把芭蕾舞帶進商業舞台,又把芭蕾舞和其他舞蹈溶匯,並透過音樂劇使其普及化。
麥.馬圖(Matt Mattox, 1921年出生)有很強的芭蕾舞底子。 在1948年馬圖得到積.高爾的賞識,聘請他參與百老匯製作「Magdalena」;這也開始了高爾和馬圖的七年合作關系,直接影響到馬圖由芭蕾舞轉投向爵士舞(所以有說馬圖到了28歲才真正開始研習爵士舞)。 他在1946至1953年間活躍於荷李活,參與的著名電影作品包括:「Seven Brides for Seven Brothers」, 「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The Bandwagon」。 馬圖除了為電影及音樂劇編舞外,更在1950與1960年代為電視節目編舞而聲名大噪。 馬圖的舞蹈融合了芭蕾舞、現代舞、民族舞和踢踏舞;他的舞動節奏和步法很多也源自踢踏舞的訓練。 他曾稱自己的風格為「freestyle」, 因為他相信透過舞蹈表達情感和故事的時候需要極大的自由度。 馬圖在舞台式爵士舞的孕育期時,設計了一套幫助舞者訓練爵士舞的技巧;而其中強調及貫徹融合爵士舞獨有元素 – 身體部位獨立動作和強勁有序的節奏感,奠定了他作為爵士舞大師的地位。 馬圖桃李滿天下,除了在美國14年的教學及發展外,他更於英國和歐洲多國有深遠的影響,而近年他則在法國定居。
寶.科司(Bob Fosse, 1927 - 1987)自13歲已開始四處巡迴表演,15歲開始嘗試編舞。 他首於1953年在兩部電影中(「Give A Girl A Break」, 「Kiss Me, Kate」)以舞蹈亮相。 自1954年開始為多部百老匯製作編舞,包括 「The Pajama Game」(1954)、「Damn Yankees」 (1955)、Sweet Charity (1966)、Pippin』 (1972)及 「Chicago」 (1975) 和1977年的「Dancin』」。科司建立了一套容易讓人識別的爵士舞風格,其中帶點憤世嫉俗和有著嘲諷的性別強調。 圓邊帽、魚網絲襪、手仗和椅子是他的舞蹈標記。 他的舞蹈動作強調身體部位獨立活動,也酷愛以手(勢)來舞動(他稱之為「手的芭蕾」, 「Hand Ballet」),動作微細而講究。 1972年的電影「舞廳」(「Cabaret」)正是科司風格的表表者。 (有說科司深受麥.馬圖的舞蹈風格影響;他倆對身體部位獨立動作同樣講究。) 科司的私生活頗糜爛;1979年他的電影作品「浮生若夢」(「All That Jazz」),部份是根據他的一生而編寫。 科司的遺孀(Gwen Verdon)及他的密友(Ann Reinking)合作製成音樂劇「科司」(「Fosse」, 1999)向這位舞蹈界奇才致敬。
其他的百老匯歌舞劇如米高.班尼(Michael Bennett)於1975年的「平步青雲」(「A Chorus Line」)十分受歡迎,贏取了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更是百老匯持續長久的音樂劇之一。 「平步青雲」褒揚百老匯舞者所需的舞蹈風格 – 強悍的爵士舞、踢躂舞、炫目花巧的芭蕾舞和表演的技巧和功架。 另外,1980年代出色的歌舞劇如「貓」(「Cats」, 1981)和「歌與舞」(「Song and Dance」, 1982)等也給舞台式爵士舞一些表現的機會。 到了21世紀以舞蹈為主的音樂劇似乎有個新趨向,兩出成功的製作皆用上流行曲或錄制的音樂。 在「Contact」 (2000) Susan Stroman 創意地用上了多首錄音的古典和流行曲,而著名編舞Twyla Tharp於「Movin』 Out」 (2002) 則以流行音樂人Billy Joel的作品為材料。
㈡ 資深戲精卓別林為什麼一直戴著那頂帽子
說起「摩登時代」( Modern Times )你會想到什麼?
羅思坦說過,「黑白照片,相對於彩色照片,具有一種需要觀看者自己詮釋的抽象品質。色彩增加照片的畫意性質,有時卻會妨礙攝影者想傳達的純粹而真實的信息。」
本片講述工業時代,個人企業與人類追求幸福的沖突,鍾表的指針緩緩指向清晨六點,影片開始。
一群羊爭先恐後的湧入,與工人們魚貫而入的場景剪輯在一起。
巨大的隱喻產生了:工人們就好比是這些毫無生氣的牲畜,被人擺弄,被人操控,像無頭蒼蠅一樣漫無目的的到處瞎撞,但是細心的你請看一下圖片,在工廠里的工人全都帶帽子。
但是全劇中沒有一個人和卓別林戴一樣的帽子,這也是卓別林非常聰明的拍攝手法,就是讓自己的特點與眾不同,才能讓人記住。而這一頂禮帽的來頭可不小,確切的名稱應該叫做「 tHE Bowler Hat 」,在美國,人們也叫它「 the Derby Hat 」。它也是大蕭條時期最為經典的服飾配件。
要說到 BOWLER HAT ,還要從維多利亞時期19世紀中期的英國開始,當時禮帽在倫敦慢慢的流行起來,當時的一位貴族 Edward Coke 希望有一頂禮帽可以很扎實,用來他在戶外活動或者狩獵的情況下,對頭部有一定的保護。當時他就找到了如今倫敦最著名也是最古老的帽子店 LOCK&CO 為它製作這樣一頂帽子。帽冠由橢圓形的硬質材料製成(說它是一頂好看的頭盔不過分吧),帽檐的四周邊緣處向上捲曲,在交界處會配有絲帶。
之後經過Edward Coke的反復測試,他自己也非常認可這頂帽子。後來更多的人們發現BOWLER HAT不僅擁有良好的實用性,它的風格樣式也非常受到人們的喜歡,並迅速的普及到了更廣的人群中,這一變化使得它也貫穿了英國的整個階級制度,因為當時的英國只有有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的人才會佩戴帽子。自20世紀初以來,英國的鐵路工人就一直穿戴它,以保護他們在工作頭部不受影響。
如今 BOWLER HAT 仍然是 LOCK&CO 店裡做暢銷的款式之一,購買它的人也仍然是心底始終珍藏和懷念那一個時代的人。那可能是最好的摩登時代,也是最好的默片時代。
Lockhatters Town Coke 約3,000人民幣
提起帽子你是不就能想起 hat
最多再想起個 cap
