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道光欲納女王入宮平息英軍挑釁,為啥現在看來就是大錯
滿清入關統治中原,被漢人視為恥辱。千百年來的所謂漢人正統思想作怪,滿清一度被視為蠻夷番邦,不開化之外族。
然而就是這個所謂的蠻夷,在入關主政後,經過前幾世帝王的勵精圖治,出現了史上著名的康雍乾盛世的局面,如此一來,曾經被視為外族蠻夷的滿清,也以天朝上國的地位自居,有些時候都到了盲目自大的程度。
英國雖然沒有斷清朝之喉,也沒有盡清朝之肉,但是從清朝身上撕下了幾大塊肉,這讓清朝痛徹心扉,卻無力反駁!
道光皇帝的無知,鬧出了這個歷史笑話,但這又不僅僅是笑話,是歷史之鏡!清朝的遭遇正應了那句話:不學習就要落後,落後就要挨打!
② 推理題,高手們回答一下
過程有點復雜,雙重假設
A的思考過程:
假如我戴的是白色帽子,那麼B看到的是一頂白顏色帽子和C是黑顏色帽子
B會做出如下假設
「如果我戴的是白色帽子,那麼
因為A是白色帽子,就是說C可以看到兩頂白色帽子,那麼C可以離開,而他不能確定,說明他一定不是看到兩頂白色帽子,那麼既然他沒走,說明我和A不同時是白色帽子,那麼他是白色的,我一定是黑色帽子」
這樣的話B就可以肯定自己可以離開
可是B沒有離開,說明我這種假設不成立
既然我假設自己是白色帽子是不成立的
那麼我戴的就是黑色帽子
③ .......@@@@!!!(XX)戴上一頂神氣的帽子可以到處走走,(xx)我竟渴望變成地鐵司機(關聯詞語)填空
(因為)戴上一頂神氣的帽子可以到處走走,(所以)我竟渴望變成地鐵司機。
④ 胡雪岩因一頂帽子成了首富,為何又因帽子的顏色鬱郁而終呢
胡雪岩當時因為朝廷頒發的二品紅帽子成了中國首富,卻因為這頂官帽成為了當時朝中其他勢力的擋箭牌。可以說這頂帽子讓當時胡雪岩由一個商人變成了一位官員。權和錢是一定不能放在一起的,要不然就會成為別人的眼中釘。
當時朝廷為了表揚胡雪岩,就是他能夠穿黃馬褂的權利,並且給了他二品紅色官員的帽子。由此就表明當時胡雪岩由一個普通的商人變成了朝廷官員。也就是因為他官員的身份,才讓他的事業遭到失敗的。當時由於李鴻章想要對付左宗棠,所以胡雪岩就成了左宗棠的擋箭牌。李鴻章當時通過暗中的一些小手段顯示讓胡雪岩徹底破產。胡雪岩最後由於一下子接受不了那麼大的打擊選擇鬱郁而終。可以說胡雪岩就是因為不幸當了官員們的擋箭牌才鬱郁而終的。
⑤ 關於融而後通,破而後立打破邊界,多向融合的作文
摘要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世界各國緊密聯系,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必將攜手,彼此「互容」,才可「互融。」
⑥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拼音〗qiān lǐ sòng é máo
〖解釋〗比喻禮物雖然微薄,卻含有深厚的情誼。
〖出處〗宋·歐陽修《梅聖俞寄銀杏》詩:「鵝毛贈千里,所重以其人。」
〖示例〗千里鵝毛意不輕,瘴衣腥膩北歸客。 ——宋·黃庭堅《謝陳適用惠送吳南雄所贈紙》詩
〖用法〗 主謂式;作分句、定語;常與禮輕人意重連用
〖典故〗
別以為我要跟您說個禮輕意重,情深意長的故事。這世上以訛傳訛弄巧成拙弄拙成巧張冠李戴黑白顛倒的事兒海了去了,就連孟子也嘆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你以為孔融讓梨,張良拾鞋的故事就是真的么?
嘿嘿……
果真如此,孔融早該是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聖人了,應該和西洋聖人差不多,給人打了左臉再把右臉湊過去,怎麼後來就「恃才負氣,……言論往往和傳統相背,……多譏嘲之辭」(《辭海》)而弄得身首異處呢?再說黃石公,如真有什麼《太公兵法》,怎自個兒就不去出仕?說是歸隱山水,又靠何為生?
