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人被稱我們為「紅頭阿三」,為什麼印度現任總理辛格裹著藍色的頭巾(如圖所示)呢
哥目前在印度,當地人帶什麼顏色頭巾的都有,我看到的藍的、黃的、綠的比較多,錫克教徒的裝束,別的人不帶這種帽子的。
Ⅱ 印度人為什麼戴頭巾
印度人特別是印度男人戴頭巾主要是由於以下原因:
1、宗教信仰
印度有些地區和信仰的男性是有包頭巾的習俗的,這種頭巾稱為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發、留胡須,並且包著頭巾。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發髻的形狀。
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必須用黑色松緊帶將長發束成發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2、傳統觀念
印度人包頭則是和他們的傳統觀念也有著很大的關系。印度人認為,頭是人體中最重要的部分,他們非常在意頭部,認為不能隨意觸摸。如果小孩子被摸頭,會被認為是不吉利,如果大人的頭被摸了,那就等於受到了侵犯。
(2)印度居民戴的帽子擴展閱讀
印度的概況
印度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
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2世紀滅亡,小國分立。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建立,統治200多年。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亞侵入印度。
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
1947年6月,英國通過「蒙巴頓方案」,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Ⅲ 阿富汗人經常戴的這種帽子叫什麼
叫做阿富汗毛扁帽PAKOL,我一直想買,但怎麼也找不到哪兒有。名字是這個,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信仰的是什麼宗教戴著白色帽子,感覺像信仰伊斯蘭教的,那幹嘛與真納對著干呢
尼赫魯學習過印度教經典後來加入通神學會,跟伊斯蘭教沒什麼關系。印度的穆斯林多數地位底下,很多是為了避免種姓制度壓迫改信的。
Ⅳ 阿拉法特戴的那帽子叫什麼本拉登戴的帽子又叫啥和印度人戴的一樣嗎
阿拉法特那不是帽子,叫提花頭巾。
本拉登戴的也不是帽子,而是白色的長頭巾纏繞而成的。
和印度人戴的是差不多的,印度人戴的也是簡單的一塊布,纏在頭上的。
沙烏地阿拉伯地處赤道附近,氣候炎熱乾燥,風沙急馳,為了保護皮膚所以包頭巾起帽子的作用,夏季遮陽防曬,冬天禦寒保暖。這種頭巾是塊布,將其放於頭上,再套上一個頭箍固定之。其色多為白色,也有其他顏色。布料有優劣厚薄之別,隨季節和條件而定。
Ⅵ 印度男人的頭飾顏色代表什麼意思
在印度的某些街巷行走,你會感覺回到了幾百年前。來來往往的行人,街頭的擺設裝置,幾乎看不到一絲現代化的痕跡。別的不說,就說印度人頭上戴的,身上披的,那就是一絕。其實,保持自己傳統服飾的國家,也不在少數,比如阿拉伯國家,但能像印度這樣全面保持濃厚傳統的國家,實在是鳳毛麟角。印度人就是這樣頑強而自信地堅持著自己在服飾上的悠久傳統和審美習慣,並且自豪地向外部世界展示著。
其實,印度男人的帽子和裙子,都是一塊簡單的布,但他們能魔術般地纏裹在頭上和腰上,發展出多種樣式出來。
印度男人的服飾最普遍的叫「托蒂」,是一塊三四米長的白色布料,纏在腰間,下長至膝,有的下長到腳部。農村男人會用一塊布圍住腰,一端搭在肩上,天冷時可以再加一件披肩。
印度男人的頭巾長達幾米,從頭巾的不同包法上可以看出他的宗教和地域。如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的頭巾就有明顯的不同。印度教徒纏頭巾比較靈活,不願意纏也可以隨時摘下來。而錫克教徒纏頭是強制性的,也就是說你看到一個不纏頭錫克男人的機會,基本上和彩票中大獎的機會持平。
