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大清綠帽子王

大清綠帽子王

發布時間:2022-03-28 03:36:24

⑴ 清朝十二位鐵帽子王是誰他們的結局如何

清朝有一種世襲罔替的王爵,就是我們俗稱的「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的待遇和特權還要優厚,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其一,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

其二,俸祿優厚,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

其三,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稱鐵帽子王府。

清朝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都是清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由於功勛卓絕,所以不僅可以世襲罔替,還獲得配享太廟的殊榮。剩下的四位,則是在清朝中後期,因立功被恩封的。那麼清朝這十二位鐵帽子王,他們結局如何呢?爵位後來又各自傳了幾世呢?



清朝的「鐵帽子王」制度,徹底結束了裂土分封制度,有效維護了大一統政治。然而這一制度,只是保證了滿洲宗室貴族世襲的特權,註定落後。隨著清朝末年革命的爆發,以及最後民國的建立,清朝的鐵帽子王,也就永遠退出了歷史舞台。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文獻通考》)



⑵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怎麼回事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其身份高貴且封爵像鐵般牢固,在清朝國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關外時期約近三百年的漫長歲月之中,獲此殊榮的滿清貴胄僅有十二家,分別為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庄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以及慶親王。
在上述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中,頭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開國以及入關統一時期立下汗馬功勞而受封,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這是因有軍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則是因為與皇帝有著特殊親密關系中受封,屬於恩封。
和碩禮烈親王:愛新覺羅代善
和碩鄭獻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和碩睿忠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
和碩豫通親王:愛新覺羅多鐸
和碩肅武親王:愛新覺羅豪格
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庄親王):愛新覺羅碩塞
多羅克勤郡王:愛新覺羅岳托
多羅順承郡王:愛新覺羅勒克德渾
和碩怡親王:愛新覺羅允祥
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6�0
和碩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
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
滿清封爵從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並不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禮親王、睿親王、肅親王、鄭親王、庄親王、豫親王、順承郡王、克勤郡王八個家族,因為其祖有大功勛,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即俗稱所謂「鐵帽子王」。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每逢節慶大典王公上表慶賀或各王集議大事上表列銜,均以禮親王居首。滿清時,另外還有四家世襲親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以下八位為「軍功封」鐵帽子王:
禮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2子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奴爾哈赤次子,為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為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岳托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進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其後代襲爵有名的子孫,如嘉慶十年襲爵的禮親王昭璉是皇族中著名學者,著有《嘯亭雜錄》等傳世,昭璉後因凌辱大臣被奪爵。末代禮親王叫世鐸,清帝退位後去世。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鄭親王