卻說「千里送鵝毛」這故事,原是說一個叫緬伯高的邊遠地區使臣,背了只天鵝去長安進貢。路上鵝毛弄臟了,他就在沔陽湖邊打開籠子,讓天鵝下湖洗洗羽毛,不料天鵝展翅飛去,緬伯高遂倒在湖邊大哭一場,後來急中生智,撿了根羽毛去長安進貢,居然受到唐皇嘉獎,傳為佳話。現代人多以「千里送鵝毛」來替自己的薄禮粉刷一番。
如仔細推敲一下,就會發現此典故和事實大有出入:緬伯高既能想出這「千里送鵝毛」的絕句來,就不該笨到會讓天鵝出籠子下湖去洗澡。試想那天鵝乃是貢品,一有閃失可是掉腦袋的事,會如此大意么?說來有些荒唐,不過事情的經過恐怕是這樣的:
話說大唐盛時,真個海清河晏,華夷歸心。各地來長安進貢的使臣絡繹不絕;或金珠彩緞,或奇石異玉,把個聖明的唐皇也弄得眼花繚亂。見識多了,便漸漸挑剔起來,貢品如不新不奇不異,就隨便收下,也無半點賞賜褒獎。使臣便只得盤算來年如何採得些新奇物品以博得聖上開顏,好陞官發財。
一日,離沔陽湖不遠的官道上走來了一位身背竹簍的精瘦老者,約五十餘歲,留一絡山羊鬍子,眼小而狡黠,滿臉怨恨。不用回頭他就知道背簍里的扁毛畜牲正以高傲得意的眼神打量自己。他不由得自怨自艾:好不容易用了些水磨的工夫才把張寡婦的心給弄活了,不料讓大人叫了去謀劃貢品之事。也該著自己嘴臭,說聖上什麼貢品沒見過,非得送上一樣與眾不同的,聖上才會看重大人。又說,常言道,「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想來那天鵝必是稀罕珍貴之物,大人何不將後院池子里那隻黑冠大白天鵝獻給聖上,保不定會龍顏大悅,讓大人官升一級。大人聽後連連稱贊,便立馬要自己親自背上這畜生上長安去。咳,他奶奶的!如今找了這個木梢背,況且長安又山高路遠,背了這二十來斤的畜牲日夜兼程,真是苦不堪言!這畜牲更是一副幸災樂禍的眼神,還不時地扯一扯長脖子上的大紅緞花,以示身價不同。「看我不把你這挨千刀的賤脖子在湘妃竹上繞一圈,再打個結」,緬伯高惡恨恨地罵道。
如此一路灰頭土臉,到了沔陽湖邊時,緬伯高的腳上已打起了水泡,麻搭耳鞋也磨穿了一雙。想想離長安路途尚遙,緬伯高不由得氣餒之極,便解下竹簍,一屁股在湖邊坐下。越想越氣,便重重踢了一腳竹簍,天鵝昂起脖子,大叫幾聲以示抗議。緬伯高悻悻然,掏出干糧吃了起來。那鵝也伸長了脖子,摘吃簍邊的嫩草。緬伯高一邊吃,一邊咕溜溜地轉動著小眼。他忽然停止咀嚼,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臉上漸漸露出了得意的笑容。那鵝注意到了這反常現象,便以警惕的眼神觀察緬伯高。這突如其來的變化使它心裡有些不安。
緬伯高站起身來,將竹簍藏進蘆葦深處,然後四面眺望了一下,見到湖西不遠處有面杏黃旗高高挑起,上書一個大大的「酒」字,便向那裡走去。那天鵝在葦叢里等了好一會才見緬伯高哼著小曲一步三搖地走了回來。緬伯高將一壺高粱酒和一小瓦罐醬油放在地上,不無得意地用陰險的目光打量了一下天鵝,那鵝不由得起了一身鵝皮疙瘩。奶奶的!事情好像有點不太對勁!