重點是【錫克人的一生,是從來不剃毛發的,所以成年的錫克男人,人人都是一頭披肩發。但這頭披肩發你是見不著的,如果要他們摘下頭巾,那是對錫克人的侮辱和挑釁。】
Ⅶ 印度尼西亞的男人頭上戴什麼
印度尼西亞的男人的頭上包紮各式頭巾,或帶黑色無邊小禮帽。男人扎的頭巾,料子也很講究、而且往往印有各種圖案。扎的方式隨各地而異,紮成四角形、三角形或圓形。頭上戴的無邊小黑色禮帽,通常是用平絨布製作,顏色發亮。按印尼人的習慣,男人到了成年時就該戴上這種禮帽,表示已長大成人,要講究禮儀了。
Ⅷ 印度人服飾特點
印度人服飾特點:
印度男人的傳統服裝,下半身是托蒂。它實際上是一條纏在腰部的寬白色棉布。它也是由大麻或絲綢製成。它通常長3.6至4.5米,纏繞在腰部。跌落到膝蓋或腳下,有些帶有滾邊。
上身穿著「Gulda」上衣,更厚,膝蓋。頭巾的顏色不同,包裝方法也不同。拉賈斯坦的頭巾和錫克教徒的頭巾很有名。有時人們會在頭巾上戴羽毛。
在印度農村,男人一般不穿襯衫,只在他們的肩膀上放一條汗巾,或者用一塊布作為上半身,一端放在肩上,人們稱之為「卡達」。
印度婦女的民族服裝是「紗麗」。紗麗通常由一塊約6米長,1.1至1.3米寬的布料製成。紗麗從腰部穿,最後覆蓋在肩部或頭部。紗麗一般分為棉,絲,紗和尼龍。
印度服裝與當地氣候有關。夏季,溫度可高於40°C,冬季則高於20°C。因此,衣物需要透氣和清爽。如今,在城市居民中,很大一部分衣服是西化的,男人也穿襯衫和褲子,而且通常穿更多的西裝和褲子。
女性仍然穿著更多的紗麗,許多人已經變成了牛仔褲。但是,各地區的民族仍然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色。許多穆斯林男子喜歡戴土耳其帽子和波斯羔羊皮。錫克教女性通常穿長膝蓋的長袍和一條名為Sharwo-McKaz的大裙子。
印度人喜歡穿各種各樣的珠寶,如發飾,耳環,額頭,鼻子飾物,項鏈,腦飾品,腕帶,手腕,戒指等,大多是金,銀或寶石產品。在某些地方,人們甚至了解服裝中的珠寶。根據傳統習俗,印度男性向女性提供珠寶是履行職責的責任。女性認為珠寶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寡婦不能帶來任何珠寶。
頭盔是固定在頭部頂部和前額上的產品,帶有小鏈和小鉤。鼻子飾品大多是金銀製品,是已婚女性的裝飾標志。頸飾中的項鏈被用作陰險的物體。在婚禮上,新郎將新郎帶給新娘。只要她不離婚,妻子就會穿這條鏈子一輩子。印度的鄉村仍然有這種習俗。
印度服飾裹裙和搭帕的歷史:
印度最古老,最本地的民族服裝是裹裙和裙子現代印度長襯衫+裹裙女民族制服。
在印度第一帝國,孔雀王朝和僧伽王朝期間,印度男女都穿著三套未經縫合的衣服,如吠陀時代,以及與巴比倫,中國,波斯和希臘的文化交流。與此同時,印度處於和平狀態。主要是白色棉或亞麻裹裙。除了裹裙和腰帶,第三套裝是長棉墊。
貴族通常將膝蓋的兩端放在肩膀上,讓中間垂下以覆蓋胸部或將膝蓋的一端放在肩膀上,或者您可以將它放在背部並用手腕抬起。但對於苦力和工匠來說,lappa更適合貼在頭上以阻擋陽光或將其捆綁在腰部以方便工作,或作為毛巾擦汗。與此同時,女式裹裙與男士不同,從不透明的一開始,裹裙就變得更加透明。
女性包裹物用短布包裹,另一個固定在前帶的中間,然後固定在腿之間並固定在背帶上。較長的裹裙覆蓋膝蓋,還有一種方法將布緊緊地包裹在臀部周圍以製作裙子。貴族婦女的膝蓋由薄布製成,頭部飾有邊緣。
同時,他們的腰帶類似於男士的款式,有時裝飾手帕貼在腰帶的一端。底部組只能穿粗糙的布裙和頭巾,與現代印度底部組相同。
但是,孔雀王朝的士兵有時會穿著像波斯士兵一樣的縫制衣服,包括袖子襯衫和腰帶,但他們仍然穿著裹裙而不是波斯褲。與此同時,印度士兵戴著頭巾,波斯士兵戴著尖頭帽子。這是印度服飾開始發展的標志。特別是在印度北部較冷的地方,波斯服裝更適合氣候和士兵的功能。
參考總資料來源:網路-紗麗
參考總資料來源:網路-印度人
參考總資料來源:網路-印度民族服
Ⅸ 為什麼印度空氣濕熱,他們還喜歡戴那麼厚的帽子
錫克人包頭的風俗和當年穆斯林統治印度有關。當時,有包頭習慣的穆斯林統治者為了顯示自己與被征服者不同,不允許其他教徒包頭。但剽悍尚武的錫克教徒卻我行我素,反而全部包頭以示抗議。有意思的是,印度的穆斯林都已不再包頭,而錫克人卻執著如故。
Ⅹ 印度人頭上戴的打叉的像帽子一樣的東東是什麼
是一種裹在頭上的頭巾,是一條長布。印度人習慣纏頭代替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