每個帽子也都是有自己的名字的
費多拉帽是紳士們眼中帽子界的首選。無論是在老電影里看到一位風度翩翩的紳士帶著一頂由軟毛氈做的紳士帽還是在老照片中看到貴族紳士們頭戴做工講究的費多拉帽,費多拉帽的地位和魅力一直都經久不衰,綿延不絕。
Michael Jackson
因為帽子材料的呢叫做 Fedora ,所以以它作為原料製成的帽子也就叫做費多拉帽。記憶中往往會和美國老派紳士、芝加哥黑幫以及私人偵探的形象聯繫到一起。
裘德洛
最初的 Fedora 是由女帽演變而來,到1970年代,是老爺爺的標配。到了好萊塢黃金時代時, Fedora 幾乎是所有經典電影男主的標配。 Michael Jackson 、 Jude Law 、 Johnny Depp 都是費多拉帽的信徒。新生代的 James Bay 更是以此為鮮明的個人標志,從不摘下。
德普
典型的 Fedora 帽子高11-12公分,有大約3-4公分的帽檐,頂部還有一個被「捏」過的標志性水滴形凹陷造型。 Fedora 的樣式有很多變化,主要看這三個地方:錐度、帽檐及綁帶。我們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錐度、帽檐的紳士帽來配合我們的臉型。長臉宜選寬邊帽;圓臉及方臉適合窄邊。
因為整體風格偏美式,在搭配上除了適合與西裝一起搭配外,偏美式休閑也可以 hold 住。在單品的搭配上,與風衣和毛呢大衣搭配,氣場瞬間暴增,兩米八氣場不再是傳說。
Trilby 是 Fedora 的近親,又被成為爵士帽,是 Fedora 帽的英國變種款,頂部與費多拉帽幾乎一模一樣,區別在於邊緣比其窄,佩戴時後沿常常翻起,相比起嚴肅的費多拉帽更多了一些俏皮與活潑。 Trilby 的窄帽檐更適合淺淺的戴在頭上,有一種非常隨意和陽光的感覺。短臉的、頭較小的人更適合佩戴。
007
Trilby 來源於19世紀末的文藝作品。當時,腐國諷刺畫報《 PUNCH 》的撰稿人喬治?杜?莫里耶的小說《 Trilby 》被改編成戲劇,講述一個叫做 Svengali 的音樂家用催眠把一位無名的繪畫模特,變成著名歌手的故事當時,這部戲里主角所戴的 Trilby 。不出意外地迅速流傳開。甚至蔓延到了賽馬場,直至1920年代末, Trilby 成為了賽馬服的標配。
在費多拉帽的變種源流中,除了「軟化版」的 Trilby ,還有「硬漢」版的 Homburg ,中文花名――漢堡帽。在外形上區別於費多拉帽的最大特點就是它向上飛的帽檐,看上去飛揚跋扈,霸氣外露。
其帽頂呈凹形,帽緣上翻,是一種硬質氈帽,源於19世紀的德國民族服裝,傳統帽款往往會在邊沿包有緞帶,並在一側插上幾片小羽毛。在20世紀初期由英王愛德華七世傳入英國,瞬間征服英國的上流社會。成為當時銀行家、政客等男士的標配。
到了1930-1940年代,這種高大上的氈帽成了黑幫們的標准著裝――帽子不插羽毛,邊緣不包緞帶,選擇性地壓出翻起部分。詳情參見《教父》中的 look 。
Al Pacino
尤其是二代教父的扮演者 Al Pacino ,他那張頭頂 Homburg 的回眸照,成為無數影迷的房中必掛避邪聖品,每日瞻仰。由於他的這一形象過於深入人心, Homburg 甚至還榮獲一江湖諢號 lord's hat 。
毫無疑問,這是傳統英國紳士的經典首選,因為大多數的材質都以花呢為主,宇宙常識,花呢是英國人民的最愛。
它的歷史在男帽里可以說是歷史最悠久的了,它的起源能一直上溯到14世紀,後來便成了上流社會男士在鄉野度假搭配羊毛西裝的必備。它的骨子裡就充滿了變化多端的氣質,既可以兼顧帥氣與優雅,亦能同時體現復古與時尚。
《浴血黑幫》鴨舌帽
最傳統的 flat cap 通常由千鳥格和麻花灰呢料製成的鴨舌帽,雖然經典但很容易顯得老舊、過時且厚重。不妨選擇素色、純棉質地的輕薄款式,戴起來更加自然。
這頂帽子的特點還在於,歪著戴,還可以使人看上去略顯俏皮,有股濃濃的雅痞的風味。 flat cap 比較適合長臉的人戴,扁平而有略寬的帽檐會彌補臉太長的問題。
在搭配上, flap cap 的英倫氣質太濃郁。因此,搭配英式老派花呢布料的套西是絕配。
平頂帽,英文名字:豬肉餡餅。認真臉地講,得名於此真的是因為形狀像豬肉餡餅。
豬肉餡餅本餅
雖然名字有些可愛,但是平平的帽頂以及像行星光環一樣圍繞一圈的帽檐,卻有種濃濃的英國紳士的味道。這帽子據說起源於美帝的南北戰爭時期,那時是美軍軍帽。這頂帽子也往往和爵士、藍調文化有關系,當年,爵士歌王 Lester Young 的一首薩克斯名曲就叫做「 Goodbye Pork Pie Hat 」。
Lester Young "Goodbye Pork Pie Hat"
到了1960年代,牙買加掀起一股 rude boy 風潮,其中不可缺少的裝扮就是這種帽子。當時,牙買加的 ska 歌手(即特別以 rock steady 成為最流行的音樂形式) Laurel Aitken 就有首歌叫做《 Give Me Back My Pork Pie Hat 》。而沒多久, rude boy 風居然漂洋過海,開始影響大不列顛 MOD 一代,包括 rude boy 最愛的豬肉餡餅帽。不過,牙買加和英式的 porkpie 比美式的帽檐還要更短。
大家所熟知這種帽子,其實不是源自男人,而是一位少女,電影《情人》的女主角 Jane March 。那種自覺高貴又落魄迷茫的傲嬌擰巴勁兒,首先通過她的裙子和帽子表達出來。
電影《情人》
Porkpie 更適合有稜角的長臉或方臉佩戴,圓潤帽冠會給你的臉型帶來一絲柔和。
在被最近吸粉無數的鬼卞老師圈粉之餘,鬼卞還成功為漁夫帽帶貨。刻板印象中漁夫帽會給人一種樸素、日系、仙男的氣質。但是經由鬼卞的親身示範,我們還看到了漁夫帽隨性、慵懶,甚至還有酷炫的氣質。
鬼卞
漁夫帽的起源並不是為它代言的霓虹,而是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跟隨著 Hip-Hop 文化加上當時許多流行的明星和 Rapper 的佩戴而順勢走紅。
LL Cool J
