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上有羽毛的民族是哈薩克族。
1、哈薩克族女性的服飾比男性服飾要復雜一些,款式繁多,做工極為講究,而且隨著年齡的變化,著裝上也有所不同。婦女的頭飾主要有帽子和頭巾兩種。女孩子從小戴「塔克亞」,這種帽子帽殼較硬,平頂,頂上插有表示吉祥的貓頭鷹羽毛,上面綴有光彩奪目的珠玉。
2、哈薩克族服飾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吐馬克」是哈薩克族男子冬季戴的帽子,帶有兩個耳扇,後面有能夠遮風雪、避寒氣的長尾扇。帽子里層一般用黑羊羔皮或狐狸皮,面子用色彩鮮艷的綢緞。冬季還戴一種稱為「波爾克」的圓頂帽。
(1)哈薩克族的帽子寓意擴展閱讀:
」沙吾克列「是姑娘們出嫁時戴的尖頂帽,里層為薄氈,外罩綢緞,帽壁綉有以花草和獸角的各種變形體為內容的花紋,鑲嵌五光十色的金銀珠寶。小女孩的衣服上多綴滿銀銅或紐扣,姑娘和少女穿袖口飾有十字綉花邊、下擺帶多褶的連衣裙,上身外加半截緊身黑、紅、綠色的坎肩,坎肩的對襟兩邊綴滿亮晶晶的銀飾。
未出嫁的姑娘身穿白色內衣,衣領、袖口綉有幾何花紋,外穿飾有花邊坎肩,其下擺是雙層花邊的連衣褶子裙,胸前兩側飾有琳琅滿目的銀元、鈕扣、珠貝等。中年婦女於暖季穿胸前和下擺用彩絨綉邊,兩邊有兩個衣袋的半截袖長襟袷袢和坎肩;冬季用狐腿皮、羊羔皮裁做的「衣什克」,用水獺皮壓邊,前襟和下擺有各種圖案,罩綢緞布面的皮大衣「庫魯」等。
婦女的鞋和靴有許多樣式,一般穿的是「買斯」(軟底皮靴),外套「開布斯」(套鞋)。富裕人家女子的靴子和鞋襪較講究,她們所穿的「開布斯」上有各種裝飾物,「買斯」上綉有花紋。
隨著經濟大潮的沖擊,哈薩克人的服裝式樣都已更新,與大多數民族所穿的服裝沒有多大區別。
2. 沙吾克烈帽子種類和歷史
沙吾克烈帽(鳳冠帽),哈薩克族服裝。里子用氈做,外面罩有布、絨或綢緞,帽上綉滿了各種花卉,鑲嵌各種金銀珠寶,前面飾有一行一行的串珠垂吊臉前。哈薩克未出嫁的姑娘出嫁時戴這種帽子,一年之後換戴花頭巾;生了第一個孩子後,換戴一種叫克木謝克的頭飾。沙吾克烈帽(鳳冠帽)。里子用氈做,外面罩有布、絨或綢緞,帽上綉滿了各種花卉,鑲嵌各種金銀珠寶,前面飾有一行一行的串珠垂吊臉前。花頭巾把兩耳遮住,講究秀氣。哈薩克姑娘和少婦一般穿袖子帶鄉花、下擺多皺的連衣裙。未出嫁的姑娘帶水獺皮圓頂帽子,帽頂綉花並有漂亮的鳥羽毛。姑娘出嫁時,帶一種尖頂的沙吾克烈帽,一年之後換戴花頭巾。生了第一個孩子後,換戴一種叫克木謝克的頭飾。
3. 哈薩克族有哪些傳統文化與習俗
服飾
在歷史上,哈薩克族絕大多數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而其服飾帶有濃郁的草原畜牧生活的特徵。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哈薩克族男子喜歡穿棉毛衣褲,喜歡以條絨、華達呢等作衣料。顏色上多選用黑色、咖啡色等深色。冬季主要穿皮大衣、皮褲。選材以羊皮為主,也用狼皮、狐狸皮或其他珍貴獸皮。為了便於上、下馬,褲子用羊皮縫製成大襠褲,因此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襯衣多為高領,上綉花邊。襯衣外套坎肩,坎肩上穿短衣,有時還再套「袷袢」。
哈薩克族男子喜歡扎一條牛皮製成的腰帶,腰帶上鑲嵌有金、銀、寶石等各種裝飾品,腰帶右側佩有精美的刀鞘,內插腰刀,以備隨時使用。在夏季,哈薩克族男子一般戴一種用薄白氈製作的翻邊帽,分為兩瓣,很有特色。而在冬季,則要戴「吐馬克」或「庫拉帕熱」兩種不同的帽子。「吐馬克」有兩個耳扇,一個尾扇,呈四棱尖頂狀,頂上還飾有貓頭鷹毛。「庫拉帕熱」則形似圓錐體,內縫狐皮或黑羊羔皮,外面飾以色彩艷麗的綢緞,美觀實用。哈薩克族男子的鞋、靴比較講究,根據游牧中不同的需要製成不同的種類,夏季的靴子底子較薄,打獵時的靴子後跟很低,輕便柔軟、易行,卻不易為獵物察覺。長筒靴子有高跟,長及膝蓋,全牛皮製成,在靴底上釘上鐵掌,結實耐用。穿此靴時常穿氈襪,襪口用絨布鑲邊,十分美觀。軟鞋子顧名思義為軟皮製作,沒有高後跟,往往和套鞋一起使用。在牧區,套鞋使用比較廣泛,套鞋既能保護軟鞋不受雨雪侵蝕,同時進帳篷時只脫去套鞋就可,因而十分方便,很受人們喜愛。