始封祖為鄭親王濟爾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6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濟爾哈朗從征蒙古、朝鮮,崇德元年進封和碩鄭親王。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不久即遭多爾袞排擠 生生被踹了下來。多爾袞去世後與蘇克薩哈一同清算多爾袞,也算是報了仇。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道光二十六年端華襲封,咸豐十一年文宗死,端華與其異母弟肅順等八人受遺詔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殺肅順,端華賜自盡。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五人奪爵。
睿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多爾袞因作戰智勇有謀,賜號「墨爾根代青」(聰明的統帥),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崇德7年參加松錦大戰,大獲全勝。皇太極死後,他顧全大局和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順治元年多爾袞進入北京,安撫百姓,制定章法制度,實際上是他一手打下了大清的萬里江山,他也是清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多爾袞先後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且在順治四年停止了其御前跪拜,順治順治六年底為皇父攝政王,在官方文件中與皇帝同格抬寫,是「太後下嫁」迷案的男主角。順治七年出獵時死於喀剌城(今河北省盧龍縣),年僅39歲,靈柩回京時,順治親自在東直門外五里迎接。多爾袞死後被尊為「誠敬義皇帝」,廟號 「成宗」,神附太廟。後來蘇克薩哈與濟爾哈朗攻擊他種種不法,順治即廢其皇帝尊號,黜出宗室,毀陵墓,鞭屍,家產人員入官,世人即稱其「睿王」或「墨爾根王」,此後128年間無人敢議論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歷下令修葺東直門外睿王墳,乾隆四十三年為其平反復其王爵,其爵世襲罔替,追謚曰「忠」為睿忠親王,配享太廟。其身後有一女東莪,無子,以同母弟多鐸5子多爾博之後孫淳潁繼承爵位。睿親王世襲共傳 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豫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15子多鐸,睿親王多爾袞同胞幼弟。多鐸在太宗時於大凌河大破明軍祖大壽之師,使從此明朝沒有成規模的抵抗,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領軍隊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肅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長子肅武親王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清軍入關後率領大軍西征川陝,剿擊李自成、張獻忠余部。豪格一因皇太極死後的皇位之爭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因語侵多爾袞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謚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末代肅親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書。清帝退位後,避居大連與日本人過從甚密,死於1922年。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庄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皇太極第5子承澤裕親王碩塞。碩塞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庄親王。庄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奪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長子岳托。岳托自幼隨父祖征戰,功勞卓,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岳托作戰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屢屢被申斥,封爵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清兵入關後,岳托率部攻山東克濟南,崇德三年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奪爵。