緬伯高采了些嫩葦心,又在水邊挖了些淤泥,將天鵝從簍里提出來,用一細股麻繩將天鵝的翅膀和掌牢牢捆住,拔了一根羽毛放進懷里。然後他便開始用嫩葦葉將天鵝細細包裹起來,完了再抹上一層淤泥,之後便再是葦葉加淤泥,將天鵝變成了一個大泥球,僅把嘴露在外面,又在屎眼留一小洞。幹完這些,緬伯高搬來三塊大石,排成品字行,又撿來一大捆干蘆葦桿子,將大泥球卡在石頭中間,用火石引了火,開始烤那泥球。天鵝至此方知陷入絕境,便張嘴大叫,還沒來得及出聲,便被緬伯高不失時機地灌了一勺摻了酒的醬油。又咸又辣,便啞了鵝嗓。那鵝只覺得腹底漸漸炎熱,喝下去的醬油和酒迅即行散四肢百骸。
緬伯高先用文火燒烤,大泥球開始「嗤嗤」冒出熱氣,天鵝艱難地張嘴喘息,屎眼裡不斷地排出污物。緬伯高不時地給天鵝喂上一勺酒和醬油。如此過了一會兒,天鵝慢慢地只有了出氣沒有了進氣,污物也已排盡,緬伯高便用泥封上了屎眼和嘴,改用大火。漸漸烤至泥球外面焦硬開裂,便停了火,將滾燙的泥球撥至炭火中煨,待炭火冷卻,用一大石將泥球砸開,泥球應聲碎成兩半。乖乖,一隻肥胖肥胖,醬紅色的叫化鵝滾了出來,身上的毛皆已脫落,和葦葉淤泥結成硬塊,醬香酒香肉香混成一片,真個驚天地動鬼神,連佛也要踏波而來。緬伯高咽了幾口吐沫,迫不及待地斟了一碗酒,撕下一隻鵝腿就饕餮大嚼起來。這鵝骨爛肉不爛皮,肉呈醬紅色,略有鹹味,伴著酒的醇香及葦葉的清香。「好鵝呀好鵝!」緬伯高滿嘴鵝肉,含混不清地贊道。他一邊抹了把從嘴角流下的油汁,一邊暗暗得意:想不到皇帝老兒的貢品竟成了我口中的叫化鵝。
緬伯高酒醉鵝飽,又琢磨了一會兒和張寡婦的好事兒,隨後站起身來,將油膩的手在胸前擦了擦,一腳將竹簍踢入沔陽湖,又將剩餘的叫化鵝包好,這才輕裝向長安進發。
多日後,緬伯高終於來到了長安,隨著各地前來進貢的使臣去見唐皇。看著那些肩挑禮擔不勝重負的各地朝貢者們,緬伯高露出了不屑一顧的神情。一會兒宣名上殿,緬伯高整了整衣襟,上殿去拜了唐皇,然後便一臉戚容地開腔唱道:
「將貢獻唐朝,山高路又遙。
沔陽湖失去,倒地哭號號。
……」
唱到這兒,他不禁打了個飽嗝,飄出些鵝肉香來,便趕緊定定心,接著唱道:
「……
禮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
唱完,他恭恭謹謹地從懷中取出一根潔白的鵝毛獻給皇上。
只聽得兩邊響起一片贊譽之聲,旁邊閃出幾位大臣上奏道:「陛下,那黑冠白天鵝因路途遙遠,潔體遭污,緬伯高一片誠心將其放入沔陽湖清洗,不想那鵝展翅飛走。想緬伯高乃一化外之民,竟也懂得大唐禮儀,特將此落下的鵝毛千里迢迢攜來獻於陛下,以示禮輕意重,可見陛下好比鳥生魚湯,真乃社稷之幸萬民之福也。」
唐皇被人戴了這幾頂高帽子,不由得也輕飄飄起來,遂龍顏大悅,降旨道:「緬伯高千里獻鵝毛,其心可嘉。特賜黃金百兩,錦緞兩匹,御馬一騎。……」底下各地使臣看看各自的禮擔,均面有愧色,自嘆不如。
緬伯高謝了唐皇後領了禮品出城。騎在高高的御馬上,他一邊剔著牙縫里的鵝肉一邊暗笑道:「只要膽大些,皇帝老兒也好蒙得很。」說著,又打了一嗝,便晃著腦袋輕聲哼唱起來:
「將貢獻唐朝,山高路又遙。
左思右想想,還是鵝毛好。
架起葦桿火,來把貢品烤。
酒肉香四溢,佛也伸手要。
完了拍拍肚,輕裝來上道。
禮輕意更薄,千里戲天朝。」
這便是「千里送鵝毛」的真實來由。
⑦ 他穿了一件華貴的衣服一頂天藍色的帽子修改病句
這病句可修改為他穿了一件華貴的衣服,戴著一頂天藍色的帽子。原因是動詞穿著不可以和帽子搭配,帽子是戴著的,不是穿著的。
⑧ 送人一頂高帽子講的是什麼故事
俗話說得好,「高帽子不嫌多」。在關鍵時刻對症下葯地送上一頂真正管用的「高帽子」,可以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唐貞觀八年劍南道巡查大使李大亮出巡,發現一個叫李義府的人才學出眾。於是舉薦其才,對策中第,補為門下典儀。由此,李義府便躋身於朝廷。在此期間,又得到黃門侍郎劉洎和侍御史馬周的賞識,此二人又合力向唐太宗舉薦。唐太宗召見他,令他當場以「詠鳥」為題,賦詩一首。李義府脫口吟道:「日里揚朝彩,琴中聞夜啼。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棲。」李義府的詠鳥詩充分流露出他想做朝官的急切心情。唐太宗聽後頗愛其才,便說:「與卿全樹,何止一枝!」授予他監察御史,並侍晉王李治。晉王立為太子,他又被授予太子舍人。因其文翰不凡,與太子司儀郎來濟被時人並稱為「來、李」。