在國際時裝周上漁夫帽也同樣受歡迎, Burberry Prorsum 2015 S/S 就將漁夫帽稍早改良,加寬了帽檐,並且選用高飽和度的馬卡龍藍配色。似乎在告訴人們漁夫帽也可以很時尚。
Backstage Burberry Prorsum Menswear
搭配方面,漁夫帽和正裝的混搭所碰撞出的火花也相當耐人尋味。除此之外,與漁夫帽和「仙男」棉麻布料可以完美融合,和工裝也可以很好搭配。可以說是非常百搭的一款帽子了。
現在的文藝女青年出門旅行拍照必備道具,它較硬的邊角更適合女性柔和的臉型以及長發。駕馭好一頂 Boater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留給大家最深刻印象的就是,蓋茨比里兩位主角就曾這樣戴過。短臉以及方臉呢不太適合帶這頂帽子,如果硬要帶呢可以選擇抬起帽檐或者斜著戴,使整體看起來不要那麼的方以及短。
小李子
托比.馬奎爾
在淺色系的西裝和休閑度假風的搭配中, Boater 就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尤其是海灘假日風,夏威夷襯衫,短褲,墨鏡再加上一頂 Boater ,完整的度假風 look 輕松凹出。
作為有內涵,有質感的媒體,我們絕對不僅僅只局限在科普帽型這么簡單,總結完帽型,我們接下來看看帽子的其他知識。
高級帽子內襯用絲綢會比較多,並且多是手工縫制到帽子里,而中低檔的內襯則是膠水粘到裡面或是縫紉機機械縫制,其固定度和耐久度與手工縫制都相差甚遠。
內襯
帽子的汗帶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部分,然而它卻是佩戴時最重要的部分,是和你皮膚直接接觸,所以材質好壞是能直接感受到的。
中低檔其汗帶不但吸汗差,容易悶,而且材質很硬,彈性差,箍在頭上很不舒服。高檔的帽子,汗帶就好很多,不僅接觸皮膚時,觸感舒服,彈性適中,久戴不會頭痛,而且經年累月地戴還不會鬆弛。
帽型
帽子是經過歷史的積淀不斷沉澱下來的,因此,帽型變化的細微之處並不是隨便哪家廠都可以處理的,是需要幾十年乃至百年以上的經驗積累,才知道如何解決和避免帽子製作時的問題,使得這些經典帽型日趨完美。
完美的鴨舌帽型
很多人在選擇帽子上,很容易犯選個大概的輪廓這樣的錯誤。帽型並不是指整個的輪廓,還包括帽舌的形狀,拼接的方式,縫制的方式等等。很多軟型的帽子,諸如鴨舌帽,一定要把它放在桌子上,看它在靜置的狀態下,是否就沒型了,優質的帽子即使是在靜置的狀態也是保持著完美的廓形,並不是上頭之後才撐出好看的輪廓。
保養
不同的帽子,有不同的保養方法。
Flat Cap 無需擔心隨意堆放而失去原型,因為帽型在出廠時已經定型了。
Fedora 之類的帽子,為避免變形,在長期不用擺放時最好是有專門的帽夾( Hat Jact )盒子,紙盒或皮盒都可以,高檔的帽子店都有這類盒子。
Hat Jact
日常用時注意防塵,清潔的時候用專門的帽刷輕輕刷,掛燙機也是清潔帽子的利器,頑固的污漬可以使用橡皮或者砂紙。一定避免用水洗。
㈢ 哪裡有卓別林的介紹
http://club.lanyue.com/model/luntan/view.asp?article_id=1324518
查理·卓別林(簡介)
(Charlie Chaplin 1889—1977)英國電影演員、導演、製片人、編劇和電影作曲家。生於倫敦。父母系音樂廳藝人。1歲時,父母分居,幼年時即隨母四處周遊並登台表演。5歲時,因母親嗓子沙啞,結束了演出生涯,遂獨自登台從藝,不久父親去世,母親病倒,查利和同母異父哥哥西德尼只好流落街頭賣藝、乞討,後為一孤兒院收養。查利8歲時,靠母親的關系進入蘭開夏八童伶劇團,其時雖年幼,但已有豐富的專業表演經驗,不久即登上倫敦舞台,出演《彼得·潘》。17歲時加入弗雷德·卡爾諾劇團,藝術生涯從此獲得轉機,不僅從卡爾諾學到了奠定其以後表演風格的喜劇技巧,而且隨團巡迴演出。1910年隨團到美國,1912年再次赴美演出,因在《倫敦音樂廳的一個夜晚》一劇中的出色表演,被開司東影片公司老闆麥克·塞納特看中,遂於1913年2月進入開司東公司,在《謀生》一片中,以一個頭戴高帽子、身穿禮服大衣、嘴上留著小鬍子的形象出現於銀幕。這一形象雖在後來成了整整一代電影的某種藝術象徵,但當時卻使塞納特非常失望。初僅作為配角演員,但所配戲的大都是當時的一流喜劇明星,如福特·斯特林、切斯特·康克林、「胖子」阿巴克爾及梅布爾·諾饅德等。三個月後,協助梅布爾執導影片並自導影片,開始受到觀眾歡迎,逐漸形成並完善其天真可愛的「流浪漢查利」形象。在開司東公司的一年即完成了35部影片,大部分為自編、自導、自演,從而到當年年底已成為頗受歡迎的喜劇演員。1915年主演了其第一部重要影片《流浪漢》,片中以傑出的表演天才奠定了其喜劇明星的地位,薪金也從 195年初的每周175美元外加1萬津貼升為1916年的每周1萬美元外加15萬的津貼,這一數目在當時確實令人難以置信。1916年進入互助影片公司,之後拍攝一系列令人難忘的優秀影片,如《溜冰場》、《安樂街》、《移民》、《冒險家》等,在片中憑其傳神的手勢、大膽熟練的動作以及如同芭蕾舞演員般的優美舞姿,或者令人捧腹大笑,或者催人淚下。1918年同第一國家影片公司簽約拍攝八部兩本片,薪金100萬美元。其間所完成的故事片《尋子通仙記》獲得巨大成功,創造了僅次於格里菲思執導的名片《一個國家的誕生》一片的票房收人,一舉成為國際影壇名人。1919年,同瑪麗·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D·W·格里菲思共同創建了聯美影片公司。三年後,周遊歐洲,受到熱烈歡迎。返回美國後於1923年執導了影片《巴黎一婦人》,該片受到好評,但票房價值不高.次年攝制了被不少人視為其最優秀的傑作《淘金記》。1928年的《馬戲團》一片使他達到了其無聲片時代的藝術頂峰,並因其在該片的「編寫、表演、導演和製片中所表現出的多才多藝的藝術天才」獲得首屆奧斯卡獎的特別獎(他從未獲得正式的奧斯卡獎)。有聲片問世後,其影片雖受到某些影響,但他在片中加進聲響和音樂並自任指揮,從而較為順利地過渡到有聲片時代。