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的省會南京,還有一個獨特的戲稱“徽京”。這不僅來自於十分熱愛南京的安徽人,同樣也在部分江蘇同胞口中具有一定共識。好好的六朝古都南京城,為什麼會獲得這樣一個特殊稱謂呢?
② 誰鎮壓了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為何扣上反動的帽子
漢末軍閥
③ 魏延是蜀國的忠臣,最後是怎麼被扣上反賊的帽子的
人。
其實,魏延被羅貫中冤枉了,魏延的一生,戰功赫赫,對蜀漢政權赤膽忠心,最後卻死於蜀漢政權的權力斗爭,令人扼腕。
1.魏延忠勇的一生
魏延是義陽人(今河南信陽),劉備入蜀時,魏延帶領部曲跟隨,為劉備奪取四川立下汗馬功勞。
當時劉備僅有荊州,正在謀劃奪取益州,他將諸葛亮、關羽、張飛和趙雲都留在荊州鎮守大本營。自己帶著龐統、黃忠和魏延攻取益州。在此過程中,魏延“數有戰功”,因功被升為牙門將軍。
魏延還邀請費禕和自己聯名通知下屬,費禕假裝同意了,然後他借口回去說服楊儀而離去。
見到楊儀後,費禕出賣了魏延,將魏延的話告知楊儀,於是楊儀按照諸葛亮的臨終遺言,率大軍撤退,將魏延拋下。
費禕的推波助瀾,使魏延喪失了理智,最後做出了極端的反應。
2.4蔣琬的火上加油
當魏延和楊儀大打出手時,兩人都上書朝廷,指責對方謀反。
劉禪對此無法定奪因此徵求蔣琬和董允的意見,兩人一致保儀疑延,兩人距離前線遙遠,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就堅定地站在楊儀這邊,應該是諸葛亮在病逝前就派人聯絡蔣琬,告知他除掉魏延的計劃。
楊儀殺死魏延後,率大軍回國,他自以為功勞大,資歷深,是當之無愧的諸葛亮接班人。
誰知道諸葛亮早已秘密安排蔣琬接班,楊儀對此十分不滿,於是他向費禕抱怨說後悔當初沒率大軍降魏。費禕告發了楊儀,於是他被削職為民,之後楊儀仍然憤恨不已,上書誹謗朝廷,被投入大牢後自殺身亡。
3.魏延的性格缺陷
魏延之死,除了是權力斗爭的犧牲品,也和他的性格密切相關。
魏延的性格“剛粗”、“矜高”,有武將特有的直爽性格,他不僅和多數同事相處不好,就是他的頂頭上司諸葛亮也不喜歡他的性格。
前面提到魏延和楊儀起爭執時,他居然拔刀相向,如此沖動的性格為他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對於上司諸葛亮,魏延獻計奇襲子午谷被拒絕後,他就抱怨諸葛亮膽怯,估計這也是之後魏延被諸葛亮壓制的原因之一。
諸葛亮病逝後,魏延的反應過於偏激,他帶兵攻打執行諸葛亮遺命的楊儀,使自己喪失道義的支持,很快就失去士兵的支持。
因此,魏延之死,表面上看起來楊儀是罪魁禍首,其實諸葛亮才是幕後主使,他為了使自己指定的接班人順利接班,與楊儀、費禕、蔣琬等人共同謀劃,將魏延逼死。
對蜀國忠貞不渝的名將魏延,沒有死在敵人手中,卻死於自己人的屠刀下,最後還被安上反賊之名,其結局令人嘆息。
④ 這些曾被扣上「很土」這頂帽子的單品,是如何翻身成為潮流
因為每個時代的眼光是不一樣的,所以有時候潮流也是很不一樣的。
⑤ 為什麼漢服會被扣上民族分裂的帽子
如果漢服是民族分裂的話,那麼春晚上那些穿各自傳統服裝的少數名族不更是民族分裂了,還是政府支持的(白眼)。
⑥ 兒時便懂讓梨的孔融,最後為何被扣上「不孝」的帽子
因為看一個人,根本就不可能從小看到老。長大的世界太殘酷,不是誰都能看透的。
孔融自恃有才,所以說話口無遮攔,這點是很得罪曹操的,畢竟有人經常罵你,還廣而告之的大罵過兩次,換誰都是不能忍受的。何況疑心很重的曹操。
第二點,孔融為人其實並沒有什麼可以攻擊的地方,所以,只能從這個方面下手。畢竟曹操這個時候要出去打仗,孔融這樣的人留在朝中是很大的隱患,所以必須死。
只能說,孔融就是政治的犧牲品罷了。可悲可嘆。
如果孔融有小時候讓梨的時候十分之一的圓滑,那麼也不至於身死。
⑦ 不要冠冕堂皇的弄些理由給我們之間扣上帽子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他不想和你做朋友,讓你遠離他
⑧ 曹操一生沒有稱帝,怎麼還是會被扣上漢賊的帽子
正因為曹操沒有稱帝,他才有機會被叫做漢賊。曹操不是漢朝純臣,有諸多僭越之舉,這點應該是沒有什麼爭議的,就不多說了。關鍵是曹操一生從未稱帝,或者說他的官銜始終是在漢朝的政治框架內晉升的,所以人們才可以站在漢朝的立場,去評價曹操的行為。如果曹操真的稱帝了,那就是一個常規的開國君主,一切以新建朝代的開國之君為標准進行評判。好像後世沒什麼人說劉邦或者項羽是秦賊,也沒有人認為楊堅是周賊或者李淵是隋賊,南北朝皇帝一茬茬換得跟韭菜似的,也沒有那些這個賊那個賊的。因為人都不跟你玩了,自己建立新國家自己當皇帝爽一把,你有什麼立場說人是賊?
⑨ 為何國際上給英國扣上攪屎棍的帽子
英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往往也會被扣一個攪屎棍的帽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在一戰和二戰時期,英國就開始在歐洲大陸上搞事情,只不過二戰禍水東引沒有引好,反而引火燒身。其次就是英國的攪屎棍屬性從英國推行的大陸政策就可以看出,那就是在整個歐洲大陸尋找替英國賣命的國家。最後就是如今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對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英國在離開印度的時候推行的政策。
最後就是如今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對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英國在離開印度的時候推行的政策。當時的英國按照宗教信仰將印度分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最終的結果就是雙方都認為需要解放對方的領土。最終造成了長期對峙和沖突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