李義府曾寫《承華箴》上獻,文中規勸太子「勿輕小善,積小而名自聞。勿輕微行,累微而身自正。」還說:「佞諛有類,邪巧多方,其萌不絕,其害必彰。」
看來,李義府正是一個厚黑大師,自己本就是一個佞邪之輩,卻能大義凜然地發表一篇宏論,這正是在自己的「黑心」上蒙一層仁義道德的作法。太子將此箴上奏,太宗很欣賞,下詔賜予李義府帛四十匹,並令其參與撰寫《晉書》。其實這是一種最高明的「捧」和「恭」,因為這里隱藏著這樣一種邏輯,我是一個正人君子,主子非常敬重我這樣的正人君子,那麼,你的德行修養自然也很高了。
太子李治繼帝位,李義府升為中書舍人。後兼修國史,加弘文館學士。李義府的青雲直上,頗引起朝臣們的注意,特別是他由劉洎、馬周引薦而來,又與許敬宗等相連結,虛美引惡,曲意奉迎,長孫無忌奏請高宗貶他到壁州做司馬。詔令尚未下達,李義府已有所聞,急忙向中書舍人王德儉問計。王德儉是許敬宗的外甥,其貌不揚,詭計多端,善揣人意。他向李義府獻計說:「武昭儀方有寵,上欲立為後,畏宰相議,未有以發之。君能建白,轉禍於福也。」
於是,李義府馬上行動,當王德儉在中書省值宿時,李義府代替王德儉值夜,立即上表高宗,謊稱立武昭儀為皇後是眾望所歸,請廢王皇後,立武昭儀為後,高宗聞後正合心意,馬上召見了李義府,不僅賜給他寶珠一斗,還將原來貶斥到壁州的詔令停止不發,留居原職。武昭儀也秘密派人向他表示感謝。不久,李義府與許敬宗、崔義玄、袁公輸等人結為武昭儀的心腹。是年七月,李義府又超升為中書侍郎;十月,王皇後廢為庶人,立武昭儀為皇後,十一月,李義府又自中書侍郎拜為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並賜廣平縣男爵。
向皇上奏報「立武昭儀為皇後是眾望所歸」,這頂「高帽子」送的正是時候,真是一條妙計得逞,立即青雲在上。
厚黑教主李宗吾曾說過,切不可只聽到「厚黑」兩字,便卻實行,這樣會碰得頭破血流,如此,還不如作個斗升小民更自在了。這里最重要的是取決於你的臉皮的厚度,因為,拍馬獻媚確實有侮自己的人格,所以很多人無法堅持到底。看來,這一策略能否管用,關鍵看你能否徹頭徹尾地「厚臉黑心」。唐朝最初是嚴禁宦官干政的,但到了唐中宗時,宦官人數急劇增多,達數千人。由於中宗無能,韋後干政,宦官中開始出現有權力的人,大宦官開始干政。到了唐玄宗開元末年,宮中的宦官競多至三千人,其中五品以上的宦官就有一千多人,其中還有人到了三品將軍的職位。唐玄宗李隆基早年英明勇武,頗有明君風度,但到了晚年,昏庸霸道,只圖享樂,不思進取,多任用宦官把持實權,政治日趨腐敗。
尤其是高力士,由於從小就與唐玄宗有交情,後又得以親自服侍唐玄宗,再加上十分乖巧,深受唐玄宗的寵信,以至須臾不離,言聽計從。開元末年以後,百官奏章都要經高力士過目,朝中小事悉委高力士全權處理,大事才奏知唐玄宗。李林甫、安祿山、高仙芝等人的將相之位,都是靠高力士一人薦舉而得。高力士簡直成了唐玄宗權力的化身,太子稱他為「二兄」,諸王公稱他為「阿翁」,駙馬稱他為「阿爺」。高力士財產之多也極驚人,京城內外最好的田地和房屋,幾乎一半屬高力士私人所有,不要說公卿,就是王侯也無法同他相比。
高力士雖是太監,卻硬要過娶「妻」之癮。一次,他看到京城小吏呂玄晤的女兒特別美貌,就要「娶」她為妻。呂玄晤一聽,真是喜從天降,呂玄晤在做了高力士的「岳父」後,果然吉星高照,官運亨通,自己升了大官,兒子們也紛紛沾光,佔有了肥缺要職。只是苦了他的女兒,在屈辱和壓抑下,很快就香消玉殞了。
「高夫人」的死訊傳出,真如喪了國母一般,舉國為動,爭相前往祭弔的人們相望於路。舉行喪禮這一天,從高力士的家到墓地,路上擁得水泄不通,真可謂是千古一景!