此後拍攝的影片不僅在藝術上更加成熟,而且在更深更廣的方面加人了社會內容,其最具代表性的有《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和《大獨裁者》。作為一個天才的電影藝術大師和一個極富有同情心和道德責任感的普通公民,卓別林幾乎在其藝術生涯一開始就受到全世界的尊崇與愛戴,但他在個人生活中卻並非一帆風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其沒有返回歐洲服役而受到攻擊,後自願服役卻又因健康原因未被接納。1918年同16歲的電影臨時演員米爾德麗德·哈里斯結婚,兩年後離婚。1924年同16歲的美人洛莉塔·麥克默里(後進入影界更藝名為莉塔·格雷)結婚,生有兩個兒子小查爾斯和西德厄,經過漫長的離婚訴訟,最後以卓別林付出100萬美元告終。1933年(一說 1936年)當其44歲時,同19歲的電影女演員波莉特·戈達德在海上秘密結婚,後幾經折騰,1942年兩人婚姻破裂。1943年同劇作家尤金·桑尼爾之女、18歲的奧娜·奧尼爾結婚,受到新娘父親的反對。在政治上,其受到的周折更大。盡管他在美國居住了42年,但因其影片《摩登時代》和《凡爾杜先生》的主題被當局認為是對美國社會的諷刺而一直被拒絕加入美國國籍。不僅如此,其還因言傳系人而受到美國國會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的追逐調查。在給國會的證詞中,卓別林的一段話代表了其政治觀點:「我不是人;我一生中從未參加過任何政黨和政治組織。然而,我卻是你們所稱之為的『和平販子』」。1952年,就當他同奧娜從大西洋返回倫敦的中途時,美國當局還向移民局下令,除非卓別林接受調查質詢,否則拒絕發給他再次入境簽證。但他發誓再也不回到這個給他帶來了財富、名聲和不幸的國家。此後同奧娜和兩人的八個孩子定居於瑞士的沃韋。1957年在英國攝制的《一個國王在紐約》即是他在美國辛酸經歷的真實寫照。1954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國際和平獎。1972年由於他「在把電影變成本世紀的一門藝術方面所作出的無與倫比的貢獻」而再次被授予奧斯卡特別獎。卓別林遂赴美領獎,所到之處受到人們的狂熱歡迎。1975年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1977年在沃韋去世,幾個月後,其屍體不翼而飛,但後來又被發現。縱觀其整個藝術生涯,後期作品雖然評價不一,但作為一個喜劇大師,被肖伯納稱為「電影藝術中絕無僅有的天才」也許並不過分。其描寫個人生活的傳記《我的自傳》出版於1964年。
作品有
作為演員
1914:謀生、威尼斯賽車記、梅布爾的奇怪境遇、陣雨之間、紛亂探戈舞、大權在握的梅布爾、20分鍾的愛情、蒂莉被揭穿的艷事
作為演員、導演和原作
1914:在歌廳被捕、雨中被捕、忙碌的一天、梅布爾的婚後生活、笑氣、酒吧間地板上的面孔、化裝舞會、他的新職業、他的音樂生涯、相識、夜出、冠軍、在公園里、流浪漢、在海邊、工作、一個女人、銀行、拐騙、演出的一夜
1916:卡門、警察、巡視員、消防隊員、一個上午、法庭、當鋪、銀幕後面
1917:安樂街、移民、冒險家
1918:狗的生涯、夏爾洛從軍記
1919:向陽的地方、一天的歡樂
1921:尋子遇仙記、有閑階級
1922:發薪日
1923:移民、巴黎一婦人(兼製片、僅飾小角色)
1925:淘金記(兼製片)
作為演員、導演、原作、製片和作曲
1928:馬戲團
1931:城市之光
1936:摩登時代
1940:大獨裁者
1947:凡爾杜先生
1952:舞台生涯
1957:一個國王在紐約(在英國攝制)
1967:香港女伯爵(在英國攝制;僅飾小角色)
㈣ 拿拐杖跳,戴帽子跳的舞叫什麼名字啊
爵士舞啦
㈤ 問一下:那些女人戴著帽子,拿著拐杖,跳的是什麼舞
拐杖爵士舞
㈥ 卓別林從小表現出怎樣的表演天賦
卓別林很有演出天賦,從小就喜歡歌舞。在倫敦的街頭,每天吸收許多新鮮事物。街頭的手風琴激發了他的舞蹈才能,他手舞足蹈地翻起筋頭來,在街頭表演他的第一次演唱節目。4歲時的卓別林便和其他男孩子一起,在小酒店門口,很滑稽地模仿歌唱家的調子唱歌,然後拿著帽子向聽眾討幾個小錢。
㈦ 為什麼卓別林和世界上偉大的科學家一樣被後人記住成為永恆
世界喜劇之王卓別林,他總是一副樣子,肥碩的褲子,破洞的帽子,還有小鬍子以及那獨特的大頭皮鞋,還有一根永遠不離手的拐杖,他就是以這樣的形象融入到人們心中,並且他開辟了美國電影的新道路。那麼,這樣一個赫赫有名的人,卓別林後代是怎麼樣的呢?
卓別林後代優秀嗎 卓別林後代有什麼成就
卓別林圖片
卓別林的一生經歷過很多次婚姻,所以卓別林的子女非常多,一共有10位。而且卓別林的子女都從事著各種各樣的工作,其中就有他的第一個兒子,小查理·卓別林他繼承了他的父親卓別林,成為了一位演員。卓別林的子女中,其中有在他73歲出生的小兒子,他非常愛他的父親卓別林,他將卓別林的所有作品都整理出來,供人們觀賞,並且經常對別人介紹他的父親。卓別林後代中,還有一位非常驚艷的人,她就是卓別林的孫女奧娜·卓別林,她出生於1986年06月04日,她的故鄉是馬德里,她是西班牙著名的女演員。並且奧娜·卓別林除了演戲之外,在業餘生活中她還是一名弗拉門戈舞的愛好者,並且奧娜·卓別林還通曉很多國家的語言,其中包括西班牙語、法語和英語以及義大利語。
故而,由以上可以看出,卓別林的一生可謂是非常成功的,他讓世界人們都記住了他。而且卓別林的後代大都非常優秀,他們現在生活在歐洲的各個角落,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姓,那就是卓別林。
卓別林的成就
卓別林出生在倫敦地區,從小就失去了父親,一直在各個劇團打雜,小時候過了一段非常苦難的生活,但是他的人生卻並沒有因此而墮落,從1913年開始跟隨劇團演出就開始了他的演藝生涯。經過多年的努力他成為一名人盡皆知的表演大師,塑造了一個非常經典的形象,因此卓別林的成就是十分偉大的,人們想起他的時候就會想到那些令人發笑的故事和場景,那麼卓別林的成就包括哪些方面呢?