哈薩克族婦女的服飾較男子來說更加豐富多彩。她們根據年齡選擇不同的樣式。年輕的姑娘喜歡穿連衣裙,裙袖有美麗的綉花,裙擺闊大自然成褶。上身外套緊身坎肩,坎肩上綉有美麗的圖案並綴有五顏六色的飾品,未出嫁的姑娘頭上戴的是「塔克亞」、「別爾克」或「特特爾」。「塔克亞」是一種斗形帽。下沿略大,彩緞作面,帽壁有綉花,帽上綴珠,頂上插貓頭鷹毛;「別爾克」是用水獺皮做的圓帽,與「塔克亞」類似,只是夏季扎各種顏色的三角和正方形頭巾;「特特爾」是一種四方的頭飾,上綉各種花紋圖案,折起多褶,扎在頭上。另外,未婚少女喜愛在發辮上別上發帶。若是成婚新娘則從結婚那天起要穿一年的「結列克」。「結列克」為紅綢製作,帽子和衣服連在一起,很容易讓人識別出來。一年後,可以換上套頭的蓋巾。中年婦女夏季喜歡穿半袖長襟袷袢和坎肩,多在胸前下擺用彩絨綉邊,兩邊有口袋;冬季喜穿用羊羔皮裁製的、帶布面的「衣什克」,或穿綉有圖案、罩以綢緞面的「庫魯」(皮大衣)等。已婚的婦女一般要戴「沙吾克烈」,即一種外用布、絨或綢作面,用氈作里的帽子。這種帽子綉滿了花卉,並嵌有珠寶金銀,有一串串珠子垂於臉前。若生了孩子後,就要戴上套頭和蓋巾。蓋巾用白布製作,上有圖案,很寬大,蓋上後可遮住全身,只露出臉頰。蓋巾上有金銀別針,在各種顏色綉制的圖案中有「頰克」花紋。如果要是蓋巾上沒有綉「頰克」花紋的話,說明這個婦女已成寡婦。因而,從哈薩克族婦女的服飾上就能判斷她們的婚否、育否。哈薩克族婦女的鞋、靴也有多種式樣,通常穿的還是皮靴加套靴,較為講究的還要在襪子上綉花,在套鞋上進行一番裝飾。
居住
「穹廬為室分兮旃為牆」。西漢時遠嫁烏孫的細君公主描述了古代中亞游牧民的居住習俗。以游牧為生的哈薩克族在居住形式上繼承了祖先的傳統。穹廬即氈房,由於哈薩克族在春、夏、秋的三季牧場中要不停地遷徙,只有易於搭卸、便於攜帶的房屋,才能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氈房正符合了上述要求。一般牧民兩個小時就能搭起一個氈房,若已搭起的氈房地方不太合適的話,幾個人就能抬起來換個位置。氈房拆卸起來也很容易。在很短時間內,牧民就能將整個氈房和全部生活用品用毛繩捆紮起來,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去。因而,氈房對哈薩克族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氈房,哈薩克語稱「宇」,它不僅攜帶方便,而且堅固耐用,住居舒適,並具有防寒、防雨、防震的特點。房內空氣流通,光線充足,千百年來一直為哈薩克牧民所喜愛,由於是用白色氈子做成,氈房裡又布置得十分講究,人們稱之為「白色的宮殿」。氈房由房圍、房桿、頂圈、房氈、房門等組成。下部為圓柱形,上部為穹形。通常氈房有三米高,面積約二三十平方米。氈房內布置有一定的規矩,分成住宿和放物品兩大部分。房正中對著天窗安設火塘或鐵爐,氈房前半部鋪有地毯。氈房是哈薩克族活動的重要場所。進門按逆時針方向,首先是廚房,製作各種食品;然後是主人的卧室;往下鋪著大地毯之處,可以接待客人或進行禮拜;最後是兒子、兒媳的鋪位。氈房的功用是多方面的,除了居住待客外,也是從事生產和娛樂的場所。是接羔的「產房」、孩子的課堂、婚禮的典堂,也是哈薩克族唱歌、跳舞的俱樂部。從冬季來臨的11月到來年春季4月期間,哈薩克族一般住在冬季牧場。這種房屋為四方平頂,內置鐵爐或土爐取暖,為避風雪,多用土坯、石塊或木頭構築而成。定居的哈薩克人的住房形式與周鄰其他民族相似。
「忒哈拉」也是哈薩克族的一種建築。此房圓頂,類似氈房,但有土石徹成的圍牆,高二米左右,有天窗。這種房屋冬暖夏涼,基本已屬定居房屋,房屋四周有圍放牲畜的籬笆柵欄或土坯矮牆。
交通
伊犁馬和巴里坤馬早已是聞名全國的馬種,這兩種馬都是哈薩克族及其先民飼養的。由於長期從事游牧畜牧業,需要不斷移動,馬就成了乘騎的主要交通工具。哈薩克牧民離不開馬,無論是走親訪友,還是游動遷移、從事狩獵,都需要騎馬,他們有句諺語說:「馬是哈薩克人的翅膀」。哈薩克牧民運輸則主要靠牛車和駱駝。牛善於負重。牛車適應牧場的自然環境,車輪高大,車體輕,軸輪用樺木製成,耐磕碰,適宜於在草原、戈壁和深雪中通行。牧民轉場、運輸貨物,常用牛拉車馱物。