高力士權傾朝野,巴結他的人也就不絕於途。但因想投靠他的人太多,一般人就很難引起高力士的注意。於是,一名叫程伯獻的金吾大將軍想出一條妙計,在高力士生母死時,他披麻戴孝,號啕大哭,其悲痛欲絕之狀,真乃感天地泣鬼神。高力士被這飛來的「孝子」所感動,不久就升了他的官。
「多送高帽子」不是沒有風險的:送的時機對不對?「帽子」大小合不合適?等等,都可能導致無法預料的後果。常言說,伴君如伴虎。晚唐時,沙陀部落酋長李克用,出生時即瞎了一隻眼睛,他生性殘酷,人稱「獨眼龍」。一天,他叫一位名叫孫源的畫家替他畫一幅肖像。畫家想了想,畫成一幅右臂執弓,左手捻箭,歪著頭,閉著一隻眼,好像正在檢查箭桿彎直的樣子。這張畫一則表現了他威武的神情,二則掩蓋了他一隻瞎眼的缺陷。由此可見,厚黑處世者必須懂得乖巧,必須學會腦筋急轉彎,必須有應變之才。
清初的高士奇,浙江錢塘人,出身微賤,人很聰明,學問也很好。他在科場不得意,僅僅是個秀才,因為成績優異,隨後又取得了監生的名分。但他既沒有考上舉人,更談不上考取進士,又沒有什麼親戚朋友當了大官為他援引。在這種情況下,他想在封建官場中飛黃騰達,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然而就是他,後來竟成了康熙皇帝的寵臣,勢傾朝野,招權納賄,積累了萬貫家私。他的發跡一方面靠的是機遇,另一方面是他的學問,但最重要的還是他的乖巧。
康熙初年,高士奇這個窮監生自己背著行李來到北京。他想找個家庭教師當當,維持生活。但他根本無法接近那些達官貴人,於是想了一個辦法。自己寫了幾十副對聯,分送給那些達官貴人的僕人。這一招果然見效。當時有一個滿洲貴族,姓納蘭,名明珠,任內務府總管大臣。高士奇寫了副對聯送給明珠的門房,這個門房見高士奇的字寫得很好,又是一個窮監生,要求不高,於是就請高士奇到家裡教自己的兒子。有一次明珠要寫幾封信給外省的官員,匆促之間找不到代筆的人,這個門房就向明珠介紹了高士奇。明珠對高士奇的文筆非常欣賞,於是就讓高士奇到內務府充當書寫。以後二十年間,明珠的官職由總管而尚書,由尚書而內閣輔臣;高士奇也隨著明珠的升遷而升遷,由充任書寫事務,而正式供俸內廷,由供俸內廷又被任命為詹事府錄事,由錄事再升任內閣中書。他不是進士出身,卻被康熙特授為額外翰林院侍講,又轉正式翰林院侍講學士,入值南書房,兼《大清一統志》副總編。
康熙特別喜歡高士奇的捷才敏思,善解人意。有一次,高士奇扈駕南巡,隨康熙來到杭州西湖靈隱寺,靈隱寺的和尚請求康熙寫一塊「靈隱寺」的廟名匾額。康熙提筆寫「靈」字。
繁體字的「靈」,上邊是個「雨」字頭,康熙把上面的「雨」字頭寫大了,下面的筆劃又多,不好寫下去。康熙正在躊躇,高士奇在自己的手掌上寫了「雲林」兩個字,假裝上前為康熙磨墨,偷偷地把掌心向著康熙,於是康熙就寫成:「雲林」。「雲」字下面筆劃少,當然好寫多了。所以後來靈隱寺又稱雲林寺,實際上是高士奇所擬,康熙所書,至今匾額猶存。