卓別林後代優秀嗎 卓別林後代有什麼成就
卓別林圖片
卓別林的成就還要從1919年開始說起,自從成為一個製片人和導演之後,他陸續拍攝了許多經典的影片,其中比較著名的作品有《淘金記》、《摩登時代》等等,根據統計可以得知他的一生總共製作了大概八十多部影片,給人們留下了巨大的財富。這些作品也反映出了他從一個普通人逐漸成為一名偉大的表演大師的過程,不僅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快樂,同時也對社會上存在的不斷進行了諷刺和批判。
另外卓別林還曾經獲得奧斯卡頒發的終身成就獎,這也是他的偉大成就之一。因為他對希特勒進行過批判,所以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攻擊和批評,在1952年的時候因為受到嚴重的迫害,他不得不離開美國,回到瑞士地區生活,在這段時間內他創作了非常尖銳的作品《一個國王在紐約》。卓別林的一生和默片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可以說是他將默片帶到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也可以說是默片造就了偉大的卓別林。
㈧ 女生穿紳士裝戴帽子拿拐杖跳的是什麼舞蹈啊
爵士~~~
㈨ 一部部名片是怎樣誕生的
1909年,卓別林隨團到法國演出。這時候,他已經是劇團的主要演員了。他的表演引起轟動。
1910年秋天,卓別林隨團到美國演出。當他坐船進入紐約港,見到那尊自由女神像的時候,他情不自禁地揮舞起帽子,大聲說:
「美國,你小心,我是來征服你的!」
果然,他作為劇團第一主演,表演的《啞鳥》等劇,征服了美國觀眾。他的喜劇受到了性情開朗的美國人的歡迎。卓別林的名字從此在美國傳開了。
1913年,卡爾諾劇團再次赴美演出。卓別林利用演出的閑暇(xiá),在自己租的屋子裡,大讀各種名著,以豐富自己的知識。他要為以後的發展作準備。
這天,他正學習得起勁兒,突然有客來訪。來人自稱是一家事務所的律師,聽說他是卡爾諾劇團的,想向他打聽戲班中的一人。
「您請說吧,我也許幫得上忙。」
「你們戲班裡有沒有一個叫卓福英或類似發音的人啊?」
「『卓福英』,沒有。據我所知,與它相似的,也就只有我這個『卓別林』了。」
律師一聽,趕忙問到:「那麼您在兩年前,是否曾在第42街美國音樂廳扮演過一個醉鬼呢?」
「對呀,不錯。我是那個演員,怎麼啦?」卓別林被問得一頭霧水了。
「啊!請您原諒。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那律師如釋重負如釋重負:像放下重擔子一樣,形容心情緊張後的輕松愉快。地說:「我是受啟斯東影片公司之託,來找您的。那兒在製片人塞納特先生想邀您過去做電影演員。而他又沒有您的具體聯系方式,只是兩年前,在音樂廳看過您演的戲。所以,我才如此冒昧地來拜訪您,請不要見怪……」
那律師後面說的什麼,卓別林已經聽不到了。啊!演電影,這條路自己以前怎麼沒想到呢?電影這門新興藝術可以使自己的才華得到更大的發揮。
9月上旬,卓別林與卡爾諾劇團合同期滿,戲班返回英國,他卻趕到電影公司的所在地——洛杉(shān)磯。
製片人塞納特對卓別林很友好,可那個導演亨利卻不喜歡他。在一個新片中,他讓卓別林演一個騙子。實拍時,卓別林幽默滑稽、渾身笑料,演得非常好,但奇怪的是片子製成後,簡直面目全非,所有有「笑」果的鏡頭都不見了。卓別林找到亨利理論:
「我辛苦努力,費盡心思,想拍一些逗樂觀眾的好影片出來。我不想這樣被動地讓你們趕來追去,然後舒舒服服地每周拿150美元,這不是我的理想!」
「什麼理想不理想!你他媽的懂什麼!這行我幹了十多年了。還不如你這個毛孩子!」亨利氣壞了。
更令卓別林失望的是,這次連塞納特先生也不理解他:
「大夥都說沒辦法同你合作,這樣,你得找找自己的原因了。我可不能讓公司去喝西北風,是吧?」
卓別林為了他的事業,只有另尋解決的辦法了。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去洗印間、剪接室留心觀察剪輯師如何剪接片子,導演如何處理拍好的鏡頭,從中摸索製片技術。他很快掌握了剪片方法,知道出場、進場的鏡頭不好剪掉,便把招笑的動作,幽默的表演安排在這幾處。所以,盡管導演、剪輯師無情地刪(shān)剪他的表演,但卓別林仍然在他最初的5部片子里,展現了自己表演的獨到之處。單憑僅有的幾個鏡頭,就讓慧眼識真的觀眾們驚喜地發現了一個喜劇天才,電影公司滑稽(jī)片的發行量直線上升。
這天,卓別林因為拍片兒的事又得罪了瑪蓓爾小姐,她可是影片公司的當家花旦,塞納特先生面前的紅人兒。可卓別林卻罷了她的工:
「對不起,瑪蓓爾小姐,我根本看不出您的安排是好笑呢,還是有趣。我覺得您當演員沒的說;可就導演來說,我不相信您能指導我。」
他說完,就走到一邊坐下。從沒受過如此冷遇的瑪蓓爾站在那裡,不知如何是好。
回到製片廠的塞納特一聽此事。馬上怒氣沖沖地闖入卓別林的化妝室:
「你他媽的,是怎麼回事兒?」
卓別林試圖解釋,惱怒的塞納特堅持他的老一套:「叫你怎樣演,你就怎樣演,不演就請給我出去!」
卓別林也決心已定:「塞納特先生,我到哪兒干都是為了吃飯,如果你要辭退我,就請便吧!但要講清楚,我是認真工作的,我同你一樣著急,想拍出一部好片子。」
塞納特摔門而出,製片廠內「烽(fēnɡ)煙」驟(zhòu)起。
當晚回到住地,卓別林把此事告訴製片廠的一個朋友,那人嘆息道:
「本來幹得好好的,這下可完了!」
卓別林心裡也有一些著急,因為他已經愛上拍電影這一行了。他笑著掩飾自己的心情,問友人:
「你看,他會辭退我嗎?」
「那毫無疑問,我看塞納特從你化妝室出來時,簡直要瘋了。」
卓別林想,真要辭也沒辦法,反正拍了十幾周,已掙了1500美元,除掉回國路費,還會剩不少,也值了。
第二天早上,他來到製片廠聽消息。塞納特卻要同他和解:
「查理,昨天我脾氣不好,別見怪。其實,你是位很優秀的演員。我和瑪蓓爾小姐都希望你能同我們繼續合作下去,瑪蓓爾還年輕,做導演不太有資格,你可以隨時提醒她。」
卓別林不明白塞納特今天為什麼來個180度大轉彎兒,但他也不肯就這么讓步:
「如果您讓我自己當導演,就不會再有麻煩了。」
外來演員提出這要求,在電影公司還是第一次,塞納特沉思一下,認真地追問:「如果你導演的片子不能掙錢,這筆攝制費誰付?」
「由我自己付,」卓別林說,「我這兒有1500美元,如果片子不能上映,這錢歸你們。」
「你有準備好的故事嗎?」
「要多少有多少。」
「那好,就這么說定了!」
………
其實,那天塞納特原想辭掉這個多事的演員的,但就在早上收到紐約來的電報,說各大影院都急於上映卓別林演的影片,要求公司多拍幾部。塞納特立即清楚地認識到卓別林的價值,是市場決定了卓別林的命運。
這天是個好天氣,一大早製片廠里就忙碌起來。3個場地同時在拍戲。塞納特站在一個場地上,打量著一個旅館休息室的布景,想著情節動作的安排,總覺得缺點兒什麼。突然他看到邊兒上站著的卓別林。
「過來,過來,現在我們還缺一點笑料,你來扮個丑角好嗎?什麼樣的都可以。」他對穿著一身新聞記者衣服的卓別林說。
卓別林不知應該扮什麼丑角好,總之他不喜歡身上的這套服裝。
在去化妝室的路上,他想了又想。突然有了一個形象。於是,在化妝室里,他穿起一條鬆鬆垮垮的褲子,一雙大皮鞋,戴一頂圓頂禮帽,拿一根小手仗,這一身是那麼地不協調:褲子肥肥大大的,上衣卻緊綳綳的,禮帽小小的,皮鞋卻是大大尖尖的!至於年齡他先有點猶豫,不知是扮得小一些還是老成一些。後來,卓別林覺得塞納特應該喜歡老成點兒的,便又在鼻子下面貼了一小撮(cuō)鬍子。好啦!一個滑稽的小丑出現了!