哈薩克族生活的地區乾旱多戈壁,運輸比較困難,在這種條件下,使用駱駝馱運最為適當,而且駱駝載重量也超過其他牲畜,一向被譽為「沙漠之舟」。因而一些有駱駝的人家,多用駱駝轉場搬遷和馱運貨物。駝運一般不用帶草料,通常一早起身即行至午前,中午放牧,讓駱駝得到休息。日落前起身行至深夜,每走一段可以稍事休整,可以說駱駝在哈薩克族人民生活中起著很大的作用。
婚姻
哈薩克族實行氏族外婚制。在哈薩克族傳統婚姻中存在過「哈凌瑪了」制度。哈薩克族的婚禮富有古代游牧民族的特色,極其復雜。婚禮儀式要在女方家舉辦四次,即說親——「庫達拉蘇」,由男方家長或委託近親帶上禮物到女方家。女方若有意,收下禮物,款待來人,商定訂婚日期;訂婚——「烏勒特熱托依」,這是婚禮中的重要儀式,從此將男女雙方命運聯結在一起,其中有送禮、宰羊、踏水禮等內容;送彩禮,是給女方各種結婚用品,其中衣、裙、被、巾必須是奇數;出嫁——「托依」,在這個儀式上,要唱許多婚禮歌。在男方家舉辦的儀式有兩次,一是「吉爾特斯」,就是男方要擇一吉日子向眾人展示自己到底為新娘准備好了哪些物品、彩禮,讓大家觀賞。二是迎親——「克靈推斯如托依」,將新娘迎進家門,揭開婚紗。這一系列儀式的規模不同,每次儀式都要設宴、唱歌、跳舞和進行各種娛樂活動。婚禮結束後,新娘將原來代表年齡的小辮梳成兩條大辮,並在一年內披戴「結列克」。
家庭
哈薩克族的家庭為嚴格的父系家長制。丈夫在家庭中享有較高權力,但家內事務一般是尊重婦女意見。哈薩克族婚姻是終身的,婚約一經締結,不許隨便解除。在特殊情況下,如果夫妻離異子女全部歸於男方。若是丈夫主動提出離婚,女方可以帶走自己出嫁時的嫁妝。若是女方提出,那麼任何東西也不允許帶走,只能單身離開家門。
在家庭分工中,男子主要從事放牧,婦女從事家務。家庭生活中盛行敬老風尚,若有對父母不尊敬的人,要遭人恥笑,還會受到懲罰。
哈薩克族過去還存在著一種獨特的「還子」習俗。「還子」就是新婚夫婦把婚後所生的第一個孩子過繼給男方的生身父母,以示孝敬。原祖父母與孫兒女的關系要改變為父母與兒女的關系。原為祖父母的稱謂改為父母的稱謂。與新生父母的關系成為兄弟姐妹的關系,稱謂也隨之改為哥嫂、弟妹。這種習俗,目前已基本消失。
哈薩克族家庭的繼嗣是男繼女不繼,按傳統習慣,實行財產幼子繼承製。
禮儀
哈薩克的禮儀即有濃郁的草原生活特點又有伊斯蘭教特色。哈薩克族的人生禮儀極富有游牧文化特色。他們十分重視新生命的誕生。嬰兒出世後往往舉行三天慶祝活動,視為搖籃禮。哈薩克族的嬰兒一般是在搖籃里長大的,所以哈薩克人在嬰兒出生7——10天後要舉行將嬰兒放入搖籃的儀式。屆時,主人家宰一隻羊,邀親友、鄰居家的婦女參加,同一天還舉行命名儀式。來參加這兩個儀式的婦女每人都要將一件自己親手製作的衣服送給嬰兒,還要給孩子起一兩個名字供主人選擇,或者由毛拉給孩子命名。主人熱情招待來賓,大家圍坐在一起邊吃邊向孩子祝福。現在,這一儀式多在嬰兒出生40天後舉行。在男孩5——7歲時一般還要舉行割禮。(www.lz13.cn)哈薩克非常重視割禮,儀式規模十分隆重。除外,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還有騎馬禮等。
哈薩克人以純朴、誠實、直爽、熱情好客而聞名。這是因為牧區地廣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時,凡有氈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處,行人就可免受飢寒之苦。哈薩克人對待客人恭敬備至,禮節周到,他們認為客人是安拉賜予的,不可稍有怠慢。而且,哈薩克人認為,宰羊待客是光榮體面的事情,也是應盡的義務。客人臨走時,如屬貴客,主人就要問貴客:「氈房內是否有你需要的東西?」如果客人看中了某件東西就要奉送。如沒有,就按一般慣例給貴客送禮。經濟條件好的,送元寶、馬、駱駝、獵槍和鷹,次者送皮大農、袷袢及狐皮、狼皮等珍貴的獸皮衣服。
久別的親友見面時,大輩見小輩接吻;年歲相當的見面時擁抱;若摯友見面,婦女施擁抱禮,男人行握手禮。一般人見面必須熱情問候並握手。
喪葬