康熙來到靈隱寺的大雄寶殿,當時宰相明珠也陪侍在側。康熙笑著對明珠和高士奇說:「今兒個咱們像什麼?」明珠沖口而出,說:「三官菩薩」。高士奇馬上跪奏說:「高明配天」。康熙對高士奇的回答滿意極了,對明珠說:「你還要多讀書呢!」「三官菩薩」指福、祿、壽三星,明珠的回答很不得體,把自己與皇帝等同起來。高士奇的回答卻是說:「我,高士奇,他,明珠,共同在陪侍你這位天子。」所以叫「高明配天」。高士奇的回答很巧妙,很有學問,而且語帶雙關,反應敏捷,奉承皇上,不露媚意,當然贏得了康熙的喜愛。
康熙來到鎮江的金山寺,寺僧也請求賜一塊匾額。康熙想了好久,沒有想出恰當的題字。高士奇用紙條寫了四個字送呈給康熙,康熙展開一看,上面是「江天一色」。康熙點頭稱贊,就照高士奇所擬寫上。後來康熙游蘇州的獅子林,見獅子林結構巧妙,風景幽勝,奇山異石,曲廊流水,亭台樓閣,層出不窮,不禁隨口說了一聲:「真有趣!」他又想題幾個字,但懶得去想了,回頭對高士奇說:「你看這兒題幾個什麼字好?」高士奇跪奏道:「皇上剛才已經題過了,臣不敢再擬。」康熙說:「我哪裡題過了?正因為沒有題,才要你代擬。」高士奇說:「皇上剛才不是說『真有趣』嗎,去掉中間的『有』字,保留『真趣』兩個字,不是很好。」康熙大喜,立賞高士奇金如意一隻,白銀五百兩。
高士奇受到康熙的寵愛,不僅是由於他的學識,他的機敏,更是由於他的乖巧奉承。有一次,他陪侍康熙在南苑打獵,康熙的坐騎突然亂蹦亂跳,險些把康熙摔下馬來。眾侍衛連忙上前勒住馬,扶康熙下來,到行宮休息。康熙一肚子不高興,滿臉慍色。高士奇知道了,故意把自己的衣服弄上許多污泥濁水,一副狼狽不堪的樣子,來到康熙身旁侍立伺候。康熙問他:「你怎麼這副模樣?為什麼衣服這么臟不換洗。」高士奇跪奏道:「剛才臣被馬摔下來,跌到污水溝里,現在還心有餘悸。」康熙聽了不覺大笑:「你們南方人如此文弱,我的坐騎剛才亂蹦亂跳,我不僅沒有摔下來,還控住了呢!」高士奇就是這樣善揣君意,他使康熙感覺到自己的騎術還是頂不錯的,沒有被馬摔下來,於是就由不高興轉變為高興了。
高士奇在康熙身邊三十多年,他所做的官都沒有什麼政治實權,只是跟皇上很親近,因此政治上他沒有干什麼大壞事。這一點說明康熙畢竟還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他只是喜歡高士奇的學問和聰明,把他當成一個文學侍從之臣而已。高士奇卻利用康熙對他的寵愛,結交大臣,接受賄賂,收羅黨羽,獨立門戶。這樣自然引起別人的嫉恨和公眾的譴責,結果他遭到了左都御吏的彈劾。彈章中列舉了高士奇四大罪狀,請求康熙將他明正典刑。其中有一條是很有說服力的:「高士奇以一個窮監生的身份,隻身來京師,現在只要問他擁有的財產有多少,就可以知道他招權納賄的實情。」
康熙果真拿這些問題來問高士奇。高士奇免冠磕頭跪奏:「臣蒙聖上洪恩,位居近侍,因此地方上的總督巡撫,朝廷內的部院大臣,許多人都送來許多禮物。臣收受這些禮物之後,從沒有在皇上面前為這些送禮的人講過一句話。因此這些禮物對送禮的人來講,沒有起到應起的作用;而對臣來講,臣認為這些禮物都是皇上洪恩所賜,所以臣受之而無愧,望皇上明察。」
於是,康熙對他未加處分,沒有免他的官,沒有抄他的家,僅僅勒令退休,讓他回到杭州那所豪奢的別墅西溪山莊享清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