卓別林覺得眼前鏡子里的這個人物是真實、鮮活的,好像這副妝扮的人物早就存在了,沒有一絲一毫的矯揉造作。他就是他,一個活生生的小丑!
當卓別林大搖大擺地出現在塞納特面前,還不時地揮動著那根小手杖的時候,這個流浪小丑引得他哈哈大笑。
卓別林受到了鼓舞,上前一步,指著自己說:
「你瞧!這個傢伙的個性是多方面的:他是一個流浪漢,一個紳士,一個詩人,一個夢想者;他同樣會感到孤獨,永遠想過浪漫的生活,他又喜歡做冒險的事情。他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是一個科學家,一個音樂家,一個公爵(jué)。然而,他只會拾拾煙頭或者餓極了搶孩子們的糖果。當然,如果看準了機會,他也敢對著太太小姐的屁股狠狠踹(chuài)那麼一腳——但是是在受她們的侮辱、他非常憤怒時才會那麼干!」
卓別林邊說邊津津有味地表演著,竟持續了十多分鍾。塞納特笑得全身直抖:
「好,好,好,你現在就上場去,照你的名堂玩下去吧!」
卓別林並不清楚當時那場戲的情節,只知事情發生在旅館休息室里,他扮演的是在其中穿插逗樂的小丑。
這個流浪漢冒充客人進入休息室。他很疲倦了,走起路來搖搖擺擺的,一不小心絆倒在一位太太的腳上;他趕忙站起身,轉過頭,向太太抬了抬禮帽,表示歉意。然後,扭轉身繼續朝前走,可是又絆倒了。於是他又站起身,轉過頭,習慣性地抬抬帽子,顯示他的紳(shēn)士風度。但定睛一看,絆倒他的只是一隻痰盂(yú)……
演到這兒,攝影機後面都傳出笑聲。其他場子上演員,工作人員都跑過來了,這個滑稽的小丑又演什麼呢?不一會兒,大夥兒又是一陣歡笑……
卓別林把這個穿插的鏡頭演得過長了。因此,塞納特和亨利討論是不是該刪去一些,多事的卓別林插上一句:
「既然能逗笑,長一點短一點又有什麼關系呢?」
於是這個鏡頭便照原樣搬上了銀幕,觀眾們一下子喜歡上了這個戴禮帽,拿小手仗的小丑。在法語中流浪漢叫「夏爾洛」,那麼就叫這小丑「夏爾洛」吧!於是自1914年春季開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查理·卓別林每次在銀幕上出現時,總是留著小鬍子,帶著小手杖,穿著過大的尖皮鞋,走著像鴨子一樣的步伐。後來,他拍了《夏爾洛跳舞》、《夏爾洛當牙醫》、《夏爾洛當畫家》、《夏爾洛當看門人》等一系列影片,觀眾們總是關注著夏爾洛的一舉一動,查理·卓別林也就越來越出名了。
後來,卓別林加盟埃山奈公司,合作是令人滿意的。幾年之中,卓別林共為該公司拍了15部片子。當時美國的報紙報道,卓別林每拍攝一部新片,聲望名氣便隨之提高一級,影片的市價也上漲一位數。在紐約這個世界最大的城市裡,幾乎所有的百貨公司、商場甚至葯店,都開始出售模仿卓別林扮演的角色製作的玩具、肖像。一些歌舞團的姑娘們也不怕難堪,貼小胡須,穿上肥大的褲子和皮鞋,唱那首《那雙查理·卓別林的腳》。
1919年秋天,卓別林有時去戲院看看戲劇、舞蹈等演出。就這樣,他發現了4歲的小賈克。那天他父親照例跳完舞,謝了幕,卻又帶小賈克出來。他跟著父親向觀眾鞠躬後,突然跳了幾個有趣的舞步,又懂事地向觀眾們擺擺手,跑回後台去。包括卓別林在內的許多觀眾都被他逗樂了,一個勁兒地為他喝彩。
一周後,當卓別林與一班演員坐在攝影場上搜索枯腸下一部影片該拍些什麼時,他想起了小賈克。於是,為了調節氣氛,他便講起了小賈克謝幕的情形,這時一個助手說:
「怪不得呢,今天早上我看晨報,上面說賈克·柯根被人邀去簽了合同拍片子。當時我還奇怪這個人是誰呢,沒想到這么小一點兒,就這么有才氣,難怪被人看上了。」
卓別林一聽就如觸了電:「哎呀!我怎麼就沒想到呢?」接著他思路豁然開朗:
「你們可曾想到過讓小孩子與流浪漢在一起生活,流浪漢是賣玻璃的,為了生活,就讓小孩子到街上砸人家的窗戶,接著流浪漢會及時出現,然後被叫去裝玻璃,這樣一配合,錢就賺到手了。這情節可以串出好多離奇的事情啊!多麼好的一個構想啊!」卓別林興奮極了。
旁邊的演員嘆氣道:「人家都同別人簽合同了!構想再好也沒有用啊!」
卓別林這才從興奮中清醒過來;「啊!是啊!他都簽合同了。沒准僱主與我的想法一樣呢!唉!瞧我多笨,知道他有才,卻壓根兒沒想到要拉他來拍電影!」
到中午,廠里一個工作人員氣喘吁吁地趕到攝影場,離得老遠就激動地沖著小伙兒喊:
「跟人訂合同的不是小賈克·柯根,而是老賈克·柯根!」
卓別林高興得從椅子上跳起來:「快!打電話給他父親,馬上要他到這兒來,這事非常重要!」「慢著,電話里不要提他兒子,只說有重要事找他就好了!」
卓別林怕若有人知道了消息,會捷足先登把小賈克要去。
後來,老賈克來到製片廠,卓別林跟他講了半天,他這才明白大導演找他是為了小賈克。
「啊,您說這孩子呀!您盡管把這個小壞蛋留下來好啦!」
一聽這話,製片廠上上下下一片歡騰(ténɡ)。
1920年春天,《尋子遇仙記》製作完畢。影片的片頭字幕是「一部笑中也許含著淚的影片」:
一天,窮玻璃匠在垃圾箱旁發現了一個嬰兒,便把他撿回自己住的舊房子頂摟。他用舊麻袋改成嬰兒的吊床,在破茶壺壺嘴上套上橡皮奶頭,給嬰兒餵奶。又撿了一張舊藤椅,在座上挖一個洞,把尿盆放在它底下。
影片最精彩的部分是小棄兒跟著玻璃匠如何謀生:
他在街上遊逛,乘人不注意時,扔石頭砸碎人家的窗玻璃,然後飛快地跑掉。玻璃匠則背著玻璃架與工具適時出現,當然就會被倒霉的人家叫去裝玻璃……
《尋子遇仙記》1921年2月公映時,盛況空前盛況空前:盛大熱烈的狀況,每天都有贊揚它的簡報寄到卓別林的製片廠來,大意都是它已經被評為第一流的藝術作品。該片第一年的賣座,就使第一國家影片公司收入250萬美元。卓別林分得的純利超過100萬,小賈克·柯根正如卓別林第一天見到其父時所預言的那樣,一片走紅,他一舉成為好萊塢的童星,此後拍電影掙了400多萬。
