綸巾/諸葛巾
諸葛巾即綸巾。鶴氅裘。
在"綸巾"中綸讀(guan),古時頭巾名。幅巾的一種,以絲帶編成,一般為青色。後被視作儒將的裝束。
相傳為三國時諸葛亮所創,又稱「諸葛巾」。後被視作儒將的裝束。
相關文獻:
《晉書.謝安傳》:「[謝]萬著白綸巾,鶴氅裘,履版而前。」
宋陳與義《晚晴野望》詩雲:「洞庭微雨後,涼氣入綸巾。」
明王圻《三才圖會.衣服.諸葛巾》:「諸葛巾,此名綸巾,諸葛武侯嘗服綸巾,執羽扇,指揮軍事,正此巾也。因其人而名之。」
網路:
諸葛巾:http://ke..com/view/632125.htm?fr=ala0_1_1
羽扇綸巾:http://ke..com/view/90782.htm?fr=ala0_1_1
2. 林則徐戴的是什麼帽子
官帽,頂戴花翎
3. 古代武將戴的帽子叫什麼
武將的帽子?你說的是上朝時候帶的還是打仗時候帶的。
上朝的話,叫做朝(chao二聲)冠,也有的叫花翎。
打仗的話,就是頭盔了。有些人的頭盔比較特別,是有名字的,比如呂布的是束發金冠,大眾的就是頭盔。
4. 古代皇帝上朝時頭上戴著的那個有好多珠子的帽子叫什麼啊
古代皇帝上朝時頭上戴的帽子,稱為冕冠。
也稱「旒冠」,俗稱「平天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參加祭典等典禮活動時所戴的等級最高的禮冠。
冕的頂部叫「綖板」,綖板前圓後方,比喻天圓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塗黑漆,以示莊重。板前後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視非,不視邪,是非分明。旒的多少視佩戴者的身份決定,有三、五、七、九、十二之分,以十二旒最為尊貴,是帝王的專用。
板下有玉衡,連接於冠上兩邊凹槽內;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掛絲繩直到耳旁,至耳處系著一塊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謂「充耳」,寓意帝王不聽讒言,求大德不計小過,有所聞,有所不聞,從而衍化出一個成語「充耳不聞」。
(4)林則徐頭戴的帽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冕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
冕服之制,傳說殷商時期已有,至周定製規范、完善,自漢代以來歷代沿襲,源遠流長,雖冕服的種類、使用的范圍、章紋的分布等等屢有更定、演變,各朝不一,情況較為繁復,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建立,因服飾政策變更冕服制度在中國亦隨之終結。
但冕服上特有的「章紋」清代仍飾於帝後禮服、吉服等服飾上,民國三年定製的「祭祀冠服」亦將「章紋」施於上衣圓補,作為區分等級的標志。
赤舄,古代天子、諸侯所穿的鞋。赤色,重底。
5. 請問它頭上戴的那個帽子叫什麼緊急求助!
這種帽子叫套頭帽,也可以叫海盜帽子,套頭帽是比較專業的說法
6. 秦始皇頭上戴的帽子叫什麼
秦始皇頭上戴的叫冕或旒冕。
冕是古代帝王和諸侯所戴的禮帽,旒是冕前後垂掛的玉串。
按規定,帝王的旒應是12串,珠料是白玉。冕上的平板叫綖板,在冕冠兩側,還對穿一個孔,用來穿插玉簪,將冕冠與發髻拴在一起。在簪的一端,系有一根絲帶,戴冕冠時,帶從頜下繞過,再系在簪的另一端。在絲帶經過兩耳的位置時,各垂一顆黃色的珠玉,叫「充耳」。充耳掛在耳邊,走起路來一晃一晃,意思是提醒戴冠的人勿聽信讒言。「充耳不聞」一語,就是由此而來。與此相稱,冕冠上的冕旒垂落下來,正好擋住眼睛的視線,叫「視而不見」,意思是說,戴冕冠的人不必去看那些不該看的東西。
秦始皇身穿的冕服,按規定冕服上有12種圖案,如日、月、星辰(取其照臨意);山(表示穩重);龍(表示應變);華蟲(一種雉鳥,表示文麗);宗彝(一種祭祀品,表示忠孝);藻(水草,表示潔凈);火(象徵光明);粉米(取其滋養);黼(fǔ)(斧形,象徵決斷);黻(fú,亜形,象徵明辨)。鞋是紅色的,叫赤舄(xì)。腰系黃赤大佩,長二丈九尺九寸。秦始皇腰間左側戴有玉佩,是用白色玉石製成。當時的制度是「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另外,還佩戴一柄長劍。他目光炯炯,虎視眈眈,一副威嚴而傲慢的神態。流露出了當年他威震六國、一統天下的勃勃雄心。秦始皇畫像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7. 封建時代皇帝頭頭上戴的帽子名字叫做
冕旒( liú )
不懂什麼意思
自己去查,反正記得是這個,絕對是
8. 清朝林則徐的帽子叫什麼
清朝官員的帽子叫頂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