由於哈薩克族信奉伊斯蘭教,其葬禮基本上按伊斯蘭教教規進行。哈薩克族十分重視葬禮,葬禮大體上分為臨終前請毛拉念經「贖罪」、整容、掛旗弔唁、報喪、奔喪、出殯、送葬、哀悼、祭祀等一系列活動,全部過程甚至要持續一年時間。
哈薩克族實行的是無棺土葬。「埋體」被凈身後,用白布纏裹,直體仰身,頭北腳南,面西朝向聖地麥加方向入葬。墓穴一般是先挖一個直土坑,在直坑的西壁再挖一個洞穴。安放完畢,用土坯樹枝先封住側洞,然後往直坑中填土,最後在墓上堆石成丘。墳的外形是長方形,周圍建有墳牆,有門可出入,形似氈房。墳前立碑。死者去世周年時,要重修墳墓。普通人的墳墓用石塊壘起,有一定經濟條件的人用土坯砌成圓形或方形墓冢。有聲望的死者,還在墳上用磚石砌起高塔。
男性死者生前騎乘的馬,要被剪去馬尾、馬鬃,或將尾、鬃梳成辮狀,這種馬哈薩克語稱「托力阿特」,任何人都不得騎乘、鞭打。
禁忌
自從哈薩克人信奉伊斯蘭教後,與之相聯系而形成的禁忌很多,最主要的是:忌食豬肉和非宰殺而死亡的牲畜肉,忌食一切動物的血。牲畜一般要由男性宰殺。
吃飯時,不能把整個饢拿在手上用嘴啃。同時吃飯時最好戴上帽子,以示尊敬。在氈房內不許坐床,要席地盤腿坐在地氈上,不許把兩腿伸直,更不能脫掉鞋子。年輕人不許當著老人的面喝酒。吃飯或與人交談時,忌諱摳鼻孔、吐痰、打哈欠、挖耳朵等不良習慣。
做客時,忌諱客人騎著快馬直沖家門,這會被認為是挑釁或是報喪和傳送不吉利的消息。騎馬快到家門時,要放慢速度。忌持馬鞭進氈房,認為是尋釁打架的。忌諱客人從火爐右邊入座和坐在火爐的右側,因為右側是主人坐的,也不要坐在放食物的木櫃上或其他生活用具上,客人的坐位應聽從主人的指引;吃飯、喝奶茶時,不能用雙腳踩餐布,更不能橫跨過去,在餐布收拾之前,最好不要離去。如果臨時遇有急事外出,也不能從主人跟前走過,必須繞別人背後走;主人做飯時,客人不要走進配餐的地方,忌諱客人亂動餐具,更不能用手撥弄食物或掀開鍋蓋,主人遞送的茶、酒、肉食和其他食品,不管是否合乎自己的胃口,都應高興地接受,喝奶茶不應喝一半剩一半而離席,喝馬奶酒也應一飲而盡,不會喝酒也要少許啜上一口,以示謝意,不然會使主人掃興。就餐前後,主人會給客人倒水洗手,洗完手,不要亂甩動,應用毛巾擦手,並有禮貌地送還毛巾;如果天色已晚,主人留宿,不要拒絕使用主人的被褥,否則被主人誤會。
兒媳不能使用公公的馬鞍和公公的床位;公公也不能使用兒媳的馬鞍和坐兒媳的床位。不能當面數主人的畜群和點牲畜的數目。不要用腳和棍棒打牲畜的頭部。不能跨過拴牲畜用的繩子。走路遇羊群要繞道而過。不許乘馬進出羊群。嚴禁從作禮拜(乃瑪孜)的人前通過,也不能踏作禮拜的布單子,更不要模仿他們的動作大聲說笑。
按哈薩克族傳統習俗,婦女懷孕後,忌食駝肉、駝奶;忌穿駝毛做的衣服。因為母駝孕期一般在12個月,認為飲食了駝奶、駝肉,將會使孕期延長。忌食兔肉,因為兔子是三瓣嘴,認為孕婦吃了兔肉會生下豁唇的孩子。忌食狼咬過的牲畜的肉,因為狼的口水很多,怕因此而生的孩子也會有很多口水。產婦分娩時,忌男人在產房,包括丈夫。接生婆不能是懷孕婦女,認為這樣產婦會大出血;忌生過孩子卻夭折的人。不許當著父母的面贊美他們的孩子,尤其不能說胖、美、俊之類的詞。
在住房附近、水源旁邊,禮拜寺、墓地周圍,不允許隨地大小便。牲畜不能進入墓地。不得在墓地上取土。
哈薩克人崇拜草和火,因而忌諱拔春天的新草。不允許用腳踏火,不能往火上吐唾沫,不準圍著火堆亂跑,不能壓滅火苗,更不能往火上撒尿。
哈薩克人認為每禮拜二、五是不吉利的日子,不能外出。在數目字方面很重視單數,尤其重視「七」和「九」,特別是「七」被他們崇尚敬重。在哈薩克的民間文學作品中,「七」是出現最多的一個數字,泛指數目之多。如「七天」、「七晝夜」、「七年」等多半是比喻征途的漫長,生活的煎熬、毅力的磨煉。在生活習俗上也常和「七」結下了不解之緣。如哈薩克人在嬰兒出生後第7天要舉行搖籃禮和命名禮。七代內不準通婚,而聯姻的人家必須隔七條河。娶妻的彩禮也是多的為77匹馬,中等戶為47匹馬,下等戶為17匹馬。人死後,把死者放人墓穴後,每人也必須鏟7掀土。第7天要為死者祭祀。在死者生前居住的氈房中點7盞油燈等。甚至有7個客人一同來到門前時,主人也特別高興,認為這是吉祥的徵兆。如果其中一人給他們送些禮品時,認為是無上光榮和幸福的事,常將所送禮物珍藏起來作為永久的紀念。
4. 哈薩克族有什麼特點