順承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其父為代善第三子薩哈璘,薩哈璘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元年他被任命為平南大將軍,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奪爵。
以下是「恩封」的四位世襲親王:
怡親王
始封祖是怡賢親王允祥。允祥是聖祖玄燁第13子。雍親王胤禛即位後,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謚為「賢」,又特別在謚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廟,乾隆時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道光時載垣襲爵,同治初立時與端華、肅順等同為八位顧命大臣之一。辛酉政變後與鄭親王端華同被賜死。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王。
恭親王
始封祖是恭忠親王奕�6�0。奕�6�0為道光第6子。道光遺詔中遺命皇四子奕詝入繼大統的同時封奕�6�0為親王。咸豐即位後即封其為恭親王。慈禧太後發動辛酉政變得到了奕�6�0的大力支持配合。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為議政王,後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後遭忌不再參與朝政。光緒二十四年奕�6�0病逝,詔謚曰「忠」,配享太廟。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王。
醇親王
始封祖為醇賢親王奕譞,奕譞是道光第7子,咸豐年被封為醇郡王,其福晉是慈禧胞妹葉赫那拉氏。同治十一年進封為醇親王。同治死後無嗣,其子載湉(葉赫那拉氏之子)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譞過世,配享太廟,「稱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其子載灃襲爵。光緒三十四年德宗死,載灃子溥儀入繼大統,載灃為監國攝政王。1951年載灃病逝於北京。
慶親王
始封祖是奕劻。奕劻也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璘的嫡孫,光緒十年命其管理總理衙門,封慶郡王。慈禧60大壽時封為親王,深得慈禧信任,曾與李鴻章共同主持辛丑議和。慈禧死後載灃掌政,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辛亥革命爆發後,奏啟用袁世凱,清廷退位後被清朝親貴遺老目為「賊子」。後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沒有來得及世襲。
各系的承爵系表
1、和碩禮親王(承序:代善、滿達海、常阿岱、傑書、椿泰、崇安、巴爾圖、永恩、麟趾、全齡、世鐸、誠厚,歷十代十五王)
代善:太祖二子,和碩禮烈親王
滿達海:代善七子,和碩巽簡親王(改號,後追降為貝勒)
常阿岱:滿達海子,和碩巽親王(後降為貝勒)
傑書:代善孫,和碩康良親王(改號康)
椿泰:傑書子,和碩康悼親王
崇安:傑書子,椿泰弟,和碩康修親王
巴爾圖:傑書子,椿泰、崇安弟,和碩康簡親王
永恩:崇安子,和碩禮恭親王(復號禮)
昭槤:永恩子,和碩禮親王(後革爵)
永諲:崇安子,永恩弟,追封和碩禮親王
麟趾:永諲子,和碩禮安親王
錫春:麟趾子,追封和碩禮親王
全齡:錫春子,和碩禮和親王
世鐸:全齡子,和碩禮恪親王
誠厚:世鐸子,和碩禮敦親王
2、和碩鄭親王(承序:濟爾哈朗、濟度、德塞、喇布、雅布、雅爾江阿、神保住、德沛、奇阿通、豐訥亨、積哈納、烏爾恭阿、端華、承志、慶至、凱泰、昭煦,歷十代二十六王)
濟爾哈朗:顯祖孫,太祖三弟舒爾哈齊六子,和碩鄭獻親王
濟度:濟爾哈朗二子,和碩簡純親王(改號簡)
德塞:濟度三子,和碩簡惠親王
喇布:濟度二子,和碩簡親王(後追革爵)
雅布:濟度五子,和碩簡修親王
雅爾江阿:雅布長子,和碩簡親王(後革爵)
神保住:雅布十四子,和碩簡親王(後革爵)
費揚武:濟爾哈朗八弟,追封和碩簡親王
傅喇塔:費揚武四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福存:傅喇塔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德沛:福存子,和碩簡儀親王
巴爾堪:濟爾哈朗四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巴賽:巴爾堪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奇阿通:巴賽子,和碩簡勤親王
豐訥亨:奇阿通長子,和碩簡恪親王
積哈納:豐訥亨子,和碩鄭恭親王(復號鄭)
烏爾恭阿:積哈納子,和碩鄭慎親王
端華:烏爾恭阿子,和碩鄭親王(後革爵)