有一天,卓別林應邀到一個朋友家中度周末。第二天早晨用過早餐後,他閑著沒事兒,便在房子里到處逛著。忽然,他在客廳里發現了一疊風景照片。那疊照片中有幾張是美國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克朗代克河流域的風景。這兩處地方在19世紀下葉都發現了金礦,當時淘金者聞風而至,趨之若鶩趨之若鶩(wù):像鴨子一樣,成群地跑過去,多比喻許多人爭著去追逐不好的事……片里有一張拍的正是一長列尋找金礦的人們,在登攀一座冰凍的大山,越過一個雪山口。照片背面還有一段說明,說他們是如何在冰天雪地里克服各種困難的。
卓別林看到這里,又馬上聯想起一本愛爾蘭人寫的日記上的情景:1846年,一隊拓荒的隊伍迷路後被困在高山雪原上,160人中多數凍餓病死,生還者僅有十分之一。為了生存,那些人什麼都吃,最後為了活命,甚至連同伴的屍體也不放過……
這些信息立刻使卓別林的思維活躍起來。離奇的想像如泉水般噴涌而出,一些喜劇情節和可笑的動作呼之欲出。這些神奇的靈感火花造就了半年之後的偉大影片——《淘金記》:
在阿拉斯加形成瘋狂般的淘金熱潮時期,成千上萬的人從世界各個角落蜂擁而來。但是,很多人從來沒有想過,在艱苦、嚴寒、缺乏食物和冰天雪地、人跡罕至的這塊地方,要經受多麼大的困難。等待他們的不只是那些黃澄澄的金子和未來奢糜的生活……
單身漢礦工查理(卓別林飾)和吉姆,被暴風雪圍困在一個小木屋裡。兩人已很久沒有東西可吃了。可此時的查理好像在靠窗口的爐子上煮著什麼東西。他用叉子試了試那東西的軟硬,頭歪了一下表示滿意。然後把鍋里的一個寵然大物,使勁挑起來放到盤子里,原來這竟是一隻破皮鞋。而查理的左腳卻只穿著襪子。
查理把桌上的鹽罐、小碟擺好,然後使勁拆皮鞋底。拆開後,先把鞋帶像繞面條似的繞在叉子上,送進嘴裡吃得津津有味。然後,他又吃鞋底,並示意坐在桌子邊的吉姆也來吃。吉姆皺著眉頭看著他吃,表情很不舒服。但由於太餓,又見查理吃得很香的樣子,忍不住扯下一塊鞋幫,怯生生地送進嘴裡,嚼了嚼,實在吞不下去又吐了出來。查理不但把鞋底、鞋幫吃下去,還像吃魚刺似的把鞋釘一根根啃得乾乾凈凈,再紳士般地吐在盤子外,同時又不住地笑著慫恿慫恿(sǒnɡyǒnɡ):鼓勵別人去做某事。吉姆趁熱吃。吉姆嘆著氣不停地搖頭……
肚子墊了底的查理,裹著毯子,拿起獵槍出去打獵,可是一無所獲。回到屋裡,他把包著破毯子的腳伸進火爐里去烤。一旁,早已餓得發昏的吉姆,眼睛直勾勾地盯著那裹著毯子的腳:「那是一隻雞!」
查理覺得好笑,並沒多理睬他。可吉姆的眼神變得冷酷可怕,他情不自禁拔出刀,想殺死幻覺中的這只雞……查理嚇壞了,連忙跑出門去,吉姆又拿起槍追出去,查理在他眼中真的變成一隻「大雞」。他舉了起槍,「大雞」抖動翅膀彷彿在哀求他。忽然他清楚地看到自己拿槍對著的是查理,大吃一驚,跑過去向查理道歉:「請原諒,我有點發狂啦!」
兩人回到小木屋,查理把槍藏到屋檐下的雪中。兩人隔桌坐下,吉姆的幻覺又出現了,查理又成了他眼中的一隻「雞」。
………
後來,失戀的查理和失去記憶的吉姆又在小木屋中相逢了。就在他們酣(hān)然入夢時,暴風雪又起。一夜大風雪刮開木屋門,甚至颳得小木屋順著斜坡滑下去。他們卻不知發生的這一切……
暴風雪平息後,下滑的小木屋停在一座很高的懸崖上。從屋裡扯出來的一條原用於固定木屋的大繩,剛巧卡在岩縫里,小木屋一半在懸崖上,另一半懸空著,似乎隨時會掉下萬丈深淵。
查理醒來了,但還有些迷糊,看到屋子裡亂七八糟的,便想收拾一下。他往右邊吉姆那邊走去,卻覺得屋子竟也隨著他斜到右邊!這下吉姆也醒了,他起床往左邊走去,屋子便平衡了。他們以為是自己喝醉了,但若兩人都往右邊走,險情就又出現了,他們這才知道確實是屋子出了問題。可窗子上滿是冰凌,外面什麼也看不清,查理便運足力氣撞開後門,人也跟著沖了出去……
自然又經歷了一系列的驚險自救,兩人這才踏上懸崖邊;與此同時,大繩斷了,木屋掉下萬丈懸崖。這兩個可憐人夠倒霉的吧!卻偏偏又讓他們在懸崖邊發現了金礦!兩人轉眼間成了百萬富翁!
百萬富翁查理在回家的輪船上,又意外地遇見了心愛的姑娘……
《淘金記》成了1925年至1926年最走紅的影片。查理的煮吃皮鞋、查理與吉姆在小木屋裡的幾場戲,成了電影藝術史上的經典場面。
在有聲電影出現以前,是無聲電影一統天下。有聲電影與別的新鮮事物一樣,剛出世時還帶有許多不足。
但不久,有聲片的浪潮便席捲著全球的電影界,它使無聲片時代的喜劇大師幾乎無一倖免地消失,除了卓別林。因此,朋友們、專家們、影迷們都在注意他的動向,就連以前公開表示不喜歡有聲電影的朋友喬·申克也提醒卓別林:
「恐怕以後是它們的世界了,查理。」
但卓別林針對自己的情況,這樣說:「我不相信我的聲音會豐富我的任何一部喜劇片,相反的,我的聲音將會破壞我所希望創造的形象,使人感到我的人物不是一個真實的人,而是一個幽默的思想,一個喜劇性的抽象品。」
他決定再拍一部無聲電影,這引起了眾多報刊雜志的評論文章,表示對他的影片前景的擔心和懷疑。以往一聽說他要拍片,就迫不及待地登門簽訂單的製片商,現在似乎也提不起興趣了。一位製片商明白地告訴卓別林:
「您還是改拍有聲片吧,保准很精彩。有幾部我要幾部。至於無聲片,我就無能為力了,總不能眼睜睜地把錢賠掉吧?」
卓別林幾經思考後,他想,既然不同類型的娛樂可以共存,那麼不同類型的電影也應可以並存的。再則,他堅信自己的啞劇藝術是首屈一指的,為什麼不能再拍出一部理想的無聲片呢?