哈薩克族服飾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吐馬克」是哈薩克族男子冬季戴的帽子,帶有兩個耳扇,後面有能夠遮風雪、避寒氣的長尾扇。帽子里層一般用黑羊羔皮或狐狸皮,面子用色彩鮮艷的綢緞。冬季還戴一種稱為「波爾克」的圓頂帽,一般用水獺皮、貂皮、狐皮等獸皮以及羊羔皮製作。
哈薩克族的飲食與游牧生活有密切聯系,主要有茶、肉、奶和麵食。在哈薩克人的日常飲食里,可以一日無菜,但決不能一日無茶。哈薩克人居住的地方,按一年四季分為冬窩子、春窩子、夏窩子、秋窩子,一般春秋兩季為一處。冬季,住在土塊或干打壘的房子里,林區則在木房裡過冬。
哈薩克族的民族樂器主要有冬不拉和胡布茲、斯布孜合等。
冬不拉尤其受哈薩克族群眾喜愛,多用樺木等材料做琴身,用羊腸制弦。過去琴身有鏟子形和馬勺形兩種。現在有了將這兩種形式揉和在一起的民間新式冬不拉。哈薩克族的各種樂器都便於攜帶、易於演奏。歌曲演唱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
傳統的哈薩克族舞蹈,多以模仿飛禽走獸的動作為特徵,誇張幽默,惟妙惟肖,生動傳神,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傳統的舞蹈有《哈拉卓爾哈》(又譯「黑走馬」)。
5. 哈薩克族的帽子是什麼樣的
一、哈薩克族帽子
冬季的帽子
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頂四棱形帽
秋季的帽子
用羊羔毛製作的白氈帽
二、哈薩克族
中國哈薩克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人口約140萬。全世界的哈薩克人口約1800萬。中國的哈薩克族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使用的哈薩克文是阿拉伯字母哈薩克文,哈薩克使用斯拉夫字母哈薩克文。哈薩克族是哈薩克的主體民族,俄羅斯、烏茲別克、土耳其的少數民族。
三、服飾特色:
男式
男子內穿套頭式高領襯衣,青年人的衣領上多刺綉有彩色圖案,套西式背心,外
穿布面或毛皮大衣,腰束皮帶,上系小刀,便於飲食,下穿便於騎馬的大襠皮褲,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兩種。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頂四棱形帽,左右有兩個耳扇,後面有一個長尾扇,帽頂有四個棱,這種帽可遮風雪、避寒氣;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製作的白氈帽,帽的翻邊用黑平絨製作,這種帽既防雨又防暑。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製成。
女式
哈薩克族女子的服飾,多姿多彩。她們喜用白、紅、綠、淡藍色的綢緞、花布、毛紡織品等為原料製作連衣裙,年輕姑娘和少婦一般穿袖上有綉花,下擺有多層荷葉邊的連衣裙。夏季套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外罩棉衣,外出時穿棉大衣。女子最講究帽子和頭巾。未出嫁的姑娘戴夏天扎一條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頭巾,冬天戴一種絨布的硬殼圓頂帽,帽頂飾有貓頭鷹羽毛,象徵勇敢、堅定。當新娘時,戴一種尖頂帽,上有綉花與金銀珠寶裝飾,前方還飾有串珠垂吊在臉前,一年後換戴花頭巾,有孩子後開始戴披巾。
6. 對於哈薩克族的文化習俗,你了解多少
哈薩克民族在中國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民族。
一、哈薩克族的居住
哈薩克人居住的地方,按一年四季分為冬窩子、春窩子、夏窩子、秋窩子,一般春秋兩季為一處。氈房是春夏秋從一個棲息地搬到另一個棲息地的簡便的活動房屋。氈房日遮陽,夜隔潮,防風擋雨,通氣透亮,移動方便,一般30分鍾內就可支撐拆除裝卸完畢。