經訥亨:奇阿通二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伊豐額:經訥亨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西朗阿:伊豐額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承志:西朗阿子,和碩鄭親王(後革爵)
松德:積哈納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慶至:松德子,和碩鄭順親王
凱泰:慶至子,和碩鄭恪親王
昭煦:凱泰子,和碩鄭親王
3、和碩睿親王(承序:多爾袞、多爾博、淳穎、寶恩、瑞恩、仁壽、德長、魁斌,歷十一代十二王)
多爾袞:太祖十四子,和碩睿忠親王
多爾博:多鐸五子,出為多爾袞嗣,和碩睿親王(後削爵),追封
蘇爾發:多爾博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塞勒:蘇爾發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如松:功宜布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淳穎:如松子,出為多爾袞嗣,和碩睿恭親王
寶恩:淳穎子,和碩睿慎親王
瑞恩:淳穎子,寶恩弟,和碩睿勤親王
仁壽:瑞恩子,和碩睿僖親王
德長:仁壽子,和碩睿 親王
魁斌:德長子,和碩睿親王
4、和碩豫親王(承序:多鐸、多尼、鄂扎、董額、德昭、如松、修齡、裕豐、裕興、裕全、義道、本格、懋林,歷九代十七王)
多鐸:太祖十五子,和碩豫通親王
多尼:多鐸長子,多羅信宣和郡王(改號信,原親王)
鄂扎:多尼子,多羅信郡王
董額:多鐸三子,多羅信郡王
德昭:鄂扎子,多羅信郡王
多爾博:多鐸五子,追封信郡王
蘇爾發:多爾博子,追封信郡王
塞勒:蘇爾發子,追封信郡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信郡王
如松:功宜布子,多羅信恪郡王
修齡:德昭子,和碩豫良親王(復號、爵)
裕豐:修齡子,和碩豫親王(後革爵)
裕興:修齡子,裕豐弟,和碩豫親王(後革爵)
裕全:修齡子,裕豐、裕興弟,和碩豫厚親王
義道:裕全子,和碩豫慎親王
本格:義道子,和碩豫誠親王
懋林:本格子,和碩豫親王
5、和碩肅親王(承序:豪格、富綬、丹臻、衍潢、蘊著、永錫、敬敏、華豐、隆懃、善耆,歷九代十王)
豪格:太宗長子,和碩肅武親王
富綬:豪格子,和碩顯懿親王(改號顯)
丹臻:富綬子,和碩顯密親王
衍潢:丹臻子,和碩顯謹親王
蘊著:富綬孫,和碩肅勤親王(復號肅)
永錫:丹臻孫,和碩肅恭親王
敬敏:永錫子,和碩肅慎親王
華豐:敬敏子,和碩肅恪親王
隆懃:華豐子,和碩肅良親王
善耆:隆懃子,和碩肅忠親王
6、和碩庄親王(承序:碩塞、博果鐸、允祿、永獻、綿課、奕鎛、綿護、綿深、奕仁、載勛、載功,歷八代十一王)
碩塞:太宗五子,和碩承澤裕親王
博果鐸:碩塞長子,和碩庄靖親王(改號庄)
允祿:聖祖十六子,出為博果鐸嗣,和碩庄恪親王
永獻:允祿孫,和碩庄慎親王
綿課:允祿曾孫,和碩庄襄親王
奕鎛:綿課子,和碩庄親王(後革爵)
綿護:允祿曾孫,和碩庄勤親王
綿深:綿護弟,和碩庄質親王
奕仁:綿深子,和碩庄厚親王
載勛:奕仁子,和碩庄親王(後革爵)
載功:奕仁子,載勛弟,和碩庄親王
7、多羅克勤郡王(承序:岳託、羅洛宏、羅科鐸、納爾圖、納爾福、納爾蘇、福彭、慶寧、慶恆、雅朗阿、恆謹、恆元、尚格、承碩、慶惠、晉祺、崧傑、宴森,歷十三代十八王)
岳託:代善長子,追封多羅克勤郡王
羅洛宏:岳託長子,多羅衍禧介郡王(改號衍禧)
羅科鐸:羅洛宏子,多羅平比郡王(改號平)
納爾圖:羅科鐸子,多羅平郡王(後革爵)
納爾福:羅科鐸子,納爾圖弟,多羅平悼郡王
納爾蘇:納爾福子,多羅平郡王(後革爵)
福彭:納爾蘇子,多羅平敏郡王
慶寧:福彭子,多羅平僖郡王
慶恆:納爾蘇孫,多羅克勤良郡王(復號克勤)
雅朗阿:納爾圖孫,多羅克勤庄郡王
恆謹:雅朗阿子,多羅克勤郡王(後革爵)
恆元:雅朗阿子,恆謹弟,追封多羅克勤郡王
尚格:恆元子,多羅克勤簡郡王
承碩:尚格子,多羅克勤恪郡王
慶惠:承碩子,多羅克勤敬郡王
晉祺:慶惠子,多羅克勤誠郡王
崧傑:晉祺子,多羅克勤順郡王
宴森:崧傑子,多羅克勤郡王
8、多羅順承郡王(承序:勒克德渾、勒爾錦、勒爾貝、揚奇、充保、布穆巴、諾羅布、錫保、熙良、泰斐英阿、恆昌、倫柱、春山、慶恩、訥勒赫,歷十代十五王)
勒克德渾:代善孫,薩哈璘二子,多羅順承恭惠郡王
勒爾錦:勒克德渾子,多羅順承郡王(後革爵)
勒爾貝:勒爾錦長子,多羅順承郡王
揚奇:勒爾錦二子,多羅順承郡王
充保:勒爾錦三子,多羅順承郡王
布穆巴:勒爾錦四子,多羅順承郡王(後革爵)
諾羅布:勒克德渾三子,多羅順承忠郡王
錫保:諾羅布子,和碩順承親王(後革爵)
熙良:錫保子,多羅順承恪郡王
泰斐英阿:熙良子,多羅順承恭郡王
恆昌:泰斐英阿子,多羅順承慎郡王
倫柱:恆昌子,多羅順承簡郡王
春山:倫柱子,多羅順承勤郡王
慶恩:春山子,多羅順承敏郡王
訥勒赫:慶恩子,多羅順承質郡王
9、和碩怡親王(承序:允祥、弘曉、永琅、奕勛、載坊、載垣、載敦、溥靜、毓麒,歷七代九王)
允祥:聖祖十三子,和碩怡賢親王
弘曉:允祥七子,和碩怡僖親王
永琅:弘曉子,和碩怡恭親王
奕勛:永琅孫,和碩怡恪親王
載坊:奕勛子,和碩怡 親王
載垣:奕勛子,載坊弟,和碩怡親王(後革爵)
載敦:允祥五世孫,弘皎四世孫,和碩怡端親王
溥靜:載敦子,和碩怡 親王
毓麒:溥靜子,和碩怡親王
10、和碩恭親王(承序:奕欣、溥偉,歷三代二王)
奕欣:宣宗六子,和碩恭忠親王
溥偉:奕欣孫,載瀅子,出為奕欣長子載溦後,和碩恭親王
11、和碩醇親王(承序:奕譞、載灃,歷二代二王)
奕譞:宣宗七子,和碩醇賢親王
載灃:奕譞子,和碩醇親王
12、和碩慶親王(歷一代一王)
奕劻:高宗曾孫,永璘孫,綿性子,和碩慶密親王