於是,他創作、主演了他一生中最傑出的藝術片之一《城市之光》。這部影片後來在好萊塢慶祝它誕生一百周年的時候,獲得由著名的電影史學家、影評家評出的「十佳影片」稱號。
影片表現的是:當城市繁榮起來的時候,城市裡貧富懸殊的現象也更為明顯。卓別林通過流浪漢與賣花盲女、百萬富翁之間的關系,展開劇情。
卓別林幾經周折,找到一家從沒放過電影的戲院來進行《城市之光》的首映。
首映那天,正好愛因斯坦夫婦在洛杉磯,於是卓別林把他們請到自己的別墅共進晚餐,然後驅車去市內,他沒料到的是,那家戲院附近幾條街都是人。擁擠的觀眾把戲院附近商店櫥窗的玻璃都擠碎了。警察局派出了警車、救護車。卓別林和愛因斯坦夫婦在一隊警察的護衛下,才擠進了戲院的休息室
老闆還不懂放映電影,在有關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電影開始了。第一個鏡頭終於出現,經歷了多少次大場面的卓別林,此時也禁不住急促(cù)地心跳……
觀眾們卻心情舒暢。開始笑出聲,後來大笑不止;卓別林聽到笑聲,看著影片卻只想哭,他贏得觀眾了!一切擔心和疑慮都煙消雲散。
放映到最後一場,當看到賣花姑娘終於認出衣衫襤褸襤褸:衣服破爛。的流浪漢時,卓別林看到愛因斯坦博士在拭眼角的淚花。
《城市之光》每周的收入是當時走紅的有聲片的兩部,並超過原訂放映8周的計劃,連映了12周。終於,那些大影院耗(hào)不住了,聯名要求那所戲院停映,用高價訂下了這部影片。
19世紀30年代初歐美,正值經濟危機。卓別林看到一些令人深思的情形:
霉爛變臭的食物在食品廠的牆外堆成小山,碼頭上成箱成箱的貨物沒有人動,而那些餓得皮包骨頭的人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資本家們把它們放得變質霉(méi)爛,而得不到一丁點兒來填飽自己的肚子。
一次聚餐時,一個記者問卓別林:
「卓別林先生,您是否認為我們當前的經濟危機已經無可挽救了呢?我覺得除非發現更多的黃金,否則人們得被迫拿體力與自動裝置競爭。」
卓別林說:「事情並非如此,自動化是好的,至於減少就業機會,也許是一個階段性問題。」
還有一個記者對他說:「好多農村的青年被大工業吸引到工廠里去,只要機器轉著,工人就不能停下來。只四五年時間,再回到家裡,那副可怕的樣子,連妻兒都不敢認了。其中還有好多患精神病的呢!機器害人啊!……」
於是,根據以往的記憶資料加上大膽的想像,以及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卓別林用了3年時間完成了巨片《摩登時代》。
夏天裡,卓別林第一次破例在製片廠舉行了記者招待會:
「今天,我邀請各位到此,為的是告知大家,歷經3年時間創作、拍攝的無聲影片《摩登時代》已經完成了……」
記者們來到卓別林的製片廠都覺得是回到了從前。在大型攝影棚遍布的好萊塢,惟有卓別林仍保留著17年前的,手工業式的矮小廠房,全世界也只有他一個人在拍無聲片。
這世界上最後一部無聲電影到底如何?美國各大報刊的記者在1936年2月5日,從紐約向全世界傳遞了這樣的信息:
「大批警察努力把埋伏在電影院入口前的人群消除掉,因為上萬的影迷把百老匯大道擁塞住了……」
隨後,報道說,公映的第一周觀眾人數打破了記錄,再以後它風靡(mí)了全美,廣大觀眾很喜愛這部片子和卓別林的新形象,他在片中挑了個摩登的職業:大企業的機械工人。
影片詛咒了大資本家為榨取高額利潤,不斷增加工人勞動強度。影片表現了很強的社會責任感。正如影片片頭字幕所寫:
「《摩登時代》是有關工業和個人奮斗的故事——人類為追求幸福而戰斗。」
各界人士評說,卓別林以極其高明的藝術技巧和極其荒誕荒誕(dàn):極不真實,極不近情理。的藝術形式,揭露了大機器時代的荒謬與反常。具有很強的思想深度和認識價值。有的評論家說,可以從這部影片中,學習到「比聽哲學家的的演講更多的東西」,是藝術形式的《資本論》。
1933年,法西斯頭子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後,對內迫害進步人士、猶太人,對外加緊擴軍備戰。
卓別林收到一位記者寄來的印有希特勒照片的明信片。上面全是希特勒演說的情景。
一張是希特勒在向人們大聲疾呼,手掌彎曲得像兩個爪子。
另一張,雙手在胸前緊握,像在抓舉啞鈴一樣。
還有一張,他在敬禮,右手向斜上方揮起。卓別林真想放一隻臟兮兮的盤子在上面。
更叫卓別林驚異的是,希特勒的模樣怪怪的:鼻子下留著一小撮牙刷似的鬍子,腦袋上豎起幾綹(liǔ)亂發。看上去簡直是在拙劣地模仿「夏爾洛」,甚是滑稽可笑。
待到好友愛因斯坦夫婦受到希特勒的迫害流亡美國時,卓別林便不再覺得他可笑,而認為他是一個瘋子!
隨著戰爭陰雲的逼近,卓別林決定寫一個反對戰爭,諷刺希特勒的劇本《大獨裁者》。這是一部有聲影片,他可以在戲中扮演兩個角色,一個是以希特勒為原型的獨裁者興格爾,他可以當著觀眾胡說八道,另一個是依舊不開口的流浪漢猶太理發匠。
一些報刊發表了《大獨裁者》的初稿,德國為如此露骨地反對希特勒納粹主義的內容大為惱火,對這個卓別林恨之入骨。
一天,卓別林正在拍攝《大獨裁者》,一個臉色發白的工作人員,氣喘吁吁地沖進攝影棚,遞給卓別林一個厚厚的牛皮紙信封:
「查理,這是剛才在大門口撿到的。」
納粹分子在這封信中,用赤裸裸的語氣叫囂(xiāo):
如果你不停止拍攝這部電影的話,將來無論在哪個城市,哪座影院放映它,我們就要在哪裡放臭氣彈,向銀幕開槍!」
正當盛年的卓別林壓下滿腔怒火,把那些恫嚇恫嚇(dònɡ):威嚇。的信輕輕扔到廢紙簍里。他嘴角邊浮起一絲輕蔑的微笑,聳聳肩說:「沒什麼了不起,那就讓他們開槍吧。我非要嘲笑希特勒不可!這就是我的回答,來,各部門准備,開拍!」
………
影片要放映了,卓別林卻又擔心起觀眾們的安全來。他找到一個工會會長,想請幾十位工人到時幫忙維持秩序。會長一聽哈哈大笑:
「我不相信事情會鬧成那樣,查理,你有的是你自己的觀眾去對付那些壞蛋,只要有他們維持影院的秩序就夠了,何況納粹分子在美國是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現的!」
卓別林勇氣大增,1940年影片正式上映。其轟動效應持續了幾年。先是紐約人如痴如狂地爭看,兩家影院一起連續放映了三個多月。然後,影片運到英國,盡管是在戰時,但觀看影片的盛況空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結束之後,它陸續在世界各地上映,受到了空前的歡迎和好評,給全世界人民增強了戰勝法西斯的信心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