富裕家庭的氈房很講究,裡面用不同的布剪裁出各種圖案,圍氈都加以修飾。格欄四周掛著壁氈和花色氈子。地上鋪滿花氈,綉花氈、地毯。富有的人家氈房格欄、輻柱上漆,鑲上鏤刻的骨飾和銀飾。
不過以上是指在草原上的居住所,現在絕大多數的哈薩克族都是居住在城市裡,在天氣涼爽的季節會選擇和家人朋友一起在草原的氈房裡休息作樂。
二、哈薩克族的生活習俗
哈薩克族的飲食與游牧生活有密切聯系,主要有茶、肉、奶和麵食。在哈薩克人的日常飲食里,可以一日無菜,但決不能一日無茶。在冬季來臨,大雪即將封山的時候,哈薩克人要宰殺一些馬、牛、羊,再把部分肉加工成馬腸子、牛肉灌腸和熏肉、炒肉片等作為冬儲肉,這樣加工出來的肉可以吃到來年的春天。
哈薩克族的奶製品主要用羊奶、牛奶、馬奶、駱駝奶製成。有諺語說:「奶是哈薩克的糧食」。奶製品的種類主要有鮮奶子、酸奶子、奶皮子、奶豆腐、奶疙瘩、酥油、奶糕、馬奶酒等等。傳統麵食主要有烤餅,油餅、炒小麥、「那仁」(把煮熟的羊肉切成小塊覆蓋在面條上的一種手抓飲食)、「包爾沙克」(baursak)等。
15、不要跨越拴牲畜的繩子,他們認為跨越拴著牲畜的繩子,是侮辱了使他們致富的神靈。他們認為,牲畜的增多和肥壯,都是由主管拴綁各種牲畜的繩子的神靈賜予的。
16、走路遇羊群要繞道而行,不要騎馬從羊群中穿過,不有用腳踢或用木棍打牲畜的頭部。
17、不要用手或棍棒等指點人數,否則會被認為是把人當作牲畜清點。
18、借用的馬歸還時要卸下馬鞍,否則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表示。
19、兒媳婦不能使用公公的馬鞍和坐公公的床位;公公也不能使用兒媳的馬鞍和坐兒媳的床位。
20、婦女坐月子、小孩出疹子的房子,新婚夫婦的房子、青年婦女單獨住的房子,不要隨便進去,更不能穿著背心、褲衩或赤膊進別人的房子。
21、婦女不能在長輩面前走過,更不能在長輩面前喝酒和抽煙。
22、當哈薩克族做禮拜時,不要從他們面前走過,也不能腳踩禮拜用的布單子,更不能模仿他們的動作和大聲說笑。
23、哈薩克族房內的西牆上,不能掛人頭像,睡覺時不能腳西頭東,廁所門不能向西開,這是因為YSL教的聖地MAI加在西邊。
24、每禮拜二和禮拜五為不吉利的日子,不能外出。
25、住房附近、水源旁邊、禮拜寺、墓地周圍不準大小便。
26、大小便時要戴帽子,不要說話。
27、不能朝著太陽、月亮大小便。
28、忌諱拔青草、因青草是草原生命繼續的象徵。
7. 哪個民族的姑娘帽子是有插羽毛的
哈薩克族 帽子上是白色的羽毛
他們自己的民族來源神話說哈薩克人是白天鵝的後代,天鵝毛代表祖先
8. 哈薩克族有代表性的事物
有:納吾日子節,冬不拉,阿肯彈唱,吐馬克,巴塔。
一、節日:納吾日子節
納吾日子節,又稱粥日,即以大麥為主的粥,要加七種材料。這個節日在哈薩克將非常隆重。一般來說,它需要休息一周,在那裡也被視為情人節。
二、樂器:冬不拉
冬不拉,又名東不拉、東布拉,北亞和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族的傳統彈撥樂器,在哈薩克、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以及中國新疆、中國東北大興安嶺地區的哈薩克族、鄂倫春族中尤其流行。
音域范圍寬廣,適合彈奏一些節奏快速、奔放的曲子。冬不拉琴桿細長,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兩種。一般用松木或樺木製作,琴頸即指板,過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發音小孔,張羊腸弦兩根,琴身有羊腸弦品位。冬不拉是哈薩克人的傳統樂器。
五、禮節:巴塔
在哈薩克人的日常生活里,「巴塔」(即祝福詞)無處不在,無 時不說。如從嬰兒降生、取名到婚嫁,從宰畜、用飯到出外辦事、搬遷異地,從過生日到節慶等,人們都很自然地把致「巴塔」作為重要的禮儀,以此表達對人、對事物的良好祝願。
針對不同的對象,「巴塔」的祝福內容也不同,如到別人家做客,飯前飯後致「巴塔」,內容是:「願你的鍋里油水不斷,求你的餐布(餐桌)美食常在,祝你的全家幸福美滿」。