⑶ 清朝哪一鐵帽子王最悲劇,睡了丫鬟被削王爵

君王立儲都盡量選擇嫡長子繼位,但是歷史上真正實現嫡長子繼位的並不多,清朝歷史上只有道光是以這樣的身份得到的皇位。這位皇帝繼位後,也是想做個好皇帝,因此每日勤勉用功,而且堪稱大清最節儉的皇帝,把自己和皇後的生日都主動取消了。對自己都這么苛刻,對大臣們的要求當然也是一樣嚴格。

要說這件事,最難受的就是福晉了,不僅自己的貼心丫鬟死了,整個王府也受牽連,不知道這以後的夫妻關系還怎麼相處。如果在平時,王宮貴胄做了這樣的行為,最多也就是罰些銀兩,從來沒有削去官爵的,而且這還是在被從寬量刑後。如果裕興早知道會有這么重的處罰,肯定也不敢做出這么荒唐的事。

一貫蠻橫慣了的鐵帽子王遇上新官上任的道光,這是碰到槍眼上了

⑷ 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說的是哪些

大清朝的鐵帽子王相當於歷朝歷代的藩王,而且是世襲制,都是些戰功卓著的開國功臣,都是帝王的親戚。

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的第二個兒子,跟隨努爾哈赤四處征戰,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不過他能得到鐵帽子王的爵位靠的還是擁護皇太極登基,皇太極去世之後又扶持了福臨登基。

肅親王豪格,皇太極的長子,本是皇太極死後最佳繼承人,但因得罪叔叔多爾袞而被多次打壓,最終遭陷害慘死獄中,在多爾袞死後順治才替自己的哥哥平反,給予追封。

庄親王碩塞是皇太極第五個兒子,曾和皇叔多鐸聯手大敗李自成,攻破南京時他也參與其中。

克勤郡王代岳是禮親王的長子,曾和父親一起擁護皇太極登基,但由於性格或許囂張跋扈,多次被貶。

順承郡王勒克德渾是禮親王的孫子,他的爵位來自於父親的功勞。

怡親王是玄燁的第十三個兒子,也就是雍正的弟弟。

恭親王奕歡,是清宣宗的第六子,當年慈禧發動政變也有他一份功勞。

醇親王是恭親王的弟弟,他老婆是慈禧的妹妹,光緒皇帝的親爹。

慶親王奕劻是弘歷第十七個兒子的孫子,慈禧非常信任他,曾和李鴻章一起參與過外交。

⑸ 清朝共有幾個鐵帽子王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禮親王代善:太祖次子。
鄭親王濟爾哈朗:顯祖三子舒爾哈齊之子。
睿親王多爾袞:太祖十四子。
豫親王多鐸:太祖十五子。
肅武親王豪格:太宗第一子。
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太宗皇帝皇太極五子。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長子。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孫。
怡賢親王允祥:康熙十三子。
恭忠親王奕欣:宣宗成皇帝旻寧六子。
醇親王奕譞:道光七子。
慶僖親王永璘:乾隆幼子。

⑹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

鐵帽子王,是對清代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俗稱,整個清代共有十二家鐵帽子王。清王朝建立後,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皇族爵位即是這個制度的組成部分之一。當時確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清朝封爵一般有兩種,一為臣民在戰爭中立功而受封,稱為功封;另為皇裔受封(正常情況下必封),稱為恩封。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後人在繼承爵位時無需降級,作為皇帝對其功勞的賞賜,稱為鐵帽子王。

以上是網路的。。。。。其實有很多問題直接在網路上搜都是找得到的

⑺ 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是哪八個

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清代宗室封爵按等級可以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14級,其中惟親王郡王可以稱為「王」;按襲爵方式可分為「世襲罔替」、按次降級兩類,按來源來說可分為功封、恩封兩種,前者是指清朝開國時期軍功卓著者,後者則指治國有為、皇帝降恩特封者。

清初有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8人,皆以有定鼎軍功獲封。清代中晚期又先後有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和慶親王奕劻4人,以恩封獲得世襲罔替之榮。

(7)大清綠帽子王擴展閱讀

1、愛新覺羅·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滿洲正紅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母為大福晉佟佳氏。

2、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3、愛新覺羅·多鐸(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滿洲鑲白旗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襲罔替。

4、愛新覺羅·濟爾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滿洲正藍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和碩庄親王愛新覺羅·舒爾哈齊第六子,母為五娶福晉烏喇納喇氏,清太祖努爾哈赤之侄。

5、愛新覺羅·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極之長子,母為皇太極第二任大福晉烏喇納喇氏。滿洲正藍旗人。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晉封為和碩肅親王,同年六月,掌管戶部的事務,十二月跟隨皇太極親征朝鮮王朝。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爾袞進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師。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為軍功重新晉封為親王。

6、愛新覺羅·碩塞(1628年-1654年),又名碩色,號霓庵,清朝宗室,滿洲鑲紅旗人,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子。

7、愛新覺羅·岳托(1599年-1638年),滿洲鑲紅旗人。清朝宗室大臣,開國元勛,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之長子。

8、愛新覺羅·勒克德渾(1619—1652年),滿洲正紅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和碩穎親王薩哈璘第二子。

⑻ 清朝共有幾個鐵帽子王,分別是哪些人

滿清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滿清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滿清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⑼ 據說清朝共有八大鐵帽子王,他們分別是誰呢

鐵帽子王也是如此,它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比一般的親王有些有待和特權,具體表現為:「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到了乾隆年間,為了表彰怡親王的功德,乾隆帝又將怡親王這一支定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至於清末的三大鐵帽子王——恭親王奕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清初有8個開國王爺,中間有一個幫助雍正皇帝登基的怡親王胤祥,清末還有三個鐵帽子王,分別是恭親王奕昕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他們的命運各不相同。

在清朝,皇帝的兒子們並不像之前的漢朝、明朝一樣都會獲得封地或者成為王爺,而是他們可能被封為郡王、貝勒、鎮國公,輔國公等。就算被封為親王,這個王位也並不是世襲的,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鄭親王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子,生於1599年11月19日,死於1655年6月11日。他是唯一一個不是帝王的直系子孫,他雖然不是直系,但是他在開國的時候曾立下赫赫戰功,起到了穩定政局、平衡各方勢力的作用。八大鐵帽子中的克勤郡王、順承郡王實際上也是代善一系的,這也反映出代善的重要性。



與大清綠帽子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保存巴寶莉圍巾 瀏覽:191
一件防水防污還防皺的襯衫 瀏覽:303
絲巾發帶很滑怎麼辦 瀏覽:992
睡衣加絨加厚和夾棉加厚哪個保暖 瀏覽:216
百褶褲搭配什麼外套 瀏覽:765
新款限量襯衫 瀏覽:533
香妃帽子哪裡有賣 瀏覽:191
制服配蘇杉杉也太好看了 瀏覽:559
皮衣裡面搭什麼好看 瀏覽:883
絲帶鉤帽子五盤一個帽 瀏覽:323
兒t男童裝春裝介紹 瀏覽:660
旗袍秀會長1分鍾講話 瀏覽:444
混紡灰色裙子價格圖片精選 瀏覽:339
杭州皮衣店有哪些品牌 瀏覽:128
田馥甄8千塊襯衫穿出大氣 瀏覽:683
職業ol女襯衫多少錢 瀏覽:943
裙子如何搭配高跟鞋圖片 瀏覽:624
沈陽初中中學校服圖片大全 瀏覽:968
深圳市幼兒園校服2020年新款 瀏覽:688
男士圍巾怎麼綁 瀏覽:747