哈薩克人堅信「巴塔」的力量是神秘而強大的,有諺語這樣說道:「雨水染綠大地,巴塔成就英雄」、「美好的巴塔能讓一個人走好運,沒有了巴塔卻使一個人遭厄運」。
(8)哈薩克族的帽子寓意擴展閱讀:
哈薩克族族稱的由來:
1、認為「哈薩克」這一名稱出現於15世紀。當時,錫爾河下游的部分牧民在克烈汗和加尼別克汗的率領下遷到巴爾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由於他們是為反抗和擺脫阿布爾海爾汗的統治壓迫而東走,因此得名「哈薩克」,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
2、認為「烏孫」即「哈薩克」的對音。
3、認為「哈薩克」即《唐書》所載之可薩、曷薩的對音。早在5—6世紀,蒙古高原的一些高車部落越過阿爾泰山和額爾齊斯河西遷,游牧於鹹海和裏海以北的草原,後來成為拂林(東羅馬帝國)以東、阿得水一帶的恩屈、曷 、訶 、也末(咽)等鐵勒部落。
4、按11世紀的著名語言學家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語詞典》中說:突厥人形容刀劍等武器的鋒利稱「哈薩克」(KAZAK)。
南北朝時期,從蒙古高原到東羅馬帝國之間,有鐵勒族的曷嶻、曷薩等部落,隋唐時期在中亞的西部形成了可薩突厥國,西突厥泥撅處羅可汗投歸隋朝,跟從隋煬帝東征高麗有功,被封為「曷薩那可汗」,意為「勇健可汗」。
5、哈薩克族的祖先是公元前7世紀至4世紀居住在中亞的塞種人。部分學者認為「哈薩克」一詞就是居住在中亞的古代「哈斯比」(Kaspey)人和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古代「塞種」(Sak)人的兩個部落名稱結合而成的。「塞」字古音為「Sak」,以此來譯塞種人很貼切。
9. 那個國家貓頭鷹祥物
在西方和近鄰日本、緬甸
1、希臘神話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愛鳥是一隻小鴞(貓頭鷹的一種,被認為可預示事件),因而古希臘人把貓頭鷹尊敬為雅典娜和智慧的象徵。並且貓頭鷹是站在智慧女神雅典娜身邊的聖鳥,被認為是掌管學問和智慧的鳥兒。所以後來才在民間產生了「像貓頭鷹一樣聰明」的格言。
人們害怕貓頭鷹就認為可以用它來驅除邪惡。據此,殘害貓頭鷹的多馬人,卻用貓頭鷹的模擬像來鎮邪惡。
在英國,人們認為吃了燒焦以後研成粉末的貓頭鷹蛋,可以矯正視力。約克郡人則相信用貓頭鷹熬成的湯可以治療百日咳。
這種互相矛盾的概念,在莎士比亞那時也可以找到。他在《尤利烏斯·凱撒》和《馬克白斯》劇作中用貓頭鷹的叫聲預示著死亡;而在《愛的徒勞》劇作中,卻貓頭鷹唱出「歡樂的歌聲」。作為一種文學比喻,貓頭鷹可以在古代神話中找到,也可以在舊約聖經中找到,還可以在海明威和米爾恩的著作中找到。
在J·K·羅琳的魔法小說《哈利·波特》中,貓頭鷹和蟾蜍等是巫師們寵物。在這些寵物中,貓頭鷹是最高貴也是最受歡迎的一種。因為它們不僅可以幫助主人發放郵件,是個名副其實的「郵遞員」,而且它們能夠通曉人類的感情和語言,是具有智慧的。
2、在日本,貓頭鷹是吉利和幸福的代表。
成為奧運會的吉祥物,代表著吉祥和幸福。
日本人對貓頭鷹的喜愛是世界聞名的。1998年冬季奧運會在日本長野舉行,日本人選擇四隻小貓頭鷹做為吉祥物,這是首次以四隻動物做吉祥物的奧運會。四隻吉祥物取名為 Snowlets ,每隻都還有不同的名字,分別取名為 Sukki , Nokki , Lekki , Tsukki,代表火、風、地和水四個不同的森林生命組成要素,此舉也代表日本以此屆奧運會向世人宣示重視森林保育的意義,而四個名字的英文字頭加起來正好拼成Snowlet。。在北海道,你可以看到日本最大的貓頭鷹,展開的雙翼可以達到1.70米左右!目前這種貓頭鷹已被列為國家級保護動物。當地的阿伊努族人更把它們當作村莊的守護神來崇拜。就連日本前首相中曾根,也曾表示他最喜歡的動物是貓頭鷹。
搬新家時的禮物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到處都可以看到貓頭鷹的身影,例如貓頭鷹造型的雕像、掛鍾、水壺、牙簽盒,甚至還有女士佩戴的胸針。正因為貓頭鷹的頭可以轉動270度,而且有著尖利的嘴和爪子,所以被日本人當成最可靠的看門人。每逢有朋友搬家或是修建新房子,如果你送上一尊「貓頭鷹」雕像當禮物,准會皆大歡喜。
此外,很多日本公司也以貓頭鷹作為商號,甚至連風馬牛不相及的牙科醫院也把貓頭鷹作為「形象代言」。據說這是因為貓頭鷹視野廣闊,「在銷售上有先見之明,可以保佑商業繁榮」。有一家保險公司的廣告詞是這樣說的:「貓頭鷹的大眼睛,守住顧客的心;貓頭鷹的靈耳朵,聽見顧客的意見;貓頭鷹轉動靈活的頭顱,察知顧客的風險。願貓頭鷹為大家把福留住!」
不少詞彙和貓頭鷹有關
在日本,貓頭鷹也是學問的象徵,可以作為新生入學時的禮物贈送。
日本人之所以把貓頭鷹作為福鳥,還和它的發音有關系。貓頭鷹在日語里可以寫作「福老」,表示富裕長壽的老人;還有「福籠」的說法,寓意是把福關在籠子里,多多地留在身邊。貓頭鷹對日本文化的廣泛影響還反映到了語言方面,比如夜間活動的警察部隊,就被日本人稱為「貓頭鷹部隊」。更有趣的是,高知縣的農民見面時說「貓頭鷹叫」,意思就是第二天是個大晴天,可以進行農耕的准備了。
3、法國第戎的吉祥物也是貓頭鷹
4、 加拿大溫哥華印第安人的後裔現在仍保留貓頭鷹的圖騰舞,不但有大型木雕的貓頭鷹形象,而且有舞蹈,舞者衣紋為貓頭鷹,全身披掛它的獵獲物老鼠。
5、緬甸是貓頭鷹為吉祥物,一般觀光客到寺廟多多少少都會購買一對塑膠的,或是更昂貴也更能保存用漆器做的貓頭鷹.
10. 新疆的「哈薩克族」和哈薩克有什麼關系
哈薩克的哈薩克族是由新疆的哈薩克族外遷過去的。
哈薩克族源比較復雜,主要是古代的烏孫、康居、阿蘭(奄蔡)人和原在中亞草原的塞種人、大月氏以及以後進入這個地區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鐵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
從13世紀初蒙古民族強大,到15世紀哈薩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關哈薩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聯合的步伐。而哈薩克民族共同體的最終形成與歷史上的「白帳」汗國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13世紀初,成吉思汗西征,烏孫、克烈、乃蠻等部落也被迫西遷。蒙古帝國的金帳汗國、察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各有部分地區是哈薩克人的牧地。不久,由於領戶分封,造成了金帳汗國新的割據局面,在今哈薩克東部地區建立的白帳汗國於14世紀統一了整個金帳汗國。
1698年至1718年,哈薩克族的許多部落,按照部落譜系劃分為三個玉茲。大玉茲被稱為右部,主要分布在巴爾喀什湖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以及伊犁河到錫爾河的廣闊地區;中玉茲稱左部,主要分布在大玉茲以北,夏牧場在錫爾河中游及卡臘山脈一帶,冬牧場在托博爾河、伊斯姆河、努臘河、薩雷蘇諸河流域;小玉茲稱西部,領地是現在的哈薩克西部地區。
(10)哈薩克族的帽子寓意擴展閱讀
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
1、服飾
哈薩克族服飾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吐馬克」是哈薩克族男子冬季戴的帽子,帶有兩個耳扇,後面有能夠遮風雪、避寒氣的長尾扇。帽子里層通常用黑羊羔皮或狐狸皮,面子用色彩鮮艷的綢緞。冬季還戴一種稱為「波爾克」的圓頂帽,通常用水獺皮、貂皮、狐皮等獸皮以及羊羔皮製作。
2、飲食
哈薩克族的飲食與游牧生活有密切聯系,主要有茶、肉、奶和麵食。在哈薩克人的日常飲食里,可以一日無菜,但決不能一日無茶。
一日三餐,白天的兩餐,主要是飲用磚茶和茯茶煮出來的清茶或奶茶,奶茶的做法是在煎好的濃茶里加點鹽,兌點奶和奶皮、酥油,伴之以饢或炒麵、炒小麥,這是早餐和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